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歇后语,句句穿心
【歇后语第1句】:【老猫喝烧酒——够呛】(歇)本指呛得十分厉害,转指够受的。
【歇后语第2句】:【千文许要,一文许还】(谚)做买卖,卖主允许要价千文,买主可以还价一文。指买卖场中,漫天要价和就地还钱是平常事。
【歇后语第3句】:隔山须动炮,临阵快出车。
【歇后语第4句】:【牡丹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谚)指牡丹花再美,离开绿叶陪衬,也显不出它的艳丽。比喻本事再高强的人,离开得力人的辅佐,也成不得事。 也作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牡丹虽好,绿叶扶衬。扶衬:扶持,帮衬。 牡丹花少不得绿叶扶。
【歇后语第5句】:【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谚)骡子能负重,但比不上马善跑;是骡子还是马,拉到大道上跑一跑便知。比喻人的才能是高是低,放到实践中检验一番便见分晓。 也作是骡子是马,遛一遛看吧。 是骡子是马,上阵遛遛。上阵:上战场。
【歇后语第6句】:【人怕丢脸,树怕剥皮】(谚)人要是丢失了脸面,就无法在人前立足;树要是被剥了皮,就断了根和梢的脉络,无法存活。指人活脸面,绝不可做丢脸面的事。 也作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怕伤面,树怕剥皮。
【歇后语第7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原指儿童发育不良。借指未能受到 培养教育,未能充分发展。台湾李敖《私生·私生·课》:“由 此可见,检察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歇后语第8句】:车临头,马挂角,将帅活不了。
【歇后语第9句】:【尥蹶子】(惯)原指骡马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比喻人不服管教,调皮、捣乱。
【歇后语第10句】:开水泼老鼠——不死也要脱层皮
【歇后语第11句】:绣花姑娘打老虎——胆大心细
【歇后语第12句】:骑马拜判官——马上见鬼
【歇后语第13句】:蝗虫飞行——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歇后语第14句】:打虾钱,买烟抽——水里来,火里去
【歇后语第15句】:【一脚踩不死个蚂蚁】(惯)形容人走路慢悠悠的。
【歇后语第16句】:地图上量距离——咫尺万里
【歇后语第17句】:心急等不得人,性急钓不得鱼。
【歇后语第18句】:【 拄棍要拄长的,结伴要结强的】应与有能耐的人交朋友,以 得到帮助。柳青《创业史》:“拄棍要拄长的,结伴要结强的! 他认为姚士杰的指头比他梁生宝的胳膊粗!”
【歇后语第19句】:【在云端里过日子】(惯)形容提心吊胆。
【歇后语第20句】:【进了庙门会烧香,见了婆婆会叫娘】指会见机行事。成语: 随风转舵。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我的特长,就是进 了庙,会烧香,见了丈母会叫娘。别的,没了!”
【歇后语第21句】:【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在某种环境里生活久了,难免 要受影响。或说:常在江边走,难保不失脚。马烽《刘胡兰 传》:“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难免踏湿鞋。赌博场、料子馆, 臭名在外,即便自己行得正,走得端,常去那地方,外人提起 来名声也不好听啊!”
【歇后语第22句】:【抽刀断水,水不断流】释义:比喻事情难以办到。例句:“还容易?开初我也说容易,可现在一做起来,就像抽刀断水,水不断流,不难也难。”
【歇后语第23句】:小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口
【歇后语第24句】:【家庭合不合,看看儿媳和公婆】(谚)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只要看看儿媳妇和公婆的关系如何即可。 指家庭和谐不和谐,媳妇和公婆的相处是关键。
【歇后语第25句】:【 没理搅三分】不讲理,耍赖。成语:胡搅蛮缠、无理取闹。 搅,也说:占。赵树理《锻炼锻炼》:“谁给提意见,马上跟谁 闹,没理占三分,吵得天塌了。”
【歇后语第26句】:【捅马蜂窝】(惯)比喻惹祸,冒犯难对付的人。 也作“捅蜂窝”。
【歇后语第27句】:【 画下圈子叫人钻】设下圈套,让人上当。马烽西戎《吕梁 英雄传》:“民主维持,放屁!还不是他们画下圈圈叫我们人 钻!”
