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火的民间俗语金句,女生一看就喜欢!
【谚语俗语第1句】:【牛套马,累死俩】一快一慢,谓无法协调。周立波《暴风 骤雨》:“我养活的是牛,走得慢。又不能跟马搁在一起套 车,牛套马,累死俩。”
【谚语俗语第2句】:不爱人民的人,什么也不爱。
【谚语俗语第3句】:背后施一礼——没有领情;不领情
【谚语俗语第4句】:小刚被选为学习小组长了,他姥姥知道后高兴地说:“鞋帮做成了帽檐了,我家的小刚高升了。”(山西·太原)
【谚语俗语第5句】:【进鬼门关】(惯)鬼门关:迷信指阴阳两界的交界处。戏称人死亡。
【谚语俗语第6句】:【有一利即有一弊】(谚)弊:弊病,坏处。凡事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就有不利的一面。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纯粹的好或纯粹的坏都是不存在的。
【谚语俗语第7句】:地板擦子刷地——拖拖拉拉
【谚语俗语第8句】:【拜错了庙门】(惯)比喻求错了人。
【谚语俗语第9句】:小表妹穿的衣服十分合身,也很整洁,上身和下身衣服的颜色搭配得也很好看。头上扎着羊角辫,辫梢上用红绸布系了两个蝴蝶结,显得特别有精神。大人们见她常说:“真是孩子往哪儿走,带着妈妈两只手。”(山东·临沂)
【谚语俗语第10句】:满嘴塞黄连——说不出的苦
【谚语俗语第11句】:蜜蜂叮在玻璃上——看到光明,没有出路
【谚语俗语第12句】:【铁树也有硬虫攒】(谚)即使是铁树,也会有硬虫钻得进。指再坚硬的东西也有虫能咬。
【谚语俗语第13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谚语俗语第14句】:【上山砍柴,过河脱鞋】。释义:比喻碰到什么情况,采取什么样办法对付。“砍柴”又作“打柴”。例句:“上山砍柴,过河脱鞋”——到哪说哪。生死福祸有个天命管着哪!只要这会儿不被打死,到时候,咱哥俩就在一起混,你听我的,不会叫你吃亏。
【谚语俗语第15句】:【事不过三】(谚)指凡事不宜重复三次。也指一件事情可以一败再败,到第三次就会见效。 也作事不过三,过三难办。 事不过三,事难过三。
【谚语俗语第16句】:【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形容想主意,多指用心机。民间说 书的常用此语。清代《红楼梦》:“凤姐越想越气,歪在枕上, 只是出神。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谚语俗语第17句】:【上嘴片碰下嘴唇】(惯)形容人只会说。也形容要说的话非常容易、轻巧。 也作上嘴唇儿一碰下嘴唇儿。 上嘴唇往下嘴唇一碰。
【谚语俗语第18句】:妈妈吵我时,我在低头偷笑。妈妈说:“你真是死猪不怕热水烫!”(河南·确山)
【谚语俗语第19句】:【哪里跌倒哪里爬】释义:在什么地方受挫折,就在什么地方克服困难,争取成功。例句:“养猪卫星”虽然丢了丑,可卫治国并没泄了气。他想:哪里跌倒哪里爬。他决心再放个“卫星”,以挽回面子。
【谚语俗语第20句】:【 —个跟头从云端里跌下来】从高位上跌下来,谓失败惨 重。成语:一落千丈。古华《芙蓉镇》:“没跃进去不打紧,还 一跤子从半天云里跌下来,结结实实落到了贫瘠穷困的人 间土地上。”
【谚语俗语第21句】: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大眼瞪小眼:有劲无处使
【谚语俗语第22句】:【 十五不圆十六圆】原指月圆,借指事情总会有希望。民 歌:“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要想吃饭先种田。”
【谚语俗语第23句】:楼顶上看人——把人看低了
