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民间俗语金句,拿去发朋友圈!
【谚语俗语第1句】:【油瓶倒了不扶】见“推倒油瓶不扶”。
【谚语俗语第2句】:【狗熊掰棒头,掰一个丢一个】狗熊掰棒头,不知道收藏,谓 得而复失,一无所获。狗熊,也说:猴子。古华《芙蓉镇》: “民政干事隐约听人说过,区长的外甥女在县里搞恋爱像猴 子扳苞谷,扳一个丢一个,生活太不严肃。”
【谚语俗语第3句】:拿着棍子叫狗——越叫越远
【谚语俗语第4句】:乱麻团缠皂角树——理不出个头来
【谚语俗语第5句】:破船过江——人人自危
【谚语俗语第6句】:【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儿】(惯)形容事情非常机密,连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告诉。
【谚语俗语第7句】:谷子地里长玉茭[玉米]——突出
【谚语俗语第8句】:【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惯)却:不接受,拒绝。拒绝别人的好意显得不恭敬,接受了又觉得惭愧。 接受别人馈赠或邀请时的客套话。
【谚语俗语第9句】:还没过门儿呢,芳芳就今儿向婆家要衣服,明儿向婆家要首饰。婆婆不耐烦地说:“我看她不是盏省油的灯。”(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10句】:【女愁哭,男愁唱】见“男愁唱,女愁哭”。
【谚语俗语第11句】:【十网九网空,一网就成功】(谚)比喻做事不怕失败次数多,只要有一次成功就行了。
【谚语俗语第12句】:【骑马坐轿,不如扳倒睡觉】(谚)骑马和坐轿再舒服,也比不上躺倒睡上一觉。指人在疲困的时候,只有睡觉才是唯一有效的解困方法。
【谚语俗语第13句】:大家都已经吃饱了,可嫂嫂见盆里还有饭,就端起盆子拿着勺子,开玩笑地说:“快,快,每人匀点,宁肯撑着人,不能占着盆。”(广西·柳城)
【谚语俗语第14句】:【锣齐鼓不齐】(惯)形容行动不一致。
【谚语俗语第15句】:甜瓜地里种甘蔗——从头甜到脚底
【谚语俗语第16句】:【碟大碗小,经常磕碰】家庭内部,难免发生争吵。类似的: 锅碗勺子,哪能不碰撞/锅碗勺子常碰撞/勺子免不了碰锅 台。张贤亮《肖尔布拉克》:“有的家庭,你别看他们碟子碗 经常磕碰,要仔细观察他们相互之间的眼睛神态,兴许还是 有情有意的一对哩。”
【谚语俗语第17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谚)州官:古代一州的长官。指旧时官吏可以为非作歹,老百姓的正当需要却遭禁止。 也作“只兴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语俗语第18句】:【叹气一口,宅低三尺】(谚)哀叹上一口气,就会使院宅陷低三尺。 指人在生活中要充满乐观精神,积极向上;如果悲观忧郁,必定走向衰落。
【谚语俗语第19句】:青蛙找着田鸡——碰上自家人
【谚语俗语第20句】:吃了麻绳子——尽说长话
【谚语俗语第21句】:村里跑运输的人,一天能挣几十元,而种庄稼的农民干一年也收不了多少钱。婶子说:“这就叫龙行一步,鳖爬半年哪!”(山东·莱阳)
【谚语俗语第22句】:井水流河里——深远
【谚语俗语第23句】:【有功同赏,有罪同罚】待遇平等,不厚此薄彼。成语:一视 同仁。姚雪垠《李自成》:“愿意留下的,分在窦开远、丁国 宝、黄三耀三人手下,从今后和他们三个人的老弟兄一样看 待,有功同赏,有罪同罚。”
【谚语俗语第24句】:【好牛不缓,好马不颠】释义:好牛行走不迟缓,好马骑着不颠簸。例句:不骑就不骑,不要胡说八道。我的白龙马可不是颠人哩!常言说,“好牛不缓,好马不颠”,不相信可以实践。
【谚语俗语第25句】:临死蹬棺材盖儿——没几下蹬头了
【谚语俗语第26句】:【正没窟窿下蛆,来了个卖藕的】(惯)比喻正好给干坏事的人提供了方便。
【谚语俗语第27句】:小东是个有名的小调皮,不管他爸爸怎么说他,就是不改。这次他爸爸又说他了:“我看你是‘霜打油菜荚,打死也不发’啊!”(安徽·庐江)
【谚语俗语第28句】:【上床夫妻,下床君子】(谚)指晚间上床共枕,白天相敬如宾,才是好夫妻。 也作上床夫妻,落地君子。 上床夫妻下床客。
【谚语俗语第29句】:【人嘴两张皮】(谚)人的嘴不过是两张皮,怎样说都由你。指话是由人说的,只要讲出道理就行。也指无论什么话,都能从嘴里说出,不能当真。 也作人嘴两张皮,反正都是理。 人嘴两片皮,各说各的理。
【谚语俗语第30句】:半路上的新闻——道听途说
【谚语俗语第31句】:【显露头角】见“露头角”。
