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最新民间俗语金句,很有意境!

【谚语俗语第1句】:【旦角】“旦角”指戏剧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区别。在京剧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来的呢?西汉桓宽的《盐铁论》里,就提到“今民间……奇虫胡妲戏娼舞像。” 方以智在《通雅》中释为:“胡妲,即汉饰女伎,今之装旦也。”可见在汉代,已出现了旦角演员,尽管当时还没有完整形态的戏剧。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为我们点明了它的渊源所自。原来我国历史上,习惯把来自西域的各种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举不胜举。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确的诠释,他在《唐戏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汉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录胡语之音。”(可能是用一个足以表示女性的汉字,来记录胡语之音),由于是音译,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写本又作“黑旦”,宋人《乐府混成集》又写作“笪”和“旦”。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语中的本义,《燕乐考源》作了解释:“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韵也。其声亦应黄钟、太蔟、林钟、南吕、姑洗。”可见五旦就是五音,与宫、商、角、徵、羽相当,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乐术语。汉以后,随着西域艺术的内传,“胡妲”被作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称。“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唐书礼乐志》说:“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主歌主舞应和现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随着戏曲的兴起,旦则演变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称。如宋代时有“装旦”。元朝是我国戏曲大发展时期,杂剧中已出现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类旦角角色,为现在齐全的旦角名称打下了基础。

【谚语俗语第2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语出《孔子家语》。这句话人们常说,是劝谏之良言,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良药多苦是规律,黄连就是珍贵的药材,它们虽苦,但却能医好人们的疾病。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语言,虽不中听,但最有价值,能警示自己,敦品厉行,养成良好品德。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听了魏征的逆耳忠言,把逆耳忠言当成一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成就了“贞观之治”。相反,他的儿孙唐玄宗李隆基虽有“开元之治”,但他自满了,听不进忠言,一味相信安禄山的甜言蜜语,却不知安禄山是口蜜腹剑,结果放松了警惕,酿成了“安史之乱”,使中兴的大唐急速走上下坡路,由盛变衰。百姓也是如此,人的一生都想称心如意是不可能的,不能一听逆耳忠言就不高兴,一遇不顺利就怨天尤人,一听奉承话就忘乎所以,必然落得个“狐狸奉承,乌鸦唱歌”的结果。

【谚语俗语第3句】:【蛤蟆吃黄蜂,倒挨了一锥】释义:比喻没得到好处,反而受责备。例句:这次欢迎史厂长,你想再尝甜头,来了个老谱袭用。故技重演,没料到热面孔碰了个冷屁股,弄了个蛤蟆吃黄蜂,倒挨了一锥。

【谚语俗语第4句】:【拔出萝卜带出泥】牵扯到别的麻烦。泥、你谐音,又指牵 涉到对方。《文汇报》(1984,5,10):“不揭彭的问题,说明自 己也有问题,怕拔出萝卜带出泥。”

【谚语俗语第5句】:【钱能生利,穷能生穷】(谚)钱财能将本生利,富者自然会越来越富;穷人毫无周转能力,在困境中不免越陷越深。指经济上完全陷入被动,就很难摆脱窘困。

【谚语俗语第6句】:【炒下豆子众人吃,打烂炒锅一人赔】(惯)比喻好事人人有份,祸事一人承担。 也作炒豆大伙吃,炸锅一人担。 炒豆大伙吃,炸锅一个人的事。

【谚语俗语第7句】:蜜蜂叮在玻璃上——看到光明,没有出路

【谚语俗语第8句】:【贼人有妙计】(谚)贼人有作案的狡诈手段。指坏人有常人意想不到的诡计阴谋。

【谚语俗语第9句】:【小骂大帮忙】(惯)指批评、反对不过是作姿态,实际上是支持、拥护、帮大忙。

【谚语俗语第10句】:邻居占了我家的地盘,爸爸要去评理。大姑劝道:“算了吧,家有千尺码,外有百杆秤,大伙儿心里都有数,咱也别再不依不饶的了!”(四川·成都)

【谚语俗语第11句】:饮食贵有节,运动贵有恒。

【谚语俗语第12句】:【自己酿的酸酒自己喝】做错事自己承担责任。酸,也说: 苦。成语:自食其果。《天意》:“我不恨任何入,只恨自己, 既然自己偷吃了禁果,那么这杯不幸的苦酒就该自己喝下 去。”

