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深入人心的歇后语,女生都喜欢!

【谚语俗语第1句】:老虎吃天蛇吞象——光想弄大的

【谚语俗语第2句】:袖筒里揣刀子一暗藏杀机

【谚语俗语第3句】:奶奶数落小叔太懒惰:“你呀,扯草只扯尖尖,薅田只薅边边,扫屋不扫角落,洗脸不洗耳朵。”(湖南·邵阳)

【谚语俗语第4句】:【飞来峰的老鸦——专一啄石头的东西】(歇)飞来峰:在杭州灵隐寺前,为石灰岩侵蚀残留的孤峰,多异石。老鸦:乌鸦。本指飞来峰的乌鸦只会啄食石头,转以责骂人是蠢货。

【谚语俗语第5句】:【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谚)在锦缎上再绣上花容易,往雪地给受冻的人送炭取暖很难。旧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越是有钱有势的,奉承的越多;越是贫贱失势的,越没人接济。 也作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几多无。 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谚语俗语第6句】:【哪个人前不说人】谓议论人是普遍情况,不必介意。或 说:谁人背后没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茹志鹃《她从那条 路上来》:“你肚里有小毛毛,不好哭的,想开一点,哪一个没 有过错。古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不要 在意。”

【谚语俗语第7句】:肥胖肥胖,身体不壮。

【谚语俗语第8句】:【店房有个主人,庙里有个主持】无论何处何事总有主持者。 清代《红楼梦》:“店里有个主人,庙里有个住持。虽不是大 事,到底告诉一声。”

【谚语俗语第9句】:【煽阴风,点鬼火】(惯)比喻暗中挑动,散布谣言。

【谚语俗语第10句】:【恶虎难斗肚里蛇】(谚)指虎再猛,也斗不过钻进它肚里的毒蛇。 比喻潜入到内部的敌人是很难对付的。

【谚语俗语第11句】:毒蛇牙齿马蜂汁——全是毒

【谚语俗语第12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谚)山再高,总有人走的路;水再深,总有渡人的船。指上山有山路,渡水有水路,世上没有人走不通的路。

【谚语俗语第13句】:【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谚)安:怎么。汤饼:水煮的面食。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没有面料的汤饼。 比喻再有才干的人,离开基本条件,也无法做成事情。 也作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 馎饦:面食的一种。 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 巧女难为无米之炊。

【谚语俗语第14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释义:比喻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例句:“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尚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谚语俗语第15句】:【烟不出火不进】(惯)形容人不表白自己心里想的事。也形容人老实或窝囊。

【谚语俗语第16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强调要遵守法纪。马烽《刘胡兰 传》:“你老说的,倒也是一番道理。古话说:国有国法,家有 家规,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谚语俗语第17句】:我们班上有的同学,遇到稍难一点的题就望而生畏。班主任张老师耐心地说:“身怕不动,脑怕不用;刀子越用越锋利,脑子越用越灵活。”(河南·长葛)

【谚语俗语第18句】:【钻故纸堆】(惯)故纸堆:成堆的陈旧书籍和资料等。指埋头研读大量的古代书籍、文献资料等。

【谚语俗语第19句】:【让了甜桃,去寻酸枣】(惯)比喻把好的让出去,却去寻找差的。

【谚语俗语第20句】:爸爸爱串门,不是打牌就是下棋,整日和邻里几个小伙子嘻嘻哈哈,没个稳重样儿。妈妈愤愤地说:“一年长不成,到老也是驴驹子!”(河南·南召)

【谚语俗语第21句】:刨嘴吃刨花——没个饱

【谚语俗语第22句】:吃药十帖,不如独宿一夜。

【谚语俗语第23句】:吃了定心丸——做事踏实

【谚语俗语第24句】:中午,妈妈一边忙着做饭,一边叫正在看电视的哥哥去翻翻房顶晒着的麦子。哥哥正看在兴头上,不耐烦地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妈,吃了饭再说吧!”妈妈听了生气地说:“你这孩子,饿了喘,饱了懒,不饱不饿又不想动弹,快去!”(河南·社旗)

【谚语俗语第25句】:【荒旱三年,饿不死厨子】见“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官”。

