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俗语经典歇后语,让人爱到骨子里!
【歇后语第1句】:蜘蛛做房子——牵线
【歇后语第2句】:【战斗环境出英雄,艰苦条件出智慧】(谚)指一个人的智谋、胆量,都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歇后语第3句】:【吹牛皮不贴印花】释义:比喻说大话不费力,不花钱。例句:嫂子说:哼!说两句大话壮壮胆吧!吹牛皮不贴印花,你能考上,我头朝下走三年!
【歇后语第4句】:【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释义:妻子贤惠,能及时提醒丈夫,少犯错误。孩子孝顺,当父亲的就安心了。例句:若是殷家女子贤惠时,劝她丈夫学好,也不至于后来惹出这场大事了。自古妻贤夫祸少,应知子孝父心宽。
【歇后语第5句】:【升西天】见“上西天”。
【歇后语第6句】:【 枪打出头鸟】谓先出头危险,也指惩治为首的。王蒙《风 息浪止》:“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说 穿了不过是嫉妒二字!”
【歇后语第7句】:【搀上八两水,不信涨不出半斤分量来】(谚)八两:旧制秤一斤是十六两,八两正好是半斤。在面里掺进半斤水,自然会增加半斤分量。 比喻付出多少,就必定能收获多少。
【歇后语第8句】: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歇后语第9句】:【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歇)据《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在长坂坡惨败后,赵云杀入重围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刘备为笼络人心,故作姿态地将阿斗摔在地下,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指用手段笼络人心,使人甘愿受其利用。 也作刘备摔孩子——笼络人心。 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
【歇后语第10句】:【瞎子放驴——不撒手儿】(歇)本指怕驴跑掉,不敢松手,转指紧紧抓住某人或某事物不放。
【歇后语第11句】:【马大哈】“马大哈”常用来指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办事草率、丢三落【第4句】:经常出错之人。它源自20世纪50年代,由天津市相声界艺人创造的趣语。相声段子《买猴》50年代的时候曾风靡全国。故事说一位干部以不负责任马虎草率出名,他的大名就叫“马大哈”。他写了一个报告,本来要通知“到(天津市)东北角买猴牌肥皂五十箱”,可是飞笔疾书,竞写成“到东北买猴儿五十只”了。而马大啥的领导们也是同样马虎草率的官僚主义,内容看也不看便挥笔批准。马大哈的同事和下属又习惯于盲从,问也不问纷纷出差执行任务,结果闹出了令人捧腹不已的大堆笑话。比如:他们为了去采购猴子,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接洽者虽然惊奇于天津采购员的离奇“购货单”,却仍然到处帮助他们捉拿猴子交货;猴子从四面八方运回后,群猴出笼,又大闹了百货公司,趣闻笑话接连不断。这段相声的作者是何迟,表演者是相声大师马三立。一经演出,“马大哈”一词迅速传遍全国。可见,相声的艺术魅力不亚于戏曲。《西厢记》中的“红娘”成了媒人的代称,而《买猴》中的“马大哈”则成了马马虎虎的同义词。
【歇后语第12句】:耗子陪伴猫睡觉——练练胆子
【歇后语第13句】:【好马经不住歇三年】释义:马长期休息不干活,体力会越来越减弱或不会干活。例句:是呀,我正准备找你商量呢。人家说:“好马经不住歇三年”,我想给它试试套昵。
【歇后语第14句】:【桑条从小拗,大来拗不直】(谚)桑树的枝条要想培直,必须在它嫩小的时候;长成粗枝便无法拗动。 比喻教育后代必须从幼小时抓起,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歇后语第15句】:粮库里头一粒米——有它不多,无它不少
【歇后语第16句】:【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惯)形容本领过硬,勇猛非凡。
【歇后语第17句】:棋逢对手,先礼后兵。
【歇后语第18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歇后语第19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释义:这里待不下去,可以到别的地方去。“自”又作“更”、“会”。 “人”叉作“爷”、“依”。侬:我;你。例句:希真对女儿道:“我儿,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何必执著,去休,去休!”
