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2022最精辟的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梦见未来!

【谚语俗语第1句】:【眼皮也不眨一下】(惯)形容人满不在乎的样子。 也作“眼也不眨”。

【谚语俗语第2句】:手里捧着个刺猬——摞也摞不开,扔也扔不掉

【谚语俗语第3句】:【老爷好见,舅舅难缠】指大人物好说话,手下人常常刁难。 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我也调侃说古言曰,老爷好见,舅 舅难缠。找张校长,自不能迈过你这大秘书的锅台上炕 呵。”

【谚语俗语第4句】:【上山打柴,过河脱鞋】(谚)上到山上就打柴,要过河水就脱鞋。比喻到什么环境,就要有对新环境的适应力。也比喻遇到什么情况,就要采取什么措施,不可拘泥。

【谚语俗语第5句】:【 黄泥巴落在裤档里,不是屎来也是屎】谓处境令人怀疑。 屎、事同音借用,借指事情说不清楚。类似的:黄鼠狼站在 鸡棚上,不是偷鸡也是偷鸡。汪幸福《浪迹台湾岛》:“那些 家伙一口咬定我们支持淫乱,我们现在是黄泥巴落在裤裆 里,不是屎来也是屎。”

【谚语俗语第6句】:【胡说八道】“胡说八道”指那些没有根据的或没有道理的话。这一俗语的来历与胡人有关。我国自先秦时起,就把北方边地和西域各民族称为“胡人”,后来这种称呼也扩大到外国人。东晋之后,不断有胡人人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由于当时他们的文化比较落后,加之风俗习惯也不一样,说话办事迥异于汉民族所尊奉的孔孟之道,不讲究礼法典制,也没有中原人的规矩,尤其是对他们直言无忌的讲话非常反感,称其为“胡说”。至迟在南宋明代就有“胡说”这个词了。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国材》中就有“不知当时如何敢胡说”的记载。所谓“八道”,即八正道,又称八圣道,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要想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就需要采用八种方法和途径修行,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内容。佛教传人中国后,印度和西域来传经的僧人没有几个高僧,对佛教教义理解的不深不透,讲解佛经经常出错误,中原汉人懂梵文的人又很少,就是听他们讲错了也不知道,于是出现了乱说佛经的现象。这样讲解的佛经当然会有很多错误,有些简直是无稽之谈。从而认为胡人讲解的佛法八圣道是“胡说八道”,是毫无根据地乱说一气,以后就不再轻信胡人讲解佛经。“唐僧取经”便是例证。

【谚语俗语第7句】:【下毒手】(惯)指使出杀人或伤害人的狠毒手段。

【谚语俗语第8句】:【笨人有笨福】(惯)笨的人自有他的福气。多指意外得来好处。

【谚语俗语第9句】:【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是西方基督世界的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稣诞生而设的节日。早在公元336年,12月25日正式被罗马教会定为圣诞节。《圣经》中没有耶稣诞生日期的记载,12月25日原为太阳神诞生日期,基督教会以此作为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系取耶稣为“正义的太阳”之意。到5世纪中叶,圣诞节已成为教会的传统宗教节日,后来逐渐大众化,成为许多国家的法定节日。圣诞节有许多重要活动,12月24日晚称为“圣诞夜”,也叫“平安夜”。人们团聚在一起,共进圣诞晚餐,互赠礼品。一棵漂亮的圣诞树是圣诞节必不可少的。到了圣诞节子夜时分,教堂举行隆重的子夜弥撒,黎明和上午还要举行两次。

【谚语俗语第10句】:【胶粘着胯】(惯)讥讽人走不动或行动迟缓。

【谚语俗语第11句】:【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谚)海干涸了,还可以见到海底;人至死也难知道他的心是什么样的。 指认识任何事物都比较容易,惟独人心难测。

【谚语俗语第12句】:【田怕秋早,人怕老穷】(谚)指田禾最怕秋季干旱,人生最怕老来贫穷。 也作“田怕秋来旱,人怕老来贫”。

【谚语俗语第13句】:【好花插在牛屎上】见“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谚语俗语第14句】:弟弟考试得了第一名,就骄傲起来。爷爷看他不认真学习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骄傲的人只会跌进门槛,谦虚的人才能走遍天下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15句】:爸爸常教育不爱劳动的哥哥:“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劳动是个宝,一生离不了。”(湖南·长沙)