【歇后语第28句】:【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歇后语第29句】:邻居家的小宝宝总要大人抱,一放到床上就哭。有时他家大人忙,我就想去帮忙抱抱。大人们说:“不碍事,让他哭吧,小孩儿哭大不生灾,葫芦吊大柄不歪。”(河南·郑州)
【歇后语第30句】:【老勿入川,少勿入广】(谚)川:四川。广:广东。旧指老年人不可进四川,四川山多路崎岖;青年人不可进广东,广东有麻风女,青年男子容易被勾引染病。
【歇后语第31句】:【 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天知道,即无人知道,没有公 道。京剧《女起解》:“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 道,只有天知道!”
【歇后语第32句】:【自己塞了自己的嘴】(惯)指说话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歇后语第33句】:【兔子沿山跑,还来归旧窝】(谚)兔子尽可以漫山遍野乱跑,但到天晚,还是要回归老窝的。比喻人长期在外走南闯北,最终还是要归回原处。 也作兔子满山跑,还得回老窝。 兔子绕山转,早晚归老窝。
【歇后语第34句】:【牵瘸驴上窟窿桥】(惯)驴本来就瘸,走上有许多窟窿的桥,越发害怕不敢走。形容做事战战就就。
【歇后语第35句】:玻璃棒槌——经不起敲打;打不得
【歇后语第36句】:【一退六二五】本是一句换算口诀,比喻推卸责任。它始创于民国初年。之前的老秤,每斤为十六两,如成语“半斤八两”即来源于此。后更换为十两一斤的新衡器,为了换算方便快捷,有人编了《斤秤流法》普及推广。第一句就是“一退六二五”,也称“一推六二五”,说的是旧称的一两,等于新秤的六钱二分五厘。此口诀一诞生,伴随生出新的意蕴。久而久之,其原意随着旧秤的退出,被人遗忘,而次生的新意,却落地生根,甚至可以永久流传。在于以此形容当事人逃避责任,唯妙唯肖。“退”也,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推也,嫁祸他人,找替罪羊。恰好“一退六二五”谐音“一嘟噜”,多少麻烦事,悉数向下推诿,比起“踢皮球”,意象更从容潇洒。
【歇后语第37句】:岳飞背上刻字——精忠报国
【歇后语第38句】:【丢去东洋大海】(惯)东西扔到大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喻东西白扔了,再也回不来。也比喻彻底忘掉。 也作丢到东洋大海。 抛在东洋大海里。
【歇后语第39句】:挤牙膏——点一点来
【歇后语第40句】:无弦的琵琶——丝不挂
【歇后语第41句】:【草多不烧灶,虱多不压秤】(谚)指野草再多也不能烧灶煮饭,虱子再多也增添不了人的体重。比喻无足轻重的人说话做事当不了家也作不了主。
【歇后语第42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释义:溃:溃决。蚁穴:蚂蚁洞。比喻小处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例句:“找教导处,退回去。这样的人,我们不欢迎!”……“高见!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不能开这个耗子洞。”
【歇后语第43句】:土地爷掏耳朵——崴泥
【歇后语第44句】:钻头上加钢针——好厉害
【歇后语第45句】:【木匠戴枷——自作自受】(歇)枷:旧时套在犯人脖子上的一种刑具,用木料制成。木匠做了枷,又戴在自己脖子上。指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受后果。 也作“木匠戴大枷——自作自受”。
【歇后语第46句】:【长寿面】中国人过生日总要吃“翻运饼、长寿面”。那么,“长寿面”是怎么来的呢?这一习俗源自西汉。据说,西汉时期汉武帝跟文武百官闲聊天,他说:“《相书》上讲,人中(人的上唇正中凹痕,即人中穴位)长一寸,能活一百岁。”这时,侍中东方朔笑出了声,大臣们都嗔怪他嘲笑皇上,真是太无理了。东方朔辩解说:“我哪里敢嘲笑陛下,我是笑彭祖的脸呀。‘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岁,彭祖活了八百岁,人中得长八寸,大伙想想,那他的脸该有多长啊!”汉武帝和文武百官都被逗乐了。古人称脸为面,脸长就叫“面长”,彭祖“面长”活了八百。人们想长寿,于是就流传下来过生口吃面条的习俗。
【歇后语第47句】:【脚底板抹香油——溜了】(歇)本指脚底擦了油很滑溜,转指人悄悄地溜走了。 也作脚底擦油——溜了。 脚底下擦油——滑溜。 脚底抹油——开溜。
