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今年最火民间俗语经典俗话,句句珠玑 句句穿心

【谚语俗语第1句】:【鼓不敲是不响的】释义:比喻人总要有人提醒、帮助。例句:我哪里算得上响鼓。俗话说,鼓不敲是不响的,即使是响鼓,也得有人捶打,哪有不捶自响的鼓呢?如果不是海涛捶了我几下,我也会捅出许多乱子来的!

【谚语俗语第2句】:包老爷审堂——是非分明

【谚语俗语第3句】:老师告诉妈妈,说我很聪明,就是上课爱搞小动作。回家后,妈妈训了我一顿,还说:“快刀不磨是块铁。”(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4句】:接生婆摆手——不接了

【谚语俗语第5句】:【路在口边】(谚)指出远门不认识路,勤动嘴问人就会知道。也指勤动嘴向人请教,生活前景就不会迷茫。 也作路出嘴边。 路在嘴巴上。

【谚语俗语第6句】:【戏子穿上龙袍,成不了皇上】冒充没有用,不可能成功。 马烽《刘胡兰传》:“好人谁去她家?穿得阔要怎?唱戏的穿 上龙袍,也成不了真皇帝!”

【谚语俗语第7句】:【老狗熊耍不了新把戏】比喻人老没有能力创新。西方的 谚语中有相反的说法。老舍《离婚》:“我平日总以为事事有 办法,敢情我已经是老狗熊了,耍不了新玩艺!”

【谚语俗语第8句】:夹肢窝生疮——阴毒

【谚语俗语第9句】:【 酱油不吃要吃醋】醋味酸,指产生嫉妒心理。陈登科《淮 河边上的儿女》:“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刘小狗子酱油不吃, 要吃醋呀!”

【谚语俗语第10句】:单筷难夹菜,独翅难飞天。

【谚语俗语第11句】:【有了后娘,就有后爹】(谚)后娘:继母。指孩子一旦失去了亲娘,父亲也就会和后娘一样对孩子只有冷淡,没有关爱。 也作有后娘就有后爹。 有后娘必有后爹。

【谚语俗语第12句】:【按着三眼一板】(惯)板、眼:民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一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比喻言行有条理、合规矩,一丝不苟。

【谚语俗语第13句】:【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歇)天桥:北京市永定门内一个地段,旧时民间艺人常聚在那里演出。把式:靠卖艺为生的人。旧时在天桥卖艺的人常摆出表演功夫的架势,但多耍耍嘴皮子,并不动真的。指光说得好听而不实干。

【谚语俗语第14句】:【触霉头】(惯)指倒霉,遇上令人不快的事。

【谚语俗语第15句】:【滚水烫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歇)螃蟹:也叫毛蟹,生长在淡水里。横行:本指螃蟹横着爬行,转指倚仗恶势力做坏事。比喻某种恶势力横行霸道的日子不会长久。

【谚语俗语第16句】:【刀搁在脖子上】(惯)比喻面临死亡的危险或威胁。 也作刀子撂在脖颈上。 刀压着脖子。

【谚语俗语第17句】:野狗见了饿狼——个比一个凶

【谚语俗语第18句】:【打核桃捎带了枣】(惯)比喻打击某个人,也连带伤害了另一个人。

【谚语俗语第19句】:【破罐子破摔】摔电是破,不摔也是破。谓反正好不了,不 值得爱惜。成语:自暴自弃。周立波《暴风骤雨》:“娘们走 道以后,好些年来,他自轻自贱,成了习惯,破罐子破摔,不 想学好了。”

【谚语俗语第20句】:花木兰从军——冒名顶替

【谚语俗语第21句】:【顺情说好话,干直惹人嫌】干直:冲撞直言。顺着情面说对方爱听的话,就讨人喜欢;直言不讳冲着人说话,就讨人厌。指说话要考虑效果。

【谚语俗语第22句】:【牛鼻上穿绳,哪里情愿】释义:指很不愿意。例句: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静心读书,好像牛鼻上穿绳,哪里情愿?

