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很现实的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句句穿心
【谚语俗语第1句】:【化缘和尚大手脚】(谚)化缘:和尚、道士向四方求布施。大手脚:大手大脚,即花钱毫不心疼。指不是靠辛苦劳动挣来的钱,往往容易挥霍掉。
【谚语俗语第2句】:张大爷的儿媳妇厉害极了,整天大吵大闹,惹得全家终日鸡犬不宁。张大爷来我家闲坐,叹气说:“俺家媳妇是那种‘打公骂婆,拖小叔下河’的人。”(江苏·射阳)
【谚语俗语第3句】:爸爸卖菜很晚还没回来,哥哥说:“要是我去卖,早就回来了。”妈妈接过话说:“你呀,仨钱买,俩钱卖,不图卖钱只图快。”(河南·偃师)
【谚语俗语第4句】:【给人送肉,不如教人养猪】(谚)指教会别人养猪比给人送一块肉强,因为这能从根本上使人解决吃肉的问题。比喻帮人要从根本上帮。
【谚语俗语第5句】:公鸡戴帽子一冠上加冠(官上加官)
【谚语俗语第6句】:【张口三分利】只要说话,主动提出要求,就有好处。周立 波《暴风骤雨》:“你要哪块地,得说呀,张口三分利,你要不 说,分上坏地,怎么娶媳妇,养小子?”
【谚语俗语第7句】:【血债要用血来还】对于杀人者必须报仇。鲁迅《华盖’集 续编》:“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 利息!”
【谚语俗语第8句】:【人强命不强】(惯)指人很要强,命运却不好。
【谚语俗语第9句】:菱角的肚子——实实在在
【谚语俗语第10句】:【树根儿不动,树梢儿白摇】(谚)只要树根扎得稳,树梢再摆动也是白摇。比喻主事人不发言、不表态,旁人说得再多也不起作用。
【谚语俗语第11句】:【身在曹营心在汉】(惯)曹营:东汉末曹操的军营。汉:因刘备后来建立蜀汉国,故用来代指东汉末刘备一方。《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的盟弟关羽在与刘备失散后,被曹操收降,关羽身在曹营,却心向刘备。比喻人在一方,心却在另一方。 也作“人在曹营心在汉”。
【谚语俗语第12句】:【 脚下起泡是自己走的】意即事情是自己造成的,得由自己 负责。成语:咎由自取。康濯《东方红》:“常言说,脚上的 泡,自己走的;身上的疮,自己惹的!农业社自己要没毛病, 他谁敢放毒(污蔑)?”
【谚语俗语第13句】:【西凤酒】西凤酒,原名柳林酒,是我国十大名酒之一。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参加“南洋万国赛会”,获奖牌,受到各国评酒专家的交口称赞。西凤酒的名称来自一个久远的典故。传说唐代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欢送出使长安的波斯王子回国,来到扶风郡雍州(今陕西省凤翔县)的十里长亭,发现路上蜜蜂、彩蝶纷纷落地不起,非常好奇。经向路人询问,得知附近的柳林镇有一家酒坊刚从地下挖出一坛窖藏老酒,气味浓香无比,因而导致蜂蝶醉倒,卧地不起。后来郡守便把这坛美酒送给裴侍郎。裴氏非常高兴,即兴吟诗一首:“送君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回朝后,裴侍郎又将这坛美酒献给高宗皇帝,从此柳林酒便身价百倍,被列为朝宴、国宴佳酿。因该酒产自西部凤翔,后来便改称“西凤酒”,一直沿袭至今。
【谚语俗语第14句】:路边的长虫——地头蛇
【谚语俗语第15句】:【执牛耳】(惯)古代诸侯歃血为盟时,主盟者亲手割牛耳取血。比喻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谚语俗语第16句】:【好心倒做了驴肝肺】(惯)驴肝肺:比喻坏心肠。指好心被当成了恶意。 也作好心认做驴肝肺。 好心肠当作驴肝肺。
【谚语俗语第17句】:【钱是一个一个上万的,粮是一颗一颗上石的】(谚)石(da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钱必须一文一文地攒,才能上万;粮必须一颗一颗地积,才能上石。指积少才能成多,积零才能成整。