【谚语俗语第13句】:我进步很快,老师夸我是锅炉烧足了的压力表——直线上升,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爸爸却说:“以后可要继续努力呀,希望你能凤凰头上戴牡丹——好上加好。”(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14句】:【三长两短】“三长两短”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别是常指人的死亡。“三长两短”望文生义好像是用一组数字说长论短,形容长长短短参差不齐的样子,其实不然。那么,“三长两短”是怎么来的呢?旧时,凡是出了生命攸关的大事,例如横死凶杀,同今日办案程序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古代的破案没有现代科技手段,是将死者先抬放到棺木中,再由官员验尸查案。此类待查的死尸,不属盖棺入土的正式入殓,所以,只有棺材而没有棺材盖。无盖的棺材由五块木板钉成,即左、右、下面共三块长板子,头尾各有一块小(短)的板子。人们不愿意直说躺在这无盖儿棺材里等待处理的死尸,有人用俏皮话筒略地说了“三长两短”,指的是那棺材呢!所以,“三长两短”暗指灾祸、事故或死亡了。 “三长两短”有时也被缩略成“长短”,意思不变。如《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谚语俗语第15句】:【慷他人之慨】用别人的财物做人情,自己并无愧色,却显 得很慷慨大方。明代《二刻拍案惊奇》:“满生总是慷他人之 慨,落得快活。”

【谚语俗语第16句】:【水平不流,人平不语】人心中无事就平静,有不平的事情, 就会说出来。相关的:物不平则鸣。明代《醒世恒言》:“常 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这班闲汉替过迁衙门打点使 钱,亦是有所利而为之。若是得利均分,倒也和其光而同其 尘了。因有手迟脚慢的,眼看别人赚钱,心中不忿,却去过 老面前搬嘴。”

【谚语俗语第17句】:【海上风多舟难行,世上官多不太平】(谚)海上的风多了,船只就难以行驶;世上的官多了,百姓就不得安宁。指官多骚扰就多,掣肘更多,使社会不能太平。

【谚语俗语第18句】:春汛的跳虾——随大流

【谚语俗语第19句】:吃过响饭搭早车——赶不上趟

【谚语俗语第20句】:【现钱买的手指肉】(谚)现钱:不赊不欠付给现金。手指肉:买主用手指向的那块肉。指只要有现钱,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谚语俗语第21句】:鹅卯石砌墙根——根基不稳

【谚语俗语第22句】:【爱他的,着他的】(谚)对谁偏爱、溺爱,就不免要受谁的制约,甚至受骗上当。指偏爱与溺爱,必定落得个被动的结局。

【谚语俗语第23句】:喝生水,拿赃钱——早晚是病

【谚语俗语第24句】:口袋里盛娃娃——装人

【谚语俗语第25句】:土地爷打城隍——管得宽

【谚语俗语第26句】:我家包包子时,奶奶准备往包子馅里放姜。我说:“奶奶,我不爱吃姜,不要放了。”爷爷说:“还是放些好,经常吃些葱姜蒜,少给医生找麻烦。”(河南·新乡)

【谚语俗语第27句】:《百家姓》不念头个字——开口就是钱

【谚语俗语第28句】:【鼠有鼠洞,蛇有蛇路】见“蛇有蛇路,鼠有鼠路”。

【谚语俗语第29句】:独个人照镜子一里外是自己

【谚语俗语第30句】:骆驼死了变毛驴——没驮够

【谚语俗语第31句】:【看哈哈笑】(惯)比喻见别人出了事而幸灾乐祸。 也作看哈哈。 看笑话。

【谚语俗语第32句】:【怕见的是怪,难躲的是债】(谚)害怕见到的是鬼怪,难以躲过的是债主。指旧时穷人往往无钱还债,但想躲又躲不过。

【谚语俗语第33句】:【宁可贫后富,不可富后贫】(谚)过日子,宁可先受贫困,后来富裕;不可先前富裕,后来贫困。指先贫后富可以激励进取,先富后贫难以委屈安生。

【谚语俗语第34句】:黑乌鸦变不了白鸽子一种不同

【谚语俗语第35句】:【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谚)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两个卦名,否是凶卦,泰是吉卦。指欢乐过度就会招来悲苦,倒霉到极点就会转交好运。 也作乐极悲生,贯盈祸起。 乐极则悲,泰极则否。

【谚语俗语第36句】:歪嘴烂舌头——说不出好话来

【谚语俗语第37句】:飞机上扭秧歌——载歌载舞

【谚语俗语第38句】:【家无生活计,不怕斗量金】释义:如果没有谋生的办法,即使有斗量黄金的家业也无济于事。例句:“‘家无生活计,不怕斗量金。’我如今又不做官了,无处挣钱,作何生意以为糊口之计?”