【谚语俗语第16句】:【到什么山上打什么柴】(谚)山不同,长出的柴木也不同。指到了哪座山,就应砍哪座山上的柴。比喻环境变了,人的思想、习惯也得跟着变。

【谚语俗语第17句】:【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国粹。它源于徽剧和汉剧。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召集全国各地著名的戏班进京贺演。寿庆之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爱,继续留京献艺。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源,因而时常合班演出。汉剧是西皮调的唱腔,徽剧以二黄调为主,这两种腔调同台演出,取长补短,并不断汲取当时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戏曲的精华部分,同时又根据观众的要求和北京的语言特点,创造南北观众都能接收的戏剧语言——韵白。这样京剧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由当初的“皮黄”改称“京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同治、光绪年间(1862年-1908年),京剧已经在全国盛行开来。京剧艺术比其他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表演时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节奏感。京剧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视,出现了“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后来又出现“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开始变得重要了,出现了“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各行当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剧流派。

【谚语俗语第18句】:【不钻不穴,不道不知】(谚)物体不钻就穿不出洞,意思不说就领会不清。指心意要表述清楚,不把话说清就容易引起误会。 也作“不钻不透,不说不知”。

【谚语俗语第19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谚)时机到来时,要紧紧把握好,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指机缘可贵,稍纵即逝。 也作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时不再来,机不可失。

【谚语俗语第20句】:【弥天之罪,一悔便消】(谚)即使犯下了极大的罪,只要能真诚忏悔,罪也就消除了。指真诚悔过,是消除罪过唯一的途径。 也作“弥天大罪,当不得一个悔字”。

【谚语俗语第21句】:邻居三奶奶家丢了鸡,三奶绕村大骂,还不时朝小刚家的院子里瞧。小刚妈说:“风不刮,树不摇,心里没事不犯翘。她骂破天,骂破地,随她去吧!”(河南·唐河)

【谚语俗语第22句】:【柴多入灶塞死火】(谚)灶里有柴才能烧火做饭,但如果灶膛里塞入的柴太多,就会把火塞灭。比喻用人过滥,反会把事情办糟。

【谚语俗语第23句】:【鸟有鸟路,人有人路】释义:各人有各人的路,不必相互干涉。例句:“满牛哥!我们相好了几年……若是从小算起,我们就是相好了十几年……可是你放心,我不是来责怪你的,也不是来哀求你的!鸟有鸟路,人有人路。”

【谚语俗语第24句】:【清官骑瘦马】(谚)清廉的官员连骑的马也是瘦的。指清官一身清贫,难有享受。

【谚语俗语第25句】:【拜错了庙门】(惯)比喻求错了人。

【谚语俗语第26句】:【敬酒不吃吃罚酒】(惯)比喻对别人好言相劝或抬举不理睬,被逼迫或受到惩罚时才肯答应。 也作赏酒不吃吃罚酒。 请酒不吃吃罚酒。

【谚语俗语第27句】:【最亲不过父母,最近不过夫妻】见“近不过夫妻,亲不过父母”。

【谚语俗语第28句】:【 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意即个人 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国家,也说:公家、集体。反义说:家事 再小是大事,国事再大是小事。《小说月报》(1980,2):“国 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话虽不 错,可惜只是讲给我们这样的人听的。”

【谚语俗语第29句】:【处处有路通长安】释义:借指各种办法都能达到同一目的。例句:“朋友!‘处处有路通长安’,不会饿死人的,慢慢来!”

【谚语俗语第30句】:【 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过分,反而害了自己。成语:弄巧 成拙。王蒙《失态的季节》:“我们当时就议论,钱文前途是 远大的,只是方向的问题,方向对了,当然愈聪明愈好了,方 向不对,那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谚语俗语第31句】:【 新来乍到,摸不着】锅灶原指新媳妇刚到婆家,尚未上灶 做饭。借指刚来,不了解情况,不熟悉。陈登科《风雷》:“我 们这里有句俗话:新来乍到,摸不着锅灶。你要多住几天才 能了解。”

【谚语俗语第32句】:【隔着皮儿看不透瓤儿】(谚)瓤(rang):皮或壳里包着的东西。指隔着表层看不透内里。比喻人或事物的内情与本质不容易了解清楚。 也作“隔着皮看不见瓤”。

