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适合自己的民间俗语金句,好累好想哭!

【谚语俗语第1句】:【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为猪头人身。借指里 外不落好,被大家指责。浩然《艳阳天》:“瞧,我忙了半天, 劳而无功,还闹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

【谚语俗语第2句】:【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丈匹】(谚)丝:十分之一寸的长度单位。一丝一丝织成寸,一寸一寸织成尺;不断积累,才成丈匹。 指成匹的布是由一丝一寸织成的。 泛指凡事必须注重由少到多的积累,持之以恒,直至成功。

【谚语俗语第3句】:【老牛力尽刀头死】比喻勤劳善良的人被害,结局悲惨。 柳青《创业史》:“白占魁为了自己没有能当上干部,竟能唱 出‘老牛力尽刀头死,忠心为国不出头’的秦腔发牢骚,高增 福听了简直发呕,唾了几口酸水。”

【谚语俗语第4句】:【豁出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见“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谚语俗语第5句】:逆水赛龙舟——力争上游

【谚语俗语第6句】:【老鼠戏猫儿,好大胆】释义:老鼠戏弄猫儿,形容胆子过大,不知死活。例句:“[净]是李药婆,老鼠戏猫儿,好大胆。[末]衙里唤他。[老旦]便是。[净]你晓得么,老爷令严,出入的都要搜捡。”

【谚语俗语第7句】:【庐山真面目原】为苏轼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借指真实情况。海外刘宜良《江南小语》:“凡到 华盛顿的旅客,少不了到白宫光顾一番,借睹‘庐山真面 目’。”

【谚语俗语第8句】:【胁肢骨里敲髓】(惯)胁肢骨:肋骨。从人的肋骨里敲出骨髓。比喻残酷地榨取钱财。

【谚语俗语第9句】:【 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欺软怕硬。特指职位低的人违法犯 罪,受到查处,对于地位高的人违法犯罪,却不敢过问。《天 怒》:“你是反贪局的干部,虽然只打苍蝇,不打老虎,但有你 们这样一个机关,那些贪官污吏不能不收敛点,要不他们怎 么会对你下毒手呢!”

【谚语俗语第10句】:【黄昏不得睡,五更不得眠】起早睡晚,忙碌。明代《西游 记》:“越不停当!但说要了田,就要养马当差,纳粮办草,黄 昏不得睡,五更不得眠。好倒弄杀人也!”

【谚语俗语第11句】:刮大风吃炒面——没法开口;张不得嘴

【谚语俗语第12句】:【老郎疼婆娘,少郎讲名堂】释义:年轻的丈夫不知道疼爱妻子。例句:“唉唉,事到如今,只能顾一头了。俗话说:‘老郎疼婆娘,少~B讲名堂’。……”

【谚语俗语第13句】:曹操杀华佗——以怨报德

【谚语俗语第14句】:割了麦子下大雨——及时

【谚语俗语第15句】:【老马识归途】(谚)指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

【谚语俗语第16句】:猫额上画王字——虎头虎脑

【谚语俗语第17句】:【班门弄斧——不知自量】(歇)班:鲁班,春秋末年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巧匠,被木匠、瓦匠等奉为祖师。弄:舞弄。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含讥讽意味。 也作“班门弄斧——自不量力”。

【谚语俗语第18句】:穿鞋没有底——破鞋

【谚语俗语第19句】:堂妹在上幼儿园,挺能唱歌的。一天晚上,全家人要她唱几首歌,她却扭捏起来了。婶婶开玩笑说:“别客气了,仨钱买个李子,谁不晓得你的底子;何必挽你上台不上台?”(江苏·靖江)

【谚语俗语第20句】:金山寺的水——涌起来了

【谚语俗语第21句】:【撩虎须】见“捋虎须”。

【谚语俗语第22句】:【脑瓜子有转轴】(惯)比喻人见风转舵,善于跟着情势转变立场、态度。

【谚语俗语第23句】:【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惯)比喻夸大其词,把小事渲染成大事。 也作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一尺水十丈波。