【歇后语第48句】:哥哥当年上学时不用功,现在吃尽了文凭低的苦头。父亲说:“这叫过了那个村没那个店,想吃那号饺子没那号馅儿。”(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49句】:【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方案,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那么,汉语拼音来自哪里呢?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有37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开始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拼音(拉丁字母:古罗马人所用文字的字母。一般泛指根据拉丁文字母加以补充的字母,如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字母)。后来法国的传教士金尼格又用25个字母给汉字注音,目的都是为了西方人便于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以后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鸦片战争后曾任驻华公使等职的英国人威妥玛所拟定的“威妥玛式”。到了近代,我国一些语言文字学者曾一度想以拼音文字替代方块字。 1892年,近代汉语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仿拉丁字母笔形创造了一种“切音新字”。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了“国语罗马字”。1931年,吴玉璋等人又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这些都对后来创立“汉语拼音方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都不成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体的拼音方向”。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代替了中国特有的旧拼音方法,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1977年,在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拼写中国地名的决议,我国自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登上了国际文化舞台。
【歇后语第50句】:【三亩棉花三亩稻,晴也好,涝也好】释义:一半地种棉,一半地种稻,晴收棉花雨收稻。比喻做事稳当,不冒风险。例句:三亩棉花三亩稻,睛也好,涝也好。花宜晴,稻宜雨,平分三亩,必有一得。故日:“晴也好,落也好。”计图人定胜天,不思不便宜处,亦必居其一。
【歇后语第51句】:【 不蒸包子蒸口气】蒸、争同音借用,谓要争气。包子,也 说:馒头。浩然《艳阳天》:“就这样干下去吧!不蒸包子蒸 (争)口气,给咱们妇女争口气。”
【歇后语第52句】:【小年】中国民间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这一天.民间有祭灶、扫尘、采办年货的习俗。祭灶,民间很早就有关于灶神的传说。旧时,灶神每家必供,它同门神、井神、厕神、雷神一起成为五位家堂神,职责是保护家宅安宁,不让闲神野鬼骚扰,称为“五祀”。每到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朝玉帝,前一天晚上,人们就在锅台边摆上糖果、年糕等供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焚香膜拜。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扫尘的习俗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古代先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由于是迎接新的一年,又是清洁卫生、除疫灭病的良好习俗,所以流传至今而不衰。小年以后,年味越来越浓。
【歇后语第53句】:棺材里打铳——吓死人
【歇后语第54句】:【发面馒头——搁不住一咬】(歇)本指发面馒头松软,经不住咬,转喻人或某种势力软弱,经受不住一次打击。
【歇后语第55句】:花生里钻出臭虫来——不是好仁(人)
【歇后语第56句】:一次小测验,我语文、数学都考了100分。张老师对我说:“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筐。你可不能骄傲啊!”(河南·许昌)
【歇后语第57句】:妈妈叫弟弟学做点家务,弟弟很不情愿地撇着小嘴,妈妈看他懒洋洋的样子说:“你呀,守着大河会无水喝,守着青山能没柴烧。人不劳动不得富,要多学蜜蜂勤到老,莫学露水一会儿干啊!”(广西·都安)
【歇后语第58句】:这几天我没有坚持写日记,爸爸知道了就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写日记要有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怎么能行呢?”(河南·许昌)
