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流行民间俗语经典谚语,梦见未来!
【歇后语第1句】:玫瑰在花园里开放,英雄在人民中成长;树木从泥土中吸取养分,英雄从人民中得到力量。
【歇后语第2句】:何仙姑走娘家——云里来,雾里去
【歇后语第3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原为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 今多指另有用意,别有企图。茅盾《虹》:“但是来听讲的,只 有几个学生,而且他们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还不是借此出 来看看夜市罢了。”
【歇后语第4句】:我要带几本字典去上学。爸爸说:“老虎一个能拦路,老鼠一窝喂了猫。带那么多干啥?”(四川·彭州)
【歇后语第5句】:【能站着,也能蹲下】(惯)比喻人能屈能伸。
【歇后语第6句】:【鬼也怕恶人】(谚)恶人:凶狠恶毒、天不怕地不怕的愣汉。指恶人谁也招惹不起。
【歇后语第7句】:【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谚)指敢于冒险的人,可捞到许多好处;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人,不敢越轨半步,往往得不到一点好处。 也作撑煞大胆,饿煞小胆。 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吃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歇后语第8句】:糠饼回榨——油水不大
【歇后语第9句】:【 吹胡子瞪眼睛】生气发脾气。成语:声色俱厉。古华《姐 姐寨》:“你不要吹胡子瞪眼睛,我可以举出事实来证明。”
【歇后语第10句】:梭子两顶头——尖对尖
【歇后语第11句】:【为五斗米折腰】(惯)折腰:弯腰向人鞠躬。原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侍奉上司,后也指为了些许小利而向人低头。
【歇后语第12句】:【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事尽主观努力,成不成还要看客 观条件。茅盾《子夜》:“我们那五百万算来还可以赚进十二 三万,不过剩下的约五百万就没有把握。谋事在人,成事在 天。”
【歇后语第13句】:菜籽里的黄豆——数它大
【歇后语第14句】:【 打蛇不死,反被蛇咬】消灭不了对方,遭到反击。类似的: 打蛇不死终是害。张涛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这是何 等大事,得耐心等待时机。不然,打蛇不死死被蛇咬。”
【歇后语第15句】:【人来投主,鸟来投林】见“鸟来投林,人来投主”。
【歇后语第16句】:【万两黄金易得,知音一个难求】释义:知心人很难遇见。例句:“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歇后语第17句】:【跑龙套】“跑龙套”常用来指代在别人手下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它源自中国戏剧。 “龙套”本指传统戏曲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而得名。后来渐渐将此类戏剧中的角也叫龙套了。龙套也叫文堂、流行。文堂是指主帅升帐时出场的龙套。流行指的是在串场时来回流动的龙套。在戏中,一般以一将带四人为一堂。我国戏曲艺术虚拟性强,一兵可当十当百,甚至千万人,所以在舞台上规定四人为一组,即可代表作千军万马。在舞台上,龙套需在主要人物指挥下制造各类气氛。龙套制造气氛有一定的舞台规矩和活动程式。例如,表现元帅升帐或官员升堂,龙套要分站两边叫做“站门”;在上场门或下场门迎候主人出场的龙套,要斜列两边叫做“斜门”;带领主人前行的龙套,一路快步在台上兜圈子叫“圆场”;在交战场面,为表现战斗激烈,龙套要从兵器下穿梭钻过去,叫做“钻烟笼”;龙套分别从舞台两边出场,叫做“二龙出水”等。龙套的角色,虽然不是主角,但是讲究“立如钉,走如风”。因为,龙套若在台上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动作不止,会影响主角的演唱;在需要龙套动作时,如果不是轻捷如燕,快走如飞跑起来,那便没了舞台气氛。所以,人们爱说“跑龙套”。“跑龙套”便由此而来。
【歇后语第18句】:【去年的皇历看不得】见“隔年的黄历不管用”。
【歇后语第19句】:梨树底下摸帽子——惹人怀疑
【歇后语第20句】:初二三的月亮——不明不白
【歇后语第21句】:吃了抄手(馄饨)吃馄饨——码事
