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俗语,粉丝们的最爱!
【歇后语第1句】:【横草不拿,竖草不拈】什么事情都不做,形容闲懒。草,也 说:针。老舍《四世同堂》:“无论她怎忙,他依然横草不动, 竖草不拿。”
【歇后语第2句】:吃过午饭,爸爸便急着去学校开会,谁知刚骑车出去又回来了,原来是自行车没气了。爸爸给自行车打足了气后蹬着车便走,哪料到一不留神摔了一跤,把衣服又给弄脏了。妈妈说:“这真是不是驴不拉,就是磨不转。”(河南·武陟)
【歇后语第3句】:【靠着大树好乘凉】(谚)指有了大树遮荫,乘凉就很方便。比喻晚辈在长辈的庇护下,得益很大。也比喻靠着某种权势,做事就有靠山。
【歇后语第4句】:【割猫儿尾拌猫儿饭】(惯)比喻替当事人办事,花费的是当事人的钱。 也作割猫尾巴拌猫儿食。 将猫儿尾拌猫儿饭。
【歇后语第5句】:山猪嘴里的龅牙——包不住
【歇后语第6句】:【常常坐首席,渐渐入祠堂】(谚)首席:宴席上的首位。祠堂:死后排列灵位的庙堂。指人年事已高,在宴席上常坐首位,就意味着死期快到了。
【歇后语第7句】:【堤外损失堤内补】从别的地方来弥补此处的损失。或 说:堤内损失堤外补。申跃中《挂红灯》:“对呀!这就叫堤 外损失堤内补,庄稼损失荒草补。”
【歇后语第8句】:【万事皆从急中错】(谚)任何事情,如果急躁慌忙,就容易出错。 指处事贵在从容镇静,越在紧急时越不能慌乱。
【歇后语第9句】:【疯痨臌胀膈,阎王请下客】(谚)旧时认定,凡患疯、痨、臌、膈这类病的,都属于不治之症,必死无疑。 也作“疯痨臌膈,阎罗王请的上客”。
【歇后语第10句】:【圣人面前卖字画】释义:比喻在内行人面前逞能。例句:我可不敢在圣人面前卖字画呀!
【歇后语第11句】:【初生牛犊不怕虎】(谚)犊(du):牛犊,小牛。刚生下的牛犊连猛虎也不怕。比喻年轻人未经世事,不知天高地厚。也比喻年轻人不受世俗约束,敢冲敢闯,敢说敢干。
【歇后语第12句】:【 抱着粗腿不放】一心投靠某种势力。从维熙《大墙下的 红玉兰》:“可是,事情总得有个界限,你要是总抱着他的粗 腿不放,盲人骑瞎马,那你可离悬崖不远了。”
【歇后语第13句】:【长痛不如短痛】(谚)本指长期受着慢性疾病的折磨,不如下决心忍受一时剧痛彻底除掉病根。比喻为了避免长期的不快或麻烦,不如痛下决心予以解决掉为好。
【歇后语第14句】:【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惯)形容防守非常严密。
【歇后语第15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科举制的第一名进士。 借指优秀者。三百六十行,指各行各业,谓不管什么行业都 可以做出成绩,成为出类拔萃的人。马南南《燕山夜话》: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你果真努力,将来也许会成了状元。”
【歇后语第16句】:田鼠走亲戚——土来(里)土气
【歇后语第17句】:【—粒耗子屎,坏掉一锅粥】坏的成分加入,破坏了质量。 类似的:一个死苍蝇坏了一锅粥/一泡鸡屎,坏了一缸酱。 刘心武《班主任》:“你弄个小流氓来,陷到作他个别工作的 泥坑里去,哪还有精力抓教学质量?闹不好,还弄个一粒耗 子屎坏掉一锅粥!”
