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精辟的歇后语,句句穿心 句句珠玑
【谚语俗语第1句】:【做文章】(惯)比喻抓住某件事借题发挥或在上面打主意。
【谚语俗语第2句】:舅妈抱着她的小孩到我家来玩。我连忙拿一块馍给小表弟,舅妈忙推,说他不饿。正说着,小表弟却伸手接了过去,妈妈笑着说:“这才是娘作假儿,孩儿伸爪儿。”(河南·平顶山)
【谚语俗语第3句】:罐子里养个王八——没出息;出息不大
【谚语俗语第4句】:【没了王屠,连毛吃猪】(谚)王屠:姓王的屠夫。指没了王屠夫,就得吃没煺毛的猪肉。比喻缺了某个紧要人物,事情就办不成。 也作没有张屠夫,就吃连毛猪。 死了王屠,连毛吃猪。
【谚语俗语第5句】:【和尚的脑袋——没发】(歇)发:头发,谐“法”。指没有办法。 也作“和尚的脑壳——没发”。
【谚语俗语第6句】:【大鱼奔深水】释义:比喻有本事的人向往重要部门或大单位。例句:“县上水就深,省里的更深。”朱升瑶瑶鞭杆,大鱼奔深水、古今一理。”
【谚语俗语第7句】:【揭底就怕老乡亲】释义:就怕知道底细的老乡亲揭老底儿。例句:“你说你没有现大洋?有句俗话:‘揭底就怕老乡亲。’茅公岛的人,哪一个不知道你仇国础向来不存钞票,专存现大洋和金条?”
【谚语俗语第8句】:【 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声势大,没有实际表现。成语:虚 张声势。茅盾《清明前后》:“中国总是中国啊,照例是雷声 大,雨点小!”
【谚语俗语第9句】:【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惯)比喻自己找死。
【谚语俗语第10句】:【人看起小,马看起蹄】人的秉性,从小时候的表现就可看 出。周立波《暴风骤雨》:“郭全海真不错,起小我就看出来 了。人看起小,马看起蹄。”
【谚语俗语第11句】:【三十六计走为上】此语指事态无法挽回,别无妙计,只有一走了事。常言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走为上”确实是三十六计之一,排在最后一计。那么,是谁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组合成一句俗语呢?据《南史·王敬则传》,南朝齐代,明帝萧鸾病情严重,生命垂危,辅国将军王敬则趁机谋反。明帝的二儿子萧宝卷当时正在东宫议事,派人上屋观望,见征虏亭大火冲天,王敬则大兵将至,萧宝卷吓得赶紧收拾行装准备逃走。有人报告了王敬则,王敬则自言自语,像是对着明帝父子说:“过去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就让你们父子赶快逃命去吧!”看来王敬则虽然谋反,但没把事做绝。
【谚语俗语第12句】:打官司的上堂——各执一词
【谚语俗语第13句】:【被窝里伸腿——不是脚也是脚】(歇)脚:谐“搅”。指横竖都是胡搅蛮缠。
【谚语俗语第14句】:蚊子趴到玻璃上——插不上嘴
【谚语俗语第15句】:【画鬼容易画人难】释义:鬼容易画,人难画。鬼本来不存在,画鬼无所谓像不像,所以容易画;人则不容易画得像,所以难画。例句:罗聘笑道:“先生过奖了,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我画鬼不过信手涂来!”
【谚语俗语第16句】:【好庄稼长不到好土上】(惯)比喻好孩子没有生在条件好的家庭。
【谚语俗语第17句】:【狗掀门帘全靠嘴】释义:比喻没什么本事,只会说嘴。“门帘”又作“帘子”。“靠”又作“凭”。例句:大宝说:“他是狗掀门帘全靠嘴,谁不知道他和钱万利穿着一条裤子,一个窝窝撒尿。”
【谚语俗语第18句】:【花又不损,蜜又得成】释义:花不受损伤,蜜又能酿成。比喻既要有所得,又不要又有所失。例句:人云:“花又不损,蜜又得成。”予谓花不损,何由成蜜?且京师危急,今欲存社稷耶?存百姓耶?
