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火的民间俗语俗话,让你一看就倾心!
【谚语俗语第1句】:牛吃笋子——胸有成竹
【谚语俗语第2句】:【能忍者自安】能够忍耐、容忍,便会减少麻烦,生活与心 理都能够平静。《马烽小说选》:“看到就当没看到,忍一忍 就过去了。自古道,能忍者自安。”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借指自己心中有数。池莉《来来往 往》:‘!一切只有当事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谚语俗语第3句】:【癞蛤蟆爬香炉——碰一鼻子灰】(歇)灰:本指炉灰,转指晦气。比喻遭到斥责、拒绝或冷遇,落得没趣。
【谚语俗语第4句】:【河狭水急,人急计生】(谚)河身狭窄,水流就必定湍急;同一道理,人到急处,为形势所迫,就会生出奇计来。指情势危急时会逼出应急的奇谋。 也作“河狭水紧,人急计生”。紧:湍急。
【谚语俗语第5句】:【心在嘴上长着】(惯)指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毫不隐瞒。
【谚语俗语第6句】:【打柴总得先探路】(谚)比喻做事总得要先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谚语俗语第7句】:【军无媒,中道回】(谚)媒:向导。 军队行军如果没有向导,就无法前进,只好中途返回。指行军离不开好向导。
【谚语俗语第8句】:【主题】“主题”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主题”是个外来词,它源自德国,来自日本。在德国,主题最早只是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最具有特征的、并处于优越地位的旋律,也就是主题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整个乐曲的核心。音乐中的这个术语后来被移植到文章写作及文艺创作中,把文章与文艺作品的中心思想称作“主题”。我国使用的“主题”这个词.是从口语引进的,日语从德语中翻译过来。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义、理、旨、主意、主旨、主脑等,实际上都是“主题”的意思。
【谚语俗语第9句】:【鹰犬、爪牙】“鹰犬”、“爪牙”用来指匪首或反动集团的党羽或帮凶。 “鹰犬”、“爪牙”本义是褒义词,鹰犬表示为主忠诚,爪牙则意指国之利器。飞将军李广一次闯了祸,上书向武帝请罪,武帝回答说:“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此外,禁卫军的将官又称作“爪牙官”,比喻他们就像鸟兽的爪牙一样,是保护自我的主要手段。东汉陈龟,被任为度辽将军,前去抵御边患,临行前上疏,自称“驰骋边陲,展鹰犬之用。”袁绍向献帝上疏,称“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来,鹰犬、爪牙逐渐演变成反面的词汇,变成了坏人的帮凶。
【谚语俗语第10句】:【大眼看小眼】(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恐或无奈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也作大眼望小眼。 大眼瞪小眼。 大眼对小眼。
【谚语俗语第11句】:【枣核儿——两头尖】(歇)两头:本指枣核儿的两端,转指前期和后期。尖:谐“艰”。指穷人的生活在幼年和老年时期最艰难。
【谚语俗语第12句】:水牛掉井里——有力使不出
【谚语俗语第13句】:冷炉打铁——不成
【谚语俗语第14句】:【好郎没好妻,瘌痢配花枝】(谚)郎:男子。瘌痢:黄癣,长满黄癣的头,形容形象丑陋。俊美的男子娶不到娇妻,丑陋的男子偏配上美女。指男女婚配往往不相称。 也作好汉无好妻,赖汉娶娇枝。 好汉无好妻,赖汉娶仙女。
【谚语俗语第15句】:【好汉饿不得三日】(谚)再壮实的汉子,也经受不住连饿三天。指饥饿对人的威胁极大,在饥饿面前,任何人的忍受力都是有限的。 也作“好汉经不起三天饿”。
【谚语俗语第16句】:【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谚)没志气的人,经常立志,却不能实行;有志气的人,一次立志,终身实行。指立志不在次数多,在于坚定不移。
【谚语俗语第17句】:【 放个屁也是香的】盲从,认为说的什么话都好,什么话都 对。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无论什么,都说是外国 人好,甚至于外国人放个屁也是香的。” 粪桶也有两个耳朵人比粪桶强,应该能够听到。韩志君 等《古船·女人和网》:“粪桶也有俩耳朵!我问你话,你听见 没有啊!”
