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很多人赞的歇后语【100】

【歇后语第1句】:包老爷审堂——是非分明

【歇后语第2句】:【兔子沿山跑,还来归旧窝】(谚)兔子尽可以漫山遍野乱跑,但到天晚,还是要回归老窝的。比喻人长期在外走南闯北,最终还是要归回原处。 也作兔子满山跑,还得回老窝。 兔子绕山转,早晚归老窝。

【歇后语第3句】:【快马丕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捶】比喻人能干,自觉,无须督 促。此两句亦可分开使用。金近迈《欧阳海之歌》:“快马不 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捶,像欧阳海这样的战士,只要道理上 明白了,改正起来一定很快。”

【歇后语第4句】:某村有个姑娘,长得很漂亮。别人给她提亲,一连说了好几个她都不愿意,再也没人给她说亲了,结果只嫁给了条件很不好的一个人。人们说:“这就叫今天选,明天选,选一个窝窝罩住眼。”(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5句】:【桂冠】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夺得第一名的人,常常被人们称为夺得“桂冠”。“桂冠”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个舶来品,源自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月桂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木,他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授给在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的节日赛跑中的胜利者。戴桂冠者有极高的荣誉。后来,人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冕,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和各种比赛中的胜利者,成为一种惯例,流传下来。特别是古希腊又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祥地,奥运会的胜利者也会得到一顶“桂冠”,于是“桂冠”一词随着奥运会传向世界。大家对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记忆犹新,在那届奥运会上,获奖者除得到金、银、铜奖牌外,发奖官员还将桂枝编的花冠戴在他们头上。无独有偶,在中国还有一个和“桂冠”词义相近的词,叫“折桂”,也来自一个和桂树有关的美丽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称科举考试登科为“蟾宫折桂”,又引申为各种考试与比赛的第一名叫“折桂”。“桂冠”和“折桂”,这两者同义不同源,一个为“西”,一个为“中”,中西合璧,珠联璧合。

【歇后语第6句】:【老不舍心,少不舍力】(谚)心:思虑。力:体力,力气。老年人往往喜欢多操心,年轻人往往肯多出力。 也作老不歇心,少不歇力。 少不舍力,老不舍心。

【歇后语第7句】:【鱼找鱼,虾找虾,两个浑人凑一家】(谚)浑人:糊涂、不明事理的人。指人的相亲相近,总是以志趣相投为根据的。此处专指素质低下的人。

【歇后语第8句】:【旧瓶装新酒】(惯)比喻用旧的形式来表现新的内容。 也作“旧瓶盛新酒”。

【歇后语第9句】:【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此俗语比喻做事因缺少必要条件而难以做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出自宋代陆游《老学奄笔记》卷三:宋朝时,尚书晏景初一次外出,回来时天色已晚,打算在一家寺院借宿。寺院和尚认识他,不想留他住宿,于是推托说:“寺院太穷太破,没有地方住。”晏景初不高兴地说:“再穷再破,安顿一个人总不会成问题吧?”和尚反讥道:“巧妇安能做无面汤饼乎?”

【歇后语第10句】:【养鱼池里钓鱼】指侵犯他人利益。《北京日报》(1985,3, 7):“长途客运部门的某些同志所以挤兑个体户,无非是认 为个体抢了国营的生意,农民跑到他们的养鱼池里钓鱼来 了。”

【歇后语第11句】:叔叔养鸡发了家。奶奶提醒说:“孩子,你爹这辈子可是一分钱破成八瓣花。如今咱富了,钱也得计算着用啊!”(河北·邢台)

【歇后语第12句】:【经师不名,学艺不高】(惯)学艺拜师,如果不经名师的指点,技艺就难以达到高标准。指未经名师指点,因而技艺不高。 也作“经师不到,学艺不高”。

【歇后语第13句】:【先养孩子后起名】谓先有事实,后有名称。政论图书: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民办企业刚刚兴起的时候,就发生给 这些企业或者说经济成分定性的问题。当时有入主张先生 小孩再起名。”

【歇后语第14句】:【 兵无粮草自散】极言军队给养的重要。也指做事要有物 质基础。姚雪垠《李自成》:“俗话说,兵没粮草自散。难道 能让弟兄们饿着肚子散伙么?”

