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适合自己的俗语经典歇后语,看了一半忍不住哭了!

【歇后语第1句】:【二月间的桃子——不熟】(歇)本指桃子尚未成熟,转指对人或事物不熟悉。

【歇后语第2句】:【又要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惯)婊子:妓女。牌坊:旧时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而修建的像牌楼的建筑物,这里指贞节牌坊。比喻既要做坏事,又想落个好名声。

【歇后语第3句】:【把心掏出来】(惯)指对人一片赤诚。

【歇后语第4句】:【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种意见不一致,行动不协调。 成语:各自为政。类似的: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各拉各 的弦儿,各唱各的曲儿/各打锣鼓各唱戏。陈登科《赤龙与 丹凤》:“唉!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弄得本县神魂颠 倒,摸不着门道,不知依谁是好。”

【歇后语第5句】:【外君子而内小人】(惯)比喻外表上像个品行端正的人,实际上是个人格卑鄙的人。

【歇后语第6句】:手插鱼篮——避不得腥

【歇后语第7句】:【秤砣虽小压千斤】我国的秤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调 节秤砣的位置,能与不同的重量保持平衡。谓不很显眼,但 很重要。马烽《刘胡兰传》:“岁数小怕什么,只要能干。秤 砣虽小,还能压千斤哩!”

【歇后语第8句】:【手中没把米,叫鸡鸡不来】(谚)比喻不给人点实惠或没有吸引人的环境与条件,别人就不会向你靠拢。

【歇后语第9句】:人有三年旺,鬼神不敢挡;人有三年霉,草草倒了也咬人。(四川·小金)

【歇后语第10句】:【干一行,怨一行】(谚)行(hang):行业。干哪一行营生,时间长了,往往也会对这一行产生厌烦情绪。指干哪一行,怨哪一行,是人之常情。 也作干一行,伤一行。 干啥的,烦恶啥。

【歇后语第11句】:【秤不离砣,公不离婆】(谚)秤:用来称定物品重量的器具,此处特指秤杆。砣:秤砣。指就像秤杆和秤砣谁也离不开谁,缺一就不能称物的轻重一样,老夫老妻相依为命,缺了一方就难以生活。 也作“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歇后语第12句】:我喜欢穿着打扮,认为这样一来别人就会注意我,夸我漂亮。可妈妈却说:“看树不看外皮,看人不看穿戴。”(浙江·绍兴)

【歇后语第13句】:张叔叔家养着一条狗,夜里不论左邻右舍有什么动静它都叫。李婶夸它是一只好狗,说“好汉顾三村,好狗顾三邻”。(河北·永年)

【歇后语第14句】:【眼中疔,肉中刺】(惯)比喻心中最恨的人。 也作眼中钉,肉中刺。 眼中钉,心上刺。 眼中之钉,舌中之刺。

【歇后语第15句】:舅舅做生意亏了本,心灰意冷的,妈妈劝他:“你呀,独脚难行,孤掌难鸣;好花要有绿叶镶,能人还须众人帮。还是先跟亲戚商量一下再说吧!”(宁夏·固原)

【歇后语第16句】:【狗熊掰棒头,掰一个丢一个】狗熊掰棒头,不知道收藏,谓 得而复失,一无所获。狗熊,也说:猴子。古华《芙蓉镇》: “民政干事隐约听人说过,区长的外甥女在县里搞恋爱像猴 子扳苞谷,扳一个丢一个,生活太不严肃。”

【歇后语第17句】:【开后门】(惯)比喻利用职权给人以不应有的方便和好处。

【歇后语第18句】:【一传十,十传百】(惯)形容消息传播得非常快。 也作一传两,两传三。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

【歇后语第19句】:【老和尚念经——过一天算一天】(歇)指得过且过,敷衍地过日子。

【歇后语第20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悔莫及

【歇后语第21句】:【坐收渔人之利】此语由“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演化而来。 谓双方相持不下,第三者趁机取利。姚雪垠《李自成》:“李 自成已逃出商洛山,他必定趁着咱们同杨嗣昌杀得难分难 解,因利乘便,坐收渔人之利。”

【歇后语第22句】:【花开在春天,读书在少年】(谚)开花的最佳时节在春天,学习的最佳时段在少年。指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有效的学习时段。

【歇后语第23句】:【话到舌尖留半句】(谚)话到出口时,应有所保留,不可和盘托出。 指说话不宜毫无遮拦,必须慎重思索,严加控制。 也作“话到嘴边留三分”。

【歇后语第24句】:【掉书袋】(惯)指爱引经据典,卖弄才学。 也作“调书担”。

【歇后语第25句】:会计的表格——道道不少

【歇后语第26句】:【不瞎不聋,做不得阿翁】释义:做事要睁只眼闭只眼,不可太认真。例句:“……常言说得好:‘不瞎不聋,做不得阿翁。’这件事,皇儿你的度量和明智,真还不及皇贵妃哟!”

