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句句入心的俗语经典歇后语,句句触动人心!

【谚语俗语第1句】:【错公穿了错婆鞋——错上加错】(歇)指原有的错误尚未改正,又犯了新错误。

【谚语俗语第2句】:【不是省油的灯】(惯)比喻不是省事的人或不是好对付的人。

【谚语俗语第3句】:【撞到老虎窝里】(惯)比喻闯进极危险的境地。

【谚语俗语第4句】:【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释义:什么忌讳都没有。例句:一年四时八节,这个年节顶大,正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欢乐的辰光。

【谚语俗语第5句】:【闹戏还在后头】见“好戏还在后头”。

【谚语俗语第6句】:【经师不名,学艺不高】(惯)学艺拜师,如果不经名师的指点,技艺就难以达到高标准。指未经名师指点,因而技艺不高。 也作“经师不到,学艺不高”。

【谚语俗语第7句】:【过五关,斩六将】关云长离开曹操去找刘备,曾过五关、 斩六将,威震一时。借指克服困难,有过业绩。海外陈若曦 《二胡》:“至于安装电灯水管什么的,那得另外和水电部门 打交道,像过五关斩六将似的,一道道地杀过去,可费神 哪!”

【谚语俗语第8句】:【春风得意马蹄疾】释义:这是孟郊《登科后》诗句。原形容封建时代文人科举及第的欢快心情。现用来形容人心情愉快,动作敏捷。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王一民迈着轻快的脚步,顺着霁虹桥往道里走去。

【谚语俗语第9句】: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

【谚语俗语第10句】:【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惯)却:不接受,拒绝。拒绝别人的好意显得不恭敬,接受了又觉得惭愧。 接受别人馈赠或邀请时的客套话。

【谚语俗语第11句】:弟弟放学回来后哇哇大哭,说在路上被小同学欺负了。哥哥一听,火冒三丈,马上就要去寻那个小同学。妈妈让他回来,并说:“干什么去?没听说过‘以大欺小不公道,以大帮小呱呱叫’?”(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12句】:狸猫蹲在悬崖上——混充老虎

【谚语俗语第13句】:【舍不得牛犊,套不住老虎】(谚)牛犊:小牛。舍得拿牛犊作诱饵,才能套住老虎。借指要敢冒险,敢付出代价,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谚语俗语第14句】:忍渴上床,起身健康。

【谚语俗语第15句】:【吊桶落在井里】释义:比喻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听人摆布。例句:婆惜道:“好呀!我只道‘吊桶落在井里’,原来也有‘井落在吊桶里’!”

【谚语俗语第16句】:箭穿大雁喉——喊叫不得

【谚语俗语第17句】:【 笑破不笑补,笑过不笑改】破了能补,过而能改,会得到谅 解,不会被嘲笑。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不补还行? 笑脏不笑旧,笑破不笑补!”

【谚语俗语第18句】:【瞎子失了盲杖——一步一步摸】(歇)盲杖:盲人用的拐杖。指一步一步地试探着走,或有步骤地去做某事。

【谚语俗语第19句】:【肥汉相博——落得一声儿喘】(歇)肥:胖。博:同“搏”。相搏:摔跤。指肥胖的人摔跤,累得直喘气。也指劳而无功。

【谚语俗语第20句】:【上午三十一,下午脚无力】(谚)指人的年龄一过三十岁,生命的活力就在逐渐减退。

【谚语俗语第21句】:【冷手挝不着热馒头】(谚)挝(zhua):抓。馒头:馍馍。指冰冷的手难抓热馍馍。比喻时机不到办不好事,或方法不对头难办成事。 也作冷手难抓热馒头。 冷手抓不住热馍馍。

【谚语俗语第22句】:【四面点火,八方冒烟】到处制造麻烦,制造事端。《【第9句】:11 美国恐怖大爆炸》:“从这次事件中,我们也希望美国对于自 己的行为要更检点一些,不要四面点火,八方冒烟,到处得 罪人,到头来受害的还是自己。”

【谚语俗语第23句】:【 拣高枝儿上飞】向高处走,想高攀。清代《红楼梦》:“如 今没长翎毛儿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上飞去了。” 浪子回头金不换谓犯过大错,吃过大苦,吸取教训,能 变为极有用的人。浪子,也说:败子。清代《十二楼》:“不上 十年,都成了气候。俗语道得好:浪子回头金不换。但凡走 过邪路的人,归到正经路上,更比自幼学好的不同,叫做大 悟之后,永不再迷,哪里还肯回头做那不端不正的事!”