【歇后语第59句】:【热不过三伏,冷不过三九】见“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歇后语第60句】:【杀鸡给猴看】“杀鸡给猴看”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俗语,用来比喻惩罚一个人恐吓和警醒其他人。它源自一种说法,据说猴子怕见血,因此驯猴人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使猴子驯服。也有说法称鸡是阳气很重的动物,所以鸡血对于猴子的震慑作用最强。这种说法归根到底恐怕还是猴子很有灵性,看到杀鸡就能反省自己的行为。驯猴人把猴子带到家,家畜之中杀鸡最为合算,杀匹马教驯猴子恐怕划不来。杀鸡给猴看,自然而然。 “杀鸡给猴看”的例子很多,最典型最著名的要算孙武了。明代通俗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载:“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孙武,吴王有些怀疑他的能力,就让他训练150名宫女,并挑选两名宠爱的妃子担任队长。这些女子只觉得操练很有趣,嬉皮笑脸,打闹成性。孙武三令五申不见效果,一怒之下下令将两名队长就地正法。即使吴王出面说情,他也不为所动。之后,其余宫女在震慑之下一举操练成功。”孙武这招也深得“杀鸡骇猴”的精髓,一举成名。
【歇后语第61句】:河水不洗船——互不相关
【歇后语第62句】:【三斤面粉调好七斤浆糊——稀里糊涂】(歇)本指糊状物,转以形容人糊涂,头脑不清楚。
【歇后语第63句】:【七十二个心眼儿,九十六个转轴儿】(惯)形容人心眼多,头脑灵活。
【歇后语第64句】:【 鸡脚高,鸭脚低】鸡鸭腿脚长短不一,借指不一致,不整 齐,不齐心。王杏元《绿竹村风云》:“绿竹村这一阵风搭起 来的互助组,合上没多久,鸡脚高来鸭脚低,组里就发生矛 盾了。”
【歇后语第65句】:【害人终害己】(谚)存心伤害别人的人,到头来反而伤害了自己。指为人要慈善,存心害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也作“害人还自害”。
【歇后语第66句】:【露丑不如藏拙】(谚)与其在人前出乖露丑,惹人耻笑,还不如把自己的短项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 指藏拙固然不佳,却比露丑略胜一筹。
【歇后语第67句】:【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惯)指人下落不明,不知生死。
【歇后语第68句】:【一槌敲中鼓中心】(惯)比喻一句话说中了要害。
【歇后语第69句】:【胜者王侯败者贼】见“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歇后语第70句】:【露口风】(惯)指从言谈话语中透露出某种不为人知的信息。 也作漏口风。 透口风。
【歇后语第71句】:我虽然读了许多作文书,可写作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小姨说我学习不得法,是“茶壶装扁食,进得去出不来”。(江西·广丰)
【歇后语第72句】:两根藤上结的瓜——扭不到一块
【歇后语第73句】:【眼皮也不眨一下】(惯)形容人满不在乎的样子。 也作“眼也不眨”。
【歇后语第74句】:【 话传三遍假变真】传话会走样,一再传播,容易使人信以 为真。类似的:话经三张嘴,长虫也长腿。成语:以讹传讹 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话传三遍假变真,药方子抄三 遍吃死人!你们纯粹是胡说八道!你们说人家,先撒泡尿 照照自己!”
【歇后语第75句】:【行家看门道,力把看热闹】(谚)行家:内行高手。力把:不懂行业的生手。指内行人能透过表象看透事物的实质,外行人只满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 也作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道。 内行看功夫,外行看热闹。
【歇后语第76句】:快过年了,我嚷着要买新衣服,爸爸批评我说:“鸟美比羽毛,人美比学习。”(宁夏·西吉)
【歇后语第77句】:【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一样的,不分彼此。张贤亮《男人 的风格》:“俗话说,手心也是肉,手背也是肉。在我眼里,全 体人民一律平等!”
【歇后语第78句】:【急人一难,胜造七级浮屠】(谚)浮屠:也作浮图,梵语,即佛塔。别人有了灾难,能尽力救助,这比建造七层佛塔的功德还高。指急人之难,是功德无量的事。
【歇后语第79句】:【人不伤心不落泪】(谚)伤心:内心痛苦。指人痛哭落泪,是感情受到伤害的表现。
【歇后语第80句】:【三斤半鸭子,二斤半嘴】嘴显得突出,指会耍嘴皮子。类 似的:三寸鸟,七尺嘴。成语:强词夺理。《连心锁》:“我说 你小朴是三斤半鸭子二厅半嘴!别瞧不起我老头子,我吃 的盐也比你吃的饭多,过的桥也比你走的路长,看我的!”
