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民间俗语金句,沁人心脾!
【谚语俗语第1句】: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谚语俗语第2句】:买干鱼放生——尽做糊涂事
【谚语俗语第3句】:【农民观天气,商人观市场】(谚)农民关心的是天气变化,商人关心的是市场行情。指不同行业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敏感问题。
【谚语俗语第4句】:【 别人碗里粥稠/别人碗里肉肥】嫉妒或羡慕别人。成语:馋 涎欲滴。贾平凹《废都》:“我让你嫁给那个残疾你去不去? 你不要看着别人的米汤碗里结一张皮儿就嫉妒饭稠!”
【谚语俗语第5句】:【趁热好打铁】释义:比喻做事要抓住时机。例句:“趁热好打铁,把剩下的这些岗楼都他妈的一扫光吧!”
【谚语俗语第6句】:【高山点灯名头大】释义:比喻有名气。例句:三爷,你家大德堂是高山点灯名头大。当年,张大帅也在你们后花园趴过风,今天我请“老北风”商量大事。
【谚语俗语第7句】:【 有风的使风,有雨的使雨】各人使出自己的本领。或说: 能行风的行风,能行雨的行雨。成语:各尽所能。《小说月 报》(1983,3):“国家提倡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展自由市场, 自由竞争,有风的使风,有雨的使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就看谁能为国家多赚钱。”
【谚语俗语第8句】:【没有主心骨儿】(惯)比喻没有主见。 女:容貌丑陋的女子。美女进了家门,丑女就会嫉妒。指丑恶假对美善真永远是不相容的。 也作美女入室,恶女仇之。 美女入市,恶女之仇。
【谚语俗语第9句】:【一跺脚四街乱颤】(惯)形容人势力大,威风八面,称霸一方。
【谚语俗语第10句】:妈妈叫我掏灶里的灰,并说:“勤扫地,勤掏灰,一年省个大草堆。”(江苏·沭阳)
【谚语俗语第11句】:【死羊不曾见,活羊见万千l释义:除了死羊没见过外,活羊可见得多了。比喻世面见得广。例句:[净]你老爹怎么料我?[丑]说你是犁牛之子,怎么与我千里驹同行。[净]啐,啐!死羊不曾见,活羊见万千。我看你在眼里?
【谚语俗语第12句】:天气连续降雨,妈妈从地里摘回来许多烂棉桃,妈妈叹气地说:“今年全完了,连投资都收不回来!”爸爸却说:“没关系,娶媳妇,孬好一辈儿;种庄稼,好坏一季儿。这季儿不行下季儿捞呗!”(河南·西华)
【谚语俗语第13句】:【亲者割之不断,疏者续之不坚】(谚)关系亲密的,用刀也割不断;关系疏远的,强连到一起也不坚牢。指人际关系是亲是疏不可强求。 也作“亲了割不断,假了续不上”。
【谚语俗语第14句】:【鸡毛飞不上天】借指人没有能耐,成不了大事。亦可反 用。刘绍棠《二度梅》:“鱼儿上不了树,鸡毛飞不上天,我天 生的不是官材。”
【谚语俗语第15句】:【惧法朝朝乐】(谚)朝朝(zha。 zha。):天天。指知法畏法,不会犯法,自然就天天过着心安理得的和乐日子。
【谚语俗语第16句】:【吃亏是福】(谚)指人吃点亏,不与人争利,磨砺了自己的德行,对自己而言反而是福分。
【谚语俗语第17句】:这天上午,我把自己写的一幅很好的毛笔字拿给爸爸看,爸爸说:“学得多,知识增多;写得多,笔下生花。”(安徽·长丰)
【谚语俗语第18句】:【怀里没揣金刚钻,不敢揽那破瓷碗】见“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
【谚语俗语第19句】:【助一臂之力】(惯)指给人一些帮助。
【谚语俗语第20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谚)指只要有青山在,自然就有树木,有树木就不愁没有柴火。比喻只要保住基本力量,就不愁得不到发展。 也作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 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谚语俗语第21句】:【靠着米囤挨饿】谓不会开发利用。类似的:守着烙饼挨 饿。明代《醒世恒言》:“常言道:有千年产,没千年主,不如 将来变卖,且作用度,省得靠着米囤却饿死了。”
【谚语俗语第22句】:【如坠五里雾中】辨不清方向,迷迷糊糊。台湾林语堂《京 华烟云》:“不过她觉得自己如堕入五里雾中,莫名究竟,她 想事情确是蹊跷,无法相信。”
【谚语俗语第23句】:【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惯)儿女:男女。指对男女之情或对子女、家人的感情过于看重,而丧失了自己的志气。 也作“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谚语俗语第24句】:【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谚)哄:骗。哄地皮:种地懒耕作,不投入。 哄肚皮:土地不产粮,没吃食。指种庄稼必须勤快,才能多收获。
【谚语俗语第25句】:【爬得高,跌得重】多指追求个人地位,必然要失败。爬, 也说:攀,抬,捧。类似的:抬得高,跌坏腰。歇后语作:粪坑 里的蛆,爬得高,跌得重。清代《老残游记》:“鄙人并非无志 功名:一则,性情过于疏放不合时宜;二则,俗说攀得高,跌 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轻些的意思。”
【谚语俗语第26句】:【天塌砸大家】困难由大家承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茅 盾《秋收》:“都是你出的主意!现在落得一场空!有什么法 子?跟他们一伙儿去罢!天塌压大家!”