【谚语俗语第23句】:爷爷七十多岁了,他常爱说老的东西好。这一天,他又说:“生姜是老的辣,甘蔗是老的甜,酒是老的贵。”我灵机一动,又补了一句:醋是老的酸。”爷爷听了呵呵地笑,说我补得好。(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24句】:【马奶奶见了冯奶奶——差两点】(歇)“马”字比“冯”字少两点。点:本指汉字的笔画“点”,转为量词,表示少量。指还有一些差距。

【谚语俗语第25句】:【炕上养虎,家中养盗】(惯)比喻养育与自己为敌的坏人。

【谚语俗语第26句】:【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谚)指人在春天容易困倦,在秋凉时容易疲乏,在炎热的夏天容易瞌睡,在寒冬的季节又容易贪睡不起。

【谚语俗语第27句】:出头的鸟儿——先挨打

【谚语俗语第28句】:【倒了核桃车子】(惯)装满核桃的车子倒了,一车核桃哗哗泻地。形容人说话又急又快,滔滔不绝。

【谚语俗语第29句】:猪食盆里鸡伸头——乱插嘴

【谚语俗语第30句】:【【第73句】:八十四】民间有所谓“【第73句】: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第73句】:八十四”对上岁数的人是一个忌讳的岁份。其实,“【第73句】:八十四”这两个年岁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两个圣人归天的虚龄罢了。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圣人孔丘,一个是故国时代的亚圣孟轲。正巧孔子年仅七十三虚岁时命归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虚岁。因为孔孟都被尊为“圣人”,谁也不敢活过圣人,所以,他们归天的年龄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实际上,在我们周围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岁的,其实完全是一种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龄段稍多一点的话,也是因为心理压力过重导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谚语俗语第31句】:【今天种瓜,明天点豆】谓做事无计划,精力不集中。或说: 今日种豆,明日种瓜。广播讲座《成才之路》:“好高务远,朝 三暮四,今天种豆,明天种瓜,到头来只能是一无所获。”

【谚语俗语第32句】:【三更半夜】“三更半夜”指人静夜半之时,按现在的时间是夜里十二点钟左右。这个词起源于宋代。宋太宗时陈象舆、胡旦、董俨、赵昌言是好友,四人志趣相投,常聚在一起谈论至深夜:“日夕会昌言之第,京师为之语日:‘陈三更,董半夜’。”“三更半夜”一词由此形成。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鼓”或“更”,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击鼓报时,故夜晚说时间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还说“几更天”,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旧时一夜分为五更,中国有副传统春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里就是用“五更”代指除夕一夜。第三更是子时,就是现在夜间十二时左右,已是深夜时分了。 “三更半夜”成为俗语,是与宋朝城市人民拥有夜生活分不开的。唐朝城市实行宵禁,北宋初年就完全解除了宵禁,宋人的夜生活开始丰富起来,改变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习惯,“三更半夜”也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时刻。可见,宋朝开夜禁是明智之举,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不然,就不会出现“陈三更、董半夜”了。

【谚语俗语第33句】:【跑江湖】见“走江湖”。

【谚语俗语第34句】:【种禾得稻,敬老得宝】(谚)指种下禾苗,就会得到稻米;敬重老人,就能得到宝贵的处世经验。

【谚语俗语第35句】:【两手拍屁股——光打光】(歇)形容一无所有,一点儿也不剩。

【谚语俗语第36句】:【偷食猫儿性不改】释义:比喻恶性难改。例句:常言道:偷食猫儿性不改。他在外边放荡惯了,看在家中,犹如牢狱一般,哪里坐立得住。

【谚语俗语第37句】:我一直很胖,家里人叫我胖墩儿。一天叔叔到我家,进门就说:“啊!红子显瘦了,是最近锻炼的吧?”爸爸接着说:“裤腰显瘦了吧。都说锻炼减肥,每天跑步回来她吃得更多,我看是越减越肥吧!”(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38句】:叫林黛玉抡板斧——强人所难

【谚语俗语第39句】:【光屁股打狼——胆大不害臊】(歇)指人胆子是不小,就是丢人现眼,出了丑。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光腚子撵狼——胆大不怕丢人”。腚子:方言,屁股。

【谚语俗语第40句】:【如入宝山空手回】比喻放过了好机会,很可惜。清代《儒 林外史》:“放着这样一注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 回?”

【谚语俗语第41句】:有一天,爸爸在笨手笨脚地钉上衣的扣子。突然,只听爸爸“哎哟”一声:“扎死我了。”在一旁做家务的妈妈风趣地说:“棍不打好人,针不扎巧人。”(山东·枣庄)

【谚语俗语第42句】:秋收已毕,穿老板让我爸爸承包干活,价钱太低,干吧不合算,不干又没有活干。妈妈说:“这真是猴子捡块姜,扔了舍不得,吃了辣得慌。”(河南·淅川)

【谚语俗语第43句】:【软硬不吃】硬不吃好歹都不行,无法对付。老舍《龙须 沟》:“你这个家伙,软不吃,硬不吃,没法儿办!”