【歇后语第18句】:不会喝酒伴醉汉——强奉陪
【歇后语第19句】:【金水子,银水子,买不下这奶水子】(谚)奶水子:乳汁。哺育婴儿,无论怎样贵重的饮料,都无法与母体的乳汁相比。指婴儿最好的食物是乳汁。
【歇后语第20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俗语在百姓当中的使用率很高。意思是处于中间状态,或用作自我安慰之词;也指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中游思想。此语源自《后汉书·赵岐传》注引《三辅决录》,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西汉时,杜伯直和崔子玉的楷书法度严谨,仪态端庄,为人推崇。另外两位书法家赵袭和罗恽草书成就很高,然而却狂妄自负,遭到众人的鄙视。书法家张伯英在给朋友朱赐的信中称自己“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此后,由专指书法推及生活诸事。
【歇后语第21句】:【打着红旗反红旗】以革命的名义进行反革命活动。王蒙 《相见时难》:“蓝佩玉可能不可能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的特 务?”
【歇后语第22句】:小弟弟成天到处乱跑,爬高上低的,谁说也不听。上了幼儿园却很守规矩,乐得奶奶打趣说:“男服学堂女服嫁,放牛娃服的是主人家。”(湖北·襄樊)
【歇后语第23句】:【男子汉】“男子汉”是对男子的一种美称。其实,“男子汉”一词的出现,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汉原是汉水,与男子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怎么联系在一起呢?汉水和男子是历史的自然结合。因汉水而有地名汉中,因汉中而有汉王。秦朝末年刘邦入关灭秦,反被项羽封他为汉王,封地在汉中一带。后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王朝,“汉”遂从一人、局部地区变成了国名。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兵强将勇,威震匈奴。因此,匈奴兵将称汉兵为“汉儿”和“好汉”。到这里才接近实质的男子汉的起源,“汉儿”、“好汉”来自匈奴对汉兵的称呼。南北朝时期,有称男子为“汉子”的,到唐朝武则天临朝时,让狄仁杰推荐“一好汉任使”,被荐者是荆州长史张柬之。苏轼有诗论及此事:“人间一好汉,谁似张长史。” 宋代以后,出现了“男子汉”一词。《水浒传》中,武松要打蒋门神,替施恩报仇,而施恩犹豫不决,武松焦躁道:“小管营,你可知着他打了!原来不是男子汉做事!去便去,等什么今日明日!”这里提到的“男子汉”是指有作为、有勇气干一番事业的人。 “男子汉”一词,现在成为男人的代称,有时有强调男性的健壮或刚强之意。
【歇后语第24句】:妈妈叫我拿梳子给她,而我却拿了牙刷。妈妈说:“你真是摸到黄牛就是马。”(安徽·庐江)
【歇后语第25句】:【癞蛤蟆上樱桃树,尽想高口味】释义:讽人想得太高太美,实现不了。例句:丁万红越听越失望,暗自骂道:“见鬼!尽他那套富农思想……我算对牛弹琴!难怪马村长发脾气的,原来他——癞蛤蟆上樱桃树,尽想高口味呀。”
【歇后语第26句】:老虎长翅膀——能飞能闯
【歇后语第27句】:【心急喝不了热锅粥】谓操之过急,达不到目的。类似的: 性急吃不上热豆腐。陆文夫《围墙》:“其实大可不必,心急 吃不了热粥,你不让虱子叮,就得被蛇咬,脱光了膀子是会 伤风的,这是经验。”
【歇后语第28句】:扬琴身上——弦(衔)儿多
【歇后语第29句】:【惹虱子头上挠】(惯)比喻自找麻烦。
【歇后语第30句】:卸磨杀驴子一利用一时;忘恩负义
【歇后语第31句】:我有个叔叔,最喜欢去别人家里玩,而且玩得十分高兴,可一回到家就愁眉苦脸的。婶婶说他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挂在门外头。”(重庆·奉节)
【歇后语第32句】:【柴无一根,米无一粒】(惯)没有一点儿柴草和粮食。形容生活贫困得柴米不继。
【歇后语第33句】:烂了脚丫子一该歇了
【歇后语第34句】:【骑着马找马】(惯)比喻一边干,一边寻找新的出路。也比喻占有旧的,同时物色新的。
【歇后语第35句】:【捞外快】(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分外的好处。 也作“捞油水”。
