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让人一看就喜欢!
【谚语俗语第1句】:【有理也要让三分】见“得理让三分”。
【谚语俗语第2句】:学校里背书——不望(忘)本
【谚语俗语第3句】:【鹅食盆里不用鸭插嘴】(谚)指鹅吃食的盆里,容不得鸭插进嘴来吃食。比喻人各有各的所得,不能任由别人去抢夺。
【谚语俗语第4句】:【把天捅个窟窿】指伤害权威,惹了大祸。成语:胆大包 天。传记图书:“对于我这个将天捅了个窟窿的人,他不动 声色的置我于黄巢墓前,其含义居心可谓昭然。”
【谚语俗语第5句】:无弦的琵琶——丝不挂
【谚语俗语第6句】:【 黄花菜凉了】拖延过久,失去时机。类似的:汤冷了,菜 凉了。成语:事过境迁。贾平凹《废都》:“我早让你去找院 长,后来才知道你没有去,现在再不抓紧,黄花菜就凉了!”
【谚语俗语第7句】:【想象】“想象”词典上的解释为“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顾名思义,“想象”就是对大象的想念。它源自《韩非子·解志》中记载:“人稀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国时候,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方人已经很难见到活的大象了,人们只能看到死去大象的骨骼,于是人们就对着以前画下来的大象的图案意想过去的大象到底有多大,长什么样,这就是想象。夏商时期,北方是有大象的,当时北方也是亚热带气候,但到了战国时期,气候变得干旱,北方的大象就逐渐迁到南方,北方于是就看不到大象了。徐中舒先生在193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的论文,指出河南一带是大象的产地,商人服象用于军事也是当时的历史事实。河南省简称“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是以出产大象闻名的。河南一家出版社叫“大象出版社”,紧扣省名。对于曾经见过但后来又见不到的大象,人们自然特别想念。可见象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以至于从想象大象引申为想象一切。
【谚语俗语第8句】:【三魂不附体,七魄在他身】(惯)附体:附在身体上。魂魄到了他人身上。形容人不能控制自己。
【谚语俗语第9句】:【砍了头也只有碗口大的疤】(谚)指世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即使被砍头,也只不过在头颈上留块大伤疤而已。 也作砍了脑袋去,不过碗大个疤。 脑袋砍了碗大个疤。 割头不过碗大个疤。
【谚语俗语第10句】:【矮子看戏——见人道好,他也道好】.(歇)矮子挤在人群里看戏,并未看见,只好随人说长道短。多指自己没有主见,附和他人意见。
【谚语俗语第11句】:破罐子破摔——豁出去了;自暴自弃
【谚语俗语第12句】:【芝麻开花——节节高】(歇)芝麻:油料作物,花白色,茎直立,每开一层花,就往上长一节。比喻日子越过越好,或事物不断发展、提高,情况越来越好。
【谚语俗语第13句】:爷爷给我和几个堂兄妹买了些果子,我们都争先恐后地去要。奶奶见了说:“有吃自然到,不用跳上灶。”(广西·柳州)
【谚语俗语第14句】:【手把着头稍——自领】(歇)头稍:即头梢,指头发。指自己愿意接受。
【谚语俗语第15句】:【吃着碗里,望着锅里】没吃完就想盛,谓老不满足。成语: 得陇望蜀。古华《浮屠岭》:“男人家心野,总是吃着碗里,还 瞟着锅里,可是秀秀马上就发觉自己是错怪了。”
【谚语俗语第16句】:【足寒伤心,民怨伤国】(谚)指脚受寒了,就会伤及心脏;同样道理,人民对执政者的怨怒,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谚语俗语第17句】:错贴的门神——反了脸(翻了脸)
【谚语俗语第18句】:【砌墙千朝,拆屋一日】释义:借指建设困难,毁坏容易。例句:毛头星君狠狠心,吩咐把花厅拆去。俗话说,砌墙干朝,拆屋一日。瓦木匠七手八脚,一霎时,一座楠木花厅就墙坍壁倒,屋顶翻身。
【谚语俗语第19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谚)冯唐:汉文帝时名臣。李广:汉武帝时名将。指文帝以年老为由不重用名臣冯唐,武帝因李广非皇亲而不予其爵位。泛指真正的人才往往不被赏识,不被重用。
【谚语俗语第20句】:【好鞋不踏臭粪】(谚)比喻善良的人要远离邪恶小人,以免招惹是非,玷污了自己清白的名声。 也作好鞋不踩臭狗屎。 新鞋不踩臭狗屎。
【谚语俗语第21句】:大洋马生骡子——杂种
【谚语俗语第22句】:【倒了核桃车子】(惯)装满核桃的车子倒了,一车核桃哗哗泻地。形容人说话又急又快,滔滔不绝。
【谚语俗语第23句】:【腊月里萝卜——冻了心】(歇)腊月:农历十二月,一般是一年里天气最冷的时候。冻:谐“动”。 心:本指中心部分,转指心思、志向。指思想、感情发生波动,产生新的念头。
