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民间俗语金典文案,发朋友圈必赞!
【谚语俗语第1句】:【好俏不穿棉,冻死不可怜】(谚)俏:俊俏。一心追求外观俊俏,严冬也不穿棉衣,这种人冻死也不必可怜。指为求外表美而不顾健康是不可取的。
【谚语俗语第2句】:【捧不起的刘阿斗,扶不直的井绳儿]释义:刘阿斗:三国蜀后主刘禅,小名阿斗。刘禅不思进取,庸禄无为,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未能振兴蜀汉。比喻没有出息,没有作为的人。例句:皮金狗还想推脱,皮二妈开口了:“狗伢,大伙这是瞧得起你,你别做捧不起的刘阿斗,扶不直的井绳儿,不许作怪了!”
【谚语俗语第3句】:远洋轮出国——四海为家
【谚语俗语第4句】:【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善良容易被人看成软弱,受欺 侮。浩然《艳阳天》:“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不给他们一 点厉害,总觉着我们光宽大,不严惩!”
【谚语俗语第5句】:花大姐逛公园——花花世界
【谚语俗语第6句】:【精明一世,糊涂一时】见“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谚语俗语第7句】:【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一心只为得利,不管别人耻 笑。明代《石点头》:“因为这些榜样,所以见了钱财,性命不 顾,纵然被人耻笑鄙薄,也略无惭色。笑骂由他笑骂,好官 我自为之,这两句便是行实。”
【谚语俗语第8句】:【瞎子失了盲杖——一步一步摸】(歇)盲杖:盲人用的拐杖。指一步一步地试探着走,或有步骤地去做某事。
【谚语俗语第9句】:立七坐五盘三半,一肩三头怀两脸。
【谚语俗语第10句】:【当家三年狗也嫌】(谚)当家的时间长了,连家中的狗都会嫌弃。指当家人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有意见是正常的。 也借指群众对领头人总少不了有意见。 也作“当家三年,猫狗都嫌”。
【谚语俗语第11句】:【眼皮子浅】(惯)形容人见识浅薄或目光短浅。 也作“眼窝子浅”。
【谚语俗语第12句】:【 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不用语言表达,心意已很明显。 “尽在不言中”亦可单用。台湾林海音《晓云》:“当我回眸向 她无可奈何地一笑时,我们真是‘尽在不言中’了。”
【谚语俗语第13句】:【夫妻交市,莫问谁益;兄弟交憎,莫问谁直】(谚)交市:互相做交易。交憎:彼此结怨。夫妻间交市,不必过问谁得了便宜;兄弟间结怨,不必过问谁有理谁没理。指夫妻、兄弟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和是非曲直之争。
【谚语俗语第14句】:【人来投主,鸟来投林】见“鸟来投林,人来投主”。
【谚语俗语第15句】:【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谚)漫天:喻极高。就地:喻极低。交易场中,卖方可以把物价要得很高,买方可以把价钱还得极低。指买卖当中的讨价还价,有着极大的幅度。 也作漫天开价,就地还钱。 满天讨价,落地还钱。
【谚语俗语第16句】:高山顶上敲鼓——晌彻四方
【谚语俗语第17句】:【好马不吃回头草】释义:比喻有志气的人不走回头路。例句:常言:好马不吃回头草,料想延寿寺自然不肯相留,决无再入之理,却到何处去好?
