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超经典民间俗语经典俗话,生活中很有道理的经典俗话!

【歇后语第1句】: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团团转;来回直打转转;乱窜;走投无路;坐立不安

【歇后语第2句】:十两瓶子装一斤——正好

【歇后语第3句】:【另起炉灶】(惯)另外再垒砌炉灶。1比喻重新开始。2指分家另过。3比喻另搞一套。 也作另立炉灶。 另立灶火门。

【歇后语第4句】:背弃祖国的人,如同失去森林的夜莺。

【歇后语第5句】:【给个棒槌认作针】释义:针,谐音“真”。棒槌是粗木棍,却当作是细针。比喻别人敷衍自己,自己却认真地当件事来对待。例句:凤姐道:“我哪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我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

【歇后语第6句】:黄鼠狼和狐狸结亲——臭味相投

【歇后语第7句】:众人是杆秤,斤两自分明。

【歇后语第8句】:【东葫芦扯到西架上】释义:借指把不相干的事混在一起。例句:“嘿嘿嘿!这叫把东葫芦扯到西架上了!”老队长不以为然地笑笑……

【歇后语第9句】:一次,白天只顾玩,晚上才想起写作业。我说:“天黑得这么快,要再迟黑一个小时多好啊!”坐在一旁的奶奶说我是“晴天不晒谷,雨天怨天毒”。(广西·宣州)

【歇后语第10句】:【打蛇打七寸】(谚)七寸:蛇的要害处,在蛇的头之下,腹之上。打蛇必须打在它的致命部位——七寸上。比喻打击敌人,要击中他的要害。也比喻办事要抓住关键。

【歇后语第11句】:【拔钉子】(惯)比喻除掉所憎恨的人,或除掉危害极大的祸患。

【歇后语第12句】:【拣有头发的揪】(惯)头发:比喻把柄、短处。比喻挑有把柄的或软弱的欺负。 也作“拣有头发的抓”。

【歇后语第13句】:老鼠啃书本——字字句句落了肚

【歇后语第14句】:【瓮里捉王八——跑不了】(歇)指陷入困境,无处躲藏,无法逃跑。 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瓮中捉鳖——跑不了。 瓮里捉鳖——没跑。

【歇后语第15句】:【剪牡丹喂牛】(惯)比喻糟蹋、浪费贵重的东西。

【歇后语第16句】:【安乐窝】“安乐窝”现在指安逸舒适的生活处所。源出《宋史·邵雍传》。据《宋史·邵雍传》载:“邵雍,字尧夫,河南人。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刻苦自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朝廷请他做官,他不愿为凡事所累,便离家出走,游历四方。后来,他回到家乡,与外界摒绝往来,闭门不出,潜心研究理学、易学,终成高士。以后,邵雍迁居洛阳。当时的宰相富弼以及司马光、吕公著等贤士也退居洛阳,他们和邵雍意气相投,彼此往来密切。在司马光等人的帮助下,邵雍在洛阳天津桥南置买了一处田园,修建了住宅,插柳种花,自种自收,怡然自得,宛若世外桃源。闲暇之余,焚香静坐,饮酒吟诗,自得其乐。为表示自己安贫乐道,不追求功名富贵的志向,他给自己的住处起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安乐窝”一词便成为隐逸文士们对自己居室的谐称,含有淡泊明志、自得其乐的语义。例如,南宋戴复古有“四山便是清凉园,一室可为安乐窝”之句。到了后来,由于“安乐窝”同“逃避艰难困苦,贪图享乐生活”的思想行为有相通之处,于是由原来的不与官场浊流同流合污的褒义转义为贬义。

【歇后语第17句】:针对社会上有些人爱吃野味儿的现象,外婆说:“吃尽美味还是盐,穿尽绫罗还是棉。”(四川·忠县)

【歇后语第18句】:长哥长嫂当爹娘。

【歇后语第19句】:【歪嘴吹喇叭——一股斜气】(歇)斜:谐“邪”。气:本指气体,转指风气、作风。指不正当的风气或作风。 也作“歪嘴和尚吹喇叭——一股邪气儿”。

【歇后语第20句】:【拾进篮子里就是菜】见“搭在篮里便是菜,捉在篮里便是蟹”。

【歇后语第21句】:【豆芽子长一房高,也是嫩菜】释义:讥讽人的话,表示对人轻蔑,看不起。“嫩菜”又作“菜货”。例句:你这个人虽高,豆芽子长一房高。也是嫩菜;这个人虽小,她去站岗放哨也起点作用。