【谚语俗语第19句】:【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释义:比喻人生一世,兴衰无常,变化很大。例句: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单家桥这几年竟然转了风水,出现了令人想象不到的变化。
【谚语俗语第20句】:【揭不开锅】(惯)形容家里非常穷,经常挨饿。
【谚语俗语第21句】:【六十年气运轮流转】释义: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总会碰到好运气。例句:“好侄儿,常言道:六十年气运轮流转。谁敢说咱们马家不能改变门风?”
【谚语俗语第22句】:【从小离娘,到大话长】(谚)指从小就离了娘亲,长大以后就有说不完的苦楚。也泛指人经过的事多而且杂,不是一时说得完的。 也作从小没娘,说来话长。 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谚语俗语第23句】:落水得到救生圈——有了希望
【谚语俗语第24句】:【瞎猫碰死耗子】(惯)1比喻偶然获得或事有凑巧。2比喻碰运气。 也作瞎猫撞着死老鼠。 瞎猫碰到死老鼠。 瞎猫碰见死耗子。
【谚语俗语第25句】:【口说无凭,眼见是实】(谚)嘴说不足为凭,只有亲眼看见才能相信是真实的。指凡事不可轻信传言,要以亲眼所见为准。 也作“空口无凭,见着便信”。
【谚语俗语第26句】:【 饥者易为食,寒者易为衣】迫切需要,容易满足。明代《二 刻拍案惊奇》:“又道是: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大凡人 在饥渴之中,觉得东西好吃。”
【谚语俗语第27句】:【一箭就上垛】(惯)垛:箭垛,即箭靶。一箭就射中了靶子。比喻一次成功,一拍即合。
【谚语俗语第28句】:【救人救到底,送人送到家】帮忙要帮到底,不要半途而废。 梁斌《红旗谱》:“救人救到底,送人送到家,你给俺搬进屋来 吧!”
【谚语俗语第29句】:【无官一身轻】不承担责任,不用烦心。官,亦可用其他表 示负担的词,如:事、债。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从 此以后,我无官一身轻,咱们三个痛痛快快的叙几天。”
【谚语俗语第30句】: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正中间。
【谚语俗语第31句】:【三年护林人管树,五年护林树养人】(谚)栽树育林,三年之内人要费神打理,五年之后,树木长大成林,就能给人带来利益。指栽树育林初时辛苦,往后受益无穷。
【谚语俗语第32句】:【三请诸葛亮】刘备请诸葛亮出来辅佐他,曾三次到他的 住处(茅庐)拜访。事见《三国演义》。借指难请,或礼贤下 士。成语:三顾茅庐。张孟良《儿女风尘记》:“就是说讨账 比刘备三请诸葛亮还难!我要了多少次了,也没讨出个铜 子来呀!”