【谚语俗语第33句】:【一个巴掌拍不晌】(谚)比喻单方面的启动引发不了矛盾冲突。也比喻势孤力单的人成不了事。

【谚语俗语第34句】:【井水越打越来,力气越使越有】释义:人越干活、越锻炼,越有劲。例句:石山说:“我一点也没感到苦。井水越打越来,力气越使越有。下乡来,顺便挑点东西算什么。”

【谚语俗语第35句】:阎王奶奶绣荷包——鬼花招

【谚语俗语第36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释义:相互牵连,荣辱与共。例句:“《红楼梦》里有句话:‘—荣俱荣,—损俱损’,反正我是跟定了。”

【谚语俗语第37句】:电风扇的脑袋——专吹冷风;吹冷风

【谚语俗语第38句】:晚饭后,妈妈让我吃水果,我不愿意吃。妈妈笑着说:“饭后一个果,不上卫生所。”(吉林·吉林)

【谚语俗语第39句】:妈妈指挥爸爸干活,还没等一件事干完,又催着干另一件事。爸爸笑着说:“就是满屋子老鼠乱跑,两只手也只能捂一个窟窿啊!”(河南·安阳)

【谚语俗语第40句】:【不到黄河心不死】不碰得头破血流,不会回心转意。又 指决心大,非干到底不可。沈从文《长河》:“大爷你不用怕, 让他们去试试看,不到黄河心不死,这些人能办什么事!”

【谚语俗语第41句】:【看着茅房拉不出屎来】(惯)比喻时机来了却想不出主意。

【谚语俗语第42句】:石头缝里塞棉花——软硬兼施

【谚语俗语第43句】:【打卦打卦,只会说话】(谚)打卦:算卦,算命,推算人未来命运的迷信活动。指测八字算卦的人,只会用花言巧语骗人钱财。

【谚语俗语第44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有青山,就能长出树木。 意为保住根本就好办。类似的:留下葫芦子,哪怕没水瓢? 张贤亮《河的子孙》:“好汉不吃眼前亏,你越编得大越好,反 正脱过了挨打就行了。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

【谚语俗语第45句】:【病老虎的爪子还能搭死健牛呢】释义:比喻任何时候不能小看、轻视强大者。例句:哦,哦,老弟,八路总归是八路,莫看他们人少,又是伤号,病老虎的爪子还能搭死健牛呢!

【谚语俗语第46句】:【守着灯笼变不出火】(惯)守着点燃的灯笼却不知道取火。形容做事死板,不灵活。

【谚语俗语第47句】:不能让坏人进我们的寨门,不能让敌人进我们的国土。

【谚语俗语第48句】:【庸人多福】(谚)旧指平庸无为的人平安长寿多福气。 也作“庸人多厚福”。

【谚语俗语第49句】:隔墙点灯——谁也不沾谁的光

【谚语俗语第50句】:【一刀切】(惯)比喻对不同的情况不加区分,用同一种方式处理。

【谚语俗语第51句】:【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谚)1指浇花要浇到根上,枝叶才会茂盛,花朵才会鲜艳;教人要重在思想教育,思想开通学习才会自觉。 也作“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谚语俗语第52句】:【债台】人们形容借钱多数额大且无力偿还为“债台高筑”。借债为什么用台来形容呢?这源自一段中国历史史实。战国时候,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末代天子周赧王软弱无能。虽然贵为天下之主,却不能左右各国诸侯,毫无实权。秦国却日益强盛,有觊觎天下之野心。周赧王十分恐慌,欲抗秦却力不从心。恰在这时,接到楚孝烈王联合各国一同出兵抗秦的倡议,便同意楚王的倡议,出兵抗秦。但是,国库早已空虚,军费一时难以筹措,周赧王只好硬着头皮向豪门富户商借,并且立下借据,写明战后加利偿还。然而,天子令下,响应起兵的只有楚国和燕国。拖了三个月,仍然不见别的诸侯派兵,只得偃旗息鼓,不了了之。这时候,借款给周王室的豪门富户纷纷要赧王还债。赧王拿不出钱来,不敢见他们,于是躲在一座僻静的高台上。这座台,后来就被称为“债台”。

【谚语俗语第53句】:【到了三月三,荠菜可以当灵丹】释义:荠菜:一种野菜,一年或多年生,可吃。灵丹:灵验有效的药。农历三月三日以后,荠菜可以用来治病。例句:用荠菜还可以治疗痢疾、肠炎、肾炎、水肿等疾病。所以民间有谚语说:“到了三月三,荠菜可以当灵丹。”

