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间俗语经典谚语,给身心疲惫的你!
【歇后语第1句】:拖拉机转弯——卷土重来
【歇后语第2句】:身子是干活的本钱。
【歇后语第3句】:【打小九九】(惯)小九九:乘法口诀。比喻在心里盘算。
【歇后语第4句】:【一个萝卜一个坑】实实在在,没有空缺。多指每人有一 个岗位。类似的:一个钻眼一个钉。谌容《关于猪仔过冬问 题》:“现在人浮于事_哪个局不局不是七八个局长?群众说,不 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儿,是八个萝卜挤一个坑儿!”
【歇后语第5句】:【最亲不过父母,最近不过夫妻】见“近不过夫妻,亲不过父母”。
【歇后语第6句】:【经风雨,见世面】(惯)比喻经历各种磨难、考验,增长知识才干。 也作“经风浪,见世面”。
【歇后语第7句】:【 求官不得秀才在】达不到目的,也没有损失。言外之意: 不妨试一试。汪幸福《浪迹台湾岛》:“那好,我马上去找他, 求官不得秀才在。”
【歇后语第8句】:【狗咬包子——露了馅儿】(歇)指泄露了机密,或暴露了真相。
【歇后语第9句】:【不吃奔牛酒,枉在江湖走】释义:奔牛:地名,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一名奔牛塘,又名奔牛堰,其地出佳酿。指不喝奔牛镇酿的酒,等于白白地闯荡了江湖四方。例句:仆逢曲流涎,到处不肯轻过。闻之人语日:“不吃奔牛酒,枉在江湖走。”余过其地洁而试焉。
【歇后语第10句】:眼看暑假就要结束了,我的作业还没完成一半。奶奶提醒我,我总说时间还早。“别说时间早,一去没处讨;别说你还小,人生容易老。”奶奶说。(山西·平陆)
【歇后语第11句】:【八月一声雷,遍地都是贼】释义:旧谓阴历八月响雷,主灾年,多盗贼。例句:八月:此月雷声不宜有。谚云:“八月一声雷,遍地都是贼。”
【歇后语第12句】:【灯谜】灯谜来自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时叫“瘐辞”,也就是隐语的意思,民间俗称“谜”。那么,猜谜怎么和灯谜联系上了呢?据传,在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对人的衣帽穿戴最是看重,只要是比自己穿得好的,他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恨之入骨。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的人叫李才,后边的人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客人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作揖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了大门。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心生一计,要斗斗这个“笑面虎”。转眼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做了一个。到了元宵节的晚上,各家各户门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挑着自己的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着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情,也挤到花灯前,花灯上题着四句诗,他命身后的财房先生念给他听:尖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服不认人。笑面虎一听,只气得哇哇大叫:“好小子,胆敢骂老爷!”就要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道:“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是个‘针’字,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气得干瞪眼,没啥可说,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剑现在。
【歇后语第13句】:【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听了等于没听。或说:一个耳 朵听,一个耳朵出/左耳朵听,右耳朵冒/东耳朵进,西耳朵 出。成语:充耳不闻。老舍《正红旗下》:“对这些消息,他高 兴呢,就想一想;不高兴呢,就由左耳朵进来,右耳朵出去。”
【歇后语第14句】:【死后方知万事休】(谚)指生前的恩恩怨怨,权势名利,死后都一笔勾销,可人活着时却难得有真正的超脱。
【歇后语第15句】:【家看女,村看男,露贫显富是孩子的脸】(谚)指家庭是否和睦、兴旺,从女人身上可以看出;村庄是否有生气,从男人的精神面貌上可以看出;家道是贫是富,从孩子的面颜上可以看出。