【谚语俗语第32句】:【 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指好东西不被赏识,没有派上用 场。陈登科《赤龙与丹凤》:“这才是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 我怎么也尝不出一个乐趣来。” 瞎子点灯,白费蜡指没有必要,浪费。浩然《艳阳天》: “我看咱们多余这一手,瞎子点灯,白费蜡,不如来个干脆 的!”
【谚语俗语第33句】:【将本求利】(谚)做生意先得筹集本钱,有本钱才能生出利润。指做生意为的是求取利润,而投入资本是求取利润的先决条件。
【谚语俗语第34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释义: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例句:锦囊大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还被蒙在鼓里。
【谚语俗语第35句】:【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释义:沉鱼落雁:鱼见了沉入水底,雁见了降落沙洲。闭月羞花:月亮见了躲藏起来,花儿见了感到害羞。形容女子容貌特别美丽。例句: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日大乔,次日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心中向往已久,欲得之而无门。
【谚语俗语第36句】:【等人易得久,嗔人易得丑】(谚)嗔(chen):怒目而视。指等候人不见来时,最容易感到时间过得太慢;对某人憎恶时,总觉得他的面貌长桕特别难看。 也作等人易久,嗔人易丑。 嫌人易丑,等人易久。嫌:厌恶。
【谚语俗语第37句】:猢狲跳上煎饼锅——瞎蹦跶
【谚语俗语第38句】:【糠菜半年粮】(惯)指生活贫寒,一年中有半年吃糠咽菜。
【谚语俗语第39句】:【既来之,则安之】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在某种不太情愿的情况下,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或者安顿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论语·季氏》,其原文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顺我们.我们就要倡导文教德化来吸引他们,他们已经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就要好好安排他们,不能撒手不管。提倡的是以德服人。它的原意是对内说的,劝自己的人。而现在的意思是劝外来的人。这个词语的原意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意思已经相去甚远了。
【谚语俗语第40句】:【坐蜡】“坐蜡”比喻陷入为难境地;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坐蜡”有时也写作“坐腊”。北方口语中常用。 “坐蜡”一词源自佛教中的“坐夏”。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里记载:“(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前代泽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这里提到的坐夏,是指佛教僧人每年定期的诵经活动。根据佛家的戒律,每月望晦日即农历十五和三十,众僧人应齐集一处,诵读《戒本》,而且每人都要对照进行自我反省。如有违犯清规戒律之处,则要按情节轻重依法忏悔。一年之中,农历四月十五至农历七月十五的期间(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夏季,谁坐都难受),僧人们须定居三个月,潜心修行,自省自律接受批评。经过这样的修炼之后,受戒的年头才算增长一岁,也叫“一腊”。因为腊月在农历中为最末,过了腊月即是新的一年,所以佛教中就用“一腊”来表示受戒了一岁的意思。由此,这种“坐夏”活动就又叫“坐腊”了。后来,“坐腊”这个词逐渐由佛教用语转入口语当中,词义也由原来的“受戒自律”转变成了“为难、受困”的意思了。
【谚语俗语第41句】:【 腥锅里熬不出素豆腐】指人受环境不良影响。韩志君等 《古船·女人和网》:“不是我小心眼儿,是那个地方不好!腥 锅里,还能煮出素豆腐!”
