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火的俗语,句句珠玑 句句精辟
【谚语俗语第1句】: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走到半路上,妈妈忽然想起忘带电影票了,我说爸爸会带来的。妈妈说:“编个草鞋戳了脚,他那个马大哈要再忘了怎么办?还是回去拿吧!”(江苏·射阳)
【谚语俗语第2句】:【把别人的棺材拾到家里哭】没事替别人操心,自找麻烦。 明代《西游记》:“八戒近前道: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 材抬到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 何干!”
【谚语俗语第3句】:【 鲁班门前弄大斧】鲁班,战国时期有名的木匠。此句表 示:在内行人面前卖弄自己,太不自量。成语:班门弄斧。 贾平凹《废都》:“得了得了,锺主编是什么人,你别鲁班门前 抡大斧!”
【谚语俗语第4句】:哈巴狗逮耗子——像猫又没猫的本事
【谚语俗语第5句】:麻秆做扁担——担当不起
【谚语俗语第6句】:【没有脚底风,刮不倒人】(谚)脚底风:从脚下卷起的旋风。比喻要搞垮对方,必须先从收买他身边的人入手。
【谚语俗语第7句】:【逼急眼了,兔子也要咬人】释义:比喻老实人被逼急了,也要反抗,采取行动。例句:逼急眼了,兔子也要咬人!到了这个关节,只有一个拼字。
【谚语俗语第8句】:【恶人自有恶人磨】释义:厉害的人自有厉害的人去对付。例句:看的人随后跟来,观看两家怎地结局?铜盆撞了铁扫帚,恶人自有恶人磨。 ………
【谚语俗语第9句】:白纸上落黑字——改不了;黑白分明
【谚语俗语第10句】:菜籽里的黄豆——数它大
【谚语俗语第11句】:【捂着耳朵捅铃铛】见“堵着耳朵摇铃铛”。
【谚语俗语第12句】:【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见“火车不是人推的,牛皮不是人吹的”。
【谚语俗语第13句】:南郭先生吹竽——不会装会;滥竽充数
【谚语俗语第14句】:【提起钱,便无缘】见“若说钱,便无缘”。
【谚语俗语第15句】:春苗得雨——正逢时
【谚语俗语第16句】:【维吾尔族姑娘,辫子多】维吾尔族少女发型多辫。借指把 柄多,容易被人抓住。《短暂的春秋》:“你们辫子也确实有 一点,比我强一点。我说过我是维吾尔族的姑娘,辫子多。”
【谚语俗语第17句】:【千金之躯,不死于盗贼之手】(谚)宝贵的生命,绝不肯轻易丧失在盗贼之流的手里。指有作为的人,必定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作无谓的牺牲。
【谚语俗语第18句】:【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惯)形容人贪得无厌。 也作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吃着碗里,盯着锅里。 吃着碗里的,占着盆里的。
【谚语俗语第19句】:卖鸡蛋的摔跟斗——没有一个好的
【谚语俗语第20句】:【开弓不放箭】(惯)比喻只造声势而不行动。 也作“只拉弓,不放箭”。
【谚语俗语第21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释义:屠刀:宰杀牲畜的刀。立地:立刻,马上。原是佛教劝人悔改的话。比、喻改恶从善,做好人。“立地”又作“立刻”。例句:海蛮毫不畏缩,“你跟产:丰特务外逃,当然不是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谚语俗语第22句】:【逢人减寿,见衣加钱】(谚)见了人,要把人家的岁数说得小点;见了人家穿的衣服,要把衣价抬得高点。旧指与人交往要善于取悦对方。 也作“逢人减岁,遇货加钱”。
【谚语俗语第23句】:【有同行的货,没有同行的利】(谚)同行(hang):同一行业。卖出同样的商品,得到的利润却不相同。指经商中全靠个人的智慧和管理能力。
【谚语俗语第24句】:【粗麻线怎透得针关】释义:透:穿。针关:针鼻儿。比喻粗心人不了解内情细节。例句:“老夫人手执着棍儿婆娑看,粗麻线怎透得针关?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香。”
【谚语俗语第25句】:牛吃笋子——胸有成竹
【谚语俗语第26句】:【嘉年华】“嘉年华”这个词现在使用频率很高,什么汽车嘉年华、房产嘉年华,还有以“嘉年华”命名的大型娱乐场所和活动等等。那么,“嘉年华”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嘉年华”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魔鬼把耶稣困在旷野里,四十天没给耶稣吃东西。耶稣虽然饥饿,却没有接受魔鬼的诱惑。后来,为了纪念耶稣在这四十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们就把每年复活节前的四十天时问作为斋戒及忏悔的日子。这四十天中,人们不能食肉,不能娱乐。所以在斋戒期开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内,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等联欢活动,纵情欢乐,以应付抵消即将来临的沉闷。这就是传统的狂欢节,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节日。嘉年华最初译名是“狂欢节”,“狂欢节”这个意译,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后来,狂欢节传到香港,有人又将它改译为“嘉年华”。但是,相对于“狂欢节”而言,“嘉年华”无论听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显得优雅文气,似乎与热烈狂放的气氛不符。不过,事实也如此,狂欢节到香港后,已经变得比较文雅温和,与巴西式的狂欢节殊途异趣,大不相同了。 “嘉年华”是西风东渐的产物。
