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2022抖音火爆民间俗语俗话,受益匪浅

【谚语俗语第1句】:【只有千日做贼,那有千日防贼】(谚)指人的防患意识往往难以长久。

【谚语俗语第2句】:【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这一俗语比喻即使是强有力者,也难以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此典出自《西游记》第四十五回。孙悟空、沙僧、猪八戒一行,历经千辛万苦,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天,路过车迟国,本要进见国王倒换关文,却与国王的假国师发生了冲突。正当国王疑惑的时候,忽然殿前来了三四十名乡佬,朝上磕头道:“万岁,今年整个春夏都无雨,庄稼受旱,特来启奏,请哪位国师爷爷祈一场甘雨,普济黎民。”国王应允,并对悟空说:“你今远来,冒犯国师,如你敢与国师赌胜求雨,胜了,饶你罪名,倒换关文,放你西去;不胜,就将汝等沙场典刑。”悟空笑着答应了。那位假国师原是虎力大仙,准备登坛求雨。孙悟空说道:“你也太自以为是了,对我这个远方僧人一点也不谦让,不过也难怪,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虎力大仙抢先一步,祈雨去了。孙悟空随后施展威力,让虎力大仙一败涂地。而他自己倒是祈来了瓢泼大雨,为当地老百姓解除了燃眉之急。 “强龙不压地头蛇”,话虽那么说,只要正义在手,神龙没有斗不过地头蛇的。

【谚语俗语第3句】:【人生但讲前三十】(谚)指人的一生在事业上有无作为,只要看三十岁以前就行了。

【谚语俗语第4句】:【一蟹不如一蟹】(惯)比喻一个不如一个。

【谚语俗语第5句】:【 深山出俊鸟】偏僻之处出现人才或美女。张孟良《儿女 风尘记》:“真是深山出俊乌,穷人家居然生下这样的美女。”

【谚语俗语第6句】:斜门缝里看人——怎么看,怎么歪

【谚语俗语第7句】:【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是以那些小败嘲笑大败的人,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它源自战国时期的《孟子》。战国时期,战争连年不断,民不聊生。孟子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尽心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战败的一方免不了会丢盔弃甲,飞奔逃命。那只跑了五十步的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是贪生怕死。这对不对呢?”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笑百步是同样的道理。”后人用此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自己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程度轻些罢了,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谚语俗语第8句】:张大伯对张大娘说:“明天是老刘的生日,你去向王嫂借点钱,我们也去。”张大娘一听,气冲冲地说:“自己没钱还借钱去,真是外头死面子,里头煮糨子。”(四川·成都)

【谚语俗语第9句】:一次,我上房顶取东西,看见外面电视天线密密麻麻,比在地上看多得多。进屋后,我给妈妈一学,谁知妈妈没好气地说:“喝了六载的墨水,连登高望远都不懂?真是的!”(河北·蔚县)

【谚语俗语第10句】:【生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药方。姜不仅是调味佳品,还是驱寒治病的良药。据传,生姜是神农发现并命名的。一次,神农在南山采药,误食了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什么药也不能止痛,就这样他倒在一棵树下。等他慢慢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着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浓的,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神农顺手拔了一把,拿出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噜噜地响,泄过后,身体全好了。他想这种草能够起死回生,我给它取个好名字吧。因为神农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能够使神农起死回生,很神奇。神农氏一生尝百草,为民造福。

【谚语俗语第11句】:【五更】中国有个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要起五更,吃饺子拜年。那么,“五更”是怎么来的呢?我国古代把夜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或梆子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相当于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在秋分时分,“初更”正是月牙正偏西,“五更”也就是拂晓时分,正所谓“鸡鸣五更”。

【谚语俗语第12句】:【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最有说服力。台湾朱秀娟《女强 人》:“你很喜欢辩论是吧?不要来说服我。事实胜于雄 辩。”

【谚语俗语第13句】:【一辈子不剃头,也不过是个连毛僧】指保守,没有出息。袁 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别提!一辈子不剃头,也不过是 个连毛僧,我还不如去当兵哩!”