【歇后语第81句】:塞翁失马——安知福祸
【歇后语第82句】:【炮弹打麻雀】不值得做小事情。类似的:高射炮打蚊子。 成语:大材小用、小题大作、得不偿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 古城》:“现在叫我出出进进送人,这不是钢材当木材用,起 重机吊摇篮,大炮打麻雀?”
【歇后语第83句】:【领袖】“领袖”现在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领导人。如伟大领袖毛主席。“领袖”的本义是衣领和袖口。衣领和袖口在衣饰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将“领”和“袖”合并在一起使用的最早见于《后汉书》,《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中就有“苍头衣绿耩,领袖正白”的描写。第一次将领袖用来形容人的是《晋书·魏舒传》,其中写道:“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意思是说魏舒仪表堂堂,气魄非凡,如同衣服的领和袖,具有卓越地位,堪称世人之表率。后来,人们逐渐将同一类人中的突出者称为“领袖”。现在,专用于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歇后语第84句】:见人先作揖——礼多人不怪
【歇后语第85句】:一天,爸爸约几位朋友来打麻将。我问爸爸:“你戒了,怎么还打牌啊?”没等爸爸回答,妈妈就接上了:“他啊,吃的葱胡子,戒的蒜苗子。”(甘肃·天水)
【歇后语第86句】:听到我夸三叔的木工活儿做得好,姐姐嘴一撇,不以为然地说:“你真像是媒婆说闺女,夸得像仙女。他那两下子,只不过是南郭先生吹竽,滥竽充数罢了。”(河南·淅川)
【歇后语第87句】:【男子无妻财无主,妇女无夫身落空】(谚)男子不娶妻,财产就无人掌管;妇女不嫁丈夫,自身就没依靠。指男女婚配,才能建立家庭。 也作男无妇,家无主;妇无夫,身无主。 男无妇,家无主。
【歇后语第88句】:【给个棒槌认作针】释义:针,谐音“真”。棒槌是粗木棍,却当作是细针。比喻别人敷衍自己,自己却认真地当件事来对待。例句:凤姐道:“我哪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我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
【歇后语第89句】:老太婆喂公鸡——不捡蛋(不简单)
【歇后语第90句】:【游僧撵住持】(惯)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住持:主持一个佛寺的僧尼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比喻外人赶走主人。
【歇后语第91句】:【剪牡丹喂牛】(惯)比喻糟蹋、浪费贵重的东西。
【歇后语第92句】:【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谚)有的人有钱却不会合理消费;有的人会享受会消费,但却手里无钱。指人在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与不如意。
【歇后语第93句】:【一瓶子不足半瓶子晃】见“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
【歇后语第94句】:【吐不出来咽不下去】(惯)形容人有顾虑,说话吞吞吐吐。
【歇后语第95句】:三人喝一杯酒——轮流来
【歇后语第96句】:【 只拉弓,不放箭】做出样子,并不采取行动。成语:引而 不发。清代《官场现形记》:“正钦差听了,别的还不在意,倒 于这个‘只拉弓,不放箭’两句话,着实心领神会。”
【歇后语第97句】:牛角上抹油——又尖又滑(叉奸又猾)
【歇后语第98句】:【北上、南下】说到“北上、南下”人们自然联想到当年红军北上抗日或解放军南下解放海南岛。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说呢?这种以北为上、以南为下,对方位的称谓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在我国古代的礼仪中以北为尊,尊者为上,其位置为“上位”,也叫“上首”。帝王会见群臣时,坐北朝南,叫做“南面称王”;臣子们朝见帝王时,则须背南面北,叫“北面称臣”。例如《易经-说卦传》日:“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古代拜师学艺,以及其他一些庄重场合,在行礼时也均按北南方位为尊卑、上下施礼。在建筑上也是以北为上,北屋为上屋。由于在我国古代礼仪中,北为上,南为下,人们在称渭北、南地理方位时,便借用礼仪中的称谓习惯,称北方为上,南方为下,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遂成了地理方位的称谓用语了。如地图上的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歇后语第99句】:【木匠斧子——一面砍】(歇)本指木匠的斧子只有一面开刃,不能两面砍;转喻看问题片面,只说一面之理。也比喻处理矛盾纠纷不公正,偏袒一方。 也作“木匠的斧子——一边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