【谚语俗语第24句】:【胆小如鼠,心凶如狼】释义:形容人胆小、心狠。例句:此地事无一定,书店也早已胆小如鼠,心凶如狼,非常难与商量。但稿子放在上海,究竟较易设法,胜于藏在北平箱子里。

【谚语俗语第25句】:【有法儿开台,无法儿收场】(惯)开台:戏曲开演。比喻有办法挑起事端,却没本事控制局面。

【谚语俗语第26句】:【癞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歇)旧俗民间取癞蛤蟆表皮腺体的分泌物制药,可外用治疗痔疮等症,时间在每年阴历五月初五(小端午节)和五月十五(大端午节)两天。比喻有了事情想躲也躲不过去。

【谚语俗语第27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民间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送 灶,灶王爷上天要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人们希望他能 说些好话,别说坏话。此是厨房中为灶王爷贴的对联。借 指说好话,汇报好的情况。电视剧《共和国往事》:“绝对没 有的事,您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千万别汇报。”

【谚语俗语第28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谚语俗语第29句】:【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释义:沉溺于男女私情,英雄的壮志就会消磨掉。例句:这平生的大志,都被这娇妻美妾消磨尽了。常言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谚语俗语第30句】:【一肚子苦水】(惯)指心中有说不完的痛苦辛酸的事。

【谚语俗语第31句】:【经一失,长一智】见“吃一堑,长一智”。

【谚语俗语第32句】:端午节拜年——不是时候

【谚语俗语第33句】:【豆腐】“豆腐”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家常菜。豆腐不仅味美价廉,营养丰富,还具有相当的养生保健作用,自问世以来,颇受大众的喜爱。中国是豆腐的故乡,这种传统美食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叶子奇的《草目子》,罗欣的《物原》等著作,都把豆腐的发明权归功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有诗为证,明代一个名叫苏平的人创作了一首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去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有沸汤中滚雪花。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这首诗通俗易懂,只有两个地方需要稍作解释,一是“淮南”,指淮南王刘安;一是“蟾”,指明月。据说,刘安的这项发明得益于他的神仙梦。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他生性喜好炼丹之术,潜心炼丹欲求长生不老。众所熟知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和他有关。刘安一生耽于修炼丹药,他在一次炼丹过程中用磨制的豆汁来培育丹苗,结果豆汁与盐卤意外凝结成美味可口的“豆腐”,并最终走进了千家万户,还漂洋过海到了日本、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周边国家。现在恐怕遍及全世界。

【谚语俗语第34句】:【吃人家饭,给人家干】在经济上受人控制。或说:受人一 饭,听人使唤/端人家碗,服人家管。马烽西戎《吕梁英雄 传》:“吃人家的饭,就给人家干。人家让干啥还不是个干 啥。”

【谚语俗语第35句】:【钱可通神】(谚)钱财可以买通鬼神,极言金钱作用大。 也作钱神有灵。 钱可通神,财能役鬼。

【谚语俗语第36句】:【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释义:不能靠父母的余荫过日子。比喻自己要有志气,不依靠别人。例句: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

【谚语俗语第37句】:【鸨儿爱钞,姐儿爱俏】(谚)鸨儿:老鸨,旧时妓院的老板娘。姐儿:也称小娘,妓女。指老鸨爱的是钱财,妓女爱的是俊美男子。 也作小娘爱俏,鸨儿爱钞。 妓爱俏,妈爱钞。妈:老鸨。