【歇后语第22句】:【双拳难敌四手】(谚)双拳:一人。四手:二人。一个人势单力薄,难以对付两个人。指在双方争斗的较量中,总是寡不敌众。 也作双拳难抵四手,好汉也怕人多。 双拳难敌四手,四手还怕人多。
【歇后语第23句】:【打官司】“打官司”一词是个俗语,就是现在的诉讼。那么,“打官司”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官司”一词原来泛称旧时的官吏或官府,最早见之于春秋时期的《左传》:“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西晋学者杜预解释说:“官司,百官也。”这里说的官司,是指官吏。 “官”是处理国家事务的人;“司”是掌管、负责的意思,后来人们称“官司”是官事。为什么将诉讼称作“打官司”呢?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诉讼的双方即原告与被告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解决其讼事,常常为此大打出手,闹个你死我活,故将诉讼称为“打官司”,时间一长成为口头俗语。其二是说“被官打”。从戏剧当中的“击鼓升堂”看确实是被官打。告状人不管有理没理,有冤无冤,只要击鼓,上堂后先打三十大板,然后再递状子。“打官司”一词是主谓语倒置,应当是“官司打”,就像戏曲《三打陶三春》一样,陶三春是打的主角,不是被动挨打。因此,上官府诉讼称为“打官司”。其三是说与“打”的词义有关,左边偏旁是手(扌),右边偏旁是人(丁),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手,所以“打”是个广义词,如打酱油、打电话、打篮球等,所以,“打官司”也类同,打官司就是请官吏公断。以上三说都有一定道理,观者自判。
【歇后语第24句】:【为着别人的豆子,炸了自己的锅】(惯)比喻为给别人办事,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歇后语第25句】:【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别进店】(歇)《水浒传》描写武大郎身材矮小。指人妒贤嫉能,不能容纳比自己强的人。
【歇后语第26句】:笼中兽,网中鱼——逃不了
【歇后语第27句】:钱塘江的潮水——看涨
【歇后语第28句】:【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谚)扶:扶持。就像土与土相扶持才能垒起高墙,人得到人的扶持,才能成就大事。指要成大事,离不得众人的协助。 也作“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
【歇后语第29句】:戏院里挑媳妇——相情愿
【歇后语第30句】:【老鸦嫌猪黑】(惯)比喻嫌弃与自己有同样毛病的人。 也作“老鸹骂猪黑”。
【歇后语第31句】:【光听拉拉蛄叫,就别种地了】(谚)拉拉蛄:即蝼蛄,昆虫,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专吃农作物嫩茎。指拉拉蛄是农作物的大害虫,可农民不会听到拉拉蛄的叫声就不种庄稼。比喻不能因为有人议论指责,就不敢做事。 也作若怕蝼蛄咬,就不用科田了。 尽听拉拉蛄叫,别种庄稼了。
【歇后语第32句】:【人心都是肉长的肉长的】心软,谓人是有感情的。曹禺 《日出》:“我好些年没有眼泪了。我跟你说,人心都是肉长 的。”
【歇后语第33句】:【此一时,彼一时】见“彼一时,此一时”。
【歇后语第34句】:【萝卜精——头上青】(歇)精:精灵。头:本指萝卜顶部,转指人口头。青:青色,谐“清”。本指萝卜露出地表的顶部是青色的,转指人(多指官员)只是口头上清廉。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35句】:去年暑假,我和爷爷去摘西瓜。爷爷说:“西瓜从开花到成熟,大概是‘花见瓜,三十八(天)’。”(河南·伊川)
【歇后语第36句】:【年纪活在狗身上】(惯)指人白活了一大把年纪。
【歇后语第37句】:毛毛的自行车还没骑多久,就又要买新的。他老爹说:“你都二十多了,还不知道锅是铁打的?”(河南·郏县)
【歇后语第38句】:人上一百,武艺皆全。
【歇后语第39句】:懒牛耕田——不打不走
【歇后语第40句】:【柴米夫妻,酒肉朋友】(谚)有柴有米,夫妻间才能安然度日;有酒有肉,朋友间自可你来我往。指人际关系,必须有物质条件作基础才能建立。 也作“酒肉朋友,柴米夫妻”。
【歇后语第41句】:【人不识礼,多走百里】(谚)指人出门上路,不懂得礼貌地向人问路,就得多走许多冤枉路。也泛指待人粗野没礼貌,必定自己吃亏。
【歇后语第42句】:【七口子当家,八口子主事】(惯)指大家都想当家主事,都想让别人听自己的。 也作“七口当家,八口主事”。
【歇后语第43句】:我见爸爸拖地没拖墙角,就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他这是洗脸不洗耳朵,拖地不拖旮旯。”(湖南·攸县)
