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微博民间俗语俗话文案,错过就太可惜了!

【谚语俗语第1句】:【老猫不在家,耗子上房笆】释义:房笆:铺在房椽子上面的苇箔(b。)、秫秸等。比喻没有人管束了,便任意胡来。例句:牛大婶:“对!‘帅不离位’真不假,看你们这‘老猫不在家,耗子上房笆’了。”

【谚语俗语第2句】:【冷处理】(惯)比喻事情发生后暂不解决,等有了合适的时机再作处理。

【谚语俗语第3句】:【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谚)有车在前边行,后边就会有碾出的车辙;有树长得高大,下面自会有树影。比喻再秘密的事也隐瞒不住别人。

【谚语俗语第4句】:一马不行百马忧。

【谚语俗语第5句】:老鼠的脑壳——不粗;挤不出多少油水;翘不起来

【谚语俗语第6句】:【穷汉妻,半张犁】(谚)穷汉的妻子,干起活来要顶半张牛拉的犁。 指旧时穷人的妻子要干很重的劳力活,生活负担十分大。

【谚语俗语第7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谚语俗语第8句】:【得理不让人】释义:只要有理,就不退让。形容不好惹,太过分。例句:“哎,梁斗,你也别得理不让人了!”

【谚语俗语第9句】:小侄儿刚三岁就开始骂人,爷爷让叔叔好好管教管教。叔叔说,他还小,长大懂事后自然就没事了。爷爷说:“除草要趁早,教儿要从小。”(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10句】:【要宜麦,见三白】(谚)三白:三场好雪。要想麦子丰收,最好是腊月里能连下三场好雪。指冬雪是麦子丰收的保证条件。

【谚语俗语第11句】:【老母鸡下出凤凰蛋】(惯)比喻根本不可能有的事情。

【谚语俗语第12句】:星期天我去姥姥家,想走小路,可妈妈却说:“大路虽然没有小路近,可小路坑坑洼洼的,不好骑车。俗话说‘宁走十里远,不走一里喘’,你还是走大路的好。”(河南·宁陵)

【谚语俗语第13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谚)恶:恶劣,不肖。硕:硕大,丰盛。人们总是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不认为自己的田禾比别人的长得好。指人情一贯是:看儿子是自家的好,看庄稼是人家的好。

【谚语俗语第14句】:【 不是好吃的果子】有硬壳的果子,须敲开,谓不是好欺侮 的人。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老子不是好吃的果子,你 别在老虎嘴上拔胡子来。”

【谚语俗语第15句】:【单打一】(惯)指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做一件事或只接触某一方面的事,而不管其他方面。

【谚语俗语第16句】:【 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多指相貌 方面的缺点。期刊:“你老觉得我难看,你可以摇摇头,撇撇 嘴,说我丑人多作怪,马不知脸长,但你没有资格说我下 贱。”

【谚语俗语第17句】:【关门打鼓,鼓声在外】(谚)关住门打鼓,鼓声也会远播到外面。比喻内部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丑事,总是难以掩盖,很快就会传播出去。

【谚语俗语第18句】:【把猫说成虎】(惯)比喻夸大事实。

【谚语俗语第19句】:【杀鸡焉用牛刀】此语比喻不能大材小用或小题大做。谁能想这样一句俗语竟然出自孔圣人之口。《论语·阳货》记载,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游任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听到城里有弦歌之声,微微一笑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武城这样一个小地方没有必要推行礼乐大道。子游一本正经地说:“过去您教导我们说:‘君子懂得礼乐之道就会有仁爱之心,小人懂得礼乐之道就容易被役使。’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导去做的呀!”孔子听后对其他学生说:“子游说得对,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谚语俗语第20句】:风筝落在刺笆[荆棘]林——乱缠;缠住了

【谚语俗语第21句】:【宁输一子,不失一先】(谚)指下棋时,宁可输掉一个棋子,也不可失去一着主动进攻的机会。也借指做事贵在争取主动,而不在一时的利害得失。 也作“宁失数子,不丢一先”。