【谚语俗语第24句】:背着手爬泰山——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谚语俗语第25句】:剃头刀不能砍柴,砍柴刀不能剃头——各有各的用处

【谚语俗语第26句】:【拉饥荒】(惯)比喻欠债。 也作“拉亏空”。

【谚语俗语第27句】:【三分钟河东,三分钟河西】(惯)形容转变很快。

【谚语俗语第28句】:老鼠做道场——哪有正经

【谚语俗语第29句】:【 躺在功劳簿上】自恃有功,不再进步。《人民日报》(1984, 12,11):“他的教训启示人们: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是很危险的。”

【谚语俗语第30句】:【黄柏汁里泡过的——苦不堪言】(歇)苦:本指味苦,转指痛苦。指生活苦得不能用言语形容。

【谚语俗语第31句】:【官大一级压死人】以行政手段强迫命令。西戎《纠纷》: “爱怎么就怎么吧,官大压死人,你是咱二小队的队长,叫住 司法科马上就卷被子走,姓张的不说二话。”

【谚语俗语第32句】:跑了虾公抓到鲤鱼——坏事变好事

【谚语俗语第33句】:秋后的蝈蝈——没几天吱吱了

【谚语俗语第34句】:【好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偏伴拙夫眠】见“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谚语俗语第35句】:【人各有志,不可相强】释义:各人有各人的志向,别人无法改变。例句:“岂不闻语云:‘人各有志,不可相强’?便是妇人女子的志向,也有个不同。”

【谚语俗语第36句】:我正跟小伙伴们玩,妈妈却让我回家写作业,我不愿回去,非要再玩一会儿。妈妈摇摇头说:“唉,真是有尾巴的狗跳,没尾巴的狗也跟着跳。”(广西·博白)

【谚语俗语第37句】:我跟爸爸去集上买年货,问爸爸是不是每年年前东西都比平常贵。爸爸说:“是啊,常言说一到老年根,黄土贵三分。”(江苏·高邮)

【谚语俗语第38句】:【打破脑袋用扇子扇】(惯)比喻把生死置之度外,豁出去了。 也作“脑袋破了用扇子扇”。

【谚语俗语第39句】:世界上最深最难的一门学问——做人

【谚语俗语第40句】:扯旗杆放炮——生怕别人不晓得

【谚语俗语第41句】:【有理不在声高】吵嚷没有用,必须讲道理。声高,也说: 嗓门儿粗。古华《姐姐寨》:“有理不在声高,不要开口就骂 人,喊人滚!”

【谚语俗语第42句】:【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释义:莲子:莲的种子,可以吃。比喻辛酸苦楚在内心里。例句:她仇恨这人吃人的社会,但她无力反抗,只好让泪水往肚里流,她变得沉默孤癖(僻)起来。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她不愿说话,不到不得已时不开口,别人问话时,她总是用点头摇头来回答。

【谚语俗语第43句】:【顺情说好话,干直惹人嫌】干直:冲撞直言。顺着情面说对方爱听的话,就讨人喜欢;直言不讳冲着人说话,就讨人厌。指说话要考虑效果。

【谚语俗语第44句】:敲锣卖糖——各干各行

【谚语俗语第45句】:【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释义:蚂蚱:即蚱蜢,一种昆虫。蚂蚱活不过冬天。比喻离死亡不远。例句:贴墙根站着的贾正,不耐烦地朝炮楼的方向一瞥:“妈的,看你这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谚语俗语第46句】:【马勺上的苍蝇——混饭吃】(歇)混:本指掺杂,转指苟且地生活。指从事某种职业是为了混日子。

【谚语俗语第47句】:【上命差遣,盖不由己】(谚)上命:上级的命令。差(chai)遣:派遣。受到上级的派遣,行动由不得自己。指奉命令做事,执行人不担干系。 也作上命公差,概不由己。 受人差遣,概不由己。

