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超经典民间俗语金典文案,简洁精辟!

【谚语俗语第1句】:王刚最近不思学习,却讲究吃喝穿戴。王刚妈担忧地说:“这孩子最近是吃饭讲花样,穿衣服要高档,头发拾掇得发亮,学习成绩却一天天下降。刚他爸,你可得管管啊!”(河南·西峡)

【谚语俗语第2句】:【得了红眼病】看到别人好了,急红了眼,觊觎别人。《北 京日报》( 1984,11,25):“个别过去吃惯了大锅饭,如今又得 了红眼病的人,因为想揩万元户的油水而碰了钉子,那是完 全合乎情理的。”

【谚语俗语第3句】:【有甚,不要有病;没甚,不要没钱】(谚)甚:什么。有什么都可以,不可有病;没什么都可以,不可没钱。指健康和钱财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谚语俗语第4句】:写字不在行——出格

【谚语俗语第5句】:【嘴上天官赐福,肚子里男盗女娼】(惯)天官:道教所信奉的三神之一;三神也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传说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赐福于人。指嘴上说得冠冕堂皇,思想行为却卑鄙无耻。

【谚语俗语第6句】:【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权有势,就能发号施令。清 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天成殓之后,龙光就自己当 家,正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陆续把些姨娘打发出去, 有给她一百的,有给她八十的,任她自去择人而事。”

【谚语俗语第7句】:【豆芽子长一房高,也是嫩菜】释义:讥讽人的话,表示对人轻蔑,看不起。“嫩菜”又作“菜货”。例句:你这个人虽高,豆芽子长一房高。也是嫩菜;这个人虽小,她去站岗放哨也起点作用。

【谚语俗语第8句】:【眼泪是女人的武器】妇女流泪,容易让人心软,可以保护 自己,避免伤害。香港刘以鬯《酒徒》:“眼泪是女人的武器, 我想。它可以使软心肠的男人跌入陷阱。”

【谚语俗语第9句】:姐姐在房里哭哭啼啼,妈妈问她为什么,姐姐说不为什么。妈妈说:“做梦是心中想,打喷嚏是鼻子痒。人不伤心不掉泪,你到底为什么难过?”(甘肃·武威)

【谚语俗语第10句】:【水趁鱼,鱼趁水】释义:比喻互相需求,互相利用。例句:李家和在田,这本是个水趁鱼,鱼趁水的事。在田没有那一身好活路,这还不是个明白事,李鸿云的人,割了他的脑袋你能沾他光?

【谚语俗语第11句】:【佛在心头坐,酒肉穿肠过】(谚)只要人心中常存着佛经教义,纵然不守清规戒律饮酒吃肉也不害事。 指行善重在修养善心,不在形式。 也作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 滔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

【谚语俗语第12句】:【千死敢当,一饥难忍】(谚)指饥饿最难以忍受。

【谚语俗语第13句】:一次,妈妈让我干活,我却站在那儿拗着不动。妈妈说:“你一直别动,在那儿立个坑站个井才算有本事!”(河北·邯郸)

【谚语俗语第14句】:芸芸家的远房亲戚夸说和芸芸家的关系可近了,可芸芸却说:“哪有像他说的那么近乎,其实两家的关系是八竿子打不着边——远着呢!”(河南·温县)

【谚语俗语第15句】:【安劳苦易,安闲散难】(谚)安:安心。人安于劳苦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安于闲散却很不容易。指闲散的生活容易使人产生邪念。

【谚语俗语第16句】:【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释义:比喻各处的坏人本性都一样。例句:爹仰天叹息道:“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哪!”这辛酸愤懑的声音至今还留在长岭的耳边!