【歇后语第27句】:【狗戴帽子装人】释义:骂人假装正经。例句:牛打江山马坐殿,你倒狗戴帽子装人了!你他妈的问问天,问问你祖宗!谁给你置的家,谁给你养活的人?

【歇后语第28句】:【求人不如求己】(谚)指求助于别人,不如自己努力来得可靠。

【歇后语第29句】:【兔子急了也咬人/兔子不急不咬人】被逼反抗。张孟良《儿 女风尘记》:“什么叫有胆子没胆子,兔子急了还咬人咧,何 况一个人?”

【歇后语第30句】:【云端里看厮杀】不介入纠纷,看热闹。清代《儿女英雄 传》:“天下最妙的是云端里看厮杀,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 旁观,看后来安水心先生,怎的下手?”

【歇后语第31句】:【公元】“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在我国称之为“公历”或“阳历”,是相对于我国的“农历”或“阴历”而言。 “公历纪元”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平为公历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 “公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纪。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僧侣们把任何事情都附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个叫狄奥尼西的僧侣,为了预先推算七年后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所谓耶稣诞生在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并主张以耶稣诞生作为纪元。这一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会把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的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在教会中使用。到1582年,罗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历时,继续采用了这种纪年法。我国是辛亥革命后开始引入公历的,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才完全使用公元纪年。

【歇后语第32句】:【病鬼碰着阎罗王】(惯)阎罗王:佛教称掌管地狱的神,也称阎罗、阎王、阎王爷。指必死无疑,没有生的希望。

【歇后语第33句】:这学期的期末考试我是全班第一名,回家后,我得意地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妈妈见我如此骄傲,语重心长地说:“碟子外面有盆,盆外面有缸,别太得意了!”(安徽·繁昌)

【歇后语第34句】:【僧不僧,俗不俗】(惯)俗:俗人,一般人。既不像和尚,也不像俗人。形容不伦不类,不像个样子。

【歇后语第35句】:【打蛇不死惹蛇毒】(谚)指打蛇必须打死,不然就会遭到蛇最凶恶的报复。泛指对一切恶类,若除之不尽,必定后患无穷。 也作打蛇不死终为害。 打蛇要打死,不死成罪过。

【歇后语第36句】:【酒】酒,对中国人来说,是太重要了。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曹操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反讽日:“借酒浇愁愁更愁。”李白还说:”举杯邀明月”。苏轼说“把酒问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当中,也是“无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谁发明的呢?关于酒的发明,说法很多。一种说法是“猿猴造酒”。传说猿猴将采摘的苹果储存起来,时间一长,苹果发酵成酒,醉倒猿猴。一说始于大禹时代的仪狄,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朱翼中的《酒经》记载,上古用桑叶包饭的发酵方法造酒,是指仪狄用此法造酒,献给大禹而言的。仪狄是个官员,他造酒是为了献给大禹邀功。另一种说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文解字》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传说杜康生于周朝,是个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装进竹筒里带着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树下忘记带走。半个多月后,他赶羊回来又在那棵树下找到了他遗忘之物,打开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经发酵变成液体了。村里人喝了都夸这种液体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酿酒了,并办起了杜康酒店。

【歇后语第37句】:小鼎锅想炖牛头——胃口太大

【歇后语第38句】:【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释义:饺子最好吃,躺着休息最舒服。“不过”又作“不如”。“倒着”又作“躺着”。例句:周海亮开高嗓门说:“随你们说出天来,我还是要吃饺子,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老古语,还有个错?”

