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快手民间俗语经典俗话,句句入心坎!

【歇后语第1句】:三个鬼拿不着——比鬼还鬼

【歇后语第2句】:【吐了舍不得,咽了怕撑着】(惯)比喻做事迟疑,拿不定主意。

【歇后语第3句】:【 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一种社会心理:喜欢奉承,忌讳 直言。明代《警世通言》:“正是: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 那时连马德称也只道自家唾手功名,虽不深怪那先生,却也 不信。”

【歇后语第4句】:【恶人先告状】做了坏事,反抢先诬赖别人。欧阳山《高干 大》:“总之,他实行了一句俗话:恶人先告状。他逢人便说, 一口咬定是合作社把人治死。”

【歇后语第5句】:【露破绽】(惯)比喻说话、办事、行动中出现漏洞。

【歇后语第6句】:【瞌睡要从眼上过】瞌睡就睁不开眼。指事情发展不能避 免。西戎《盖马棚》:“过去不愿意,现在愿意了也行,早不入 迟入,瞌睡要从眼上过,迟早是一样。”

【歇后语第7句】:【差人见钱,猫鼠同眠】(谚)差人:旧时在官衙当差的人。指差人收受了钱财贿赂,就会和犯人通同一气,什么枉法的事也能做出。

【歇后语第8句】:【抓两头带中间】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带动中间。也指先 做最大的、最小的,再做一般的。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 “抓两头带中间,已经抓了两个大鬼,再抓出两个小鬼来。”

【歇后语第9句】:【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民间传说这是每年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时刻。牛郎和织女的原型是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两颗星。以现在的观点看,牛郎星属于天鹰座,是天空中第十二亮星,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天空中第五亮星。牛郎织女不愧为夜空中的一对闪耀伴侣,引得地上众生仰头观望。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早在东汉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后来演绎成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相传,天上的仙女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美丽的云彩。勤劳善良的人间男子牛郎,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哥嫂度日。哥嫂对他十分刻薄,与他分家时只给他一头老牛。一天,织女和诸仙女到人间游戏,在小河中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织女也爱上了牛郎,于是织女没有回天庭而是嫁给了牛郎,并生了一双儿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人趁牛郎不在家时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后在老牛的帮助下,披上牛皮用扁担挑了两个小孩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空一划,划出了一条波浪滚滚的银河,硬生生将牛郎和织女隔开。不过二人的忠贞爱情还是感动了上苍,王母娘娘也只得同意他们每年七月初七可以相会。这天,会有无数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为他们搭一座鹊桥,让他们相会。据说,七月初七这天,在地上看不见喜鹊。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深入人心,因此,现代人将“七夕”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歇后语第10句】:【刽子手念经假】装慈悲。姚雪垠《李自成》:“他家佣户过 着牛马不如的日子,被他家庄头豪奴催租逼债,常常卖儿卖 女,可是他佯装不知,又是放赈救灾,又是修盖书院讲学,这 不是刽子手披着袈裟念经?”

【歇后语第11句】:【瓦片也有翻身日】境遇总会好转。瓦片,也说:屋瓦、鹅 卵石。台湾林语堂《京华烟云》:“但终有一日,屋瓦也会翻 身,曾牛两家,必为死敌。”

【歇后语第12句】:【拄棍要拄长,结伴要结强】(谚)指拄拐棍要拄长的,长的稳当;结伴当要结强的,强的可靠。

【歇后语第13句】:【搞小圈子】(惯)指为了个人利益,互相拉拢利用,结成小团体。

【歇后语第14句】:【家有万千,小处不可不算】(谚)家里纵然有千万钱财,开支也要精打细算。指再大的家业,过日子也必须节制而有计划,不可随意浪费分文。

【歇后语第15句】:【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惯)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 也作房无一间,地没一垄。 房无半间,地无一垅。 地无一垄,房无一间。

【歇后语第16句】:【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谚)骡子能负重,但比不上马善跑;是骡子还是马,拉到大道上跑一跑便知。比喻人的才能是高是低,放到实践中检验一番便见分晓。 也作是骡子是马,遛一遛看吧。 是骡子是马,上阵遛遛。上阵:上战场。

【歇后语第17句】:狐狸看鸡——越看越稀

【歇后语第18句】:【腹稿】“腹稿”是指已经想好但还没有写出来的文稿。 “腹稿”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王勃传》。王勃,唐初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据《新唐书·王勃传》载:“(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而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腹稿。”大意是:王勃在构思写文章时,起初想得不精细,他就先磨好许多墨汁,然后就畅快地喝酒,喝醉了就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睡醒之后,才拿起笔,饱蘸浓墨,一挥而就,而且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因此,当时人们称他的这一过程为“腹稿”。现在,“腹稿”一词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高考作文,打草稿来不及,只好先打好腹稿,一气呵成。