【谚语俗语第17句】:【要得富,险上做】(谚)指要想发财致富,就得冒风险。

【谚语俗语第18句】:【狗就是狗,哪怕金圈套上头】释义:比喻再好的伪装也掩盖不住坏的本质。例句:“狗就是狗,哪怕金圈套上头!一点都不错!”老马这气昂昂的态度,使我浑身都来了劲。

【谚语俗语第19句】:【叫化子也有三个穷朋友】(谚)指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会有些朋友。

【谚语俗语第20句】:【吃饱了撑的】释义:谓吃饱了饭不干正经事,爱管闲事。例句:小曼听了也生气地哼了一声说:“说这话的人是吃饱了撑的,闲着没有事放屁辣臊。人们愿意好,谁也管不着,偏要好!一块活一块死,非好一辈子不行呢!”

【谚语俗语第21句】:【热鏊子上蚂蚁——走投无路】(歇)鏊子:一种铁制的烙饼用的器具。本指烧热的鏊子上面的蚂蚁无处躲藏;转以形容人陷入绝境,无路可走或无计可施。

【谚语俗语第22句】:【寂寞恨更长,欢娱嫌夜短】见“欢娱嫌夜短,寂窦恨更长”。

【谚语俗语第23句】:狗啃骨头——津津有味;死不放松;嘴上的劲

【谚语俗语第24句】:人多智多出诸葛。

【谚语俗语第25句】:【靠着米囤挨饿】谓不会开发利用。类似的:守着烙饼挨 饿。明代《醒世恒言》:“常言道:有千年产,没千年主,不如 将来变卖,且作用度,省得靠着米囤却饿死了。”

【谚语俗语第26句】:老鼠跟猫——背地里恨得要死,见面又怕得要死

【谚语俗语第27句】:【能屈能伸大丈夫】(谚)能屈能伸:既能弯曲也能伸展。比喻在失意时能承受屈辱,在得志时能施展才干的人才是好男儿。 也作能伸能屈,方是丈夫。 能硬能软,方为好汉。

【谚语俗语第28句】:打不着狐狸——反惹一身臊

【谚语俗语第29句】:【躲了雷公,遇了霹雳】释义:雷公:神话传说中的雷神。比喻躲过了一场打击,又遇到另一场打击。例句:蒯公又想道:“天下举子像鲜于‘先辈’的,谅也非止一人,我不中鲜于同,又中了别的老儿,可不是‘射了雷公,遇了霹雳’!”

【谚语俗语第30句】:三个女人抵一群鸭。

【谚语俗语第31句】:石灰浆写文章——尽是白字

【谚语俗语第32句】:【合唱一台戏】(惯)比喻勾结在一起做某事。

【谚语俗语第33句】:【三十年前人寻病,三十年后病寻人】(谚)指人的前半辈子不知爱护身体,一味恃强蛮干而种下病根;后半辈子体质开始衰弱,原来潜伏的疾病就都逐渐出现。

【谚语俗语第34句】:【说一千,道一万】(惯)指不管说多少都是一个结论。 也作“说千言,道万语”。

【谚语俗语第35句】:大街得讯小街传——道听途说

【谚语俗语第36句】:有一次,外婆来我家玩,妈妈诉苦说:“我整天做家务,累死人!”外婆同情地说:“杂事无功,累死长工。”(安徽·宣城)

【谚语俗语第37句】:槐树上要枣吃——强人所难

【谚语俗语第38句】:【走了和尚丢了庙】(惯)比喻两头落空。

【谚语俗语第39句】:一根柱子难撑天,一块石头难垒山。

【谚语俗语第40句】:晴天响霹雳——惊天动地

【谚语俗语第41句】:人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最珍贵。

【谚语俗语第42句】:撑着阳伞戴凉帽——多此一举

【谚语俗语第43句】:【三棱子扁担尖底子桶】(惯)三棱子扁担硌肩膀,尖底子桶放不稳。形容待人刻薄。

【谚语俗语第44句】:南天门搭戏台——唱高调

【谚语俗语第45句】:我在家里是老小,总是穿哥哥、姐姐穿旧的衣服。有一次我哭着让妈妈给我买新衣服,妈妈点了点我的眉头说:“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46句】:【人不宜好,狗不宜饱】(谚)待人不可过好,喂狗不可太饱。指处人处事,贵在适度。

