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树林民间俗语经典谚语,很潮很洒脱!
【谚语俗语第1句】:【打破沙锅璺(问)到底】璺,是发生裂纹的意思。此字当是 “纹”字读去声转成的动词。沙锅破,则裂纹到底。问、璺同 音借用,指仔细追问。成语:刨根问底。海外聂华苓《失去 的金铃子》:“打破沙锅问到底,小姑娘问这些干什么?”
【谚语俗语第2句】:喝饱了黄连水——满肚的苦
【谚语俗语第3句】:神仙难钓午后鱼。
【谚语俗语第4句】:【老和尚的木鱼儿——天生挨揍的货】(歇)木鱼儿:僧尼念经或化缘时敲打的响器,用木头镂空制成。货:本指货物、东西,转指人(骂人的话)。指没有出息,生来就是挨打挨批的人。含责骂意。 也作老和尚的木鱼儿——挨敲打的木头疙瘩。 老和尚的木鱼儿——该着挨敲。
【谚语俗语第5句】:【出恭】“出恭”是人厕的雅称。“恭”是尊敬之意,这么一个高雅的词儿怎么会和入厕扯在一起呢?这要从明代科举考试说起。明代科举考试的考场,设有“出恭人敬”牌,以防止士子擅离座位,有事经批准,领“出恭入敬”牌后方可出入。同时考试时间颇长,人总会有三急要出出人人,凡出去方便者,也要申领“出恭入敬”牌,托于胸前,按指定地点去解决,迅速交牌回位。此牌写得清楚,要出入恭敬,意思是轻去轻回,不得喧哗,保持试场安静,以防影响他人考试。因考生上厕所时必须领此牌,故后世习称大小便为“出恭”,并谓大便为“大恭”,小便为“小恭”,连放屁也称“虚恭”,可见读书人真能整词。
【谚语俗语第6句】:【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般看】(谚)货物可以有高有低,分开等级;顾客却不能分远近薄厚。指对待顾客必须一视同仁,热情招待。
【谚语俗语第7句】:鹅卵石掉酱缸——糊涂蛋
【谚语俗语第8句】:导火线上拴炸药——触即发
【谚语俗语第9句】:一大早,弟弟就爬起来写作业。妈妈生气地说:“今天不做,明天也不做,屎到屁股门儿上了,你才想起要拉了?”(湖南·城步)
【谚语俗语第10句】:【树怕皮薄,人怕体弱】(谚)指树凭的是皮的脉络向上输送养料,树皮薄了养料供应就会不足;人凭的是身体强壮长精神,体质衰弱就会百病缠身,无所作为。
【谚语俗语第11句】:弥勒佛头上筑鹊巢——喜上加喜
【谚语俗语第12句】:【水果生熟看在皮】释义:比喻从外表就能看出事物如何。例句:古谚语说:“水果生熟看在皮。”金夫人仔细瞧了半晌,更觉得内里有名堂。
【谚语俗语第13句】:【当面鼓,背后锣】释义:比喻人耍两面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例句:吴书记听了,马上沉下脸来,说了句:“当面鼓,背后锣,尽搞破坏!”
【谚语俗语第14句】:【讨野火】(惯)骂人我麻烦。
【谚语俗语第15句】:吃烙饼卷木炭——黑心肝;心肠黑
【谚语俗语第16句】:吃了一团烂麻——心里乱糟糟
【谚语俗语第17句】:不保温的热水瓶——没有胆
【谚语俗语第18句】:怀胎妇女——肚里有货
【谚语俗语第19句】:【山不转路转】(谚)山是固定的,不会转动,但围绕着山转的路却是可以随意铺修的。比喻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也作山不转路转,石头不转磨转。 山不转路转,河不转水流。
【谚语俗语第20句】:【钱财入手非容易,失处方知得处难】(谚)钱财挣到手并不容易,人往往是在没有了钱财的时候才知道挣钱之难。指人要珍惜钱财,养成节俭的习惯。
【谚语俗语第21句】:死马当作活马医——妄想;想尽一切办法
【谚语俗语第22句】:【缩着脖子】(惯)喻做人老实、谨慎、胆小。
【谚语俗语第23句】:【二八月,乱穿衣】农历【第2句】:八月气温发生变化,正是换衣 季节。也指过渡时期,情况复杂。《中国教育报》( 1993,7, 4):“现在的社会如二八月乱穿衣,可是青少年们没有那么 高的辨别力呀!”
