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俗话民间俗语经典俗话,耐人寻味!
【谚语俗语第1句】:【富家山野有人瞅,贫居闹市无人问】(谚)富贵人家即使住在深山里,也有人前去看望;贫穷人家即使住在闹市里,也没人问候一声。 指人情冷暖,趋炎附势。 也作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穷在路边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谚语俗语第2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惯)1形容知识丰富,通晓古今。
【谚语俗语第3句】:【人过三十不学艺】人应在年轻时学习,三十岁以后不容 易专心。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人过三十不学艺,老了, 手脚也不灵便了,叫人家年轻人们闹吧。”
【谚语俗语第4句】:【笼里的鸟儿,有翅难逃】释义:鸟儿关在笼子里,有翅膀也飞不出去。比喻人处于困境,有本领也无法施展。例句:咱们现在是笼里的鸟儿,有翅难逃啊!待过了这种年月,咱们再设法报仇!早晚要向西霸天和赵六算账的!
【谚语俗语第5句】:【看得破,忍不过】(惯)指虽然看透了,却控制不住情绪。
【谚语俗语第6句】:【冷锅里爆出了热栗子】(惯)比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或时候出了问题,或听到了从未听说过的事。
【谚语俗语第7句】:【媒妁之言】现在,虽然提倡自由恋爱,但是还有很多人要经过别人介绍,特别是信息时代又出现了很多宅男宅女,痴迷网络生活,缺少人际交流,所以,媒妁之言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不过,媒妁之言不再是媒婆的专利,也有同事或亲朋,或者婚介机构。婚姻需要媒妁之言,源自《孟子》:“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意思就是若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和自己喜欢的人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七都会轻视她(他),认为是不遵守礼教。在那种礼教下,使得女性受尽委屈,只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子才从旧婚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谚语俗语第8句】:前天,大伯给棉花打药不小心中了毒,多亏邻居用拖拉机把大伯送往医院,才使他脱离了危险。爷爷感慨道:“好酒好肉敬远亲,雷打火烧靠近邻啊!”(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9句】:耳朵上挂板子——打听打听
【谚语俗语第10句】:【牛无力拉横耙,人无理说横话】(谚)耙:平整土地的农具。牛疲累无力时就胡乱拽耙,人到理屈词穷时就蛮不讲理。指人说话蛮横是因为他不占理。
【谚语俗语第11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惯)阳关道:经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往西域去的大道,泛指大路。指关系决裂,分道扬镳。 也作你过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你走你的阳关道,俺走俺的独木桥。 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
【谚语俗语第12句】:【船烂还有三千钉】释义:比喻有钱人家即使败落了,也还有些家底。有时也比喻有威信的领导人即使离开了岗位,也还受到人们的敬重。例句:“‘船烂还有三干钉’,毕竟是尚书府里阔哥儿。逃难下业,仍捧得出三百两银子。”
【谚语俗语第13句】:王大娘养两个儿子,一个老实能干,家里活地里活一人担;而另一个儿子却游手好闲,成天这儿立立那儿站站,伸手不拿四两。邻居背地里说:“这家人啊,可是莲菜调上蒜薹了——有眼子,有光棍。”(河南·邓县)
【谚语俗语第14句】:【发高调】见“唱高调”。
【谚语俗语第15句】:【扳倒了醋缸/打翻了醋罐】醋味酸,形容嫉妒心情,称吃 醋。成语:争风吃醋。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他知道刚 才大厅上那场吵闹,又是赵老头的姨太太樊银花打翻了醋 罐,可还不知道吵闹的对象是谁。”
【谚语俗语第16句】:【有钱买马,没钱买鞍】有钱买马,不肯花钱买鞍,可没鞍配 不了套。能够花大钱,舍不得花小钱,而小的方面也不可忽 视。类似的:有钱买条牛,没钱买犁头/买得起马,配不起 鞍。清代《醒世姻缘传》:“你看这有钱买马、没钱买鞍的事 么?有本开铺子,倒没有橱柜了。”
【谚语俗语第17句】:【和稀泥】(惯)比喻无原则地调解纠纷或解决矛盾。 也作“抹稀泥”。
【谚语俗语第18句】:【钟在寺院声在外】释义:比喻名声在外,人人都知道。“声”又作“音”。例句:你还不知道我这个人是钱到手饭到口,钟在寺院声在外,开费大着哩。
【谚语俗语第19句】:哥哥和外商谈生意,听外商说得头头是道,就急于和人家签合同。爸爸在一旁提醒他:生意场上可是风云变幻莫测,自古就有‘人不保心,木不保寸;一说。你可得想仔细,稳妥一些啊!”(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20句】:妈妈夸我普通话讲得标准,写文章有条理,我也喜滋滋地说:“常说口里顺,常写手不笨,这是我勤奋的结果。”(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21句】:【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谚)比喻人或事物相互间总有差异,不会人人都一样,事事都一般。 也作十个指头往外伸,长短大小不一样。 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谚语俗语第22句】:【争一日之短长】(惯)短长:指胜败、对错、高低等。比喻决出一时的胜败、对错。
【谚语俗语第23句】:【 开口见喉咙】说话直截了当。或说话暴露了底细。丁玲 《穿工》:“你没看见他这一向老是对你挤眉弄眼的,哼,开口 见喉咙,瞒得过我!”
