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精辟的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一辈子受用!
【歇后语第1句】:【秋蝉落地——哑了】见“落地的秋蝉——哑了”。
【歇后语第2句】:【少叫一声哥,多爬十里坡】(谚)指出门上路不以礼待人,就得多跑许多冤枉路。也泛指人态度粗野,就得不到人们的帮助和照应。
【歇后语第3句】:针对社会上有些人爱吃野味儿的现象,外婆说:“吃尽美味还是盐,穿尽绫罗还是棉。”(四川·忠县)
【歇后语第4句】:【新账老账一起算】有了新问题,连过去的问题一起追究。 浩然《弯弯的月亮河》:“如果新旧账目一齐算,对他定会杀 不赦,不能冒此风险!”
【歇后语第5句】:【事要多知,酒要少吃】(谚)指事理要知道得越多越好,以增添识辨是非的能力,饮酒却是越少越好,以免伤身滋事。
【歇后语第6句】:【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要讲究方式,要与 人为善,不要伤害人。类似的:好话三句暖人心。明代《金 瓶梅》:“你去到后边,把恶气儿揣到怀里,将出好气儿来,看 怎的与他下个礼,赔了不是儿罢。你我既在檐底下,怎敢不 低头。常言道: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歇后语第7句】:【姓氏】“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后来专指姓。然而在远古时代,“姓”与“氏”却有着严格的区分。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当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应运而生。它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起着“明血统”的作用。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所以规定同姓不可通婚,实行氏族外婚制,所以,“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氏”则起源于父系社会。由于人口的增多,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这样同姓便衍生了许多分支就称为“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和氏则成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故有“氏以别贵贱”的说法。到春秋战国时,社会发生了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了混乱,姓与氏逐渐混同。秦朝时,姓氏合一,通称为姓。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
【歇后语第8句】:【乖气致戾,和气致祥】见“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歇后语第9句】:两个县长摔跤——官倒
【歇后语第10句】:妈妈心情特别好,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我趁妈妈高兴的时候说:“妈妈,我的鞋破了,你再给我买双新鞋吧!”妈妈说:“你啊,真是吃七股想八股,吃了驴尾巴还想驴屁股。”(河南·沁阳)
【歇后语第11句】:【西红柿】“西红柿”是人们非常喜欢吃的一种外来蔬菜。那么,外来蔬菜多了,为何单探西红柿之源呢?因为西红柿有个典故。国外传人的东西,一般用“胡、番、西、洋”来表述,并与国产相区别。 “西红柿”最初叫“番茄”,现在还有“番茄酱”美食。顾名思义,它来自番邦,大约在明代时传人中国。最初称为“番柿”,后来又叫“西红柿”,因为它的形状酷似柿子,颜色是红的,来自西洋的缘故。据记载,它的老家在南美洲秘鲁的丛林幽谷之中,它的枝叶上有一股难闻的气味,所以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认为是有毒植物,艳丽的果实竞无人敢吃。当地印第安人认为只有狼才敢吃它,于是给它取名为“狼桃”,警示人们不要误食。直到十七世纪有个法国画家先写下了遗嘱,然后冒死吃了一只“狼桃”。他虽然尝到了酸甜可口的美味,但想到种种可怕的传说,仍躺在床上心惊肉跳,等候死神的降临。过了大半天,他仍旧活着,便立即爬起来把遗嘱烧掉,兴冲冲地出门告诉亲友们,“狼桃”无毒可以吃,且味道美极了。这一举动不亚于鲁迅笔下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这件事广泛传开,许多科学家对番茄进行研究,证明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果实。从此,番茄风行全球。
【歇后语第12句】:家里养了四头猪,妈妈总是起早摸黑地割草喂猪,很是辛苦。她常说:“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哪能富了就不要一切了呢?”(安徽·宿松)