【谚语俗语第18句】:【打人不过先下手】(谚)不过:没有超过。指打仗或争斗,先出手就能取得主动,后下手不免吃亏。
【谚语俗语第19句】:【打退堂鼓】(惯)旧时官吏坐堂问事结束,击鼓退堂。比喻做事中途退缩或改变主意。
【谚语俗语第20句】:【你有毒药,我有解方】(惯)解方:解毒的药方。比喻比对方技高一筹或总有对付对方的办法。
【谚语俗语第21句】:【死知府不如一个活老鼠】(谚)知府:旧时州府最高的行政长官。 知府一下了台,无官无职,在人们眼里,连只活着的老鼠也不如。旧指官场重在权势,权势在人情在,权势没人情灭。
【谚语俗语第22句】:【戏台上娶媳妇】谓尽想好事。《新凤霞回忆录》:“小外行 还学唱小生!这才是戏台上娶媳妇,想着美呀……”
【谚语俗语第23句】:【大水冲了龙王庙】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因为误会,本是一家人或亲朋好友闹起了矛盾或打架吵嘴。此俗语也来自一个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园子,菜园子紧挨着一座寺院。寺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一天,他俩聊天时,老头神秘地对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经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得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井口不远的地方藏起来观察动静。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接着“扑棱”一下从井里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只见它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人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园已全浇好了。一连三个夜里都是如此。这本是件好事,可老和尚不知好歹,第四天夜里,他凭借武功,带了把宝剑,等那个怪物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人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也成了一片汪洋。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他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赎罪,想在凡间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谚语俗语第24句】:【坐收渔人之利】此语由“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演化而来。 谓双方相持不下,第三者趁机取利。姚雪垠《李自成》:“李 自成已逃出商洛山,他必定趁着咱们同杨嗣昌杀得难分难 解,因利乘便,坐收渔人之利。”
【谚语俗语第25句】:猫被老虎撵上树——多亏留了一手
【谚语俗语第26句】:我和妈妈在街上看到一张布告,上面说母女俩合伙诈骗被判了刑。妈妈感慨地说:“啥大人养啥孩儿,啥蒜结个啥蒜薹儿。”(河南·汤阴)
【谚语俗语第27句】:【东风射马耳】(惯)东风在马耳边吹过,马没有任何反应。比喻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谚语俗语第28句】:墙上挂钟馗一鬼画(话)
【谚语俗语第29句】:【敲门砖】“敲门砖”比喻以不正当方法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那么,“敲门砖”是怎么来的呢?它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张公子去拜访李公子,他在李公子的庭院外拍了好一阵门也无人应声。原来李公子读书太专心了,没听到张公子叫门。张公子因拍了半天也不见李公子来开门,心中十分不快,转身正要回府,却一眼看见了墙角的几块砖头。于是灵机一动,抄起一块对着门猛敲起来。这回李公子可听见敲门声了,心里一惊,以为出什么大事了,他急忙起身去开门,只见张公子倚在门边。李公子奇怪地问:“出什么事了?”张公子平静地说:“没出什么事,我闲着无事,特意来拜访你。”李公子又问:“你刚才用何物敲门?声音如此之大。”张公子回答说:“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一块‘敲门砖’。”李公子大惑不解:“张公子访友还要专门带上敲门砖?”张公子瞥了一眼墙角,笑道:“敲门砖随处可捡,也可随手可扔,很是方便。”这时,李公子才恍然大悟。后来,人们就把借以谋取名利的手段比喻为“敲门砖”。属贬义。
【谚语俗语第30句】:【拉皮条】(惯)指为男女搞不正当的关系牵线搭桥。 也作拉皮条纤。 牵马拉皮条。
【谚语俗语第31句】:【母老虎投胎】指妇女泼悍。成语:河东狮吼。台湾琼瑶 《我是一片云》:“我告诉你,你最好离我这个妹妹远一点,她 是母老虎投胎,又凶又霸道,而且毫无理性的!”
【谚语俗语第32句】:【肉骨头敲鼓——荤咚咚】(歇)荤:荤腥,谐“昏”。咚咚:本形容敲鼓的声音,转以形容昏沉沉的样子。形容人昏头昏脑,十分糊涂。
【谚语俗语第33句】:【水火不留情】释义:水灾、火灾残酷无情,给人造成的损失大。例句:饲养员笑嘻嘻地说:“没事儿。我活这么大年岁了,还不知道水火不留情?你就放心吧!”
【谚语俗语第34句】:【 —步一个台阶步步高升。】成语:蒸蒸日上。邓刚《阵 痛》:“这样,一天锤没打的郭大柱,一步一个台阶,毫不费事 地晋升到五级铆工。”
【谚语俗语第35句】:【小卒子过河不回头】原为象棋规则,卒子不能后退。借指 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香港唐人《金陵春梦》:“偶有几茎白 发,心情微近老年;做了过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 艺高人胆大技艺高超,心里沉着,就增添了勇气。海外 陈若曦《二胡》:“司机是个年轻小伙子,仗着艺高人胆大,把 一部半新旧的日本小丰田当做跑车驶。”
【谚语俗语第36句】:【见苗三分收】(谚)苗:禾苗,秧苗。三分收:三分收成。见到禾苗从土里长出,收成就有几分希望。 指农作物要紧的是保苗,禾苗成长了,庄稼才能丰收。 也作见苗就有三分收。 有苗三分收。
【谚语俗语第37句】:【儿大不由爷】(谚)爷:父亲。儿子大了,凡事自作主张,不由父亲作主。指儿女长大成人后自立自主,父母不必再干预。 也作儿大不由娘。 儿大母难专。专:专断。 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
【谚语俗语第38句】:【活到老,学到老】(谚)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活到什么时候,就要学习到什么时候。指学习没有止境。
【谚语俗语第39句】:【砍倒大树,不怕枝叶不死】释义:比喻为首的打倒了,随从爪牙也自然垮台。例句:张景祥反对老孙头的话,“大伙先斗韩老六,砍倒大树,还怕枝叶不死?”