【谚语俗语第24句】:村上的二叔赌输了钱,回家拿儿子小刚撒气,气得二婶直骂他:“刨不到冬瓜刨瓠子.抓不到黄鳝捶田埂,你还是别再赌钱了,好好干活就会有好日子的!”(江苏·海门)
【谚语俗语第25句】:【相打无好手,相骂无好口】打骂是失去理智的行为。香港 阮朗《苍天》:“你们可要听话,吵架不是好事,相打无好手, 相骂无好口,古有明训,要记住!”
【谚语俗语第26句】:爸爸爱串门,不是打牌就是下棋,整日和邻里几个小伙子嘻嘻哈哈,没个稳重样儿。妈妈愤愤地说:“一年长不成,到老也是驴驹子!”(河南·南召)
【谚语俗语第27句】:风匣改棺材——装入
【谚语俗语第28句】:【摸摸筷子就算入席】谓只要沾点边,就算有正式关系。浩 然《艳阳天》:“别胡思乱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 席,吃,也扰了,不吃,也扰了;我看你还是领头快冲,一冲, 麦子就算到手,别的事儿,咬着白面馒头再说!”
【谚语俗语第29句】:猪板油挂在颈上——腻了
【谚语俗语第30句】:小莉买衣服从不挑选,拿着哪件就是哪件。她妈妈说:“人家买个烧饼还捏捏厚薄呢,你倒大方。”(安徽·庐江)
【谚语俗语第31句】:【人犯王法身无主】(谚)王法:国家的大法。人要是触犯了国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自身也就失去了自由。指人要想保持自主自由,必须畏法守法。
【谚语俗语第32句】:【—把鼻涕,一把眼泪】形容不住地哭泣。或说:一行鼻涕 两行泪。成语:涕泗交流。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他 说到伤心的地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得眼都肿了。”
【谚语俗语第33句】:【前言不答后语】(惯)指说话前后对接不上。也指话说得很乱,没有条理和层次。 也作前言不搭后语。 前言不对后语。 前言不接后语。
【谚语俗语第34句】:爸爸在看电视,妈妈在洗衣服。我呢,又是扫地又是倒垃圾。忙完了,我对妈妈说:“妈妈,看我多好啊!”妈妈笑着说:“你呀,瞎娘抱着个秃娃娃,别人不夸自己夸。”(河北·邱县)
【谚语俗语第35句】:【 百闻不如一见】强调亲身体验。百,也说:千。海外於梨 华《三人行》:“不过我很希望你自己回去看看,百闻不如一 见,这也是我这次回去的主要原因。”
【谚语俗语第36句】:【前人失脚,后人把滑】(谚)失脚:跌跤。把滑:提防滑跌。指前边的人跌倒了,后边的人就要稳住步子,以防再跌。比喻人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 也作前人吃跌,后人把滑。吃跌:被绊倒。 前人跌倒,后人扎滑。扎滑:把滑。
【谚语俗语第37句】:【大夫】我国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称“郎中”。这种称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唐末五代时期,朝政腐败,战祸频繁。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甚至把国家的官职拿来卖钱,致使官衔泛滥。当时,以官名相互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比如叫读书人为“相公”,称工匠为“待招”,卖茶人叫“茶博士”,当铺老板叫“朝奉”,有钱人叫“员外”。这既反映了当时卖官鬻爵的混乱,又反映了人民对那些封建官职的藐视,几乎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用一个相应的官职名称来称呼。医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谁都离不开,因此人们就用官职中品级极高的“大夫”、“郎中”来称呼他们。但是,医生称“大夫”真正的起始则在我国宋代。大夫在古代也是一种官职,自周至唐都有。到了宋代,医官也开始设置“大夫”官阶。医官中最高级的是“大夫”,其次是“郎中”,再次是“医效”等。后人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谚语俗语第38句】:【儿女亲,辈辈亲,打断胳膊连着筋】释义:儿女亲家,世代相亲,拆分不开。例句:“老人古语说得好,儿女亲,辈辈亲,打断胳膊连着筋,你说是不是?”