【谚语俗语第14句】:登上泰山望东海——站得高看得远

【谚语俗语第15句】:狗皮糊墙——不像话(画);不成话(画)

【谚语俗语第16句】:【请将不如激将】(谚)激:用刺激性的或反面的话鼓动。请将军出马交战,不如鼓动他,激他出马。 泛指正面恳请人做某事,不如采用反激的办法更有效。 也作“劝将不如激将”。

【谚语俗语第17句】:【东西】“东西”合成一个词的时候,“东西”非东非西,它指的是物品。来源于朱熹与他人对话的一段妙语。在南宋,朱熹和盛温如都是大学问家,也是好朋友。一天早晨,朱熹去看望盛温如,正巧在街头相遇。朱熹见他手里提一只新编的竹篮,便随口问道:“拿这篮子去干什么?”盛温如回答道:“去买东西。”朱熹听后便开起了玩笑:“夫子常以治天下四方为己任,为何不买‘南北’,只买‘东西’呢?” 盛温如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五行之中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和火我这竹篮是不能盛的。而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木和金装在篮里却不要紧,所以,我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啊!” 盛温如巧妙地用五行之说,解释了买“东西”的道理,从此传开,“东西”一词使用至今。

【谚语俗语第18句】:升上五年级,我们就要学英语了。我问爸爸学英语难不难,爸爸笑着说:“自身下水知深浅,自口品味知酸甜。你学学就知道了!”(广东·茂名)

【谚语俗语第19句】:【家有患难,邻保相助】释义:一家遇到灾难,邻里就会给予帮助。例句:“常言道:‘家有患难,邻保相助。’……吃人暗算,弄出这等事来。……奴没奈何,请将大官人来。”

【谚语俗语第20句】:【爬高梯摘月亮——空想】(歇)空:本指在空中,转指不切实际、没有结果。指脱离实际的想象。

【谚语俗语第21句】:九条江河流两处——五湖四海

【谚语俗语第22句】:【抓起红土当朱砂】(惯)朱砂:一种红色的无机化合物,无毒,可做颜料,中医入药。比喻好坏不分,真假不辨。

【谚语俗语第23句】:【眼不见,心不烦】看不见也就算了,不操心。类似的:耳 不听,心不烦。清代《红楼梦》:“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 气,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 了。”

【谚语俗语第24句】:熟戏要当三分生,练成要加三分功。

【谚语俗语第25句】:【解铃还得系铃人】据《指月录》记载,法眼和尚提出一个 问题:虎颈上的金铃谁能解下来?有个泰钦和尚说,挂铃的 人能解下来。借指出了事情,应由当事人自己去解决。成 语:解铃系铃。钱钟书《围城》:“这都是汪太太生出来的事,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明天去找他。”

【谚语俗语第26句】:【妇女能顶半边天】(谚)指妇女的潜力很大,凡男人能做到的,妇女同样能做到。

【谚语俗语第27句】:娃娃看飞机——人小见识高

【谚语俗语第28句】:【成不了气候】释义:指做不成大事。例句:“我看咱们少当家的成不了气候。”

【谚语俗语第29句】:【官升脾气大】(谚)指官位越高,脾气往往越急躁,越不能谦和平等地待人。 也作“官大脾气长”。

【谚语俗语第30句】:弟弟因为淘气,常挨爸爸的打。奶奶指着爸爸说:“你呀,倒像铁匠的儿子,就知道打。”又指着弟弟说:“你也真是铁匠铺里的料,挨敲打的货。”(江苏·盐城)

【谚语俗语第31句】:【挨一拳,得一着;挨十拳,变诸葛】(谚)诸葛: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足智多谋著称。指人受到挫折不要紧,只要善于总结教训,挫折越多,越能增添智慧,增长才干。

