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青树林经典民间俗语俗话文案,真是醉人醉心!

【谚语俗语第1句】:【一口咬断铁钉子】(惯)形容人果断、坚决,说话算数不翻悔。

【谚语俗语第2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谚)从俭朴进入奢侈容易,从奢侈变为俭朴却很难。指人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性后就很难改变。

【谚语俗语第3句】:【生意不怕折,只怕歇】(谚)折(she):折本,亏本。指做生意不怕折本,怕的是折本后停业,那就没有机会扭亏为盈了。

【谚语俗语第4句】:【迷而知反,得道不远】(谚)反:通“返”,返回,回头。道:人生正道。迷失了正道知道回头,就会很快寻着正路。指犯错误贵在及时改正。 也作“迷途知返,回头是岸”。

【谚语俗语第5句】:【狼上狗不上】比喻不齐心,行动不一致。姚雪垠《李自 成》:“官军虽说人多,一到打起硬仗时,狼上狗不上,有几个 真心卖命的?”

【谚语俗语第6句】:我和爸爸比个子,可是站在凳子上还没到爸爸的鼻子处,我很不服气。妈妈在一边笑着说:“你真是关公面前耍大刀,郑海霞面前比身高。”(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7句】:奶奶听了爷爷说了句小孩话,笑着说:“看你,烙馍卷蒜薹——面老心脆,还说得出口。”(安徽·临泉)

【谚语俗语第8句】: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

【谚语俗语第9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谚)好药入口很苦,但有利于治病;忠诚的劝告听起来刺耳,但有利于行为。指直言忠告是有益的,但不容易被人接受。 也作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苦药利病,苦口利用。

【谚语俗语第10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这句俗语表示互不相干,并不因为你的道路宽敞而盲从或屈从。它源于民间谚语。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所以叫“阳关”。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阳关县,唐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为“敦煌八景之一”。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但“阳关道”却穿越时空,由原来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引申为宽阔的长路,比喻光明的前途,又称“阳关大道”。 “独木桥”则较常见,用以比喻并不是坦途、比较难行的窄路。有了阳关大道,有了独木桥,在民间就形成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谚语。

【谚语俗语第11句】:【抗膀子】(惯)比喻对着干。

【谚语俗语第12句】:【 一法通,百法通/一理通,百理明】精通一门,有助于理解其 他道理。法,也说:窍、理。成语:触类旁通。香港梁凤仪 《千堆雪》:“一理通百理明,能把一个小城里的银行分行打 理得井井有条,才有资格坐上世界金融中心内大银行的主 席宝座。”

【谚语俗语第13句】:【耍滑头】(惯)l指玩弄手段,推卸责任。2指人不实在,搞圆滑的一套。

【谚语俗语第14句】:瓜熟蒂落——时机到了

【谚语俗语第15句】:近日商店来了一车化肥,一夜之间分了个精光。某人问隔壁邻居:“昨夜分化肥,你也得了一包吧?”那位邻居说:“老鼠夜间行窃,与人何干?”(甘肃·临洮)

【谚语俗语第16句】:【 一块石头落了地】放下心来。老舍《四世同堂》:“瑞宣心 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跟他说了实话。”

【谚语俗语第17句】: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在学习上得过一等奖,上二年级的时候得过二等奖,可是上了三年级,什么奖也没得过。妈妈笑着说:“你可真像是喇叭掉进井里,响着响着就没声儿了。”(河南·淅川)

【谚语俗语第18句】:【上轿扎耳朵眼儿】见“临上轿再扎耳朵眼儿”。

【谚语俗语第19句】:【玩火者必自焚】谓做冒险的事情,必然会危及自身。成 语:玩火自焚。传记图书:“然而,事与愿违,玩火者必自 焚。”