【谚语俗语第27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谚)富贵之后如果不回家乡显示一番,就像穿着锦绣衣裳在黑夜里行走,谁也看不见的。旧指发达之后理应回故乡显耀荣华。 也作富贵若不归田亩,如著锦衣黑夜游。 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谚语俗语第28句】:【 风马牛干部】即刮共产风、拍马屁、吹牛的干部。张涛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这几年提拔了一批刮风、拍马、吹 牛的干部——风马牛干部,不但自己说假话,还逼着群众大 说假话。”
【谚语俗语第29句】:电线杆挂灯笼——高明;有名(明)的光棍
【谚语俗语第30句】:【有钱不买张口货】(谚)张口货:张口吃白饭的人。指有钱人不会买一个只吃饭不干活的人。
【谚语俗语第31句】:【多磕头,少说话】指恭敬谨慎。邓友梅《那五》:“你去了 多磕头少说话,他见你服了软,也未必会怎么样。”
【谚语俗语第32句】:【买起马备不起鞍】(惯)鞍:即鞍子,放在牲口背上驮东西或供人骑坐的器具。比喻舍得大把花钱办大事,却舍不得花很少的钱办小事。 也作买得起马买不起鞍。 有钱买马,没钱置鞍。
【谚语俗语第33句】:经市中医院刘医生两天的精心治疗,爸爸康复出院了。姐姐对他说:“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爸,要是您仍在江湖游医那里医治,只怕再过十天,病情也不见得会有好转呢!”(浙江·绍兴)
【谚语俗语第34句】:摁着牛头喝水——办不到;勉强不得;耍蛮愣(蛮劲)
【谚语俗语第35句】:【牛食如浇,羊食如烧】(谚)农作物被牛吃过,就像被水浇过一样,会长得越发茂盛;被羊吃过,就像被火烧过一样,会干枯死去。指牛吃青苗无害,羊吃青苗必枯。
【谚语俗语第36句】:唐僧身上的肉——人人想吃
【谚语俗语第37句】:【错把红土当朱砂】释义:比喻看不准,把差的当成好的。例句:“那我也得亲眼相看相看。”花三香嬉皮笑脸,“媒婆子一张嘴,装罢神来又闹鬼;我倒不是信不过小姑奶奶热心肠儿,好心眼儿,就是怕小姑奶奶自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见过井口大的天,错把红土当朱砂。”
【谚语俗语第38句】:【成大事不记小仇】释义: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在小事上计较。例句:“他的左右人都巴不得一下子攻破城市,替他报仇。……他说,成大事不记小仇。”
【谚语俗语第39句】:【迅雷不及掩耳】(惯)迅猛的炸雷突然响起,使人来不及捂住耳朵。 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发生,使人猝不及防。 也作“疾雷不及掩耳”。
【谚语俗语第40句】:【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释义:做事留有余地有好处。例句:“我们不要占便宜,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谚语俗语第41句】:【在京和尚出京官】(谚)指在京城的和尚往往吃香,就好比离开京城的京官在地方上吃香一样。
【谚语俗语第42句】:【喝酒喝厚了,耍钱耍薄了】(谚)耍钱:赌博。彼此在一起喝酒,越喝友情越厚;要是在一起赌博,不免争赢论输,越赌友情越薄。常指赌博对人有百害而无一益。
【谚语俗语第43句】:八月里的石榴——合不上嘴
【谚语俗语第44句】:刚备鞍的马驹子——挨鞭子的日子到了
【谚语俗语第45句】:【你立你的功,我撞我的钟】撞钟,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敷衍了事。谓不求上进,自甘落后。《北京日报》(1985,1, 14):“其实,见人受重奖眼红,也不全是什么坏毛病,至少比 那种你立你的功,我撞我的钟,见别人受重奖连眼珠子都不 眨一下的人要好得多。”
【谚语俗语第46句】:笔尖论战——文斗
【谚语俗语第47句】:仙女散花——天花乱坠
【谚语俗语第48句】:【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谚)法:法律。指明知道法律规定,却偏要以身试法,这个罪就得加倍处罚。
【谚语俗语第49句】:【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美好的时机难得,应加爱惜。 台湾歌曲:“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 再来?”