【谚语俗语第24句】:【圈阅】现在领导传阅文件,看完后都要划圈并写上自己的名字,把这种做法称为“圈阅”。许多人认为“圈阅”是现代人发明的,殊不知古已有之。 “圈阅”的发明人是宋代的宰相王安石。王安石为什么要在公文上“画圈”呢?原来早在魏晋时期,官员们就有了在公文上签署名字的做法。当时,他们在阅办公文时,也要郑重签署自己的尊姓大名,以示负责或同意。到了唐代,官员们为了快捷,便在公文上只写自己名字的一个字,很快在官场风行起来,一直到宋代依旧如此。王安石当了宰相后,大刀阔斧推行新政,每天接触大量的公文、呈文,忙得不可开交。可再忙也得在公文上签上:“石”字。据《事林燕语》记载,王安石是个急性子,在签写“石”字时,把“口”简化草写成“。”,引得群臣们有议论。再后来,王安石干脆连“石”字的一横一撇也省了,只匆匆画个圆圈就算完事,甚至这个圆圈也画不圆。许多人不知道王安石搞得什么名堂,他阅过的文件常常又转了回来,把王安石搞得很恼火。他在一次朝会上特意说了画圈的事,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大臣们这才知道宰相的圆圈儿是“阅毕”的意思。如此一来大家跟着仿效,画圆圈便成了“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这种做法被后人所认可,官场中画圆圈儿的做法就约定俗成地延续下来。
【谚语俗语第25句】:【人咸踬于垤,莫踬于山】见“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谚语俗语第26句】:【怕见的是怪,难躲的是债】(谚)害怕见到的是鬼怪,难以躲过的是债主。指旧时穷人往往无钱还债,但想躲又躲不过。
【谚语俗语第27句】:【—把鼻涕,一把眼泪】形容不住地哭泣。或说:一行鼻涕 两行泪。成语:涕泗交流。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他 说到伤心的地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得眼都肿了。”
【谚语俗语第28句】:【靠着大树有柴烧】指所处条件优越。或说:依着大树不 缺柴。靠,也说:挨。梁斌《播火记》:“我也姓冯,靠着大河 有水吃,靠着大树有柴烧,冯家大院里有个财主,我吃了什 么亏了?”
【谚语俗语第29句】:我家的鞋子东一只西一只,横七竖八放了一地。妈妈看见了说:“咱家的鞋子开会了。”(山东·菏泽)
【谚语俗语第30句】:【二踢脚上天——两头晌】(歇)二踢脚:双响的爆竹,点燃下端的药捻子后响一声,升到空中后上截爆炸,又响一声。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一说,响谐“想”,指两件事情都想做。
【谚语俗语第31句】:【官不大,僚不小】(惯)形容人职位虽不高,却装腔作势,官气十足。 也作“官儿不大,架子不小”。
【谚语俗语第32句】:【光腚拉磨——转圈丢人】(歇)腚:屁股。指到处丢人现眼。常含讥讽或责骂意味。 也作“光着屁股推磨——转着圈地丢人”。
【谚语俗语第33句】:我家三分绿油油的黄瓜秧上,小黄瓜一个挨一个。妈妈逢人就喜笑颜开地说:“黄瓜卖了买台洗衣机,洗衣服就不用发愁了。”谁知黄瓜刚长大,一夜之间就被小偷偷光了。爸爸说:“远看是个高冈儿,临近是个下洼儿。”(河南·商水)
【谚语俗语第34句】:【大家齐了心,黄土变成金】(谚)众人只要齐心合力,黄土也能变成黄金。指团结起来力量无穷,自然就能创造奇迹。 也作大伙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人心同一起,黄土变成金。
【谚语俗语第35句】:【我有黄金千万两,不因亲者却来亲】(谚)指只要有了大量的金钱,无亲无故的人也会来攀亲结故。
【谚语俗语第36句】:【裤兜子钻蝎子——爱昨蜇咋蜇】(歇)咋:方言,怎么。蜇:蝎子用毒刺刺人,谐“着”。指任凭事态发展,结果是怎样就怎样。
【谚语俗语第37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释义:比喻好景不长。常用来说明某些事物虽然暂时还繁荣、兴旺、强大,但很快就要衰弱没落下去。例句:电影《蓝色的海湾》中一位老工程师感慨地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谚语俗语第38句】:一天,爸爸约几位朋友来打麻将。我问爸爸:“你戒了,怎么还打牌啊?”没等爸爸回答,妈妈就接上了:“他啊,吃的葱胡子,戒的蒜苗子。”(甘肃·天水)
【谚语俗语第39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谚)百足之虫:一种多足的爬虫,即马陆,躯干多节。僵:倒下。比喻有雄厚实力的权势门第,虽然衰败,还不至彻底消亡。 也作百足之虫,三断不蹶。 百脚之虫,至死不僵。
【谚语俗语第40句】:【刽子手念经假】装慈悲。姚雪垠《李自成》:“他家佣户过 着牛马不如的日子,被他家庄头豪奴催租逼债,常常卖儿卖 女,可是他佯装不知,又是放赈救灾,又是修盖书院讲学,这 不是刽子手披着袈裟念经?”
