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民间俗语金句,句句漂亮!
【谚语俗语第1句】:【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采樵人,打柴的。谓有意伪装, 以智谋取胜。清代《说岳全传》:“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因你城中固守难攻,故用此计。”
【谚语俗语第2句】:口含黄连——苦到心
【谚语俗语第3句】:【虎毒不食子】见“大虫恶杀不吃儿”。
【谚语俗语第4句】:米筛子打水——场空
【谚语俗语第5句】:马食槽不许驴插嘴一独吞
【谚语俗语第6句】:【蛤蟆吃黄蜂,倒挨了一锥】释义:比喻没得到好处,反而受责备。例句:这次欢迎史厂长,你想再尝甜头,来了个老谱袭用。故技重演,没料到热面孔碰了个冷屁股,弄了个蛤蟆吃黄蜂,倒挨了一锥。
【谚语俗语第7句】:北风刮蒺藜——又风又刺(又讽又刺)
【谚语俗语第8句】:【一字入公门,千牛不能拔】(谚)公门:衙门。指诉讼状一经递入衙门,一字也不能更改。告诫人们写诉讼状应特别谨慎。
【谚语俗语第9句】:字要简洁方为妙。
【谚语俗语第10句】:土地爷的屁——神气
【谚语俗语第11句】:稻场打网——扑空
【谚语俗语第12句】:三伏天的冰雹——来者不善
【谚语俗语第13句】:【凤凰落架不如鸡】(谚)指凤凰如果倒了架子,还比不上鸡。比喻失去优越地位的上流人物,境况还比不上普通人。
【谚语俗语第14句】:白菜叶上浇粪水——没一片干净
【谚语俗语第15句】:【当着和尚骂贼秃】释义:借指当面揭短。例句:副厂长邵顺宝听了这些话,明知这是当着和尚骂贼秃,也只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谚语俗语第16句】:【往脸上抹黑】(惯)比喻丑化人,使其名誉受损。 也作朝脸上抹黑。 给脸上抹黑。
【谚语俗语第17句】:扁担挑下水[食用的牲畜内脏)——两头担心
【谚语俗语第18句】:【猫老吃子,人老惜子】(谚)指猫老了,会将生下的崽子吃掉;人老了,会特别惜爱自己幼小的孩子。 也作“人老惜子,猫老吃子”。
【谚语俗语第19句】:六九头刮春风——开冻(动)了
【谚语俗语第20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一俗语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面。此俗语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开蟠桃会,邀请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园内恰巧遇见鹅仙女,被其美丽所倾倒,大动凡心,遭鹅仙女呵斥并状告至王母娘娘处。王母娘娘大怒,随手将嫦娥月宫中献来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罚其下界为蟾蜍(癞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癞蛤蟆体内。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却了一件宝物,令癞蛤蟆磨难结束后完璧归赵,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监督。“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由此而来。
【谚语俗语第21句】:【猫不在家,耗子造了反】释义:比喻主管的人不在家,下属无人管束,就会胡乱行动。例句:这时,就听见屋里三人拉扯的声音,接上又是扑通一下响。燕西嚷道:“呵唷!猫不在家,耗子造了反了。”
【谚语俗语第22句】:【舌头底下压死人】谓造谣中伤,能害死人。成语:人言可 畏。明代《金瓶梅》:“娘也少听韩回子老婆说话,他两个为 孩子好不嚷乱。常言道:要好不能够,要歹登时就一篇。房 倒压不杀人,舌头倒压杀人。”
【谚语俗语第23句】:【没好事上门,光鬼火来家】(惯)鬼火:磷火的俗称,磷化氢燃烧时的火焰,白中带蓝绿色,人和动物尸体腐烂时分解出磷化氢,并能自燃,夜间在野外有时可以看到。指家里没遇上好事,却来了坏人。
【谚语俗语第24句】:草绳子拔河——经不住拉
【谚语俗语第25句】:【汤元】“汤元”是中华美食之一,既好听又好吃,它历史悠久,但其名却历史不长。这么好听的名字,却与臭名昭著的袁世凯有关。汤元雅名元宵。食品的元宵和节日的元宵同名,显然是因借而来。元宵形如圆月,所以还有“圆宵”、“汤团”、“团子”等别称。此外,元宵还叫元子、糖元、汤元等。这里的“元”,大概是和卜元之元联系着的。而关于汤元的名称,还有一则与袁世凯有关的故事。据说,民国年间,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觉得元宵和“袁消”同音,很不吉利,他又整天怕百姓推翻他的统治,所以下令改称“汤元”。然而,民意难违,袁某人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该消还是消了。