【谚语俗语第32句】: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谚语俗语第33句】:【明月不常圆,好花容易落】(谚)落:凋谢。比喻美好的景象往往保持不了多久,称心如意的事情往往为时很短。

【谚语俗语第34句】:两个阿姨讲起某某非常吝啬时说:“钱都在肋巴骨上串着咧。”(河南·淮阳)

【谚语俗语第35句】:【大锅饭,小锅菜】(谚)指做饭要用大锅,饭不会夹生;炒菜或焖菜要用小锅,菜出炉快,又能保持鲜嫩不走味。

【谚语俗语第36句】:白露寒露——两露(路)子的事

【谚语俗语第37句】:开春的萝卜立秋的瓜——变味了

【谚语俗语第38句】:三月天的布谷鸟——催耕忙

【谚语俗语第39句】:案板底下放风筝——飞不起来

【谚语俗语第40句】:跳远比赛——寸土必争

【谚语俗语第41句】:有其父必有其子。

【谚语俗语第42句】:【黄金有价,信誉无价】(谚)信誉:信用和声誉。黄金再贵重,总有个价钱;信用和声誉却是不能估价的。指良好的信誉是无价之宝。

【谚语俗语第43句】:【横草不拈,竖草不动】释义:拈(nian):拣起。形容人懒怕动。例句:冯金保又说大姐成日横草不拈,竖草不动,偷米换烧饼吃。

【谚语俗语第44句】:【明水暗道紫花泥】(谚)指雨后夜间行路,在无光照的情况下,看着亮亮的是积水,看着紫花样的是泥坑,看着黑呼呼的才是路。

【谚语俗语第45句】:病人拍皮球——有气无力;少气无力

【谚语俗语第46句】:【飞来峰的老鸦——专一啄石头的东西】(歇)飞来峰:在杭州灵隐寺前,为石灰岩侵蚀残留的孤峰,多异石。老鸦:乌鸦。本指飞来峰的乌鸦只会啄食石头,转以责骂人是蠢货。

【谚语俗语第47句】:【秤有头高头低】事情难免有偏差,不可能绝对准确公平。 马烽《刘胡兰传》:“可是众人的事情难办呀!戥子秤都有个 头高头低哩。”

【谚语俗语第48句】:【天子不差饿兵】见“朝廷不差饿兵”。

【谚语俗语第49句】:【打有鞭子写有笔】释义:比喻掌握文武大权。例句:走到路上,小石说:“除了灶王爷就属高国权大哪。他和鲍耀良这些人,打有鞭子写有笔,一手遮天。”

【谚语俗语第50句】:【过了芒种,不能强种】释义: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6日前后。大田作物要在芒种以前播种完,芒种以后不宜再播种。例句:俗话说:过了芒种,不能强种。谷雨思寻了一下,才说:“离芒种只有【第5句】:六天了……可我寻思,强种也得种呀!决不能坐等国家支援!”

【谚语俗语第51句】:【提起一条,放下一堆】(惯)形容人麻木、不上进,无论怎样对待他都无所谓。

【谚语俗语第52句】:【当着矮子,别说短话】说话应该避免引起类似的人多心。 类似的:当着瘸子别说短话/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 谈疮。清代《红楼梦》:“俗话说得好,当着矮子,别说短话。 这二位姑娘并没惹着你,小老婆长,小老婆短,人家脸上怎 么过得去?”

【谚语俗语第53句】:表哥每个月领到工资后,往往过不了半个月就口袋底朝天。姨妈对他说:“大吃大喝眼前香,细水长流幸福长。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千万不可铺张浪费。”(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54句】:【花开能有几日红】释义:感叹青春短暂。例句:舒海力哈哈一笑,转了话题道:“花开能有几日红?你的库玛丹多大了?”