【谚语俗语第26句】:天上的老鹰不吃脏东西——清高

【谚语俗语第27句】:【看见一点云彩毛毛就躲雨】(惯)比喻听到一点儿消息或传言就信以为真,赶紧采取措施。

【谚语俗语第28句】:【人之相去,如九牛毛】(谚)去:差别。九牛毛:九牛和一毛,比喻差别之大。指人和人不能比,相差太大。

【谚语俗语第29句】:【三只手】“三只手”是小偷的代称。这一称呼怎样来的呢? “三只手”是个外来词。古罗马有位剧作家叫普图斯,据说它写过一百多部喜剧,如《一坛金子》、《孪生兄弟》等。这些作品曾在罗马舞台上风行一时,风格幽默,情节生动。“三只手”便和《一坛金子》有关。剧中的老爸吝啬鬼尤克里奥丢了一坛金子,他怀疑是家里的奴才拿了,便要奴才伸出手来给他看有没有拿黄金。看了一只,没有,又看一只,还是没有,最后要奴才给他看“第三只手”。从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的代称。

【谚语俗语第30句】:王婶的女儿前年出嫁,她退地时,地边不让半分;今年她添了小孙子,补地时,却想叫队长多让出一米。队长批评她说:“你呀,真是一个萝卜两头切,中间还想吃一截,什么好事都要占!”(山西·临猗)

【谚语俗语第31句】:【泼翻了五昧瓶——酸甜苦辣咸各色俱全】见“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咸样样全”。

【谚语俗语第32句】:【狮舞三趟无人看,话说三遍没人听】(谚)三:泛指多数。重复多次舞狮,就没人爱看;重复多次说话,就没人爱听。指说话没有新意,一味重复,必定惹人腻烦。

【谚语俗语第33句】:【 身在蕾营心在汉】关云长在曹操营中时,心里总想回到 刘备那儿去。借指表面上为一方工作,实际上为另一方着 想。古华《浮屠岭》:“富滩虽说是你娘家,可你身在曹营心 在汉!这三国里的话你懂不懂?”

【谚语俗语第34句】: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去不复返;永无信息;有去无回

【谚语俗语第35句】:【好了疮疤忘了疼】释义:境况变好了,就忘记过去的困苦。例句:大春说:“三贵哥!你早先在城里打鼓收破烂,挣钱就吃喝嫖赌,把庄稼活早忘了,这工夫分了地,你还那么懒散,你这是好了疮疤忘了疼呀!你爹怎么死的?……”

【谚语俗语第36句】:打针吃黄连——痛苦

【谚语俗语第37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则俗语的意思是形容身为其事的人反而糊涂,犹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源自宋欧阳修《新唐书·元澹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这段话是唐朝的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的本子呢?玄宗觉得说的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呢?”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修订,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指下棋,围观者清,确实如此。

【谚语俗语第38句】:【大旱三年,还有恨雨之人】(谚)指即使发生大旱,三年不下雨,也还有人对下雨心怀怨恨。泛指任何好事都不可能让人人满意,个个称赞。 也作“十年不下雨,也有怨雨人”。

【谚语俗语第39句】:【癞蛤蟆跳到脚背上——不咬人硌痒人】(歇)硌:也作圪、格,用作词头,使形容词变为动词。痒:谐“厌”。指某人或某物虽没大碍,却叫人厌烦。常含责骂意。 也作“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格痒人”。

【谚语俗语第40句】:青蛙找着田鸡——碰上自家人

【谚语俗语第41句】:【长草短草一把薅】不加区分,一律对待。传记图书:“算 了,现在长草短草一把薅,再不要说了。上面把你们的案子 交给我们处理,请你和王先生后天来一趟。”

【谚语俗语第42句】:玫瑰在花园里开放,英雄在人民中成长;树木从泥土中吸取养分,英雄从人民中得到力量。

【谚语俗语第43句】:【驴跟马跑折了腿】谓比不上,勉强追赶没有益处。海外 张爱玲《茉莉香片》:“你那个英文——算了吧!跷脚驴子跟 马跑,跑折了腿,也是空的!”