【歇后语第13句】:【不说不笑不热闹】指空闲时有说有笑,心情愉快。《马烽 小说选》:“不说不笑不热闹,那两个年轻人整天忙工作,让 他们也歇一歇,喘一喘。”
【歇后语第14句】:【杀私牛,卖私酒,不犯出,乃高手】(谚)旧时私自杀牛、贩酒均属违法,谁能不犯事,就算他走运。 指做了违禁、违法的事而没有被查获,只能算是侥幸,不可当作本事。
【歇后语第15句】:楼梯上打架——阶级斗争
【歇后语第16句】:骆驼撒欢——没个正经样儿
【歇后语第17句】:【满园葡萄一根藤】借指同根,同一系统。类似的:千朵桃 花一树生/千枝万叶一条根。语文图书:“满园葡萄一根藤, 一根藤就是主线。主次分清,多而不乱。”
【歇后语第18句】:【在炕头上耍威风】(惯)比喻在自己人面前盛气凌人或大发脾气。
【歇后语第19句】:唐僧身上的肉——人人想吃
【歇后语第20句】:星期天,我在家里做作业。窗外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我不时地往窗外张望。妈妈见了说:“你呀,真是‘长脖子鹅娘,隔篱笆想吃菜秧’。你还是好好做作业吧!”(浙江·嵊州)
【歇后语第21句】:【水平不流,人平不语】人心中无事就平静,有不平的事情, 就会说出来。相关的:物不平则鸣。明代《醒世恒言》:“常 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这班闲汉替过迁衙门打点使 钱,亦是有所利而为之。若是得利均分,倒也和其光而同其 尘了。因有手迟脚慢的,眼看别人赚钱,心中不忿,却去过 老面前搬嘴。”
【歇后语第22句】:大船载太阳——勉强度(渡)日
【歇后语第23句】:不要虚胖,但求实壮。
【歇后语第24句】:【不暗不聋,不成姑公】(谚)喑(yIn):哑。姑公:婆婆与公公。指不会装聋作哑,就当不了公婆。也泛指当家人就得要装得糊涂些。 也作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歇后语第25句】:我爱笑,按妈妈的说法是“痴笑、傻笑、苦笑,样样占全;狂笑、冷笑、微笑,一样不落;皮笑肉不笑,也是行家”。(山东·招远)
【歇后语第26句】:弟弟一本正经地要去给邻居劝架,奶奶笑着说:“你倒真是吹糖人儿的出身,口气怪大。小小年纪的,蚂蚁戴眼镜——自觉脸面不小啊!”(江苏·盐城)
【歇后语第27句】:【寄物则少,寄言则多】(谚)托人捎东西,特别是吃的东西,会越捎越少;托人捎话,辗转相传,添枝加叶,会越捎越多。指话越传越失真。
【歇后语第28句】:【破麻袋绣花——底子差】见“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
【歇后语第29句】:自从我们学校开展了“家庭小任务”活动,我在家再也不当小公主了,一放学就帮妈妈干许多小活儿。妈妈高兴极了,亲着我的脸蛋说:“小娃儿勤,爱死人;小娃儿懒,扎人眼。”(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30句】:芥子壳——打不出油来
【歇后语第31句】:【吃的河水,管得宽】吃河水,不必关心河的宽阔。谓干涉 太多,多管闲事。或说:吃河水长大的,管得宽。周立波《暴 风骤雨》:“你吃的河水,倒管得宽,这是你说话的地方?也 不脱下鞋底,照照模样。”
【歇后语第32句】:【驴皮影子,由人耍】驴皮影子,指皮影戏中的人物,由演员 在幕后操纵。比喻傀儡。浩然《艳阳天》:“你哩,主任,主任 还是副的,屁味儿,挂牌子的,跑龙套的,驴皮影子,由着人 家耍。”
【歇后语第33句】:挖了眼睛的判官——瞎鬼
【歇后语第34句】:【捉到强盗连夜解】(惯)比喻事情紧急,要立刻动手。
【歇后语第35句】:【鲜花插在牛粪上】见“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歇后语第36句】:【你有牢笼计,我有攀墙梯】释义:比喻总有比对方更高明的办法对付对方。例句:他有关门计,我有跳墙法。你有牢笼计,我有攀墙梯。我给他耍了个“釜底抽薪”的手腕,晚上钻进他们生活区,直接找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老工人家里去了解。
【歇后语第37句】:【空花不结实,空话不成事】(谚)空花结不出果实,空话办不成实事。指说话必须实在,才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歇后语第38句】:【吃个鸡蛋还得挑四棱的】(惯)棱:棱角。形容过分挑剔苛求。
【歇后语第39句】:【上马金,下马银】(惯)上马给金子,下马给银子。1形容招待非常热情或待遇十分优厚。2形容家境很富有。 也作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 上马一锭金,下马一锭银。 上马提金,下马提银。