【歇后语第44句】:【客随主便】(谚)指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尊重主人的意愿。 也作客听主便。 客听主安排。
【歇后语第45句】:【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谚)比喻每个人或每家都有自己的难处。 也作各人都有难唱的曲儿。 每家有一本难念的经。 家家有本观音经。
【歇后语第46句】:【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人被逼得过分,就会不顾一切地反 抗。清代《红楼梦》:“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 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 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歇后语第47句】:【刀伤药虽好,不破手为高】虽有办法挽救,也不要麻痹大 意,还是以不出事为好。类似的:药虽好,不如不害病。李 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从前只说好刀切药不如不划破 口,现在看,打破脑袋不怕用扇煽,这条命是从汽车轱辘底 下拾来的。”
【歇后语第48句】:【你嫌我的脸黑,我嫌你的脚大】(惯)比喻互相嫌弃,互不买账。
【歇后语第49句】:【 死了的儿子是乖的】对失去的感到惋惜。类似的:死了的 姑娘是好姑娘。《汪精卫的末日》:“民间对死人的评价是偏 于扩大:死了的儿子是乖的。”
【歇后语第50句】:早睡早起,赛过人参补身体。
【歇后语第51句】:【哪阵风儿吹来的】(惯)指人难得来访。不常见面的亲友来访时常说的客套话。 也作哪阵香风吹来。 哪一阵风把你吹来了。 什么风把你们刮来了。
【歇后语第52句】:【老婆当军——充数儿】(歇)当军:当兵。指用不符合要求的人或物勉强凑数。 也作“老婆当军——没的充数”。
【歇后语第53句】:脑怕不用,身怕不动。
【歇后语第54句】:【秀才靠笔杆,当兵的靠枪杆】释义:说明文人靠笔杆子战胜对方,军人靠武力征服敌人。例句:我早就讲过,“秀才靠笔杆,当兵的靠枪杆。”照现在这个劲儿,别说收复龙岗,弄不好,连金牛山也得丢掉。
【歇后语第55句】:羊儿叫狼——咩咩咩(慢慢慢)
【歇后语第56句】:【在商为义士,在周为顽民】(谚)商:商朝。义士:忠于朝廷的人。 周:周朝。顽民:不顺从的人。商朝认为的义士,周朝则视作顽民。 指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看问题,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歇后语第57句】:宣传车演节目——载歌载舞
【歇后语第58句】:【 要吃羊肉又怕膻气】做事顾虑重重。类似的:又想吃鱼又 怕腥/想偷汉子又怕羞。曹禺《北京人》:“我这个人顶喜欢 痛痛快快的,心里想要什么,嘴里就说什么。我可不爱要吃 羊肉又怕膻气的男人。”
【歇后语第59句】:开甑的蒸气——直往上冲
【歇后语第60句】:【拖油瓶】旧社会妇女再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带到后夫家去,俗称“拖油瓶”,是方言,北方则称“带官儿”。“拖油瓶”其实是以讹传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拖有病”。旧社会天灾人祸频繁,一旦寡妇带来的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往往引起前夫家亲属的责难,后夫为避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样的纠葛,娶寡妇做妻子时,就要请人先写一字据,言明前夫子女来时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测与后夫无关。因此人们就把再嫁妇女的子女称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与“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们说成了“拖油瓶”。这是对再嫁妇女子女的不尊重,
【歇后语第61句】:【虎口里夺食】(惯)比喻冒着危险去争夺某种利益。
【歇后语第62句】:【一棍子打死】(惯)比喻对人或事粗暴地全盘否定。
【歇后语第63句】:秦始皇治书生——坑害人(焚书坑儒)
【歇后语第64句】:【赔了夫人又折兵】(惯)《三国演义》描写,东吴为了要回荆州,设下一计,假借提亲,把刘备骗到东吴逼他归还荆州;刘备按诸葛亮计谋,成婚后带着孙夫人逃走,周瑜带兵追赶又遭埋伏,结果大败而归。比喻本想暗算别人,结果自己反受打击,损失惨重。
【歇后语第65句】:导游领路——引人入胜