【歇后语第19句】:我白天玩了一天,到晚上才想起作业还没做,这才忙着做起作业来。妈妈见了说:“你可真是‘白天串门子,晚上补裙子,。”(山东·鄄城)

【歇后语第20句】:【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见“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

【歇后语第21句】:黄雀碰到百灵鸟——雀碰雀(巧碰巧)

【歇后语第22句】:过了春的白菜——不吃香

【歇后语第23句】:【倒栽葱】(惯)比喻人头朝下摔倒。

【歇后语第24句】:【药方】“药方”是为治病而组合起来的写着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加用法的纸张。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药就得找大夫开“药方”。那么,它为什么叫“药方”呢?这得从古代的书写材料说起。中国古代有一部书《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这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册的通假字。“方”是“牍”的别名,是长方形的木板。这句话是说,如果文字长达百字以上就用简册书写;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牍)来书写。由于药方一般不超过一百个字,用一块木牍很方便(汉代出土的木牍,大约一尺左右,宽度一般为三到十厘米),所以,医生看病开药方,一剂药也可以用一块牍写完。甘肃省武威汉墓中就有把药方写在木牍上的实例。据专家考证,“药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为古代习惯把它写在木牍上,因为木牍又叫“方”,“药方”之名由此而来。

【歇后语第25句】:哥哥谈对象,谈了吹,吹了谈,总没着落。妈妈着急地说:“你是瓜地挑瓜,挑着眼花,啥时挑到头啊?”(河南·林州)

【歇后语第26句】:【一辈冤家十辈仇】(谚)一辈人结的冤仇,十辈子都难以开解。指冤仇宜解不宜结,解开了就一了百了,要记仇就没完没了。

【歇后语第27句】:井底撑船——无路可走

【歇后语第28句】:扫帚作揖——拜把子

【歇后语第29句】:【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歇)夜猫子:即猫头鹰,益鸟,头部有角状羽毛,眼睛大而圆,昼伏夜出,常在夜间发出凄厉叫声,民间以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指来人准不会有好事,凶多吉少。 也作夜猫子进宅——不会有好事。 夜猫子进门——不是好兆头。

【歇后语第30句】:【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没钱是白来】见“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歇后语第31句】:扁担挑下水[食用的牲畜内脏)——两头担心

【歇后语第32句】:伯父下岗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爸爸整天为他担忧。爷爷说:“只要肯做牛,就不怕没田耕。”(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33句】:榆木疙瘩的脑袋——死硬

【歇后语第34句】:【此亦是一非,彼亦是一非】释义: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例句:鳄鱼头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此亦是一非,彼亦是一非;你能说哪一个完全对?”

【歇后语第35句】:老天爷拄拐棍——竿子插到底

【歇后语第36句】:【问不出个子丑寅卯】(惯)子丑寅卯:地支的前四位,比喻各种事情。指什么话也问不出来或什么答案也得不到。

【歇后语第37句】:吃了包子开面钱——混账

【歇后语第38句】:水牛掉井里——有力使不出

【歇后语第39句】:【弹不到一根弦上】(惯)弹:谐“谈”。弦:琴弦。指意见不一致,说不到一块儿。

【歇后语第40句】:中午,到了做饭的时候,爷爷让三叔去挖些红薯,三叔不想去。爷爷说:“你呀你,你是干活挠挠头,吃饭爱加油。”(河南·泌阳)

【歇后语第41句】:看着二哥不努力学习的样子,爸爸忧虑地说:“春华呀,澡盆里学不会游泳,板凳上练不出骑术,不流汗、不吃苦,咋能学到真功夫啊?”(河南·鹿邑)

【歇后语第42句】:【敢怒不敢言】(惯)指心里愤怒,但不敢说。

【歇后语第43句】:【大暑小暑,灌死老鼠】释义:指小暑大暑时节雨水多。例句:这是“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雨季飞机不敢来。

【歇后语第44句】:【放冷枪】(惯)冷枪:乘人不备,暗地里射出的枪弹。比喻暗中伤人,或用冷言冷语伤人。

【歇后语第45句】:【面善心不善】(惯)指人外表看上去和善,内心却狠毒。

【歇后语第46句】:【杀了一只虎,留下一只狼】除恶未尽,留下后患。姚雪垠 《李自成》:“要杀,一齐杀,不要杀了一只虎,留下一只狼,纵 它伤人。”

【歇后语第47句】:【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谚)比喻做事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主观臆断。 也作看菜吃饭,量布裁衣。 量体裁衣,看菜吃饭。

【歇后语第48句】:【八九不离十】释义:数字的顺序是八九紧接着十,比喻相差不多。另外,“十”与“实”谐音,常说明估计或猜测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很接近。例句:“……咱们对男人心理分析不了,可是对咱们自个儿总能透视个八九不离十……”