【谚语俗语第27句】:【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有泪不轻弹】男子应该刚强,不轻易 流泪。不,也说:莫。古华《姐姐寨》:“男儿有泪不轻弹,只 未到伤心处。盘满牛这时低声哭泣了起来。”
【谚语俗语第28句】:【 挨了打还当被告】吃了亏而又不占理。语文图书:“经过 吕相这么一说,在崤之战中吃了亏的泰国,挨了打还当被 告。”
【谚语俗语第29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谚)这地方不收留人,总会有收留人的地方。指天地之大,何处不可安身,不必死守一处。 也作此处不留有留处。 此地不容人,自有容人处。 此处不养爷,还有养爷处。
【谚语俗语第30句】:【一竿子插到底】释义:比喻说话或做事一直贯彻到底。“插”又作“扎”、“捅”、“撑”。例句:不论大小事,一言既出,便唯恐落空,要一竿子插到底,必求落实。
【谚语俗语第31句】:树梢上吹喇叭——趾(枝)高气扬
【谚语俗语第32句】:棺材里打铳——吓死人
【谚语俗语第33句】:【一打三分低】打架粗野,互相都降低了人品。明代《西游 记》:“不用打!不用打!常言道:一打三分低。你们都跟我 来。”
【谚语俗语第34句】:扬琴身上——弦(衔)儿多
【谚语俗语第35句】:【人靠衣服马靠鞍】(谚)人穿上一身得体的衣服,就会显得分外精神;马备上一副讲究的鞍鞯,就会显得特别骏美。指衣服对人体的形象美有极大的影响。 也作人的衣裳马的鞍。 人是衣装,马是鞍装。
【谚语俗语第36句】:【打在儿身,疼在娘心】(谚)指母子心连心,本是天性。也借指下人受到了惩处,主子心中不安。
【谚语俗语第37句】:【绣花枕头——一包草】(歇)比喻人徒有其表。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绣花枕头——一肚子草。 绣花枕头——里面一包草。
【谚语俗语第38句】:蜈蚣遇到眼镜蛇——个比一个毒
【谚语俗语第39句】:一到冬天,我就好感冒,经常嗓子刚刚不疼了,又开始咳嗽。妈妈说:“你这是去了个孙悟空,又来了个猴儿。”(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40句】:【东亚病夫】一提起“东亚病夫”,准把账记在西方帝国主义者特别是日本侵略者头上,但他们确实用“东亚病夫”一词来蔑视中国人民,也成了国人忌讳的病根。其实,“东亚病夫”一词最初并非出自日本人之口,也并非贬义。此词始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源出严复《原强》:“盖一国之事,同于人身,合夫人身,逸则弱,劳则强者,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日从事于超距赢越之间,以是求强,则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耶!”意思是国家之事,像人的身体一样,闲逸就会虚弱,劳动(锻炼)就会强身健体,这是常理。但如果强迫一个病夫进行高强度超极限的锻炼,希望以此强健起来,只能导致其快速死亡。今日之中国,也像一个病夫,应按常理革新求强。自此以后,文人学者自称“病夫”多矣。清朝末年专写《孽海花》小说的文学家,也曾自号为“东亚病夫”,而国人自读自嘲之词之文章也不乏以“病夫”泛称中国人。这应是自醒求变之强音,绝非自暴自弃。弃弊图利,国强之始也。当时国人的这种自嘲自勉,决不允许西方帝国主义者与日本侵略者偷换词义来污蔑伟大的中国人民。
【谚语俗语第41句】:【灯草拐棒儿——拄不定】(歇)灯草:灯芯草的茎,质软中空。拄:谐“主”。指人拿不定主意。 也作“灯草拐杖——拄不定”。
【谚语俗语第42句】:【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惯)体面眼:指势利眼。心里只向着富人,眼里只看得起有地位的人。形容人非常势利。
【谚语俗语第43句】:暖水瓶的塞子——堵气(赌气)
【谚语俗语第44句】:麻线上扯电灯——搞错了路线
【谚语俗语第45句】:【_一家人说两家话】(惯)指对自家人太客气,说见外的话。
【谚语俗语第46句】:长颈鹿脖子仙鹤脚——各有所长
【谚语俗语第47句】:八月十五涨大潮——浪高一浪
【谚语俗语第48句】:人家吃饭你借碗——不看时候
【谚语俗语第49句】:一位顾客问卖主:“这韭菜多少钱一斤?”卖主道:“八角”。顾客回价说:“五角怎么样?”卖主笑着说:“你不如去大河里舀水吧!”(四川·资阳)
【谚语俗语第50句】:【当差不自由,自由不当差】(谚)差(chai):差役。指当差役的,受上司或主人的指使与管束,身不由己,不得自由;要想自由,只有不当差。 也作“当差不自在,自在不当差”。
【谚语俗语第51句】:【叫好不叫座】原指戏曲受到赞扬,但买票观赏者不多。 借指好事未被人接受。电视新闻( 2001,3,9):“据调查,社 区孤独老人有一千个,而接受陪老服务的只有二十人,这项 事业叫好不叫座。”
【谚语俗语第52句】:妈妈这样说爸爸:“你这个人啊,说话的时候,是隔着皮儿看见瓤,没那么多心眼儿;做事的时候,又是只见皮儿不见瓤,不会多转个弯想想。这事有这么简单?”(江苏·丹阳)
【谚语俗语第53句】:【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谚)朝廷:借指帝王。贵如天子,也还有三家穷亲戚。指穷苦的亲戚什么人家都会有,谁也不应该嫌弃。 也作“天子门下有贫亲”。