【谚语俗语第44句】:【啄木鸟翻跟头——卖弄花屁股】(歇)比喻人卖弄花哨,或故意炫耀自己的本事或才能。含讥讽意味。 也作啄木鸟打跟头——耍花丽屁股。 啄木鸟翻筋斗——耍花丽屁股。

【谚语俗语第45句】:【话到舌尖留半句】(谚)话到出口时,应有所保留,不可和盘托出。 指说话不宜毫无遮拦,必须慎重思索,严加控制。 也作“话到嘴边留三分”。

【谚语俗语第46句】:【比死人多出一口气】(惯)形容人无能,不起作用。 也作比死人多半口气。 比石头人多一口气。

【谚语俗语第47句】:应声虫——随声附和

【谚语俗语第48句】:【屁眼里栽葱——倒蒜】(歇)倒蒜:倒长着的蒜。蒜:谐“算”。指反过来算计别人的钱物。

【谚语俗语第49句】:买眼药进了石灰店——认错了门

【谚语俗语第50句】:寒假作业发下来了,我遇到一道难题,算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算出正确答案。爸爸对我说:“困难是石头,办法是锤头;锤头打石头,石头低下头。你的方法是不是不对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51句】:【萝卜上扎刀,不是出血筒子】释义:萝卜_上扎刀,流不出血来。比喻人一毛不拔,是个吝啬鬼。例句:到底李鸿云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一下还摸不准,不要又上了李鸿云的当吧?萝卜上扎刀,李鸿云也不是什么出血筒子。

【谚语俗语第52句】:尽管与一同学是好朋友,但有时我们难免磕磕碰碰的。每到这时候,妈妈就会笑着说:“你俩呀,是狗皮袜子没反正,清官也难断谁对错。过不了一天,准又好得跟一个人似的。”(陕西·凤县)

【谚语俗语第53句】:蚂蚁说成大象——吹得不像样

【谚语俗语第54句】:邻居小红爱使小性子,动不动就生起气来。妈妈逗她:“看小红,嘴噘得能挂个油葫芦了。”说得小红哧地笑了。(河南·镇平)

【谚语俗语第55句】:【兄弟同心,黄土变金】见“弟兄协力,土块变金”。

【谚语俗语第56句】:【只恨爹娘少生两只脚】(惯)形容仓皇逃命时的急切心情。

【谚语俗语第57句】:【风是风火是火】(惯)形容着急、慌张或冒失的样子。

【谚语俗语第58句】:【 快刀打豆腐,两面光】指两面讨好,或使双方满意。或说: 刀切豆腐两面光。清代《活地狱》:“黄大老爷这样一做,算 是快刀切豆腐,两面光,上司也敷衍了,同寅也瞒过了。”

【谚语俗语第59句】:弹花铺里挂张弓——不弹(谈)了

【谚语俗语第60句】: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谚语俗语第61句】:【 贼不走空趟】指不放过好机会。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 女人》:“‘贼不走空趟!’劳改犯人们说,‘吃吧,吃吧,这根黄 瓜是刺儿皮,可脆哩!”’

【谚语俗语第62句】:我和表哥下跳棋,我每次都赢。表哥不服地说:“韭菜不能茬茬旺。”我说:“那咱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河南·西华)

【谚语俗语第63句】:有财万事足,无病一身轻。

【谚语俗语第64句】:【穿小鞋】释义: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使人受到刁难、打击报复,又无法说出口。例句:“咱们俩一齐心,处处找她的毛病,老给她小鞋穿,她就不敢再美了!”、

【谚语俗语第65句】:砍倒樟树一一死不干(甘)心

【谚语俗语第66句】:水面打一棒——没痕迹:无伤痕

【谚语俗语第67句】:【外甥多似舅】(谚)指外甥在长相、性格和志趣方面往往和娘舅相似,总脱不开娘舅家的家风。 也作外甥似娘舅。 外甥不脱舅家相。

【谚语俗语第68句】:【儿大不由爷】(谚)爷:父亲。儿子大了,凡事自作主张,不由父亲作主。指儿女长大成人后自立自主,父母不必再干预。 也作儿大不由娘。 儿大母难专。专:专断。 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

【谚语俗语第69句】:【胖子的裤带——全不打紧】(歇)打紧:本指系紧裤带,转指事情要紧。指一点儿也不要紧,不必在意。

【谚语俗语第70句】:【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谚)一个人成仙飞到天上去,家里的鸡狗也都跟着成了仙。本指一人成仙,全家都随着上了天;后借指一人当官得势,沾亲带故的人都借势发了迹。 也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成佛,鸡犬升天。