【谚语俗语第18句】:【饥梳头,饱洗澡】(谚)饿着肚子梳头,吃饱了饭洗澡。指梳头宜在饭前,洗澡宜在饭后。
【谚语俗语第19句】:【歪嘴和尚念不出正经】(谚)比喻人由于心术不正或水平太低,会把正确的原意宣讲成歪劣的。 也作歪嘴和尚念不出好经。 歪嘴和尚念歪经。
【谚语俗语第20句】:放学回到家,我掏出书和本子写作业。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钢笔,急得我乱转。奶奶在一旁笑着说:“当官的把印都弄丢了,还中哩?”(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21句】:【车如流水马如龙】(惯)车辆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马匹首尾相接,像长龙一般。形容车辆、马匹川流不息,非常繁华热闹。
【谚语俗语第22句】:【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个去】(谚)阎王:传说掌管人生死的阴间之神。旧指七十三岁与八十四岁是人生命中难过的两个“坎”,老年人往往容易在七十三岁或八十四岁死去。 也作“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
【谚语俗语第23句】:【一人有福,带挈一屋】(谚)带挈:提携。一屋:全家。旧指一个人有福气,全家人及亲友都能跟着受惠。 也作“人有福,托带满屋”。
【谚语俗语第24句】:【 北风也有转南时】情况会有变化,会好转。类似的:既吹 一日南风,必还一日北风。京剧《锁麟囊》:“富贵不能永保, 北风也有转南时。”
【谚语俗语第25句】:吃着鸡,抓着鸭——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谚语俗语第26句】:【羊在山坡晒不黑,猪在圈里捂不白】(谚)捂:封闭,闷着。比喻人与事物的本质难以改变。
【谚语俗语第27句】:最崇高的爱情是爱祖国。
【谚语俗语第28句】:【锥子扎不出一声来】(惯)形容人不爱说话,无论受到怎样的刺激都不吭声。
【谚语俗语第29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谚)无门:没有门径。指祸或福的到来,是人自身招引的。 也作祸福无门皆自取。 祸福无门人自攀。
【谚语俗语第30句】:【请神请到鬼】(惯)比喻本想请人帮忙,结果请来了坏人。
【谚语俗语第31句】:【花开能有几日红】释义:感叹青春短暂。例句:舒海力哈哈一笑,转了话题道:“花开能有几日红?你的库玛丹多大了?”
【谚语俗语第32句】:【芒种三日见麦茬】释义: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6日前后。麦茬:麦子收割后留在地里的麦茎和麦根。过了芒种,就是麦收季节。例句:五月底,再过几天就到夏历芒种节了。农谚说:“芒种三日见麦茬”,麦收季节眼看就要到。
【谚语俗语第33句】:【下雪不冷消雪冷】(谚)指下雪会吸收冷气,因而不觉得冷;消雪要吸收热量,自然觉得冷。 也作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不寒化雪寒。
【谚语俗语第34句】:钻进风箱里的老鼠——受不完的气
【谚语俗语第35句】:【属啄木鸟的——嘴硬屎稀】(歇)啄木鸟:一种益鸟,嘴尖而直,能啄开木头。嘴:本指啄木鸟的嘴,转指说话。指人说话的口气很强硬,行动却松懈、无能。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36句】:舍身岩边摘牡丹——贪花不怕死
【谚语俗语第37句】:【 枪打出头鸟】谓先出头危险,也指惩治为首的。王蒙《风 息浪止》:“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说 穿了不过是嫉妒二字!”