【谚语俗语第18句】:【买卖成交一句话】(谚)凭着一句肯定的话,买卖就成交了。指做生意得讲信用。
【谚语俗语第19句】:【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别进店】(歇)《水浒传》描写武大郎身材矮小。指人妒贤嫉能,不能容纳比自己强的人。
【谚语俗语第20句】:【矮子过河——越盘越深】(歇)盘:涉水。矮子过河,越向前走,没入水中越深。喻遇事不知回头,越陷越深。
【谚语俗语第21句】:厅堂里的老古董——摆设
【谚语俗语第22句】:【财神爷甩袖子——镚子儿皆无】(歇)镚(beng)子儿:铜子儿,清末流通的圆形无孔的铜币,大子儿相当于二十文,小子儿相当于十文。 指一个钱也没有。
【谚语俗语第23句】:【女子无夫身无主】见“男子无妻财无主,妇女无夫身落空”。
【谚语俗语第24句】:【大懒使小懒】(惯)指懒人支使懒人做事,一个比一个更懒。
【谚语俗语第25句】:【饮酒须饮大深瓯,戴花须戴大开头】(谚)瓯(。u):盆盂一类的器皿。大开头:盛开的花。喝酒就要尽情畅饮,戴花就要戴大红花。比喻做事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成绩。
【谚语俗语第26句】:【牡丹虽好,绿叶扶持】释义:牡丹花虽然艳美,还得靠绿叶来衬托它。比喻能力强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配合。例句:南都闻巷中常谚,往往有粗俚而可味者,漫记数则,如日……:“牡丹虽好,绿叶扶持。”
【谚语俗语第27句】:【红娘】现常把为未婚男女牵线搭桥的介绍人称为“红娘”。这一称谓源于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成于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苟慧生。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了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唐贞元年间,书生张君瑞进京赶考,与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识于蒲州东十里的普救寺,两人一见钟情,情愫暗生。由于老夫人从中作梗,一对情人苦苦相思。莺莺的丫环红娘十分机灵,见小姐每日愁眉不展,便想办法为他们穿针引线,传递情书,并将小姐的情况告诉张生。后来,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不顾礼法束缚,和张生私订终身。但是,老夫人知道此事后,要棒打鸳鸯,拆散他们俩。又是机智的红娘勇敢地站出来,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使得一对情侣终成眷属。剧本是死的,只有搬上舞台才能演活,才有更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演活红娘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荀慧生,他改编创作并成功演出了《红娘》一剧,成为苟派的重要代表剧目。荀派传人宋长荣被誉为“活红娘”。
【谚语俗语第28句】:【不到时候不开花】不到时候不结瓜需要等待条件成熟。 西戎《灯心绒》:“人常说:不到时候不开花,不到时候不结 瓜。社里经济力量大了,该办的事,一样一样就办成了!”
【谚语俗语第29句】:爸爸和叔叔成家前,在吃穿用上不分彼此,互相谦让。各自成家后发生了变化,分得清楚起来。奶奶说:“这叫一棵草儿顶一个露珠儿——各人过各人的日子儿。”(河北·秦皇岛)
【谚语俗语第30句】:【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谚)石(dan):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米救济及时,别人把你当恩人尊敬;一石米救济不当,别人反而对你怀恨在心。指救济人只可救济窘困,长期救济,恩反成仇。
【谚语俗语第31句】:【吃惯的嘴,跑惯的腿】(谚)常吃养成了惯性,就总想去吃;常玩养成了惯性,就总想去玩。指贪吃贪玩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由自主。
【谚语俗语第32句】:【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听了等于没听。或说:一个耳 朵听,一个耳朵出/左耳朵听,右耳朵冒/东耳朵进,西耳朵 出。成语:充耳不闻。老舍《正红旗下》:“对这些消息,他高 兴呢,就想一想;不高兴呢,就由左耳朵进来,右耳朵出去。”
【谚语俗语第33句】:【放响炮】(惯)比喻明确地作出某种承诺。