【谚语俗语第42句】:【久在江边站,没有不湿的鞋】见“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谚语俗语第43句】:【一打三分低】打架粗野,互相都降低了人品。明代《西游 记》:“不用打!不用打!常言道:一打三分低。你们都跟我 来。”
【谚语俗语第44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婆争论,媳妇不好表态。谓 各持己见,是非难以判断。浩然《艳阳天》:“眼下是公说公 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一下子就断出个你清我白,又能 让他们服气,那是不容易的。”
【谚语俗语第45句】:快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谚语俗语第46句】:【麻雀站牌坊——好大的架子】(歇)牌坊:旧时为褒扬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的人树立的高大建筑,状似牌楼。架子:本指牌坊的构架,转喻人的架势、气派。指摆出一副傲慢的、盛气凌人的架势。
【谚语俗语第47句】:新闻中播出了又一个仿造人民币的犯罪团伙被捕获的消息,爸爸高兴地说:“栽李不结桃,假的真不了。那些黑心人早晚会被严惩的。”(福建·福州)
【谚语俗语第48句】:步枪卡了壳——不响
【谚语俗语第49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原为佛教偈语。修行已经很高,还 需要追求更高境界。借指不能满足已有成绩,要继续进步。 《傅雷家书》:“再加一个月的琢磨,自然会百尺竿头,更进一 步。”
【谚语俗语第50句】:小敏受了批评,哭个不止。她妈妈气冲冲地说:“拿个筛子来,看她能不能哭满?”(河南·兰考)
【谚语俗语第51句】:【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事不易被人注意,坏事容易 被人传述。类似的:好事不惹眼,坏事直关心。明代《西游 记》:“行者道:正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像我如今皈 正佛门,你就不晓的了!”
【谚语俗语第52句】:李阿姨的儿子和她顶嘴,李阿姨气呼呼地坐在床上生闷气。李叔叔劝道:“消消气吧,哪个牛犊不抵母呢?”(湖北·丹江口)
【谚语俗语第53句】:【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挽歌郎,替丧家唱挽歌的人。指事 前的要求在事后提出,被动。明代《水浒》:“眼望旌旗至,专 等好消息。不要叫老身‘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 饥时饭,渴时浆谓正应急需。成语:雪中送炭。明代 《古今小说》:“恰好王媪说起马秀才,分明是饥时饭,渴时 浆,正搔着痒处。”
【谚语俗语第54句】:【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九州一词起源于何处,最早见于金文《叔夷钟铭》,说中国的疆域有九州。具体指哪几州,众说纷纭。一种采用《禹贡》的说法,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成九州,划分的情况是: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 “九州”只是传说中的行政区域而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既然它已在我国的文化史中沉淀下来,人们便以它泛指中国了。
【谚语俗语第55句】:【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谚)一树结的果子酸的甜的都有,一母生的孩子愚的贤的都有。指同胞兄弟性格、智力各有差异。也泛指人与人不会一样。
【谚语俗语第56句】:【一年二年,与佛齐肩;三年四年,佛在一边】(谚)敬佛的人,开始对佛尊敬,一两年后把佛看得和自己并肩高,三四年后就把佛抛到一边了。指人的立志很难持久,时间越长越懈怠。