【歇后语第16句】:【谁家灶内无烟】(谚)哪家都烧火做饭,烟囱里都会冒烟。比喻家家都会有些不光彩的麻烦事。也比喻人人都有冒火发脾气的时候。 也作“谁家烟筒不冒烟”。
【歇后语第17句】:人老病多,树老根多。
【歇后语第18句】:【宝剑脱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谚)烈士:壮士,侠义、豪壮的人。 佳人:美女。有宝剑就赠给侠义的壮士,有红粉就赠给美貌的佳人。 指宝物应该送给最需要、最合适的人。 也作“红粉赠佳人,宝剑赠壮士”。
【歇后语第19句】:【耳朵磨出了茧子】(惯)茧子:趼子,手掌或脚掌的某些部位因摩擦过多而生成的硬皮。形容对某些话听得太多而厌烦。 也作耳朵都听起茧了。 耳朵眼儿听得长茧子了。
【歇后语第20句】:【说着葫芦忘了瓢】(惯)形容记性差,丢三落四。
【歇后语第21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是人们常用到的一个俗语,言简意明,富有哲理。那么它源自哪里呢?此语出自《菜根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伤于察也,二语立存,精明而浑厚矣。” 这句话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对己,如何对人。对己要严,要光明磊落,要宽以待人,与人共事要和睦相处,与世无争,不能存有害人之心。但另一方面,不可单纯地以己推人,以为天下人都和自己样,那就坏了,该设防还是要设防的。最近有一部电影叫《天下无贼》,其实天下并不太平。如果疏于设防,可能像吕伯奢遇到曹操一样,可能像东郭先生遇到狼一样,可能像农夫遇到冻僵的蛇一样。这些血的教训应该吸取。
【歇后语第22句】:猫额上画王字——虎头虎脑
【歇后语第23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释义:比喻大的欺压小的,强的欺压弱的。“虾水”又作“蚂虾”、“虾”、“虾子”。例句:但他就没有想到还有人比他更没良心,一个小钱不花,白白拿走他的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难道那样的世道又回来了么?
【歇后语第24句】:【有多大的笼子,养多大的鸟】释义:比喻要根据条件办事。例句:按说,应当有多大的笼子,养多大的鸟!可我……
【歇后语第25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惯)讥讽人心气太高,想得到根本得不到的东西。 也作癞蛤蟆想天鹅肉吃。 癞虾蟆妄想天鹅啖。
【歇后语第26句】:【倒打一钉耙】(惯)比喻反咬一口。 也作倒打一耙。 倒打一棍。
【歇后语第27句】:【开倒车】(惯)比喻逆潮流而动,向后倒退。
【歇后语第28句】:【骑着马,好找马】一方面保留,一方面再选择。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有人在一个单位玩不转了就托人找关 系,一走了之。这就助长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骑着马找 马。”
【歇后语第29句】:【阎王也怕拼命鬼】(谚)比喻世间的强人恶人,也都害怕不要命的人。
【歇后语第30句】:路边的长虫——地头蛇
【歇后语第31句】:高价买来低价卖——尽做赔本事
【歇后语第32句】:千年大树百年松——根深叶茂
【歇后语第33句】:锅炉里的水——沸腾起来
【歇后语第34句】:【远路无轻担】任务虽轻,路程长,需要坚持,不可小视。 远路,也说:百步。清代《何典》:“这里到鬼门关,又不是三 脚两步路;百步无轻担的,怎好烦劳你?”
【歇后语第35句】:裹脚老太婆的脚趾头——窝囊一辈子
【歇后语第36句】:【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指职业上的竞争。徒弟年轻,一旦 有了本领,师父就可能失业。类似的:三步留一步,免得徒 弟打师傅。海外梁厚甫《海客随笔》:“何以古人有私心,因 为在封建时代,有教晓徒弟,饿死师父的说法,以书鸣世者, 往往不想把秘诀教人。”
【歇后语第37句】:【太阳打西边出来】谓不可能发生,或指反常、罕见。台湾 白先勇《孽子》:“这倒是新闻!太阳该从西边出来了。”
【歇后语第38句】:虫儿钻进核桃——混充好仁(人)
【歇后语第39句】:【明人不做暗事】(谚)明人:光明磊落的人。暗事:背地里做的见不得人的事。指明人做事正大光明,绝不鬼鬼祟祟,搞阴谋诡计。 也作明人无暗事。 明人不做暗事,好汉不使暗拳。
【歇后语第40句】:【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歇)比喻人或集团表面上虽已衰败,但不死心,仍有复活的念头。 含贬义。
【歇后语第41句】:【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捺头】释义:比喻强迫命令不行,办不成事。例句: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律。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捺头。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就是纺纱和很多事物的窍门呢!