【谚语俗语第26句】:晚饭后,妈妈对爸爸说:“你单位工资低,不会再干点别的事情?”爸爸说:“夜里寻思千条路,天明还得卖豆腐。”(河南·鲁山)
【谚语俗语第27句】:【人行有脚印,鸟过有落毛】(谚)人走过总会留下脚印,鸟飞过总会落下羽毛。指人只要有行动,即使再隐秘,也必定会留下蛛丝马迹。
【谚语俗语第28句】:哥哥考上大学后,妈妈准备拼死拼活地也让我考学。邻居二伯劝道:“隔手的金子不如在手的铜,你还是让他下地干活吧!”(甘肃·镇原)
【谚语俗语第29句】:【豆腐一碗,一碗豆腐】(惯)比喻实质是一样的。
【谚语俗语第30句】:年三十夜拨算盘——满打满算
【谚语俗语第31句】:野蜂飞进渔网里——专找空子钻
【谚语俗语第32句】:【狗怕弯腰狼怕站】(谚)狗怕人弯腰,是怕人们从地上捡砖头砸它;狼怕人站直,是怕人站直身子瞄准它开猎枪。指狗和狼虽凶,但都有它们的恐惧点。
【谚语俗语第33句】:【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谚)卖油的娘子有的是油,梳头时却只用水而不用油。指穷人为了生计极度节省。也指放下自家的物质优势,却求助于别人的微小援助。 也作卖盐的喝淡汤。 卖鞋的赤脚跑。 卖油娘子水梳头,卖肉儿郎啃骨头。
【谚语俗语第34句】:【物以稀为贵】数量少,供不应求,相对的显得珍贵。海外 张爱玲《相见欢》:“女留学生物以稀为贵,一出国门身价十 倍。”
【谚语俗语第35句】:【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惯)形容非常胆小怕事。 也作落个树叶怕把脑袋砸碎。 掉片树叶子都怕打破头。
【谚语俗语第36句】:期末考试卷发了下来,妹妹考了双百,一回到家,她就拿着试卷到处炫耀。奶奶指着她的鼻尖说:“你呀,你呀,母鸡下蛋咯咯叫,生怕人家不知道!”(江苏·高邮)
【谚语俗语第37句】:【抽刀断水,水不断流】释义:比喻事情难以办到。例句:“还容易?开初我也说容易,可现在一做起来,就像抽刀断水,水不断流,不难也难。”
【谚语俗语第38句】:【阎王好见,小鬼难挡】(谚)求见阎王还容易,和阎王手下的小鬼打交道却很难。比喻首领人物还好应付,办事人员反而会百般刁难。 也作阎王好说,小鬼难缠。 阎王好见,小鬼难求。
【谚语俗语第39句】:【医有医德,药有药品】(谚)行医有行医的道德,药物有药物的品位。指医生要以医德为重,用药要以药效为准。
【谚语俗语第40句】:爸爸把买好的化肥又卖了,说当时化肥好买。谁知到用化肥时,却怎么也买不到。妈妈说:“你这是卖了儿招女婿。”(河北·大城)
【谚语俗语第41句】:【小巫见大巫】(惯)巫:巫师,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业的人。法术低下的巫师遇见了法术高超的巫师。比喻二者的本领相差太远。
【谚语俗语第42句】:老鼠爬灯台——好上难下
【谚语俗语第43句】:老牛头进汤锅——难熬
【谚语俗语第44句】:死人托梦——阴魂不散
【谚语俗语第45句】:【死了王屠,连毛吃猪】见“没了王屠,连毛吃猪”。
【谚语俗语第46句】:【脚后跟拴绳子——拉倒】(歇)本指一拉就摔倒,转指算了、作罢。
【谚语俗语第47句】:【店家不打隔夜钱,船家不赊过河钱】(谚)店家:旅店店主。船家:驾船摆渡的船主。指住店的要先交店钱,坐船的要先交船钱;店家和船家不赊账。
【谚语俗语第48句】:【老鼠眼睛——寸寸光】(歇)形容目光不明亮,或目光短浅。 也作“老鼠眼儿——就看鼻子尖儿”。
【谚语俗语第49句】:【裹脚布——又臭又长】见“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谚语俗语第50句】:【一镬头想刨出个金娃娃】释义:比喻一下子就发大财,或取得巨大成绩。例句:不说了,芒种心太高啊,一镬头想刨出个金娃娃!这马占个人不说,还占一笔钱。
【谚语俗语第51句】:【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歇)鬼话:本指鬼说的话,转指不真实或没道理的话。指说的全是谎话,胡说八道。含责骂意。 也作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阎罗王出告示——净是鬼话。
【谚语俗语第52句】:玻璃蛋子变鸡蛋——有一套
【谚语俗语第53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谚)浮屠:也作浮图,梵语,即佛塔。能救活一条人命,那功德比建造一座七层高的佛塔还大。指救活人命是功德无量的事。 也作救人一命,胜过造佛七尊。 救人一命,胜造一座宝塔。