【谚语俗语第57句】:【解铃还得系铃人】释义:系:ji,打结。法眼和尚提出一个问题:虎颈上的金铃谁能解下来?有个泰钦和尚说,挂铃的人能解下来。借指谁惹出的事,还要由谁去解决。例句:他不会说“解铃还是系铃人”,可是他的口气与神情帮他忙,教钱太太明白了他的意思。
【谚语俗语第58句】:有一次,我生病了,不能上学,天天呆在家里,很无聊。奶奶叹着气说:“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别没文化。”(山西·阳泉)
【谚语俗语第59句】:吃过午饭,我和爸爸妈妈出来散步。妈妈说爸爸:“从远处看,觉得你的脸很光滑.近看麻麻点点的。”爸爸笑着说:“这就叫远看一朵花,近看牛屎巴。”(贵州·贵阳)
【谚语俗语第60句】:墨里藏针——没处寻;难寻
【谚语俗语第61句】:【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指互相需要,正合适。电视黄 梅戏《天仙配》:“正好,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爹爹正要 雇一个长工。”
【谚语俗语第62句】:我和妈妈打羽毛球。妈妈给我发了一个很好的球,我却没接住,还埋怨妈妈没把球发好。妈妈笑笑说:“你这个臭小子,别手不溜怨袄袖了,多找一找自己的原因吧!”(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63句】:挖耳勺掏灶炕——小抠
【谚语俗语第64句】:【人老猫腰,树老焦梢】(谚)猫腰:像猫一样弓着腰。焦梢:树枝的末梢焦黄干枯。指人老了腰就伸不直,这和树老了枝梢干枯一样,都是自然的生理现象。 也作“树老焦梢,人老猫腰”。
【谚语俗语第65句】:破船沉在死水沟——没出路
【谚语俗语第66句】:【 瞎子摸黑路】难上难谓更加困难。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瞎子摸黑路难上难,穷汉就怕闹荒年。”
【谚语俗语第67句】:刀子嘴,豆腐心——嘴硬心软
【谚语俗语第68句】:【没缝也要下蛆】(惯)蛆:苍蝇的幼虫。比喻无中生有,造谣生事或寻衅闹事。
【谚语俗语第69句】:【一蟹不如一蟹】(惯)比喻一个不如一个。
【谚语俗语第70句】:华佗治病——妙手回春
【谚语俗语第71句】:【老不舍心,少不舍力】(谚)心:思虑。力:体力,力气。老年人往往喜欢多操心,年轻人往往肯多出力。 也作老不歇心,少不歇力。 少不舍力,老不舍心。
【谚语俗语第72句】:【巧媳妇不怕挑剔婆】(谚)指媳妇心灵手巧,就不怕婆婆百般挑剔。常比喻商场或服务行业,只要服务周到,就能使顾客满意,无可挑剔。
【谚语俗语第73句】:珠穆朗玛峰插旗杆——高到顶了
【谚语俗语第74句】: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谚语俗语第75句】:【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释义:同生死,共患难。例句:朱武哭道:“小人等三个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当初发愿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虽不及关、张、刘备的义气,其心则同。…-.”
【谚语俗语第76句】:雕刻工人看章子——反更清楚
【谚语俗语第77句】:老鼠肉祭神——上不了台面
【谚语俗语第78句】:【迟是疾,疾是迟】(谚)疾:快速。 慢,就是快;有时太快,事情反而慢了。指事情不能只图快,慢一点,稳重而求实,结果反而快了。
【谚语俗语第79句】:我家邻居爱小偷小摸,啥便宜都想占,可仍是穷得揭不开锅。而我家呢,爷爷常常招待各方客人,但生活还过得蛮可以。我问爷爷这是什么道理,爷爷说:“这就叫做贼不富,待客不穷。”(甘肃·临泽)
【谚语俗语第80句】:爸爸和叔叔成家前,在吃穿用上不分彼此,互相谦让。各自成家后发生了变化,分得清楚起来。奶奶说:“这叫一棵草儿顶一个露珠儿——各人过各人的日子儿。”(河北·秦皇岛)
【谚语俗语第81句】:高梁地里打阳伞——难顶难撑
【谚语俗语第82句】:【话到舌尖】留半句说话时应该有所警惕。张孟良《儿女 风尘记》:“话到舌尖留半句,转过话头对天宝说:走吧,走 吧!到家里吃饭去,还等什么?”