【谚语俗语第39句】:孙大圣闹天宫——慌神

【谚语俗语第40句】:玻璃筷子夹凉粉——光对光

【谚语俗语第41句】:电灯照雪——明明白白;明白

【谚语俗语第42句】:脑袋上刷糨糊——糊涂透顶

【谚语俗语第43句】:弟弟吃饭总怕吃不饱,老是把碗盛得满满的,可又总是吃不完就放了筷子。妈妈说他是“眼睛大,肚子小——肚饱眼睛饥”。(广西·柳州)

【谚语俗语第44句】:【名师出高徒】释义:有名的师傅能教出本领高强的徒弟。例句:谁都知道和尚的本事大,武艺好。名师出高徒,老师好,徒弟也错不了,所以这小和尚一出台也是“碰头好”。

【谚语俗语第45句】:【正没窟窿下蛆,来了个卖藕的】(惯)比喻正好给干坏事的人提供了方便。

【谚语俗语第46句】:【猪八戒倒打一耙】借指自己理亏,反而攻击对方。袁静 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你这小子,还猪八戒倒打一钉耙啊! 刚才你把小梅打得鼻子里滴血葡萄,要不是我们把你拉开, 还不定打成什么样儿呢。”

【谚语俗语第47句】:沙石积在一起是座山。

【谚语俗语第48句】:【对矮人莫说矬(cu。)话】见“当着矮人,别说短话”。

【谚语俗语第49句】:【落水顾命,上岸顾财】谓考虑眼前利益。清代《何典》:“只 要留得青山在,哪怕无柴烧?若只管这等落水要命,上岸要 钱的鬼相骂,连我也局促不安了。”

【谚语俗语第50句】:【难将一人手,掩尽天下目】(谚)掩:遮盖。比喻一个人所做的丑事、坏事,很难瞒得过天下众人。

【谚语俗语第51句】:哥哥今年十五岁了,可他做事随随便便的,妈妈总是不放心。一天,哥哥告诉妈妈,说自己在学校交了一个新朋友。妈妈提醒哥哥说:“交友要小心,植树要植根。交上坏朋友,迟早要丢丑。你们要互相鼓励着上进才行!”(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52句】:【拔一根寒毛比腰粗】(惯)拔出一根汗毛来也比人家腰粗壮。比喻钱多势力大,不同一般。 也作“拔一根毫毛比腰杆儿粗”。

【谚语俗语第53句】:【抱成一团】(惯)指紧密团结在一起。

【谚语俗语第54句】:【当地蝼蛄当地拱】(谚)蝼蛄:昆虫,善拱土,吃农作物嫩茎。指蝼蛄只在它生长的地面上拱土。比喻作案的坏人总离不开本乡本土。

【谚语俗语第55句】:【 让龙头摆起来】旧俗春节要耍龙灯,龙头摆动,龙身随着 舞动,比喻关键事情要首先做好。《北京日报》(1986,2,3): “让龙头摆起来。耍龙灯,龙头摆起来,龙身龙尾也就动起 来了。规划、设计和勘测,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对开创首都 建设新局面至关重要。”

【谚语俗语第56句】:我去给奶奶盛饭,不小心把碗碰破了。奶奶风趣地说:“你呀,做活都要工钱,下岗去吧!”(河南·滑县)

【谚语俗语第57句】:老太太买肉——不要筋(紧)

【谚语俗语第58句】:快过年了,我嚷着要买新衣服,爸爸批评我说:“鸟美比羽毛,人美比学习。”(宁夏·西吉)

【谚语俗语第59句】:【吃江水,说海话】(惯)指人爱吹牛皮,说大话。

【谚语俗语第60句】:2月15日早晨,大地被一层厚厚的春霜覆盖。我站在门口高兴地说:“真美啊!”奶奶站在一旁却说:“春霜不露白,露白要赤脚。”第三天傍晚,天空果真飘起了细细春雨。(浙江·绍兴)

【谚语俗语第61句】:【人咸踬于垤,莫踬于山】见“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谚语俗语第62句】:带着存折进棺材——死要钱