【谚语俗语第38句】:我拔了半筐草,回到家却发现把镰刀丢了。妈妈说:“叫你干个活也真是的,挣了个鸡钱,丢了头牛钱。”(山东·陵县)

【谚语俗语第39句】:【伤筋动骨一百天】(谚)指凡是筋骨折损的病痛,治养没有一百天,就无法康复。 也作伤筋断骨一百天。 伤筋害骨一百天。

【谚语俗语第40句】:小明做题马虎,妈妈劝了好几次,他都不以为然。爸爸说:“水不大,冲走村庄;雨不大,淋湿衣裳。可不能忽视这些小毛病。”(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41句】:【老板】“老板”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私营企业主的代称,“大老板”就是资本家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告”,实现了公有制,自然也就失去了老板存在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又有了大发展,出现了“老板”遍地都是的现象,具有亿万资产大买卖的富豪称“老板”,小吃店的店主、摆地摊的摊主也称老板,反正见怪不怪,人们也都习惯了。那么,“老板”是怎么来的呢? “老板”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这里只选择一种,“老板”源于“拍板”。“老板”最早是用于称戏班班主的。如梅兰芳在旧时称梅老板。清代张涛《津门杂记》云:“优伶美其名‘相公’,即‘像姑’之讹音,言其男而像女也。向居候家后,其寓所日‘下处’,主人日‘老板’;多半亦梨园子弟出身,积有资金,遂畜雏伶,自立堂门。”这里再明白不过地说明,戏班班主称为“老板”,他们多是梨园子弟出身。戏班班主被称为“老板”,是从唱曲中的“拍板”来的。要节奏鲜明,就得有指挥棒,指挥戏曲演唱的指挥棒,就是“拍板”,即打拍子的长条板子。明代曲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说的“盖凡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制。”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曾说:“惟腔与板两工者,乃为上乘。”这就是说,演唱者要唱得腔纯板正,才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老板”之“板”是源于“拍板”之“板”的端倪来。正因为曲坛领袖或戏班班主多是“腔纯板正”的梨园杰出人物,正因为他们老于板眼纯正而歌,所以把他们称为“老板”是再形象不过了。

【谚语俗语第42句】:小偷报警一贼喊捉贼

【谚语俗语第43句】:【平安就是福】(谚)指生活中平平安安,无病无痛无祸殃,这就是一种福气。 也作“平安是福”。

【谚语俗语第44句】:【桃李】“桃李”现在常用喻指学生。“桃李”本是两种果树,是谁把它们“移栽”到一起呢?“桃李”合用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有“华如桃李”的诗句,不过,它还不是比喻学生。“桃李”一词用于比喻学生,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得罪了魏文侯,他曾经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给他帮助的,他便独自一人跑到北方去了。在北方,子质遇到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养保举的人在自己有难时,怕被连累不肯为自己说句公道话。子质感到很伤心。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蔓生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从此,人们就把培养人才比作“树人”,把学生比作“桃李”。如唐代狄仁杰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桃李”指代学生,流传至今。

【谚语俗语第45句】:【烹牛而不盐,败其所为也】(谚)煮牛肉不舍得放盐,结果把牛肉煮坏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甚不可取。

【谚语俗语第46句】:【不管大哥二哥麻子哥】(惯)比喻不管是谁,不管他的地位如何。

【谚语俗语第47句】:【饥时得一口,强似饱时得一斗】(谚)指人在饥饿时得到一口饭,比吃饱时得到一斗粮食珍贵得多。 也借指在最困难时得到小的资助,比平时得到大的资助有用得多。 也作饥时一粒,胜似饱时一斗。 饥时一口,饱时一斗。

【谚语俗语第48句】:天安门升旗——太阳出来了

【谚语俗语第49句】:【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仁义道德比财富重要。明代 《警世通言》:“后人评论世俗倚富欺贫,已定下的婚姻犹有 图赖者,况以宦家之爱女,下赘贫家之孤儿,支翁真盛德之 人也!这才是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谚语俗语第50句】:【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谚)御:驾御。制:裁断。以书本上的知识驾御马,不能尽情发挥马的性能;以古代的法制治理当今社会,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指不能迷信书本,泥古不变。