【歇后语第39句】:【宠婢作管家,钥匙不晌手拨刺】(谚)拨刺:用手拨动使它发出响声。指受宠爱的婢女当上了管家,故意摇响钥匙串来显示自己手里有了权力。指得志的小人总喜欢在人前炫耀。

【歇后语第40句】:温度计掉在冰箱里——直线下降

【歇后语第41句】:【贼无历底中道回】(谚)历底:内应。指贼行窃无内应,无法下手,往往中途返回。

【歇后语第42句】:【无巧不成书】俗语“无巧不成书”用来比喻事情非常凑巧。相传,这句话来源于施耐庵。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写到“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段时,文思阻塞,怎么写都觉得太过生硬,没有灵性。正当为此伤透脑筋的时候,房外传来一阵喧哗声,他停笔走到门口一看,原来是邻居阿巧喝完了酒,和一条恶狗缠斗在一起。这场人狗相斗的场景,像极了人虎相搏的场面,施耐庵观看完整个过程,立刻文如泉涌,写出了精彩绝伦的武松打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妻子说:“真是无巧(阿巧)不成书啊!”以后,这句话逐渐流传开来。

【歇后语第43句】:【正等肉下锅,兔子来叫门】(惯)比喻要抓的人不请自到,来得正巧。

【歇后语第44句】:【富人过年,穷人过关】释义:旧时富人过年高高兴兴,穷人过年却有人催租和逼债,像过关一样困难。例句:大家知道,富人过年,穷人过关,穷人最怕这十二月的节期,穷人的孩子也害怕过年。

【歇后语第45句】:【滑天下之大稽】(惯)滑稽:逗人发笑。指天下最可笑而荒唐的事情。含讥讽意。

【歇后语第46句】:【吊儿郎当】“吊儿郎当”是指不认真、不严肃、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做事不准确求实、边干边玩、得过且过、嘻嘻哈哈甚至嬉皮笑脸的工作作风。 “吊儿郎当”出自北京俚语。早在清末的言情小说、评书、戏剧中就已引用,现在北京口语中也经常使用,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只是词典中多未收入,应是个缺憾。“吊儿”在北方话中是吊起悬挂的东西,含有摇摆不定的意思。“郎当”在文中则有颓唐或衣服宽大不合身之意。因此,“吊儿”和“郎当”合起来,就有了松松垮垮散散漫漫不负责任之意了。

【歇后语第47句】:【 猫儿眼,时时变】猫眼随阳光强弱不断变化。借指情况 多变,难以捉摸。成语:变幻莫测。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 传》:“申耀宗是猫儿眼,看时候变。”

【歇后语第48句】:擀面杖升云天一诽谤(飞棒)

【歇后语第49句】:舅舅是我们家的故事大王,讲的故事非常动听。有一天我问妈妈:“舅舅为啥那样会讲故事啊?”妈妈说:“舅舅吃进去根扁担,屙出来个箩筐——全靠在肚子里编呢!”我觉得妈妈这句话真有意思!(重庆·巫山)

【歇后语第50句】:【肚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释义:自己光明正大,不怕别人指责议论。例句:“肚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就算我这话是骂人的,为啥你康地保听了就不好受?”

【歇后语第51句】:【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小时候偷窃的毛病不改,养成坏习 惯,会越来越严重,发展成大错。类似的:今日偷针,明日偷 金/偷针的会变成偷牛的。《法制文萃报》(1999,6,14):“虽 然穷,但我们穷得要有志气。不能去偷人家的东西。小时 候偷针,长大了就去偷金。”

【歇后语第52句】:我的胆子小,晚上不敢出门,奶奶鼓励我说:“鬼怕恶人铁怕炭,豆腐渣也怕那个烂米饭。勇敢点!”(河南·长垣)

【歇后语第53句】:【 有花自然香】好东西自然会表现出来,无须宣扬。花,也 说:麝、肉。李英儒《还我河山》:“俺爸的功夫是练到家了。 总是不愿意露。老说:有麝自然香,不须迎风扬。”

【歇后语第54句】:【愁一愁,白了头;笑一笑,十年少】(谚)指头发早白,是由愁郁引起的;欢笑能使人变得年轻。

【歇后语第55句】:【话不投机半句多】谓没有共同语言,谈不到一块儿去。 海外於梨华《三人行》:“可是小傅这时真有话不投机半句多 的感觉,说着就要走。”

【歇后语第56句】:【名师出高徒】释义:有名的师傅能教出本领高强的徒弟。例句:谁都知道和尚的本事大,武艺好。名师出高徒,老师好,徒弟也错不了,所以这小和尚一出台也是“碰头好”。

【歇后语第57句】:【吃哑巴亏】(惯)指受了损失不便声张或无法申诉。

【歇后语第58句】:【吃软不吃硬软】指友好商量的方式;硬,指威胁、强迫的 方式。意即可以商量,不能强迫。类似的:吃顺不吃呛。反 义说:吃硬不吃软。西戎《纠纷》:“他这人就是这路脾气,爱 吃顺气丸,争吵起来,吃软不吃硬。”