【歇后语第20句】: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一分。
【歇后语第21句】:【侮人还自侮,说人还自说】(谚)指轻慢别人、非议别人的人到头来总要自食其果。
【歇后语第22句】:属推土机的——嘴利心硬
【歇后语第23句】:【无记名投票】现在,我国选举制度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本来是将写好的选票轻轻放入投票箱内,为什么非要“投票”呢?原来,“无记名投票”是舶来品,出自意大利语“球”。公元五世纪,古希腊、罗马在选举时,人们用“球”代替选票进行投票。投票时选民将小球投入一个特别的箱内,并事先约定球分两色,白色表示同意,黑色表示反对。 1884年后,美国也采取这种投票方式,但并不限于小球,有时也用蚕豆或玉米粒代替。这种选举方式,自然要投。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无记名投票。如今又产生了电子表决器,仍旧叫投票表决。
【歇后语第24句】:【常抱的娃娃不会走】(谚)比喻对年轻人不敢大胆任用,只会妨害他们的成长。
【歇后语第25句】:【名取西川,暗夺荆州】释义:名义上说是去夺取西川,实际上暗中去夺取荆州。比喻声东击西。例句:“你真是鬼主意多!我就依了你的,看你的什么名取西川,暗夺荆州”。
【歇后语第26句】:【出水才见两腿泥】释义:比喻事情到最后才能看出结果。例句:“我不服他这个,走着瞧,出水才看两腿泥哩!”
【歇后语第27句】:【金龟婿】“金龟婿”指称心如意的女婿。龟,乌龟也,用在男人身上是骂名,为什么老丈人还称心如意呢?这里的“金龟婿”保留了古代的含义,没有受到半点污染。《礼记》载:“麟、风、龟、龙,谓之四灵。”龟能跻身于神物之列确实不凡。龟作为地球的古老居民,生存已有若干亿年。它行动迟缓,适应能力却很强,寿命也很长,是长寿的象征。另外,“龟”与“贵”谐音,又是富贵的象征。周代专设“龟人”的官职,由其“掌六龟,若有祭礼,则奉龟以往”(《周礼》)。在汉代,丞相、列侯、将军所用的金印,印纽一律作龟形;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大官所用的银印,印纽也是如此,简称金龟。在官饰上,武则天改佩鱼袋为龟袋,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四品以银,五品以铜。陆游到了晚年,自号“龟堂”,并用龟壳做了一顶帽子戴在头上,以示尊贵。直到元代以后,龟的名声一落千丈,变为丑陋不堪。古代,龟曾与高官联系在一起,高官握有“金龟印”,嫁得高官,也就得到了金龟婿。诗人李商隐一首名为《为有》的诗中这样写道:“为有云屏无限娇,风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描写了一个贵族女子在冬去春来之际,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要赴早朝而辜负了一刻千金的春宵。可见,在唐代时“金龟婿”就是当高官的丈夫了。称心如意的女婿称为“金龟婿”,沿用至今。
【歇后语第28句】: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圆(源)
【歇后语第29句】:【七窍里冒火,五脏里生烟】着急万分。成语:心急如焚、五 内俱焚。清代《老残游记》续集:“一天两天还好受,等到第 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还没信呢?俗话说得好,真是七窍 里冒火,五脏里生烟。”
【歇后语第30句】:【一根棍子吞到底】释义:比喻横下一条心,干到底。例句:拿我来讲,那我是打定主意,一根棍子吞到底。反正苦瓜种下了,就剥开脸皮搞。
【歇后语第31句】:【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指在饮食上宁可少而精,不要一味贪多。 也作“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
【歇后语第32句】:韩信墓前一声叹——埋没了英才
【歇后语第33句】:【早知要尿炕,一宿不睡觉】没有料到会出事,未能预防,表 示后悔。相关的:怕尿炕,不喝水。李准《龙马精神》:“你早 知道尿床,一夜不睡觉了!吃那个后悔药干啥!”