【谚语俗语第38句】:【让圆就圆,让扁就扁】(惯)形容非常听话,让怎么样就怎么样。也形容人软弱,由人欺负。
【谚语俗语第39句】:【一炉火闷在灰里】强烈的感情还没有表达出来。沈从文 《边城》:“老马兵原来跟在她的后边,因为他知道女孩子心 门儿窄,说不定一炉火闷在灰里,痕迹不露,见祖父去了,自 己一切皆已无望,跳崖悬梁,想跟着祖父一块儿去,也说不 定。”
【谚语俗语第40句】:【做官当老爷/当官做老爷】指干部贪图个人享受,对人民 采取官僚主义态度。《北京日报》(1984,5,11):“有的人些 官做老爷,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漠不关心,对工作敷衍塞责, 玩忽职守,以致事故频生、损失惊人,已经达到令人不能容 忍的地步。”
【谚语俗语第41句】:【家贫不是贫,路贫贫煞人】(谚)在家过的贫困日子还容易对付,出门在外的贫困,才真正叫人为难。 也作家贫犹自可,路贫愁煞人。 家贫不是贫,路贫愁煞人。
【谚语俗语第42句】:铁公鸡身上拔毛——休想
【谚语俗语第43句】:【蛆枣先红,破蛋先臭】(谚)蛆枣:生了蛆虫的枣。生了蛆的枣先发红,有破缝的蛋先发臭。指物变坏从内部开始,人变坏从思想上开始。
【谚语俗语第44句】:【背着石头上山】(惯)比喻徒劳无益。
【谚语俗语第45句】:【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谚)1指浇花要浇到根上,枝叶才会茂盛,花朵才会鲜艳;教人要重在思想教育,思想开通学习才会自觉。 也作“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谚语俗语第46句】:黄连树上搭苦瓜棚一一苦上加苦
【谚语俗语第47句】:【娘的墓前哭丈夫——上错了坟】(歇)比喻找错了地点。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48句】:【鸡来迎鸡,狗来迎狗】(惯)比喻没主见、没原则,对谁都奉承、迎合。
【谚语俗语第49句】:【~碗豆腐,豆腐一碗】(惯)比喻没有差别,都是一回事。
【谚语俗语第50句】:【 锣齐鼓不齐】步调不一致,不整齐。张孟良《儿女风尘 记》:“除去几个头目和不懂事的小孩子,谁也不拍手,稀稀 拉拉,锣齐鼓不齐。”
【谚语俗语第51句】:【三姑六婆】“三姑六婆”通常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个叫陶宗仪的学者,他著的《辍耕录》第十卷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牙婆(贩卖人口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指生婆)也。”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林之洋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这里把三姑六婆用作贬义。如果把三姑六婆单拆开来看,其成员可谓有好有歹。媒婆和生婆在以前谁也离不开。
【谚语俗语第52句】:【有手不打上门客】(谚)上门客:登门求见的客人。指对来客要以礼相待,不得粗暴。
【谚语俗语第53句】:老鼠啃菜刀——磨牙
【谚语俗语第54句】:【白发故人稀】(谚)故人:老友。 指人到老年,老朋友就越来越稀少了。
【谚语俗语第55句】:【黄瓜菜都凉了】释义:黄瓜菜本来就是凉的,这是一种诙谐的说法。比喻什么都晚了。例句:刘三儿傲慢地挺起胸脯:“要指望着你们两个找葫芦,黄瓜菜都凉了。”
【谚语俗语第56句】:早早睡,早早起,眼睛鼻子都欢喜;晚晚睡,晚晚起,浑身上下无力气。
【谚语俗语第57句】:【人怕齐心,虎怕成群】人齐心,力量巨大;虎成群,凶猛可 怕。意即团结就是力量。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人怕齐 心,虎怕成群,咱们要齐了心,也能闹成赵家沟那样。”
【谚语俗语第58句】:山鹞子站在崖头上——高瞻远瞩
【谚语俗语第59句】:【耗子栽进书篓里——咬文嚼字】见“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
【谚语俗语第60句】:神仙的茅坑——没有份(粪)
【谚语俗语第61句】:【丰年珠玉,俭年谷粟】(谚)俭年:五谷歉收的年景。丰收年里,人们珍爱的是珠宝玉石;遭灾年景,人们关心的是口粮。指供玩赏的是珠宝,关民命的是粮食。
【谚语俗语第62句】:【手中没把米,叫鸡鸡不来】(谚)比喻不给人点实惠或没有吸引人的环境与条件,别人就不会向你靠拢。
【谚语俗语第63句】:【把舌头伸直了再说】话斥责人说话不利落,或不在理。类 似的:用擀面杖把舌头擀擀。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 “你该用擀面杖把舌头擀擀了吧?话内话外,咋这么多弯 儿!”