【歇后语第42句】:【 不蒸包子蒸口气】蒸、争同音借用,谓要争气。包子,也 说:馒头。浩然《艳阳天》:“就这样干下去吧!不蒸包子蒸 (争)口气,给咱们妇女争口气。”
【歇后语第43句】:拉牛尾巴的人——倒退
【歇后语第44句】:狐狸看鸡——越看越稀
【歇后语第45句】:【 手中一鸟,胜过枝上二鸟】重视实际,到手的才能算数。 或说: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握。 海外丛甦《兽与魔》:“哈瑞人虽愚昧,但实际,他相信‘手中 一鸟,胜过枝上二鸟’。”
【歇后语第46句】:【孤犊触乳,骄子骂母】(谚)犊(du):小牛。独生的牛犊吃奶时会顶撞母牛的乳房,娇宠的儿子会辱骂自己的娘亲。指娇生惯养的后代不会孝顺父母。
【歇后语第47句】:刘备三请诸葛亮——净找明白人
【歇后语第48句】:【千人打罕,万人称奇】(惯)指众人都觉得罕见、稀奇。
【歇后语第49句】:【有状元徒弟,无状元师傅】学生可能中状元,意即学生将 来会超过先生。或说:有状元学生,无状元先生。类似的: 青出于蓝而甚于蓝。李英儒《女游击队长》:“有状元徒弟, 没状元师傅。拐老头那点文化,很快要被学生掏尽了。”
【歇后语第50句】:【窝里狗,往里咬】借指内哄。西戎《两涧之间》:“你就是 窝子里的狗,专会往里咬!”
【歇后语第51句】:红娘挨打——为别人担不是
【歇后语第52句】:六月天吹南风——热对热
【歇后语第53句】:地球绕着太阳转——周而复始:东方不亮西方亮
【歇后语第54句】:【吃人不见血】见“杀人不见血”。
【歇后语第55句】:【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见“富家山野有人瞅,贫居闹市无人问”。
【歇后语第56句】:乌鸦扮孔雀——不伦不类
【歇后语第57句】:【白露身不露】释义:“白露”时,不要再光膀子了。言天气渐冷,赤身露体易着凉。例句:八月,秋兴:谚云:“白露身不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
【歇后语第58句】:【三百六十行】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是前人对各种行业的通称。那么,“三百六十行”究竟指的是哪些行业呢?三百六十行是从“三十六行”中衍生出来的。自唐朝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中,记有肉肆行、海味行、鲜鱼行、酒行、米行、酱料行、宫粉行、花果行、茶行、汤店行、院肆行、成衣行、丝绸行、顾绣行、针线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旧行、仵作行、纲罟行、鼓乐行、杂耍行、彩舆行、珠宝行、玉石行、纸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木行、陶土行、驿传行、铁器行、花纱行、巫行。后来怎么会变成三百六十行呢?到了宋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业成倍增加,改称为七十二行,成为流行市语。至元代,人们又把七十二行扩为一百二十行。大约到了明代变为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之称,首见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书中日:“为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也。”《通俗篇》云:“元人但云一百二十,增多为三百六十,乃明人言耳。”据此,明代以来,以“三百六十行”俗称各种职业。其实,三百六十行是个约数,各行各业的总称。此俗语一直沿用至今。各种行业增加无数,约定俗成的“三百六十行”却固定不变。
【歇后语第59句】:我平时淘气,穿衣穿鞋都很费。妈妈生气地说:“你这个费缰绳的驴,我啥时候才能把你拾掇好?”(陕西·延长)
【歇后语第60句】:【骆驼下骡子——怪种】(歇)下:动物生产。本指怪异的变种,转指不肖的子孙。含责骂意。
【歇后语第61句】:【吃亏是福】(谚)指人吃点亏,不与人争利,磨砺了自己的德行,对自己而言反而是福分。
【歇后语第62句】:给老虎引路——帮凶
【歇后语第63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释义:比喻人人痛恨,群起而攻。例句:现在不同了,满鞑子已经摇摇欲坠。尤其从铁路风潮发生,就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歇后语第64句】:【脚下泥皮——满不要紧】(歇)指事情无关紧要,不放在心上。
【歇后语第65句】:【干金难买回头看】释义:做事时回头看看或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会大有好处。例句:“你们看,我这秧行不齐,秧根插得深浅不匀。……”“干金难买回头看,你这一看看得好!”
