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民间俗语俗话,值得收藏——生!
【歇后语第1句】:【 整篓洒油,满地捡芝麻】大处浪费,小处节俭。类似的:大 海泼油,路上捡芝麻/大路上捡芝麻,大缸倒香油/大罐子泼 油,蚊子屁股上挖脂。老舍《青年突击队》:“那么多洋灰,没 人给盖上,一下雨就全完,可是你去捡钉子?大篓洒油,满 地捡芝麻!
【歇后语第2句】:吃着海椒[辣椒]训人——说话带辣味
【歇后语第3句】:【打狗欺主】释义:比喻惩处某人,是针对他的主人或上司的。例句:有些领导触犯不得,哪怕他的一条狗—打狗欺主哇!
【歇后语第4句】:【刀分两把,各有其鞘】释义:每把刀有每把刀的刀鞘。比喻不能搞错,张冠李戴。例句:潜逃犯与谋杀案,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呢?俗话说:刀分两把,各有其鞘。搞破案的,可不能随意地张冠李戴啊!
【歇后语第5句】:狗尿苔打卤——天生不是个好蘑菇
【歇后语第6句】:【堵窝掏螃蟹】(惯)比喻在对手的老窝稳稳地将其抓获。
【歇后语第7句】:【狗脑袋上摆不了大席面】释义:比喻小人物办不了大事。例句:他指着鼻子骂歪嘴子是“狗脑袋上摆不了大席面,误了太君的军机,应该军法从事。”
【歇后语第8句】:【有根才开花,有蔓才结瓜】(谚)没有根的草木开不了花,没有蔓的植物结不出瓜。指凡事必定先有根本,然后才能发展壮大。
【歇后语第9句】:刚吃过饭,我对妈妈说我有点肚疼。妈妈说:“头疼鬼捏,肚疼屎憋。”(河南·宝丰)
【歇后语第10句】:妈妈买了几块西瓜,弟弟吃了一块又一块,看起来非吃完不可。妈妈指着弟弟说:“你呀,有了狠着,没有忍着。”(河南·淮阳)
【歇后语第11句】:【跑了一条大鱼,捞了一网虾】比喻收获不大,没有达到预 期目的。周立波《暴风骤雨》:“‘跑了?’好些人同声惊问。 ‘这才是跑了一条大鱼,捞了一网虾。’花永喜说。”
【歇后语第12句】:【金漆马桶——外面光彩,肚里臭不可闻】(歇)指人外表华丽,内心卑劣丑恶。
【歇后语第13句】:【猴不钻圈多敲锣】释义:比喻加紧引诱人上圈套。“敲锣”又作“筛几遍锣”。筛:敲。例句:丁世宗很有把握地说:“猴不钻圈多敲锣。谬德俊那小子是个汽油桶,只要把盖揭开了,点火就炸。”
【歇后语第14句】:【三棱子扁担尖底子桶】(惯)三棱子扁担硌肩膀,尖底子桶放不稳。形容待人刻薄。
【歇后语第15句】:【三脚猫】“三脚猫”形容人从艺做工技艺不精。“三脚猫”这一俗称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武林高手经常在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最后一招是举起江边的铁锚当做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上前试举铁锚,但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便戏称这些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猫”了。二说,“三脚猫”最早出自明朝。明人郎英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三脚猫”捕鼠技能很不错,却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就这样“三脚猫”一词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了。
【歇后语第16句】:【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释义:比喻能干的女人嫁给无能的丈夫。例句:王婆道:“便是这般苦事!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
【歇后语第17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释义:没有哪方面的职责,就不管哪方面的事情。例句:童贞不满地说:“你们当厂长的不抓管理,倒埋怨下边。我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歇后语第18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释义:听到的不可轻信,只有亲眼看见的才是真实的。例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天香更把脸一沉,“人家又当上大官,大老远从北京下来,为的是解决咱们两家的老大难问题……”
【歇后语第19句】:【你立你的功,我撞我的钟】撞钟,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敷衍了事。谓不求上进,自甘落后。《北京日报》(1985,1, 14):“其实,见人受重奖眼红,也不全是什么坏毛病,至少比 那种你立你的功,我撞我的钟,见别人受重奖连眼珠子都不 眨一下的人要好得多。”
【歇后语第20句】:【天没眼睛,地没良心】谓天地间没有公正。《李顺大造 屋》:“天没眼睛,地没良心,穷人受的灾,想也想不到,说也 说不尽。”
【歇后语第21句】:【屁眼里栽葱——倒蒜】(歇)倒蒜:倒长着的蒜。蒜:谐“算”。指反过来算计别人的钱物。
【歇后语第22句】:灯草抵门——靠不住;不可靠
【歇后语第23句】:东家瓜,西家枣——没话寻话
【歇后语第24句】:【一不做,二不休】做事下狠心,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底。 茅盾《子夜》:“到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 了!”