【谚语俗语第41句】:看对象;不入耳;充耳不闻;一窍不通
【谚语俗语第42句】:【一步高,一步低】见“高一脚,低一脚”。
【谚语俗语第43句】:梦中吞象——野心勃勃;野心太大
【谚语俗语第44句】:【天字第一号】“天字第一号”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个俗语,当要表达最高、最强的意思时,往往会用到它。可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常常望文生义,认为古人崇拜天,天是最大的,因此,“天字第一号”就是最大的。实际上,在古代“天字第一号”并不是代表最大的,而是排在最前边的,位置在第一号。那么,这“天字第一号”的说法是如何来的呢? “天字第一号”源自《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黄”,“天”字是整篇《千字文》的第一个字。《千字文》是用来教儿童读书识字的一篇韵文(可参看三画《千字文》的来历),它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读物。自从《千字文》产生后,因为它的普及率和知名度极高,古代若用较大数字排列编号时,往往采用《千字文》,因为它没有重复的字。宋真宗崇信道教,命人编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装在四百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起于“天地玄黄”的“天”字,终于“宫”字。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大宋天宫道藏》。另外,明朝的“大明宝钞”上的编号也是以《千字文》来排序的。还有,明清时期举行科举考试的贡院的考棚也用《千字文》来排列,第一排是天字号排,天字号排的第一个号房就是天字第一号。原来如此。
【谚语俗语第45句】:【推完磨,杀老驴】(惯)比喻事成之后,铲除有功劳的人。
【谚语俗语第46句】:小叔想把院子里的一棵小榆树往别处移栽,可不知何时移容易活,于是就去问三爷爷。三爷爷摘下帽子弹了弹尘土说:“桑栽骨朵儿槐栽芽儿,榆树栽个冰凌碴儿!”(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47句】:【走三家不如坐一家】指做事不能心急,应该沉得住气,坚 持到底。类似的:走一处不如守一处。明代《西游记》:“古 人云:走三家不如坐一家。我贫僧在此等一等罢。”
【谚语俗语第48句】:【油髻上封官,粉鼻凹里受宣——裙带头衣食】(歇)髻:假发盘成的髻。鼻凹:鼻翼两旁凹下去的地方。受宣:接受皇帝的宣召。指靠裙带关系当上高官。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49句】:【老将刀熟,老马识途】释义:比喻老年人有经验。例句:“从大叔的身板看,硬朗着呢,老将刀熟,老马识途,余太君百岁还挂帅出征呢,你不能……”
【谚语俗语第50句】:【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明代《西 游记》:“古人云: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我们如今招的 招,嫁的嫁,取经的还去取经,走路的还去走路,莫只管贪杯 误事。正是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
【谚语俗语第51句】:【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惯)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指明白人一时糊涂做错了事。也指人一向聪明,脑子却一时转不过弯来。 也作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精明一世,糊涂一时。
【谚语俗语第52句】:【砍倒大树有柴烧】(谚)比喻朝着大的经济目标下手,自然就能得到很多利益。
【谚语俗语第53句】:老鼠吃猫饭——偷偷干
【谚语俗语第54句】:我十岁生日那天,亲戚们给我买了许多礼物。妈妈说:“真是人情不隔年,一钱还一钱。”(江苏·宝应)
【谚语俗语第55句】:【往火坑里推】沦入灾难的境地,多指妇女被逼沦落为娼。 推,也说:跳。浩然《山水情》:“亲闺女?你为啥偏要把亲闺 女往火坑里推呢?”