【歇后语第66句】:【勤借勤还,再借不难】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歇后语第67句】:【又要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惯)婊子:妓女。牌坊:旧时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而修建的像牌楼的建筑物,这里指贞节牌坊。比喻既要做坏事,又想落个好名声。
【歇后语第68句】:【风水不便,客人背纤】(谚)背纤:人在岸边用绳拉船前行。行船遇到逆风或逆水,乘船的客人也只好下船背纤。借指事到无奈时,只好劳动尊客。
【歇后语第69句】:大水冲过的鹅卵石——没有了棱角
【歇后语第70句】:【狐狸尾巴露出来了】(惯)民间故事说,狐狸修炼成精后,能变为人形,但尾巴却变不了,常常会露出来。比喻露出了本来面目或暴露了事情真相。
【歇后语第71句】:一天晚上我正想脱衣服睡觉,妈妈朝着我的小屁股打了几下,我急了:“妈妈你干啥?”妈妈笑着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会学坏。”(辽宁·朝阳)
【歇后语第72句】:【宰相肚里能撑船】赞扬人的气量大,风格高。成语:宽宏 大量。姚雪垠《李自成》:“常言道:将军额上跑下马,宰相肚 里行舟船。你这样气量窄,将来如何能独当一面,肩挑五岳 胸罗百川,统帅百万大军!”
【歇后语第73句】:【阿母爱郎,脱裤换糖】(谚)郎:儿郎。阿母爱儿,不惜脱下裤子换糖给儿子吃。指母亲疼爱子女,往往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
【歇后语第74句】:妈妈让我买一瓶酱油,我却买回来一瓶醋。妈妈说:“你呀,真是耳朵大,把心丢了。”(河北·唐山)
【歇后语第75句】:【宁可贫后富,不可富后贫】(谚)过日子,宁可先受贫困,后来富裕;不可先前富裕,后来贫困。指先贫后富可以激励进取,先富后贫难以委屈安生。
【歇后语第76句】:【心急喝不了热锅粥】谓操之过急,达不到目的。类似的: 性急吃不上热豆腐。陆文夫《围墙》:“其实大可不必,心急 吃不了热粥,你不让虱子叮,就得被蛇咬,脱光了膀子是会 伤风的,这是经验。”
【歇后语第77句】:【喝酒见人心】释义:一起喝酒,边喝边谈,往往能吐出心里话,加深相互了解。例句:俗话说,喝酒见人心。一边喝一边谈,岂不更痛快?