【歇后语第59句】:运动劲出来.歇着病出来。

【歇后语第60句】:【秧好稻好,娘好囡好】见“娘好囡好,秧好稻好”。

【歇后语第61句】:【穷家爱鸡,富家爱狗】(谚)穷人家爱养鸡,因为鸡能下蛋,蛋可换来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须品;富人家爱养狗,因为狗能看门,起到防偷防盗的功用。指旧时人们养鸡养狗,各有所图。

【歇后语第62句】:我由于贪玩没有做完作业,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批评我说:“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还是努力学习吧!”(河南·淅川)

【歇后语第63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原指作战的后勤工作,也指做事要 有充分准备。兵马,也说:军马。余杰《火与冰》:“看来,他 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早把小舟准备好了。”

【歇后语第64句】:头穿袜子脚戴帽——切颠倒

【歇后语第65句】:【瞎子过河——不摸水深浅】(歇)深浅:本指水深浅的程度,转喻事情的根底。比喻不知道事情或人的根由、底细。

【歇后语第66句】:【 老虎吃天,无处下爪】谓不知从何着手,或野心无法实现。 相关的:狗咬刺猬,下不了嘴。西戎《纠纷》:“可是他该说什 么呢?真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呀!”

【歇后语第67句】:半夜洗衣月下晒——明是阳来暗是阴

【歇后语第68句】:【财去身安乐】(谚)去:失去。失去了钱财可以换来自身的平安康乐。旧时对失去钱财的安慰语。 也作“财去人平安”。j

【歇后语第69句】:一个月下了二十九天雨——少晴(情)

【歇后语第70句】:去年暑假,我和爷爷去摘西瓜。爷爷说:“西瓜从开花到成熟,大概是‘花见瓜,三十八(天)’。”(河南·伊川)

【歇后语第71句】:【自己的梦自己圆】释义:圆:圆梦,指推测吉凶。比喻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一例句:“老王,自己的梦自己圆。你好好想想,你和党一个心眼么?和老铁一个心眼么?要说是一个心眼,为啥你离老铁那么远,可又离那些不清不白的那么近?”

【歇后语第72句】:我不用上树就摘到了树上的一个桃子,高兴地对妈妈说:“我又长高了。”妈妈风趣地说:“豆芽子就是长成树,也是吃货。”(河北·丰产)

【歇后语第73句】:一位老太太被自行车撞倒了,路旁一个青年急忙过去扶她,没想到这位老太太硬说是这青年撞她的。知情的人说:“真是好心无好报,点佛灯被佛告。”(四川·姿阳)

【歇后语第74句】:【水仙不开花,装蒜】水仙根似蒜。指假装不知道。成语: 装聋作哑。商业图书:“即使太太手上的铁证如山,他都会 像水仙不开花一样,装蒜。”

【歇后语第75句】:【 泥鳅翻不起大浪】泥鳅只能浮到水面上翻一点水花,产 生一点涟漪。比喻力量小,成不了大事,闹不了大乱子。亦 可用反义。从维熙《伞》:“那就睡大觉去,小泥鳅掀不起大 浪头来。”

【歇后语第76句】:玉皇大帝娶土地婆——惊天动地

【歇后语第77句】:【敲门砖,不值钱】释义:用来敲门的砖头,门敲开,砖便丢弃了。比喻借以谋求名利的工具,目的达到后就没有价值了。例句:他知道,到胡老大那里去,求他给说情,那只是敲门砖,不值钱。而以后到高大干那里取批条,才是目的。

【歇后语第78句】:【潘郎倒骑驴——永不见你畜牲面】(歇)潘郎:晋代潘岳,字安仁,也称潘安,貌美,诗文中常作为美男子的代称。畜牲:本指驴,转用来骂人。指永远不与坏人见面。 多用来表示断绝关系。

【歇后语第79句】:戏台上起年号——称王称霸

【歇后语第80句】:【狐狸精问路——没有好道道儿】(歇)道道:本指道路,转指主意、心计。指不安好心。

【歇后语第81句】:【横草不拿,竖草不拈】什么事情都不做,形容闲懒。草,也 说:针。老舍《四世同堂》:“无论她怎忙,他依然横草不动, 竖草不拿。”