【歇后语第22句】:【死马当活马医】“死马当活马医”,其含义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做出的拯救举动。典出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在古时候,有一个人的良马死了,伤心地闭门谢客。郭璞找上门来,说可以将马救活,那人先是不信,后来一想,反正马已死了,姑且听听他怎么说吧。郭璞何许人也,晋书有《郭璞传》,郭璞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训古学家,还是一位高明的兽医。郭璞指点:“派一个健壮劳力,拿一根长竹竿,往东行走二三十里,遇到一片树林,就用竹竿猛打,会得到一个小动物,把它拿回来,马就能活过来。” 那人按照他的吩咐去做,果然得到一只像小猴子的小动物,这个小动物一见死马,立即凑过去,与马接吻,猛吸马的鼻子,不一会,这马就站起来,又跳又叫,与平常无不异。这就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出处。

【歇后语第23句】:【 知进不知退】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谓贪多务得,看不 到困难和危险。清代《儒林外史》:“马纯上知进而不知退, 直是一条小小的亢龙。”按:“亢龙”出自《易经·乾卦》:“亢龙 有悔”,谓盛极必衰。

【歇后语第24句】:【墙里说话墙外听】(谚)人在墙里说话,须防墙外有人窃听。指人说话,特别是说秘密的话,要处处留神,谨防走漏消息。 也作墙里说话,墙外有人。 墙里人说话,墙外有人听。 墙里说话墙外听,道边说话草棵听。

【歇后语第25句】:【 枪打出头鸟】谓先出头危险,也指惩治为首的。王蒙《风 息浪止》:“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说 穿了不过是嫉妒二字!”

【歇后语第26句】:【裹脚布——又臭又长】见“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歇后语第27句】:鼻孔喝水——够戗

【歇后语第28句】:【喝洋墨水】(惯)比喻上过大学或出国留过学。

【歇后语第29句】:脸上长疮——面子上不好看

【歇后语第30句】:便壶没鼻——不好捉摸;难捉摸

【歇后语第31句】:石头缝里长山药——两头受夹

【歇后语第32句】:【依葫芦画瓢】“依葫芦画瓢”比喻一意模仿,没有创新,不求上进。它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东轩笔录》记载了一个宋太祖与文人的故事:五代时有个人叫陶毂,自幼喜好学习,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文翰为一时之冠”。宋太祖时,陶觳做了翰林院的学士。当时的宰相都不是出自翰林院,而这些人的文采声望都不及陶毂。陶毂心中不平,指使党羽向太祖上疏,说其久在翰林,出力实多。他自己也上书表示不满。宋太祖笑日:“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何宣力之有?”太祖认为翰林学士只是玩弄文字,不会创新,因此没有功劳可言。陶毂对这个评价很不服气,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见其刻薄怨望,更是决意不用他了。后来人们就用“依样画葫芦”比喻刻意模仿,没有创新,今口语变作“照葫芦画瓢”。这个故事表面看来是宋太祖出身军人,对文人有所鄙视,其实,宋太祖追求的是实际有用,反对墨守成规。宋太祖对文人治国的作用是很清醒的,宋太祖是文人政治的树立者,宋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歇后语第33句】:【没眼儿闷葫芦】(惯)比喻没有心眼的人。

【歇后语第34句】:【 躺在功劳簿上】自恃有功,不再进步。《人民日报》(1984, 12,11):“他的教训启示人们: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是很危险的。”

【歇后语第35句】:【败子回头金不换】(谚)败子:败家子。指败家子浪荡成性,要改邪归正,实属难能可贵,那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也作“浪子回头金不换”。

【歇后语第36句】:【夸海口】(惯)指话说得很大,漫无边际。

【歇后语第37句】:【老母猪想吃天鹅肉】释义:比喻非分的妄想。例句:第二天,那帮小子更欢了,这个说:“我知道了,这小子是个放猪的——猪倌!”那个说:“猪倌也想来上学。真他妈老母猪也想吃天鹅肉哇!”