【谚语俗语第50句】:【上烂药】(惯)指说人坏话,给人使坏。
【谚语俗语第51句】:妈妈每次炒苦瓜都放很多油,并说:“苦瓜没油苦啾啾,茄子有油滑溜溜。”(江西·信丰)
【谚语俗语第52句】:【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方案,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那么,汉语拼音来自哪里呢?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有37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开始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拼音(拉丁字母:古罗马人所用文字的字母。一般泛指根据拉丁文字母加以补充的字母,如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字母)。后来法国的传教士金尼格又用25个字母给汉字注音,目的都是为了西方人便于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以后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鸦片战争后曾任驻华公使等职的英国人威妥玛所拟定的“威妥玛式”。到了近代,我国一些语言文字学者曾一度想以拼音文字替代方块字。 1892年,近代汉语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仿拉丁字母笔形创造了一种“切音新字”。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了“国语罗马字”。1931年,吴玉璋等人又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这些都对后来创立“汉语拼音方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都不成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体的拼音方向”。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代替了中国特有的旧拼音方法,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1977年,在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拼写中国地名的决议,我国自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登上了国际文化舞台。
【谚语俗语第53句】:乐队里的锣鼓——任人敲打
【谚语俗语第54句】:买干鱼放生——尽做糊涂事
【谚语俗语第55句】:【笑掉了大牙没人补】对讥笑者表示不满。意即没有什么 可笑的,当心别笑出毛病来。没人补,也说:没人拾。类似 的:笑掉了下巴,砸坏了脚面子。冯德英《苦菜花》:“笑什 么,笑?笑掉了大牙我可不给你们拾!”
【谚语俗语第56句】:【检讨一阵子,受惠一辈子】假作检讨,蒙混过关。图书: “反过来,这又会使局内、局外的干部,误以为‘检讨一阵子, 受惠一辈子’,反正‘罪不当诛’,倒使敢于以身试法的人越 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的雪崩之势。”
【谚语俗语第57句】:【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路】释义:车船多不一定妨碍通行。比喻各不相关,并无妨碍。例句:“我这里也空落落的,得他来与老娘做伴儿。自古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路。我不肯招他,当初那个怎么招我来?”
