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微博俗语,精辟有内涵!

【谚语俗语第1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谚)培植树木,需要十年工夫;培养人才,需要百年时间。指人才的培养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也作“十年树材,百年树人”。

【谚语俗语第2句】:狗熊戴凉帽——里外不像人

【谚语俗语第3句】:出门坐飞机——远走高飞

【谚语俗语第4句】:【正瞌睡,来了个枕头】见“瞌睡给了个枕头”。

【谚语俗语第5句】:【三人说着九头话】(惯)指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

【谚语俗语第6句】:玻璃缸里的金鱼——掀不起大浪

【谚语俗语第7句】:【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惯)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谚语俗语第8句】:【枇杷黄,医者忙;橘子黄,医者藏】(谚)枇杷皮色发黄时是夏天,这时瓜果桃李齐上市,疾病多,医生忙;橘子皮色发黄时是冬天,市上没了瓜果,疾病少,医生闲。指夏季人们乱吃瓜果,容易生病。

【谚语俗语第9句】:【丁是丁,卯是卯】(惯)丁:天干的第四位。卯:地支的第四位。丁卯不能混为一谈。一说丁卯谐工艺制作中的“钉铆”。钉,榫头;铆,铆眼儿。钉和铆的尺寸错了,器物便安装不成。形容对事认真,一丝不苟,毫不含糊。 也作“钉是钉,铆是铆”。

【谚语俗语第10句】:【鱼儿挂臭,猫儿叫瘦】(谚)鱼挂得时间长了,就要发臭;猫吃不到鱼,叫得时间长了,就会消瘦。指该舍的不舍,该得的不得,会落得两败俱伤。

【谚语俗语第11句】:【大闺女上花轿——半推半就】(歇)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假装推辞。

【谚语俗语第12句】:【心问口,口问心】(惯)指反复思考、盘算。

【谚语俗语第13句】:奶奶买菜回家,没看见小叔,叹气说:“这孩子,真是晴天无影子,雨天无脚印啊!”(湖南·长沙)

【谚语俗语第14句】:叔叔领回工资后,大吃大喝的,不几天就把钱挥霍掉了。奶奶数落他:“老鼠还有三天余粮呢!花钱可不能大手大脚的,要知道,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一世穷。”(江苏·江都)

【谚语俗语第15句】:【伞】“伞”是下雨天出行谁也离不开的雨具。“伞”是谁发明的呢?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丈夫而发明的。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传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都要往返送饭,若遇上雨天,免不了挨淋。鲁班便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小亭子,遇到下雨,可在亭内暂避一下。然而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于是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知道媳妇的想法后,茅塞顿开,动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块布,安上骨架,装上把儿,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谚语俗语第16句】:【麦收八十三场雨】(谚)八十三:农历的八月、十月和三月。八月有场好雨,保证种好;十月有场好雨,麦根扎牢;三月有场好雨,颗粒饱满。指农历八月、十月、三月各有一场好雨,就能保证麦子丰收。

【谚语俗语第17句】:墙上画的大饼一中看不中吃

【谚语俗语第18句】:【官差吏差,来人不差】(谚)差:差错,错误。不论官吏有什么差错,被官吏派来办事的人没有差错。指上层策划的人负有责任,被派的人不担责任。 也作“官错吏错,来人不错”。

【谚语俗语第19句】:卖面具的被人抢了——丢脸

【谚语俗语第20句】:【城狐不灌,社鼠不熏】(谚)城墙上的狐狸窝不可用水灌,不然会毁坏城墙;社庙的老鼠洞不可用火熏,不然会烧毁社庙。指邪恶有所凭借便难以清除,常借指帝王左右的佞臣无法铲除。

【谚语俗语第21句】:【瓮里捉王八——跑不了】(歇)指陷入困境,无处躲藏,无法逃跑。 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瓮中捉鳖——跑不了。 瓮里捉鳖——没跑。

【谚语俗语第22句】:【三分毛利吃饱饭,七分毛利饿死人】(谚)毛利:本钱除过所得利润。指做买卖薄利多销周转快,自然受益多;牟利太重,没了顾主,就没钱赚。

【谚语俗语第23句】:高空跳伞——落千丈

【谚语俗语第24句】:午饭,小丽嫌萝卜不好吃,小嘴翘得老高。爸爸见了说:“萝卜是消气的,多吃一些还有好处呢!有句俗话叫做‘萝卜担上街(街读gai),药铺就搬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四川·合川)

【谚语俗语第25句】:老寿星弹琵琶——老调重弹

【谚语俗语第26句】:一次,同伴和我一起到地里拾花生,把外衣丢在了地里。他妈妈知道后嚷道:“这孩子老是捉住个麻雀,丢掉了个老公鸡。”(河南·尉氏)