【谚语俗语第24句】:【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见“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
【谚语俗语第25句】:雨过天晴后的一个晚上,我和爸爸去奶奶家。一路上,我小心翼翼,总怕踩着水和泥。爸爸说:“你看,明是水,暗是泥,不明不暗是好地。”(河北·邯郸)
【谚语俗语第26句】:阎王奶奶绣荷包——鬼花招
【谚语俗语第27句】:【要想前台显贵,必须后台受罪】人前的成功,来自人后的苦 练。相关的:只见人前富贵,不见人后受罪。《新凤霞回忆 录》:“要想前台显贵,必须后台受罪呀!小凤就是偷着看戏 学的本事。”
【谚语俗语第28句】:【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惯)三界:佛教用语,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原指超然于尘世之外,得道成仙;后指出家修行的人不问世俗之事,脱离世俗羁绊;现在多指人超脱于社会生活之外。 也作已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谚语俗语第29句】:【 踩一头,翘一头】踩下这一头,那一头翘起来,如同跷跷 板。表示照顾不过来。成语:顾此失彼。清代《红楼梦》: “论家事,这里是踩一头儿翘一头儿的,连珍大爷还弹压不 住。”
【谚语俗语第30句】:【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谚)有车在前边行,后边就会有碾出的车辙;有树长得高大,下面自会有树影。比喻再秘密的事也隐瞒不住别人。
【谚语俗语第31句】:【云端里看厮杀】不介入纠纷,看热闹。清代《儿女英雄 传》:“天下最妙的是云端里看厮杀,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 旁观,看后来安水心先生,怎的下手?”
【谚语俗语第32句】:妈妈炒了一盘兔肉,我边尝边问妈妈:“怎么这样香啊?”妈妈说:“常言说得好,‘天上飞禽——鸽子鹌鹑;地上走兽——兔子狗肉’。”(河南·邓县)
【谚语俗语第33句】:抬棺材上阵——拼命
【谚语俗语第34句】:【银样镴枪头】(惯)镴(la):锡和铅的合金,质软。形容中看不中用。
【谚语俗语第35句】:【跑了一条大鱼,捞了一网虾】比喻收获不大,没有达到预 期目的。周立波《暴风骤雨》:“‘跑了?’好些人同声惊问。 ‘这才是跑了一条大鱼,捞了一网虾。’花永喜说。”
【谚语俗语第36句】:【握手】“握手”是一种礼节,表示亲近或友好。这种礼节已流行全世界,这么普及的礼节,是怎样形成的呢?握手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还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如果遇见陌生人,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出手掌,让对方抚摸手心,表示没有藏着什么武器。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下来,并演变成在分别、会晤或有所嘱托时以表示亲近。看来,握手与碰杯一样,都是从释疑到友好。
【谚语俗语第37句】:鹦鹉的嘴巴——光会学舌;会说不会做
【谚语俗语第38句】:【闹戏还在后头】见“好戏还在后头”。
【谚语俗语第39句】:【富不学奢而奢,贫不学俭而俭】(谚)富人不用去学奢侈,自然就奢侈了;穷人不用去学节俭,自然就节俭了。指经济条件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制约与支配作用。 也作“贫不学俭,而俭自来;富不学奢,而奢自至”。
【谚语俗语第40句】:轮到第五组做值日,他们互相推脱,一个个溜走了。下午,老师发现后说:“你们比其他组还多两个人呢,这真是‘龙多不下雨,人多不干活’啊!”(河南·宝丰)
【谚语俗语第41句】:【笑脸聚得天边客】(谚)天边客:远方来的顾客。指商场中态度和善,笑容相迎,就能招徕各方的顾客。
【谚语俗语第42句】:快放晚学的时候,下了很大的雨。我说早上听到了雷声,老师说:“是啊,早雷不过晚,夜雷下三天。”(浙江·安吉)
【谚语俗语第43句】:【仓老鼠问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倒有】(歇)仓老鼠:粮仓里的老鼠。老鸹:乌鸦。 讥讽富有的人向没有积蓄的人求援是找错了人。
【谚语俗语第44句】:【玉不琢,不成器】释义: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器物。比喻人不经过教育、学习,不会成材。例句:“是你不懂道理!”玉姑恼了,“玉不琢,不成器;幼不学,老何为?”