【谚语俗语第34句】:【方丈】人们都知道,寺院住持叫“方丈”,那么,“方丈”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方丈”原来指禅林寺院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说,印度那烂陀寺的僧房,宽皆方丈许,故叫做“方丈之室”。唐代以后,由于方丈往往足禅林正寝,寺院住持的住所,故称寺主日“方丈”。原指僧房的“方丈”转而指住持的居室,最后直接称住持本人,从而变成一种职务的称渭了,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方丈在一寺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所有的高阶干事都由方丈任命,另外,他可与所有的高职僧会谈,可解聘能力不足的干事,方丈有权处罚犯戒者,也能颁布新规。方丈还可以决定寺院的经费使用。当然,方丈所要负的责任也很繁重,他要领导僧众修行,要给寺众们讲经开示。
【谚语俗语第35句】:【打谈的掉眼泪——替古人担忧】(歇)打谈的:宋元时称在街市上演唱或说书的人。本指替古时候的人忧伤,转指作虚假的或多余的担忧。
【谚语俗语第36句】:财神爷招手一来福了
【谚语俗语第37句】:疯狗咬月亮——狂妄
【谚语俗语第38句】:大炮筒子——不转向;不会拐弯
【谚语俗语第39句】:【 古老当时兴】一种尚古的社会心理和风尚,以古代特色 为时髦。香港阮朗《苍天》:“古老当时兴,这句话在我们时 装这一行来说,一点不希奇,是这么一回事。”
【谚语俗语第40句】:【 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凡是坏人都要害人,没有 例外。或说:世上没有不吃人的老虎。张贤亮《河的子孙》: “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入。吴尚荣是个坏熊,王一 虎也不是个好东西。”
【谚语俗语第41句】:石头棒槌灌米汤——滴水不进
【谚语俗语第42句】:【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谓有些见识,略知一二。后句 或说:也听过猪叫。类似的:没吃过鸡蛋,也听过鸡打鸣。 清代《红楼梦》:“谁都是在行的?孩子们这么大了,没吃过 猪肉,也见过猪跑。”
【谚语俗语第43句】:【登鼻子上脸】(惯)比喻越来越放肆。 也作踩着鼻子上脸。 踏着鼻子上脸。
【谚语俗语第44句】:地图上量距离——咫尺万里
【谚语俗语第45句】:【伸手不打笑脸人】不应该欺侮善良有礼貌的人。沈从文 《长河》:“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脸人,我是夸奖你;难道世界 交了,人家说好话也犯罪?”
【谚语俗语第46句】:【与凤同飞,必出俊鸟;与虎同眠,没有善兽】(谚)和凤凰同飞的自然是善鸟,和猛虎同穴的必定是恶兽。比喻与英雄豪杰在一起,就会变得勇敢、智慧;与坏人在一起,就会变成坏人。
【谚语俗语第47句】:【游僧撵住持】(惯)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住持:主持一个佛寺的僧尼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比喻外人赶走主人。
【谚语俗语第48句】:【英雄遇上好汉】遇到对手,反而赏识。类似的:惺惺惜惺 惺,好汉识好汉。老舍《骆驼祥子》:“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 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 雄遇上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
【谚语俗语第49句】:【吃了河豚,百样无昧】(谚)河豚(tun):鲍的一种,肉味鲜美。指河豚肉最鲜美。比喻得到过最好的,其他的就往往不能使之满意称心了。
【谚语俗语第50句】:【娼妓】“娼妓”指卖淫的女子。娼妓本义并非如此,“娼”和“妓”原本不是双音节的词,娼是娼,妓是妓,只是娼和妓的本义比较接近。古时娼与倡相通,《说文解字》解释说:“倡优,女乐也。”指从事歌舞的女艺人。妓与伎通,《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妓,女乐也。”可见,娼与妓最初都是指歌舞女艺人。后来,娼和妓的词义发生了转变,均指卖淫的女子,并合二为一,称为“娼妓”。 “娼妓”源于春秋时期。据《战国策》记载:“齐桓公宫中七市,七闾七百,国人非之。”有记载解释说,这就是指齐国相国管仲开设的公营妓院,所收取的钱财都归国库所有,用于军费开支。这种说法被后人接受,清人纪的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娼族祀管仲,以女闾三百也。”因此,明清时扬州等地的妓院里供奉的祖师爷就是管仲。妓院里不仅设有管仲牌位,妓女们还要给管仲叩头烧香,以祈生意兴隆。从此,一代名相管仲,名誉受损,留下此业被后人诟病。