【歇后语第82句】:【船烂还有三千钉】(谚)指木船即使破烂了,也还有三干个铁钉在。 比喻富家即使败落,也还有厚实的家底。 也作破船还有三干钉。 大船烂了还有三干个钉。 烂船拾起有三斤钉。

【歇后语第83句】:【一人有福,带挈一屋】(谚)带挈:提携。一屋:全家。旧指一个人有福气,全家人及亲友都能跟着受惠。 也作“人有福,托带满屋”。

【歇后语第84句】:肚脐眼打屁——腰(妖)气

【歇后语第85句】:戴了笆斗进庙门——冒充大头鬼

【歇后语第86句】:飞机里伸出个巴掌来一高手

【歇后语第87句】:【敲竹杠】(惯)据说清代贩卖鸦片的人常把鸦片藏在竹杠里,官员检查时,敲打竹杠,听声音查虚实,若被查出,烟贩子会向官员行贿。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物。也比喻寻找借口抬高价格。

【歇后语第88句】:弹花铺里挂张弓——不弹(谈)了

【歇后语第89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见“千里相送,归于一别”。

【歇后语第90句】:【乌鸦彩凤不同栖】(谚)比喻志趣高雅的君子,绝不会和低三下四的小人混在一起。

【歇后语第91句】:【此处无声胜有声】释义:比喻在关键时刻沉默不语更能表达出心意、情感。例句:此刻,他在“长辈”面前用眼泪表达自己的委屈,即可让对方产生亲近感,又会表现出一条刚烈汉子的真情。他这手“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把戏,真是用到了点子上。

【歇后语第92句】:【绿色军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是草绿色的,老百姓称之为“军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背景下,军绿是绝对流行色,特别是学生。那么,绿色军装是怎么形成的呢?发明绿军装的是19世纪南非的布尔人。1899年,英国军队大举入侵南非,与荷兰移民的后裔布尔人爆发了英布战争。当时,布尔人兵力很少,与英军人数比例仅为1:5,在与拥有优势兵力兵器的英军初战中,布尔人损失惨重。后来布尔人发现,在其作战区域地面植被多为绿色,行军打仗穿绿色衣服不易暴露目标。而英军穿的是红色军装,目标特别明显,极易成为被打击的活靶子。于是,布尔人便马上将自己的军装改为草绿色,甚至把武器也涂成绿色。这样一来,布尔人利用绿色伪装常常神出鬼没地接近英军,并突然发起进攻,使英军防不胜防,损失极为惨重。当时在南非作战的15万英军中,先后就有9万多人死于布尔人的突袭战和狙击手的射杀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英军在南非战场的惨痛失败震惊了世界,战后大多数国家的军队纷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将军装颜色改为绿色或偏绿色,并一直延续至今。

【歇后语第93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惯)一夫:一人,表示人数少。万夫:万人,表示人数多。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进来。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也作“一夫当关,万夫莫入”。

【歇后语第94句】:怀里揣刀子——存心不良

【歇后语第95句】:【女大不中留】(谚)指女儿长大了就应该出嫁,不可久留娘家。 也作女大不中留,留下结冤仇。 女大留不得,留下惹是非。

【歇后语第96句】:【棺材里伸手——死要钱】(歇)死:本指死亡,转指拼死,不顾生命。指人财迷心窍,爱财如命,临死还不罢休。常含责骂意。 也作“棺材里伸出手来——死要”。

【歇后语第97句】:【公主】在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儿称为“公主”。这个名称始于战国时代,在此以前,周朝天子的女儿称“王姬”。那么,“公主”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与天子女儿的主婚人有关。当时,老百姓出嫁女儿,例由父亲主持婚礼。天子具有九五之尊,他的女儿出嫁,怎么会出面主持婚礼呢?只好由同姓诸侯做主婚人。据《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那时候诸侯都称之为“公”,“主”是主婚之意,移用于对天子女儿的称呼,此即“公主”名称的由来。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称为“公主”。自汉代起,皇家礼仪制度进一步健全,称谓方面也做了明确规定。皇帝的女儿专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其他人的女儿不准用这些名称。分封各王、侯的女儿则称为“王主”、“翁主”。这也有记载,颜师古在对《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当父自主其婚也。亦日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可见,“王主”、“翁主”比“公主”低了一个级别。其后,“公主”称谓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灭亡。

【歇后语第98句】:【三步并作两步】(惯)形容快步行走,步子迈得很大。 也作三步并两步。 三步并成一步迈。

【歇后语第99句】:飞机上扔石头——落千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37977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