【谚语俗语第54句】:【拜师不如访友】强调向所有的人学习。《新凤霞回忆 录》:“好心人为我指出明路:拜师不如访友,要向所有的老 演员学。”
【谚语俗语第55句】:【地球照样转】一切事情照样进行,没有什么妨碍。海外 陈若曦《二胡》:“走了他们,没有人在意,地球照样转。”
【谚语俗语第56句】:阎王讨债——催命鬼
【谚语俗语第57句】:【麻布袋上面绣不得花】(谚)粗糙的麻布袋上面无法绣花。比喻基础太差、秉性粗疏的人,无法培养提高。
【谚语俗语第58句】:【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人在一方,心却在对立的另一方。这一俗语源自《三国演义》。有两处描写。一处是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准皇嫂),不得已与曹操约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刘备下落后允其团聚),暂栖曹营。曹操对关羽礼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禄企图感化关羽。但关羽不为所动,日夜思念刘备,当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见),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二处是徐庶进曹营一计不献。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为刘备服务。曹操慕其才,屡招不致,遂用其母为质。徐庶是孝子,为保其母性命,无奈,只得投奔曹操。与刘备分别时,徐庶对刘备说:“请主公放心,庶不为曹献一计。”果然,到曹营后终不献一计。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赵云为救皇嫂(准皇嫂)与后主刘禅,孤身一人,七进七出曹营,身陷险境。徐庶怕赵云有失,遂终向曹操“献一计”,对曹日:“丞相爱将,何不保住赵云性命,为阁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保全了赵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长坂坡”的好戏。
【谚语俗语第59句】:【拉偏架】(惯)指劝架或解决闹矛盾时偏袒一方。
【谚语俗语第60句】:吃午饭时,妈妈说:“你的嘴烂是因为内火太大。油炸花生米火气大,就不要吃了。”我连声答应:“好,好!”午饭后,我背上书包上学,临走时,顺手抓了一把花生米,结果,被妈妈看见了。她数叨我说:“你呀,能叫眼流脓,不让嘴受穷。”(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61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在民间,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是人们十分熟悉并崇拜的一对至高无上的天神,主宰世界上的一切。其实,这两位神仙根本不是一家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谁乱点鸳鸯谱,把他们二人撮合在一起的?王母的概念在远古就有了,在《山海经》中就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是状如人还不属于人类。在《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人间的国王,不是神仙。东汉后期,道教产生后,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但直到现在,在所有的道教典籍中,都没有两位天神是夫妻关系的记载。天帝是被道士正式奉为玉皇大帝的,道教认为玉皇大帝是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最高,神权最大。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成为夫妻,源自南宋以后的小说家们。在宋代的《太平广记》中,还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关系,所以把西王母强行嫁给玉皇大帝的应该是南宋以后的剧作家和小说家。宋、元、明时期,许多文学家皆以王母蟠桃会为题材,写入小说、戏曲中,如《蟠桃会》、《瑶池会》、《王母祝寿》等,都是那时期的作品。特别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所描写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故事,就是对上述剧本的进一步演绎,而且把西王母的户口从西方昆仑山迁到了天上,并给玉皇大帝作了皇后。从此,两位本互不相干的神成了夫妻,并千百年来被百姓所认同。
【谚语俗语第62句】:【外头摆浪子,家里老婆啃家子】(惯)摆浪子:摆出浮浪子弟的派头。家子:家什,这里指餐具。指男人在外面摆阔显富,老婆在家里挨饿。
【谚语俗语第63句】:【冬至未来莫道寒】释义:冬至未到不要说天冷。指严寒在冬至以后。例句:冬至未来莫道寒.这东北的大冷天,还在后头呢!