【歇后语第36句】:冷死花旦,热死武生。
【歇后语第37句】:【烂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坏水】释义:老倭瓜:成熟的南瓜。比喻人坏主意多。例句:可他心毒手狠,像个烂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坏水。
【歇后语第38句】:桃花潭水深干尺——无与伦比
【歇后语第39句】:【到手的肥鹅又飞了】得而复失。类似的:到嘴的肥肉让鹰 叼走了/到口的肥肉吐出来。刘云若《小扬州志》:“谢度芝 见到手的肥鹅又要飞去,怎肯坐失时机,就赶着,1道:大爷 回来,我同您说句话。”
【歇后语第40句】:初生的牛犊——不怕虎
【歇后语第41句】:【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惯)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歇后语第42句】:【软硬不吃】硬不吃好歹都不行,无法对付。老舍《龙须 沟》:“你这个家伙,软不吃,硬不吃,没法儿办!”
【歇后语第43句】:【饥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见“饿咽糟糠甜似蜜,饱饫烹宰也无香”。
【歇后语第44句】:包大人的告示一开诚布公
【歇后语第45句】:【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谚)马屁:拍马屁,即专门用甜言蜜语奉承讨好人。旧指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可能被人看穿厌弃,惟有奉承话是人人爱听的。
【歇后语第46句】:妈妈炒了一盘兔肉,我边尝边问妈妈:“怎么这样香啊?”妈妈说:“常言说得好,‘天上飞禽——鸽子鹌鹑;地上走兽——兔子狗肉’。”(河南·邓县)
【歇后语第47句】:【给个棒槌认作针】针、真同音,兼指认真。意即没有眼 力,信以为真。清代《红楼梦》:“我哪里管的上这些事来! 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作针 了。”
【歇后语第48句】:【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释义:沉溺于男女私情,英雄的壮志就会消磨掉。例句:这平生的大志,都被这娇妻美妾消磨尽了。常言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歇后语第49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姜尚,即姜子牙。传说他 在渭水边上,用直钩离水面三尺钓鱼。日:“负命者上来!” 借指出于自愿,并非强迫。成语:心甘情愿。海外陈若曦 《突围》:“伍老师从来就公开承认是迷信。这像姜太公钓 鱼,愿者上钩。”
【歇后语第50句】:【请神请到鬼】(惯)比喻本想请人帮忙,结果请来了坏人。
【歇后语第51句】:长哥长嫂当爹娘。
【歇后语第52句】:【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歇)王小二:泛指旧时穷苦人。指日子越来越艰难或境况越来越糟。
【歇后语第53句】:七月里的荷花——时鲜
【歇后语第54句】:【打赤脚不怕穿鞋的】(谚)打赤脚:光着脚。指穷百姓和有钱有势的人斗,不怕丢掉什么,没有什么顾虑。
【歇后语第55句】:【饿死不吃瞪眼食】(谚)瞪眼食:瞪着鄙视的眼睛给人吃的饭。宁肯饿死,也不吃别人瞪眼施舍的食物。指宁可不要命,也不能舍弃人格。
【歇后语第56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风险,就不会取得好结果。它源自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人。班家一门名人辈出,尤其是班超兄妹三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堪比“三苏”(苏轼父子)。班超的哥哥班固,专心治史,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汉书》;班超的妹妹班昭,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与历史学家。