【歇后语第15句】:【想吃肉又怕烫了舌头】(惯)比喻想占便宜,又怕付出代价。也比喻想干事,又害怕。 也作想吃又怕烫舌头。 想吃肉又怕烫嘴。

【歇后语第16句】:【疯痨臌胀膈,阎王请下客】(谚)旧时认定,凡患疯、痨、臌、膈这类病的,都属于不治之症,必死无疑。 也作“疯痨臌膈,阎罗王请的上客”。

【歇后语第17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部分,看不到全体,看法片 面。相关的:只见其小,不见其大。张洁《沉重的翅膀》:“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只计一点,不计其余。”

【歇后语第18句】:属王八的——缩头缩脑

【歇后语第19句】:【按着葫芦抠子儿】(惯)比喻用强硬的手段逼供或索取财物。

【歇后语第20句】:刀切元宵——不圆满

【歇后语第21句】:【后生不看《水浒》,老来不看《三国》】(谚)后生:青少年。旧指《水浒传》是写造反的,青少年读了会不安分守己;《三国演义》是写争斗权谋的,老年人读了会增添奸诈贪得之心。 也作“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歇后语第22句】:【三公后,出死狗】(谚)三公:朝廷最高官位的合称。死狗:借指人群中的败类。三公的后代,往往出败类。指养尊处优的环境容易使人堕落。

【歇后语第23句】:【本钱易寻,伙计难讨】(谚)伙计:商铺里的店员。指开店做生意,本钱容易筹措,但要找合适可靠的伙计却很难。

【歇后语第24句】:【有懒人,无懒地】(谚)人勤苦地就勤出产,人懒惰地就不打粮。指地的肥沃与贫瘠,是由人的勤与懒决定的。

【歇后语第25句】:【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活着,就不能停止学习。强调学习 的重要。此句后面还可接:还有三件学不到。古语:学而不 已,阖棺乃止(见《韩诗外传》)。老舍《茶馆》:“要不怎么说,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呢!我还得多学!”

【歇后语第26句】:【此亦是一非,彼亦是一非】释义: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例句:鳄鱼头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此亦是一非,彼亦是一非;你能说哪一个完全对?”

【歇后语第27句】:【神仙也有打盹时】(谚)打盹(dun):打瞌睡。神仙也有迷糊的时候。比喻即使是精明不过的人,也免不了有疏忽、失算的时候。

【歇后语第28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释义: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例句:锦囊大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还被蒙在鼓里。

【歇后语第29句】:【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歇后语第30句】:【但得方便地,何处不为人】(谚)只要有对人行方便的条件和环境,就要努力做出有益于人们的事情。 指人要有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精神。

【歇后语第31句】:麻雀吃不下二两谷——肚(度)量小

【歇后语第32句】:【屎逼在屁眼门上,才放这个屁】(惯)斥责人事到临头才来报信。

【歇后语第33句】:【碰钉子】(惯)比喻遭人拒绝、斥责或遭受失败、挫折。

【歇后语第34句】:【小康】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小康”一词使用频繁。那么,小康源出何处?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里,《诗经·民劳》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到春秋战国时代,小康是儒家学说中阐述的一种社会境界,它相对于“大同世界”而言,层次比较低。东汉郑玄说过,小康是比较安定的生活状态。大约到了宋代,小康一词才逐渐接近现代含义,指家庭比较富裕,不愁温饱,可用小康表示。今天我们所说的小康,具有崭新的内容,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不单是有钱就是小康,而且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反映,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文化、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歇后语第35句】:【千金难买一句话】(惯)形容人沉默寡言,不轻易说话。

【歇后语第36句】:【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谚)谁为:为谁,替谁。孰令:令孰,让谁。我将替谁做事呢?让谁来听信我呢?指人没了知己,做事就失去了意义。