【谚语俗语第64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谚)天:旧指天意,亦指机遇。谋划事情,在于人的主观努力,而事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天意或机遇。指一件事情的能否成功,人事与机遇各占一半。 也作谋事虽在人,成事还在天。 谋事在人成在天。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谚语俗语第65句】:出劲长劲,歇着没劲。
【谚语俗语第66句】:【门前结起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释义:人一旦有了权势,不是亲戚的人也来认亲戚。倒句:俗话说的:“门前结起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武大郎有了这样一个好兄弟,邻舍听见了,自然都赶来问长问短。
【谚语俗语第67句】:【锄一恶,长十善】(谚)锄:除去。 除去一个恶人或一种恶类,就等于助长了十倍多的菩人或善类。指除恶比积善的功效大得多。
【谚语俗语第68句】:【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见“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谚语俗语第69句】:【叫亲了的娘,住亲了的房】(谚)亲娘越叫越亲近,房子越住越亲切。泛指人与人或人与物相伴时间长了,自然增长感情。
【谚语俗语第70句】:【秦椒炒豆腐——外面辣,里面软】(歇)秦椒:细长的辣椒,非常辣。辣:本指味辣,转以形容人厉害。软:本指柔软,转以形容人柔和慈善。比喻人外表很严厉,内心却柔和善良。
【谚语俗语第71句】:【乱点鸳鸯谱】释义:不了解情况,瞎指挥。例句:“这是党委集体的意见,可不是我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谚语俗语第72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谚)匹夫:普通公民。怀璧:身藏璧玉宝物。普通百姓本来是无罪的,只因为他身藏宝物,遭到权势者的艳羡,容易被无端加上罪名。指金银珠宝会招来灾祸。 也作匹夫无辜,怀璧其罪。 小人无罪,怀璧其罪。
【谚语俗语第73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谚)指将领在前线作战,皇命如不利战事,可以不接受。
【谚语俗语第74句】: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谚语俗语第75句】:瓜熟蒂落——时机到了
【谚语俗语第76句】:【记吃不记打】只想得利,忘了教训。类似的:老母猪记吃 不记打/挨打不计数。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过去 的经验你还没受够?!你就跟猪一样:记吃不记打的货!”
【谚语俗语第77句】:【牙疼不是病,疼杀无人问】(谚)指牙痛不算什么大病,犯上了却揪心般疼痛,别人无法体会。 也作牙痛不是病,疼开真要命。 牙痛不算病,痛起来真要命。
【谚语俗语第78句】:电信局的话务员——耳听八方
【谚语俗语第79句】:刀口遇滚水烫——疼痛难忍
【谚语俗语第80句】:【戏有戏德,台有台规】(谚)戏剧演员要有艺德,台上表演要有台规。指戏剧表演一要有道德规范,二要有严格规程。
【谚语俗语第81句】:【未出笼先别现爪】(谚)野兽还没有从笼中被放出,就不要先显示自己的利爪。比喻有利的时机未到,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实力。
【谚语俗语第82句】:【打死阎王,吓煞小鬼】(谚)阎王:迷信传说中阴曹地府掌管生死簿的主子。指只要打死了阎王,自然就镇住了小鬼。比喻镇压住头领,依附的人便不敢轻举妄动。
【谚语俗语第83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释义:比喻想算计别人的人,又被另外的人所算计。例句:正当快活得意的时节,哪晓得钻出一个奚笃的老婆郭氏来,不惟抵盗的他财物精光,且把个性命拐得了去。这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谚语俗语第84句】:晚上做完作业后,妈妈总爱催我练琴。一次我烦了,就告诉妈妈:“琴今晚有毛病了,音老调不准,怎么练啊?”妈妈说:“脚痒别往头上挠,累了就去睡觉吧!”(陕西·武功)
【谚语俗语第85句】:【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终日忙碌。《文汇报》( 1987,5,29): “我们现在有不少厂长、经理都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这 样一来,用什么时间思考呢?”