【谚语俗语第39句】:【偷来的钱易尽,买来的官易坏】(谚)指偷来的钱花着不心疼,容易花完;买下的官来路不正,容易败坏。
【谚语俗语第40句】:【要知心腹事,但昕口中言】(谚)要想知道一个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事,只要听他嘴里说些什么就明白了。指言为心声,嘴里说出的往往就是心里所想的。
【谚语俗语第41句】:【锅里有了米,不愁碗里没有饭】(谚)比喻全局生活富裕了,个人就不愁没好日子过。
【谚语俗语第42句】:隔山摘李子一难得
【谚语俗语第43句】:人们都想方设法挣钱,可王叔却每天闷在家里搞什么科学发明。王婶沉不住气了,唠叨说:“人们都在急眉火眼地挣钱抓日子,你却呆在家里冒傻气。兔子能驾辕,谁家还买骡马?”(河北·海兴)
【谚语俗语第44句】:看病方知健康是仙。
【谚语俗语第45句】:【筷子】“筷子”是中国的特产,是古人的发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筷子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在世界餐具领域独领风骚,筷子使用的灵活性和效果,令老外们感到神奇。早在商朝的时候,我国就已有使用筷子的习惯了。筷子,原称“箸”,它的异体字是“筋”。今天还有这种称呼,如民谚里的“人厨需洗手,举箸勿多言”。为什么“箸”后来又改称“筷子”呢?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说,“筷子”这一称呼起源于江苏一带。那里是江南水乡,人们以船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讳很多,如坐船不能说“翻”字。也忌讳“住”(即停止的意思),而“箸”同“住”谐音,所以“箸”也就成了行船时不吉利之语,于是就改“箸”为“筷”,用于隐喻船走得快。
【谚语俗语第46句】:戏台上说话——不办真事
【谚语俗语第47句】:【不到火候不揭锅】早揭锅,饭夹生;晚揭锅,饭糊了。谓 要抓住适当时机。张长弓等《边城风雪》:“他还要看一看, 等一等,不到火候不揭锅。”
【谚语俗语第48句】:【舌头不听使唤】说话结结巴巴,或说不出话来。老舍《鼓 书艺人》:“他想说点什么,可是舌头不听使唤,说不出话 来。”
【谚语俗语第49句】:【裹脚布围脖子——臭一圈儿】(歇)裹脚布:旧时女子缠足用的布条。臭:本指气味难闻,转指坏的(名声)。形容人名声不好,让周围一带的人都厌恶。
【谚语俗语第50句】:蚕宝宝吃桑叶——胃口越来越大
【谚语俗语第51句】:【大意失荆州】释义:荆州:今湖北江陵,三国时是蜀汉政治、军事重镇,据《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描写,关羽镇守荆州,由于出兵进攻曹操,荆州没有严密设防,上了东吴的当,孙权派兵袭取了荆州。比喻麻痹大意,造成重大损失。例句:他推了推眼镜说:“也要防备他们恼羞成怒,来个不管三七二十一,乱搞一气,怎么办?‘大意失荆州’,想得太简单,容易出事。”
【谚语俗语第52句】:【有理讲倒人】有理讲理,无须采取欺诈或暴力方式。浩 然《艳阳天》:“快回去吧,我们有理讲倒人,为什么要打架?”
【谚语俗语第53句】:【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谚)指亲戚邻里之间,彼此都有一种良好的愿望,希望对方幸福美满。
【谚语俗语第54句】:【恶虎难斗肚里蛇】(谚)指虎再猛,也斗不过钻进它肚里的毒蛇。 比喻潜入到内部的敌人是很难对付的。
【谚语俗语第55句】:冠军和亚军——数一数二
【谚语俗语第56句】:偷嘴猫儿——性难改
【谚语俗语第57句】:【 荒年传乱话】荒乱的年代,人心不安定,多有谣传。茅盾 《林家铺子》:“师傅,随他们造谣去,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 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
【谚语俗语第58句】:青蛙鼓肚子——气呼呼的
【谚语俗语第59句】:【海上飘白云,海底藏黄金,只要海不干,鱼虾便成群】释义:形容大海美丽富饶。例句:“对,又大又美,而且非常富饶。俗话说:‘海上飘白云,海底藏黄金,只要海不干,鱼虾便成群。’”接着纪洪涛又兴致勃勃地给她讲怎么看水纹,辨流向,避暗礁,识鱼群。
【谚语俗语第60句】:【卖萝卜的跟着盐担子走——咸嘈心】(歇)咸:谐“闲”。嘈心:谐“操心”。指操闲心,关心与己无关的事情。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卖萝卜的拉盐担子——攘咸嘈心”。
【谚语俗语第61句】:头发丝遮眼睛——办不到;没法办
【谚语俗语第62句】:白菜熬豆腐——谁也不沾谁