【谚语俗语第40句】:铜钱眼里打秋千——小人
【谚语俗语第41句】:【礼拜】现在,人们将星期几习惯上也称礼拜几,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同基督教有关。公元一世纪,基督教受到巴比伦人的影响,按照巴比伦人的七曜记日法,采取七日星期制。据说,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正在星期日这一天。故此,星期日成为基督教的“安息日”,这天要休息。他们又称这一天为“主日”,也叫做“礼拜日”,在这天,教徒们都到教堂做礼拜,向耶稣行礼、诵经。随着基督教的传人,我国信众逐渐多起来,礼拜天他们要去做礼拜,要遵守“安息日”的规定,这一天要休息。转而,在平民中也开始礼拜日休息。逐渐把星期和礼拜统一起来了,形成两种称呼并存。
【谚语俗语第42句】:【算总帐】(惯)指把过去所有的错误、罪行加在一起清算。
【谚语俗语第43句】:三十亩地一头牛——安居乐业
【谚语俗语第44句】:我从姥姥家回来的时候,总是往路边土大的地方走。妈妈说:“来,往这边走,那儿土大。”我赶紧走了过去。可是没过一会儿,我又走到土路里边了。妈妈说:“你呀,吃一百个豆也不知道豆腥味儿。”(陕西·宝鸡)
【谚语俗语第45句】:【放着河水不洗船】释义:比喻有条件不去利用。例句:五娘嘴头子虽利害,倒也没什么心,前日我和他嚷了,第二日爹到家,就和我说好话,说爹在他身边偏的多,就是别的娘多让我几分,你凡事旦有个不瞒我,我放着河水不洗船,好做恶人?
【谚语俗语第46句】:我的弟弟活泼,好动。白天由奶奶看着,可奶奶一不留神,他就跑得不知去向,这时,奶奶便会说:“这孩子,真是个小地仙,一会儿不见走一千。”(河南·沁阳)
【谚语俗语第47句】:树上的烂杏——数它坏
【谚语俗语第48句】:【 知进不知退】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谓贪多务得,看不 到困难和危险。清代《儒林外史》:“马纯上知进而不知退, 直是一条小小的亢龙。”按:“亢龙”出自《易经·乾卦》:“亢龙 有悔”,谓盛极必衰。
【谚语俗语第49句】:【走板】“走板”形容说话偏离了主题或错发议论,它源自戏曲的演唱和伴奏。演唱传统戏曲,常以鼓板击节拍。每一小节中凡强拍的均击板(强拍也叫“板”),次强拍或弱拍则以鼓签轻敲小鼓或以手指击拍(叫做“眼”)。由一板一眼构成两拍子一小节,或由一板三眼构成四拍子一小节。演唱时必须合板合眼,才能与伴奏配合得当。不合板眼谓之“走板”。走板时,演员演唱与乐队伴奏就不能合一,就不能达到应有效果。后比喻说话办事离开了既定的主题或乱了既定的步骤为“走板”。
【谚语俗语第50句】:虎坐莲台——假充善人
【谚语俗语第51句】:吃午饭时,妈妈说:“你的嘴烂是因为内火太大。油炸花生米火气大,就不要吃了。”我连声答应:“好,好!”午饭后,我背上书包上学,临走时,顺手抓了一把花生米,结果,被妈妈看见了。她数叨我说:“你呀,能叫眼流脓,不让嘴受穷。”(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52句】:【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原指开路,也指克服困难,创造条 件。苏叔阳《左邻右舍》:“打这儿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了,凭什么不高兴啊!”