【谚语俗语第22句】:【捧臭脚】“捧臭脚”与溜须拍马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阿谀媚上之举。 “捧臭脚”是怎么回事呢?北宋时,大太监李宪受到皇上宠爱,当上了永兴路副都总管,声势显赫。其部将彭孙,原是绿林出身,想以李宪为靠山,于是私下来到李宪的府邸。正巧,赶上了李宪要洗脚,彭孙抓住机会,来了个毛遂自荐,请求帮李宪洗。李宪乐了,省得自己动手洗脚,也没做什么客气的表示。岂料,鞋袜一脱,一股臭气扑面而来。彭孙显示了真功夫,捧着李宪的脚,耸着鼻子,嘴里却高呼:“太尉脚何香也!”李宪反应也快,就势抬脚丫踹摩着彭孙的脑袋说:“奴谄我,不太甚乎!” 这件事传到苏东坡那里,把它记进了《东坡志林》和《仇池笔记》里。苏东坡是何等人也,他的文章不愁没人看,这令人作呕的“捧臭脚”的丑事,就流传了下来。在民间,“捧臭脚”还不算最丑,还有比“捧臭脚”更恶心的比喻,叫“舔屁股”。可见,人们对阿谀奉承、拍马溜须之人是多么的厌恶和鄙视。

【谚语俗语第23句】:【谷子破壳方见米,灯草脱皮才见心】释义:比喻在关键时刻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心。例句:我们苗家有一句谚语,叫做:谷子破壳方见米,灯草脱皮才见心。杰豹兄虽有高策,也需有志同道合之人配合,否则孤掌难鸣啊!

【谚语俗语第24句】:【得饭望饱,闹事望了】(谚)得到饭食,总想着吃饱肚子;闹起事来,总希望事情有个了结。指闹事人的共同心理是盼望有人来调解。

【谚语俗语第25句】:树梢上吹喇叭——趾(枝)高气扬

【谚语俗语第26句】:【属螃蟹的——横行惯了】(歇)本指螃蟹习惯横着爬行,转指一贯蛮横不讲理。 也作“属螃蟹的——横着走”。

【谚语俗语第27句】:【有奶便是娘】只看对自己有利,不管真假好坏。孙犁《风 云初记》:“姓白的说,我们不管别人说长道短,不怕官家追 捕捉拿,有奶便是娘亲,给钱就是上司。”

【谚语俗语第28句】:【药不对症,参茸亦毒】参茸:人参和鹿茸,中药里最有滋补功能的两味药物。指用药如果和病症不相投,再名贵的药物也会对身体有损害。

【谚语俗语第29句】:【牛食如浇,羊食如烧】(谚)农作物被牛吃过,就像被水浇过一样,会长得越发茂盛;被羊吃过,就像被火烧过一样,会干枯死去。指牛吃青苗无害,羊吃青苗必枯。

【谚语俗语第30句】:鬼儿爷拍胸口——没心没肺

【谚语俗语第31句】:【饭瓢子过河】释义:比喻顺水漂流一场空。例句:“各人知趣,小心饭瓢子过河!”陈工头对外面骂了一句。

【谚语俗语第32句】:【一把屎一把尿】(惯)形容抚养孩子十分辛劳。 也作一把尿一把屎。 屎一把,尿一把。

【谚语俗语第33句】:【好鼓不用重锤敲】(谚)响亮的鼓用不着重锤敲打。比喻聪明人悟性高,一点就明,不用多说。 也作“响鼓不用重锤”。

【谚语俗语第34句】:【安乐窝】“安乐窝”现在指安逸舒适的生活处所。源出《宋史·邵雍传》。据《宋史·邵雍传》载:“邵雍,字尧夫,河南人。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刻苦自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朝廷请他做官,他不愿为凡事所累,便离家出走,游历四方。后来,他回到家乡,与外界摒绝往来,闭门不出,潜心研究理学、易学,终成高士。以后,邵雍迁居洛阳。当时的宰相富弼以及司马光、吕公著等贤士也退居洛阳,他们和邵雍意气相投,彼此往来密切。在司马光等人的帮助下,邵雍在洛阳天津桥南置买了一处田园,修建了住宅,插柳种花,自种自收,怡然自得,宛若世外桃源。闲暇之余,焚香静坐,饮酒吟诗,自得其乐。为表示自己安贫乐道,不追求功名富贵的志向,他给自己的住处起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安乐窝”一词便成为隐逸文士们对自己居室的谐称,含有淡泊明志、自得其乐的语义。例如,南宋戴复古有“四山便是清凉园,一室可为安乐窝”之句。到了后来,由于“安乐窝”同“逃避艰难困苦,贪图享乐生活”的思想行为有相通之处,于是由原来的不与官场浊流同流合污的褒义转义为贬义。