【歇后语第25句】:【远路无轻担】见“百步无轻担”。
【歇后语第26句】:【甜哥哥蜜姐姐】(惯)形容用甜言蜜语讨好对方。
【歇后语第27句】:【勤俭免求人】(谚)勤俭:勤劳而节俭。指勤俭能积累财富,避免因生活无着落而向人求助。
【歇后语第28句】:【多磕头,少说话】指恭敬谨慎。邓友梅《那五》:“你去了 多磕头少说话,他见你服了软,也未必会怎么样。”
【歇后语第29句】:【金簪儿掉在井里】出不去这个范围。清代《红楼梦》:“你 忙什么?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 俗语难道也不明白?”
【歇后语第30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歇)指分不清好人、坏人,好意、歹意,错把好人当成坏人,或错把别人的好心当作歹意。常含责骂意。 也作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丑人。 狗咬吕洞宾——有眼不识好人。
【歇后语第31句】:邻家的一个女孩爱偷拿别家的东西,好多次被抓住,可总也不改。奶奶叹息说:“人要脸,树要皮,土墙还要抹层泥。这孩子怎么这样不要面子?”(内蒙古·准格尔)
【歇后语第32句】:【缓步当车,晚食当肉】(谚)缓缓地散步,权当是坐车一样舒适;饥饿时吃饭,就像吃肉般香美。指生活节奏放缓,悠闲自如,自是一种享受。
【歇后语第33句】:【美食不如美器】(谚)宴请宾客,美味的食物,不如美观雅致的器皿。指餐具美观十分重要。
【歇后语第34句】:【明人不吃眼前亏】见“光棍不吃眼前亏”。
【歇后语第35句】:【看准狍子再搂火】释义:搂火:开枪射击。比喻看准对象,摸清情况后再进攻。例句:二雪冲出门:“大骆驼,你看准狍子再搂火!心邪歪胡放炮也不怕缺德损寿!”
【歇后语第36句】:【 人嘴快如风】形容传话快。清代《歧路灯》:“又道入嘴快 如风,登时内外男女,都知道谭绍闻家闹出搜赌乱子来了。”
【歇后语第37句】:机关枪打鸭子一呱呱叫
【歇后语第38句】:【十里长亭】在戏曲、影视中常常见到“十里长亭”送别的场景,但只见一亭,不见长亭,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十里长亭”不是十里,而是每隔十里设一个亭子。秦汉时每隔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歇脚,亲友远行也常在此话别。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按秦法,亭应及时负责信使的马匹给养、行人口粮、酱菜和韭葱,类似驿站。 “十里长亭”原意并非送别,后来表示送别,这是怎么来的呢?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或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风险,一旦离家,很多事情都难以预料,通讯又不发达,所以,亲朋远行是件大事情。送有饯行,到有洗尘接风。特别是送行,必须先祭祀路神而后登程,其意是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后来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一般都是在路旁亭舍或路边临时设立帷帐,准备酒肴送别行人。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在古代诗词、戏文中有很多吟咏。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今日送别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是在十里长亭;中国名剧《梁祝》送别一场,也是在十里长亭,虽然没有筵席,却送了一程又一程,谓之“十八相送”,场景感人泪下。文人墨客多用“长亭”这一特定场景表达离情别绪,逐渐为世人所接受,所以,一般送别时都安排在十里长亭。
【歇后语第39句】:【属牛皮纸糊的鼓面子——经不住敲打】见“水豆腐——不经打”。
【歇后语第40句】:【 有天没日头】没日头,看不出时间,也陷于黑暗。指失去 准则,越出常规。明代《初刻拍案惊奇》:“说话的,若如此, 真是有天没日头的事了。看官,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歇后语第41句】:老鼠啃书本——字字句句落了肚
【歇后语第42句】:【一人藏得巧,百人找不到】某人收藏的东西,别人很难寻 找。《小说月报》(1980,9):“一人藏得巧,百人找不到,虽几 经风险,这份珍贵的资料竟在柴桶内安然无恙。”
【歇后语第43句】:【舍命陪君子】下决心成全对方。老舍《正红旗下》:“是 呀,办婚丧大事的人往往倾家荡产,难道亲友不应当舍命陪 君子么?”