【歇后语第38句】:李明出外找事做,事情没找到,还赔了盘缠。他妈叹气道:“真是狗没套到,却把狗绳给弄丢了。”(安徽·枞阳)

【歇后语第39句】:【两股道上跑车——走的不是一条路】(歇)指彼此志趣、追求等不同,不是同一类人。

【歇后语第40句】:【人望幸福树望春】(谚)比喻人总希望过上幸福生活,享受人生。

【歇后语第41句】:大家都已经吃饱了,可嫂嫂见盆里还有饭,就端起盆子拿着勺子,开玩笑地说:“快,快,每人匀点,宁肯撑着人,不能占着盆。”(广西·柳城)

【歇后语第42句】:属蜘蛛的——满肚子丝(私)

【歇后语第43句】:爸爸让哥哥去喷农药,哥哥说:“我不会。”爸爸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能当师傅了。”(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44句】:【庸人多福】(谚)旧指平庸无为的人平安长寿多福气。 也作“庸人多厚福”。

【歇后语第45句】:贾宝玉结婚——不是心上人

【歇后语第46句】:我都十三岁了,可什么活都不会干,连扛会儿锄头也要喘气。爸爸数叨我说:“一把锄头当座山,像你这样,只有刮地皮了。”(四川·渠县)

【歇后语第47句】:【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谚)打人不可伤着人的脸面,骂人不可揭开人的短处。指即使和人发生纠纷,也要有所控制,不可触及对方的隐私,要给对方留面子。 也作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打人怕打脸,骂人怕揭短。 打人休打痛处,说人休说短处。

【歇后语第48句】:【行得端,走得正】行为端正,没做过坏事情。成语:光明 正大。浩然《艳阳天》:“他敢说,自己走的正,行的端,是个 最光明磊落的人。”

【歇后语第49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惯)从前的人没有做过,以后的人也做不出来。形容成就卓越,空前绝后。 也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歇后语第50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岗哨众多。成语:戒备森严。刘绍 棠《渔火》:“八里桥南北,二十九军的士兵持枪荷刀,三步一 岗,五步一哨。”

【歇后语第51句】:【中圈套】见“落在圈套里”。

【歇后语第52句】:【不蒸包子蒸(争)口气】(惯)蒸口气:谐“争口气”。争气:要强,

【歇后语第53句】:灶王爷上天——句句实情

【歇后语第54句】:【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惯)形容本领过硬,勇猛非凡。

【歇后语第55句】:【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惯)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歇后语第56句】:【困头儿上不算计,圈底儿下却算计】(惯)困(qun):古代一种圆形的粮仓。粮满仓时不计划用粮,仓里快没粮时才开始计划。比喻钱快花完时才注意节约。

【歇后语第57句】:我的语文作业一直做到晚上10点钟还没做完。爸爸生气地说:“会读书的读课堂,不会读书的一天忙。”(四川·达州)

【歇后语第58句】:【费唇舌】(惯)指费了许多话去解释、劝说或表白。 也作费口舌。 费唾沫。

【歇后语第59句】:粗线补衣——外边难看里边牢

【歇后语第60句】:槽头上买马——看母子

【歇后语第61句】:喜鹊落头上——红运到了

【歇后语第62句】:【有今天没明天】(惯)1指人年老或病重,将不久于人世。2指生活贫困,今天有吃的,明天的还没有。 也作“有今日没明日”。

【歇后语第63句】:【诫无垢,思无辱】(谚)诫:对言行的警戒。垢:通“诟”,受辱。指人经常警戒自己的言行,遇事深思熟虑,自然就会避免灾祸与羞辱。

【歇后语第64句】:【三句甜,两句苦】(惯)指一会儿软的,一会儿硬的,连劝带吓唬。 也作三句苦,两句甜。 三声紧,两声慢。

【歇后语第65句】:葵花的盘子一老转向

【歇后语第66句】:骑马拜判官——马上见鬼

【歇后语第67句】:拳要打,字要写。

【歇后语第68句】:饮食贵有节,运动贵有恒。

【歇后语第69句】: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

【歇后语第70句】:【隔行如隔山】释义:比喻行业不同,互不了解。例句:参谋长虽然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可是隔行如隔山,和土匪们取联络便不如小喜,况且小喜又是与秘书长那个系统有关系的,因此参谋长便得让他几分。

【歇后语第71句】:每天早晨梳头发的时候,我总是这儿跑跑那儿遛遛,全家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我脱落下来的头发。妈妈拖地的时候,见地上都是头发,就说:“你看,你的足迹遍布全家了!”(河南·焦作)

【歇后语第72句】:全家人正在看电视,可突然停电了。爸爸说:“早不停,晚不停,偏偏到前没村后没店的地方停。”(宁夏·贺兰)

【歇后语第73句】:【怕狼怕虎就别在山上住】(谚)比喻人既然胆小怕事,就干脆别干了。

【歇后语第74句】:【哭的是各人的儿,落的是一样的泪】(谚)各人落的泪都是一样的,但落泪的因由却各不相同。指各人都有自己的悲苦事,外人很难体味得出。

【歇后语第75句】:【走了和尚丢了庙】(惯)比喻两头落空。

【歇后语第76句】:【轻不得,重不得】(惯)轻了没用,重了不行。形容怎么说、怎么做都不行,令人为难。

【歇后语第77句】:小偷拍照——贼相

【歇后语第78句】:【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指在饮食上宁可少而精,不要一味贪多。 也作“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