【谚语俗语第45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谚语俗语第46句】:爸爸开了一家公司,他腰间的“大哥大”老是叫个不停,有时吃顿饭也不得安宁。妈妈经常埋怨,叫他关机。爸爸风趣地说:“大哥大一叫,就听见钞票蹦蹦跳;大哥大一关,哪还有母鸡来下蛋?”(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47句】:鼻孔里长瘤子——气不顺
【谚语俗语第48句】:【跳到秤盘里——拿自己来量别人】(歇)指用自己的狭隘眼光来衡量别人。
【谚语俗语第49句】:【破蒸笼,不盛气】释义:比喻人没志气,不争气。例句:呸,破蒸笼,不盛气,他是孙大哥家里使唤的,我每吃酒,他来服侍的,倒与他结义做朋友,没志气。
【谚语俗语第50句】:飞机上放炮仗——天花乱坠
【谚语俗语第51句】:【驴不跑怨鞍不好】(惯)比喻主观上不努力却埋怨客观条件差。
【谚语俗语第52句】:厕所里吃甘蔗——臭嚼
【谚语俗语第53句】:【真神面前烧假香】(惯)比喻在正人君子或行家面前说假话。
【谚语俗语第54句】:王刚最近不思学习,却讲究吃喝穿戴。王刚妈担忧地说:“这孩子最近是吃饭讲花样,穿衣服要高档,头发拾掇得发亮,学习成绩却一天天下降。刚他爸,你可得管管啊!”(河南·西峡)
【谚语俗语第55句】:【去了咳嗽添了喘】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引发了一个问题。 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为了不守寡,嫁了个铜锁,去了 咳嗽添了喘。”
【谚语俗语第56句】:牲口进磨房一兜圈子
【谚语俗语第57句】:核桃仁子——不砸不出来
【谚语俗语第58句】:【端着金碗要饭吃】(惯)比喻不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而处于困境之中。
【谚语俗语第59句】:【坐在黄鹤楼上看翻船】(惯)比喻幸灾乐祸。
【谚语俗语第60句】:属埔犁弯板的——老往一面翻土
【谚语俗语第61句】:老天爷不下雨——靠自浇(觉)
【谚语俗语第62句】:不要虚胖,但求实壮。
【谚语俗语第63句】:家雀子过海——没有落脚点
【谚语俗语第64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反映商店与顾客的一种关系,具有 优势者主动,无力者受欺侮。《新凤霞回忆录》:“旧时有句 话: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确实,我们剧种小,演员穷,就被 人家看不起。”
【谚语俗语第65句】:一只脚难走路,一个人难成户。
【谚语俗语第66句】:王大娘在我家聊天,谈起本村张家今年的收成特别好时说:“夏天跑,冬天饱;秋天睡,一年累。人家在农忙的时候干得欢啊!”(河南·郏县)
【谚语俗语第67句】:【核桃枣子一齐数】一律对待,不加区别。类似的:葫芦茄 子一起数/栗子花生一盘端。成语: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张贤亮《河的子孙》:“你们核桃枣子一块数,连这点眼力劲 儿都没有。”
【谚语俗语第68句】:【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谚)秀才只取得了进学的资格,所以可能还很穷;举人却已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因此不会再穷。指只有穷的读书人,没有穷的做官人。
【谚语俗语第69句】:【 说谎不瞒当乡人】说谎有人知道底细。明代《西游记》: “哥啊,常言道:说谎不瞒当乡人。就来弄虚头,捣鬼!怎么 说降了妖精,就抬轿来送师父,却又来叫战,何也?”
【谚语俗语第70句】:野花树长在石崖上——盘根错节
【谚语俗语第71句】:【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见“火里火里去,水里水里去”。
【谚语俗语第72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此语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不向恶势力低头,有强烈的正义感。典出唐房玄龄等著的《晋书·陶潜传》:“潜叹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身上。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刘云是一个贪婪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驿馆,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素来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鉴于上司的面子,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时陶渊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从此隐居南山,终身不仕。才有了“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田园诗。后人很欣赏陶渊明这种不向小人低头的品质,于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BBB便流传开来。
【谚语俗语第73句】:见了骆驼说马肿背——少见多怪
【谚语俗语第74句】:【君不正,臣投外国】(谚)君王无道,做臣子的就可以离开他,投奔别的国家。指上级不正,手下人员采取叛离的行动是合理的。
【谚语俗语第75句】:【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话多了无人信】(谚)空话:不实的话。豆腐多了水分就多,空话多了谁也不会相信。指说话要取得人们的信任,就必须实话实说,有根有据。
【谚语俗语第76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释义:这里待不下去,可以到别的地方去。“自”又作“更”、“会”。 “人”叉作“爷”、“依”。侬:我;你。例句:希真对女儿道:“我儿,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何必执著,去休,去休!”