班超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成语“投笔从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班超投笔从戎后,决心在外交和军事上建功立业。汉明帝十六年,班超随郭恂出使西域,为汉匈之间的战争寻找盟友和支持者。当时的西域各国多数位于今天我国的新疆地区,小国林立,汉朝与匈奴的势力犬牙交错,各国在两大势力之间来回摇摆不定。作为使者,班超他们来到鄯善,鄯善国王对他们很尊敬,招待很好。然而突然间又变得很疏远,不太搭理他们。班超断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国王狐疑不定,才会这样前热后冷。于是,他探明了匈奴使者的驻地,秘密召集自己的随从三十多人,激励大家说:“我们从故乡而来,想着能够完成任务,建功立业,而如今匈奴的使者才来几天,鄯善王就已经对我们疏远了,再多等些时日,我们一定会被他送给匈奴人,尸骨被豺狼啃食。如今的局势危急万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只能冒险出击,半夜火攻突袭匈奴使节,一举消灭他们,到时候鄯善王一定会害怕被匈奴报复,也会惧怕我们的决心。”于是,夜袭成功。第二天会见鄯善国王,将匈奴使者的头颅出示给他,鄯善王大惊失色,从此成为汉朝在西域的主要支持者。
【歇后语第57句】:耗子拉秤砣——自塞门路
【歇后语第58句】:【明枪好躲,暗箭难防】(谚)来自明处的刀枪容易躲避,从暗处冷不防射来的箭最难防范。指阴谋暗算的小人最不好对付。 也作明枪好防,暗箭难躲。 明枪容易避,暗箭最难防。
【歇后语第59句】:隔壁摇铃——听到呜(名)声,未见其人
【歇后语第60句】:晚饭后,妈妈让我吃水果,我不愿意吃。妈妈笑着说:“饭后一个果,不上卫生所。”(吉林·吉林)
【歇后语第61句】:【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谚)真人:道教称修行得道的人,此处指明白事理的人。指在真人面前,必须诚心诚意,实话实说,不得有半点掺假。 也作当着明人,不说暗话。 当着真人,不做暗事。 对着真人,不说假话。
【歇后语第62句】:【王八看绿豆——对了眼】(歇)绿豆:这里指绿豆的种子。王八的眼睛与绿豆相似,转指合乎自己的眼光。指品行不好的人彼此情投意合。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王八瞅绿豆——对上眼儿。
【歇后语第63句】:【手把着头稍——自领】(歇)头稍:即头梢,指头发。指自己愿意接受。
【歇后语第64句】:看了干遍没改样——成不变
【歇后语第65句】:平时我对学习抓得不紧,临近考试了才想着去看书。妈妈说:“现喂的鸡不下蛋啊!”(山东·苍山)
【歇后语第66句】:【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岁可看出幼年的性格,七岁可对 一生作出判断。相关的:三岁定八十。台湾梁实秋《雅舍散 文二集》:“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悲观的人就认为 这孩子没有出息,长大了之后大概是败家子或社会上的蠹 虫。”
【歇后语第67句】:【晴带雨伞,饱带干粮】(谚)天晴时上路,也得带上防雨的伞;吃饱后出门,也得带上充饥的粮。指凡事都要有备,才能无患。
【歇后语第68句】:旱了很长时间,终于下雨了。爷爷说:“这下该有指望了,都跟前些日子一样,连井里的尘土都有二寸深了,非吃风屙沫不可。”(河北·邢台)
【歇后语第69句】:【小时不防,大了跳墙】(谚)跳墙:越墙入室,偷窃作案。指孩子小时不管教,不防范,长大后就有可能为非作恶,触犯法律。
【歇后语第70句】: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歇后语第71句】:【人无利己,谁肯早起】(谚)人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谁肯摸黑赶早下苦辛。旧指只有在名和利的驱使下,人才会辛勤拼搏。 也作人不利己,谁肯早起。 人无利息,谁肯早起。
【歇后语第72句】:【踩着鼻子上脸】见“登鼻子上脸”。