【谚语俗语第48句】:【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破】(歇)用纸糊成的灯笼经不起一戳。 形容人或某种势力十分虚弱,不堪一击。 也作“纸扎的灯笼——一戳就破”。

【谚语俗语第49句】:大道上捡芝麻,小道上洒香水——大处不算小处算

【谚语俗语第50句】:【无名不知,有名便晓】(谚)指人不出名时,没有人知道他;一出了名,便谁也知晓。也指人交识很广,只要是有名有姓的,他都认得。

【谚语俗语第51句】:彭祖遇寿星——各有千秋

【谚语俗语第52句】:【囊里盛锥——尖者自出】(歇)囊:口袋。本指锥子的尖端部分自会钻出来,转喻有才能的人自然会显露头角。 也作“囊里盛锥——自出尖”。

【谚语俗语第53句】:【这儿说,这儿了】说过就算完,不必再传话。浩然《山水 情》:“咱们这儿说,这儿了,别传,免得越传越玄,影响不 好。”

【谚语俗语第54句】:【往上爬】(惯)比喻以不正当的手段谋求提升官职、地位。

【谚语俗语第55句】:【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歇)扎猛子:方言,游泳时头朝下钻到水里。本指不知水深浅的程度,转喻人说话、做事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谚语俗语第56句】:蛇吞象——不自量

【谚语俗语第57句】:【随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见“饶你奸似鬼,吃了洗脚水”。

【谚语俗语第58句】:六月的梨疙瘩——有点酸

【谚语俗语第59句】:梦里拾钱——空喜一场

【谚语俗语第60句】:【揭底就怕老乡亲】释义:就怕知道底细的老乡亲揭老底儿。例句:“你说你没有现大洋?有句俗话:‘揭底就怕老乡亲。’茅公岛的人,哪一个不知道你仇国础向来不存钞票,专存现大洋和金条?”

【谚语俗语第61句】:【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释义:不干坏事,自重自爱。例句:“告诉你,我这个人可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我不跟你们干这号事儿!”

【谚语俗语第62句】:橡皮擦子一有错就改

【谚语俗语第63句】:【民以食为天】释义:比喻吃饭问题很重要。例句: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不让土地生产出五谷杂粮,靠什么活着?

【谚语俗语第64句】:【枣核解板儿——能有几锯】(歇)解板儿:用锯子锯开。枣核很小,把枣锯开,根本用不了几锯。 锯:谐“句”。指没有多少话语或唱词。

【谚语俗语第65句】:【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谚)江山:江河山川。禀性:也作秉性,先天秉赋的性格。指江山的面貌容易改变,人的本性却难改。 也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难移。

【谚语俗语第66句】:【一回见面二回熟】(谚)头次见面是陌生人,二次相见就是熟人了。 指人们的社会交往,由生到熟,很容易交上朋友。 也作一次相交,二次相熟。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

【谚语俗语第67句】:【手大遮不过天】(谚)手掌再大也不能遮住天。比喻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有限。 也作手大不遮天,手大捂不住天。

【谚语俗语第68句】:井底出太阳——深晴(情)

【谚语俗语第69句】:鸭子吃鳝鱼——吞吞吐吐

【谚语俗语第70句】:【一正敌千邪】(谚)正:正气。 邪:邪气。只要有一派正气,就能镇压住各种各样的邪气。指任何邪恶总是惧怕正气的。 也作“一正压百邪”。

【谚语俗语第71句】:躺在怀里的猫儿——俯首帖耳

【谚语俗语第72句】:船上人充油灰——慢慢来

【谚语俗语第73句】:【耍死狗】(惯)指使用无赖手段,放刁、撒泼,故意捣乱。 也作耍无赖。 耍赖皮。

【谚语俗语第74句】:【_一家人说两家话】(惯)指对自家人太客气,说见外的话。

【谚语俗语第75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惯)比好的差一些,比差的好一些。指处于中等水平。

【谚语俗语第76句】:【王顾左右而言他】释义:王:指梁惠王。顾:看。他:其他的,别的。指回避正面提问而扯其他的。例句:罗汝明总是笑而不答,或者是来一个“王顾左右而言他”。

【谚语俗语第77句】:【 桥是桥,路是路】谓区别明显,分清楚,不混淆。是,也 说:归。叶辛《蹉跎岁月》:“我们桥归桥,路归路,不许你拿 我的东西!”