【歇后语第34句】:斑鸠吃小豆——心中有数
【歇后语第35句】:【抄化子不见拐棒儿——受狗的气】(歇)抄化子:叫化子。拐棒儿:叫化子讨饭时手中拿的打狗用的棍子。指受坏人或小人的气。 也作“叫化子丢拐棍——受狗气”。
【歇后语第36句】:【葱辣嘴,蒜辣心,韭菜光辣舌头根】释义:吃葱辣嘴,吃蒜辣心,吃韭菜辣舌根。例句:三平正吃得有劲儿,听见两个姐姐在外面议论,她是一句不让,对着门外说道:“葱辣嘴,蒜辣心,韭菜光辣舌头根。这辣子,真好吃!”
【歇后语第37句】:妈妈经常劝我要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她说:“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三里半。”(河南·许昌)
【歇后语第38句】:【拔眼中钉】(惯)比喻除掉心中所憎恨的人。
【歇后语第39句】:【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惯)自以为平安无事,却遭受了意外灾祸。 也作关着门儿家里坐,祸从天上来。 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歇后语第40句】:我看到妈妈做那么多的菜,伸手就要抓。妈妈急忙拦住说:“哎!你可是九寸九的嘴——不够一吃(尺)哟!”(山东·苍山)
【歇后语第41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原为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 今多指另有用意,别有企图。茅盾《虹》:“但是来听讲的,只 有几个学生,而且他们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还不是借此出 来看看夜市罢了。”
【歇后语第42句】:我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可我说啥也不承认。妈妈生气地说:“你呀,真是背着牛头不认账(赃)!”(甘肃·成县)
【歇后语第43句】:【前有虎后有豹】(惯)形容处境十分危险。
【歇后语第44句】:【指亲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气】释义:不能依靠别人,得靠自己长志气。例句:“你说我说的是啥话?我说的是千年老实话。贷款!咱压根就没贷过款。俗话说:‘指亲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气。’咱不沾它,它也别沾咱。”
【歇后语第45句】:真戏假做,假戏真做。
【歇后语第46句】:妈妈让我写作业,我总说“明天再写吧”。爸爸听得不耐烦了,批评我说:“你可真应了那句话: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凉来冬又冷,收拾书包过大年。”(吉林·柳河)
【歇后语第47句】:【星期】“星期”已经和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调节着我们的生活节律。那么,星期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星期”是从国外引进的。星期这一名称的由来,可追溯到古代的“七曜”。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联系起来,称为七曜,曜,即耀,七曜就是七颗明亮的星。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即以“七曜”记日,七天为一周,依次名为日曜(星期日)、月曜(星期一)、火曜(是期二)、水曜(星期三)、木曜(星期四)、金曜(星期五)、土曜(星期六)。并把这些星视为“星神”轮流值班,每个星神值一日,所以“星期”就是星神值班的日期。八世纪时,摩尼教徒从中亚康居国将七曜记日法传人我国。我国称星期为“曜日”,即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渐渐的,和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特别是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国外联系越来越广泛,用星期安排工作、生活已成习惯。