【歇后语第66句】:星期天,我在家煮汤圆吃。煮第一遍没熟。正准备煮第二遍,婆婆看见了说:“回锅不熟一世生。别再煮了。”(广西·南宁)
【歇后语第67句】:【丫头】我们现代人常称小女孩为“、了头”。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尼?这还要从中国古代说起,在古时候,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头上都要梳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形状很像个“丫”字,这种头型就被称为头”。后来,丫头就慢慢成了女孩子的代称。唐代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了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在唐朝,“、了头”就有女孩之意了。此外,因为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了头”有时也指婢女,如戏剧的婢女就叫“丫环”。
【歇后语第68句】:星期天,妈妈加班给街道加工广告,忙得顾不上做饭,让我和爸爸一起到饭馆吃。邻居阿姨笑着说:“你这是外面捡块儿板,家里丢扇门。”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阿姨说:“你加班挣点钱,他们又要下馆子吃,不是太浪费了?”妈妈一听,赶紧让爸爸去买菜做饭。(河南·邓州)
【歇后语第69句】:【人留后代草留根】(谚)指人只有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人类才得以长继不衰。 也作“人留子孙草留根”。
【歇后语第70句】:【聪明反被聪明误】(谚)聪明:智力高,理解力强。指聪明人往往自恃聪明,对己不加检点,拒绝他人建议,结果反而做出蠢事,害了自身。
【歇后语第71句】:船上人上岸——不(步)行
【歇后语第72句】:鲁达当和尚——半路出家
【歇后语第73句】:【乌龟爬门槛——就看此一跌】(歇)本指乌龟过门槛,爬上后跌倒翻过身才勉强过去;转喻成与不成就看这一下。 也作乌龟爬门槛——看这一跌。 乌龟爬门槛——就看此一翻。翻:谐“番”。
【歇后语第74句】:我总懒得做家务,爸爸常对我说:“勤,不富也饱;懒,不穷也饿。照你这样,是不会有啥好处的。”(广西·都安)
【歇后语第75句】:人有三年旺,鬼神不敢挡;人有三年霉,草草倒了也咬人。(四川·小金)
【歇后语第76句】:【乌纱帽】乌纱帽早已成为历史,它的词义已变成官员职务的代称。其实,乌纱帽刚一问世时,并不为官员所独占,而是官民皆可戴用的普通帽子。据史载,乌纱帽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期间,当时,南朝有个叫休仁的人,他以乌纱抽扎帽子边沿,称其帽子为乌纱帽。随后,又有人用白纱甚至杂色纱扎帽边,这样也就有了“白纱帽”、“杂纱帽”了。这许多帽子官民都可戴。到唐代,乌纱帽已十分普通,通用于天子、士人、妓艺。天子视朝时,按南朝旧制戴白纱帽,民间则盛行乌纱帽,只是一种俗帽,因其比较洒脱而为隐士山人偏爱,当时乌纱帽是一种十分随便的穿戴。到宋代,才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乌纱帽,连皇帝也不例外,乌纱帽两旁各有一根长翅(可参照宋朝皇帝的画像),足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免于抖落,官员走路都小心翼翼。而翅的作用是“镇仪”,据说这种特别装束是为了保证戴帽者走起路来端正庄重,保持做官的尊严。明朝时,官员仍戴这种乌纱帽,但皇帝已经不戴了。明朝规定:官员上朝和办公时,皆须戴乌纱帽,穿团领衫,束腰带。帽翅长度较前缩短了,而且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高,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双翅越宽。乌纱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词义却保留了下来,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民间经常能听到丢官就是丢掉乌纱帽。
【歇后语第77句】:【有酒胆,无饭力】胆大胡来,并无能力。清代《红楼梦》: “薛蟠本是个怜新弃旧的人,且是有酒胆无饭力的。”
【歇后语第78句】:【老和尚念经——过一天算一天】(歇)指得过且过,敷衍地过日子。
【歇后语第79句】:【知冷知热是夫妻】(谚)指生活上相互照顾,相互体贴,是夫妻间的情分。
【歇后语第80句】:【老寿星上吊——活腻了】(歇)老寿星:传说中长寿的仙人。指活得厌倦了,自己寻死。含责骂意。 也作“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