【谚语俗语第24句】:老驴吃荆条——肚里会编
【谚语俗语第25句】:【染缸里拿不出白布】染缸为布上色。借指被污染。染,也 说:靛。类似的:掉进染缸里。刘绍棠《鹧鸪天》:“大学是个 大染缸,染缸里拉不出白布;近墨者黑,所以柳岸划了右 派。”
【谚语俗语第26句】:警犬的鼻子一真尖(奸)
【谚语俗语第27句】:【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歇)大的材料被用在小的地方。 比喻有才能的人没有被用在重要岗位上,或大人物被用来做小事情。
【谚语俗语第28句】:【仇人相见,分外眼明】心里记着仇恨,故特别注意对方。 明,也说:红。古华《浮屠岭》:“冤家路窄。正是仇人相见, 分外眼红。田发青不由地捏紧了双拳,差点就扑了过去。”
【谚语俗语第29句】:隔壁的表哥最近从外地打工回来,诉说外面如何苦……奶奶说:“这就应了那句老话:钱难挣,屎难吃,王八好当气难出。”(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30句】:树荫遮景致——不快意
【谚语俗语第31句】:【巧者多劳拙者闲】见“能者多劳”。
【谚语俗语第32句】:【药方】“药方”是为治病而组合起来的写着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加用法的纸张。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药就得找大夫开“药方”。那么,它为什么叫“药方”呢?这得从古代的书写材料说起。中国古代有一部书《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这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册的通假字。“方”是“牍”的别名,是长方形的木板。这句话是说,如果文字长达百字以上就用简册书写;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牍)来书写。由于药方一般不超过一百个字,用一块木牍很方便(汉代出土的木牍,大约一尺左右,宽度一般为三到十厘米),所以,医生看病开药方,一剂药也可以用一块牍写完。甘肃省武威汉墓中就有把药方写在木牍上的实例。据专家考证,“药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为古代习惯把它写在木牍上,因为木牍又叫“方”,“药方”之名由此而来。
【谚语俗语第33句】:杜十娘沉百宝箱——人财两空
【谚语俗语第34句】:佛爷的桌子——碰不得
【谚语俗语第35句】:【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谚)杀人的行为有时也可宽恕,违情悖理的事情却实在难以容忍。指违情悖理的行为,有时比杀人还可恶。
【谚语俗语第36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原为佛教用语,谓回心转意皈依佛 教,就能脱离苦难。借用来劝人改过自新。刘绍棠《二度 梅》:“她的发言也遭到其他发言者的批驳,说她对洛文看似 无情却有情,劝告她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谚语俗语第37句】:【一句好话三分暖】见“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出唇六月寒”。
【谚语俗语第38句】:跳到黄河洗不清——冤枉
【谚语俗语第39句】:【伸手三分利,不给也够本】(谚)指困境中伸手向人求援,即使得不到,也没有失去什么。也指战争中处于劣势,奋力一争,即使不胜,也比束手待毙强。
【谚语俗语第40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释义:穴:洞。焉:怎么,哪里。比喻不冒危险亲自去干,就不能取得经验,获得成功。“焉得”又作“难得”、“怎得”、“捉不住”。例句:纪怀仁道:“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打下恶虎庄,为了黄河岸上民众的自由,为了党的事业,不说是危险,就是掉头丢脑袋,我也要亲自探一探!”