【谚语俗语第20句】:哑巴狸猫抓耗子——闷逮

【谚语俗语第21句】:相逢不下马——各自奔前程

【谚语俗语第22句】:【天上少有,地下无双】(惯)形容人才出众,非常难得。也形容东西珍贵、稀有。 也作天上少有,地下难寻。 天上难找,地下难寻。

【谚语俗语第23句】:小莉买衣服从不挑选,拿着哪件就是哪件。她妈妈说:“人家买个烧饼还捏捏厚薄呢,你倒大方。”(安徽·庐江)

【谚语俗语第24句】:【一肚子坏水】(惯)形容满脑子坏思想、坏主意。

【谚语俗语第25句】:【好景难长,名花易落】(谚)好景很难长久存留,好花最容易凋落。 指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短命的。也指人称心如意的生活常苦短暂。 也作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谚语俗语第26句】:曹操借人头——多个屈死鬼

【谚语俗语第27句】:路不常走草成窝,坐立不直背变驼。

【谚语俗语第28句】:【百姓】“百姓”现在指军人和官员以外的人民群众。但在古代百姓的含义正好和现在相反,是指上层社会的官宦。源自《尚书》。据载,在远古时代,各氏族部落经常发生冲突,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败了由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蛮族。因为炎、黄、夷部落联盟约有一百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一个表示区别的姓,这个代表氏族的“姓”当然是头领。所以黄、炎、夷部落联盟的氏族就称作“百姓”。他们在打败了九黎蛮族后,“百姓”强大起来,就成为贵族、奴隶主了。到商初,“百姓”的主体仍是奴隶主贵族。以后,各氏族内部逐渐分化,一部分人变成了穷人,成为“庶民”,即自由民。战国时,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百姓”的特权丧失了,而原来处于奴隶主地位的“百姓”成为平民的同义语。 “百姓”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郑玄注:“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郑玄的注解明白无误,百姓为官。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见,尧舜禹时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学者俞正燮,他在《癸巳类稿》一书中,直截了当地阐明了“百姓”一词的真正含义,其云:“百姓,专以仕宦言之。” 可见,“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战国以后,伴随着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才逐渐演变为平民的通称。平民百姓,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

【谚语俗语第29句】:萝卜碰上三九天——要冻(动)心了

【谚语俗语第30句】:【老人家】“老人家”一词,是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称。但它并非是汉语的土产,而是外来语的意译。据《宗教词典》载,“老人家”一词,是解放前中国伊斯兰门宦对教徒的一种尊称,是阿拉伯文“穆尔西德”一词的意译。它源于“道路”(指修炼过程),意为“引路的人”,指伊斯兰教苏非派某些教团的宗教导师,负责接受和指导新参加教团的信教人。十三世纪后期,伊斯兰教随着部分中亚西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迁居传人中国,并发生语言的融合。从此“穆尔西德”被译为“老人家”,出现在元代及以后的汉语和文学作品中。此译一出,便同中华民族的爱老敬老传统美德相契合,便在国人中很快流行起来。

【谚语俗语第31句】:【日头常晌午】(惯)晌午:中午。 中午的太阳最好。比喻人运气总是很好。

【谚语俗语第32句】:【观景不如听景】(谚)亲历其境地观看景物,比不上听人介绍景物。 指听景能诱人心向往之,为观景所不及。 也作“看景不如听景”。

【谚语俗语第33句】:【到处杨梅一样花】释义:比喻各地情况都一样。例句:许三财接道:“现今乡里乱糟糟,吃碗粗饭也吃得不安宁,你何苦回去?”“到处杨梅一样花。”荣茂老板说。

【谚语俗语第34句】:【能书不择笔】(谚)书:书法。指书法高手不在乎毛笔的优劣,凭的是他写字的功力。

【谚语俗语第35句】:幸福乌落到了头上——鸿运将至

【谚语俗语第36句】:破船过江——人人自危

【谚语俗语第37句】:【忍事敌灾星】(谚)指为人处事,能做到克制忍让,就可以消除灾祸。 也作“忍字敌灾星”。

【谚语俗语第38句】:【一口吃不成胖子】事物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马 上成功,立即成熟。反义说:一口吃成胖子。清代《红楼 梦》:“小孩子家,慢慢地教导他。可是人家说的:胖子也不 是一口儿吃的。”