【歇后语第40句】:【匹夫】“匹夫”通常作普通的人、平常的人来解释,常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称普通的平民百姓为匹夫呢?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匹,原是数量单位,古代四丈为一匹。又说两丈为一端,二端为两,每两就成一匹,长四丈。两而成匹,是相合的意思,按照这个意思,夫妇两者也相合,故作匹夫、匹妇。由于古代只有贵族、富人才可能实行一夫多妻的制度,如《论语·正义》:“士大夫以上,则有妻媵;庶人无妾媵,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虽单,亦通谓之匹夫匹妇。”这就是“匹夫”的出处。因此,实行一夫一妻的人也就是代表着地位低下和贫苦,所以,在封建社会里,便把没有地位的平民百姓叫做“匹夫”、“匹妇”。段玉裁注《说文》中说:“虽其半,亦得云匹……犹人言匹夫也。”就是说匹夫、匹妇拆离开来单独也可使用。以后,匹夫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平民百姓。需要指出的是,匹夫本是贫富和不平等的产物,带有歧视百姓的意味。如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称为“匹夫之辈”、“匹夫之勇”,这就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背道而驰。
【歇后语第41句】:【名师出高徒】释义:有名的师傅能教出本领高强的徒弟。例句:谁都知道和尚的本事大,武艺好。名师出高徒,老师好,徒弟也错不了,所以这小和尚一出台也是“碰头好”。
【歇后语第42句】:【遇着善人便烧香,遇着恶人便使枪】(谚)指对人要爱憎分明,善恶分清,不能是非混淆,敌友不辨。
【歇后语第43句】:【九娘娘的天书——谁也看不懂】(歇)九娘娘:神话中的九天玄女娘娘,传说是黄帝的老师,曾降临人问,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形容文字难以辨认,或文章难以读懂。
【歇后语第44句】:【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歇)嘴:本指鸭子的嘴,转指说话。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 指人心里已经认输,嘴上还很强硬。常含讥讽或责骂意。
【歇后语第45句】:水里捉鳝鱼——滑不溜鳅
【歇后语第46句】:【高跟鞋】高跟鞋源出两支,中、西皆有。先说中国的高跟鞋。高跟鞋最早出现在中国,比西方的高跟鞋早一千年左右。在中国戏剧舞台上,西夏、辽、金、满等少数民族妇女多穿高跟鞋,不过,这种鞋的跟不在后跟,而在中间。妇女穿上这种高跟鞋,照样显得高挑挺拔,楚楚动人。如《大登殿》中的代战公主,《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皇后、嫔妃、格格,都穿高跟鞋。虽然是戏曲作品,必定有它的依据。故宫博物院里不仅有满族皇家妇女穿高跟鞋的画像,还有实物。再说西方。十五世纪法国宫廷服装师,为了方便骑马时双脚能够扣紧马镫,为“白马王子”专门做了高跟鞋。据说,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为了令自己看起来更具自信更威严,命令鞋匠为他装上四寸高的鞋跟,并把鞋跟漆成红色以示他的尊贵身份。朝中显贵更是上行下效,也叫鞋匠替他们把鞋跟加高,皇帝只好把鞋跟再加高。后来,英王詹姆士二世与他的朝臣受到法国王室的影响,也穿上了高高的红跟皮鞋。1680年皇帝还颁布了法令,依人的等级确定其鞋跟的高度,只有王室成员才能穿最高最漂亮的高跟鞋,严格地区别人的差异性。当时作为权力象征的高跟鞋,曾禁止女性穿着,是男性的专利品。但高跟鞋在十七世纪时开始成为男女时装的一个重要元素。女人们发现,高跟鞋能让女性看起来更高,同时,它还迫使背部呈弧形,促使女性挺胸翘臀,突出女性的形体美,并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于是,高跟鞋普遍受到欧洲女性的欢迎。到十九世纪时,高跟鞋有了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几乎退出了男鞋的领域,不似刚出现时广受男士的喜爱,反而逐渐成为女性的专属鞋类。欧洲女性的高跟鞋,迅速传遍全世界,中国也不例外,至今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
【歇后语第47句】:【未归三尺土,难保百年身】(谚)三尺土:三尺高的土丘,指坟。百年:一辈子。指人只要还没有死,就不敢担保有生之年能不能平安无事。
【歇后语第48句】:【摘了奶忘了娘】(惯)断了奶就把母亲忘了。比喻忘本。
【歇后语第49句】:【交华盖运】(惯)华盖:古星名。 华盖运:迷信的人认为是不好的运气。比喻交了厄运。
【歇后语第50句】:【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惯)1指动刀子杀人或杀生。2指跟人拼命。
【歇后语第51句】:【老渔翁钓鱼——坐等】(歇)指人消极等待。
【歇后语第52句】:【撩虎须】见“捋虎须”。
【歇后语第53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谚)四海:指全国或天下。指普天下的人都亲如兄弟。 也作四海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为兄弟。 四海内,皆兄弟。
【歇后语第54句】:【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宁死不低头。类似的:宁愿站 着死,决不跪着生。成语:宁死不屈。韩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网》:“男子汉大丈夫,冻死迎风站,饿死挺肚儿行!你打 不起精神来,会让乡亲们笑话!”