【谚语俗语第27句】:【糠了的萝卜——没大辣气】(歇)糠:萝卜因失掉水分而中空。 本指萝卜变得不辣了,转喻人变得不那么厉害了。

【谚语俗语第28句】:火焰驹上路——日行千里

【谚语俗语第29句】:【斗虎争狼,苦杀小獐】(谚)獐(zhang):獐子,形状像鹿,比鹿小。 指虎狼争斗,遭殃的是小獐子。比喻上层权势者之间发生冲突,受害的是下层人物。 也作“龙斗虎伤,苦了小獐”。

【谚语俗语第30句】:【上刀山,下火海】(惯)指奋不顾身去做最危险、最艰难的事情。 也作入火海,上刀山。 爬刀山,下火海。

【谚语俗语第31句】:星期天妈妈让我到集上买菜,我问妈妈买什么好,妈妈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不要图贱买老牛。”(山东·高密)

【谚语俗语第32句】:【开小差】(惯)原指军人擅自离开部队。比喻思想不集中或未经同意擅离岗位。

【谚语俗语第33句】:【林大哥——木木的】(歇)“林”字由两个“木”组成。形容人迟钝、死板。

【谚语俗语第34句】:【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谚)指吃人家的饭,就得听人家安排。 也作“端人碗,归人管”。

【谚语俗语第35句】:【调过来葫芦,翻过去又是瓢】释义:比喻反复无常,变来变去。例句:你郑科长原来怎么说的?调过来葫芦,翻过去又是瓢!吃着咱们种的粮粒儿,你还为不为民作主?

【谚语俗语第36句】:【千个屠夫一把刀】(惯)屠夫:旧时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屠夫再多,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刀。比喻大家的做法都一样。

【谚语俗语第37句】:【狐狸总要露尾巴】(谚)不管狐狸怎样善于隐藏,肥大的尾巴总要显露出来。比喻人群中的恶类,无论怎样奸诈,终究要露出他的劣迹丑态来。 也作狐狸的尾巴总是藏不住的。 狐狸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谚语俗语第38句】:有一天,妈妈要出去吃席。这时,外面还刮着大风,很冷。妈妈说:“八里地赶个嘴,不如在家喝凉水。在家吃吧!”(河北·廊坊)

【谚语俗语第39句】:【石榴裙】“拜倒在石榴裙下”是句大家都熟悉的俗语,多比喻男子对女子崇拜倾倒之意。那么,石榴裙是一条什么样的裙子,谁穿的裙子,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这其间又有什么故事呢?先说石榴裙。古代的女子穿裙,多喜欢红色,而当时染红色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出来的,因此,人们把红裙称为“石榴裙”。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填词,这是石榴裙的早期文字记载。而在唐朝的时候,石榴裙是一种流行的服饰,深受广大女子的喜爱,从唐诗中可见一斑。如李白的诗中“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的“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还有杜审言的“桃花马上石榴裙”;万楚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泪下,开箱验取石榴裙”……再说“拜倒在石榴裙下”。相传杨贵妃非常喜欢石榴花,当然也喜欢穿石榴裙。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中广种石榴。每逢石榴花开之时,这位风流天子便携带爱妃去赏花游玩,饮酒作乐。由于宠爱美人,天子不理朝政,疏于政务。但文武大臣谁也不敢指责皇上,他们只能迁怒杨贵妃,见了她,拒不行礼,杨贵妃很生气。这天唐明皇设宴招待群臣,并请爱妃献舞助兴。但见杨贵妃却将酒杯端起送到皇帝唇边,耳语道:“这些臣子对臣妾非常不恭敬,我不愿意为他们献舞。”唐明皇一听,爱妃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这怎么行。于是下令,所有的文武百官,见了贵妃一定要下跪行礼,如果不这样做,就以欺君之罪严惩。所有的大臣们无可奈何,只得遵从。从此之后,只要一见到杨贵妃,莫不俯首叩拜。从此以后,“拜倒在石榴裙下”便流传开来,演绎成对女子崇拜倾倒之意,含有讽刺意味。

