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人生的禅语-佛语禅心
【佛语禅语第1句】:【无智与骄慢】 贵而无智则衰,智而骄慢则败。
【佛语禅语第2句】:笑是一种表情,皱眉也是一种表情;呵斥是出声,说话也是出声。但是笑比皱眉好看,说话比呵斥自然。
【佛语禅语第3句】:【要听三种人的话】 要听三种人的话:一是有智慧的人,二是有好德之人,三是有经验的 人。
【佛语禅语第4句】:【佛心禅语】 有人请教倓虚大师:“您学佛几十年,不知道您对佛教最重要的体会是什么?”他说:“我只有六个字的体会:看破,放下,自在。”——净慧
【佛语禅语第5句】:人心自危,是动荡的根源;人人安心,社会才能安定。
【佛语禅语第6句】:【佛心禅语】 有些人参禅,觉得禅很玄、很妙,他要做一个很玄、很妙的人,所以去参禅,像这样的人,因地便不正确。——耕云先生
【佛语禅语第7句】:【帮助别人】 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要帮助别人,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礼貌动 作。
【佛语禅语第8句】:境能转心,心也能转境。眼里有沙三界窄,心中无私一床宽。
【佛语禅语第9句】:若有人王成就正见,如法化世,名为天主,以天善法华世间故。《心地观经》卷一,报恩品
【佛语禅语第10句】:行,既是行动,也是行走,行动是一种随时而发的实践,行走是永远身在途中的状态。也就是说,修行与学习相伴相随,永远都不会停止。
【佛语禅语第11句】: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观普贤菩萨行经》
【佛语禅语第12句】: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觉经》卷上
【佛语禅语第13句】: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佛语禅语第14句】:艺术并非起源于贵族,而是起源于大众。“公共”是艺术的固有属性,艺术如果失去了“公共”,就很难成为最优秀的艺术。
【佛语禅语第15句】:【佛心禅语】 一粒种子,可以长出累累的果实,虽是两个金钱的布施供养,就会有无穷尽的收获。可见,大事都由小事做起。
【佛语禅语第16句】: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二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
【佛语禅语第17句】:【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人不可使用恶语,说话要考虑后果。恶言会招致祸端,甚至杀身之祸。
【佛语禅语第18句】:无心寂现,此是了因;福德庄严,须从缘起。(yipinjuzi.com)二因双备,佛体方成。(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中
【佛语禅语第19句】: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古印度)龙树《中论·观缚解品》
【佛语禅语第20句】:你酷你酷,你喝水在水库,睡觉在古墓,嘴里流瀑布,四肢像枕木,你当你是貂禅吕布,其实你是南极土著。
【佛语禅语第21句】:若能正住空平等者,是则名为真住戒学。《大宝积经》卷-。四,善住意天子会
【佛语禅语第22句】:【佛语禅话】谈“利”要谈天下利;说“爱”要说众生爱。
【佛语禅语第23句】:【佛心禅语】 犯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错,不知改正。犯了错误要勇于负责,然 后积极改进,即便是很小的错误,也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佛语禅语第24句】:【福田】 有善心就有幸福,有善愿就有善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佛语禅语第25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念不如少一念。有念必有事,无念便无事。除非南无阿弥陀佛。
【佛语禅语第26句】:【天天禅语】对己,修正行为;对外,付出良能。
【佛语禅语第27句】: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佛语禅语第28句】:谛观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复观即时生住异灭。《无量义经》
【佛语禅语第29句】:如果人人发挥慈悲心,即可形成“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并具足无量悲愿的济世力量。
【佛语禅语第30句】: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六祖坛经·顿渐品》
【佛语禅语第31句】:诸有为法才得自体,从此无间必灭归无,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十三
【佛语禅语第32句】:【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有力量帮助他人,是自己的福。
【佛语禅语第33句】: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众生包括人和动物,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恩惠,我们要感恩。
【佛语禅语第34句】:佛说:善事和恶事,都由心造作。祸福都由人自己的善恶而决定,报应如影子追着形体、声音随着响动一样。
【佛语禅语第35句】:人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提不起、放不下;第二种,提得起、放不下;第三种,提得起、放得下。
【佛语禅语第36句】:【天天禅语】对每件事、每个人都感恩,就能化贪心为慈悲心。
【佛语禅语第37句】:思想教育:思想要纯正,见解要正确,学习吃亏忍耐,经常忏悔改过,不断进步新生。
【佛语禅语第38句】:【如何真正体悟道理】我们常常在听道理、讲道理,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体会道理中的真粹?什么才是真正的体会呢?