【谚语俗语第58句】:老鼠蹲粮仓——吃住不愁
【谚语俗语第59句】:无耻的人脸皮结实;无病的人身体结实。
【谚语俗语第60句】:平时我写作业非常慢,做事情也总是拖拖拉拉的。有一次,姥爷对我说:“你幸好不是一头牛,要是一头牛,不知要挨多少鞭子呢!”(安徽·阜阳)
【谚语俗语第61句】:【明道好走,喑径难摸】释义:熟悉的道路好走,陌生的道路难行。例句:有道是:“明道好走,暗径难摸。”他们按照盘太婆叙述的方位,不多时,便来到了枫树林后的大悬壁下。
【谚语俗语第62句】:【和颜悦色买人心】(谚)态度谦和,言谈友善,就会得到别人的好感和支持。指待人和颜悦色是受人敬爱的重要条件。
【谚语俗语第63句】:【两只船合使一篷风】(惯)比喻两人同时得到一人的帮助。
【谚语俗语第64句】:【大路不走草成窝】做事不能中断,不能荒废。或说:老路 不走生青苔。歌剧《刘三姐》:“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 草成窝,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谚语俗语第65句】:【猴不钻圈多敲锣】释义:比喻加紧引诱人上圈套。“敲锣”又作“筛几遍锣”。筛:敲。例句:丁世宗很有把握地说:“猴不钻圈多敲锣。谬德俊那小子是个汽油桶,只要把盖揭开了,点火就炸。”
【谚语俗语第66句】:【河里冰茬响,地里萝卜还在长】释义:河水已经开始结冰了,可萝卜还在继续长,不要拔得太早。例句:这方面,他也有许多口诀。比如“红长、黑长、白不长,沙地种谷一把糠”,还有什么“头伏荞麦,二伏菜,阳坡种麦熟得快”,“河里冰茬响,地里萝卜还在长”。
【谚语俗语第67句】:惊蛰后的蜈蚣——越来越毒
【谚语俗语第68句】:【大难不死,必有大福】(谚)指身遭大难而能保住性命,以后必定有享受不完的大福气。 也作大难不死,必有后禄。禄:福禄。 大难不死,必有厚福。厚福:丰厚的福分。 大难过去有大福。
【谚语俗语第69句】:【 摇羽毛扇子】戏曲中扮演军师之类的人物,常手执鹅毛 扇,借指出谋划策。相关的:狗头军师。丁玲《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咱们都是老实人,别人有摇羽毛扇的,赛诸葛。”
【谚语俗语第70句】:两个鼻子眼出气——息息相关
【谚语俗语第71句】:老鹰见小鸡——个喜来一个忧
【谚语俗语第72句】:【捕得老鼠,打破油瓮】(惯)瓮:缸。比喻因小失大。
【谚语俗语第73句】:爱好跳伞——喜从天降
【谚语俗语第74句】:墨汁里加石灰——瞎掺和;乱掺和
【谚语俗语第75句】:【大火开锅,小火焖饭】(谚)指要开锅就得用大火,要焖饭就得用小火。比喻做事不能一个劲儿,该快时就得快,该慢时就得慢。
【谚语俗语第76句】:【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没有原则立场来调解争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贬义。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唐朝。据《新唐书》载,唐中宗景龙三年,监察御史崔琬弹劾宰相宗楚客“专威福,有无君心,纳境外交,为国取怨。”并请求将其下狱。而宗楚客则怒目争辩,声称自己“忠诚鲠直”,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软弱的唐中宗竞不问是非,亲自为他们调和,诏令崔琬和宗楚客“约为兄弟”。由于唐中宗无原则和稀泥的态度,故而时人窃称其为“和事天子”。因此历史上第一个“和事老”就是唐中宗。但“和事老”这一完整的专有名词的出现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在《南乡子》词中写道:“风力袅萸枝,酒面红鳞惬细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这首词是重阳节怀念他远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这里描写的“插花和事老”,是指头上戴花、万事随和、无所争竞的老者,虽然“和事老”没有原则,但也无忧无虑,更能经得起人间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来代指那些调解争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国,和金人力争和议条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谓不能杀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脸。那时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来已很普遍。
【谚语俗语第77句】:【舌头嚼烂了不能当肉吃】斥责人胡说八道,损人不利己。 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挡得住千人手,捂不住百人 口,谁爱说啥就任他说去。我就不信,舌头嚼烂了能当肉 吃!”
【谚语俗语第78句】:霸王别姬——无可奈何
【谚语俗语第79句】:【矮子群里拨不出将军】(谚)指从平庸或素质低劣的群体中难以选出优秀的人才。
【谚语俗语第80句】:飞机上扔石头——落千丈
【谚语俗语第81句】:大海里找针——没处下手
【谚语俗语第82句】:小峰贪玩,不好好学习,他爸爸正在狠狠地训斥他。这时,一向宠他的奶奶走过来解围说:“骂他干啥?成人的杨六郎,不成人的卖麻糖。由他去好了。”(山西·太原)
【谚语俗语第83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释义:借指自己不会伤害自己。例句:众人看了,尽皆骇然道:“怎么外感症好吃这种大补药?算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一定是他错了,开错的,须接位高明先生来评评看。”
【谚语俗语第84句】:【光打雷,不下雨】释义:只有声势,没有实际行动。例句:天天开会,说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可是,光打雷,不下雨,我们这个村里呀,去年、前年的卖粮钱还没给全呢!