【歇后语第48句】:【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谚)1指浇花要浇到根上,枝叶才会茂盛,花朵才会鲜艳;教人要重在思想教育,思想开通学习才会自觉。 也作“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歇后语第49句】:【宁跟叫花子娘,不跟做官的爹】(谚)宁可跟着讨饭的娘,也不跟做官的爹。指亲娘对孩子知冷知热,最为关心。 也作“宁舍做官的爹,不舍叫街的娘”。叫街:沿街乞讨。
【歇后语第50句】:近视眼打靶——目的不明
【歇后语第51句】:【 鲤鱼跳龙门】比喻人地位高升。海外梁容若《故乡集》: “你要当学生,暑假可不是休息的时候,正像传说里鲤鱼跳 龙门一样,是过关前进的时机。”
【歇后语第52句】:【有钱买马,没钱置鞍】见“买起马备不起鞍”。
【歇后语第53句】:【玉波去四点,依旧是王皮】(谚)玉字去一点,还是王字;波字去三点,还是皮字。指表面上略有变化,但本质上还是不变。
【歇后语第54句】:核桃树旁种棉花——软硬兼施
【歇后语第55句】:【帽子破了边——顶好】(歇)顶:本指帽子顶部,转为副词,表示程度最高。指最好。表示赞赏。
【歇后语第56句】:【软不吃,硬不吃】(惯)指不管态度好坏,都不怕。也指人特别难缠。 也作软的不吃,硬的不怕。 软硬不吃,横竖不咽。
【歇后语第57句】:【黄狸黑狸,得鼠者雄】(谚)狸:狸猫。不论是黄色的猫还是黑色的猫,哪个能捉住老鼠,哪个就是好猫。比喻用人只求有实际的办事能力,其他可以不论。 也作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歇后语第58句】:不怕千着巧,就怕一着错。
【歇后语第59句】:【自己跌了跤,埋怨门槛高】做错事情,埋怨别人,或埋怨客 观条件。类似的:栽了跟头,埋怨地皮。《刘澍德小说选》: “瞧你这个人,这才是自己跌了跤,埋怨门槛高!”
【歇后语第60句】:【 锣齐鼓不齐】步调不一致,不整齐。张孟良《儿女风尘 记》:“除去几个头目和不懂事的小孩子,谁也不拍手,稀稀 拉拉,锣齐鼓不齐。”
【歇后语第61句】:墨斗鱼下酒——没刺儿可挑
【歇后语第62句】:【谷锄八遍饿杀狗】释义:八遍:形容遍数多。种谷多锄,颗粒就饱满,没有秕谷可喂狗。例句:第一遍锄,未可全深。第二遍,惟深是求。第三遍,较浅于第二遍。第四遍,又浅于第三遍,盖谷秆大,则根浮故也。谚云:“谷锄八遍饿杀狗,为无糠也。”
【歇后语第63句】:爸爸听说我考试不及格,就说:“这真是笑人前,落人后啊!上次你还笑话人家小军呢。”(湖南·保靖)
【歇后语第64句】:梦里拾钱——空喜一场
【歇后语第65句】:灶门前干活——煽风点火
【歇后语第66句】:【路子宽】(惯)比喻门路多、关系广。 也作路子野。 路子广。
【歇后语第67句】:【人勤地不懒】(谚)指在农业生产上,人越是勤苦,地越能丰收。 也作人勤地不懒,粮多望客来。 人勤地有恩,黄土变成金。
【歇后语第68句】:【豁唇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亏就在嘴头子上】(歇)豁唇:唇裂,上唇直着裂开。指入吃亏是因说话不注意。
【歇后语第69句】:【鱼怕水浅,人怕护短】(谚)鱼在浅水中,不容易存活;人要是护着短,越护短处越多。指人有错误要指正,护短只能发展缺点。
【歇后语第70句】:临近考试了,复习很紧张。我对妈妈说:“要是不用复习就能考试好,那就好了!”妈妈说:“想吃烂肉又不愿多烧柴,那怎么行呢?”(河南·林州)
【歇后语第71句】:【搭在篮里便是菜,捉在篮里便是蟹】(惯)比喻不管好坏,只要到手就算数。 也作挑得篮里便是菜。 捡到筐里就是菜。 拾进篮子里就是菜。
【歇后语第72句】:【拔草去寻蛇】释义:比喻存心寻找差错。例句:思量拔草去寻蛇,这回却没蛇儿弄。平常家里没风波,总有良平也无用。
【歇后语第73句】:【比人矮半截】觉得不如人,被人瞧不起。或说:比人矮三 尺/见人矮三分。成语:自惭形秽。菡子《纠纷》:“他们自己 呢,也就像比人家矮三尺般的,总是坑着头走路。”
【歇后语第74句】:隔墙点灯——谁也不沾谁的光
【歇后语第75句】:党哥和女朋友第一次见面,他急得团团转,女朋友却迟迟不来。他妈担心地说:“可别是辽天地(指空旷辽阔的野地)烤火,一面热啊!”(河南·南阳)
【歇后语第76句】:【牛头高,马头高】(惯)比喻二人争高低,谁也不让谁。