【谚语俗语第47句】:【君子动口,小人动手】(谚)指发生争端后,修养好的人讲道理,没有修养的人往往会动武。 也作君子动口不动手。 君子动言,小人动拳。

【谚语俗语第48句】:【话不说不透,灯不拨不明】有话应该说清楚。类似的:话 不说不明,锣不敲不响/钟不敲不响,灯不点不亮/钟不敲不 响,话不说不明/木不钻不透,理越辩越明。西戎《行医事 件》:“黄先生,话不说不透;灯不拨不明,你听我细细告诉 你!”,

【谚语俗语第49句】:【等人易得久,嗔人易得丑】(谚)嗔(chen):怒目而视。指等候人不见来时,最容易感到时间过得太慢;对某人憎恶时,总觉得他的面貌长桕特别难看。 也作等人易久,嗔人易丑。 嫌人易丑,等人易久。嫌:厌恶。

【谚语俗语第50句】:【 见凡人不睁眼】态度傲慢,瞧不起普通人。《人民日报》 ( 1981,8,22):“当顾客走近柜台时,瞠目仰视,见凡人不睁 眼;当顾客询问商品情况时,金口玉言,朱唇难启。”

【谚语俗语第51句】:【砧板上的肉——随人砍,随人剁】(歇)比喻人陷入困境,不能自主,任人摆布。

【谚语俗语第52句】:【到哪个山头唱哪个歌】释义:比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法办事。例句:有些甚至采用“不跟你耍”的办法与自己原来的未婚夫一刀两断,如果这个未婚夫依然是个农民的话。这种“到哪个山头唱哪个歌”的风习,真是“实际”得不能再实际了。

【谚语俗语第53句】:火车带车皮——勾(钩)搭得紧

【谚语俗语第54句】:草原上点火——着慌(荒)

【谚语俗语第55句】:【吹牛不打草稿】说大话露出破绽。台湾琼瑶《月朦胧鸟 朦胧》:“雪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成千成万的 蝴蝶?你真是吹牛不打草稿。”

【谚语俗语第56句】:我见爸爸拖地没拖墙角,就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他这是洗脸不洗耳朵,拖地不拖旮旯。”(湖南·攸县)

【谚语俗语第57句】:西瓜掉进油缸里——又圆又滑

【谚语俗语第58句】:【火大无湿柴】(谚)指火势大了,湿柴也能燃烧得很旺。比喻人多力量大,有气势,就不怕困难多,任务重。 也作“旺火没湿柴”。

【谚语俗语第59句】:飞机上弹琵琶——高调

【谚语俗语第60句】:【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释义:话说清楚别人才能明白。例句:“三爷三嫂都是劳苦人民,一说就通!就是可惜呀,咱们说的还不够;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啊!”

【谚语俗语第61句】:苍蝇飞进牛眼里——找泪(累)吃

【谚语俗语第62句】:【不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一 律不说话,不表示态度。成语:明哲保身。清代《红楼梦》: “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 难十分去问他。”

【谚语俗语第63句】:【避风头】(惯)指躲避不利的势头。

【谚语俗语第64句】:【 嘴像蜜罐子,心是蒜瓣子】说话动听,内心毒辣。类似的: 口如蜜罐,心如辣蒜。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二嫂那 人,嘴像蜜罐子,心是蒜瓣子。你来,跟她不好处。”

【谚语俗语第65句】:【孩子嘴里讨实话】(谚)从小孩嘴里能讨出真情实话。指小孩天真无邪,不会藏真,不会弄假。 也作孩子嘴里无瞎话。 小孩嘴里掏实话。

【谚语俗语第66句】:【能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谚)飞禽:空中飞的鸟类。走兽:地上跑的兽类。宁可吃上一口飞禽肉,也不吃半斤走兽肉。指走兽的肉远不如飞禽的肉鲜嫩有营养。 也作“宁吃天上二两,不吃地上一斤”。天上:指天上飞的鸟类。 地上:指地上跑的兽类。

【谚语俗语第67句】:起风又下雨——双管齐下

【谚语俗语第68句】:【瓜儿不离秧,孩儿不离娘】释义:比喻彼此存在依附关系,离不开。“秧”又作“藤”。例句:“瓜儿不离秧,孩儿不离娘呀!”连阴天老虎挂念珠儿,假充善人,“蓑嫂,我把你留下吧!”