【歇后语第44句】:茶馆搬家——另起炉灶
【歇后语第45句】:螃蟹满地爬——到处横行
【歇后语第46句】:【大满贯】“大满贯”现在多指在某项体育比赛中,在不同的赛事中连得几个冠军,称之为“大满贯”。如乒乓球比赛,有世界杯(一年一次)、世锦赛(二年一次)、奥运会(四年一次)三大赛事,在三大赛事中如果都得了冠军,就是乒乓球大满贯得主。中国荣膺这一称号的有邓亚萍、王楠、张怡宁、刘国良、孔令辉、马琳,还有今年的伦敦奥运会金牌得主张继科。所以,大满贯是很高的荣誉。追究大满贯的词源,出自战国末期韩非子的《韩非子·说林下》:“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日:‘是其贯将满矣,子姑侍之’。答日:‘吾恐其以我满贯也。”’满贯就是钱多的意思。此词原本是绳子穿铜钱达到全绳用到尽头,也就是铜钱贯满全绳之意。如果家有万贯,岂不就是个财主?引申义对于造孽最深、作恶最多者,也称之为满贯,成语所谓之恶贯满盈的就是,却绝不用作形容做善事。打小牌有习惯用大满贯小满贯的说法,也是绳子贯满铜钱引申而来。这种赌博游戏,非善事也。古代传统思维方式视钱多并非完全的好事,所谓满溢损是也。满贯容易惹是非,所以多引申为非善事。转义为荣誉,是近年的事。
【歇后语第47句】:爸爸买了很多苹果,准备分给叔叔一点儿,就叫妈妈到邻居家去借秤。妈妈去了很久没有回来,爸爸恼火地对我说:“快去叫你妈回来,怎么搞的,莫不是在‘抱窝’?”(湖南·道县)
【歇后语第48句】:【恩人相见,分外眼青】(谚)眼青:眼珠在中间,对人正视,表示对人尊重或喜爱。《晋书·阮籍传》说,阮籍能作青白眼,见俗人用白眼;和恩人见了面,就作青眼,格外亲切热情。指人有恩于我,则心怀感激,时刻不能忘怀。 也作恩人相见,分外眼明。 恩人相见处,两眼倍生光。 恩人相见,分外眼清;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歇后语第49句】:鱼儿得水,鸟儿投林——有了自由
【歇后语第50句】:【户口本】中国人一出生便要落户口,否则就是“黑人”。户口本以户为单位,登记全家所有的人口,是国家户籍管理的重要依据。人口登记,历朝历代都有,但类似于现在户口本一样的,则是在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在全国清丈土地、核查人口。此时,宁国知府陈灌创建的“户帖制”在南京试行。朱元璋遂取以为式,颁行天下。由户部制作“户帖”(即登记表),统一格式和内容,逐一下发。主要内容有:户主姓名、籍贯及丁口数;记载全家其他成员的“花名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及与户主的关系;“事产”一项,详载该户土地、房屋、山林、河塘、耕畜等不动产和动产情况;最后是“户别”,即属于“军户”、“民户”、“匠户”等。“户帖”登好后,集中“存转”,封存于户部。由此可见,“户帖”实质上已是一种比较严谨的“户口本”,真比现在的户口本还详细,拿来那时的“户帖”,就完全可以当现在的“户口本”用。
【歇后语第51句】:半夜吃柿子——拣软的捏
【歇后语第52句】:【沾手三分肥】(惯)比喻凡有钱物经手,都要从中捞取一部分私自享用。
【歇后语第53句】:【穷时不走亲戚家,饿时不进萝卜园】(谚)人穷时到亲戚家,会让亲戚以为是来求助,受亲戚小看;萝卜通气开胃,消积食,人饿时吃萝卜,会越吃越饿。指人贵识趣。
【歇后语第54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歇后语第55句】:【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释义:坏事很容易被人们知道。例句: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不大的工夫,寇家的丑事就传遍了全胡同。
【歇后语第56句】:【木匠要巧,郎中要老】(谚)郎中:医生。指木匠的手艺越巧,越能制作出精美的成品;医生的年龄越大,临床的经验越多,治病越有把握。
【歇后语第57句】:【请小姨子做伴,不安好心】做事另有企图。成语:别有用 心。柳青《种谷记》:“我早看见行政请女客引外甥,就是请 小姨子做伴,不安好心眼。”
【歇后语第58句】:三个女人抵一群鸭。
【歇后语第59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惯)指了解事情不全面,只了解一个方面,不了解另一方面。 也作知其一,不知其二。 徒知其一,不知其二。
【歇后语第60句】:【矮子肚里疙瘩多】(谚)指身材短小的人心里的算计往往比常人多。 也作矮子心内三把刀。 矮子多心。
【歇后语第61句】:快过年了,我嚷着要买新衣服,爸爸批评我说:“鸟美比羽毛,人美比学习。”(宁夏·西吉)
【歇后语第62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谚)指只要舍得金钱,就能招得勇士为你卖命。 也作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死夫:不要命的勇士。 重赏之下出勇夫。 重赏之下无懦夫。