【谚语俗语第35句】:【马瘦毛长,人拙理短】(谚)马瘦了,毛就显得长;人笨拙,有理讲不出或做事不圆到,就显得理亏。指笨拙的人不是理短,而是嘴笨或处事不当。

【谚语俗语第36句】:玉帝爷出告示——神话

【谚语俗语第37句】:【桃李满天下】(惯)桃李:比喻所教的学生。形容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多,遍布各地。

【谚语俗语第38句】:【唱戏的吹胡子——假生气】(歇)吹胡子:戏曲中演员表演角色生气时的动作。指假装生气的样子。

【谚语俗语第39句】:【 假氏大家族】指各种伪劣产品。《工人日报》( 1989,1, 22):“近几年,在诸如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假烟、假酒等 众多的‘假氏大家族’中,又悄悄派生了一对双胞胎:假粮 食,假原料。”

【谚语俗语第40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谚)指暗了东方,西方还亮;南方黑了,北方还明。比喻一处情况不利,还有别处,做事应当灵活通变,不可拘泥。

【谚语俗语第41句】:【凡药三分毒】(谚)凡是药物,总含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的成分。指药能治病,但同时也有副作用,服用时必须慎重。 也作“是药三分毒”。

【谚语俗语第42句】:【这手来,那手去】(惯)1指钱仅仅从手中过一下,并不花用。2指花钱没有节制,挣多少花多少。 3指日子不富裕,没有积蓄。

【谚语俗语第43句】:锅边上的油渣——练(炼)出来的

【谚语俗语第44句】:【老和尚的木鱼儿——天生挨揍的货】(歇)木鱼儿:僧尼念经或化缘时敲打的响器,用木头镂空制成。货:本指货物、东西,转指人(骂人的话)。指没有出息,生来就是挨打挨批的人。含责骂意。 也作老和尚的木鱼儿——挨敲打的木头疙瘩。 老和尚的木鱼儿——该着挨敲。

【谚语俗语第45句】:【腊月里萝卜——冻了心】(歇)腊月:农历十二月,一般是一年里天气最冷的时候。冻:谐“动”。 心:本指中心部分,转指心思、志向。指思想、感情发生波动,产生新的念头。

【谚语俗语第46句】:山鸡吃着黄连子——苦在心窝不敢啼(提)

【谚语俗语第47句】:【跌到茅坑就不怕屎臭】(谚)人跌进屎尿坑里,也就顾不得屎尿的臭气了。比喻人既然已经陷入险恶的境地,也就豁出去了。

【谚语俗语第48句】:【爱戴高帽子】释义:比喻喜爱别人奉承。例句:多九公道:“老夫闻说此处最喜奉承,北边俗话叫作‘爱戴高帽子’;今日也戴,明日也戴,满头尽是高帽子,所以渐渐把头弄长了。这是戴高帽子戴出来的。”

【谚语俗语第49句】:【唱红脸】(惯)比喻扮演或充当好人。与“唱白脸”相对。

【谚语俗语第50句】:【行有行风,帮有帮俗】(谚)行:行业。帮:帮派。指行业也好,帮派也好,都各自有着一套习俗和讲究。

【谚语俗语第51句】:【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北京天桥一带,以往多有耍武艺 的,技艺不高,常以自夸来招揽观众。借指说大话,不见行 动。浩然《艳阳天》:“那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一天到晚 空喊口号。”

【谚语俗语第52句】:【黄鳝坭鳅一篓装】释义:坭鳅:即泥鳅。比喻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例句:李青山过去拦住,想缓和他,被他触了一鼻子灰:“噢!青菜萝卜一锅煮,黄鳝坭鳅一篓装!没有那么安逸!”

【谚语俗语第53句】:井底撑船——无路可走

【谚语俗语第54句】: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我怕自己讲不好,就不敢报名。爸爸说:“三年胳膊三年腿,十年练不出一张嘴。”鼓励我去试试。(河北·易县)

【谚语俗语第55句】:有个人很自私,经常到别人家大吃大喝,很少请别人到他家去。外婆说他是“吃人家的眼珠子鼓出,吃自家的泪珠子流出”。(浙江·绍兴)

【谚语俗语第56句】:妈妈不小心把饭撒了,爸爸正要说,就被妈妈笑着截住了:“大哥莫说二哥,脸上麻子一样多。”(云南·大理)