【歇后语第77句】:【六亲不认】“六亲不认”形容人没有情义或不讲情面。属于贬义词。 “六亲”即六种亲属。六亲之说,历来不一。在提到“六亲”的几部典籍当中,《周易》成书最早,《周易·家人》说,“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夫妇),姻娅(亲家和连襟)。《汉书·贾谊传》说,指父母、兄弟、妻子。贾谊《新书·六术》说,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史记·管晏列传》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父母之子女之子。古书诸说难一。现代比较通行的是父、母、兄、弟、妻、子,当属最亲近的家人。“六亲”又引申为泛指亲属。连最近的亲人都不认,不符合中国的传统礼教,“六亲不认”当属贬义。
【歇后语第78句】:【六部尚书】“尚书”是古代官职的称谓,源自秦朝。据唐代,徐坚《初学记·诸曹尚书》介绍:这一称呼来自秦代“诸曹尚书”。“曹”是分部门办事的意思。秦代没有“六部”,中央行政机构为“九卿”分别执掌。魏晋以后,实行行政部门改革,由尚书分曹治事,按照分工合并为“六曹”,“曹”渐变成后来的部。“部”的长官称“尚书”。自隋唐时期开始,中央行政机构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自此,“六部”的名称确定下来,一直到清朝没有大的变化。 “六部”的名称和分工如下:【歇后语第1句】: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调动,封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人事部。 【歇后语第2句】:户部:主管全国户籍、田亩、货币、赋税、官员俸禄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农业、财政、税务、民政部门的职能。 【歇后语第3句】: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邦来宾。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礼宾司。 【歇后语第4句】: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的选用和任免,以及兵籍、练兵、军械、驿站、军令等军政大计。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歇后语第5句】:刑部:主管全国的司法、行政、刑狱等。具有现在的司法部、公安部、检察院、法院的职能。 【歇后语第6句】:工部:主管全国的屯田、水利、工程、营造、交通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建设部、交通部等职能部门。尚书是官名。“尚”即执掌之义。“尚书”就是各部的正职长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职称“侍郎”。在六部之下设若干司,分掌本部某一方面的工作。“司”的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
【歇后语第79句】:【大难不死,必有大福】(谚)指身遭大难而能保住性命,以后必定有享受不完的大福气。 也作大难不死,必有后禄。禄:福禄。 大难不死,必有厚福。厚福:丰厚的福分。 大难过去有大福。
【歇后语第80句】:【一人在朝,百人缓带】(谚)缓带:放宽衣带,形容舒适、安然的样子。旧指一人在朝做官,亲友都能过上悠闲的生活。
【歇后语第81句】:邻居叔叔说他妻子太懒散,他妻子反驳说:“我懒?你也不勤快呀!你这是自己一身白毛毛,反说别人是妖怪;鼻头高,眼窝洼,只看见人家看不到自家。”(山西·太原)
【歇后语第82句】:【笑掉大牙】(惯)指遇到或听到可笑的事,笑得非常厉害。也指令人耻笑至极。 也作笑掉门牙。 笑掉了牙齿。
【歇后语第83句】:【把心掏出来】(惯)指对人一片赤诚。
【歇后语第84句】:穿没底鞋——脚踏实地
【歇后语第85句】:【婆娘做鞋——一针一线往前锥】(歇)锥:谐“追”。指一点一点地深入追问。
【歇后语第86句】:【八杆子打不着/三杆子搭不上】离得远,不相干。打,也说: 够。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其实哪,几门子人情是正 经的!还不都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外甥,三年不作揖的姥姥, 一辈子就等着你这份人情来发家呢。”
【歇后语第87句】:【抓住小辫子】清朝时,男人头上梳辫子。抓住辫子,就可 强行拉着人走。辫、柄音近,借指挑错儿,抓把柄。浩然《山 水情》:“同时,你们也得给我做脸,别让反对我的人抓住任 何小辫子。”