【歇后语第63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释义:鸡狗的叫声都能听到,人们却直到老死也不互相来往。这是老子的话,《老子》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现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单位之间,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例句:党委各委员之间要把彼此知道的情况互相通知、互相交流。这对于取得共同的语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结果彼此之间就缺乏共同的语言。
【歇后语第64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释义:公开的打击容易对付,暗中的袭击难以防备。例句:“偷鱼的要是个行家,就该从咱们爷儿俩眼皮下把鱼偷走,不到那;面\鱼塘去。”“为什么?”“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呀!”
【歇后语第65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释义:褶:指包子顶部折皱的面皮。比喻钱财或优点不露在表面。例句:掌柜的,你别瞧我们穿的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招好主顾,财神爷来了。
【歇后语第66句】:【谈天】“谈天”一词,也作聊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到家事,大到国事,无所不聊。那么,“谈天”一词源出哪里呢?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孟荀列传》:“邹衍之述,迂大而宏辩……故齐人颂日:‘谈天衍’。”战国末期,齐国的哲学家、阴阳学家邹衍曾经游历许多诸侯国,针对各国的现状,他常常发表大胆的言论,并写了不少文章。但他的文章具有主论很高且不通常理的特点,其研究方法是从小事物一直推衍到漫无边际。人们听了都忍不住拍手叫绝,但真正要推行他的理论却是感到非常困难。后来齐国的人都称邹衍为“谈天衍”。《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说:“邹衍之所言……尽言天事,故日‘谈天’。”这就明确指出“谈天”的初义和出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就把随便的闲谈称作“谈天”或“聊天”了。
【歇后语第67句】:【海底捞月,水中求酥】释义:酥: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出来的脂肪。到海里去捞月亮,在水中寻求酥油。比喻白费力气,根本办不到。例句:他们要同陈鲩刺作对,也不想一想,小舢板好去撞大船?海底捞月,水中求酥,会有什么结果?
【歇后语第68句】:【浅水里养鳖——早就看透是什么货】(歇)货:本指物品、东西,转指人(骂人的话)。指早就清楚某人不是什么好人。
【歇后语第69句】:【拜年】新春佳节,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互相走访拜年,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节日传统习惯。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此时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从此流传至今。久而久之,增加了拜年的厚重含义。拜年可知尊长爱幼,此序不乱;拜年可使矛盾、“过节儿”一磕而消,提供和好的机会;拜年可使邻里、亲朋之间沟通信息,增强感情,和睦相处。拜年之意义诸多,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
【歇后语第70句】:【小人无罪,怀璧其罪】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歇后语第71句】:山头上的草——根子硬
【歇后语第72句】:【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谓新陈代谢是普遍规律,无须留恋 旧的。类似的:腐肉不去,新肉不长。台湾梁实秋《雅舍小 品四集》:“要教导父母,莫要心疼,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歇后语第73句】:【一日三,三日九】【第9句】:久谐音,谓经过较长时间。明代《古 今小说》:“一日三,三日九,捱到十月满足,生下一个小孩儿 出来,举家大惊。”
【歇后语第74句】:钻了牛角尖——专想一点
【歇后语第75句】:牛郎织女哭梁祝——同病相怜
【歇后语第76句】:老鼠给猫刮胡子——溜须不顾命
【歇后语第77句】:【烧香的走错了庙门儿】(惯)比喻求人帮忙找错了对象或看错了人。也比喻办事马虎。 也作烧香投错庙门儿。 烧香投差庙门,杀人认错冤家。
【歇后语第78句】:舅舅家以前很穷,后来跟别人做生意,致了富。外婆告诫他:“孩子,你应该有钱常想无钱日,丰年常记大荒年,勤俭度日啊!”(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79句】:【 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为了追求个人名利地位,牺牲别 人。张洁《沉重的翅膀》:“他从来把话说在明处,不背后整 人,不编排事情算计人,不背地里打人的小报告,踩着别人 脊背往上爬,也不给人小鞋穿。”