【歇后语第73句】:【饺子】“饺子”,在我国是流行最广颇受欢迎的一种食品,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民间传说,一是来自文字记载,各自成趣。先说民间传说。古时候,一位叫苏巧生的御厨技艺高超,一年腊月二十九,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夜里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样菜,即可回去与家人团聚了。翌日,苏巧生正为如何做好最后一样菜发愁时,突然看到案子上有余下的羊肉和菜,便将其混合剁碎,搁上调料,用白面包了许多小角角,置于锅里煮熟,奉给皇上。谁知皇上食后龙颜大悦,忙问:“此乃何菜?”苏巧生脱口而出:“角食也。”是他发明了水饺。之后,民间便流传过年包角食吃的习俗,这就是过年包饺子的由来。再说文字记载。饺子始于先秦,源于馄饨。据《通雅·饮食》记载,馄饨因浑氏、屯氏两人发明而得名。当时的馄饨,“形如偃月”,也就是像弯弯的月亮。这种馄饨就是原始的饺子。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出土的几只古代饺子,形状就似偃月。在唐墓中出土实物水饺,证明水饺历史比较悠久。宋代开始有“贺岁吃角子”的风俗。北方人称“角”为“交”,故而叫饺子。贺岁吃饺子取意“更岁角子”。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饺子,必不可少。常言道“初一饺子初二面”。明代饺子别称“饺饵”、“粉角”、“扁食”等。张自烈《正字通·食部》:“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 可见,当时的饺子同现在的制法和品种已很相似。
【歇后语第74句】:【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一俗语比喻年轻人大胆勇敢,有创新精神。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原句是“初生之犊不惧虎。” 东汉末年,刘备的大将关羽率军袭击曹操的襄阳和樊城,打得曹军退守樊城。曹操便派于禁和庞德前去增援。庞德领兵来到樊城脚下,与名将关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庞德是员勇将,且年轻气盛,和关羽大战一百多回合,分不出胜负,双方各自鸣金收兵。关羽退回营寨后,对关平说:“庞德刀法很厉害,是个对手。”关羽还说:“俗话说,初生之犊不惧虎。”庞德虽然勇猛,但缺乏经验。当时正是秋季,阴雨连绵,河水猛涨,于是关羽采用水攻战术消灭了曹操派来的七路援军,击杀庞德。庞德是第一个不怕虎的牛犊。
【歇后语第75句】:【寒猫不捕鼠】(谚)指受饿受冻的猫无力捕捉老鼠。比喻饥寒交迫下的病弱的人,难以承担正常人的劳动任务。
【歇后语第76句】:叔叔养鸡发了家。奶奶提醒说:“孩子,你爹这辈子可是一分钱破成八瓣花。如今咱富了,钱也得计算着用啊!”(河北·邢台)
【歇后语第77句】:人群里有聪明人,高山里有金和银。
【歇后语第78句】:【咬菜根】(惯)比喻过清苦的日子。
【歇后语第79句】:【生处好寻钱,熟处好过年】(谚)寻钱:寻找赚钱的门路。指在人生的地方容易赚钱,在人熟的地方方便借钱借物,容易过年。
【歇后语第80句】:【鲁班门前掉大斧】(惯)鲁班:也作鲁般,古时著名的木匠。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 也作鲁班门口抡斧头。 鲁班门口弄大斧。 鲁班门前耍斧子。
【歇后语第81句】:【顶着鹅毛不知轻,压着磨盘不知重】见“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
【歇后语第82句】:【新媳妇儿坐在花轿里——任人摆布】(歇)指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由别人支配。
【歇后语第83句】:【歪嘴葫芦拐把瓢,品种不好莫怪苗】(谚)葫芦锯成两半,就是两个舀水的瓢;葫芦如果歪嘴了,锯开的瓢必定是拐把。泛指农作物必须选好种子;种子不好,就很难有好收成。
【歇后语第84句】:割鼻子换面吃——不要脸
【歇后语第85句】:【自家掘坑自家埋】(惯)比喻自作自受,自讨苦吃。 也作自己掘井自己跳。 自个儿挖坑埋自己。
【歇后语第86句】:【手插鱼篮,避不得腥】释义:比喻做事不怕担负责任。例句:先锋道:“古人说得好:手插鱼篮,避不得腥。一不做,二不休;左右帅领家兵杀那和尚去来!”