【谚语俗语第54句】:手电筒朝外——专照别人,不照自己
【谚语俗语第55句】:舅舅做生意亏了本,心灰意冷的,妈妈劝他:“你呀,独脚难行,孤掌难鸣;好花要有绿叶镶,能人还须众人帮。还是先跟亲戚商量一下再说吧!”(宁夏·固原)
【谚语俗语第56句】:【老鹰不吃窝下食】(谚)老鹰宁可飞向远处觅食,也不吃窝旁的东西。比喻恶人为掩护自己,从不在自己落脚的周围作案。 也作老鹰不打窝边食。 岩鹰不打窝下食。
【谚语俗语第57句】:皇粮国税——免不得
【谚语俗语第58句】:【指着和尚骂秃子】(惯)比喻明指着这个人骂,实际上骂的是那个人。
【谚语俗语第59句】:【东家不饮客不餐】(谚)东家:主人。指饮宴时的习俗是:如果主人不举起酒杯或拿起筷子,客人便不进餐。
【谚语俗语第60句】:【太上皇】“太上皇”是皇帝父亲的尊称。后借用为对有权有势、凌驾于别人之上者的一种蔑称。 “太上皇”源自秦汉。据说,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后,万事如意,却有一事使他犯了愁,即以何种礼节对待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一天,刘邦去看望老父亲,老父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惶惑不解。其父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你父,也不过是个平民百姓,区区庶民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刘邦听出话中有话,就仿照秦始皇曾尊死去的父亲为太上皇的例子,马上举行大典,将父亲扶上了太上皇高位。
【谚语俗语第61句】:【阴阳不可信,信了一肚闷】(谚)阴阳:算命、占卜、星相等迷信活动。指占卜、算命等迷信不可相信,信了令人气闷不舒、心绪难宁。
【谚语俗语第62句】:【知子莫若父】(谚)莫若:没有比得上。指父亲对儿子是最了解的。
【谚语俗语第63句】:【—个天聋,一个地哑】双方都不善言谈。清代《红楼梦》: “林之孝两口子,锥子儿扎不出一声儿来的;我成日家说他 们倒是配就了的一对儿:一个天聋,一个地哑。”
【谚语俗语第64句】:【敲锣卖糖,各执一行】释义:比喻各干各的,互不干连。例句:他们见我对他们望,有一个猴子脸的人,口中自言自语道:“朋友敲锣卖糖,各执一行。”
【谚语俗语第65句】:山上打钟——有鸣(名)声
【谚语俗语第66句】:【走江湖】(惯)指奔走四方,靠卖艺、卖药、占卜、行医为生。 也作“跑江湖”。
【谚语俗语第67句】:【各肉儿各疼】(谚)肉儿:亲娘身上掉下的肉,指亲生儿女。指谁亲生的孩子,谁就对他知疼知痒。 也作“各养的各痛”。
【谚语俗语第68句】:【十七不能常十七,十八也不能常十八】总要长大,借指不会 停滞不前。李准《李双双小传》:“十七不能常十七,十八也 不能常十八,双双,我孙喜旺今后一定要赶赶你,食堂炊具 改革这件事,我要下点工夫。”
【谚语俗语第69句】:四两棉条子——纺一纺(访一访)
【谚语俗语第70句】:【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谚)是甜酒,无论怎样说也成不了酸的;是酸酒,无论怎样说也成不了甜的。指是好是坏,不是凭嘴说的,是由事物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谚语俗语第71句】:【山要大了,什么野兽都有】(谚)比喻社会是个万花筒,善恶、美丑、正邪,什么样的人都有。
【谚语俗语第72句】:我吃罢饭要去上学,伸手又拿了个油卷,妈妈点着我的鼻子说:“你真是缺一米,塞个豆。”(河南·长葛)
【谚语俗语第73句】:我的字总写不好,爸爸说我的字像是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我埋怨说笔不好,爸爸说:“驴不好好拉套,还嫌套杆子弯。”(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74句】:【鸡儿不撒尿——各自有去处】(歇)鸡只有一个排泄器官,尿与屎一块儿排出。指人自有他的去处,或各有门路。 也作“鸡儿不撒尿——自有门道”。
【谚语俗语第75句】:【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惯)寒食:寒食节。天天像过节一样。形容生活奢华。
【谚语俗语第76句】:【把人踩到泥里】(惯)比喻贬损和压制他人。
【谚语俗语第77句】:哈巴狗逮耗子——像猫又没猫的本事
【谚语俗语第78句】:菜园里的辣椒——越老越红
【谚语俗语第79句】:【早知要尿炕,一宿不睡觉】没有料到会出事,未能预防,表 示后悔。相关的:怕尿炕,不喝水。李准《龙马精神》:“你早 知道尿床,一夜不睡觉了!吃那个后悔药干啥!”