【谚语俗语第85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谚)当家:管理家事。指不管家务,就不知道柴米油盐价格上涨的事。泛指不担当某方面的重任,就体会不到某方面的种种难处。
【谚语俗语第86句】:【山高有个顶,海深有个底】释义:事情总有个边儿,有个限度,可以弄清楚。例句:山高有个顶,海深有个底,世事没有绝对秘密,何况沙木龙兄弟还提示过我。现在看来,茶三钱再狡猾,只怕今朝跑不脱了。
【谚语俗语第87句】:猴儿下竹竿——溜到底
【谚语俗语第88句】:【猴子捞月亮】“猴子捞月亮”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形容愚者盲目相随从而受苦受累,比喻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乎一阵子。它源自佛教。据《摩诃僧祗律》卷七第十一载,过去世时,有五百猕猴,闲游于林中,发现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出现。这时猕猴头领看见月影,便告诉诸位伙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昏冥。”于是,诸猴共同商议:“云何能出?”这时猕猴头领说:“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辗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诸猕猴便按照头领的办法,辗转相捉,快到水面时,因为猕猴加在一起分量太重,树弱枝折,所有猕猴皆坠入井水中……由此可见,“猴子捞月亮”乃佛教经典譬喻,后来广为流传,成为民间寓言故事。
【谚语俗语第89句】:【 君子不夺人之所好】君子尊重别人,不能侵犯别人的利 益。香港梁凤仪《千堆雪》:“君子不夺人之所好。何况,争 得到,也未必好!”
【谚语俗语第90句】:【烟不出火不进】(惯)形容人不表白自己心里想的事。也形容人老实或窝囊。
【谚语俗语第91句】:【喊倒好】见“喝倒彩”。
【谚语俗语第92句】:我村有一家总比别人家吃饭晚。邻居说这家饭是“早上饭往南看,中午饭往西看,晚饭烧好二更半,吃吃刷刷鸡叫唤”。(河南·鲁山)
【谚语俗语第93句】:石狮子的铃铛——摇不动敲不响
【谚语俗语第94句】:【寒从脚底来】(谚)脚底有涌泉穴与心相通,人周身的寒气是通过脚底传入的。指要防寒必须从脚部的保暖做起。
【谚语俗语第95句】:【肥田不如瘦水】(谚)肥沃的田地,也比不上有一股不含肥料的清水。指种庄稼,水比肥料更为可贵,更为有用。
【谚语俗语第96句】:长青藤搭在墙头上一一难分难离
【谚语俗语第97句】:爸爸的工作很忙,顾不了家,家里的重担全压在了妈妈肩上。妈妈却乐呵呵地不觉苦,还打趣说:“嫁给皇上当娘娘,嫁鸡随鸡住草房。为这个家,再累也心甘啊!”(河南·泌阳)
【谚语俗语第98句】:【 一个媳妇,十个婆】婆谓指挥者太多,下面人无所适从。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现在你们又叫返工!一个媳妇 十个婆婆,哪个婆婆说了算?”
【谚语俗语第99句】:【有眼不识泰山】此语比喻有眼不认识重要人物。这一俗语,源起两处。一是来自传说故事。“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不是指山东的那座泰山。关于它的来历,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相传,有个名叫泰山的人,曾是古代著名大木匠鲁班的徒弟。因他总爱别出心裁,惹恼了师傅,终被逐出了“班门”。事过一年多,鲁班无意中在集市上看到一种精巧的家具,赞叹不绝。一打听,方知这家具原是被他逐出的泰山所制。为此,鲁班自愧不如,慨然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在泰山一带的民间。二是来自文献。在文献记载中,“泰山”不是人名,而是山名,就是五岳之尊的泰山。《诗经》有“泰山岩岩,鲁邦其赡”之诗句,何止鲁邦,它是华夏民族“高山仰止”之泰山。然而,“有眼不识泰山”则源自西晋的刘伶,他在《酒德颂》中有云:“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03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