【谚语俗语第69句】:蜈蚣遇到眼镜蛇——个比一个毒

【谚语俗语第70句】:【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谚)指人在丰衣足食、生活富裕之后,往往会生出非礼非法的邪念;在忍饥受冻、无法生活之时,往往又会动起偷盗打劫的心思。

【谚语俗语第71句】:【属爆竹的——点火就响】(歇)人像是有爆竹的属性,一点火就爆炸。形容人性子急躁,遇事容易发火。 也作“属炮仗的——一点就响”。

【谚语俗语第72句】:半空云里伸出个巴掌——高手

【谚语俗语第73句】:【旦角】“旦角”指戏剧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区别。在京剧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来的呢?西汉桓宽的《盐铁论》里,就提到“今民间……奇虫胡妲戏娼舞像。” 方以智在《通雅》中释为:“胡妲,即汉饰女伎,今之装旦也。”可见在汉代,已出现了旦角演员,尽管当时还没有完整形态的戏剧。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为我们点明了它的渊源所自。原来我国历史上,习惯把来自西域的各种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举不胜举。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确的诠释,他在《唐戏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汉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录胡语之音。”(可能是用一个足以表示女性的汉字,来记录胡语之音),由于是音译,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写本又作“黑旦”,宋人《乐府混成集》又写作“笪”和“旦”。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语中的本义,《燕乐考源》作了解释:“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韵也。其声亦应黄钟、太蔟、林钟、南吕、姑洗。”可见五旦就是五音,与宫、商、角、徵、羽相当,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乐术语。汉以后,随着西域艺术的内传,“胡妲”被作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称。“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唐书礼乐志》说:“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主歌主舞应和现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随着戏曲的兴起,旦则演变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称。如宋代时有“装旦”。元朝是我国戏曲大发展时期,杂剧中已出现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类旦角角色,为现在齐全的旦角名称打下了基础。

【谚语俗语第74句】:【的】“的”本是助词,不和其他词语结合无意。这里讲的“的”,已经在20世纪初左右升任成名词了。这个“的”字,源于“的士”,其发音也发生了变化,发“di”音。它是“的士”的简化,港语用于计程车(内地叫出租汽车)的音译之字。内地人先是将“的士”拿去照用,能彰显特殊的时髦就行了。接着,令香港人吃惊的“打的”(乘坐的士)发明出来,而且传遍全国。可见“打”字的特殊功能,一有机会就“打”一下,不仅打醋、打酱油、打酒、打电话,这不,又开始“打的”了。开“的士”的人,被人们称作“的哥”、“的姐”,这新名词传播速度也颇快,人们兴致勃勃地使用时,又创造了“的士”的不同分类简称呢。他们把充当“的t”的小型客车起名“面的”(意思是面包车的士);内地还有摩托车载人的收费服务,被人们称为“摩的”;自行车载客收费服务也开始叫“单的”了。面包车称“的”还接近“的士”,摩托车、白行车称“的”也真的是太绝妙了,发明者是太有才了。

【谚语俗语第75句】:【 一窝狐狸不嫌骚】一伙人臭味相投,混在一起。成语:臭 味相投。赵树理《卖烟叶》:“从表面上看来,他们父子们好 像不能共事,其实是一窝狐狸不嫌骚,只要利害一致了,互 相体谅着一点,还是可以合作的。”

【谚语俗语第76句】:【 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都有,形容复杂矛盾的心理。 类似的:搬倒了五味坛子。成语:百感交集。台湾琼瑶《月 朦胧鸟朦胧》:“灵珊用手托着下巴,呆望着他们两个,一时 间,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

【谚语俗语第77句】:【一头人情两面光】(惯)指做一件事情,使当事双方都很满意。

【谚语俗语第78句】:【人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谚)指人能因为技不如人而感到羞愧,才会深感自己的技艺不高,需要更加刻苦地磨练。

【谚语俗语第79句】:【 天上掉下来的,地下冒出来的】指不可能,或意外出现,幸 运得到。曹禺《日出》:“您说这钱现在不从四爷身上想法 子,难道会从天上掉下来?”