【谚语俗语第56句】:【瞎猫撞着死鼠】释义:比喻侥幸得到意外收获或成功。例句:瓯谚有云“瞎猫撞着死鼠。”意外之遇,然有一世为瞎猫而不遇死鼠者。
【谚语俗语第57句】:鸭子过河——随大流
【谚语俗语第58句】:【萝卜上扎刀,不是出血筒子】释义:萝卜_上扎刀,流不出血来。比喻人一毛不拔,是个吝啬鬼。例句:到底李鸿云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一下还摸不准,不要又上了李鸿云的当吧?萝卜上扎刀,李鸿云也不是什么出血筒子。
【谚语俗语第59句】:【耽误一夜眠,十夜补不全】(谚)一夜睡不成觉,身体困损,接连几夜也补不回来。指夜间睡眠很重要,必须保证足够的夜眠时间。
【谚语俗语第60句】:吃饱的绵羊羔——要多安分有多安分
【谚语俗语第61句】:邮包上吊笤帚——威信扫地
【谚语俗语第62句】:光身鸡打架——口口是肉
【谚语俗语第63句】:包公斩包勉——不留情;大义灭亲;先治其内后治其外;正人先正己
【谚语俗语第64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险恶的形势下,镇静自若。 成语:处之泰然、安如泰山。张贤亮《习惯死亡》:“她说一有 新的情况,她就会挂电话。你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浪 起,稳坐钓鱼台。”
【谚语俗语第65句】: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谚语俗语第66句】:姐姐在缝衣服,纫上针后,引了很长的线,一不小心,长长的线又团在了一起,怎么也解不开。妈妈见了,打趣说:“你这个拙丫头,用长线来捆疙瘩,想吃‘团圆蛋’啊!”(河南·郑州)
【谚语俗语第67句】:【打掉门牙往肚里咽】被人欺侮,无处伸冤,只好自己忍受。 成语:忍气吞声。清代《醒世姻缘传》:“宠的那小荷香上头 铺脸,叫他像降贼的一般,打了牙往肚里咽。”
【谚语俗语第68句】:【一家有事,众邻分忧】邻里街坊,会互相帮助。张孟良《儿 女风尘记》:“一家有事,众邻分忧,单指望着遭难的人家是 不行的。如今只有大家一齐出力,才能把钱凑出来!”
【谚语俗语第69句】:开会请了假——没出席(息)
【谚语俗语第70句】:【挑水寻错了码头】(惯)比喻找错了地方。
【谚语俗语第71句】:【平不过水,直不过线】建筑业行话。建筑要找直线,找水 平。借指为人处世要公平正直。电视剧:“搞建筑和做人是 一个理。平不过水,直不过线。”
【谚语俗语第72句】:【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他想趁招亲之 时扣留刘备,夺回荆州。后刘备带着夫人逃走,周瑜派兵追 赶,又损兵折将。事出《三国演义》。谓想讨便宜反而吃了 亏,受双重损失。老舍《四世同堂》:“她想,方法想得不好, 而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那才丢了脸!”
【谚语俗语第73句】:【一斤酒装进十六两的瓶子】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喻正合 适。柳青《创业史》:“生宝又提议:两人分工——他管外事 和思想教育,增福管庄稼事务和活路安排。大伙都说:一斤 酒装进十六两的瓶子里头了,正好!”
【谚语俗语第74句】:被窝里放屁一臭自己;独吞
【谚语俗语第75句】:【半夜里不见了枪头子——攮到贼肚里】(歇)攮:用刀枪刺,谐“囔”(拼命地往嘴里塞食物)。本指枪头子刺到贼肚子里,转指东西被吃到贼肚子里。用于责骂人。
【谚语俗语第76句】:【夜眠清早起,更有早行人】(谚)黑夜打早起身赶路,可路上还有比自己起身更早的人。指自己行动快,还有比自己更快的。也指人前有人,凡事不可自满自足。 也作夜眠清早起,还有不眠人。 夜眠清早起,路上又有早行人。
【谚语俗语第77句】:唱戏不拉胡琴——干嚎
【谚语俗语第78句】:【伸手不打笑脸人】不应该欺侮善良有礼貌的人。沈从文 《长河》:“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脸人,我是夸奖你;难道世界 交了,人家说好话也犯罪?”