【歇后语第55句】:天变的时候,妈妈总会说:“看看天上的云往哪儿飘,就知道会不会下雨。”还说出一句顺口溜:“云往北一阵黑,云往南水漂船,云往东一阵风,云往西披雨衣。”(河南·安阳)
【歇后语第56句】:【吝啬】“吝啬”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吝啬”一词,最迟见于汉朝。《三国志·魏书·曹洪传》云:“初,洪家富而吝啬。”史书记载,当属正源。关于这个词的来历,民间还有一段趣闻:传说很久以前,有两位先生,一个名叫吝先生,一个名叫啬先生。吝先生有一回到城里办事,在半路上碰到了啬先生。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谈得十分投机,于是便结为朋友。分手时,他们相约中秋节到乌有山子虚亭(子虚、乌有是汉朝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两个虚构的人物)饮酒赏月,定好了由吝先生携酒,啬先生备菜。但两人都很小气,不肯轻易花一分钱。中秋节到了,两人如约来到乌有山上的子虚亭,但彼此都是一双空手而来,他们大眼瞪小眼地互相对视了一会儿,忍不住哈哈大笑。两人谦让一番在亭子里坐下之后,吝先生首先站起来打破僵局。只见他一只手弯曲着佯做举杯状,另一只手遥指高空,朗声说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请啬先生开怀畅饮。”啬先生也不甘示弱,随即伸出两个手指做筷子,指着荷塘深情地说:“池中游鱼鱼是菜,请吝先生大饱口福。”两人觥筹交错,互敬互让,好不高兴。吝先生脖子一仰,嘴里咂得滋滋作响,连声称道:“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逊色三分!”啬先生也把手指送入口中,连声称道:“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无与伦比!”过往的行人看到两个人如痴如呆的举动,无不捧腹大笑。其中一位过客认识吝啬二人,便走上前打趣道:“今天两位仁兄赏月,喝的是吝啬酒,吃的是吝啬菜,活着是吝啬人,死了是吝啬鬼。”从此,“吝啬”一词便传扬开来。
【歇后语第57句】:妈妈特意为我做了红烧鱼,可我又想吃清蒸的了。妈妈笑着说:“你不是神仙想成仙,成了神仙又想人间。为时已晚,就吃这吧!”(四川·荣昌)
【歇后语第58句】:【饭要一碗一碗地吃】比喻逐步完成。碗,也说:口。成语: 循序渐进。茅盾《蚀》:“他是精明老练的,他服膺一句老话: 饭要一碗一碗地吃。”
【歇后语第59句】:【黄花闺女】人们习惯地把没有出嫁的女子称为“黄花闺女”,它源自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时代。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在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它“花黄”或“额花”。梅花妆在宫内普遍采用,不久便流传到民间。《木兰辞》里的花木兰,从军返家以后,立即卸下戎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梅花妆已经普及到了平民百姓,风行南北朝。因为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采取这种妆饰的人一般都是少女,而等到她们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装束,另作一番打扮。因此,人们便习惯地将未婚女子称作“黄花闺女”,至今未变。
【歇后语第60句】:【牵动荷花带动藕】事物有联系。类似的:索着藤瓜要动。 《人民日报》(1982,8,10):“牵动荷花带动藕,生动地说明了 事物的有机联系。”
【歇后语第61句】:【投以木桃,报以琼瑶】释义:木桃:比木瓜小的一种植物,果实,味酸涩。琼瑶:美玉。比喻对别人给的好处,以十倍百倍来报答。例句:自古道:“投以木桃,报以琼瑶。”你小姐既有玉瑶之投,我焉可无木桃之报?