【谚语俗语第44句】:五一节放假,我们一家人出去郊游。本来准备早点动身,可是我忙着带这样那样,磨蹭到八点多钟才上路。妈妈说:“你呀,半夜起来下扬州,天亮还在屋后头。”(安徽·舒城)

【谚语俗语第45句】:【十访九空,也好省穷】(谚)向亲友借贷,即使十次去九次落空,总会有一次得些资助,可免受穷。指求助总有希望,不求希望全无。

【谚语俗语第46句】:吃多了安眠药——不省悟

【谚语俗语第47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谚)指只要舍得金钱,就能招得勇士为你卖命。 也作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死夫:不要命的勇士。 重赏之下出勇夫。 重赏之下无懦夫。

【谚语俗语第48句】:玻璃罩里的苍蝇——看到光明无出路;处处碰壁

【谚语俗语第49句】:谷子稗子堆一垛——好坏不分

【谚语俗语第50句】:【千文许要,一文许还】(谚)做买卖,卖主允许要价千文,买主可以还价一文。指买卖场中,漫天要价和就地还钱是平常事。

【谚语俗语第51句】:【官不差病人】(谚)差:差遣。官府不派有病的人做事。指病人理当得到照顾。

【谚语俗语第52句】:【客去主人安】(谚)指赴宴的宾客及时离去,主人家才得安歇。

【谚语俗语第53句】:星期六晚上,我们全家在看电视。9点钟的时候,妈妈让我上床睡觉。我故意闭着眼睛,身体斜靠在沙发上,装作睡着的样子。妈妈说:“小华,你把这串香蕉吃完吧!”姐姐凑趣地说:“好吧!”我一下子从沙发上跳起来,一看,根本没有香蕉。妈妈说:“我早知道你是水仙不开花——装蒜呢!”(河南·滑县)

【谚语俗语第54句】:【唱戏的腿,说书的嘴】(谚)指舞台演员凭的是腿功,说书艺人凭的是嘴功。泛指各个行业的把式,都以本行业的特技见长。

【谚语俗语第55句】:【嘴上天官赐福,肚子里男盗女娼】(惯)天官:道教所信奉的三神之一;三神也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传说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赐福于人。指嘴上说得冠冕堂皇,思想行为却卑鄙无耻。

【谚语俗语第56句】:菜园里的羊角葱——越老越辣

【谚语俗语第57句】:【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做好事应该光明正大。背,也 说:瞒。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鬼鬼祟祟做什么,好事 不瞒人,瞒人没好事,一定出什么岔子了。”

【谚语俗语第58句】:【将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谚语俗语第59句】:【见台阶就下】(惯)比喻及时寻找机会摆脱困境。

【谚语俗语第60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谚)行军打仗,在军队尚未起动时,军用的粮草必须先筹运。指粮草是行军打仗的先决条件。 也作“大军未到,粮草先行”。

【谚语俗语第61句】:暗地里盯梢——偷偷摸摸

【谚语俗语第62句】:【二虎相斗,必有一伤】释义:比喻双方互相争斗,终有一方失败、受损失。“相斗”又作“相争”、“争斗”。例句:他无情,咱们不能无义。如今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咱们还不很清楚。二虎相斗,必有一伤,正中杨嗣昌的心怀。

【谚语俗语第63句】:扯旗杆放炮——生怕别人不晓得

【谚语俗语第64句】:【从狼嘴里掏出来喂狗】释义:比喻未能彻底挽救出来。例句:冯登龙气昂昂地说:“我说的是真正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并不是把国家的权柄从狼嘴里掏出来喂狗。”

【谚语俗语第65句】:【八哥啄柿子——拣软的吃】(歇)八哥:一种鸟,毛黑色,头部有羽冠,经训练,能模仿人说话的某些声音。指欺负软弱的人,拿软弱的开刀。

【谚语俗语第66句】:【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两个人的看法可能更 全面一些,要听取不同意见。成语:兼听则明。刘江《太行 风云》:“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我听小五这是 几句实话,不知道你鬼迷心窍想是甚!”