【谚语俗语第33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虽是外来语,但已经普及化,甚至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在遇到险情时,便无自主地喊一句“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是怎么来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阿弥陀佛”是梵文的音译,是大乘教佛名。“阿”是没有之意,“弥陀”是无限量的意思。“佛”是极聪明人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一位佛的名号,这个佛的寿命无穷无尽,永远不老,年岁无限。同时,他身上的光明也是无限的,照耀起来可以达到无穷无尽的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见到他的光明,所以又称作“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将“南无”和“阿弥陀佛”连在一起,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向阿弥陀佛致敬!”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负责管理这个人人向往的地方。他在佛教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在许多寺院佛殿中,阿弥陀佛与佛祖、药师并列而坐,即佛经常说的“三尊”,由此可见阿弥陀佛的地位之高。阿弥陀佛出家前也和佛祖一样,是一位令人羡慕的王子,自愿抛弃尊荣地位,投身于佛教事业,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为此他一心学佛,进步很快,脱颖而出。据《阿弥陀经》说,如果谁能念他的名号,且心中不乱,不染杂念,长此以往会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消除人生中的一切罪障。平时多念“阿弥陀佛”能消灾免难,可获如意吉祥。如遇有急难,只要诚心念几句“阿弥陀佛”,佛力就会助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以,无论是佛家,还是俗人,“阿弥陀佛”总是挂在嘴边。
【谚语俗语第34句】:【拿到一根金刚钻,胜过一箱铁钉子】释义:比喻要抓住主要的,重要的。例句:你可挑拣那大而珍贵的,捉住一个打铁的,顶一群小炉匠;拿到一根金刚钻,胜过一箱铁钉子。
【谚语俗语第35句】:这天是“小满”。妈妈看着日历说:“小满十八天,小麦不熟也青干。”(河南·孟津)
【谚语俗语第36句】:爸爸常教育不爱劳动的哥哥:“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劳动是个宝,一生离不了。”(湖南·长沙)
【谚语俗语第37句】: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以大欺小
【谚语俗语第38句】:【敢走黑路就不怕鬼】(谚)迷信说走黑路容易碰见鬼。既然敢走黑路,就不怕遇到鬼。比喻人既然敢干,就无所畏惧。
【谚语俗语第39句】:【牵动荷花带动藕】事物有联系。类似的:索着藤瓜要动。 《人民日报》(1982,8,10):“牵动荷花带动藕,生动地说明了 事物的有机联系。”
【谚语俗语第40句】:看到别人开饭馆挣了钱,哥哥一时心血来潮也挂凼了个饭店招牌,可没过多久就关门了。爷爷说他是“吹灯拔蜡卷毡子,关门收货散摊子”。(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41句】:【劳燕分飞】“劳燕分飞”用以比喻夫妻或情侣分手。 “劳燕分飞”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劳燕”指的是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曾有人误将“劳燕”当成辛劳的燕子,太望文生义了。燕子大家都很熟悉,而伯劳是什么样的鸟呢?伯劳俗称“胡不拉”,是一种食虫性的鸟。伯劳大多栖息在丘陵或开阔林地,在我国较为常见。传说伯劳和燕子这两种同属雀科的候鸟,在春意盎然的时节会相恋,经过炎炎夏日的激情,至秋天冷却,各奔东西,迁徙异地。这便是“劳燕分飞”典故的由来。正因为此,伯劳与飞燕也经常被古人写进诗中。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典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伯劳从从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与西飞的燕子共同构筑了伤感离别的凄凉景象,成为不再聚首的象征。所以,用“劳燕分飞”来喻指曾经相爱的恋人或夫妻分离,再合适不过了,只是有些伤感。
【谚语俗语第42句】:【干柴遇烈火——一点就着】(歇)点:本指点燃,转指指点。指稍一指点,情绪就高涨起来。也指人性情暴躁,容易发脾气。
【谚语俗语第43句】:哈密瓜加上糖——甜透了