【谚语俗语第53句】:出门坐飞机——远走高飞
【谚语俗语第54句】:乡下的姨婆,孤单一人,村里老少常去看望她,帮助她。老人对我们说:“虽然你们不常回来,呵只要人间真情在,天里天外都有爱!”(贵州·遵义)
【谚语俗语第55句】:瞎猫碰着死老鼠——凑巧;好运气
【谚语俗语第56句】:吃辣椒喝白干——里外发烧
【谚语俗语第57句】:【鱼儿蹦到沙滩上】(惯)比喻陷入绝境。
【谚语俗语第58句】:蚊子趴到玻璃上——插不上嘴
【谚语俗语第59句】:【羊上狼不上,马跳猴不跳】释义:比喻你动他不动,行动不协调。例句:“咱们打仗一靠官带,二靠弟兄们敢拼。要是大家气不顺,羊上狼不上,马跳猴不跳,这仗永远也打不胜。”
【谚语俗语第60句】:【米谷里免不了有秕糠,沙子里有时也有黄金】(谚)秕(bi):空的或不饱满的颗粒。谷米中免不了夹杂着秕糠,沙子里也常会夹杂着金粒。指事物不可能完全纯净。也比喻对人不可一概而论。
【谚语俗语第61句】:阎王涂水彩——色鬼
【谚语俗语第62句】:【饭糊了闷在锅里】内部的问题要保密。韩志君等《篱笆· 女人和狗》:“饭糊了,闷在锅里;胳膊折了,吞在袖子里,不 能叫外人看笑话!”
【谚语俗语第63句】:【喂脑袋】(惯)指吃饭。
【谚语俗语第64句】:【脑袋破了用扇子扇】见“打破脑袋用扇子扇”。
【谚语俗语第65句】:走路轧断腿——半途而废
【谚语俗语第66句】:村里有一对夫妻,男的秃女的瞎,却生了一个又漂亮又聪明的小孩。村里人惊叹地说:“这真是烂猪窝里出好笋。”(江西·余江)
【谚语俗语第67句】:暑假期间妈妈让我下地撤粪,因为是头次撒,铁锨总不听使唤,撒出去就是一堆。妈妈边示范边讲:“撒粪要均匀,扬起一条线,落下一大片。”(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68句】:六月的雷——响得很
【谚语俗语第69句】:一马不行百马忧。
【谚语俗语第70句】:车临头,马挂角,将帅活不了。
【谚语俗语第71句】:【困龙得水,拨云见日】(惯)比喻在困境中得到了救助。
【谚语俗语第72句】:【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惯)指言行不一致或耍两面手法。
【谚语俗语第73句】:【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谚)巫婆:以替人祈祷招魂为职业的妇女。跳假神:装神弄鬼。 指经常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受什么样的影响。 也作跟着啥入学啥人,跟着巫婆学跳神。 跟着秀才学作文,跟着巫婆学下神。
【谚语俗语第74句】:【经一失,长一智】见“吃一堑,长一智”。
【谚语俗语第75句】:【破家县令,灭门刺史】(谚)县令:一县之长。刺史:一州之长。 一县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破人亡,一州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族毁灭。指旧时地方官的权力是极大的,百姓惹不起。 也作“灭门刺史,破家县令”。
【谚语俗语第76句】:六月的冷空气——反常
【谚语俗语第77句】:【有事难瞒四邻】对于周围的人,隐瞒不住情况。菡子《纠 纷》:“有事难瞒四邻,她这边肚痛,那边早有人知道了。” 纸包不住火用纸包火反被火烧。比喻真相无法掩盖。 杨绛《洗澡》:“她向来以为恋爱掩盖不住,好比纸包不住 火。”
【谚语俗语第78句】:【清水锅里煮铜钱,一眼看到了底】释义:比喻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很透彻。例句:后来这些年,李家大院的所作所为,可真是清水锅里煮铜钱,一眼看到了底。
【谚语俗语第79句】:家里养了四头猪,妈妈总是起早摸黑地割草喂猪,很是辛苦。她常说:“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哪能富了就不要一切了呢?”(安徽·宿松)
【谚语俗语第80句】:【千金难买心中愿】(谚)指人的内心愿望最为重要,最不易得到满足。 也作“干金难买一个愿”。
【谚语俗语第81句】:【 去年的皇历翻不得】皇历,指农历历书。它的节气不是固 定在某月某日,一年一个样子,隔年不适用。指不能按老规 矩办事。皇,也说:黄。孙犁《风云初记》:“去年的黄历,今 年不能使了。从脚下起,就得变个样儿!”