【歇后语第78句】:【贩古董的——识货】(歇)指有识别真假好坏的眼力。
【歇后语第79句】:【孩儿不嫌娘丑】见“儿不嫌母丑”。
【歇后语第80句】:【大不欺小,壮不欺老】(谚)欺:欺侮。指人们应该敬老爱幼,不能以强凌弱。
【歇后语第81句】:【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团结一致,就能兴旺发达。反 义说:一人一条心,穷断骨头筋。柳青《创业史》:“有些人羡 慕郭振山,说他弟兄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歇后语第82句】:【绣花枕头——一包草】(歇)比喻人徒有其表。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绣花枕头——一肚子草。 绣花枕头——里面一包草。
【歇后语第83句】:吃罢中饭睡一觉,健健康康活到老。
【歇后语第84句】:【冷锅中豆儿爆】(惯)比喻平静的生活中突然生出事端。 也作“冷锅里爆豆”。
【歇后语第85句】:【掉入五里雾中】见“堕入五里雾中”。
【歇后语第86句】:我养你牙大.你养我牙落。
【歇后语第87句】:【猪八戒玩老雕——各好一路】(歇)老雕:猛禽,嘴成钩状。指各人有各人的爱好。
【歇后语第88句】:【胡说八道】“胡说八道”指那些没有根据的或没有道理的话。这一俗语的来历与胡人有关。我国自先秦时起,就把北方边地和西域各民族称为“胡人”,后来这种称呼也扩大到外国人。东晋之后,不断有胡人人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由于当时他们的文化比较落后,加之风俗习惯也不一样,说话办事迥异于汉民族所尊奉的孔孟之道,不讲究礼法典制,也没有中原人的规矩,尤其是对他们直言无忌的讲话非常反感,称其为“胡说”。至迟在南宋明代就有“胡说”这个词了。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国材》中就有“不知当时如何敢胡说”的记载。所谓“八道”,即八正道,又称八圣道,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要想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就需要采用八种方法和途径修行,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内容。佛教传人中国后,印度和西域来传经的僧人没有几个高僧,对佛教教义理解的不深不透,讲解佛经经常出错误,中原汉人懂梵文的人又很少,就是听他们讲错了也不知道,于是出现了乱说佛经的现象。这样讲解的佛经当然会有很多错误,有些简直是无稽之谈。从而认为胡人讲解的佛法八圣道是“胡说八道”,是毫无根据地乱说一气,以后就不再轻信胡人讲解佛经。“唐僧取经”便是例证。
【歇后语第89句】:【老和尚不撞钟——得不的一声】(歇)撞钟:打钟。得不的:巴不得。指好不容易盼望到一句话,正合自己的心意。
【歇后语第90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见“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歇后语第91句】:【看人要看心,听话要听音】(谚)看人要看到他的内心,听话要听出他的话外之音。指看人或听话不要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也作“看人看心,听话听音”。
【歇后语第92句】:【馋猫总得奔腥味儿】(谚)指贪吃腥物的猫,一闻到腥味就会跑过去偷吃。比喻贪婪的人,总经不住物欲的诱惑。也比喻走邪道的人习性难改。 也作“馋猫改不了吃腥”。
【歇后语第93句】:【将嘴骗舌头】(惯)指用花言巧语去欺骗身边的人。
【歇后语第94句】:【聪明人好惹,糊涂人难缠】(谚)指聪明人通情达理,纵然惹了他,也容易讲说明白;糊涂人不通情理,不分是非,难以应付。
【歇后语第95句】:王母娘娘戴花——老妖艳
【歇后语第96句】:【一步一个脚印儿】做事踏实。或说:一步两脚窝。成语: 脚踏实地。老舍《正红旗下》:“只有堂堂正正,一步一个脚 印的妇人才能负此重任。”
【歇后语第97句】:【高足】“高足”指优秀的门生(学生)。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高足”本义是指骏马,怎么从马演变成优秀的学生呢?我们的先人用高足、中足、低足来评判马的优劣的。高足是最好的,在古代就是指骏马。那么高足怎么又用来评价人呢?魏晋时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又,《世说新语·规箴》有:“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这里的“高足弟子”、“高足之徒”就是指才高优秀的弟子,都是把优秀的学生称为“高足”。例如,宋代的高俅在与高丽人踢球时,在大宋的球队落后的情况下,一个人踢进了三球而反败为胜。宋徽宗感慨地称高俅为他的高足。看来有其师必有其徒,君臣一对混入。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于一些敬辞用法是很多的,像“高足”一词就是用“骏马”比喻学生当中的高才生。
【歇后语第98句】:【听人劝,吃饱饭】(谚)能听人的良言相劝,就可以吃饱饭不饿肚子。指人能虚心接受意见,就能给自己带来切实的好处。
【歇后语第99句】:没病买药——自讨苦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03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