【歇后语第79句】:【表壮不如里壮】释义:事物的外表强壮不如事物的内里强壮。也可以比喻妻子善于持家,比男子更重要。例句:“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看觑他。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

【歇后语第80句】:【会捉老鼠的猫不叫】(谚)善于捕捉老鼠的猫不声张。比喻精于办事的人,只求实际效果而绝不张扬。

【歇后语第81句】:【鸡肠兔儿胆】(惯)形容人气量狭窄,胆子很小。

【歇后语第82句】:十二只轮船出海一四通八达

【歇后语第83句】:野马上笼头——服服帖帖

【歇后语第84句】:【挨金似金,挨玉似玉】(谚)挨:靠近,接近。靠近金的就会像金,靠近玉的就会像玉。犹言近朱者赤。比喻经常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品行、才能等自然会很好。

【歇后语第85句】:锻炼是灵丹,卫生是妙药。

【歇后语第86句】:【 泥鳅翻不起大浪】泥鳅只能浮到水面上翻一点水花,产 生一点涟漪。比喻力量小,成不了大事,闹不了大乱子。亦 可用反义。从维熙《伞》:“那就睡大觉去,小泥鳅掀不起大 浪头来。”

【歇后语第87句】:【乱成一锅粥】(惯)形容秩序非常混乱。 也作乱成一团。 乱成一团麻。

【歇后语第88句】:掌秤杆的报数——句句有分量

【歇后语第89句】:【船大好压浪】指大了显得稳当。《北京日报》(1986,【歇后语第1句】: 24):“中国十亿人,是艘大船,不如船小好调头,所以改革是 害不得急性病的。但是还有一条,是船大好压浪,这一年的 事实就证明了这点。几股不正之风,几排横里来的浪,是不 容易摇动这条大船朝着改革方向开进的。”

【歇后语第90句】:割鼻子换面吃——不要脸

【歇后语第91句】:【景德镇的大穿——净瓷儿】(歇)景德镇:市名,在江西省东北部,以产瓷器闻名。瓷儿:谐“词儿”。形容词语丰富。

【歇后语第92句】:【瞎指挥】(惯)指不顾实际情况地发号施令。

【歇后语第93句】:【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释义:不能被一种行不通的办法难倒,可以另想办法。例句:“一台戏父女俩,天涯海角无处寻;男大当婚,也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呀!”金不换大娘替龙抬头叫屈。

【歇后语第94句】:【王顾左右而言他】释义:王:指梁惠王。顾:看。他:其他的,别的。指回避正面提问而扯其他的。例句:罗汝明总是笑而不答,或者是来一个“王顾左右而言他”。

【歇后语第95句】:【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释义:白露:节气名,在阳历九月七日或八日时天气转凉,即将秋熟。迷迷:形容大雾迷荡。秋分:节气名,在阳历九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秀:谷类植物开花结实。谓白露时节雾荡荡,分来临稻穗齐。例句:八月,秋兴:白露前后雾,主稻穗易实。谚云:“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歇后语第96句】:【人穷长力气,人富长脾气】(谚)指穷人靠肢体勤劳度日,力气自然越来越大;富人养尊处优,恃财傲物,脾气自然越来越大。

【歇后语第97句】:伤寒加痢疾——大伤元气

【歇后语第98句】:【天有不测风云】此语比喻人有难以预料的灾祸。它典出《元曲选,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小厮恰才无病,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好像现在的“躲猫猫”。没过多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便引用了此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周瑜与曹操大战于三江口。诸葛亮和周瑜英雄所见略同,采用火攻。一切准备就绪,但冬季少有东南风,周瑜发愁病倒。诸葛亮去探望他,他又不想说实话,只说:“人有旦夕祸福,谁又能保证不生病呢?”而诸葛亮却故意神秘地说:“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 周瑜觉得诸葛亮言外有意,便连忙问有何药方可治他的病,诸葛亮写了十六个字递给周瑜。这十六个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看了,眼前一亮,病竞好了。这才引出好戏“借东风”。看来,到明代“天有不测风云”一语已经比较流行。

【歇后语第99句】:【粪坑里的搅屎棍——闻不得,舞不得】(歇)闻:谐“文”。舞:谐“武”。指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哪一个行当都干不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048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