【谚语俗语第41句】:【有弯弯田就有弯弯路,有浑浑水才养浑浑鱼】(谚)浑浑:浑浊不清。比喻出现什么问题,就要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谚语俗语第42句】:【吃饱了撑的】释义:谓吃饱了饭不干正经事,爱管闲事。例句:小曼听了也生气地哼了一声说:“说这话的人是吃饱了撑的,闲着没有事放屁辣臊。人们愿意好,谁也管不着,偏要好!一块活一块死,非好一辈子不行呢!”
【谚语俗语第43句】:【牛不喝水强按头】强迫没有用。喝水,也说:吃草。《北 京日报》(1985,2,13):“强扭的瓜不甜。如果牛不吃草强按 头,硬要人家弃长就短,到头来,只能是事与愿违。”
【谚语俗语第44句】:接生婆动刀——要孩子的命
【谚语俗语第45句】:母老虎地头蛇——惹不起
【谚语俗语第46句】:刀尖上赌气——活不久;活不长
【谚语俗语第47句】:【三贫三富才到老】(谚)三贫三富:多次的贫富变化。指人生一世,往往会经历多次的贫富变化,不会一帆风顺,一成不变。
【谚语俗语第48句】:【硬着头皮】(惯)比喻迫不得已,勉强去做某事。
【谚语俗语第49句】:【放虎归山,必有后患】释义:比喻放走敌人,迟早要遭灾祸。例句:郝村副一听,马上也想起巴三虎过去一连串的罪恶事实,若不弄死,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谚语俗语第50句】:听我大声喊同学的绰号,爸爸气得直瞪眼:“揭人别揭短,打人别打脸。知道不?雨不大湿衣裳,话不多恼断肠:还不快去认错!”(河南·唐河)
【谚语俗语第51句】:爸爸很忙,但他答应星期天带我去爬山,我真有点不敢相信。爸爸认真地说:“盐值钱,酱值钱,说句空话不值钱。说到就要做到!”(河南·社旗)
【谚语俗语第52句】:【红花也得绿叶扶】能人也得有人帮助。王朔《顽主》:“红 花也得绿叶扶,您自个站在台上难道不寂寞?该找几个凑 趣的。”
【谚语俗语第53句】:【开大口,说大话】(惯)指夸口,言过其实。 也作“开大口,讲大话”。
【谚语俗语第54句】:【老母猪衔着象牙筷子——装煞也是杀材】(歇)衔:用嘴含着。 煞: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杀材:该杀的料。指装得再好,也没有好下场。常含责骂意。
【谚语俗语第55句】:【开一道口子,毁一座堤坝】(谚)堤坝:防水拦水的建筑物。指堤坝上如果开了口,水就会冲溃整个堤坝。比喻事情一旦开了先例,就会发展到不可收拾。
【谚语俗语第56句】:【狼腿拉到狗腿上】(惯)比喻把不相干的事情扯在了一起。
【谚语俗语第57句】:【六必居】“六必居”是全国闻名的老字号酱菜店,不仅它的咸甜适口、味美的小菜人人称赞,而且它那“六必居”的三字大匾,书法结构匀称、苍劲有力,人人赞叹。你道它出自哪家之手?它出自明朝奸相严嵩之手,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六必居的掌柜为什么给自己的店铺起个“六必居”的字号呢?传说颇多,这里只录比较可信的一则。最早六必居的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些柴,米、油、盐、酱、醋等六样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所以叫“六必居”。为什么不卖茶,试想茶和前六样混在一起容易串味。六必居是山西临汾赵姓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由于赵姓会经营管理,六必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好,所以买卖开张后,生意很是兴隆。后来又扩充了门面,买卖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样子,想弄块好匾。关于严嵩给六必居写匾有种种传说,最普遍的有两种说法。一说严嵩在没做官以前,闲居在家,时常来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店里听说他写得一手好字,掌柜的就请他写了此匾。当时严嵩还是个小人物,所以没有落款。