【谚语俗语第44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谚)尺比寸长,但要和丈比,它就短了;寸比尺短,但要和分比,它就长了。比喻人和事物的优势都不是绝对的,有所长,也就必定有所短。
【谚语俗语第45句】:【酱锅里煮元宵——混蛋】(歇)本指浑浊的球形东西,转指不懂道理或不明事理的人。含责骂意。
【谚语俗语第46句】:属猴儿的——没个老实气儿;会跳
【谚语俗语第47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险恶的形势下,镇静自若。 成语:处之泰然、安如泰山。张贤亮《习惯死亡》:“她说一有 新的情况,她就会挂电话。你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浪 起,稳坐钓鱼台。”
【谚语俗语第48句】:【碟大碗小,经常磕碰】家庭内部,难免发生争吵。类似的: 锅碗勺子,哪能不碰撞/锅碗勺子常碰撞/勺子免不了碰锅 台。张贤亮《肖尔布拉克》:“有的家庭,你别看他们碟子碗 经常磕碰,要仔细观察他们相互之间的眼睛神态,兴许还是 有情有意的一对哩。”
【谚语俗语第49句】:柳树上落凤凰——迟早要飞
【谚语俗语第50句】:【见天日】(惯)l比喻摆脱了艰难的处境,见到了光明。2比喻把隐藏着的事情公示于众。 也作见青天。 见太阳。
【谚语俗语第51句】:【得理不让人】(惯)指占了理,就不肯宽容、饶恕别人。 也作“得理不饶人”。
【谚语俗语第52句】:爸爸招待客人喝酒时,每次都留些酒在杯里。妈妈笑着说:“打不过人又不在乎这一掐,能喝就喝,不能喝就算。”(江苏·泗阳)
【谚语俗语第53句】:寒流过了来暖流——冷潮热风(冷嘲热讽)
【谚语俗语第54句】:【卖什么吆喝什么】做什么事情,说相应的话。老舍《离 婚》:“老李已经把他心中的那点‘诗意’要在她的身上具体 化了,她像门外小贩似的,卖什么吆喝什么,把他的梦打 碎。”
【谚语俗语第55句】:飞机里伸出个巴掌来一高手
【谚语俗语第56句】:【骑牛不怕牛身大,骑马不怕马头高】(谚)比喻决意要征服对方,就不怕他的势力有多强大。
【谚语俗语第57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一句常用的俗语,指因自疚而羞于见乡亲或熟人。它源自《史记·项羽本纪》: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之间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垓下一战,楚军兵少粮尽,惨遭失败,退到乌江边。项羽看了看身后几十个盔甲凌乱、神情落魄的将士,苦笑一声说:“当初我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争战,现在竟无一人生还。即使家乡父老爱怜我,依然称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这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来由。
【谚语俗语第58句】:【由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见“饶你奸似鬼,吃了洗脚水”。
【谚语俗语第59句】:【以貌取人,失之千里】(谚)从人的外表上选取人材,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失错。指选取人材,重在德才与实践,不在外貌。
【谚语俗语第60句】:【硬来硬抗,软来软磨】想一切办法对付。浩然《艳阳天》: “对这种事儿,硬来硬抗,软来软磨。就是到了韭菜叶儿那 么宽的路,也决不把胸脯子弯下来。”
【谚语俗语第61句】:【多求不如省费】(谚)多求:多方寻求开发财源。省费:节省一切开支。财物的耗费是个无底洞,财源再广,也供不了无休无止的耗费。 指增加收入,不如节省开支。
【谚语俗语第62句】:【散了骨头架】(惯)形容非常疲惫,浑身酸困。 也作“散了架”。
【谚语俗语第63句】:我家劳力少,年年农忙时都落后。又要收麦了,妈妈很着急。爸爸安慰她说:“八十岁的老太太也不能给狼追上啊,人家过年,咱也不会停在年前头。”(江苏·赣榆)
【谚语俗语第64句】:阎王奶奶害喜病——怀鬼胎
【谚语俗语第65句】:【给脸上贴金】见“往脸上贴金”。
【谚语俗语第66句】:姐姐在房里哭哭啼啼,妈妈问她为什么,姐姐说不为什么。妈妈说:“做梦是心中想,打喷嚏是鼻子痒。人不伤心不掉泪,你到底为什么难过?”(甘肃·武威)
【谚语俗语第67句】:一放学,我就练起了“少林拳”。忽然,手碰到了砖棱上,我“哎哟”一声,捂着手哭起来。妈妈看见了,不来看我的手,反而说:“这次你可要记住,‘人猖没好处,老鼠猖了猫咬住’。”(陕西·陇县)
【谚语俗语第68句】:弯刀割麦——拉就倒
【谚语俗语第69句】:大刀砍虱子一不上算;不合算
【谚语俗语第70句】:井底砌房子——深造
【谚语俗语第71句】:【恶龙相斗,鱼鳖遭殃】有势力的人物发生冲突,受害的是 普通人民。高云览《小城春秋》:“两族的头子都是世袭的地 主豪绅,利用乡民迷信风水,故意扩大纠纷,挑起械斗。这 么着,恶龙相斗,小鱼小虾就得遭殃了。”
【谚语俗语第72句】:【有智不在年高】年纪小的,也可能有智慧,不一定不如年 高者。明代《二刻拍案惊奇》:“有智不在年高。我们女棋师 又是有年纪的么?”