【谚语俗语第63句】:猫儿抓老鼠——本能;祖传秘方

【谚语俗语第64句】:【月里嫦娥爱少年】(谚)嫦娥:神话中居住在月亮里的仙女。即使是仙女嫦娥,爱的也是年轻男子。 指年龄相当,本是男女情爱的基础。

【谚语俗语第65句】:【鹭鸶不吃鹭鸶肉】(谚)鹭鸶(lusT):又名白鹭,长腿直嘴,捕食鱼虾等。指同类不相残或同行不互相伤害。

【谚语俗语第66句】:【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谚)百年:一辈子。做人不要做妇女,妇女一生的命运由别人操纵,苦乐不由自身。指旧时妇女被压在最底层,受尽屈辱。 也作为人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 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人定。 为人莫作妇人身,一生苦乐由他人。

【谚语俗语第67句】:【坠入五里雾中】见“堕入五里雾中”。

【谚语俗语第68句】:【 顾了翻锅,忘了烧火】忙不过来,照顾不到。类似的:顾了 划桨,顾不上使帆。成语:顾此失彼。浩然《艳阳天》:“一个 人的本领总是小的,就是有大本领的人也不行,顾了翻锅, 就忘了烧火,一处不到一处乱。”

【谚语俗语第69句】:吃米饭拣谷子——挑剔

【谚语俗语第70句】:【白露身不露】释义:“白露”时,不要再光膀子了。言天气渐冷,赤身露体易着凉。例句:八月,秋兴:谚云:“白露身不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

【谚语俗语第71句】:【手脚不干净】(惯)指有贪污或小偷小摸的行为。 也作手不稳。 手面不干净。 手头不干净。

【谚语俗语第72句】:去年种麦子的时候,我们这里遇上了大旱。村里人都忙着挑水抗旱,可有几家却不见动静。偏巧,两天之后下起倾盆大雨,结果浇过的田太湿无法播种,而没浇过的田墒情正好,反倒先种上了麦子。奶奶说:“这就应了一句话,‘适一早,适一晚;适一勤,适一懒’。”(河南·郏县)

【谚语俗语第73句】:丑婆娘好搽粉。

【谚语俗语第74句】:【刀快不怕脖子粗】(谚)只要砍刀锋利,哪怕脖子再粗也能砍断。比喻只要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就不怕敌手强硬,不怕困难重重。

【谚语俗语第75句】:【冷手抓不住热馒头】冷手,又指生手、空手。谓不熟悉情 况,不在行,为难,做不好事情。西戎《盖马棚》:“主观办事, 冷手抓不住热馍馍,问题来了!”

【谚语俗语第76句】:广交会上签合同——出口成章

【谚语俗语第77句】:乌龟皎王八——自家人不识自家人

【谚语俗语第78句】:【小舢板去撞大船】释义:小舢板:用桨划的小船。比喻以弱试强。例句:他们要同陈鱿刺作对,也不想一想,小舢板好去撞大船?

【谚语俗语第79句】:我在楼下玩,看见了白发苍苍的李奶奶正抱着她那宝贝孙子,就走过去对李奶奶说:“李奶奶,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抱得动你这胖孙子啊?”李奶奶笑着说:“我是抱孙子,攒金子。”(河南·安阳)

【谚语俗语第80句】: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谚语俗语第81句】:【打盆说盆,打罐说罐】释义:比喻就事论事,不牵扯其他。例句:王距:“哎!咱们今天是打盆说盆,打罐说罐,可别往我身上钳火炭。”

【谚语俗语第82句】:八仙桌旁的老九——没有位子

【谚语俗语第83句】:【争气发家,斗气受穷】(谚)斗气:憋着一股气与人比排场比阔气。指争气能使人奋斗成才,振兴家业;斗气却会使人奢侈腐糜,钱财耗尽。

【谚语俗语第84句】:【吃了秤砣——铁了心】(歇)本指心变成铁打的,转指人拿定了主意,下定了决心。 也作“吞下秤砣——铁了心”。

【谚语俗语第85句】:【坟墓】“坟墓”是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封土堆。坟墓源自战国以后,中国最大的坟墓当属秦始皇陵。为什么坟墓源自战国以后?原来,“不封不树”是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也就是说当时丧葬只有埋在地下的墓,而没有出现高出地面的坟,也不在墓前种树。这是为什么呢?这种制度和当时的灵魂信仰有直接的关系。春秋时期,当时的中原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是在墓中,而是附在尸上。这个尸不是尸体的意思,其本意是指死去的祖先或者神灵。人死后,灵魂直奔祖先。人们祭拜“尸”,就相当于祭拜祖先。唐代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礼八·沿革八·吉礼七》记载:“尸,神像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释“尸”为“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陈之,而祭者因主之。”即用一块木牌即神主牌来象征灵位,象征死去的祖先。正因为有尸祭民俗的存在,所以,不封不树就成了当时墓葬的主流,即有墓无坟头。因为祖先的灵魂不在墓中,就没有必要再封土为坟,并种树以示标志了。战国以后,逐渐兴起了封树之风,而且越封越大,到秦始皇陵墓达到了顶峰。而后,封土植树成为丧葬的风俗,延续至今。