【谚语俗语第51句】:【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只想到眼前的事情,考虑不周 到。类似的:顾一不顾二/野鸡钻头不顾尾/山公鸡躲头不 躲尾。台湾林语堂《京华烟云》:“他就是做事顾前不顾后 的,再加上脾气暴躁,其实人并不见得坏。” 拉着黄牛当马骑牛马不分,胡乱顶替。牛,也说:驴。 明代《二刻拍案惊奇》:“只为这一路人,众恶所归,官打见 在,正所谓张公吃酒李公醉,拿着黄牛便当马。”

【谚语俗语第52句】:张叔叔家养着一条狗,夜里不论左邻右舍有什么动静它都叫。李婶夸它是一只好狗,说“好汉顾三村,好狗顾三邻”。(河北·永年)

【谚语俗语第53句】:【让人一步自己宽】谦让有利于和睦相处。类似的:退后 一步自然宽。西戎《两涧之间》:“算了,算了,让人一步自己 宽,无原则纠纷,不能看得那么认真,要是认真起来,一天啥 也不用于,只丢下生气一条路了!”

【谚语俗语第54句】:这天本来没安排历史课,我就没带历史书,结果却上了历史课。回家后我对妈妈说起了这件事,妈妈说:“这下子你该懂得‘晴带雨伞,饱带路粮’的道理了吧!”(四川·涪陵)

【谚语俗语第55句】:【当面锣,对面鼓】释义:当面把话讲清楚。例句:“找文房四宝来!”何大学问大喊,“咱们当面锣,对面鼓;白纸黑字,立下文书。”

【谚语俗语第56句】:【乱成一锅粥】(惯)形容秩序非常混乱。 也作乱成一团。 乱成一团麻。

【谚语俗语第57句】:【打狗看主人面】做事要看背景,考虑人事关系、后台。香 港梁凤仪《千堆雪》:“香港当然是个打狗也看主人面的社 会。”

【谚语俗语第58句】:【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歇)赵老:也说赵巧、赵果,传说是鲁班的徒弟;鲁班计划在大河上修桥,为防龙王干扰,制作两座灯台让赵呆送给龙王,赵呆把其中一座内藏夜明珠、外观漂亮的灯台藏在怀里,想私自带回家,没想到剐出龙宫,就葬身海涛之中。指人或物有去无回。

【谚语俗语第59句】:【做生意】“做生意”指商业经营,俗称“做买卖”。为什么把“做买卖”说成“做生意”呢? “做生意”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世说新语·言语》引用的一个故事:以前孙吴(指孙权听建立的东吴政权)时曾有人把鸟翼用剪刀剪下,扇起风来力不减,如同圆扇一样。但当时没有“生意”,直到晋灭吴以后,才得到大家的使用。这里“生意”一词是说物品能够引起人们发生兴趣,才会被人去买。后世遂将经商做买卖之事称为“做生意”,意思是引入感兴趣之后买卖方才具有生机。《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有“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即去改业做生意”之语。此乃把做买卖称为“做生意”的首次记载。也是做生意的源头。

【谚语俗语第60句】:【饿鸡不怕打】被逼反抗。台湾《吴浊流小说选》:“这就是 弱者的抵抗方法,所谓饿鸡不怕打。饿鸡任凭怎样去打它, 还是要偷东西吃的;饥饿的人也一样,他们对任何人都无所 畏惧。”

【谚语俗语第61句】:吃不了兜着走——自担责任

【谚语俗语第62句】:【剪草除根,萌芽不发】(谚)指除草必须连根除掉,才能除得彻底。 比喻必须从根本上消除祸患,不使它有再滋生的机会。 也作剪草若除根,萌芽再不生。 斩草除根,萌芽不发。

【谚语俗语第63句】:【眼皮子浅】(惯)形容人见识浅薄或目光短浅。 也作“眼窝子浅”。

【谚语俗语第64句】:【早起三朝当一工】(谚)三个早晨早些起床所干的活,抵得上一整天的工作量。指清晨工作效率高。

【谚语俗语第65句】:买猪头讨个胆——自讨苦吃

【谚语俗语第66句】:【记吃不记打】只想得利,忘了教训。类似的:老母猪记吃 不记打/挨打不计数。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过去 的经验你还没受够?!你就跟猪一样:记吃不记打的货!”