【谚语俗语第54句】:唐三藏的扁担——担经(惊)

【谚语俗语第55句】:弟弟一本正经地要去给邻居劝架,奶奶笑着说:“你倒真是吹糖人儿的出身,口气怪大。小小年纪的,蚂蚁戴眼镜——自觉脸面不小啊!”(江苏·盐城)

【谚语俗语第56句】:【人活心,树活根】(谚)人活着,就凭着有颗良心,没良心的人不算是人;树活着,就凭着有根扎在土壤里,没根的树活不成。指为人要有良心。也指人活着要凭心劲。 也作人活良心树活根。 人靠心,树靠根。 人靠好心,树靠好根。

【谚语俗语第57句】:【螳螂捕蝉,黄雀随后】(谚)螳螂一意捕蝉,不防身后的黄雀又来捕它。比喻人往往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祸患。 也作螳螂捕蝉,黄雀伺后。 螳螂捕蝉,不顾身后。

【谚语俗语第58句】:【娘勤女不懒】(谚)指母亲勤劳,女儿受到熏陶,就不会懒惰。

【谚语俗语第59句】:心里装上长江——平静不了

【谚语俗语第60句】:【小菜园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释义:蔸:量词,相当于“棵”或“丛”。比喻小人物,根本数不着。例句:呸!小菜园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敢来教训我?敢来拉我做坏事?

【谚语俗语第61句】:我问爸爸妈妈我长得怎么没有别人好看,爸爸说:“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河南·信阳)

【谚语俗语第62句】:【表壮不如里壮】释义:事物的外表强壮不如事物的内里强壮。也可以比喻妻子善于持家,比男子更重要。例句:“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看觑他。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

【谚语俗语第63句】:【身在福中不知福】见“人在福中不知福”。

【谚语俗语第64句】:【 经风雨,见世面】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锻炼。海外老六《丫 头你嫩嫩地嫁了吧》:“她已经在学校‘经风雨,见世面’了, 练就了一副打不过也打,骂不过也骂的脾性。”

【谚语俗语第65句】:【家有万千,小处不可不算】(谚)家里纵然有千万钱财,开支也要精打细算。指再大的家业,过日子也必须节制而有计划,不可随意浪费分文。

【谚语俗语第66句】:【门不当,户不对,日久天长必成灾】(谚)结亲的双方,如果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层次等不相当,勉强结合,久后必生变故。指男女婚配要注意门当户对。

【谚语俗语第67句】:林冲进白虎堂——上当受骗

【谚语俗语第68句】:【一棵树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释义:比喻一个人力量单薄,办不成大事情。例句:韦步平抬头,瞅他片刻才说:“一棵树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一个入成不了队伍,要干还得联合更多的弟兄才行。”

【谚语俗语第69句】:画里的烧饼——不充饥

【谚语俗语第70句】:厕所题诗——臭秀才

【谚语俗语第71句】:【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谚)田奴:耕田的男奴。织婢:织绢的婢女。指要学耕田,就向田奴请教;要学织绢,就向织婢请教。泛指做事必须虚心向内行学习。 也作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耕问奴,织问婢。 耕问仆,织问婢。

【谚语俗语第72句】:打死儿子招女婿——安的啥心肠

【谚语俗语第73句】:【侃大山】(惯)指闲聊。

【谚语俗语第74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俗语是指阴谋家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已为人们所共知。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职位,从此,魏国大权旁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的手里。大臣中若有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会将其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对司马师兄弟的霸道行径极为不满,一直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还没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继承了皇位。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便做了大将军,他比司马师更为专横霸道。魏帝曹髦实在忍无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死,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诛杀他。”虽然没有杀死司马昭,反被司马昭所杀,但比当傀儡受气有志气得多。

【谚语俗语第75句】:【只认银钱不认人】(惯)指人过于看重钱财,根本不讲人情。

【谚语俗语第76句】:吃豹子胆长大的——凶恶极了

【谚语俗语第77句】:【瘸子打围——坐着喊】(歇)打围:打猎。本指坐着呼喊,转指只是说空话、大话,没有实际行动。

【谚语俗语第78句】:老柳树发芽一一回春

【谚语俗语第79句】:【九牛二虎之力】释义:形容力气非常大。例句:爬呀爬呀,仿佛爬了很久很久,以为就要爬到山顶了,可是,……上下一看,心立刻凉了,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刚刚爬到半山腰。