【谚语俗语第64句】:【不登大雅之堂】(惯)不能登上文雅高贵的殿堂。指人或事物粗俗不雅。
【谚语俗语第65句】:【二八月,乱穿衣】农历【第2句】:八月气温发生变化,正是换衣 季节。也指过渡时期,情况复杂。《中国教育报》( 1993,7, 4):“现在的社会如二八月乱穿衣,可是青少年们没有那么 高的辨别力呀!”
【谚语俗语第66句】:姐姐鼓励正学装潢设计的弟弟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脚踏实地地干,就会越来越有出息。”(湖北·钟祥)
【谚语俗语第67句】:【抱着葫芦不开瓢】(惯)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中间细,表面光滑,像上下两个球连在一起,可将其剖开做成瓢等。比喻就是不肯开口讲话。
【谚语俗语第68句】:猴子看果园——监守自盗;越看越少
【谚语俗语第69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语出《孔子家语》。这句话人们常说,是劝谏之良言,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良药多苦是规律,黄连就是珍贵的药材,它们虽苦,但却能医好人们的疾病。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语言,虽不中听,但最有价值,能警示自己,敦品厉行,养成良好品德。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听了魏征的逆耳忠言,把逆耳忠言当成一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成就了“贞观之治”。相反,他的儿孙唐玄宗李隆基虽有“开元之治”,但他自满了,听不进忠言,一味相信安禄山的甜言蜜语,却不知安禄山是口蜜腹剑,结果放松了警惕,酿成了“安史之乱”,使中兴的大唐急速走上下坡路,由盛变衰。百姓也是如此,人的一生都想称心如意是不可能的,不能一听逆耳忠言就不高兴,一遇不顺利就怨天尤人,一听奉承话就忘乎所以,必然落得个“狐狸奉承,乌鸦唱歌”的结果。
【谚语俗语第70句】:床底下吹喇叭——低声下气
【谚语俗语第71句】:【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谚)比喻人间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
【谚语俗语第72句】:【隐疾难为医】(谚)指生于幽隐处的疾病难以治疗。也指隐瞒真实病情就难以下药。
【谚语俗语第73句】:【小大姐儿裁稿子——闲时置下忙时用】(歇)小大姐儿:旧时称大姑娘。褯(jie)子:方言,尿布。指事先做好准备,以应以后急需。
【谚语俗语第74句】:【 前言不搭后语】语言杂乱无章,前后联系不上,形容慌 乱,或不善言谈。成语:语无伦次。古华《浮屠岭》:“王断掌 嘴笨舌笨,前言不搭后语的,样子有点傻。”
【谚语俗语第75句】:【已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见“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谚语俗语第76句】:【看见坟堆儿就磕头】(惯)比喻不了解情况,对人盲目恭敬。
【谚语俗语第77句】:【一个小鸡不好,带坏一笼】(谚)笼里有一只小鸡捣乱,全笼的鸡都不得安宁。比喻一个人做了坏事,同事们的名声也受到怀疑了。
【谚语俗语第78句】:大船离港——外行(航)
【谚语俗语第79句】:【福无双至日,祸有并来时】(谚)走红运的事不会同时到来,遭厄运的事却往往是接二连三。多指人往往会连续发生不幸的事。 也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
【谚语俗语第80句】:【过一天,算一天】混日子。类似的:拖一天,是两晌。成 语:得过且过。巴金《寒夜》:“你不要老想这些事,在这个年 头谁不是过一天算一天,能够活下去就算好的了。”
【谚语俗语第81句】:【被窝里放屁——独吞】(歇)讥讽人独占财物或好处。 也作“蒙被子放屁——独吞”。
【谚语俗语第82句】:【拉皮条】(惯)指为男女搞不正当的关系牵线搭桥。 也作拉皮条纤。 牵马拉皮条。
【谚语俗语第83句】:赵云救阿斗——拼老命
【谚语俗语第84句】:戈壁滩上的石头——明摆的
【谚语俗语第85句】:【入圈套】见“落在圈套里”。
【谚语俗语第86句】:水面上的影子——清高
【谚语俗语第87句】:【软刀子杀人】用和缓的方式害人。贾平凹《废都》:“你要 离婚你就明说,别拿了这软刀子杀我!”