【谚语俗语第67句】:【一马勺坏一锅】部分殃及整体。从维熙《爱的奇迹》:“因 此,袁海生怕一马勺坏了一锅烫,来了一个小偷,使他的儿 女都得了传染病。”

【谚语俗语第68句】:【寒从脚底来】(谚)脚底有涌泉穴与心相通,人周身的寒气是通过脚底传入的。指要防寒必须从脚部的保暖做起。

【谚语俗语第69句】:【不怕人老,就怕心老】(谚)人老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必怕,怕的是心态的变老,丧失信心与意志。

【谚语俗语第70句】:【臭豆腐】“臭豆腐”(青方)是北方名吃,闻起来臭,吃起来香。那么,它是谁发明的呢?臭豆腐原名“青方”,起源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那时候,北京前门外延寿街有个叫王致和的人,开了一家豆腐坊,每天都做很多豆腐。没曾想,有一天豆腐全剩了,而且受热发了霉。王致和舍不得扔掉,就把这些豆腐抬到后院。过了几天,他到后院去,看到豆腐长了黑毛,又有臭味,就撒了一些盐。又隔几天,他到后院去,看着这些豆腐实在可惜,用手抠开一块,露出白瓤,用手指蘸一点一尝,不由大吃一惊,原来的臭豆腐变香了,他又吃了点,越吃越香,于是他把这东西拿到集上去卖,大受欢迎,遂取名为“青方”。

【谚语俗语第71句】:宁可爹娘羡儿女.切莫儿女羡爹娘。

【谚语俗语第72句】:【拼得自己,赢得他人】(谚)原指在赌博场上,只有不怕输了自己的,才能赢得别人的。泛指凡事总得自己舍得下本钱,才有希望取得预期的收获。

【谚语俗语第73句】:【开口奶要吃得好】(谚)开口奶:婴儿出生后吃的第一口奶。指婴儿第一口奶吃好了,以后喂奶就顺利。比喻学习或创业,开始时基础要打好。

【谚语俗语第74句】:【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谓自爱自重。浩然《艳阳天》: “告诉你,我这个人可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我不跟你 们干这号事儿!”

【谚语俗语第75句】:【关公门前耍大刀】关公为武将。谓在行家面前卖弄。类 似的:鲁班门前弄大斧。成语:自不量力。陆文夫《围墙》: “那技术员慎重对待,步步不离;在设计所的门前砌围墙,等 于在关老爷面前耍大刀,没有两下子是不行的。”

【谚语俗语第76句】:吹喇叭打鼓——各有各的调门

【谚语俗语第77句】:【女大自巧,狗大自咬】(谚)指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心灵手巧,就和狗长大自然会吠叫一样。

【谚语俗语第78句】:【跟着指挥棒转】交通警察用指挥棒指示车辆行驶方向。 引申为:盲目听从,绝对服从。成语:亦步亦趋。尤凤伟《中 国一九五七》:“我又横下一条心,决心不跟着他们的指挥棒 转。”

【谚语俗语第79句】:骑驴背口袋——白费力

【谚语俗语第80句】:坐着飞机放声唱——高歌猛进

【谚语俗语第81句】:【婚纱】现在,结婚典礼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纱,这是对传统观念和礼俗的彻底颠覆。在以前,结婚时新娘要穿一身红,头上蒙头红,身上红衣服,脚下红绣鞋,白色是结婚的大忌。人们称结婚是红事,埋人是白事。中国古代本没有婚纱,显然,婚纱是外来的。婚纱起源于欧洲的服饰习惯。新娘所穿的连衣裙款式,下摆曳地的白纱礼服,原来是天主教的典礼服。在古代欧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国家,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和祝福,这样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纱礼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诚与纯洁。中国新娘穿婚纱,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是中西结合式的婚典。