【歇后语第62句】:我从锅台边走过,不小心把一个碗碰到地上打碎了。妈妈说:“你怎么走路还带翅啊?”(山东·即墨)
【歇后语第63句】:【惊堂木】在旧戏舞台上,县官以上的地方官员的案头都放有一块“惊堂木”,案犯一到,惊堂木“啪”地一拍,问道:“有招无招!”动刑之前,惊堂木一拍:“大刑侍候!”那么,“惊堂木”源自何时,有何作用呢? “惊堂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使用。《国语·越语》中记载:“惊堂木,长六寸,阔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这就讲清了它的规格和作用。“惊堂木”的正式名称叫“气拍”,也有叫醒木、界方和抚尺的,俗称“惊堂木”,是一块长方体的硬木,有棱儿有角儿,取“规矩”之义,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只有普通官员手中的那个小木块才叫“惊堂木”,皇帝用的称为“震山河”,表明他是一统江山的主人。宰相等一二品大员用的叫“佐朝纲”,元帅、将军等高级武官用的叫“惊虎胆”。
【歇后语第64句】:独生子牛牛在家里说一不二,让爹妈伤透了脑筋。姥姥见了说:“独子难教,独木难烧,我看这牛牛真是块难上色的布料!”(山西·临猗)
【歇后语第65句】:【少吃咸鱼少口干】(谚)少去吃咸鱼,就少了口的干渴。比喻人少管闲事,就不会惹出许多麻烦来。
【歇后语第66句】:【平地跌跟头】(惯)比喻在顺境中出问题,或在不该犯错误的地方犯错误。 也作“平地摔跟头”。
【歇后语第67句】:【挨上染坊尽点子,挨上铁匠尽眼子】(谚)挨近染坊,衣服上不免沾上颜料的斑点;挨近铁匠,衣服上不免有被火星烧出的许多小孔。 指生活在什么环境下,就会受到什么影响。
【歇后语第68句】:【有智吃智,无智吃力】(谚)指有知识的人靠知识生活,没知识的人靠体力生活。
【歇后语第69句】:蝙蝠观阵——哪边胜站哪边
【歇后语第70句】:【红娘】现常把为未婚男女牵线搭桥的介绍人称为“红娘”。这一称谓源于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成于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苟慧生。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了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唐贞元年间,书生张君瑞进京赶考,与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识于蒲州东十里的普救寺,两人一见钟情,情愫暗生。由于老夫人从中作梗,一对情人苦苦相思。莺莺的丫环红娘十分机灵,见小姐每日愁眉不展,便想办法为他们穿针引线,传递情书,并将小姐的情况告诉张生。后来,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不顾礼法束缚,和张生私订终身。但是,老夫人知道此事后,要棒打鸳鸯,拆散他们俩。又是机智的红娘勇敢地站出来,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使得一对情侣终成眷属。剧本是死的,只有搬上舞台才能演活,才有更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演活红娘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荀慧生,他改编创作并成功演出了《红娘》一剧,成为苟派的重要代表剧目。荀派传人宋长荣被誉为“活红娘”。
【歇后语第71句】:【 撒手不由人】放手就无法控制。刘云若《红杏出墙记》: “这是撒手不由人的事,本来初次见面,怎能把你锁在这里, 放你走了,说不定你就不再来。”
【歇后语第72句】:【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释义:粗柳簸箕细柳斗:类似诗歌中的“起兴”,无具体意义。指男儿长相不讲俊丑。例句:驿丞道:“你虽是个男身,但只形容丑陋,不中我王之意。”八戒笑道:“你甚不通变。常言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歇后语第73句】:【鸨儿爱钞,姐儿爱俏】(谚)鸨儿:老鸨,旧时妓院的老板娘。姐儿:也称小娘,妓女。指老鸨爱的是钱财,妓女爱的是俊美男子。 也作小娘爱俏,鸨儿爱钞。 妓爱俏,妈爱钞。妈:老鸨。
【歇后语第74句】:卖布不带尺——存心不量(良);胡扯
【歇后语第75句】:地里的竹笋——有钻劲
【歇后语第76句】:【多磕头,少说话】指恭敬谨慎。邓友梅《那五》:“你去了 多磕头少说话,他见你服了软,也未必会怎么样。”
【歇后语第77句】:十五只小船出海一七颠八倒
【歇后语第78句】:【骨头烧成灰】也认得谓记得清楚,确认无误。或说:扒下 皮来也认得出。台湾琼瑶《几度夕阳红》:“尽管有那么多的 变化,但是,这个人,就是把他烧成灰,磨成粉,化成了泥,她 仍然能一眼就认出来!”