【谚语俗语第78句】:【一字长蛇阵】原为一种队列,借指排长队,或称长龙。李 准《老兵新传》:“在往农场的路上,几辆旧汽车上边装着粮 食、豆子、麸皮、柴油桶等,排成一行在前走着;接着是一排 拖拉机一字儿排开跟着;再后边是牛群、骡子群、大马车,逶 逶迤迤在路上布成了一条一字长蛇阵。”

【谚语俗语第79句】:【雏凤清于老凤声】释义:雏凤:小凤凰。比喻年轻人胜过老年人,后一代胜过前一代。例句: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司量也。”

【谚语俗语第80句】:光底鞋走冰道——滑得厉害

【谚语俗语第81句】:【合穿一条裤子】见“穿一条裤子”。

【谚语俗语第82句】:【话不传六耳】(谚)六耳:一人两耳,六耳是三个人。指机密的话只可你知我知,不可传到第三者的耳里。

【谚语俗语第83句】:【 哪个庙里没有屈死的】鬼谓不可能绝对公平合理,吃亏受 委屈是常有的事。清代《醒世姻缘传》:“亏了这个好人拾 了,要不是,那庙里没有屈死的鬼。”

【谚语俗语第84句】:【开空头支票】说话没有保证,实现不了。相关的:空口说 白话。浩然《艳阳天》:“光给我们开空头支票,不办真事儿, 要这样,我们还拥护他呀!”

【谚语俗语第85句】:【白脸奸臣】“白脸奸臣”不是生活中的小白脸都是奸臣,是戏剧中脸谱的一种色彩,一般涂白色脸谱的人物多为奸臣。其代表人物是曹操。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但他对当时历史的发展——由分裂到统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约在曹操当时,许劭就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话是说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则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假如生活在乱世,他就会成为驰骋天下的英雄,可以成就一番霸业。这本是对曹操的溢美之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断章取义,将枭雄变成了奸雄。这个变化大约开始于两宋之交。逐渐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蚕食北宋天下,于是,人们开始向江南逃难。逃到江南后,面对日益强大的北方,人们心里开始害怕,现实生活中对其又无可奈何,于是只好借助艺术来丑化北方。而代表着北方的历史人物曹操,一样对南方虎视眈眈,逐渐曹操就变成了民间的假想敌。恰逢此时民间文艺开始兴盛,勾栏瓦肆成为专业表演场合。于是,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成了奸诈之徒的典范。尤其随着《三国演义》的问世,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彻底定型,“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背汉的奸臣。《三国演义》反过来影响了戏曲舞台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来,随着京剧的诞生,三国戏在舞台上独领风骚,白脸曹操也就成了奸臣的代表,以后的奸臣脸谱都涂白色。

【谚语俗语第86句】: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谚语俗语第87句】:【割不断的亲,打不断的邻】见“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

【谚语俗语第88句】:【一朝天子一朝臣】指各有一班人马。蒋子龙《乔厂长上 任记》:“运动一来,班组长以上干部都受审批,工厂、车间、 班组都搞一朝天子一朝臣,把精力都用在整人上,搞起工作 来相互掣肘。”