【谚语俗语第39句】:【两个肩膀顶着个脑壳】见“肩膀端着一个脑袋”。

【谚语俗语第40句】:大炮上刺刀——远近全能对付;蛮干

【谚语俗语第41句】:见小叔大把大把地花钱,爸爸劝他:“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学会节约,才能过上好日子哟!”(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42句】:【和尚脑袋——一溜净光】(歇)形容光光的,什么也没有。

【谚语俗语第43句】:爸爸是一厂之长,一个工人常在背后说他的闲话,妈妈很生气,非让爸爸开除人家。爸爸说:“大笔写大字,大人办大事,咱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砸了人家的饭碗。再说,斤斤计较也显得咱鼠肚鸡肠的,只要咱站得端,行得正,怕什么闲言碎语?”(河南·新密)

【谚语俗语第44句】:【说谎不瞒当乡人】(谚)当乡人:当地人,最知底细的人。指在知根知底的当乡人面前,说骗人的假话会立即被揭穿的。 也作说谎莫瞒本乡人。 撒谎瞒不过当乡人。

【谚语俗语第45句】:【骑马随鞍,入乡随乡】见“到乡随乡,骑马随鞍”。

【谚语俗语第46句】:【吹牛皮】释义:牛皮:指牛皮筏子,黄河中上游的一种渡河工具,使用时需把牛皮吹起来。比喻说大话,言过其实。例句:“并不是我替他吹牛皮,还是个堂堂的前任江南盐巡道呢,而且做过制造局督办。”

【谚语俗语第47句】:【疾风知劲草】“疾风知劲草”与“烈火识真金”一样,用来形容只有经过一番考验才能分晓是非真假,辨别忠奸曲直,结识真正朋友。它典出刘秀。疾风知劲草这个典故是有关刘秀与王霸的故事。王霸是河南颍阳的地方豪强,但他一直不甘心只做个地方上的小官。适逢刘秀起兵路过颍阳,王霸就带领自己的门客投奔刘秀。刘秀起兵并不顺行,他赤手空拳渡过黄河,抵达河北后遭遇到诸多不顺,处境非常危险,先前和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几十个门客都陆续不辞而别,只剩下王霸忠诚地为刘秀效力。刘秀感激地对他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一次,刘秀仓皇躲避自邯郸追来的王郎,王霸更是舍命相伴。追兵把刘秀等人逼到滹沱河边,眼看就要追上,刘秀的侦察兵报告说河水太深,没有船无法渡河。这时王霸为稳定军心,就扯了个谎,告诉大家河结冰了可以踏冰过河。等刘秀人马到了河边,河果然结了冰,更为神奇的是等他们过了河,冰立刻就化了,挡住了追兵。此乃与“泥马渡康王”一样神奇。真龙自有天助。自此,“疾风知劲草”广为流传,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引用过:“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谚语俗语第48句】:【 刀不离手,弓不离身】处于戒备状态。成语:枕戈待旦。 姚雪垠《李自成》:“尽管这群人队伍不整齐,有的站着,有的 蹲着,却都是刀不离手,弓不离身,准备着随时厮杀。”

【谚语俗语第49句】:李阿姨的儿子和她顶嘴,李阿姨气呼呼地坐在床上生闷气。李叔叔劝道:“消消气吧,哪个牛犊不抵母呢?”(湖北·丹江口)

【谚语俗语第50句】:弟弟嘴很馋,吃东西总是大口大口地往嘴里送,像生怕被别人抢走似的。妈妈见了,指着他的脑门说:“贪多嚼不烂,蛋多孵不匀,你就不能慢些来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51句】:背后挂镜子——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

【谚语俗语第52句】:【宁吃开心粥,不吃皱眉饭】(谚)宁可心情舒畅地喝稀粥充饥,也不要受着窝囊气去吃饱饭。指宁肯自由自在地过苦日子,也不要在压制中谋求温饱。 也作宁喝舒心的粥,不吃皱眉的饭。 宁吃开眉粥,不吃愁眉饭。

【谚语俗语第53句】:【砍一枝,损百枝】借指伤害一人,影响同类人。海外张爱 玲《连环套》:“再则我们修道院里也不止我一个人,砍一枝, 损百枝,上头怪罪下来,我还想活着么?”