【谚语俗语第67句】:哈巴狗逮耗子——像猫又没猫的本事

【谚语俗语第68句】:喷壶不叫喷壶——碎嘴子(比喻说话哕唆)

【谚语俗语第69句】:【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释义:旧指人或早或晚总会碰到好运气的。例句:就是那李九强得了那两吊钱,二十多两银子,也成了个过活。虽说是“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毕竟还得那“贵人提掇起,才是运通时。”

【谚语俗语第70句】:【把天放在头上说话】(惯)指说话做事公平公正,不违天理。

【谚语俗语第71句】:【鹁鸽子旺边飞】(谚)鹁(b。)鸽子:即家鸽。指家鸽最喜在人烟兴旺的地方栖息。比喻人追求兴旺发达、有钱有势,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奔进。 也作雀儿只拣旺处飞。 老鸦野鹊拣旺处飞。

【谚语俗语第72句】:【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谚)能逃脱的,就不算是灾祸;真的灾祸是无法逃脱的。旧指灾祸是命中注定而无法逃脱的。 也作“是祸躲不脱,躲脱不是祸”。

【谚语俗语第73句】:【十个指头咬着都疼】(谚)比喻骨肉情深,无论伤着哪一个,都一样心疼。 也作十个指头咬咬哪个都疼。 十个指头扎了哪一个都是一样疼。

【谚语俗语第74句】:【 从天上放下云梯】遇到高升的机会。申跃中《挂红灯》: “对于他自己,虽然不能说是从天上放下了云梯,但也算有 了步步向上的台阶了。”

【谚语俗语第75句】:【庐山真面目原】为苏轼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借指真实情况。海外刘宜良《江南小语》:“凡到 华盛顿的旅客,少不了到白宫光顾一番,借睹‘庐山真面 目’。”

【谚语俗语第76句】:老鼠踩响夹——不该走这一步(夹:灭鼠工具)

【谚语俗语第77句】:【鸡蛋往石头上碰】强弱相差悬殊,肯定失败。成语:以卵 击石。清代《红楼梦》:“他撒个娇儿,太太也得让他一二分, 二奶奶也不敢怎么。你们就这么大胆子小看他,可是鸡蛋 往石头上碰!”

【谚语俗语第78句】:小刚自己的作业都没有完成,还告妹妹小兰的状。妈妈说:“自己都是四尺八,拿着五尺量人家,管住你自己就行了。”(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79句】:数学测验我得90分,同桌得94分,我说下一次一定能超过他。妈妈说:“不要把锅盖揭早了,到时还不知怎么样呢!”(四川·忠县)

【谚语俗语第80句】:【女大不由娘】(谚)指女儿长大了,自有主见,很多事就不听母亲的了。 也作女大不由娘作主。 女大不由母,儿大不由父。

【谚语俗语第81句】:【成龙的上天,成蛇的入地】释义:比喻各奔前程,互不相干。例句:余家富连连点头,“成龙的上天,成蛇的入地,各种各的,又怎会你跟我生气,我跟你吵嘴?”

【谚语俗语第82句】:【麻秆打狼,两头害怕】谓对立双方均有顾虑。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我挨了几下子打没有什么,咱们是麻秆 打狼,两头害怕,他们打了我,没有占住理。”

【谚语俗语第83句】:烂鱼开了膛———副坏心肠

【谚语俗语第84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见“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谚语俗语第85句】:【—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见形容极静。成语:万籁无声。 古华《前面才是夔门》:“这时屋子里静极了,真是掉一根针 到地上也可以听到声音。”