【谚语俗语第55句】:野鸽子起飞——下落不明

【谚语俗语第56句】:晚上,爸爸检查我的练习册,发现好几道题我马虎了,就说:“马虎也是病,治疗不及时没准会闹别的病(注:这句话套用的是一句广告词)。今后实行一个新招——发现立即拧。”(辽宁·岫岩)

【谚语俗语第57句】:【手里没有金刚钻,不敢揽这瓷器活】见“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

【谚语俗语第58句】:背靠背睡觉——体贴人

【谚语俗语第59句】:我学习总是心猿意马,精力不集中。爸爸说:“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人深水者得珍珠,涉浅滩者捞鱼虾。你呀,今后可得用心点。”(广西·都安)

【谚语俗语第60句】:【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谓做事要有把握,不能冒险。 清代《三侠五义》:“咱们与其涉险,莫若绕远。俗语说得好: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小弟意欲从五峰岭的山后上去, 大约再无妨碍。”

【谚语俗语第61句】:坐着飞机放声唱——高歌猛进

【谚语俗语第62句】:【将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谚语俗语第63句】:【知道锅是铁铸的】知道原委。铁铸的,注定,兼含无法改 变之意。清代《醒世姻缘传》:“珍哥问了抵偿,方知道锅是 铁铸成的,扯了晁大舍号啕痛哭。”

【谚语俗语第64句】:鹅行鸭步——磨磨蹭蹭;磨蹭;大摇大摆

【谚语俗语第65句】:爸爸身体不好,不能喝酒。有时,他和朋友们聚在一起,难免会喝上几杯。妈妈总是劝他说:“戒酒戒烟,身体平安。”(河南·鲁山)

【谚语俗语第66句】:鹅卵石掉刺蓬——无牵挂;无牵无挂

【谚语俗语第67句】:【破车碍好道】(谚)比喻不合时宜的旧事物不清除,就会妨碍新计划的实施或新生事物的进展。

【谚语俗语第68句】:【空口无凭,见着便信】见“口说无凭,眼见是实”。

【谚语俗语第69句】:【凤凰不入乌鸦巢】(谚)凤凰:传说中的鸟中之王。乌鸦:鸟,全身羽毛黑色。凤凰不会进入乌鸦的窝。比喻清白的人不去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家。

【谚语俗语第70句】:【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谓与山水同在,表示以后还会相见。 《燕山夜话》:“当着好汉们挥手分别的时候,常常异口同声 地说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谚语俗语第71句】:【不是吃素的】(惯)比喻不是好对付的。

【谚语俗语第72句】:三人喝一杯酒——轮流来

【谚语俗语第73句】:【打卦打卦,只会说话】(谚)打卦:算卦,算命,推算人未来命运的迷信活动。指测八字算卦的人,只会用花言巧语骗人钱财。

【谚语俗语第74句】:【好拳不赢头三手】(谚)头三手:拳术交手的头三招。指拳术比赛时,真正的高手总是让过前三招,然后才施展手段。泛指本领高强的人往往到最后才以绝招取胜。 也作“好把式不赢前三手”。

【谚语俗语第75句】:【癞狗扶不上墙】比喻实在没出息,帮助也没有用。类似 的:死猪扶不上树。清代《红楼梦》:“这张华也深知利害,先 不敢造次。旺儿回了凤姐。凤姐气的骂道:真是他娘的话! 怨不得俗语说,癞狗扶不上墙的!”

【谚语俗语第76句】:哥哥在家复习功课,没有计划性,常常刚拿出语文,又去翻数学。伯母批评他:“孩子,咱不能走了一步说一步,哪里黑了哪里住。要心里有点谱。”(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77句】:【越怕鬼越多】指精神上缺乏信心,将更加被动。或说:怕 鬼有鬼/越怕越有鬼/怕鬼被鬼吓着。类似的:越害怕越跌 交。《铁道游击队》:“你明天可理直气壮的上站去,啥事不 要怕,越怕越有鬼上门。”