另一说六必居的匾是严嵩做官以后写的。据说严嵩爱喝六必居的酒,严府时常派人到六必居买酒。店掌柜想用严嵩的社会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价,就托严府仆人请严嵩为六必居写块匾。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夫人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天天在严嵩面前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不知是计,看夫人写不好,他就给写个样子,让夫人照着去练,于是“六必居”大匾就这样写成了,所以没有题名。自严嵩手书“六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挂出后,原来无名的小酱园身价倍增,六必居的名声很快传遍北京城,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
【谚语俗语第58句】:【抓把柄】(惯)比喻抓住可以对人进行要挟、攻击的过失、错误等。
【谚语俗语第59句】:【今日不谈明日事】(惯)指只管眼前,不管今后。
【谚语俗语第60句】:高梁秆做磨棍——有劲使不上
【谚语俗语第61句】:火把棍子当枪使——打不响
【谚语俗语第62句】:【没鸡叫,天也亮】鸡叫不起决定作用。谓缺少什么,无关 紧要。李准《李双双》:“有鸡子叫天明,没鸡子叫天也要明, 离开他这个记工员,我这个队干部也要走路的!”
【谚语俗语第63句】:盖上筛子蒸饭——出气不在一处
【谚语俗语第64句】:妈妈叫我干活,我说正写着作业没有空。妈妈说:“你啊,叫你干活比拉牛上树还难。”(广东·封开)
【谚语俗语第65句】:贾宝玉看林妹妹——见如故
【谚语俗语第66句】:【伤不了筋,动不了骨】(惯)指不会受到什么损伤或损失。
【谚语俗语第67句】:【龙多乃旱】(谚)龙多了,互相推诿,谁也不管下雨的事,天就干旱了。比喻做事,人多谁也不负责,反把事情耽搁了。 也作龙多不治水。 龙多旱,人多乱。
【谚语俗语第68句】:【荒田无人耕,耕起来有人争】人们不去想投资开发,而只 想争利。或说:荒田不耕,才耕便争。电视剧:“他们培养了 青年作家?过去刁难的人,现在居然自称伯乐了。荒地无 人耕,长出粮食就有人争了。”
【谚语俗语第69句】:野猪走在狗前头——本末倒置
【谚语俗语第70句】:【老牛拉破车】(惯)比喻做事磨蹭,节奏慢、效率低。 也作老牛拖破车。 老牛破车。
【谚语俗语第71句】:【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捺头】释义:比喻强迫命令不行,办不成事。例句: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律。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捺头。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就是纺纱和很多事物的窍门呢!
【谚语俗语第72句】:【大六月里晒日头——念他啥晴】(歇)晴:谐“情”。指不念他什么情分。
【谚语俗语第73句】:【俩山字儿摞一块儿——请出】见“两个山字落在一块儿——请出”。
【谚语俗语第74句】:【当面烧香,背后拆庙】(惯)比喻人前假装善良,背地里干坏事。
【谚语俗语第75句】:【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须作笔记,以加强记忆和理解。 语文图书:“在积累知识过程中要勤于手抄笔录,要手脑结 合,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
【谚语俗语第76句】:【受夹板气】(惯)指夹在中间,受两面的气。 也作“受夹墙气”。
【谚语俗语第77句】:【肚皮贴着脊梁骨】(惯)肚子里没有一点食物,瘪瘪的。形容非常饥饿。 也作“肚皮饿得贴脊梁”。
【谚语俗语第78句】:放学后没写作业,我就玩去了。爸爸说:“刚教训过你,你小子真是属老鼠的,爪子一落地就忘了!”(安徽·嘉山)