【谚语俗语第83句】:【天塌下来当被盖】(惯)形容人坚强乐观,在灾难面前毫不畏惧,或对重大的变故满不在乎。 也作“天塌下来当被窝盖”。
【谚语俗语第84句】:【 飞不上天,钻不进地】逃不走。或说:不怕他飞上天去。 浩然《艳阳天》:“放了他,飞不上天,钻不进地,随时可以再 捉起来,不会有什么不好。”
【谚语俗语第85句】:【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惯)比喻原来是干什么的还干什么去,各人做自己该做的事。
【谚语俗语第86句】:【价一不择主】(谚)商家一旦就某一商品与买家议定了价格,就不应该为了图利而弃信,将此商品卖与其他出价更高的买家。指买卖要讲信誉。
【谚语俗语第87句】:当面诵善佛,背后念死咒——阳奉阴违
【谚语俗语第88句】:【 双拳难敌四手】两只手打不过四只手。成语:寡不敌众。 明代《西游记》:“行者见两个兄弟遭擒,他自家独立难撑,正 是好手不敌双拳,双拳难敌四手。”
【谚语俗语第89句】:见人先作揖——礼多人不怪
【谚语俗语第90句】:【热锅上的蚂蚁——乱转】(歇)形容焦急、忙乱,束手无策。 也作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 热锅上蚂蚁——来回直打转转。
【谚语俗语第91句】:【见台阶就下】(惯)比喻及时寻找机会摆脱困境。
【谚语俗语第92句】:我和邻居小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这几天,因为一点儿小事,我俩吵翻了,谁也不理谁。妈妈说:“友情是花,愈开愈美;友情是酒,愈陈愈香。你呀,要珍惜这段友情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93句】:【六畜】农民盼望的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六畜”的说法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难二》中说:“务于蓄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人多。”它说明了掌握蓄养的规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顺利生长,五谷才能迅速繁殖,收入就会增多。六畜,指的是牛、马、羊、豕(猪)、鸡、犬(狗)六种家畜。《左传·僖公十九年》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六畜之中,牛和马主要用来耕作、驮运、拉车,羊、豕、鸡主要供食用,犬则守户。现在,六畜的使用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羊来说,除了食用外,增加了毛纺,以牛和豕来说,增加了皮革制品。而牛和马的耕种作用大大弱化,被现代科技所取代。
【谚语俗语第94句】:【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歇)死:本指死亡,转指程度达到极点。指太冤枉人。
【谚语俗语第95句】:【黄花鱼,溜边儿】指回避问题,绕着走。浩然《艳阳天》: “我得把话说在头边:如今我摊上真事儿了,你可不能黄花 鱼溜边儿.呀!”
【谚语俗语第96句】:在县城一家家具厂上班的哥哥,正干得好好儿的,突然想改行做生意。全家人都劝他,他却不听。大伯生气地说:“骆驼蹄子走猴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踏踏实实,干啥工作也不行。”(河南·西华)
【谚语俗语第97句】:【跛子走路——一脚高一脚低】(歇)比喻人思想、行动缺少一定准则或掌握不住分寸。
【谚语俗语第98句】:【—脚踢出去/一脚踢开】断然抛弃。张洁《无字》:“这种男 人就是跪在脚底下求我,我也会把他一脚踢开。”
【谚语俗语第99句】:【狗咬尿泡——空欢喜】(歇)尿泡:膀胱。指白高兴一场,什么好处也没有捞到。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狗咬尿泡——虚欢喜。 狗扑尿泡——空喜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0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