【歇后语第88句】:【公鸡戴帽子——冠上加冠】(歇)冠:前一个“冠”字指鸡冠,后一个“冠”字指帽子,都谐“官”。指官职得到提升,含谐谑意味。
【歇后语第89句】:属水萝卜的——皮红肚里白
【歇后语第90句】:两个阿姨讲起某某非常吝啬时说:“钱都在肋巴骨上串着咧。”(河南·淮阳)
【歇后语第91句】:【三教九流】“三教九流”一般认为对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职业人物所做出的基本区分评价。最初,“三教”与“九流”并未联袂,而是各自流行。所谓“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指向比较明确,只是排序有争执。儒教排第一,都能认可。道与佛的争执延续了很长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日趋激烈,甚至连带了儒家学说。为此各代帝王伤透脑筋,不得不费神安排三教的位次。佛道争执不下,各代帝王喜好也有不同,因而三教排序屡有变动。南北朝时期周武就灭佛,明文规定了儒、道、佛三教等级。但之后又经过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直到晚唐才基本以儒、佛、道的顺序确定三教地位。查阅资料,可知“九流”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不过,后来衍生出的上、中、下“九流”却很明确。一般认为“上九流”是佛祖、天、皇帝、官、阁老、宰相、进士、举人、解元等,基本上为神为官,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有人将九流分为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等,也是在当时被认为地位优越或正当职业的群体;“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士、画家、书生、琴棋手、和尚、道人、尼姑等。有的顺口溜排序为: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琴棋。除了上九流已列举的举人外,这部分都是技巧艺人和僧道寄食者,主要靠手艺挣钱或靠神灵吃饭;“下九流”是: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些基本上是职业低贱、颇受歧视的群体,在旧社会属于最下层的百姓。后来“三教”、“九流”联袂,词义发生了变化.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
【歇后语第92句】:【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毛病。成语:吹毛求疵。《孟伟哉 小说选》:“要是捕风捉影,鸡蛋里挑骨头,哼,我敢说天底下 就没有一个好人。”
【歇后语第93句】:【狐狸尾巴露出来了】释义:民间故事说狐狸会变成人,常常变成美女来迷人,但还带着尾巴,伪装由此而暴露。比喻露出破绽,暴露真相。“露”叉作“现”。例句:熊木禄心里暗暗骂了一声:你小子狐狸尾巴到底露出来了!徐黑闯真会掐算啊,苏完全按这条道跑呢。
【歇后语第94句】:【比登天还难】(惯)极言事情之难办。指事情不可能办成。 也作“比登着梯子上天还难”。
【歇后语第95句】:【人不要脸,百事可做】(谚)人要是不顾脸面,不知廉耻,那就什么样低级下流的事都能做出来。指人必须知耻,然后才能做到行为有格。
【歇后语第96句】:【 败棋有胜着】不能全盘否定,也有可取之处。明代历史 图书《千百年眼》:“谚语说:败棋有胜着。可惜,当局者迷, 看不到这一点。”
【歇后语第97句】:【 —步一个台阶步步高升。】成语:蒸蒸日上。邓刚《阵 痛》:“这样,一天锤没打的郭大柱,一步一个台阶,毫不费事 地晋升到五级铆工。”
【歇后语第98句】:【不显山,不露水】谓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刘澍德小说 选》:“这些人真有本事,不显山、不露水的,几时‘对’上的, 大家全不知道。”
【歇后语第99句】: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3817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