【歇后语第49句】:【太刚则折】(谚)折:折断。物体过于刚硬,就容易折断。比喻人在为人处世上过于刚烈,就容易受挫折。

【歇后语第50句】:【安钉子】(惯)比喻在对方的内部秘密安插自己的人。

【歇后语第51句】:丰收靠劳动,健身靠运动。

【歇后语第52句】:【捕得老鼠,打破油瓮】(惯)瓮:缸。比喻因小失大。

【歇后语第53句】:过了白露的庄稼——天不如一天

【歇后语第54句】:【正月十六贴门神——迟了半月】(歇)门神:旧俗除夕或正月初一贴在门上的神像,迷信以为能驱逐鬼怪保平安。指行动迟缓,错过了时机。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55句】:【藕发莲生,必定有根】(谚)莲生,必定是因为有根的缘故喻事情的发生必有其根源。

【歇后语第56句】:【连阴百日,也有天晴;冬长三月,早晚打春】释义:比喻好日子总会到来。例句:“你不能死,你得活着。连阴百日,也有天睛;冬长三月,早晚打春。我就不信这种闷死人的日子没有尽头!”

【歇后语第57句】:【交椅】现在所说的“交椅”,是人们对权力的另外一种描述,“坐上第一把交椅”是指成了某地、某组织、某单位的“第一把手”。那么,“交椅”源自何处?传说“交椅”与唐玄宗李隆基有关。这位李三郎风流成性,喜好旅游,经常游山玩水。可是,出远门不能坐龙椅,那些太监设计出轻巧方便且能折叠的椅子,不用就叠上,用时再打开,而且还能灵活转动一周。玄宗坐上一试,果然舒服,比龙椅还要受用。因为这种椅子可以折叠,椅腿交在起,玄宗皇帝传旨,将此皇家专利产品命名为“交椅”。不过,“交椅”在史料中确有记载。宋代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这段话明确指出,在汉代称胡床,在宋代称交椅,胡床即交椅。北方的“胡床”比较实用,样子犹如矮凳,坐上去很舒服,胡床双足交叉,可以折叠,好像现在的马扎。到随朝,因忌讳“胡”字,原先的“胡床”改名为“交床”。约在唐以后,人们在“交椅”上添加后背和扶手,制作出了原始的椅子。“交床”随即荣升为“交椅”。到了南宋时期,正式有了“交椅”之名。当时的“交椅”有直背与圈背两类,坐上去都很舒服。宋江在梁山好汉中坐第一把交椅,别忘了,那小说是明朝人写的,不过,文艺作品也不能脱离当时的生活环境。

【歇后语第58句】:【狼上狗不上】(惯)形容人心不齐,步调不一致。

【歇后语第59句】:【无事不登三宝殿】(谚)三宝殿:佛殿,借指前往拜访的人家。指专程来访,总有紧要的事情。

【歇后语第60句】:【百艺百穷,九十九艺空】释义:百艺:各种技艺。穷:寻根穷底。百种技艺都想学,九十九种落空。比喻学不专一,必无所成。例句:百艺百穷,九十九艺空。言多则不精也。鄙语虽小,比喻大。

【歇后语第61句】:【不成器】(惯)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比喻没出息,不成材。

【歇后语第62句】:【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国粹。它源于徽剧和汉剧。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召集全国各地著名的戏班进京贺演。寿庆之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爱,继续留京献艺。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源,因而时常合班演出。汉剧是西皮调的唱腔,徽剧以二黄调为主,这两种腔调同台演出,取长补短,并不断汲取当时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戏曲的精华部分,同时又根据观众的要求和北京的语言特点,创造南北观众都能接收的戏剧语言——韵白。这样京剧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由当初的“皮黄”改称“京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同治、光绪年间(1862年-1908年),京剧已经在全国盛行开来。京剧艺术比其他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表演时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节奏感。京剧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视,出现了“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后来又出现“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开始变得重要了,出现了“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各行当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剧流派。

【歇后语第63句】:拉弓不放箭——虚张声势

【歇后语第64句】:【高抬贵手】“高抬贵手”指求人开恩、求人饶恕时的恳求的话。看看它的由来,起初这只手并不高贵,是后人把这只手抬高了。原来,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然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戏场只开一扇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这些看门的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的溜进去。过去,农村的小孩个个都是小戏迷,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票。便谁想谁的办法,有爬墙头进去的,有钻出水洞进去的。有的孩子便采取向把门的求情的办法。一看把门的脸色高兴,态度好一些,就央求说:“叔叔,请你把胳膊抬高一点!”于是孩子们便趁势从看门人的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后来,文人们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或行个方便。推而广之,便适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了。

【歇后语第65句】:虎坐莲台——假充善人

【歇后语第66句】:【 萤火之光,照人不亮】力量小,帮助不了别人。明代《水 浒》:“小人家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我转荐 足下与小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足下意内如何?”