【歇后语第37句】:【当垫脚石】(惯)比喻充当别人借以向上爬的工具。

【歇后语第38句】:小窟窿——掏不出大螃蟹

【歇后语第39句】:【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膈应人】释义:脚面:脚背。膈应:厌烦。比喻人行为让人恶心、厌烦。“上脚面”又作“爬到脚背上”。例句:小莹一甩辫子冲了过去:“癞蝓蟆上脚面,不咬人膈应人!”说完,唾了一口,扭头走了。

【歇后语第40句】:夜猫子报喜——坏名誉了;没有的事

【歇后语第41句】:背街卖箩筐——外行

【歇后语第42句】:【脑袋上没疤拉,屁股上没疖子】(惯)比喻没有辫子可抓,没有短处可指摘。

【歇后语第43句】:【老公、老婆】“老婆”是妻子的别称,在这里新老不分,新娶媳妇也是老婆。“老婆”听起来不怎么好听,却包含着丈夫对妻子的爱意呢!相传,唐代有位名士叫麦爱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嫌弃老妻、再纳新欢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对联中看到了丈夫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副下联,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老藕”与“老偶”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写下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渐渐地,妻子的爱称——“老婆”就被传开了,一直沿用到今。“老公”也成了对丈夫的爱称。

【歇后语第44句】:【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释义:比喻对手再强也会有办法制伏。例句: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岂可坐视其猖獗,就没有个赢手。

【歇后语第45句】:爸爸的工作很忙,顾不了家,家里的重担全压在了妈妈肩上。妈妈却乐呵呵地不觉苦,还打趣说:“嫁给皇上当娘娘,嫁鸡随鸡住草房。为这个家,再累也心甘啊!”(河南·泌阳)

【歇后语第46句】:王麻子的剪刀——招牌响亮

【歇后语第47句】:【面和心不和】(惯)指表面和善,内心却并不和善。也指表面上彼此和睦相处,内心却不满对方。

【歇后语第48句】:吃虱子留后腿——小气

【歇后语第49句】:【 以不变应万变】谓拿定主意,沉着应付。台湾《吴浊流小 说选》:“思源的意思是,这个时候讨论这些yipinjuzi.com,实在无济于事, 应该等到接受后再计议,此际最好是冷静,以不变应万变为 上策。”

【歇后语第50句】:【言必信,行必果】说话有信用,做事见效。从维熙《泥 泞》:“他是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长得虽然瘦小枯干,但精 神世界却极富有。”

【歇后语第51句】:【喜鹊落在树上——各占一个枝儿】(歇)比喻人各有各的意见和主张,或各有各的道理。

【歇后语第52句】:【随大流】(惯)指随着大多数人的意愿说话、办事。 也作随大溜。 随大势。

【歇后语第53句】:【一富败三村】(谚)一家升官发财或暴富,周围村庄人家都会因为受到剥削而贫穷衰败。指旧时富人的发家是建筑在穷人破产的基础之上。

【歇后语第54句】:甘罗拜相——小人得志

【歇后语第55句】:【泼出的水,说出的话】(谚)泼到地上的水,再也收不回来;话从嘴里说出,再也咽不回去。指人说话必须讲信用,话一出口,就要负责。

【歇后语第56句】:十个指头生疮——没有一个好的

【歇后语第57句】:【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人们团结起来就有力量。周立 波《暴风骤雨》:“赵主任告诉我们说:‘土帮土成墙,穷帮穷 成王。’咱们团体抱得紧,啥也不怕呀。”

【歇后语第58句】:【 人穷志不穷】不怕贫穷.要有志气。《燕山夜话》:“他们 坚定不移地表现了崇高的气节,真是像俗谚说的,‘人穷志 不穷’,不能不叫人肃然起敬。”

【歇后语第59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歇后语第60句】:【杏林】在医院常常看到病人送给医生的锦旗或匾额上,除了“妙手回春”一类题词外,还有“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赞语。那么,“杏林”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源起何处?据说,董奉是三国东吴的名医,他与北方魏国的华佗几乎齐名。董奉医术精湛,行善乐施,治愈无数疑难病症,口碑甚好。董奉到了老年,移居江西庐山。他身处山林,却心系患者,仍旧热心为百姓看病。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求医,他看到求医者大多是贫苦的乡民,决定不收任何报酬,甚至连药费也由自己倒贴。只要求病人一旦康复痊愈,要种植杏树,小病种一棵,大病种四五棵。病人感恩戴德,争相种树。数年后,董奉居住的院落周围杏林叠翠,蔚然成林。“杏林”承载了董奉行医的佳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他不仅是医术医德的楷模,也是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模范。“杏林”也成了夸赞医生的美称了,医药行业也称为“杏坛”。