【谚语俗语第86句】:奶奶经常做饭、买菜、喂鸡、喂猪。姑姑见她天天干个不停,就劝她休息休息。奶奶却说:“能干一天是一天,多于一天儿孙欢。”(河南·鲁山)

【谚语俗语第87句】:【趁浑水摸鱼】释义:比喻趁混乱之机捞取好处。例句:我刚才了解了一下:有些人是怕“自由借贷”,以攻为守;有些人想趁浑水摸鱼,多少捞几个。

【谚语俗语第88句】:宁可爹娘羡儿女.切莫儿女羡爹娘。

【谚语俗语第89句】:【挂羊头卖狗】肉这一俗语,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看似比喻商业行为,广告吹得天花乱坠,而实际上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售其奸。实指政治手段,一些所谓得道高人,不厌其烦讲经说法,混淆视听,欺骗群众,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指世俗之间弄虚作假、以赖充好,愚弄人、糊弄人。总之,这一俗语运用十分广泛。那么,它源于哪里呢?原来,它出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最早不叫“挂羊头卖狗肉”,而叫“挂牛头卖马肉”,后转为“挂羊头卖狗肉”。典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据载:齐灵公喜欢看宫内女人着男装,齐国女人皆效法。但灵公有点叶公好龙,却讨嫌宫外女子着男装,便下令官府制止,有女子着男装者撕衣断带,但还是制止不了。灵公便问齐相晏子,这是为什么。晏子回答说:“您喜欢官内女人穿男装,却禁止宫外女人穿,这如同在门上挂牛头,而在门里卖马肉。你如果先禁宫内女子,则宫外女子莫敢再穿。” 齐灵公采纳晏子的建议,果然在一月之内没有女人再穿男装。后世,挂牛头卖马肉逐渐转为“挂羊头卖狗肉”。

【谚语俗语第90句】:【洒热血,抛头颅】见“抛头颅,洒热血”。

【谚语俗语第91句】:【英雄流血不流泪】(谚)指英雄好汉宁愿浴血奋战拼死沙场,也决不悲伤流泪。

【谚语俗语第92句】:【盗虽小人,智过君子】(谚)盗贼虽说是小人,但其机智程度,往往超出常人。指智谋的高下并不完全受社会文明层次的制约。

【谚语俗语第93句】:邻居叔叔因为赌博,使好端端一个家几乎倾家荡产。看到身边活生生的现实,爸爸教育我说:“十个赌博九个穷,倾家荡产害人虫。因为染上赌博而家破人亡的自古就有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94句】:【舌头不听使唤】说话结结巴巴,或说不出话来。老舍《鼓 书艺人》:“他想说点什么,可是舌头不听使唤,说不出话 来。”

【谚语俗语第95句】:三伏天刮西北风——反常

【谚语俗语第96句】:【病急乱投医】病势危急,不管医生好坏赶紧去找。谓形 势急迫,来不及考虑和选择。香港唐人《金陵春梦》:“他还 说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办法,一向是中国病人到了群医束手 时的办法,也就是把死马当活马医的做法,效果如何,不问 可知。”

【谚语俗语第97句】:【秤砣虽小压千斤】我国的秤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调 节秤砣的位置,能与不同的重量保持平衡。谓不很显眼,但 很重要。马烽《刘胡兰传》:“岁数小怕什么,只要能干。秤 砣虽小,还能压千斤哩!”

【谚语俗语第98句】:【生意经】“生意经”指做生意的方法和窍门。生意经源自我国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自己弃官经商,并写了一部叫《计然》的书,总结自己的经商经验:一是“务物完”,即要妥善保管好商品。二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宝”。即当东西贵时,要收存货出尽;价格便宜时,要把收购储存视如珠宝。三是“无息市”,即资金流动要迅速。他利用这些经验经商,一下子成了巨富。后来,生意人把《计然》当做必读之经典,把范蠡当做下海经商之典范,《计然》成了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生意经”。

【谚语俗语第99句】:【透口风】见“露口风”。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952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