【歇后语第67句】:新婚之夜开窗户——喜出望外

【歇后语第68句】: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一套

【歇后语第69句】:【鸡蛋磕在石头上——碰不碎也叫它腥一大片】(歇)磕:碰在硬东西上。比喻以弱对硬,即使失败了,也要叫对方受些损失。

【歇后语第70句】:【掉枪花】(惯)枪花:武术中枪术变化的一种花招,能使对方产生错觉。比喻花言巧语,或耍花招、使手段、开玩笑。 也作“掉花枪”。

【歇后语第71句】:【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谚)隔座山人能爬过,隔道河人难涉水。指在交通方面,宁隔座山,不隔道水,江河比高山的阻碍更大。 也作“隔山不远隔水远”。

【歇后语第72句】:老大懒汉老二勤——不做,二不休

【歇后语第73句】:孝子吃豆腐——里外都是白

【歇后语第74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遇到困难,得到公众的帮助。类似 的:一人有难,万人出力。姚雪垠《李自成》:“看看,你老大 公子一人有难,万人出力。谢天谢地,你出狱了,我的这出 戏也唱完了。”

【歇后语第75句】:案板底下放风筝——飞不起来

【歇后语第76句】:平时我在家里不爱劳动,有一次,我帮邻居家的刘奶奶提了一小桶水,妈妈见了笑着说:“你呀,真是内懒外勤,喜坏外人。”(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77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释义: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翻沉。比喻百姓可以扶持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例句:想到这里,嘴里不禁冒出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句BBB,心也随着越发紧缩了。

【歇后语第78句】:【拉闲篇儿】见“磕闲牙”。

【歇后语第79句】:【得罪了土地爷,养不活小肥猪】(谚)民间传说,土地爷专管家畜家禽。指要是惹恼了土地爷,就养不活小猪。比喻要办成事,必须处好有关方面的人事关系。

【歇后语第80句】:【诚招天下客】真诚能够取得人们的信任。《北京日报》 (1986,7,28):“诚招天下客,我离开餐厅时,看出不少中外 顾客与服务员很熟悉。”

【歇后语第81句】:【衙门钱,一燧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谚)一燧烟:一股烟。衙门内挣的钱像一股烟,顷刻消逝;生意赚的钱,可享受一辈子;种田挣的汗水钱,可世代享用。指靠辛勤劳动挣的钱最踏实,最长远。

【歇后语第82句】:【一瓶子不足半瓶子晃】见“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

【歇后语第83句】:倒拿望远镜看人——把人看小了

【歇后语第84句】:扁担戳鸡子儿——捣蛋

【歇后语第85句】:【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锈】(谚)比喻人必须经常运动,才能保持健康。

【歇后语第86句】:村里不少人都说一邻居在沈阳挣钱多,爸爸说:“黄鳝大,窟窿眼也粗。”(安徽·枞阳)

【歇后语第87句】:【酒能成事,酒能败事】(谚)偏指饮酒过量,能使人失去理智,以致把事情搞糟。

【歇后语第88句】:【不怕年灾,就怕连灾】(谚)年灾:当年农作物遭受灾害。连灾:接连数年遭灾害。指一年遭灾,灾情虽重容易渡过;接连数年遭灾就难以活命。

【歇后语第89句】:喜鹊的尾巴——老翘着

【歇后语第90句】:【春天不忙,秋后无粮】(谚)指在春季不耕种,到秋天就不会有任何收获。也泛指不辛苦于前,就难有成果于后。

【歇后语第91句】:蚊子找蜘蛛——自投罗网

【歇后语第92句】:【家有梧桐招凤凰】(谚)梧桐:梧桐树,传说凤凰鸟只在梧桐树上栖息。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指家里有了梧桐树,才能招得凤凰来。比喻具有优越的条件,才能吸引来人才。 也作“家有梧桐树,不愁凤凰来”。

【歇后语第93句】:【打撺鼓儿】(惯)指在一旁撺掇、怂恿、帮腔。

【歇后语第94句】:【芝麻开花——节节高】(歇)芝麻:油料作物,花白色,茎直立,每开一层花,就往上长一节。比喻日子越过越好,或事物不断发展、提高,情况越来越好。

【歇后语第95句】:仙女的裙子——拖拖拉拉

【歇后语第96句】:小明见妈妈在炒肉,馋得眼巴巴望着锅。妈妈瞪了他一眼说:“看你,眼睛吹得灯熄了。”(湖南·冷水滩)

【歇后语第97句】:【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歇)扎猛子:方言,游泳时头朝下钻到水里。本指不知水深浅的程度,转喻人说话、做事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歇后语第98句】:烂泥坯子贴金身——坏了胎

【歇后语第99句】:拿了秤杆忘秤砣——不知轻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38210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