【谚语俗语第40句】:光屁股打老虎——又不要脸,又不要命

【谚语俗语第41句】:【有死罪,没饿罪】(谚)在法律条文上,有判人死罪的,但没有判人饿罪的。指即使是犯了死罪的人,也不能不让他吃饭。

【谚语俗语第42句】:【开弓没有回头箭】(谚)比喻事情既然已经启动,就要一直做下去,绝不能反悔停顿。 也作“开弓难收回头箭”。难收:无法收住。

【谚语俗语第43句】:玉米一收下来,妈妈就把吃的麦面换成了玉米面。我嘟囔着说:“打几千斤麦还舍不得吃,也不知道省个啥?”妈妈说:“过日子比树叶还稠,不能吃今儿没有明儿。细水长流,省了还是咱自家的。”(河南·郸城)

【谚语俗语第44句】:【解铃须用系铃人】(谚)要解下老虎项下的铃铛,还得请那位系上铃铛的人才行。比喻问题是由谁引起,还得让谁去解决。 也作“解铃仍着系铃人”。

【谚语俗语第45句】:【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至理BBB是勉励人们要惜时如金。要知其来源,先要知其时间是怎么得来的,寸阴是多长时间。古代用日晷计时,日晷是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的计时仪器。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晷针垂直地穿过晷面中心,日晷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之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上划上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投影就会投向晷面,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表盘,以此来显示时刻。将晷面上的格子用“寸”来衡量,晷针投下的阴影,就叫“寸阴”。那么“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古人早就使用“寸阴”一词了。如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南宋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当效禹王,寸阴是惜;当效文王,日昃不食。”此处均是用“寸阴”代表光阴。将“寸阴”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诗人王贞白,其诗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后来元代诗人同恕《送陈嘉会》也这样比喻:“尽欢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阴一寸金。”说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编著的《重订增广贤文》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从此,这句话就十分流行。

【谚语俗语第46句】:【背靠大树好乘凉】释义:比喻借别人的势力做靠山,有庇护,有依靠。例句:自然,背靠大树好乘凉。可是自己没有一点实力,这个凉是乘不好的。

【谚语俗语第47句】:【 泥人禁不起雨打】指禁不起考验。韩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网》:“棉花架不住风吹,泥人禁不起雨打。我只担心,往 后豆腐房办红火了,他挎兜儿里有了钱,再去走歪歪道儿!”

【谚语俗语第48句】:【 死马当成活马医】明知道无效,也尽力挽救。曹禺《北京 人》:“也好吧,死马当做活马医,就照他的意思办吧。”

【谚语俗语第49句】:【老鼠尾巴上绑鸡毛——不是什么正经鸟】(歇)比喻不是个正派人。常含责骂或讥讽意味。 也作“老鼠尾巴绑鸡毛——不是个正经鸟”。

【谚语俗语第50句】:莲藕有节又有孔——以通不通

【谚语俗语第51句】:【在刀刃上试脖子软硬】(惯)比喻拿生命去冒险。

【谚语俗语第52句】:【有虎父即有虎子】释义:父亲英雄,儿子也英雄。例句:太宗日:“有虎父即有虎子。”遂命领兵三千迎敌。

【谚语俗语第53句】:【这儿说,这儿了】说过就算完,不必再传话。浩然《山水 情》:“咱们这儿说,这儿了,别传,免得越传越玄,影响不 好。”

【谚语俗语第54句】:【驼子作揖——起手不难】(歇)作揖:旧时男子见面的礼节,双手抱拳高拱,上身略向前弯,表示敬礼。本指驼背人作揖不难,转指事情容易做到。

【谚语俗语第55句】:某村有个姑娘,长得很漂亮。别人给她提亲,一连说了好几个她都不愿意,再也没人给她说亲了,结果只嫁给了条件很不好的一个人。人们说:“这就叫今天选,明天选,选一个窝窝罩住眼。”(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56句】:【骑着马找马】(惯)比喻一边干,一边寻找新的出路。也比喻占有旧的,同时物色新的。

【谚语俗语第57句】:【海军帽飘带】海军战士帽子后面都缀着两根黑色的飘带,看起来很潇洒英武。它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在1805年,称霸欧洲的拿破仑舰队被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率领的舰队击败,彻底粉碎了拿破仑进攻英国的念头。然而,在这次海战中,纳尔逊受重伤死去。英国皇家海军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统帅,在发丧时全体水兵都在帽后缀上两条黑纱,表示哀悼和敬意。由于纳尔逊将军深得水兵的敬重,治丧之后,水兵们都不愿意摘去帽子上的黑纱。为了尊重水兵的意愿,英国海军正式规定海军士兵帽后加缀两条黑色飘带,并从此形成传统。后来,许多国家模仿英国,照猫画虎地搬了过来,帽上的飘带成了海军的显著标志。