【佛语禅语第39句】:当知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佛语禅语第40句】: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佛语禅语第41句】:做长官的人们,对下属怎样爱护,那下面的人们,会同样为他服务。(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佛语禅语第42句】:已作之罪皆发露,未作之恶更不造,如是三品忏诸罪,皆名第一清净戒。以忏悔水洗尘劳,身心俱为清净器。《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佛语禅语第43句】:菩萨观心不在外,亦复不得在于内,知其心性无所有,我、法皆离永寂灭。《华严经》卷三十,十回向品
【佛语禅语第44句】: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若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接受你。
【佛语禅语第45句】:依止内外处,而有心识生,是故识非有,如幻如焰空。(古印度)龙树《七十空性论》一
【佛语禅语第46句】:【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有辛苦的付出,才有美满的结果成就。
【佛语禅语第47句】:尽对朋友说些无用的甜言蜜语,智者知道这种人是只说不做的。《经集》第二品,第三章《羞耻经》
【佛语禅语第48句】:邪见者,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787经
【佛语禅语第49句】:所谓“忏悔”,就是改恶、迁善,检讨反省净化身心,是我们精进不可缺少的美德,可是一般入却不知回头是岸,不容易滋生忏悔的心情。
【佛语禅语第50句】:【佛堂】青丝落罢,布衣念珠袈裟。灯烛蜡,剪不断她。杖红尘丢下,苦修来世竹马。
【佛语禅语第51句】:此心经常浸润在慈悲里,才能生起利他的情怀。(宋)冈波巴《宝鬘集》
【佛语禅语第52句】:【最有禅意的句子】只要有爱心,地狱也可以改造成天堂。
【佛语禅语第53句】:即使明早要死,也要学习知识。(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佛语禅语第54句】:人人应该自谦,在一个团体中生活,才能培养“和”的气氛。不要自认为事事比人能干而耀武扬威,败坏了修善的形象,也破坏了别人对己身的观感。
【佛语禅语第55句】:【佛心禅语】 问:“诸圣收光归源后如何?”师日:“三声猿屡断,万里客愁听。”——《仙宗契符禅师》
【佛语禅语第56句】:大多数男人爱女人时,不自觉地会扮演强者的角色,照顾弱小的女子是他们阳刚的天性使然。
【佛语禅语第57句】:很单纯地活着也是一种幸福。人生的意义交给那些复杂的人去探求好了。
【佛语禅语第58句】:不传播是非,不将忧苦带给别人,是为生活的密行。
【佛语禅语第59句】:阿弥陀佛自己并不度众生,他是靠名号度众生;正如富翁自己不能救济人,而是用他的财富救济人;又如艄公用船度人,并非自己一个个背人过河。
【佛语禅语第60句】:阿赖耶识执分别,种种迷识所污染,阿赖耶识无明法。《觉性自现续》
【佛语禅语第61句】:【佛心禅语】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一《坛经》
【佛语禅语第62句】:【经典佛文案】 原因在于:利刀伤害的是人的肉体,恶语伤害的是人的心灵。而对于人来说,心灵是最深层的,也是最敏感的。
【佛语禅语第63句】:遭恶骂时默而不报,遇打击时心能平静,是为做人的密行。
【佛语禅语第64句】:人生的确有许多黑暗面,在这么黑暗的社会,我们应以万蕊心莲来成就清净的世界。
【佛语禅语第65句】: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六祖坛经·机缘品》
【佛语禅语第66句】:譬如伽陀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灭诸烦恼患。《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佛语禅语第67句】:有道者的心态,侮辱不以为耻,卑屈不以为贱,艰难不以为苦,迫害不以为意,利众不以为烦,恩宠不以为荣。
【佛语禅语第68句】:棉花是磨不出刀子来的。人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痛苦,才会知道人生真正的滋味是什么。
【佛语禅语第69句】:【佛心禅语】 问:“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如何是不露的事?”师日:“满船空载月,渔父宿芦花。”——《芙蓉道楷禅师》
【佛语禅语第70句】:【面对现实】 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逃避现实,虽暂时偷 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佛语禅语第71句】:著述须从自己胸中流出,方可光前绝后。(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之二