【谚语俗语第80句】:突然起雾了,我问妈妈:“秋天为什么还有雾?”妈妈说:“春雾晴,夏雾热,秋雾连阴冬雾雪。说不定天还晴不了。”(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81句】:【狼精狐狸怪,兔子跑得快】释义:狼机灵,狐狸狡猾,兔子跑得快。用来说人跑得快或应该快跑。例句:“狼精狐狸怪,兔子跑得快。闲话少说,快走喽!”一匪徒神色惶恐地叫着,跟另一匪徒强把观望势态的鹰嘎头人拥上滑竿。
【谚语俗语第82句】:【不打不相识】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转而发展成不仅相识,而且相好,“打”倒成了相识的机遇,坏事变好事。它源自明代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宋江因犯案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又遇到李逵。吃喝间,宋江嫌鱼汤不新鲜,叫酒保做几碗新鲜的鱼汤。正好酒馆里没有了新鲜鱼,李逵便去江边的渔船上讨鱼。打渔的伙计不想给,李逵大怒,与几个渔人打了起来。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白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水性极好,将李逵按在水里,呛得他晕头转向,不是对手。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见见宋江!”张顺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张顺介绍}兑:“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张顺道:“啊!原来是李大哥,只是小曾相识!”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不成相识。”
【谚语俗语第83句】:山鹰的眼睛——尖锐
【谚语俗语第84句】:盐厂的伙计——多管咸(闲)事
【谚语俗语第85句】:【放着河水不洗船】(惯)比喻放着有利条件却不知利用。
【谚语俗语第86句】:【提起脑袋走夜路】敢于冒险。古华《芙蓉镇》:“好好!这 个运动我拥护,哪怕提起脑壳走夜路,我都去!”
【谚语俗语第87句】:【有板有眼】“有板有眼”指做事稳妥、不毛糙、按部就班地进行。它源于戏曲中的音乐节拍。明王骥德《曲辞》中说:“凡盖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以板眼为节制,故谓之板眼。” “板”就是板式。戏曲唱腔音乐中的板式结构,可分为板式变化体和曲牌连套体两大类。在板式变化体的结构中,大都有慢板、快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等板类。在各类板式中,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板式的强弱关系就是“板眼”。其中,节拍为2/4的叫“一板一眼”,节拍为3/4的叫“一板两眼”,节拍为4/4的叫“一板三眼”。如果演唱者节奏感差,强弱不分明,不是抢板,就是滑板,即掉板。所以将“有板有眼”一词指的唱腔合乎节拍,引申为言语行事有节奏、有条理,合规矩。
【谚语俗语第88句】:【眼睛长到头顶上】(惯)形容人骄傲自大,目空一切。也形容人势利。 也作眼睛长上额头。 眼睛长到脑门子上。 眼睛长到脑瓜顶上。
【谚语俗语第89句】:河鱼下海——不知深浅
【谚语俗语第90句】:【小洞不堵,大洞吃苦】(谚)比喻问题要及时发现和解决,一旦造成大的祸患,就会无法收拾,后悔不及。 也作小洞不补,大窟窿难堵。 小孔不堵,大孔冤苦。 小眼不补,大来叫苦。
【谚语俗语第91句】:【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种意见不一致,行动不协调。 成语:各自为政。类似的: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各拉各 的弦儿,各唱各的曲儿/各打锣鼓各唱戏。陈登科《赤龙与 丹凤》:“唉!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弄得本县神魂颠 倒,摸不着门道,不知依谁是好。”
【谚语俗语第92句】:肚饿不论芥和麦——饥不择食
【谚语俗语第93句】:小车不拉——推(忒)好;推行
【谚语俗语第94句】:石打的锁——没眼
【谚语俗语第95句】:【兵家儿早识刀枪】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有利或有影响。 广播讲座《成才之路》:“兵家儿早识刀枪,如若社会又给他 们以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他们的才能就会很快被社会所 承认。”
【谚语俗语第96句】:【冰炭不同炉】(谚)冰和炭不能同放在一个火炉里。比喻对立的双方不能和平共处。
【谚语俗语第97句】:【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谚)规矩:圆规和曲尺,木工画圆形和画方形的工具。指木工不凭借圆规和曲尺,就画不好圆形和方形。比喻为人做事,没有法规的制约,就难入正轨。 也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谚语俗语第98句】:【消停作好事】(谚)消停:从容做事,不慌不忙。指做事出错,常由于慌乱;能从容舒缓,不急不躁,事情自然就做得圆满。
【谚语俗语第99句】:【拿银子当铜钱花】(惯)铜钱:古代铜质辅币,圆形,中有方孔。比喻花钱没有节制,任意挥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