【谚语俗语第63句】:听见风就是雨——瞎猜
【谚语俗语第64句】:【娶媳妇儿打幡儿——热闹出了尖儿】(歇)幡儿: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多用白纸剪成,旧俗出殡时用。指喧闹得有些过分或出格。
【谚语俗语第65句】:爸爸炒肉时,忘了妈妈说过已经放过盐,就又放了一遍,结果咸得没法吃。妈妈埋怨爸爸说:“我说的话你总是左耳进入,右耳漏出。胡椒都够辣了还放姜。”(广东·吴川)
【谚语俗语第66句】:【搭锯就见末】马上就见成效。或说:锯响就见末。成语: 立竿见影。李准《老兵新传》:“这不能说可能。要说能不 能,我们办事情不能搭锯就想见末。”
【谚语俗语第67句】:【 两头不到岸】目的没达到,原有的也失去了,没有着落。 香港电视剧:“一心不能二用,不要顾此失彼,两头不到岸。” 马死黄金尽没有坐骑,也没有钱财,谓走投无路。明代 《初刻拍案惊奇》:“却不知乐极悲生,也有马死黄金尽的时 节。”
【谚语俗语第68句】:【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指说话不能改口,做事无法挽 回。成语:覆水难收。巴金《寒夜》:“我要是你,我就登报跟 她离婚,横竖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
【谚语俗语第69句】:我刚写完作业就急着跑出去玩。妈妈说:“才写了几分钟?快去吧,外面的麻雀都有公鸡那么大了。”(江苏·镇江)
【谚语俗语第70句】:【小账不可大算】(谚)小账:零星开支的账目。大算:总起来计算。 指小账如果单宗看,为数不多;但日积月累,总起来计算,数字就会大得惊人。
【谚语俗语第71句】:【瓜甜瓜苦,不在皮儿上】释义:比喻不能从表面看问题。例句:这会儿又一口咬定他们不会学懒。瓜甜瓜苦,不在皮儿上,嘴巴两层皮,说话不费力。懒不懒,要看实践哩!
【谚语俗语第72句】:夜饭太晚了,小红有点不高兴。妈妈说:“夜饭夜饭,吃到鸭子下蛋。”(注:鸭子是黎明前下蛋。)(江苏·南通)
【谚语俗语第73句】:篱笆上晒菜——挂心
【谚语俗语第74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谚)好药入口很苦,但有利于治病;忠诚的劝告听起来刺耳,但有利于行为。指直言忠告是有益的,但不容易被人接受。 也作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苦药利病,苦口利用。
【谚语俗语第75句】:人有三年旺,鬼神不敢挡;人有三年霉,草草倒了也咬人。(四川·小金)
【谚语俗语第76句】:【老虎插了翅膀】释义:比喻强大的得到好条件更加强大。例句:姓刘的政治包袱一甩,官复原职,他可是老虎插了翅膀,非得收拾咱们不可!
【谚语俗语第77句】:【有情人终成眷属】(惯)眷属:亲属,特指夫妻。指真心相爱的人经过一段波折,最终结成了夫妻。
【谚语俗语第78句】:【食人之禄,忠人之事】(谚)禄:禄粮,饭食。指吃了人家的饭,拿了人家的俸禄,就要尽心竭力地报效人家。 也作食人之禄,必当终人之事。 食人之禄,当尽其心。
【谚语俗语第79句】:【恨不得生出一百张口来】(惯)形容被人怀疑,急切想分辩清楚。 也作“恨不得长出一百张嘴来”。
【谚语俗语第80句】:【天字第一号】“天字第一号”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个俗语,当要表达最高、最强的意思时,往往会用到它。可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常常望文生义,认为古人崇拜天,天是最大的,因此,“天字第一号”就是最大的。实际上,在古代“天字第一号”并不是代表最大的,而是排在最前边的,位置在第一号。那么,这“天字第一号”的说法是如何来的呢? “天字第一号”源自《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黄”,“天”字是整篇《千字文》的第一个字。《千字文》是用来教儿童读书识字的一篇韵文(可参看三画《千字文》的来历),它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读物。自从《千字文》产生后,因为它的普及率和知名度极高,古代若用较大数字排列编号时,往往采用《千字文》,因为它没有重复的字。宋真宗崇信道教,命人编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装在四百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起于“天地玄黄”的“天”字,终于“宫”字。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大宋天宫道藏》。另外,明朝的“大明宝钞”上的编号也是以《千字文》来排序的。还有,明清时期举行科举考试的贡院的考棚也用《千字文》来排列,第一排是天字号排,天字号排的第一个号房就是天字第一号。原来如此。