【佛语禅语第72句】:常欲求多闻,诸佛所称叹,能得定实义,是故如大海。《大宝积经》卷七十七,富楼那会
【佛语禅语第73句】: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谓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识,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解深密经》卷三
【佛语禅语第74句】:【佛心禅语】 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答:知即是心。——《禅源诸诠集都序》
【佛语禅语第75句】:人间净土理念主张用佛教改造人世间,以普度众生为己任。
【佛语禅语第76句】:【佛学大师经典文案】随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尽人事听天命怎样接受生活中不满足却又不放弃努力?佛日:一切诸法从因缘起。(yipinjuzi.com)——《持人菩萨经》
【佛语禅语第77句】:我于十二年中,求一个业性如芥子许不可得。《临济慧照禅师文案》
【佛语禅语第78句】:如何解决冷暴力?其实很简单,只要明白,人无完人,你自己都无法做到完全没有缺点,为何还要勉强你爱的人也完美无缺?
【佛语禅语第79句】:犹如火上草愈多,则彼火力愈炽盛。如是菩萨惑愈多,则彼慧火愈增盛。《慧海请问经》
【佛语禅语第80句】:【佛心禅语】 首先要学习一门生存的技能,然后才能够得到事业上和财富上的收获。
【佛语禅语第81句】:【禅悟】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佛语禅语第82句】: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愚贱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用。《佛说孛经抄》卷一
【佛语禅语第83句】:念佛,并非要求佛陀为我们开智慧、保佑我们身体平安、家人事事如意;而是要将我们的凡夫心转为佛心,把狭小的心念扩大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佛语禅语第84句】:受用不宜丰满,丰满则溢;称意之事不可多谋,多谋终败,将有成之,必有坏之。(宋)真净克文禅师《日涉记》(《禅林宝训》)
【佛语禅语第85句】:如果没有选择和辨别的能力,书读得越多可能越是坏事。
【佛语禅语第86句】:何法名为苦?所谓贫穷是。何苦为最重?所谓贫穷是。死苦与贫苦,二苦等无异。宁当受死苦,不用贫穷生。《金色王经》
【佛语禅语第87句】:人心,人群:人心,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人群,人与人之间隔座山。释因:贪欲使人心复杂,自私让人群复杂。
【佛语禅语第88句】:【多情总被无情恼,不如怜惜眼前人】【佛语禅语第1句】:缘分可遇不可求。【佛语禅语第2句】:惜缘——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佛语禅语第3句】:天长地久的爱情需要彼此的包容,世界没有天生完美的爱情。
【佛语禅语第89句】:【最有禅意的句子】时时清除心中阴影,才能明朗人间事。
【佛语禅语第90句】:【佛心禅语】 如今用此做功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佛语禅语第91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对自己缺乏基本的满意,那么变得更好的愿望本身,就应该算是我们所有的“不好”中最坏的一种。
【佛语禅语第92句】:人生若能减低欲望,生活上便没有什么值得计较!
【佛语禅语第93句】: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佛语禅语第94句】:发脾气非常简单,要控制脾气就不容易了,这是人的通病。我们要用慈悲来制止暴躁易怒的心灵。
【佛语禅语第95句】: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梵网经》卷下
【佛语禅语第96句】:调护他人,正调护自己处。调伏得自己一分习气,方调伏得他人一分习气。视人犹己,舍己从人。(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之一
【佛语禅语第97句】: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华严经》卷十三,须弥顶上偈赞品
【佛语禅语第98句】:【看别人】 人的眼睛长在前面,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佛语禅语第99句】:【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没有吃过苦的人生,就无法真正探讨道理,也无法充分发挥良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