【谚语俗语第88句】:【天无绝人之路】(谚)老天不会让人无路可走。指人在绝境中总能找到出路。为鼓励人战胜困难的常语。 也作天下没有绝路。 天不绝人。
【谚语俗语第89句】:【 老鼠走到猫口】边比喻落人险境。明代《初刻拍案惊 奇》:“那岛上有小喽罗数百,正在那里使枪弄棒,比箭抡拳。 一见有海船飘到,正是老鼠在猫口边过,如何不吃!”
【谚语俗语第90句】:爸爸把买好的化肥又卖了,说当时化肥好买。谁知到用化肥时,却怎么也买不到。妈妈说:“你这是卖了儿招女婿。”(河北·大城)
【谚语俗语第91句】:【顺得哥情失嫂意】(惯)这方满意,另一方却生气了。形容很为难,两面都不能得罪。 也作“顺得姑来失嫂意”。
【谚语俗语第92句】:【鸡脚高来鸭脚低】释义:比喻人心下齐,步调不一致。例句:俗话说:“猛火烤不出好烧饼。”绿竹村这一阵风搭起来的互助组,合作没多久,鸡脚高来鸭脚低,组里就发生矛盾了。
【谚语俗语第93句】:【没把你孩子丢到井里】没做过对不起人的事,没有冤仇。 李准《龙马精神》:“芒种,我又没把你孩子丢到井里边,你怎 么和我这么大冤仇!你小大是个干部,说话不能血口喷人 啊。”
【谚语俗语第94句】:【好马不备双鞍鞯,烈女不嫁二夫郎】释义:鞍鞯:马鞍子和垫在马鞍子下面的东西。旧封建礼教提倡女子不二次嫁人。“不备双鞍鞯”又作“不担双鞍”、不配二鞍”。 “烈女”又作“贞女”。“不嫁二夫郎”又作“不更二夫”、“不嫁二夫”。例句:我幼读《女儿经》,长读《闺中训》,我明白德容言功与三从四德,我也知道好马不备双鞍鞯,烈女不嫁二夫郎。我进了萧家的门,活着是萧家人,死了是萧家鬼。
【谚语俗语第95句】:赶马车的开汽车——不懂那一套
【谚语俗语第96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原为佛教偈语。修行已经很高,还 需要追求更高境界。借指不能满足已有成绩,要继续进步。 《傅雷家书》:“再加一个月的琢磨,自然会百尺竿头,更进一 步。”
【谚语俗语第97句】:刀越磨越亮,劲越练越强。
【谚语俗语第98句】:【好马比君子】(谚)比:比得上。 指好的马性情温驯,通人性。
【谚语俗语第99句】:【求只求张良,拜只拜韩信】(谚)张良、韩信:西汉的开国元勋,张良为谋士,韩信为大将。指要想得到真正的帮助,不可随意拜求平庸之辈,一定要拜求高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