【谚语俗语第54句】:【打死老虎】(惯)比喻打击已经失势或失去反抗能力的人。

【谚语俗语第55句】:巧八哥的嘴巴儿——能说会道

【谚语俗语第56句】:我家来了一位乡下客人。我看他穿一身破衣服,就有点瞧不起他。妈妈说:“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安徽·蒙城)

【谚语俗语第57句】:【打幌子】(惯)幌子:店铺门外面表明所卖商品的标志。1比喻某种迹象显露在外面。2比喻打着某种旗号,暗中却做着另外的事情。

【谚语俗语第58句】:公鸡对着麦克风叫——鸣(名)声不低

【谚语俗语第59句】:东海洋里的黄沙——经不起浪来磨

【谚语俗语第60句】:【男人要俏一锭墨,女人要俏三分白】(谚)一锭墨:像墨锭一样通身黑衣。三分白:艳色装束夹带几分白色。指在服装上,男子要想俏美,就穿一身黑色;女子要想俏美,就带几分白色。

【谚语俗语第61句】:闭门造车——自作聪明;不合辙

【谚语俗语第62句】:【除夜犬不吠,新年无疫疠】释义:除夜:除夕的夜晚。疫疠:流行传染病。旧谓除夕夜里狗不叫,过了年就没疫病。例句:岁时杂占:“除夜犬不吠,新年无疫疠。”

【谚语俗语第63句】:【捉刀】“捉刀”,现在指代替别人做文章。源出南朝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容止》,而发明捉刀的人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灭掉袁绍平定北方后,声威大振,晋封魏王,许多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附,匈奴也派使者拜见曹操。但在高大的匈奴使者面前,曹操觉得自己长得有些呵碜,“不足雄远国”,弄不好会损害国家形象。决定找大臣崔琰做自己的替身。崔琰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身材高大。曹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崔琰,崔琰也满口答应了。于是,曹操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使者,而他自己却“捉刀”扮成护卫站在崔琰旁边。等朝见完毕,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听他对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看起来很有威严,但是站在座榻旁边的那个拿着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看来这个使者真是慧眼识英雄,崔琰虽然帅气,但还是敌不过曹操的霸气。其实,曹操是多虑了,据《魏氏春秋》记载:“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曹操的“捉刀”演变成代人写文章或顶替别人做事的意思了。现在,“捉刀”的含义又有所发展,“枪手”是不是从“捉刀”变化来的呢?

【谚语俗语第64句】:老鼠跟猫——背地里恨得要死,见面又怕得要死

【谚语俗语第65句】:【成不了气候】释义:指做不成大事。例句:“我看咱们少当家的成不了气候。”

【谚语俗语第66句】:刘姥姥进大观园——样样新鲜

【谚语俗语第67句】:【鸡飞蛋打一场空】释义:比喻两头落空,毫无所得。例句:队长,谢满丰却不同意,说就怕新渠修不成,老渠也扔了,落个鸡飞蛋打一场空。

【谚语俗语第68句】:【儿孙、自有儿孙福】释义:儿孙们的前程,由他们自己决定,长辈不必过分操心。例句:那火龙自知兰公法大,难以抵挡,叹日:“‘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后来子孙,福来由他去享,祸来由他去挡,我管他则甚?”