【谚语俗语第86句】:蜂多出王,人多出将。
【谚语俗语第87句】:张叔叔家养着一条狗,夜里不论左邻右舍有什么动静它都叫。李婶夸它是一只好狗,说“好汉顾三村,好狗顾三邻”。(河北·永年)
【谚语俗语第88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释义:周郎:指周瑜,三国时东吴主将。折:亏损。《三国演义》故事:周瑜用美人计,让刘备到东吴招亲,想要借机扣留,以便讨还荆州。刘备按照军师诸葛亮的周密安排行事,使招亲一事弄假成真,带着夫人逃回荆州。周瑜追来,被蜀军杀得大败。比喻遭到双重损失。“安天下”又作“高天下”。例句: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日:“周郎妙计安天下,陪(赔)了夫人又折兵!”
【谚语俗语第89句】:【有功同赏,有罪同罚】待遇平等,不厚此薄彼。成语:一视 同仁。姚雪垠《李自成》:“愿意留下的,分在窦开远、丁国 宝、黄三耀三人手下,从今后和他们三个人的老弟兄一样看 待,有功同赏,有罪同罚。”
【谚语俗语第90句】:【洞房】“洞房”指新婚夫妇的房间。为什么把新娘新郎的房间称为“洞房”呢?源出两处。出处之一。传说,这是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当时,群婚制度存在着极不利于团结的因素,经常发生抢婚事件,不光男抢女,也有女抢男。时间一长,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间面临着分裂的危机。黄帝提出建立一夫一妻制。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为夫妻的,举行完结婚仪式后,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许乱抢他人男女。为了区分已婚与未婚,凡结了婚的女人,必须把蓬乱头发挽个结,人们一看,知道此人已结婚,其他男子不能再打此女主意。否则,按部落法规(族规)处治。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各个部落群民的支持拥护,人们都争着为自己儿女挖洞穴(房),凡儿女们一结婚,举行仪式后,就把他们送入洞房。出处之二。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寻欢作乐,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强选天下美女陪伴他。其中有一个俊俏聪明又勇敢的姑娘,因在家排行第三,称为三姑娘。她不甘心过那种被奴役、蹂躏的生活,便以惊人的记忆力把宫中路径记清了,在一个暴君大搞宴乐的日子偷偷逃离了阿房宫,直奔华山。当时,一位名叫沈博的儒生为避“焚书坑儒”的迫害,也逃到了华山。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处日子久了,三姑娘同沈博相互爱慕,心心相印,产生了爱情。他们对天盟誓,结成了患难夫妻。两人身处深山老林,荒无人烟,哪里有房栖身!他俩在一块大青石底下,发现一个能容纳两人的石洞,他们就把这洞作为结婚的住房。虽然他们生活清苦,但相亲相爱,日子过得甜蜜而幸福。后人很羡慕他们亲密无间、与世无争的夫妻生活,就把结婚用的新房叫做“洞房”了。 “洞房”虽简陋,一旦成新婚的殿堂,便被咏唱不衰,宋入洪迈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最为有名。
【谚语俗语第91句】:吴三桂引清兵——吃里爬外
【谚语俗语第92句】:【压岁钱】春节拜年时,很多地方都有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们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也有一种说法是,分压岁钱给孩子们,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们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古时候,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压岁钱”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燕京岁时记》有记载。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元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纸币广泛使用后,大人们则喜爱选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赠给孩子们以作春节礼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不断攀升,从几十元到上百上千元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自己喜欢的物品,有的还把压岁钱拿出来支援灾区。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谚语俗语第93句】:石头上绣花——难起头
【谚语俗语第94句】:属埔犁弯板的——老往一面翻土
【谚语俗语第95句】:鳄鱼的眼泪——信不得
【谚语俗语第96句】:擀面杖当箫吹——实心眼;缺少心眼
【谚语俗语第97句】:老鼠见了猫——骨头都软了;落荒而逃
【谚语俗语第98句】:【知足不辱】(谚)知道满足就不会贪婪,也就不会受到羞辱。指知足可以保持人格的尊严。
【谚语俗语第99句】:【好猫儿不吃鸡,好男儿不欺妻】(谚)就像好猫儿不吃雏鸡一样,好汉子绝不欺凌自己的妻子。指丈夫对妻子,只应有爱护的义务,不应有压迫的特权。 也作“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