【谚语俗语第58句】:【抬头一个主意,低头一个见识】(惯)形容人足智多谋。

【谚语俗语第59句】:【筷子】“筷子”是中国的特产,是古人的发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筷子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在世界餐具领域独领风骚,筷子使用的灵活性和效果,令老外们感到神奇。早在商朝的时候,我国就已有使用筷子的习惯了。筷子,原称“箸”,它的异体字是“筋”。今天还有这种称呼,如民谚里的“人厨需洗手,举箸勿多言”。为什么“箸”后来又改称“筷子”呢?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说,“筷子”这一称呼起源于江苏一带。那里是江南水乡,人们以船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讳很多,如坐船不能说“翻”字。也忌讳“住”(即停止的意思),而“箸”同“住”谐音,所以“箸”也就成了行船时不吉利之语,于是就改“箸”为“筷”,用于隐喻船走得快。

【谚语俗语第60句】:【隔着皮儿看不透瓤儿】(谚)瓤(rang):皮或壳里包着的东西。指隔着表层看不透内里。比喻人或事物的内情与本质不容易了解清楚。 也作“隔着皮看不见瓤”。

【谚语俗语第61句】:【打狗要用擒虎力】(谚)比喻降伏一般敌人,也要使出对付强敌的手段,丝毫不能轻敌。

【谚语俗语第62句】:【天下船载天下客】为顾客服务是义务,来者不拒。明代 《警世通言》:“天下船载天下客,不消说,自然从命。”

【谚语俗语第63句】:阎王涂水彩——色鬼

【谚语俗语第64句】:拿着门扇当窗户——门户不对

【谚语俗语第65句】:病重不吃药——等死

【谚语俗语第66句】:昨天语文测试,我的成绩不够理想,妈妈要我总结经验教训。她说:“你要挨一拳,得一招,不要光挨打不知道死活(为什么)。”(山西·稷山)

【谚语俗语第67句】:【瘫子掉在井里——捞起也是坐】(歇)瘫子:肢体瘫痪的人。坐:谐“做”。指事情反正要做。也指事情反正就是这样,怎么都行。 也作“瘫子落井——捞上来也是坐”。

【谚语俗语第68句】:【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谚)相隔千里,民风就不相同;相隔百里,习俗就不一样。指地域不同,民风民俗就互不相同。

【谚语俗语第69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谚)文章写得再好的人,也不敢自夸自己的文章是天下第一;武艺高强的人,却往往自夸自己的武艺盖世无双。 指习武的人总是技高不让人。

【谚语俗语第70句】:【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谓有话直说,或学舌,并无真意。 台湾李敖《李登辉的假面具》:“李根本不懂这首诗是什么意 思,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乱背一通而已。”

【谚语俗语第71句】:【庙门口的狮子——是石】(歇)石:谐“实”。指事情属实。

【谚语俗语第72句】:打长途电话——遥相呼应

【谚语俗语第73句】:【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谚)知:知交,交情很深的朋友。糟糠之妻:吃糠咽菜、同苦共难的妻子。堂:堂屋,正房。指人在发迹之后,一不可忘了患难朋友,二不可抛弃糟糠妻子。 也作贫贱交,不可忘;糟糠妻,不下堂。 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

【谚语俗语第74句】:【旗杆上的灯笼——高明】(歇)本指在高处照明,转指见解或技艺等高超。

【谚语俗语第75句】:【不死也得脱层皮】(惯)指即使能活下来,身体也已遭受了巨大的损伤。 也作不死也得剥一层皮。 不死也得扒层皮。 不死也得去层皮。

【谚语俗语第76句】:【有眼不识泰山】此语比喻有眼不认识重要人物。这一俗语,源起两处。一是来自传说故事。“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不是指山东的那座泰山。关于它的来历,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相传,有个名叫泰山的人,曾是古代著名大木匠鲁班的徒弟。因他总爱别出心裁,惹恼了师傅,终被逐出了“班门”。事过一年多,鲁班无意中在集市上看到一种精巧的家具,赞叹不绝。一打听,方知这家具原是被他逐出的泰山所制。为此,鲁班自愧不如,慨然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在泰山一带的民间。二是来自文献。在文献记载中,“泰山”不是人名,而是山名,就是五岳之尊的泰山。《诗经》有“泰山岩岩,鲁邦其赡”之诗句,何止鲁邦,它是华夏民族“高山仰止”之泰山。然而,“有眼不识泰山”则源自西晋的刘伶,他在《酒德颂》中有云:“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谚语俗语第77句】:【冤死别告状,穷死别当当】(谚)告状:向衙门递上诉状书。当当:用实物抵押现金。指旧时衙门和当铺,是最黑暗和剥削最残酷的地方。