【谚语俗语第51句】:【把鼻子气歪了】(惯)形容人特别生气。
【谚语俗语第52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歇)原为禅家语。传说羚羊夜宿时,角挂在树上,四肢不着地,使猎狗无从找到。形容诗艺精湛,无疵可寻。今也指人或物销声匿迹,无法寻找。 也作“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谚语俗语第53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原指儿童发育不良。借指未能受到 培养教育,未能充分发展。台湾李敖《私生·私生·课》:“由 此可见,检察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谚语俗语第54句】:【牛头不对马嘴】(惯)比喻胡言乱语、所答非所问或所说的两件事对不上茬儿。 也作牛头不对马面。 驴唇不对马嘴。
【谚语俗语第55句】:【此一时,彼一时】见“彼一时,此一时”。
【谚语俗语第56句】:临上花轿才缠脚——先前干啥哩
【谚语俗语第57句】:【 方的不来来圆的】变换手法。菡子《纠纷》:“你别看楼志 清就这么‘熊’掉了,他的鬼点子可多呢!方的不来来圆的, 硬的不来来软的。”
【谚语俗语第58句】:【怀里揣着兔子】(惯)形容心里害怕、慌乱。
【谚语俗语第59句】:【先养孩子后起名】谓先有事实,后有名称。政论图书: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民办企业刚刚兴起的时候,就发生给 这些企业或者说经济成分定性的问题。当时有入主张先生 小孩再起名。”
【谚语俗语第60句】:扁担挑灯笼——两头明
【谚语俗语第61句】:【属刺猬的——捧不得也打不得】(歇)刺猬:哺乳动物,身上有硬刺。 形容很难对付,软硬都不行。
【谚语俗语第62句】:【三寸不烂之舌】(惯)形容人能言善辩。 也作三寸不烂舌。 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俐之齿。
【谚语俗语第63句】:【身子掉下井,耳朵挂不住】谓无法挽救。或说:身子掉下 井,鼻子钩不住。成语:无济于事。张贤亮《习惯死亡》:“我 身子掉到井里了,靠耳朵也挂不住,人死了要双好手有什么 用?”
【谚语俗语第64句】:【船到江心补漏迟】有问题及早解决,迟了就难以挽救。 明代《醒世恒言》:“过迁渐渐自怨自艾,懊悔不迭。正是临 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谚语俗语第65句】:【下马威】“下马威”是指古代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展示自己的威风,起震慑作用,以图站稳脚跟。“下马威”来源于“下车威”。《汉书·叙传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班伯这个人志气很高,有勇有谋,勇于任事。当时定襄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和尔格林县西北土城子)局面十分混乱。班伯有出使匈奴的经历,且年轻力壮,自请担任定襄郡太守,扭转社会治安糟糕的状况。定襄的豪门大户和动乱分子都听说过班伯厉害的名声,“畏其下车作威”,嚣张气焰有所收敛。而班伯也确实来了个“下车威”,他到任之后,立即将所属官吏集合起来,严厉打击地方恶霸势力,惩处制造动乱的不法之徒,社会秩序很快好转,班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充分显示了他的“下车威”。这样的“下车威”值得叫好。 “下车威”后来怎么变成“下马威”了呢?原来,这与古代官员的乘坐工具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官员就按照级别乘车。到后来,马的位置逐渐代替了车子,官员们出行改为骑马,由过去的下车到任变成了走马上任,一F车威”的官习沿袭下来,由“下车威”变成了“下马威”。现在,新官乍到,对坏人和不良风气进行大刀阔斧地整治,当然是好,这个“下马威”使得。如果对百姓耍威风,讲派头,摆官架子,这样的“下马威”(有的官员改坐“宝马”豪车了)要不得。
【谚语俗语第66句】:【古庙前的旗杆——独一根】(歇)指只有一根。
【谚语俗语第67句】:【挂着腊肉吃白饭】有东西不能利用,或省着不用。《川行 随想》:“对于刚刚结束的这一段历史,川东农民用一句话概 括性地评价,说挂着腊肉吃寡饭(无菜的饭)。”
【谚语俗语第68句】:【庙小供不了大佛】谓受到限制,发挥不了作用,屈才。香 港阮朗《十年一觉香港梦》:“美国太空署大炒鱿鱼,多少‘超 级博士’打烂了饭碗,找事做反而不容易,工厂公司学校一 看见他们的履历就摇手,‘小池难养大鱼,小庙不供大佛’ 哩,他们连月亮都上得去,就是在人间找不到饭碗,我们又 何必死读书?”