【谚语俗语第77句】:【迅雷不及掩耳】释义:形容特别快,措手不及。例句:显然,敌人为了迅雷不及掩耳地破坏他们的组织、破坏政治犯们坚持下来的绝食斗争,要把他或者还有其他的同志突然弄走,
【谚语俗语第78句】:【稻秀雨浇,麦秀风摇】(谚)秀:稻、麦扬花期。指稻扬花时,要雨浇灌,却忌风摇;麦扬花时,要风吹摇,却忌雨浇。 也作“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谚语俗语第79句】:【当祖宗供起来奉为至尊】祖宗,也说:祖宗牌位。张洁 《沉重的翅膀》:“把大庆那六条当祖宗供起来,然后按这六 条验收,那么我的厂子生产上不去,工人没饭吃,你大庆包 不包?”
【谚语俗语第80句】:墙缝里的蝎子一暗中伤人
【谚语俗语第81句】:【偏心眼】(惯)指不公正,偏袒某一方。
【谚语俗语第82句】:【只看见自己的鼻子尖】儿指眼光短浅。或说:只看见眼皮 底下。成语:鼠目寸光。罗广斌等《红岩》:“只要不是只看 见自己鼻子尖过活的人,都应该看见,这和我们过去搞革命 的时代大大不同了。”
【谚语俗语第83句】:【老公、老婆】“老婆”是妻子的别称,在这里新老不分,新娶媳妇也是老婆。“老婆”听起来不怎么好听,却包含着丈夫对妻子的爱意呢!相传,唐代有位名士叫麦爱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嫌弃老妻、再纳新欢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对联中看到了丈夫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副下联,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老藕”与“老偶”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写下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渐渐地,妻子的爱称——“老婆”就被传开了,一直沿用到今。“老公”也成了对丈夫的爱称。
【谚语俗语第84句】:阎王的客堂——死去活来
【谚语俗语第85句】:【天时地利人和】做成事情,需要有三个条件:有利的时 机、环境、人际关系。浩然《艳阳天》:“办什么事儿,得看天 时、地利、人和,不能凭三分钟的热度,胡干傻干。”
【谚语俗语第86句】:【 照与子抓药处方上的药,不能随便更换。】表示严格执 行,或刻板的模仿。《北京日报) (1987,7,16):“他们从那些 不法商人那里得到了启示,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开始照方子 抓药。”
【谚语俗语第87句】:刀越磨越亮,劲越练越强。
【谚语俗语第88句】:【忧能伤人】(谚)指忧愁烦闷,容易使疾病发生。
【谚语俗语第89句】:【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惯)指重新遭受苦难。
【谚语俗语第90句】:【标点符号】中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读古书先要学习句读,自己去给文章断句(加标点符号)。不只中文是这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古代也都没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欧洲工业革命前,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联手语言文字学家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要分段。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无耻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强行分段,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会。不管商业行为也好,政治目的也好,不可否认,标点符号确实给人们读书带来极大的方便,并且成为语言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谚语俗语第91句】:【神怕敬,鬼怕送】(谚)旧指神怕对它敬奉,受到敬奉便不好降灾;鬼怕对它祝送,得到祝送便不能作祟。比喻对邪恶的人,消极的态度便是敬而远之。
【谚语俗语第92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谚)分外:格外,特别。仇人相遇,彼此看得格外真切。指仇人之间特别痛恨,一见面谁也不肯放过谁。 也作仇人见仇人,分外眼睛明。 仇人见仇人,眼里起红云。
【谚语俗语第93句】:【船到桥头自然直】桥洞较窄,迫使船身直线前进。谓有 办法解决,不必担心。台湾琼瑶《几度夕阳红》:“船到桥头 自然直,今年,我想他是没问题了。有人会为他想办法的。”
【谚语俗语第94句】:【桀犬吠尧——各为其主】(歇)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尧:传说中上古圣明的帝王。本指桀养的狗向着尧狂叫是为了卫护它的主子,转指各人都为其主子效劳。
【谚语俗语第95句】:【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指人浮于事,或工作拖 拉,作风闲散。成语:无所事事。《北京日报》( 1982,10, 31):“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现象,已经没有 了。”
【谚语俗语第96句】:【老虎推磨——不听这一套】(歇)套:本指牲口套儿,转指量词“套”。指不接受或不理睬别人的一套说法或做法。 也作老虎推磨——不听那套。 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谚语俗语第97句】:【烧高香】(惯)1指求神佛保佑。 2指心存感激之情。3指送礼。
【谚语俗语第98句】:【吃一堑,长一智】释义:吃一次亏就会增长一些智慧。例句:“妹妹!”姐姐沉痛地说,“吃一堑,长一智。接受我的教训吧,把姐姐作为前车之鉴吧!……”
【谚语俗语第99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谚)旧指人的生死与贵贱,都由天命决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76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