【谚语俗语第78句】:【人与人不同,花有十样红】人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文学图 书:“有人统计过,《红楼梦》里写了有名有姓的有四百多个。 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十样红。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 格。”

【谚语俗语第79句】:学戏先学声,打铁先打钉。

【谚语俗语第80句】:【擀面杖吹火——不通气儿】(歇)擀面杖:擀面用的木棍儿,没有通气孔,无法用来吹火。本指空气不流通,转喻不通达事理。

【谚语俗语第81句】:垃圾堆里的画——废画(话)

【谚语俗语第82句】:脚踏楼梯板——步步高升

【谚语俗语第83句】:【不受磨难不成佛】不经过磨练,不可能轻易取得成功。 类似的:不受烟熏不成佛。冯志《敌后武工队》:“不受磨练 不成佛,要不是受了刘队长的那次教训,这些日子还不知得 闯了多少祸!”

【谚语俗语第84句】:鸭子的屁股——爱翘:圆滑;又圆又滑

【谚语俗语第85句】:【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谚)胆小的人怕的是胆大的人,胆大的人怕的是拼命的人。指人到了连命都不要的程度,那是没人敢惹的。

【谚语俗语第86句】:【高鸟尽,良弓藏】(谚)指高飞的鸟射尽,良弓就收藏起来不用了。 比喻功臣良将出生入死打天下,及至政权稳固,最高统治者便会排斥残杀他们。 也作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谚语俗语第87句】:【打横炮】(惯)比喻横加干涉,制造麻烦。

【谚语俗语第88句】:轮到第五组做值日,他们互相推脱,一个个溜走了。下午,老师发现后说:“你们比其他组还多两个人呢,这真是‘龙多不下雨,人多不干活’啊!”(河南·宝丰)

【谚语俗语第89句】:【三人同行小的苦】(谚)几个人同行上路,年轻辈分小的,理应多承担些服务性劳动。指在群体活动中,年轻人要有吃苦多劳的自觉性。 也作“三人出外小的苦”。

【谚语俗语第90句】:【鬼话】“鬼话”,指的是骗人的谎话。“鬼话”一词,源自一百多年前的穗、港、澳一带,与今日词义不同。那时的“鬼话”曾指鬼佬之话——英语。约一百六十年前,广州出版过英语学习读本,封面大字标明书名是《鬼话》。如当时已有今义,断然不会将英语学习读本命名为《鬼话》。那样,谁还敢学习英语呀!这本早年英语课本《鬼话》很有趣,是中文英语书。如在“球”后面用汉语注音为“波”,所以后来粤语干脆不说“球”了,改用“鬼话”之“波”了。《鬼话》书已罕见,美国有本《广州番鬼录》对此有较多介绍。何以称英语为“鬼话”呢?许多文献记载,“鬼”多指“远国蛮夷”或“异族外国”之人。如朱熹集注:“鬼方,远夷之国也。”“鬼话”显然来自古代中国对外国的称谓,无贬义。鬼话转义为今义,显然是中文特点一词多义之故,国人又极善于联想,“鬼”在古代许多小说中是坏东西,能妖言惑众,借《鬼话》为“鬼话”。

【谚语俗语第91句】:【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从他酒价高】(谚)无求于人,走到哪里人们都不会小看你;你不饮酒,何必管他酒价涨得有多高。指人能做到对人无所求,对事无所求,那就是个高超的人。

【谚语俗语第92句】:【打夹帐】(惯)指交易中,中间人暗地里索要财物。

【谚语俗语第93句】:【有地皮,无躲处】(惯)指无处藏身。

【谚语俗语第94句】:【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释义:话说清楚别人才能明白。例句:“三爷三嫂都是劳苦人民,一说就通!就是可惜呀,咱们说的还不够;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啊!”

【谚语俗语第95句】:【老猫不在家,耗子上房笆】释义:房笆:铺在房椽子上面的苇箔(b。)、秫秸等。比喻没有人管束了,便任意胡来。例句:牛大婶:“对!‘帅不离位’真不假,看你们这‘老猫不在家,耗子上房笆’了。”

【谚语俗语第96句】:【接香火】(惯)指有了子孙后代。 也作“接续香烟”。

【谚语俗语第97句】:【入乡随俗】(谚)到了什么地方,就要随从那里的风俗民情。指各地风俗民情不同,不随从当地的习俗,就不能融入当地的生活。 也作入境问禁,入国问俗。 入国问禁,入境问俗。 入乡随俗,入家问忌。忌:忌讳。

【谚语俗语第98句】:打雷不下雨——光响(想)有啥用;虚张声势

【谚语俗语第99句】:抓不住老虎——在猫身上出气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881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