【谚语俗语第80句】:【 神仙下凡问土地】借指深入调查。古华《姐姐寨》:“神仙 下凡问土地公。这状子就是寄到州里,省里,京里去,也要 转回来,转到你阿爸手里,这是如今办事的规律。”

【谚语俗语第81句】:【 蛤蟆跳三跳,还要歇一歇】有劳有逸。跳,也说:蹦。成 语:劳逸结合。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蛤蟆蹦三蹦,还 得歇三歇呢,我总得消停两天!”

【谚语俗语第82句】:我和母亲挖地回来,我怕踩坏自家的庄稼苗儿,就走在别人家的地里。母亲生气地说:“东西地,南北馆儿,人人都有个偏心眼儿。我可不喜欢你这样,快出来!”(河南·西平)

【谚语俗语第83句】:【穷媳妇知米贵】(谚)指穷家妇女最懂得俭省节约。

【谚语俗语第84句】:【话是开心的钥匙】(谚)指有针对性的谈话就像钥匙一样,能解开入思想上的疙瘩。 也作“话是开心斧”。

【谚语俗语第85句】:一口吞了二十五只小老鼠——百爪挠心

【谚语俗语第86句】:【找门路】(惯)比喻寻找能够达到个人目的的途径。

【谚语俗语第87句】:老师让我们默写课文,可有的同学却照抄书本。老师发现后说:“你们这是捏着鼻子骗眼睛啊!”(贵州·湄潭)

【谚语俗语第88句】:星期天,弟弟和伙伴们玩得正高兴。妈妈说他:“就知道玩!人要脸,树要皮;窗户要纸炕要席;学生就该要成绩!还不学习去!”(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89句】:【不蒸馒头也要蒸口气】释义:“蒸”:谐音“争”。指不为别的只是为争一口气。例句:气死、饿死、等死、打死,不如跟敌人拼死!卖掉孩子买蒸笼——不蒸馒头也要蒸口气。

【谚语俗语第90句】:【老母猪吃碗碴——肚里有瓷】(歇)瓷:谐“词”。指说话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有时含讥讽意味。 也作“老母猪吃碗碴子——肚里挺有瓷儿”。

【谚语俗语第91句】:【夜猫子不黑天不进宅,黄鼠狼不深夜不叼鸡】释义:说明坏人看准时机才干坏事。例句:“俗语说:‘夜猫子不黑天不进宅,黄鼠狼不深夜不叼鸡。’狗东西再来,它就得瞅上个空子才下嘴。”

【谚语俗语第92句】:【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歇)受气:本指受气流的挤压,转指遭受指责、欺压。指两方面都受到指责或遭到欺压。 也作老鼠落在风箱里——两头受气。 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 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谚语俗语第93句】:有其父必有其子。

【谚语俗语第94句】:【当面留人情,日后好相逢】(谚)人情要当面留给对方,以后才好见面。指待人接物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做绝,把话说尽。

【谚语俗语第95句】:【欲知其人,视其朋友】(谚)指要了解某人的为人,看他结交些什么朋友就清楚了。

【谚语俗语第96句】:【瘸子担水——一步一步来】(歇)本指一步一步稳健地行走,转指做事按部就班,不急于求成。

【谚语俗语第97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释义:比喻对坏人要彻底根除,否则会受害。例句:三横王这小子要么不碰他,要么就——(做个杀人手势)不能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谚语俗语第98句】:【添个蛤蟆四两力】(谚)添上个蛤蟆也能多出四两力来。比喻力量虽小,总能帮上一把劲。

【谚语俗语第99句】:【双拳难敌四手】(谚)双拳:一人。四手:二人。一个人势单力薄,难以对付两个人。指在双方争斗的较量中,总是寡不敌众。 也作双拳难抵四手,好汉也怕人多。 双拳难敌四手,四手还怕人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61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