【歇后语第79句】:【赤脚的赶鹿,着靴的吃肉】(谚)赤脚的:光着脚板的穷苦人。着靴的:穿着官靴的权势者。指穷苦人辛辛苦苦劳作,权势者则坐享其成。 也作“赤脚撵兔,穿靴吃肉”。
【歇后语第80句】:暑假里,哥哥自学了汉语大专课程,我却整天和小伙伴玩耍。爸爸戳着我脑袋说:“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你呀,得好好向你哥哥学习!”(浙江·绍兴)
【歇后语第81句】:【 有贼心,没贼胆】想做坏事而不敢做。贾平凹《废都》: “我知道庄老师还不是那种人,他是有贼心儿没贼胆,也是 没个贼力气。”
【歇后语第82句】:小孩坐跷跷板——有起有落
【歇后语第83句】:水底捞月,天上摘星——想得到,办不到
【歇后语第84句】:【 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天知道,即无人知道,没有公 道。京剧《女起解》:“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 道,只有天知道!”
【歇后语第85句】:【煽阴风,点鬼火】(惯)比喻暗中挑动,散布谣言。
【歇后语第86句】:【绑腿带上绣山水——画长】(歇)绑腿带:即绑腿,缠裹小腿的长布带。画:谐”话”。指说来话长。
【歇后语第87句】:【知错改错不算错】(谚)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就不算错误了。指任何人都会犯错误,关键在于知错能改。 也作知错能改不为锘。 知错改锘不算错,知错不改错中错。
【歇后语第88句】:【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释义:牛的眼看到人高大,狗的眼看到人低小。比喻势利,小看人。例句: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老子是聂司令的先遣队,你敢放刁?
【歇后语第89句】:【 伴君如伴虎】封建帝王不好侍候,弄不好就有杀身之祸。 姚雪垠《李自成》:“他深知皇上是一个十分多疑、刚愎自用 和脾气暴躁的人,很难侍候,真是像俗话说的:伴君如伴 虎。”
【歇后语第90句】:【面和心不和】(惯)指表面和善,内心却并不和善。也指表面上彼此和睦相处,内心却不满对方。
【歇后语第91句】:【黑云压城城欲摧】释义:摧:毁坏。比喻大兵压境,局势十分严重。这是李贺《雁门太守行》诗句。例句:逸敏生就一副倔犟的性子,对于爸爸的遭遇,她义愤填膺。但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急关头,这位没有经过人世波折的姑娘,显得一筹莫展,焦急异常。
【歇后语第92句】:【拆壁脚】(惯)比喻耍手段破坏,使他人受损或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歇后语第93句】:小弟弟总不好好吃饭,有时妈妈说一百句好话也难喂下点东西。邻家奶奶说:“一个猪娃不吃糠,两个猪娃吃得香。小孩子吃饭,得攀着比着才吃得香。”(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94句】:【林子大了,什么鸟儿没有】情况复杂,什么人都有。浩然 《艳阳天》:“十个指头伸出来还不能一般齐哪,林子大了,什 么鸟儿没有?这种人总归是一个半个,成不了大气候,您别 往心上放就是了。”
【歇后语第95句】:【把死人说活了】善于说话。死人,也说:木头人。马烽 《刘胡兰传》:“咳,你这两片嘴呀!真能把死人说活。”
【歇后语第96句】:【棋逢敌手难相胜,将遇良才不敢骄】(谚)下棋要是遇着棋艺不相上下的对手,想赢对方很不容易;打仗时良将相遇,彼此都不敢掉以轻心。指在竞争中两强相逢,谁也不敢轻视对方。 也作棋逢对手难藏幸,将遇良材好用功。藏幸:心存侥幸。 棋分对手无上下,将遇良材各逞能。
【歇后语第97句】:蝎子打呵欠——毒气冲天
【歇后语第98句】:【懒驴上磨——不赶不会上道】(歇)上磨:指拉磨。道:磨道。比喻没人督促或施加某种压力,就不会去干某事。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99句】:【身无挂体衣,家无隔宿粮】(惯)形容缺衣少食,十分困难。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