【谚语俗语第57句】:笙笛合奏——连吹带捧

【谚语俗语第58句】:【各打各的算盘】释义:各人作各人的打算。例句:扰你们五十四个大包子,就算手工钱。哎,倒也罢了,各有各的想法,各打各的算盘。

【谚语俗语第59句】:叔叔干活时,哪活轻抢着干哪活。爸爸冲着他说:“看来,你就是下油锅也得看看那个地方冒泡不冒泡啊!”(湖北·京山)

【谚语俗语第60句】:【脸皮薄】(惯)指人容易害羞,不好意思。 也作“脸皮嫩”。

【谚语俗语第61句】:【救人须救彻】(谚)救助人,必须做到完全彻底地使之渡过难关。 指救助人要负责到底,不能单凭一时的激情。 也作“救人救到底”。

【谚语俗语第62句】:【磨扇压住手指】遇到危难,需要援助。梁斌《红旗谱》: “当天下午,严志和想来想去,无处借取,只好找到李德才, 说:德才哥,我磨扇压住手了!”

【谚语俗语第63句】:一天到晚淡茶饭——不吃香

【谚语俗语第64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惯)洞庭山:在太湖中,属吴江县,有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盛产橘子。比喻人忘本,得到了好处却忘了这好处的来源。

【谚语俗语第65句】:【平地跌跟头】(惯)比喻在顺境中出问题,或在不该犯错误的地方犯错误。 也作“平地摔跟头”。

【谚语俗语第66句】:【踏着鼻子上脸】见“登鼻子上脸”。

【谚语俗语第67句】:有个同学各方面都很好,就是那个嘴太厉害,与全班同学差不多都吵过了。她妈妈数落她:“你是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全吃你嘴上的亏了。”(河南·安阳)

【谚语俗语第68句】:【仓廒府库,抹着便富】(谚)廒:存粮的大仓库。只要接触粮仓、银库,就一定会富起来。旧指凡管理粮仓、银库的,就没有不从中谋取财物的。

【谚语俗语第69句】:【家有贤妻,丈夫不遭横事】(谚)横事:意料不到的灾祸。指家里有贤惠的妻子,处事周到,防祸未然,丈夫自可过着无忧无虑的平安生活。 也作“家有贤妻夫祸少”。

【谚语俗语第70句】:【漏眼不藏丝】有目共睹,没有营私舞弊。明代《金瓶梅》: “你两亲家都在此,漏眼不藏丝,有话当面说,省得俺媒人们 架谎。”

【谚语俗语第71句】:奶奶店铺里的糖果总比邻家的几个摊位卖得好,一说起经验来奶奶就自豪地说:“有花自来香,好货客满堂。我卖的都是正牌真货呀!”(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72句】:【好汉搁不住三泡稀】(谚)搁:经受。三:多的约数。稀:腹泻拉稀。即使是身强力壮的汉子,也经受不住连着多次拉稀。指腹泻拉稀是最折磨人的。 也作好汉架不住三泡稀。 好汉经不住三泡稀。

【谚语俗语第73句】:【就热锅炒热菜——一勺儿烩】(歇)就:趁……之便。比喻一网打尽。

【谚语俗语第74句】:【瞎指挥】(惯)指不顾实际情况地发号施令。

【谚语俗语第75句】:手拿谜条猜不着——执谜(迷)不悟

【谚语俗语第76句】:扳手紧螺帽——丝丝入口(扣)

【谚语俗语第77句】:【平不过水,直不过线】建筑业行话。建筑要找直线,找水 平。借指为人处世要公平正直。电视剧:“搞建筑和做人是 一个理。平不过水,直不过线。”

【谚语俗语第78句】:【斗大的字认不上两石】(惯)斗、石:都是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形容识字很少或不识字。 也作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升:容量单位,10升等于1斗。 斗大的字认不得几石。

【谚语俗语第79句】:【推山山倒,填海海平】释义:比喻力量大,无往而不胜。例句:只有天下穷人都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个点上使,共同对敌,才能推山山倒,填海海平,把旧世界砸个落花流水。

【谚语俗语第80句】:【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惯)形容人因生气而脸色非常难看。 也作鼻子不是鼻子,脸子不是脸子。 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鼻子不是鼻子,嘴不是嘴。

【谚语俗语第81句】:妈妈叫我帮她干活,我说先玩一会儿再干。妈妈朝我一变脸:“我看笤帚疙瘩要吃食儿。”吓得我赶紧干活去了。(山东·昌乐)