【谚语俗语第89句】:十二岁进敬老院——福享早了

【谚语俗语第90句】:【远水不救近火】(谚)远处的水再多,也救不灭眼下的火灾。比喻缓慢的措施再好,也解除不了当前的困境。 也作“远水救不得近火”。

【谚语俗语第91句】:【六六大顺】“六”字,在当今社会大时兴,结婚选择带六的日子,买高层住宅要选十六层,电话号码要选带六的号,汽车牌照带六的拍卖时身价倍增,就连喝酒时的酒令也有“哥俩好,六六六”。为什么人们钟情于六呢?为什么是“六六大顺”而不是“七七大顺”、“八八大顺”呢?这里有四种说法。 【谚语俗语第1句】: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对“六”有如此一些说法,因为六月六日前后农忙结束,正处于农闲阶段,是探亲的最佳时段。这一天,女儿要回娘家,也被称为“回娘家节”。如果晴天,在这一天很多人家都会把大红大绿的衣服被褥拿出来洗晒,到处呈现一派祥和之气。因为再过几天就要进入伏天,洗了衣服被褥就不容易晒干,容易发霉,这天洗晒衣服被褥能去除霉(晦)气,人们图个吉利,所以选择六月六日去做这些事情,当然六六心情大顺。 【谚语俗语第2句】:“六六大顺”来自《易经》,《易经》中“六”代表阴爻(“九”代表阳爻),六六即六条阴爻,是为坤卦,效法大地,厚德载物,功德圆满,自然大顺。因此有了“六六大顺”的说法。 【谚语俗语第3句】: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称为“六顺”,这使六成为吉祥和顺的代名词。 【谚语俗语第4句】:“六”与“溜”、“顺溜”谐音,两个六就是特别溜。如最近上演的一部影视剧——《我的名字叫顺溜》,可见“顺溜”深人人心。

【谚语俗语第92句】:躲过野牛碰上虎——个更比一个凶

【谚语俗语第93句】:【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个伟大的发明。“+”、“一”号都诞生在德国,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那时候,德国有个叫魏德曼的数学家,他非常勤劳,整天废寝忘食地计算。当时,还没有什么现成的符号可以使用,他在工作中,一边计算,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在横线上加一竖,就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号吧!从加号中拿掉一竖就是减少的意思。好!‘-’,你就叫减号吧!”从此以后,“+”、“一”号就问世了,并风行世界。 “=”号的名字叫“等号”,它是由16世纪的英国学者雷科特创造出来的。当年他在研究数学时,经常碰到两个数相等的情况,又无法标记,就决心创造一个符号。他比较了许多图形和符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于是,他就用两条平行线段来表示两个相等的数,并给他取名为“等号”。 “×”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现的。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办呢?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法,并给它取名“乘号”。 “÷”号诞生在瑞士。当时,学者哈纳在算账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但没有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这种算法,并取名为“除号”。

【谚语俗语第94句】:【药方】“药方”是为治病而组合起来的写着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加用法的纸张。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药就得找大夫开“药方”。那么,它为什么叫“药方”呢?这得从古代的书写材料说起。中国古代有一部书《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这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册的通假字。“方”是“牍”的别名,是长方形的木板。这句话是说,如果文字长达百字以上就用简册书写;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牍)来书写。由于药方一般不超过一百个字,用一块木牍很方便(汉代出土的木牍,大约一尺左右,宽度一般为三到十厘米),所以,医生看病开药方,一剂药也可以用一块牍写完。甘肃省武威汉墓中就有把药方写在木牍上的实例。据专家考证,“药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为古代习惯把它写在木牍上,因为木牍又叫“方”,“药方”之名由此而来。

【谚语俗语第95句】:【行家眼,如夹剪】(谚)夹剪:像剪刀形状的夹取物件的工具。指行家观察事物的眼力非常敏锐而准确。

【谚语俗语第96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释义:比喻大的欺压小的,强的欺压弱的。“虾水”又作“蚂虾”、“虾”、“虾子”。例句:但他就没有想到还有人比他更没良心,一个小钱不花,白白拿走他的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难道那样的世道又回来了么?

【谚语俗语第97句】:【钻死胡同】(惯)死胡同:走不通的胡同。形容人固执,认死理,不知变通。

【谚语俗语第98句】:【锔锅的戴眼镜——找碴儿】(歇)碴儿:器物上的破裂处,谐“茬儿”。比喻故意挑毛病,找差错。

【谚语俗语第99句】:【戴着木头眼镜——只看见一寸远】(歇)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16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