【谚语俗语第79句】:钓鱼有三得:跑得、等得、饿得。
【谚语俗语第80句】:一根柱子难撑天,一块石头难垒山。
【谚语俗语第81句】:【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释义:栽种蔬菜,水起重要作用,不能缺水。例句:栽树种菜,倒是满好的,可常青道: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这都得靠个水。
【谚语俗语第82句】:【摘桃子】(惯)比喻攫取别人的成果。
【谚语俗语第83句】:【走杀金刚坐杀佛】(惯)杀:表示程度深。金刚:佛教称佛的侍从力士,因手拿金刚杵得名。佛寺中塑的金刚是立像,佛是坐像。比喻苦乐不均。
【谚语俗语第84句】:【官不打送礼之人】(谚)当官的不会责打向他送礼物、表殷勤的人。 指给人好处就不会受到非议或责难。 也作“官家不打送礼的”。
【谚语俗语第85句】:神婆子念咒——瞎说;瞎叨叨;胡叨叨
【谚语俗语第86句】:鸭子头上插锦鸡毛———语(羽)双关(冠)
【谚语俗语第87句】:【杏林】在医院常常看到病人送给医生的锦旗或匾额上,除了“妙手回春”一类题词外,还有“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赞语。那么,“杏林”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源起何处?据说,董奉是三国东吴的名医,他与北方魏国的华佗几乎齐名。董奉医术精湛,行善乐施,治愈无数疑难病症,口碑甚好。董奉到了老年,移居江西庐山。他身处山林,却心系患者,仍旧热心为百姓看病。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求医,他看到求医者大多是贫苦的乡民,决定不收任何报酬,甚至连药费也由自己倒贴。只要求病人一旦康复痊愈,要种植杏树,小病种一棵,大病种四五棵。病人感恩戴德,争相种树。数年后,董奉居住的院落周围杏林叠翠,蔚然成林。“杏林”承载了董奉行医的佳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他不仅是医术医德的楷模,也是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模范。“杏林”也成了夸赞医生的美称了,医药行业也称为“杏坛”。
【谚语俗语第88句】:星期三下午,李洋他妈无精打采地从医院回来——听说李洋他爸得了不治之症。邻居王奶奶说:“天哪,这真是越咸越吃盐,越热越加棉。这么大的打击,她难扛啊!”(河南·焦作)
【谚语俗语第89句】:不会喝酒伴醉汉——强奉陪
【谚语俗语第90句】:【指着碟子说碟子,指着碗说碗】(惯)比喻就事论事,无关的不说。
【谚语俗语第91句】:【吃酒不言公务事】释义:聚饮时不谈论公事。例句:今日奉屈,不过为昔臼之情,聚谈聚谈,古云:“吃酒不言公务事。” 非是为兄的拦阻贤弟之臼,因我帐下皆是忠义之将,恐有唐突,倒是愚兄的不是了。
【谚语俗语第92句】:麻雀和老鹰斗嘴——拿性命开玩笑
【谚语俗语第93句】:神龛上挂粪桶——糟蹋神像
【谚语俗语第94句】:【掰开指头算一算】仔细算算。掰,也说:扳,以动作显示 计算。老舍《四世同堂》:“你掰开手指头算算,吃过我多少 顿饭,喝过我多少酒、咖啡,说句不好听的话,我要把那些东 西喂了狗,它见我都得摇摇尾巴!”
【谚语俗语第95句】:舅舅给我家送来了几包棉籽壳,叫种蘑菇。爸爸看着棉籽壳,皱皱眉头说:“种,没有时间;不种,棉籽壳又浪费了。怎么办呢?”妈妈说:“你遇事总是心问口,口问心。种!我包了。”说完就笑起来,我和爸爸也笑了。(山东·临沂)
【谚语俗语第96句】:【蛇钻窟窿蛇知道】(谚)窟窿:指蛇藏身的洞。比喻人对自己所做的事心知肚明。
【谚语俗语第97句】:腰要弓,蹬用劲,手抓缰,心要平。
【谚语俗语第98句】:隔壁摇铃——听到呜(名)声,未见其人
【谚语俗语第99句】:【 绝户生个败家子】谓要他和不要他,均不好办,无可奈 何。李晓明等《平原枪声》:“他对刘中正就像是绝户头生了 个败家子,留着吧,不成器;去了吧,可就这一个。”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