【谚语俗语第82句】:小明放学回家,爷爷让他去买包茶叶,他磨磨蹭蹭地不愿去。吃完饭,爷爷又催他去买,小明还是懒得动。奶奶在一旁说:“这真是饥了蹭,饱了愣,不饥不饱不想动。”(河南·三门峡)

【谚语俗语第83句】:飞机上作报告——空话连篇

【谚语俗语第84句】:【吃人不吐骨头】形容剥削者的贪婪和残酷。类似的:吃 枣不吐核,吃人带皮骨。海外刘宜良《江南小语》:“剥削,剥 削,天下吃人不吐骨头的职业,莫过于律师了!”

【谚语俗语第85句】:【胡萝卜就烧酒,仗个干脆】释义:比喻做事情干脆利落。例句:这正是件迅雷不及掩耳的事情。说句外话,叫做:“胡萝卜就烧酒,仗个干脆。”

【谚语俗语第86句】:妈妈爱说爱笑,潇洒乐观;爸爸终日闷闷不乐,寡言少语。一天,奶奶劝爸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常喜常乐,胜吃良药;遇难不愁,健康长寿!”(新疆·拜城)

【谚语俗语第87句】:小刚读书总是拖着长腔,写字曲里拐弯。老师说他是“读书唱山歌,写字挖田螺”。(江苏·无锡)

【谚语俗语第88句】:字要简洁方为妙。

【谚语俗语第89句】:【大路不平有人踩】有人主持公道,打抱不平。陈登科《风 雷》:“路不平,有人踩,做事不公,谁都有意见。” 大水冲了龙王庙传说龙王管水,庙被水冲,借指自己人 发生冲突。成语:自相火并。清代《三侠五义》:“呀!真是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就是欧阳爷智公 子,亡夫俱是好相识。”

【谚语俗语第90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谚)练武术的,要不住手地练拳;练曲艺的,要不住口地练唱。指技艺要经常练习,不可间断。也泛指要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离不开勤学苦练。 也作拳不能离手,曲不能离口。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谚语俗语第91句】:王大娘在我家聊天,谈起本村张家今年的收成特别好时说:“夏天跑,冬天饱;秋天睡,一年累。人家在农忙的时候干得欢啊!”(河南·郏县)

【谚语俗语第92句】:姐姐在缝衣服,纫上针后,引了很长的线,一不小心,长长的线又团在了一起,怎么也解不开。妈妈见了,打趣说:“你这个拙丫头,用长线来捆疙瘩,想吃‘团圆蛋’啊!”(河南·郑州)

【谚语俗语第93句】:【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释义:茶壶肚大嘴小,饺子在里面倒不出来。比喻人嘴笨不善表达;或有难言苦衷,不好开口。例句:周丑孩给众人讲,两手比画着,脖子都急红了,嘴里却结结巴巴地说不出来。张有义笑着说:“哎呀周教官,你可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还是叫马教官吧!”

【谚语俗语第94句】:【不下高梁本,得不着老酒喝】释义:高梁的子实可用来酿酒。比喻不付出—定代价,就实现不了预期的目标。例句:还是那句老话,不下高梁本,得不着老酒喝。他明知道请春杉上他家去,多少得破费一点。嗑把瓜子也是钱,喝口水也得费柴禾。可他想到长远利益还是下了“请帖”。

【谚语俗语第95句】:【好男不吃婚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谚)好男儿不吃结婚时的现成饭,好女子不穿出嫁时的现成衣。 指有志气的青年,贵在能独立生活,不靠祖业,不享现成福。 也作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女人不穿嫁时衣,男儿不吃分时饭。

【谚语俗语第96句】:穿了短裤套袜子——差一大截

【谚语俗语第97句】:【七次量衣一次裁】(谚)指做衣服要多次量身,量准了再下刀裁剪。 比喻做事要把准备工作做好,谋划要周到,裁决要果断。

【谚语俗语第98句】:觉多腿脚软,酒多脑袋沉。

【谚语俗语第99句】:爸爸的一位朋友终年在家养鸡,搞科学种田,几位亲戚劝他进城去做生意,说那比养鸡、种田要合算多了。可那位叔叔却不这样想,他说:“打鱼的不离船边,找柴的不离山边,我这个庄稼汉怎能离开田边?”(江苏·海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911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