【谚语俗语第86句】:【添个蛤蟆四两力】(谚)添上个蛤蟆也能多出四两力来。比喻力量虽小,总能帮上一把劲。

【谚语俗语第87句】:【评剧】剧种一般冠以地域名称,如豫剧、淮剧、晋剧、河北梆子、秦腔等,评剧则比较特殊,与地域名无关,它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一种说法是,首先使用“评剧”二字的是早期评剧女演员李金顺。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两次闯关东的李金顺又回到天津演出。当时这位誉满关内外的名角,对演出的戏报上所用的“蹦蹦”(评剧原来的名称)二字十分厌恶,故把“庆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来,将其改名为“平戏”。但因为当时京剧也叫平戏,两样剧种同名叫人难以区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议李全顺将“平”加一…言”字偏旁,从此就称“评剧”了。还有一说,民国初年,一评剧团到北京演出,当时的“评剧”叫“平剧”,与北平(京)的“平剧”同名。有一天,评、京两班儿演员碰巧到一个饭馆吃饭。京剧演员看不起小地方来的评剧演员,质问他们有什么资格敢叫“平剧”,吵得不可开交。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钊也在饭馆吃饭,他是唐山人,对家乡戏颇有研究,见双方争执不下,便走上前劝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你们平剧(指评剧)的演出风格是善于演出平装戏(相对于古装戏),时评政局,鞭挞丑恶,接近百姓,风趣活泼,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评剧’,更符合你们的演出风格,你们看如何?”,双方听了,非常佩服李大钊的高见,遂握手言和,“评剧”之名由此而来。

【谚语俗语第88句】:邻居二哥不务正业,昨天赌博赢了三百多元,就到处炫耀。爸爸严肃地教育我们说:“能看贼挨打,莫看贼吃饭。不劳而获,终不是存身立业的路子。你们可不能染上这样的毛病。”(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89句】:林子帮人打群架,嘴被别人打得血流不止。他妈半是心疼半是怨恨地说:“不亏,身单力薄,自己一屁股屎还擦不净,还想去替别人擦!”(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90句】:【连理枝】“连理枝”比喻恩爱夫妻。白居易曾在《长恨歌》中写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什么有此说法呢?相传古代一君王荒淫残暴,他看上了随从韩凭的妻子,硬将其霸占囚禁在宫中。韩凭不堪受辱,自杀身亡。韩凭妻子得知后悲痛不已,决心随夫君而去。她借同君王登台游玩之机,从高台上跳了下去,以身殉夫。韩凭的妻子死前曾留下遗书,要求将自己与韩凭合葬。但君王心有不甘,故意将二人分开葬两处,隔路相埋,让他们“生不能同室,死不能同穴”。可是,过了不久,埋葬韩凭夫妇的两座坟竟然各长出了棵梓树,并且两树的枝干交错在一起,一对鸳鸯还在树枝上交颈悲鸣,声音感人。于是,人们将这两棵根枝交错相生的树,称为“连理枝”,并以此歌颂韩凭夫妇生死不渝的爱情。 “连理枝”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寄托,又称之为“相思树”,用它来比喻恩爱夫妻再恰当不过了。

【谚语俗语第91句】:【做贼遇上打劫的】(惯)指遇上了对手。 也作“做贼的遇上截路的”。

【谚语俗语第92句】:【没玻璃的眼镜框子,再也盖不住烂眼边儿了】释义:比喻真相掩盖不住了。例句:往回想也罢,往远看也罢,越想越清楚,越看越透亮;没玻璃的眼镜框子,再也盖不住烂眼边儿了!

【谚语俗语第93句】:【胡子老儿吹灯——把人燎了】(歇)胡子老儿:长有长胡须的老人。燎:(毛发)挨近了火被烧焦,谐“了”,本指完毕、结束,转指人死亡。指人死了。

【谚语俗语第94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谚)朱:朱砂,红色颜料。指接近朱砂的,自然就会被染红;接近墨的,自然就会被染黑。比喻人接近好人会变好,接近坏人会变坏,习染是非常要紧的。

【谚语俗语第95句】:【争着不足,让着有余】(谚)相互争夺,既伤感情,又损财物;相互谦让,既有情义,又物尽其用。指与人相处应相互体谅,谦让和气。

【谚语俗语第96句】:【 哪家门口没有一块滑石子】家家都难免有意外不幸。海 外聂华苓《桑青与桃红》:“行船,骑马,都有个危险!人人门 口有块滑石板!没有人能够担保。”

【谚语俗语第97句】:脊梁驮黄连——背(悲)苦

【谚语俗语第98句】:【人过三十不学艺】人应在年轻时学习,三十岁以后不容 易专心。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人过三十不学艺,老了, 手脚也不灵便了,叫人家年轻人们闹吧。”

【谚语俗语第99句】:邻居大娘问妈妈说:“你家这猪有二百多斤了吧?”妈妈说:“那要把秤砣拿下来称了。”(江苏·东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34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