【谚语俗语第82句】:爸爸是中学教师。一次,他和学生们谈起了“团结友爱”这个话题,大哥哥大姐姐有的说“团结就是力量”,有的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有的说“众人划桨开大船”……爸爸笑了,边点头边说:“水里鱼多掀大浪,岸上人多有力量啊!”(四川·宣汉)
【谚语俗语第83句】:【翻老底】见“揭老底”。
【谚语俗语第84句】:【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同一水平上发展。《天意》:“一个 傍大款和一个不傍大款的模特儿,永远不会站在同一起跑 线上。”
【谚语俗语第85句】:【一人气力担一担,众人力量搬倒山】(谚)一个人的气力只能挑起百斤担;众人的力量合到一起,就能把山搬倒。指人多力量大,困难再大也不怕。
【谚语俗语第86句】:灯草搓绳,烂板搭桥——枉费心机
【谚语俗语第87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谓一人占据要害地位,众人无可奈 何。语出李白《蜀道难》。古华《相思树女子客家》:“伍香师 妹双手叉腰,堵着门,横眉立眼,正气凛然,那气派,自有‘一 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
【谚语俗语第88句】:【 正没窟窿下蛆,来了个卖藕的】藕内有孔(窟窿),藕、偶谐 音。谓偶然(碰巧)遇到了一个机会。刘彦林《春风得意》: “正没窟窿下蛆,来了个卖藕的。丁世宗顿时来了精神。”
【谚语俗语第89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释义:意为不可错过时机。例句:今天梵梵暗暗下了决心,晓易不说,我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饭桌上的气氛最适合拉家常了。
【谚语俗语第90句】:【爬高梯摘月亮——空想】(歇)空:本指在空中,转指不切实际、没有结果。指脱离实际的想象。
【谚语俗语第91句】:【推山山倒,填海海平】释义:比喻力量大,无往而不胜。例句:只有天下穷人都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个点上使,共同对敌,才能推山山倒,填海海平,把旧世界砸个落花流水。
【谚语俗语第92句】:一天中午,我们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吃午饭。突然,“啪”的一声,奶奶手里的饭碗掉到了地上。我一看,奶奶竟然睡着了。坐在一旁的爷爷笑着说:“瞌睡神,瞌睡神,瞌睡来了不由人。这话说得一点儿也不假呀!”(河南·林州)
【谚语俗语第93句】:【马上摔死英雄汉】有经验者有恃无恐,往往发生意外事 件。或说:惯骑马的惯摔跤。类似的:河里淹死会水的/会 水的鱼儿浪打死/翻车的都是些好把式。清代《三侠五义》: “不好,不好!俗语说得好,惯骑马的惯摔跤,河里淹死是会 水的。焉知他不是艺高胆大,阴沟里会翻船,也是有的。”
【谚语俗语第94句】:最近几天,有人议论小王偷了人家的煤。小王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不管别人怎样说,我连个寒战都不打!”(河南·郏县)
【谚语俗语第95句】:【一把手】“一把手”是民间俗称,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最高领导人。“一把手”这一称呼的来历,与象征权力的印信印钮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一把手”这个词从产生之日起就与权力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的印信起源很早,据史料记载,大概周朝就已经使用印章了。自秦汉以后,历朝都制定了官印制度,对印文、材质、印鼻、尺寸、印绶都有详细的规定,以区别不同的等级和权力的大小。比如秦汉时规定,皇帝用六玺,白玉质地,螭虎钮,皇后金玺蛇钮,诸侯王金玺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将军金印龟钮,食禄二千石银印龟钮,千石以下至二百石以上铜印鼻钮。这里的“钮”,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就是指印鼻,也就是便于手把抓印面的借力饰物。从魏晋到宋元时期,印章印文和印绶都有较大的变化,而印钮的变化相对较小。进入明清时期,官印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宽边,细朱叠文,又称为“关防”。由于尺寸较大,材质厚,质量重,为了便于盖章,出现了把手,称为“印把子”、“印把手”。因为印章的加盖,也就意味着权力的确认和实施,所以,“印把子”、“印把手”逐渐讹传为“一把手”,象征着某一范围的最高权力。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橡胶印章大量应用,官方印章的形制基本稳定下来,印面上的把手非常明显,人们更乐于使用“一把手”这一形象的称呼,来指代某一范围的最高权力和主要负责人。
【谚语俗语第96句】:卖西瓜的碰到卖王八的——连滚带爬
【谚语俗语第97句】:【财连于命】(谚)钱财和人的生命相连。指钱财等同于生命,对人非常重要。 也作财命两相当。 钱财通性命。
【谚语俗语第98句】:【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来巧了不用花时间等,正合适。戴厚 英《人啊人》:“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今天是老许谢媒的日 子。”
【谚语俗语第99句】:我准备上学时,天气突然变冷了,可我并没感到特别冷。看到别的小孩子都加了衣服,妈妈也让我加件衣服,爸爸却不让。他说:“要想儿平安,三分饥与寒。”(河南·罗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0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