【谚语俗语第69句】:【青竹掏坑缸——越掏越臭】(歇)坑缸:粪缸。臭:本指气味难闻,转指名声坏。比喻越闹腾名声越坏。

【谚语俗语第70句】:【壶中无酒难留客】(谚)没有酒肴招待,就难以留住客人。比喻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就吸引不住想要得到的人才。

【谚语俗语第71句】:放暑假时,我去参加舞蹈队培训。一位同学一连三天都没来。她又来时,开始练习了,却站着不动。老师说:“一天不练,手忙脚乱;两天不练,只能站那儿看;三天不练就成了门外汉。”(河南·济源)

【谚语俗语第72句】:【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惯)比喻两人想法合拍。

【谚语俗语第73句】:【快马一鞭,快人一言】释义:痛快人说话痛快,干脆。例句:武当说:“快马—鞭,快人一言,说干就干,说走就走.今天动身!”

【谚语俗语第74句】:【新鞋不踩臭狗屎】见“好鞋不踏臭粪”。

【谚语俗语第75句】:没眼先生上钟楼——瞎撞

【谚语俗语第76句】:【吐口唾沫在河里毒死鱼】形容人狠毒。沙汀《淘金记》: “不过,你们应该赶快想个办法!那些人么,哈哈,吐口唾沫 在河里面,鱼都会毒死的,你们说这话对不?”

【谚语俗语第77句】:【受尧之诛,不能称尧】(谚)尧:唐尧,古代圣君。诛:惩罚。受到唐尧惩处的人,不会称颂唐尧的功德。泛指不论对谁进行惩罚,对方都会怀恨在心。

【谚语俗语第78句】:【老佛爷】现在,清代的影视剧泛滥,将慈禧太后称为“老佛爷”,误导大家一提到“老佛爷”就认为是慈禧太后。其实,“老佛爷”并不是慈禧太后所独有的,甚至不应她所有,是她强加于自己的。 “老佛爷”源于清初。清朝是由满族(先初称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族首领被称为“满柱”,“满柱”是佛爷“曼珠”的转音,是佛爷吉祥的意思。以后代代相传,清朝建立后,将满语的“满柱”译为汉语的“佛爷”,于是“佛爷”就成了皇帝的特称。慈禧太后虽独断朝政,但她没有做过女皇,何来“老佛爷”之称。慈禧太后为什么被称为“老佛爷”呢?其中有一个故事。光绪初年,慈禧为了再度垂帘听政,使用种种手段为自己大造声势。心腹太监李莲英明白主子的心意,令人依照慈禧的模样在万寿寺大雄宝殿后面新建了一座观世音像,接着向太后谎称万寿寺大雄宝殿有双佛显光。慈禧去之后发现大雄宝殿还是原来的三世佛,勃然大怒。李莲英请太后到后殿御览,慈禧转到三世佛后,果然看到一尊观世音像,李莲英大喊“老佛爷到”,在场的大臣们立刻跪下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太后故作不解地问道是哪个老佛爷啊,大臣们立刻回答道:“就是太后您老佛爷啊!”“您就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请您再度垂帘听政,解救万民。”这一席话让慈禧太后心花怒放,很快“太后老佛爷”之称就举国上下无人不知了。慈禧太后强奸民意称她“老佛爷”,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谚语俗语第79句】:【春耕宜迟,秋耕宜早】释义:春耕应该晚些,等土地彻底解冻;秋耕应早,争取在封冻前耕完。例句:语云:“春耕宜迟,秋耕宜早。”宜迟者,冻渐解,地气始通,虽坚硬土亦可耕;宜早者,乘天地未寒,将阳和之气掩在地中,来春宜苗也。

【谚语俗语第80句】:看着二哥不努力学习的样子,爸爸忧虑地说:“春华呀,澡盆里学不会游泳,板凳上练不出骑术,不流汗、不吃苦,咋能学到真功夫啊?”(河南·鹿邑)