【歇后语第81句】:【见钱眼就钻】(惯)比喻利用各科机会捞取钱财。
【歇后语第82句】:【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谚)大喜中说的话,往往过后兑现不了;大怒中说的话,往往过火没分寸。戒人在感情冲动时说话要有理智。
【歇后语第83句】:【评剧】剧种一般冠以地域名称,如豫剧、淮剧、晋剧、河北梆子、秦腔等,评剧则比较特殊,与地域名无关,它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一种说法是,首先使用“评剧”二字的是早期评剧女演员李金顺。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两次闯关东的李金顺又回到天津演出。当时这位誉满关内外的名角,对演出的戏报上所用的“蹦蹦”(评剧原来的名称)二字十分厌恶,故把“庆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来,将其改名为“平戏”。但因为当时京剧也叫平戏,两样剧种同名叫人难以区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议李全顺将“平”加一…言”字偏旁,从此就称“评剧”了。还有一说,民国初年,一评剧团到北京演出,当时的“评剧”叫“平剧”,与北平(京)的“平剧”同名。有一天,评、京两班儿演员碰巧到一个饭馆吃饭。京剧演员看不起小地方来的评剧演员,质问他们有什么资格敢叫“平剧”,吵得不可开交。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钊也在饭馆吃饭,他是唐山人,对家乡戏颇有研究,见双方争执不下,便走上前劝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你们平剧(指评剧)的演出风格是善于演出平装戏(相对于古装戏),时评政局,鞭挞丑恶,接近百姓,风趣活泼,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评剧’,更符合你们的演出风格,你们看如何?”,双方听了,非常佩服李大钊的高见,遂握手言和,“评剧”之名由此而来。
【歇后语第84句】:学艺终身福,是艺不亏人。
【歇后语第85句】:小虫吞大象——痴心妄想
【歇后语第86句】:小寡妇生孩子一有老底儿
【歇后语第87句】:【豆腐拌成肉价钱】花费太大,成本太高,不值得。类似 的:萝卜花了肉价钱。茅盾《子夜》:“好!为了舍不得那四 成烂账,倒又赔上十倍去,那真是豆腐拌成肉价钱的玩意!” 肥水不流外人田为自己人着想,不让外人占便宜。海 外张爱玲《沉香屑》:“这回子可趁了心了,自己骨血,一家子 亲亲热热的过活吧,肥水不落外入田。”
【歇后语第88句】:【吃亏是福】(谚)指人吃点亏,不与人争利,磨砺了自己的德行,对自己而言反而是福分。
【歇后语第89句】:【价一不择主】(谚)商家一旦就某一商品与买家议定了价格,就不应该为了图利而弃信,将此商品卖与其他出价更高的买家。指买卖要讲信誉。
【歇后语第90句】:【快牛门前卧,蔫牛不下套】见“蔫牛不下磨,快牛门前卧”。
【歇后语第91句】:【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让,避免事态进一步激化。王蒙 《失态的季节》:“他下定决心,要采取死猪政策,打不还手, 骂不还口,睡觉要紧,天明了再说。”
【歇后语第92句】:【灯不亮要人剔,人不明要人提】(谚)指油灯不亮,需要人剔去灯花;人一时糊涂,需要别人从旁提醒。
【歇后语第93句】:狗赶鸭子狗撵鸭子——呱呱叫
【歇后语第94句】:【不见了羊,还在羊群里寻】释义:比喻在哪里丢的就到哪里去找。例句:如今这个老唱净的又叫成班,说:“不见了羊,还在羊群里寻。我想府上还寄着我的箱笼,领去还弄出戏罢。”
【歇后语第95句】:兔子虽多——驾不了辕
【歇后语第96句】:【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歇)灯台:灯盏的底座。 一丈八尺高的灯台,点起灯能照到别处,却照不到灯台自身。比喻人只看见别人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歇后语第97句】:【进了三宝殿,都是烧香人】佛、法(佛经)、僧(弟子),为佛 教三宝。三宝殿,佛庙,谓聚会的人目的一致,都是自己 人。汪幸福《浪迹台湾岛》:“进了三宝殿,都是烧香人,莫说 那些话。”
【歇后语第98句】:老母猪啃猪圈——嘴巴痒
【歇后语第99句】:晚上停电,写不成作业,我就让奶奶给讲讲家里过去的故事。奶奶说:“有啥好说的,那时候,家里穷得连只老鼠都待不住,吃了上顿没下顿。”(河南·郑州)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38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