【谚语俗语第73句】:【物极则反,人急计生】紧急之际,人被逼想办法应付。成 语:急中生智。明代《醒世恒言》:“自古道:物极则反,人急 计生。赵寿忽地转起一念,便道:爹莫慌,我自有对付他的 计较在此。”
【谚语俗语第74句】:【穷生虱子富生疥】(谚)疥:一种因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指旧时穷人没有换洗的衣服,身上的虱子多;富人生活奢侈放荡,染上疥疮的多。 也作“穷长虱子富长疮”。
【谚语俗语第75句】:【 郎不郎,秀不秀】郎官(宫中武官)不像郎官,秀才不像秀 才,意即不文不武,不像样子。成语:不三不四。明代《醒世 恒言》:“郎不郎时秀不秀,长衣一领遮前后。畏寒畏暑畏风 波,养成娇怯难生受。”
【谚语俗语第76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婆争论,媳妇不好表态。谓 各持己见,是非难以判断。浩然《艳阳天》:“眼下是公说公 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一下子就断出个你清我白,又能 让他们服气,那是不容易的。”
【谚语俗语第77句】:【乱点鸳鸯谱】“乱点鸳鸯谱”比喻胡乱撮合姻缘。这句俗语源自明代冯梦龙话本小说集《醒世恒言》中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杭州有一个叫刘秉义的人生有一儿一女,叫刘璞和慧娘,分别与孙寡妇女儿珠姨、裴九家儿子裴政订亲。此外,孙寡妇家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孙润,是珠姨的孪生哥哥,也是自小便与徐家女儿文哥订亲。当时刘璞长到十六岁时,得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刘家便想到要与孙寡妇女儿珠姨早日成亲来冲喜。孙寡妇得知刘璞病重在身,不愿把女儿嫁入刘家,于是便将儿子孙润扮为女装冒充妹妹嫁到刘家。成亲那天,刘家因刘璞不能起床,便让女儿慧娘代兄与“嫂子”孙润拜堂,还让女儿晚上陪新娘过夜。但这一陪就出了问题。男扮女装的孙润与前来陪夜的慧娘正值青春年少,独处一室后互相心生爱慕,顺理成章地发生了男女关系。事发后,双方都告到衙门,裴家告刘家悔婚,刘家告裴家诱奸。按当时的法律,悔婚和通奸都是犯罪行为,是要受处罚的。受理此案的杭州知府乔太守十分怜惜这些年轻人,一心想成全美事。经过权衡利弊,乔太守想出了一个最佳方案,在征得四家同意后,以杭州府的名义给三对年轻人重新做媒。刘家的儿子刘璞与孙寡妇的女儿珠姨重新拜堂成亲,慧娘因与孙润已行过拜堂仪式,认定他们的婚姻合法有效,为弥补裴家公子裴政的损失,将徐家女儿文哥介绍给裴政。三对新人即刻在公堂上拜堂。这样成就了三对情侣,一时被传为美谈。按当时的官情民俗,做到这一点已经难能可贵了。可作者冯梦龙却出错丫题目《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冤枉了乔太守。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寓意深刻的俗语——乱点鸳鸯谱,流传至今。
【谚语俗语第78句】:【老牛力尽刀尖死】释义:比喻辛辛苦苦为人出完了力,却被人害了,落个悲惨结局。例句:白占魁为了自己没有能当上社干部,竟能唱出“老牛力尽刀尖死,忠心为国不出头”的秦腔发牢骚,高增福听了简直发呕,唾了几口酸水。
【谚语俗语第79句】:【绱鞋不使锥子——针好】(歇)绱鞋: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一般要用锥子。针:谐“真”。指非常好或确实好。
【谚语俗语第80句】:冬天到了,弟弟晚上睡觉时总嫌被窝凉,死活不肯脱衣服;早晨起来,又嫌外面冷,拖拖拉拉不肯出被窝。奶奶笑着说他是“晚上难脱壳,早上难出窝”。(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81句】:【人老不算老,心老才算老】(谚)指生理上的衰老不能算老,心理上的衰老才是真正可怕的。