【谚语俗语第79句】:王婶家的儿子因扒窃被拘留了。爸爸惋惜地说:“都是几个惯偷把他带坏了。”妈妈却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啊!”(湖北·钟祥)
【谚语俗语第80句】:地里的萝卜一上青下不青(上清下不清)
【谚语俗语第81句】:【赶鸭子上架】(惯)鸭子本不会爬高,却硬赶着它向高高的架子上爬。比喻强逼别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 也作打鸭子上架。 拿鸭子上架。
【谚语俗语第82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谚)行军打仗,没有固定的阵势,就像水的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指打仗要随机应变,不能死守教条。
【谚语俗语第83句】:【一人一把号】(惯)比喻一人一个主意,意见不一致。
【谚语俗语第84句】:【铁匠没样,边打边像】边做边学,在实际中逐渐完成。类 似的: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好 吧,你去搞,铁匠没样,边打边像,慢慢来,总有办法的。”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形容人精明,细心观察情况。语序 亦可换置。池莉《来来往往》:“他不得不谨慎行事,不得不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谚语俗语第85句】:爸爸买了一条活鱼回来,十分高兴地对妈妈说:“赶快做做吧!猪要吃叫的,鱼要吃跳的!”(湖南·醴陵)
【谚语俗语第86句】:【聋子不怕惊雷响】对后果没有顾虑。张资平《梅岭之 春》:“他们号称学士又何曾有什么学问!普通科学程度还 够不上,说什么高深学问!但他们回来居然说要办大学了, 真是聋子不怕雷!”
【谚语俗语第87句】:鄱阳湖里起春水———浪更比一浪高
【谚语俗语第88句】:【龙生龙子,凤生凤儿】(谚)龙生下的是龙,凤生下的是凤。比喻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儿女,家庭传统会通过血缘关系得到继承。 也作龙生龙,凤生凤,贼养儿子掘壁洞。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谚语俗语第89句】:【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谚)气力小,就不要承受重的负荷;说话没威望,就不要去规劝别人。指做事要量力而行,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谚语俗语第90句】:【桑木扁担——宁折不弯】(歇)桑木质地坚硬,做成的扁担即使被压断了也不会弯曲。形容人性格刚强,宁死也不屈服。
【谚语俗语第91句】:【不结子花休要种,无义之人不可交】释义:不要栽种不结籽的花卉,不可与不讲信义的人交往。例句:“家中平安儿小厮,在南瓦子里宿娼。被吴驿丞拿住,痛刑拶,打教他指攀月娘与玳安有奸,要罗织月娘出宫,恩将仇报。……正是:不结子花休要种,无义之人不可交。”
【谚语俗语第92句】:【一槌敲响了闷鼓】(惯)比喻一句话使人顿时明白。
【谚语俗语第93句】:【绿色军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是草绿色的,老百姓称之为“军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背景下,军绿是绝对流行色,特别是学生。那么,绿色军装是怎么形成的呢?发明绿军装的是19世纪南非的布尔人。1899年,英国军队大举入侵南非,与荷兰移民的后裔布尔人爆发了英布战争。当时,布尔人兵力很少,与英军人数比例仅为1:5,在与拥有优势兵力兵器的英军初战中,布尔人损失惨重。后来布尔人发现,在其作战区域地面植被多为绿色,行军打仗穿绿色衣服不易暴露目标。而英军穿的是红色军装,目标特别明显,极易成为被打击的活靶子。于是,布尔人便马上将自己的军装改为草绿色,甚至把武器也涂成绿色。这样一来,布尔人利用绿色伪装常常神出鬼没地接近英军,并突然发起进攻,使英军防不胜防,损失极为惨重。当时在南非作战的15万英军中,先后就有9万多人死于布尔人的突袭战和狙击手的射杀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英军在南非战场的惨痛失败震惊了世界,战后大多数国家的军队纷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将军装颜色改为绿色或偏绿色,并一直延续至今。
【谚语俗语第94句】:【 掰不开镊子夹得紧,松不开】多指忙不过来。相关的: 掰不开蒜。浩然《山水情》:“就是眼下的活儿正紧得掰不开 镊子,出去太多的人,社员有意见,我在班子里也不好说 话。”
【谚语俗语第95句】:【吃大锅饭】(惯)比喻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不管干得如何,报酬、待遇都一样。
【谚语俗语第96句】:【河水不犯井水】释义:犯:侵犯,干扰。比喻互不相干。例句:我从中作保,今天你俩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扰,各奔东西不行?
【谚语俗语第97句】:【丢去东洋大海】(惯)东西扔到大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喻东西白扔了,再也回不来。也比喻彻底忘掉。 也作丢到东洋大海。 抛在东洋大海里。
【谚语俗语第98句】:【秋风过耳——早休休】(歇)指早就完了。
【谚语俗语第99句】:【以狼牧羊,何能久长】释义:用豺狼放羊,如何能日久天长。比喻任用恶人,必受其祸。例句:乙辛复入为枢密使,流岩寿于乌隗路,终身拘作。岩寿虽窜逐,恒以社稷为忧。时人为之语日:“以狼牧羊,何能久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380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