【谚语俗语第82句】:【多个香炉多个鬼】(谚)比喻多一个人就多一份麻烦或支出。

【谚语俗语第83句】:【手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谚)不论手掌手心,都是自己身上的肉。比喻都是自家的亲人,自应一体对待,不能厚此薄彼。 也作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 手心手背都是肉。

【谚语俗语第84句】:吃了抄手(馄饨)吃馄饨——码事

【谚语俗语第85句】:【眼泪往肚子里流】(惯)比喻满腹悲苦无法向人诉说,只有藏在心里。 也作眼泪打肚里流。 眼泪在肚里落。 眼泪往肚子里吞。

【谚语俗语第86句】:东街的皮五好吃懒做,整天东游西逛,喜欢说大话。他见左邻右舍陆续地建起了楼房,就对朋友夸口说:“我也要建楼房了。”这句话正好被他老婆听见了。他老婆白了他一眼说:“家有黄金外有秤,左右邻居天天称。你有多少别人还能不知道?可别再夸口说大话了。”(江苏·南莫)

【谚语俗语第87句】:【东葫芦爬西架】(惯)长在东边的葫芦却爬上了搭在西边的瓜架上。 比喻事情奇怪,不合情理。

【谚语俗语第88句】:一天上语文课,陈老师走进教室,看到地上乱糟糟的,他笑着说:“教室的地面,就像咱班的脸面。教室里那么脏,咱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大花脸吧?”听完老师的话,我们不好意思地捡起了地上的纸片。(河南·信阳)

【谚语俗语第89句】:【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指职业上的竞争。徒弟年轻,一旦 有了本领,师父就可能失业。类似的:三步留一步,免得徒 弟打师傅。海外梁厚甫《海客随笔》:“何以古人有私心,因 为在封建时代,有教晓徒弟,饿死师父的说法,以书鸣世者, 往往不想把秘诀教人。”

【谚语俗语第90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惯)《三国演义》中描写:周瑜要火烧曹操战船,一切准备就绪,只因冬天没有东风,不能顺风势放火,因此而病。诸葛亮前来探病,索纸笔,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来诸葛亮“借”来东风,烧了曹操战船,曹兵大败。比喻事前什么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必要条件。

【谚语俗语第91句】:【抓辫子】(惯)比喻抓住对方的缺点、错误进行要挟、打击。 也作抓小辫子。 揪辫子。

【谚语俗语第92句】:【顺竿儿爬】(惯)比喻顺着别人的意思说话、行事。 也作顺杆子往上爬。 顺梯子往上爬。

【谚语俗语第93句】:汽车司机扳轮胎——忽左忽右

【谚语俗语第94句】:【河水犯不到井水】见“井水不犯河水”。

【谚语俗语第95句】:从学校参加拔河比赛归来,未进家门我就高声报喜:“妈,俺班得了冠军!多亏我上场,同学们都说我是第一大功臣呢!”妈妈听后,不仅没有夸我yipinjuzi.com,反而为我浇了冷水:“要知道,一块砖砌不成墙,一根甘蔗榨不成糖啊!你是集体的一员,应该为集体的胜利而高兴。”(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96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惯)一方付给现金,一方交出货物。指当场交易,货、款两清,互不拖欠。 也作“一手交钱,一手拿货”。

【谚语俗语第97句】:大年初一没月亮——年年一样

【谚语俗语第98句】:两个盘子十条鱼——多鱼(余)

【谚语俗语第99句】:【好汉不怕出身低】(谚)指好男儿贵在有真才实学,能自立自强,不在乎出身门第的高下贵贱。 也作好汉不怕出身贱。 英雄何论出身低。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368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