【谚语俗语第69句】:头戴背篓进城隍庙——想充大头鬼
【谚语俗语第70句】:【爱叫的麻雀不长肉】(谚)比喻轻浮而不务实的人,不会有什么作为。
【谚语俗语第71句】:【要想武功好,从小练到老】(谚)要想把武功练好,就得一辈子不停地练。指武功不是短时间能练好的,要长练不辍。
【谚语俗语第72句】:吃不了兜着走——自担责任
【谚语俗语第73句】:【赶狗入穷巷】穷巷,死巷,走不出去。谓逼入绝境,会拼 死抗争。香港梁凤仪《千堆雪》:“不是不惊惶的,赶狗入穷 巷的后果堪虞,那头若是无家可归的疯狗,更难以估计他反 噬的凶狠程度。”
【谚语俗语第74句】:【只扫自己门前雪,莫管别人屋瓦霜】见“各人自扫门前雪”。
【谚语俗语第75句】:吃过晚饭,妈妈看天色还早就去备课,可是没备多久天就黑了。妈妈说:“怎么黑得这么快呀?我还没备完一堂课呢!”爸爸说:“天黑做不久,天亮困不久。”(湖南·株洲)
【谚语俗语第76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释义:跟上等的比,不如人家;跟下等的比,比人家还强。处于中等水平。多用来表示基本满足,没有更高的追求。例句:再说,当护士虽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乐得逍遥自在,她却偏不服气。
【谚语俗语第77句】:水田里的蚂蟥——你不找它,它找你
【谚语俗语第78句】:几场秋雨过后,天气有些冷了。我问爸爸:“冬天还没到,咋这么冷呢?”爸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换上棉。”(陕西·宝鸡)
【谚语俗语第79句】:【低头不见抬头见】见“抬头不见低头见”。
【谚语俗语第80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释义:比喻对坏人要彻底根除,否则会受害。例句:三横王这小子要么不碰他,要么就——(做个杀人手势)不能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谚语俗语第81句】:【手比脚丫子还笨】(惯)形容人的手非常笨拙,干不了细活。 也作“手都比脚丫子笨”。
【谚语俗语第82句】:【金刚厮打,佛也理不下】(谚)金刚:佛的侍从力士。金刚要是互相打起来,佛也调和不了。比喻内部闹起纠纷来,有权威有地位的人物也难以排解。
【谚语俗语第83句】:月月红裹在绸缎里——锦上添花
【谚语俗语第84句】:【占上风】(惯)指占有优势。
【谚语俗语第85句】:【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谚)大喜中说的话,往往过后兑现不了;大怒中说的话,往往过火没分寸。戒人在感情冲动时说话要有理智。
【谚语俗语第86句】:池中捞藕——拖泥带水
【谚语俗语第87句】:【斑鸠嫌树斑鸠起】释义:斑鸠讨厌树,只能斑鸠飞起,而树不动。比喻客人与主人之间有了矛盾,只能是客人离开。例句:谁不愿遵守军纪,请不要留在我的大旗下边,斑鸠嫌树斑鸠起,任诸位远走高飞,我决不相留。
【谚语俗语第88句】:【羊群出骆驼】(惯)比喻人群中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也讽刺人十分特别。
【谚语俗语第89句】:【白昼老鼠,不敢见人】释义:比喻胆小怕人。例句:金枝嘲弄地说:“当乡长那阵子倒顶威风,胆子也大,如今却成了白昼老鼠,不敢见人,连徐文盛都比不上。”
【谚语俗语第90句】:【坐冷板凳】(惯)比喻不被重用,受到冷遇。
【谚语俗语第91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谚语俗语第92句】:大地养活人民,英雄保卫祖国。
【谚语俗语第93句】:【狗逼急了跳墙,马逼急了趵蹄】(谚)趵:踢。比喻人逼到急处,就会失去理性控制,什么事也能干得出。 也作“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咬人”。
【谚语俗语第94句】:百年的歪脖子树——定型了
【谚语俗语第95句】:【牛头不对马嘴】释义:比喻胡拉乱扯,二者毫不相关。例句:苏雨道:“我是苏爷的嫡亲兄弟,特地从涿州家乡而来。”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
【谚语俗语第96句】:【滚水烫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歇)螃蟹:也叫毛蟹,生长在淡水里。横行:本指螃蟹横着爬行,转指倚仗恶势力做坏事。比喻某种恶势力横行霸道的日子不会长久。
【谚语俗语第97句】:【茶是茶,饭是饭】(惯)形容饮食很讲究,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谚语俗语第98句】:三婶家人多,今春娶了媳妇,就分了家。有人说三婶是“没媳妇,想媳妇,有了媳妇又赶媳妇”。三婶却想得开,笑眯眯地回答道:“俺这是小锅饭,吃着香,又有葱花又有姜,浇点香油也明晃晃,怪美气!”(河南·方城)
【谚语俗语第99句】:【拿着蚂蚱喂老虎】(惯)比喻东西太少,满足不了需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8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