【谚语俗语第82句】:蜗牛爬树——想高升
【谚语俗语第83句】:【不打不成相识】(谚)指人与人之间,往住在发生冲突后,结识乃至成为朋友。 也作不打不相识,不骂不要好。 不打不相识,不争不相亲。
【谚语俗语第84句】:【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释义:什么忌讳都没有。例句:一年四时八节,这个年节顶大,正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欢乐的辰光。
【谚语俗语第85句】:【指亲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气】释义:不能依靠别人,得靠自己长志气。例句:“你说我说的是啥话?我说的是千年老实话。贷款!咱压根就没贷过款。俗话说:‘指亲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气。’咱不沾它,它也别沾咱。”
【谚语俗语第86句】:【婆娘做鞋——一针一线往前锥】(歇)锥:谐“追”。指一点一点地深入追问。
【谚语俗语第87句】:【六耳不通谋】(谚)六耳:三个人六只耳。指商量机密要事,不容有第三者参加,以免泄密。 也作六耳不通谋,三人口一尺。 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
【谚语俗语第88句】:【瓮中捉鳖——十拿九稳】(歇)形容事情稳妥可靠,很有把握。 也作“瓮里捉鳖——十拿十稳”。
【谚语俗语第89句】:【大海里捞针】释义:比喻难找到,难碰到。“捞”又作“寻”。例句:可是,大海里捞针,到哪里去摸姓周的影儿呢?
【谚语俗语第90句】:【土块擦屁股——迷了门】(歇)门:本指肛门,转指门路。形容人迷迷糊糊,不知所措。
【谚语俗语第91句】:【水到自开沟】释义:比喻事到临头就会有办法。例句:杨延智慰勉召恩说:“常言道,吉人自有天相,水到自开沟呀!就算你是条被人拴住的狗,可还会皎人呀!远的咬不着,走到面前的人还不能咬一口?”
【谚语俗语第92句】:驴子拉磨牛耕田——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路
【谚语俗语第93句】:小峰贪玩,不好好学习,他爸爸正在狠狠地训斥他。这时,一向宠他的奶奶走过来解围说:“骂他干啥?成人的杨六郎,不成人的卖麻糖。由他去好了。”(山西·太原)
【谚语俗语第94句】:怀里揣刀子——存心不良
【谚语俗语第95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谓采取相应的斗争方式、报复行动。 成语:针锋相对。老舍《四世同堂》:“不行,不能让她跑掉。 对她,就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谚语俗语第96句】:【同桌吃饭,各自还钱】在一起共事,经济上分清。清代《三 侠五义》:“咱们同桌儿吃饭,各自会钱,谁也不必扰谁,你道 好么?”
【谚语俗语第97句】:【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见“八两换半斤,人心换人心”。
【谚语俗语第98句】:老猫教虎——留一手
【谚语俗语第99句】:妈妈把包忘在了办公室,让我去给她拿回来。我说:“妈妈,你长得比我高,腿比我长,迈的步子比我大。还是您自己去拿吧。”妈妈瞅了我一眼说:“真是使唤嘴不如使唤腿。”说罢自己拿包去了。(山西·长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380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