【谚语俗语第80句】:【狗咬尿泡空欢喜】希望落空。类似的:老鼠落在砻糠里, 空喜欢。成语:一枕黄粱。王蒙《红楼启示录》:“而宝钗的 二奶奶之梦,袭人的姨太太之梦,也不过是狗咬尿泡空欢喜 一场而已。”

【谚语俗语第81句】:【染缸里拿不出白布】染缸为布上色。借指被污染。染,也 说:靛。类似的:掉进染缸里。刘绍棠《鹧鸪天》:“大学是个 大染缸,染缸里拉不出白布;近墨者黑,所以柳岸划了右 派。”

【谚语俗语第82句】:【麻绳熬断铁索链】(谚)麻绳虽弱,却能把铁索链熬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断,也能完成看起来是难以办到的事。

【谚语俗语第83句】:狐狸找豺狼——个刁,一个狠

【谚语俗语第84句】:【宁扶旗杆,不扶井绳】(谚)旗杆是直的,可以扶起;井绳是软的,不能扶直。比喻帮人要帮有自强意识的人,不帮那些不能自立的人。

【谚语俗语第85句】:邻居张某因偷窃被公安局抓去了。爷爷摇摇头说:“上个月他叔叔因打架被抓去了,现在他又被抓,真是‘塘败出泥鳅,家败出毛猴’啊!”(安徽·阜阳)

【谚语俗语第86句】:老蜘蛛——肚子丝(私)

【谚语俗语第87句】:【孽罐子满了】作恶到头,罪有应得。成语:恶贯满盈。李 晓明等《平原枪声》:“老百姓看了无不拍手称快,都说孽罐 子满了。”

【谚语俗语第88句】:【三年护林人管树,五年护林树养人】(谚)栽树育林,三年之内人要费神打理,五年之后,树木长大成林,就能给人带来利益。指栽树育林初时辛苦,往后受益无穷。

【谚语俗语第89句】:【有愁皆苦海,无病即神仙】(谚)人只要愁烦不断,那就是陷入了苦海;只要健康无病,那就是过上了神仙生活。指人生最苦的是忧愁,最乐的是健康。

【谚语俗语第90句】:三亩竹园出根笋——独一无二;格外珍贵

【谚语俗语第91句】:邻居家靠摆摊卖菜发了起来,爸爸说:“真是挑担不如背菜篮,卖猪不如杀猪,看来要想赚钱,靠笨做还不行。”(江苏·丹阳)

【谚语俗语第92句】:【 眼不瞎也能算到这一卦】算卦者多为瞎子。谓容易估计。 柳青《创业史》:“我眼不瞎也能算到这一卦哩!我从根就没 指望今年再借。”

【谚语俗语第93句】:【官凭文书私凭约】(谚)文书:公文。约:契约。官府办事凭的是公文,私下交易凭的是契约。泛指凡事凭的是证据。 也作官凭印信,私凭票约。 官凭文引,私凭要约。文引:文书。要约:契约。 官凭印玺,私凭文约。

【谚语俗语第94句】:【腊八粥】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源自佛教。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白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效果,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所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传说吃了“腊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至今我国江南、三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冬季吃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谚语俗语第95句】:【长牛短马一鞍驴】释义:这是评论牲畜好坏的经验。牛身子要长,马身子要短,驴身子一鞍子正合适。例句:这马早上牵来的时候、我看过了。常言道:“长牛短马一鞍驴。”看这马身架团团的,倒是个材料。

【谚语俗语第96句】:楼顶上唱歌——高调

【谚语俗语第97句】:【撕破脸】(惯)1指彻底决裂。 2指翻脸,一点儿情意也不讲。 也作撕破脸皮。 撕破面皮。 撕破情面。

【谚语俗语第98句】:【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谚)东:东家,主人。办事如果不按照主人的意旨去做,即使尽心竭力,也没功劳。指做事必须依照主人的意愿。

【谚语俗语第99句】:【像断了线的风筝】比喻,飘荡不定,或关系断绝,一去不 返。清代《镜花缘》:“只觉身如蝉翼,悠悠扬扬,飘飘荡荡, 登时间不知不觉,倒像断了线风筝一般,落了下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76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