【歇后语第61句】:小人手多,老人口多。

【歇后语第62句】:【一法通,百法通】(谚)指精通了某一方面的方法、技巧,其他相关方面的技术也就融会贯通了。

【歇后语第63句】:【堵着窝儿要蛋】强求,没有通融的余地。浩然《艳阳天》: “只要是不立刻把门儿封住,就是乐意,事情已算成了;硬堵 着窝儿要蛋,就兴许憋回去。于是,他马上告辞。”

【歇后语第64句】:【死不死,活不活】(惯)死不了,也活不好。1指备受病痛的折磨。 2指受尽苦难的折磨,生不如死。 3指被打得死去活来。 也作死不死,生不生。 死不能死,活不能活。

【歇后语第65句】:【铁公鸡】“铁公鸡”形容人极其吝啬小气,一毛不拔。铁公鸡的来历,与一毛不拔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了很多哲学流派。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意即要兼相爱交相利。可是当时另一位哲学家杨朱却讲究“贵己”,他的主张强调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的生存与利益,人人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对杨朱学说颇不赞同,《孟子·尽心上》记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说如果从杨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杨朱也不会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将杨朱利己学说揭示得淋漓尽致,“一毛不拔”这一成语就源于此。一毛不拔的行为,被后人形象地喻为“铁公鸡”。因为铁铸的公鸡,可拔不出一根毛来。清代小说《七侠五义》中就描述了一个铁公鸡的故事。有一个人叫卞龙,他自称是铁公鸡,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饿死,连饭也是不吃的。他的儿子也是如此,真是家传的吝啬。这一词语在清代已经较为流行,人们争相传诵,很多作品都反复提及铁公鸡。“铁公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它形象生动,至今使用频率颇高。

【歇后语第66句】:【周身是刀没一把利】(惯)比喻满脑子的主意、点子,却没有一个能顶用。也比喻所学的知识多而杂,没有一门是精通的。

【歇后语第67句】:【今天种瓜,明天点豆】谓做事无计划,精力不集中。或说: 今日种豆,明日种瓜。广播讲座《成才之路》:“好高务远,朝 三暮四,今天种豆,明天种瓜,到头来只能是一无所获。”

【歇后语第68句】:【一没有杀父之仇,二没有夺妻之恨】没有深仇大恨。言外 之意:不应该作对。《小说月报》(1980,2):“可是,自己和别 人一没有杀父之仇,二没有夺妻之恨。谁和他结这么大的 冤仇?”

【歇后语第69句】:【敲锣卖糖——各执一行】(歇)行:行当。本指各干各的行当,转指各干各的事,互不干预。也指各人干惯了各自的一行,精通各自的一行。 也作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敲锣卖糖——各搞一行。

【歇后语第70句】:【随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见“饶你奸似鬼,吃了洗脚水”。

【歇后语第71句】:【公鸡钻篱笆,进不去又退不回】释义:比喻进退两难。例句:一时间,他真有点像“公鸡钻篱笆,进不去又退不回。”

【歇后语第72句】:【羹里来的饭里去】(惯)比喻哪里来的还回到哪里去。

【歇后语第73句】:【狗皮膏药贴上了】纠缠摆脱不掉。浩然《艳阳天》:“马立 本这小子又是狗皮膏药往淑红身上贴,让淑红妈给寒碜了 一顿,没脸拉撒地走了。”

【歇后语第74句】:【把火往怀里扒】(惯)扒(ba):拨动。比喻引火烧身,自招祸患。

【歇后语第75句】:到了种麦的时候,爸爸非常着急。妈妈却说:“霜降种麦.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迟。还早着呢!”(河南·博爱)

【歇后语第76句】:【没有不吃腥的猫】见“哪个猫儿不吃腥”。

【歇后语第77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释义:焉:哪里。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长到哪儿去呢?比喻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无法存在。“皮之不存”又作“皮且不存”。例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真要是侵略者的阴谋得逞,全国沦陷,整个民族灭亡了,你这个老爷还给谁当?