【谚语俗语第78句】:【添粮不如减口】(谚)过日子增添粮食,不如减少吃饭的人口合算。 指减少闲散的吃饭人口,是俭省节约最有效的措施。

【谚语俗语第79句】:有一次,李叔叔叫他儿子小舟做一件小事,小舟眉头一皱,不愿干,走了。李叔叔说:“牛脑煮不烂,得多烧二斤炭。”(陕西·靖边)

【谚语俗语第80句】:我在订本子,怎么也弄不好订书机,妈妈说:“窍门满地跑,看你找不找。”(辽宁·朝阳)

【谚语俗语第81句】:快要考试了,有些同学还不努力学习,校长批评说:“现在是焦麦炸豆的时候,你们咋还没个紧张劲儿呢?”(广西·来宾)

【谚语俗语第82句】:青蛙找着田鸡——碰上自家人

【谚语俗语第83句】:【树无土不活】释义:比喻什么人也不能脱离人民百姓。例句:宋蚺不服气地说:“我不懂,你懂。你就是忘记了一句老话:‘树无土不活。你这棵大树本事再大,没有土——百姓不服,你就生不了根。”

【谚语俗语第84句】:姥爷在我家门口种了许多花,但是,这些花总是被小偷偷走。昨天晚上,姥爷说:“电视上的歌唱的是‘常回家看看’,我是常出去看看,抓住个贼。”我和妈妈笑得肚子都疼了。(新疆·哈密)

【谚语俗语第85句】:【大虫不吃伏肉】(谚)大虫:老虎。伏肉:被慑服的小动物。比喻真正的英雄绝不欺凌弱小者。

【谚语俗语第86句】:老牛倒嚼——细品滋味

【谚语俗语第87句】:【刀切豆腐——两面光】见“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谚语俗语第88句】:【好家当怕三份分】(谚)再好的家业,要是一分三份,就显得很单薄了。指大家业合在一起厚实,人力物力调动支配都方便;分开就处处拮据了。

【谚语俗语第89句】:妈妈问爸爸是怎样感冒的,爸爸说:“下午背了两筐萝卜,到学校门口把外衣脱了。”妈妈说:“你真是,拿不轻,驮不重,推车担筐不能用。”(河南·博爱)

【谚语俗语第90句】:【打破沙锅问到底】释义:“问”与“璺”谐音,璺是瓷器、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沙锅打破了,裂纹直通到底。比喻刨根问底。“沙”又作“砂”。例句:张金龙说:“咳,你看你这个人!打破沙锅问到底,紧着问什么呢?”

【谚语俗语第91句】:【箭在弦上——不能不发】(歇)比喻情势紧迫,不能不做某事。 也作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谚语俗语第92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谚)有多大的热能,就发多大的光。比喻不论能力大小,总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谚语俗语第93句】:【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谚)打盹(dun):闭眼打瞌睡。比喻人无论怎样精明强干,也会有松懈疏忽的时候。 也作老虎也有打瞌睡的时候。 老虎厉害,还有打盹儿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94句】:满天乌鸦———片黑

【谚语俗语第95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此语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不向恶势力低头,有强烈的正义感。典出唐房玄龄等著的《晋书·陶潜传》:“潜叹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身上。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刘云是一个贪婪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驿馆,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素来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鉴于上司的面子,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时陶渊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从此隐居南山,终身不仕。才有了“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田园诗。后人很欣赏陶渊明这种不向小人低头的品质,于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BBB便流传开来。

【谚语俗语第96句】:【又要过河,又怕脱裤子】(惯)比喻既想办事,又怕麻烦。

【谚语俗语第97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谚)方寸:心。指人把良心放正,不做伤天理、损阴德的事,并让子孙后代依家风正道直行,比留给子孙万贯家财更有用。

【谚语俗语第98句】:钟鼓楼上的麻雀——耐惊耐怕

【谚语俗语第99句】:【一头放火,一头放水】(惯)比喻两边挑拨,从中破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38213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