【谚语俗语第71句】:【驸马】“驸马”是皇帝的女婿。这一称谓是怎么来的呢?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相传,楚汉相争时,每当两军交战时,刘邦便会专门坐在一辆由两人驾驭的马车上指挥战斗。马车上共有三个座位,刘邦坐在后面的位置,前面设两个座位,为车夫所坐,分为“正马”与“副马”,一正一副,轮流驾驶马车,俨然现在的火车司机,一正一副。有一日,刘邦与项羽激战,刘邦大败,落荒而逃,项羽乘胜追击。此时,刘邦左右只剩下了两个车夫和十几名将士。不料,正马被乱箭射死,在这危急关头,副马顿生一计,他把自己的红袍脱下,与刘邦的黄袍对换了一下,让刘邦从马车上跳下来,自己继续挥舞马鞭,赶车向前方奔去。项羽的人马都把穿黄袍的当做刘邦,拼命追赶,当赶上马车时,车上已空无一人,只留下一件黄袍。原来副马早已跳车逃跑了。后来刘邦当了皇帝,把此事一直记在心上,为了报答副马的救命之恩,便四处张贴皇榜寻找副马。找到后,官封都尉,刘邦还将小女儿许配于他,人称“副马都尉”,后因“副马”一词不雅,人们便将其改成“驸马都尉”。自此,驸马便成了历代皇婿的代称了。其二,据历史记载,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驸马都尉本是汉代官职,是皇帝的近卫侍从官之一。这个官职从汉武帝时开始设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担任。史书记载,真正将公主的丈夫专称为“驸马”是魏晋以后。曹魏时的何晏,因为与公主结婚,所以凭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驸马都尉一职。还有晋代注《左传》的杜预娶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是司马懿的女婿。后来司马炎称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授杜预为驸马。东晋的刘惔、桓温是明帝的女婿,也都做了驸马。从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以封号,一律称“驸马”,自然也就不再是官职了,而成了皇帝女婿的代称。

【谚语俗语第72句】:【雏凤清于老凤声】释义:雏凤:小凤凰。比喻年轻人胜过老年人,后一代胜过前一代。例句: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司量也。”

【谚语俗语第73句】:我帮妈妈往家里抬肥料,不一会儿,就累得我直喘。妈妈说:“歇一会儿再抬吧,力气是奴才,去了还会再回来。”(湖北·丹江口)

【谚语俗语第74句】:翻老皇历的——背时佬

【谚语俗语第75句】:【婚纱】现在,结婚典礼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纱,这是对传统观念和礼俗的彻底颠覆。在以前,结婚时新娘要穿一身红,头上蒙头红,身上红衣服,脚下红绣鞋,白色是结婚的大忌。人们称结婚是红事,埋人是白事。中国古代本没有婚纱,显然,婚纱是外来的。婚纱起源于欧洲的服饰习惯。新娘所穿的连衣裙款式,下摆曳地的白纱礼服,原来是天主教的典礼服。在古代欧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国家,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和祝福,这样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纱礼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诚与纯洁。中国新娘穿婚纱,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是中西结合式的婚典。

【谚语俗语第76句】:三叔看到村里一些人靠投机取巧发了财,心里也痒痒的。爸爸劝他说:“莫怨自己穷,穷要穷得干净;莫羡他人富,富要富得磊落。”(河南·扶沟)

【谚语俗语第77句】:【乱点鸳鸯谱】(惯)《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描写,乔太守不了解情况倾述林文案馆网,凭自己的主观错判了三对姻缘,歪打正着,成全了三对美满夫妻。比喻胡乱为人搭配婚姻。也指不根据情况瞎安排事情。 也作“乱点鸳鸯”。

【谚语俗语第78句】:【将猫儿尾拌猫儿饭】见“割猫儿尾拌猫儿饭”。

【谚语俗语第79句】:【舍不得金弹子,打不下凤凰来】(谚)凤凰:传说中鸟中之王。不用金弹子作代价,就打不到凤凰鸟。 指所付的代价不大,所取得的收获也不会大。 也作舍不得金弹子,打不住银凤凰。 舍不得金弹子,打不着鸳鸯鸟。

【谚语俗语第80句】:【铺的草,盖的草,有个老伴就是好】(谚)即使穷到下铺草、上盖草的程度,只要有个老伴相依为命,彼此体贴照应,就会感到十分满足。指老年人最难得的是有个老伴。