【歇后语第80句】:【爱在心里,狠在面皮】(谚)长辈对子孙只可心里慈爱,管教起来要严格。
【歇后语第81句】:河水不犯井水——各干各的
【歇后语第82句】:【脸皮薄】(惯)指人容易害羞,不好意思。 也作“脸皮嫩”。
【歇后语第83句】:【打翻了五昧瓶——甜酸苦辣咸样样全】(歇)五味:指酸、甜、苦、辣、咸,泛指各种味道。形容心情极其复杂,各种感受都有。 也作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都有。 碰翻了五味瓶——咸酸苦辣都涌上心头。 泼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各色俱全。
【歇后语第84句】:【大风刮不了多日,亲人恼不了多时】(谚)就像狂风刮来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一样,亲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只是暂时的。指亲人之间怨嫌最容易开解。
【歇后语第85句】:【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子】(歇)掸子:一种除尘工具,常用鸡毛绑在小竹棍上做成。掸:谐“胆”。惊叹或指责人胆子太大。
【歇后语第86句】:蚊子趴到玻璃上——插不上嘴
【歇后语第87句】:【告人死罪得死罪】(谚)诬告别人犯死罪的,自身就得判死刑。指平白无故诬陷别人,在法律上就要承担相应的罪名。 也作“告人徒得徒,告人死得死”。 徒:古代五刑之一,即徒刑。
【歇后语第88句】:【眼里插棒槌】(惯)比喻使手段欺负人,让人承受不了。
【歇后语第89句】:【炒下豆子众人吃,打烂炒锅一人赔】(惯)比喻好事人人有份,祸事一人承担。 也作炒豆大伙吃,炸锅一人担。 炒豆大伙吃,炸锅一个人的事。
【歇后语第90句】:【忍事敌灾星】(谚)指为人处事,能做到克制忍让,就可以消除灾祸。 也作“忍字敌灾星”。
【歇后语第91句】:死榆木头——不通电;不通气
【歇后语第92句】:湿柳做桥——歪歪扭扭
【歇后语第93句】: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绕来绕去
【歇后语第94句】:我跟妈妈上山采药材,路上,我问妈妈每天都这么忙,心里难受不,妈妈打趣道:“忙碌的蜜蜂哪有悲伤的闲暇?”(河南·济源)
【歇后语第95句】:眼望玻璃窗——看得过去
【歇后语第96句】:【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汉族的先民,经历夏商周三代长期发展,至春秋战国,已形成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尤其战国,七雄兼并,共称“渚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诸夏的事业,又出现了“秦人”的族称,直到汉代,匈奴、西域等处各民族,仍称中原人民为“秦人”。汉继秦而兴,巩固并发展了秦开创的统一国家,前后传四百余年。汉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民,逐渐的,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由上可见,汉族是因汉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复经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由于中国自秦汉以后,虽经过统【第1句】:分裂、再统一的多次反复,然而总趋势是越来越发展为更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形成汉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内在联系。汉族与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
【歇后语第97句】:【新来的媳妇三日勤】新到一个地方工作,总会积极一些, 时间久了,就渐渐疲塌。清代《醒世姻缘传》:“狄希陈也没 叫改姓,就收做了家人。‘新来的媳妇三日勤’,看看两口子 倒也罢了。”
【歇后语第98句】:【扯下水】见“拉下水”。
【歇后语第99句】:【关公门前耍大刀】(惯)关公:即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国大将,善使大刀。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也作关夫子门前耍大刀。关夫子:指关公。 关老爷营前耍大刀。关老爷:指关公。 关帝庙门前耍大刀。关帝庙:祭祀关公的寺庙。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96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