【歇后语第78句】:按路标走——没错

【歇后语第79句】:【不怕官,只怕管】释义:大官不可怕,怕的是顶头上司来管。例句:他今日发迹,得做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我不想正属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与他急得?

【歇后语第80句】:【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见“火车不是人推的,牛皮不是人吹的”。

【歇后语第81句】:烂了脚丫子一该歇了

【歇后语第82句】:【两个山字落在一块儿——请出】(歇)两个山字摞在一块儿成“出”字。要求人离开或请求人出去。 也作俩山字儿摞一块儿——请出。 山字摞山字——请出。

【歇后语第83句】:八月十五涨大潮——浪高一浪

【歇后语第84句】:【保饭碗】(惯)指保住职业,使生活有基本保障。

【歇后语第85句】:【花对花,柳对柳,破畚箕对折笤帚】(谚)畚(ben)箕:簸箕。借指男女婚配,要门当户对,相称相配。 也作花对花,柳对柳,破粪箕寻着烂笤帚。 花配花,柳配柳;烂撮箕,配笤帚。

【歇后语第86句】:小时候,我看到别的孩子买了新衣服、新文具的时候,总闹着向妈妈要。妈妈常这样对我说:“孩子,公鸡不能跟马跑啊!”(湖南·平江)

【歇后语第87句】:【打撺鼓儿】(惯)指在一旁撺掇、怂恿、帮腔。

【歇后语第88句】:【请将不如激将】(谚)激:用刺激性的或反面的话鼓动。请将军出马交战,不如鼓动他,激他出马。 泛指正面恳请人做某事,不如采用反激的办法更有效。 也作“劝将不如激将”。

【歇后语第89句】:【一失足成千古恨】释义:犯了严重错误,终身悔恨。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年轻时候的一次并不十分看重的失误,却没想到竟会改变自己一辈子的感情生活,乃至一生的命运……

【歇后语第90句】:【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卖,兼指卖弄,自己卖弄或夸耀,自 我吹嘘。老王,也说:王婆。成语:自吹自擂。老舍《四世同 堂》:“你看,要是对别人,我决不会说刚才那一套话,怕人家 说我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歇后语第91句】:隔山看见蚊虫飞——真是好眼力

【歇后语第92句】:【只愁不养,不愁不长】(谚)只怕生不下孩子,不怕孩子长不大。指孩子生下后,自然会长大。

【歇后语第93句】:【平地一声雷】(惯)比喻突然发生一件震动人心的大事。 也作平地一声惊雷。 平地起雷。

【歇后语第94句】:【 大将难免阵前亡】将军有时也要战死。有能耐的人也不 能万无一失。明代《醒世恒言》:“自古道:瓦罐不离井上破, 将军难免阵前亡。你我两人,下半世也够吃用了,只管做这 没天理的勾当,终须不是个好结果!”

【歇后语第95句】:【有粉不往脸上搽】(惯)粉:指搽在面部的细粉状化妆品。比喻不顾脸面,不要体面。

【歇后语第96句】:【儿女亲,辈辈亲,打断胳膊连着筋】释义:儿女亲家,世代相亲,拆分不开。例句:“老人古语说得好,儿女亲,辈辈亲,打断胳膊连着筋,你说是不是?”

【歇后语第97句】:【拉下马】(惯)比喻使有地位、有声望的人失去地位、名誉或权力。

【歇后语第98句】:【皇帝女儿不愁嫁】条件优越,事情好处理。多指紧俏商 品容易出售。《人民日报》(1985,1,26):“皇帝女儿不愁嫁, 是在国家统购包销企业产品的年代,人们对国营企业产品 不愁销路的一种形象比喻。”

【歇后语第99句】:勺筒敲了底——两头进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71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