【谚语俗语第81句】:我小声对奶奶说:“前天我把咱家的大花碗打碎了,一直没敢对妈妈说。”不巧,这话被妈妈听见了,她笑着说:“我说碗咋会不见了,真是‘贼不打,三年自招’啊!”(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82句】:【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谚)酒是白色的,喝多了却使人面红;金子是黄色的,却能诱发世人贪取的黑心。指对金钱的贪婪能使人丧失天良。 也作“吃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
【谚语俗语第83句】:【还债容易还情难】(谚)情:人情。指人际间的情谊比钱财更宝贵。
【谚语俗语第84句】:【麻布袋上面绣不得花】(谚)粗糙的麻布袋上面无法绣花。比喻基础太差、秉性粗疏的人,无法培养提高。
【谚语俗语第85句】:【二踢脚上天——两头晌】(歇)二踢脚:双响的爆竹,点燃下端的药捻子后响一声,升到空中后上截爆炸,又响一声。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一说,响谐“想”,指两件事情都想做。
【谚语俗语第86句】:【咬人的狗儿不露齿】(谚)真正下口咬人的狗不龇牙咧嘴,也不汪汪乱叫。比喻实干的人并不声张。 也比喻狠毒的人表面不露形迹,只在暗中做事。 也作咬人的狗不龇牙。 咬人的狗暗下口。 咬人的狗不叫,汪汪叫的狗不咬人。
【谚语俗语第87句】:【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释义:比喻打击坏人或敌人要先打击为首的。例句:常言说: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只要将山大王拿住,一切就好办了!
【谚语俗语第88句】:【擀面杖吹火——不通气儿】(歇)擀面杖:擀面用的木棍儿,没有通气孔,无法用来吹火。本指空气不流通,转喻不通达事理。
【谚语俗语第89句】:【老鸹野雀旺处飞】比喻人投奔兴旺之处。类似的:雀儿 只拣旺处飞/蜜蜂只拣旺花飞/鸟向亮处飞。姚雪垠《李自 成》:“俗话说:老鸹野雀旺处飞。如今他看见咱们困在此 地,有翅难展,他自然要另打主意,不肯回来。”
【谚语俗语第90句】:【讨饭的掉了碗】(惯)要饭的丢了要饭用的碗。比喻失去了最重要的器具。
【谚语俗语第91句】:王迁家死了一只狗,他的母亲很伤心。来串门儿的邻居劝她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河北·廊坊)
【谚语俗语第92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曾为历史上有名的繁华 都市,谓可与天堂相比。海外陈若曦《突围》:“从前相信上 有天堂,下有苏杭,如今相比之下,发现苏杭大为逊色。”
【谚语俗语第93句】:【三个不开口,神仙难下手】(谚)对于抵死不开口的人,连神仙也拿他没办法。指求取证词,最怕的是死活不吭声的人。
【谚语俗语第94句】:【身上有屎狗跟踪】(谚)狗爱吃屎,只要人身上沾了屎,狗就会跟着来。比喻人自身行为不正,就会招来邪恶分子。
【谚语俗语第95句】:哥哥要外出打工,临行前,爹妈再三叮嘱他:“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出门三里就是个离乡人了,谁也不知道你是个青杏还是毛桃,自己要多长些心眼儿,格外小心啊!”(河南·太康)
【谚语俗语第96句】:【刀搁在脖子上】释义:比喻死亡临头,或用杀头威胁。例句:乡亲们,我们是大清的官兵,脚踩着先帝打下的江山,吃着父老兄弟的饷粮,没有皇帝的谕旨,就是刀搁在脖子上,我们也不能退半步!
【谚语俗语第97句】:【沙锅砸蒜——一锤子的买卖】(歇)本指沙锅是用陶土和沙烧成的,质地很脆,用来砸蒜,一下子就碎;转指不管结果如何,就全靠这一次行动。也指只干一次,就全坏了事。 也作“沙锅捣蒜——一锤子的买卖”。
【谚语俗语第98句】:【蠹众木折,隙大墙坏】(谚)蠹(du):蛀虫。折:断。指蠹虫多了,能把树木蛀折;缝隙大了,能使墙壁倒塌。比喻贪污腐化的恶风不煞,法律制度的漏洞不补,定会酿成无可挽回的大祸。
【谚语俗语第99句】:【有鸡天也亮,没鸡天也明】释义:比喻不管少了谁,事情照样办。例句:“你走,你走,走就走呗;一句话说到底:有鸡天也亮,没鸡天也明!”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09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