【谚语俗语第81句】:口吃蜜糖——心里甜

【谚语俗语第82句】:【年年防旱,夜夜防贼】(谚)农村年年都可能发生旱灾,住屋夜夜都可能发生偷盗。指人要经常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谚语俗语第83句】:【大手抓草,小手抓宝】(谚)指人只肯动手、不肯动脑,也就只能长得大手大脚,从事粗笨的体力劳动;勤学习善用脑的人,手脚灵巧,能创造价值大的物质财富。

【谚语俗语第84句】:【挂羊头,卖狗肉】谓卖假货。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以 坏充好。成语:弄虚作假。古华《浮屠岭》:“因为浮屠岭地 方只有单干农户,不存在什么集体农民。这里的一切都是 挂羊头卖狗肉。”

【谚语俗语第85句】:【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释义:与己无关的事,一律不表示态度。例句: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谚语俗语第86句】:【东沟犁,西沟耙】释义:比喻说话或做事缺乏计划,没有头绪。例句:金莲道:“他就恼,我也不怕他。看不上那三等儿九假的。正经姐姐分付的曲儿不教唱,且东沟犁西沟耙,支使的个小王八子乱哄哄的,不知依哪个的是。”

【谚语俗语第87句】:张大叔平时懒散惯了,满屋子乱七八糟的,可他在外边却西装革履,挺精神。知底细的人都说他是“驴屎蛋外面光,不知里面咋窝囊”。(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88句】:【独占鳌头】“独占鳌头”现在泛指占居首位或第一名。它的原意是指古代科举考试头名状元。这个俗语源自哪里呢?清代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对此作了说明:“又俗语谓状元‘独占鳌头’,语非尽无稽。胪传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中立陛石上,石正中镌升龙及巨鳌,盖警跸出入所由,即古所谓螭头矣。俗语所本以此。” 原来,我国古代,皇帝管理朝政的金銮殿前,靠近大殿门口的地方,有一块雕刻着飞龙(天之骄子)和巨鳌(长寿神龟)的大石板,叫“龙鳌石”。每天早晨,文武百官上朝时,就从这块“龙鳌石”的两旁经过。封建王朝有个规定,凡逢大试之期,新考中的六十名进士,均须站在“龙鳌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的状元站在“龙鳌石”上,带领着向皇帝行礼谢恩。据此,后来遂用“鳌头”或“独占(站)鳌头”,指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人。如唐诗:“鸳鹭簪裙上龙尾,蓬莱宫殿压鳌头。”“独占鳌头”这一俗语至今还在使用。

【谚语俗语第89句】:刚吃过饭,我对妈妈说我有点肚疼。妈妈说:“头疼鬼捏,肚疼屎憋。”(河南·宝丰)

【谚语俗语第90句】:【在刀子刃上过日月】见“刀尖上过日子”。

【谚语俗语第91句】:【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见“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

【谚语俗语第92句】:妈妈要我做事,我不肯。妈妈说:“哼,养猪可以吃肉,养狗可以看家,养你却不知做什么?”(湖南·湘潭)

【谚语俗语第93句】:【乡下人不识骆驼——当作马肿背】(歇)乡下人没见过骆驼,还以为是马背肿了。指少见多怪。

【谚语俗语第94句】:【炕上养虎,家中养盗】(惯)比喻养育与自己为敌的坏人。

【谚语俗语第95句】:老虎长翅膀——能飞能闯

【谚语俗语第96句】:玻璃肚皮——看透心肝

【谚语俗语第97句】:【一棵草有一颗露水珠子】释义:比喻一件困难的事,总会有它的解决办法。例句:何老板总会和你想法子的。一棵草有一颗露水珠子,天下有多少人生在天底下会干死了?总有办法,总有办法。

【谚语俗语第98句】:【不做贼,心不惊;不吃鱼,口不腥】(谚)不曾做贼偷盗,心里不会惊慌;没有吃过鱼,嘴里不会有腥气。指人只要正道直行,心里总会踏实。

【谚语俗语第99句】:【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见“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089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