【歇后语第87句】:【好郎没好妻,瘌痢配花枝】(谚)郎:男子。瘌痢:黄癣,长满黄癣的头,形容形象丑陋。俊美的男子娶不到娇妻,丑陋的男子偏配上美女。指男女婚配往往不相称。 也作好汉无好妻,赖汉娶娇枝。 好汉无好妻,赖汉娶仙女。
【歇后语第88句】:叔叔的儿子学习成绩很差,叔叔每次问起他考的分数,他不是装聋作哑,就是一溜烟儿跑开。在一旁的婶婶常对叔叔说:“穷怕客,富怕贼,麻花裤子怕站歪。咱儿子就怕提学习的事儿。”(河南·濮阳)
【歇后语第89句】:自习课时,我正在左看右瞧的,猛不防老师从背后拍了我一下并说:“你东看老鸹西看燕的,到底在干什么?”(河南·伊川)
【歇后语第90句】:【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释义:饺子最好吃,躺着休息最舒服。“不过”又作“不如”。“倒着”又作“躺着”。例句:周海亮开高嗓门说:“随你们说出天来,我还是要吃饺子,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老古语,还有个错?”
【歇后语第91句】:【上梁不正下梁歪】借指身份高的人言行不正,下面的人 就会受影响。成语:上行下效。台湾琼瑶《船》:“他自己做 的好事!哼,上梁不正下梁歪,也怨不得我赌钱!”
【歇后语第92句】:【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一眼能看到,情况十分明显。 成语:了如指掌、显而易见。王蒙《相见时难》:“她又犯了小 人——翁式含!秃子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下楼以前,热 如春风,再上楼以后,冷若冰霜!好你个姓翁的!”
【歇后语第93句】:铁人生锈——害自身
【歇后语第94句】:【一手托百家】(惯)一手:指一人。比喻一个人所做的事关系到众多人家的利益。
【歇后语第95句】:冬天到了,弟弟晚上睡觉时总嫌被窝凉,死活不肯脱衣服;早晨起来,又嫌外面冷,拖拖拉拉不肯出被窝。奶奶笑着说他是“晚上难脱壳,早上难出窝”。(河南·南阳)
【歇后语第96句】:【铁公鸡】“铁公鸡”形容人极其吝啬小气,一毛不拔。铁公鸡的来历,与一毛不拔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了很多哲学流派。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意即要兼相爱交相利。可是当时另一位哲学家杨朱却讲究“贵己”,他的主张强调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的生存与利益,人人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对杨朱学说颇不赞同,《孟子·尽心上》记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说如果从杨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杨朱也不会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将杨朱利己学说揭示得淋漓尽致,“一毛不拔”这一成语就源于此。一毛不拔的行为,被后人形象地喻为“铁公鸡”。因为铁铸的公鸡,可拔不出一根毛来。清代小说《七侠五义》中就描述了一个铁公鸡的故事。有一个人叫卞龙,他自称是铁公鸡,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饿死,连饭也是不吃的。他的儿子也是如此,真是家传的吝啬。这一词语在清代已经较为流行,人们争相传诵,很多作品都反复提及铁公鸡。“铁公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它形象生动,至今使用频率颇高。
【歇后语第97句】:【皇天不负好心人】(谚)皇天:老天。老天不会辜负操好心,做善事的人。指好心人终究会有好结局、好报应的。
【歇后语第98句】:【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吃】伤害别人,又给一点安慰。成 语:又打又拉、恩威并施。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我 不是三岁两岁的小孩子,用不着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吃。”
【歇后语第99句】:小刚的脑袋瓜很好用,但太贪玩了。老师批评他说:“你呀,就算长着个金脑瓜、银脑瓜,不认真学习也白搭。”(山东·冠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1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