【谚语俗语第81句】:【丑妇家中宝】(谚)貌丑的妻子多安分守己,不会惹是生非,招致麻烦。指娶妻应重在德行,不可一味追求美貌。 也作丑妻薄地家中宝。薄地:贫瘠的田地,薄地无人争,故称一宝。 丑是家中宝,可喜惹烦恼。 可喜:俊俏美貌,招人喜爱。

【谚语俗语第82句】:【人家搬砖你搬坯,人家打狗你打鸡】(惯)斥责人做事故意和别人不一样。

【谚语俗语第83句】:鹅卵石放鸡窝——浑蛋

【谚语俗语第84句】:【米粒是米粒,糠皮是糠皮】(惯)米粒糠皮原本是一体的,经碾压而分离开来。比喻关系破裂,互不来往。

【谚语俗语第85句】:【背着牛头不认赃】(惯)偷来的牛头就背在身上,却不承认。比喻干了坏事就是不认账。

【谚语俗语第86句】:【人不伤心不落泪】(谚)伤心:内心痛苦。指人痛哭落泪,是感情受到伤害的表现。

【谚语俗语第87句】:【爬刀山,下火海】见“上刀山,下火海”。

【谚语俗语第88句】:【不怕路远,只怕志短】(谚)比喻只要有志气,有决心,就不怕艰难困苦。

【谚语俗语第89句】:【卖螃蟹的搭戏台——架子大】见“搭起戏台卖螃蟹——买卖不大,架子倒不小”。

【谚语俗语第90句】:仙女下凡——腾云驾雾;飘飘然

【谚语俗语第91句】:【麒麟送子】“麒麟送子”是古代一种生育观念。据说,祈祷麒麟的出现就能够得到儿子,保证香火的顺利传递。这种风俗源自孔子的诞生。麒麟,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祥瑞,最早出现在《礼记》中,与凤、龟和龙并称为“吉祥四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介绍麒麟的:麒麟分雌雄,雄的名麒,雌的名麟,性情温和,从不伤害人和牲畜,更不任意践踏花草,因而被人们称为仁兽。它的形状像鹿,尾如牛尾,雄的长独角,雌的没有角,口中可以吐火,声音如雷声。它的出现能给天下带来太平,给人们带来好运,使家族人丁兴旺。因而在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据传,孔父和孔母只有一个儿子,腿脚有疾病,活动起来不方便,不能继承祀事。夫妻二人感到非常遗憾,想再生个儿子,于是到尼山祈祷,希望能再为孔家增加人口,保证孔家香火能永不熄灭。有天夜里,一头麒麟踱进阙里,举止优雅,不慌不忙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上面写着文字:“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第二天麒麟不见了,孔家有个孩子呱呱坠地,这就是仲尼,于是麒麟送子的消息在民间也就传开了。哪家有不育的妇女,就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圈,就能喜得贵子了。这一传说,代代相传,至今还能看到“麒麟送子图”。

【谚语俗语第92句】:【做贼遇上打劫的】(惯)指遇上了对手。 也作“做贼的遇上截路的”。

【谚语俗语第93句】:【水长船高,泥多佛大】(谚)水位上升,船身自然就高;泥土加多,塑的佛像自然就大。比喻事物随所凭借的条件的提升而提升。 也作“水长船亦高”。

【谚语俗语第94句】:【为朋友两肋插刀】帮助朋友,不惜牺牲自己。朋友,也可 换成其他亲近的人。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这就是 说,姓高的走江湖,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

【谚语俗语第95句】:好帮好底做好鞋,好爹好娘养好孩。

【谚语俗语第96句】:【捋虎须】(惯)比喻冒险去触犯强者或有权势的人。 也作捋老虎须。 撩虎须。

【谚语俗语第97句】:【吃一看二眼观三】(惯)吃着这个,看着那个,还望着第三个。形容人贪心不足。

【谚语俗语第98句】:小叔看我每次订本子都找他要钉,就说:“你真是吃惯了嘴,跑惯了腿。这条路,看来是让你跑顺了。”(河北·承德)

【谚语俗语第99句】:【刀搁在脖子上】释义:比喻死亡临头,或用杀头威胁。例句:乡亲们,我们是大清的官兵,脚踩着先帝打下的江山,吃着父老兄弟的饷粮,没有皇帝的谕旨,就是刀搁在脖子上,我们也不能退半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38152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