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2022很现实的民间俗语金句,句句窝心!

【歇后语第1句】:【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人需要激励。明代《古今小 说》:“自古道: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马周只为吃酒上 受刺史责辱不过,叹口气出门,到一个去处,遇了一人提携, 直做到吏部尚书地位,此是后话。”

【歇后语第2句】:【见钱眼就钻】(惯)比喻利用各科机会捞取钱财。

【歇后语第3句】:【老虎吃蚊子——枉张空口】(歇)指白张嘴求人,没效果。

【歇后语第4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谚)天:旧指天意,亦指机遇。谋划事情,在于人的主观努力,而事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天意或机遇。指一件事情的能否成功,人事与机遇各占一半。 也作谋事虽在人,成事还在天。 谋事在人成在天。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歇后语第5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谚)不测:无法预料。旦夕:早晚。指人的祸福命运就像天空变幻的风云一样很难预测。 也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无常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变。 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无端的祸福。

【歇后语第6句】:【新箍的马桶三日香】开始情况较好,但不能持久。类似 的:新盖的茅房三日香。清代《何典》:“醋八姐看见,也未免 新箍的马桶三日香,‘弟弟宝宝’的甚是亲热。”

【歇后语第7句】:黄连树上搭苦瓜棚一一苦上加苦

【歇后语第8句】:【此地无银三十两】想掩盖,反而暴露。成语:欲盖弥彰。 海外梁厚甫《海客随笔》:“‘此地无银三十两,隔邻王二不曾 偷’是中国人的笑话,但依着这一个笑话行事的美国人,着 实不少。”

【歇后语第9句】:【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谚)兵:指军队。军队可以长期不打仗,但一天也不能放松备战。

【歇后语第10句】:【发空头支票】见“开空头支票”。

【歇后语第11句】:【 有一利必有一弊】事情有利弊两个方面。清代《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天下事有一利即有一弊,哪里有没有弊病 的道理。”

【歇后语第12句】:【房顶的兽狗子——喝西北风】(歇)兽狗子:旧式房屋屋脊两端安置的形似狗的装饰物,姿态各异。 本指兽狗子尽挨西北风吹,转喻人吃不上饭,受饥挨饿。

【歇后语第13句】:【二虎不能同山,两雄不能并立】见“两雄不俱立”。

【歇后语第14句】:放学回家,我感到很渴,抄起水瓢舀上凉水就要喝,奶奶硬是不让。她一边给我倒开水,一边说:“喝开水,吃熟菜,不拉肚子不受害。”(河北·武安)

【歇后语第15句】:【属牛皮纸糊的鼓面子——经不住敲打】见“水豆腐——不经打”。

【歇后语第16句】:【刀搁在脖子上】有杀头的威胁。多指不怕这种威胁。成 语: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孙犁《风云初记》:“你们不要看我 平常胆子小,遇上了,刀撂在脖儿颈上,我也不含糊!”

【歇后语第17句】:属蜘蛛的——满肚子丝(私)

【歇后语第18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谚)时机到来时,要紧紧把握好,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指机缘可贵,稍纵即逝。 也作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时不再来,机不可失。

【歇后语第19句】:【衣莫若新,人莫若故】(谚)衣服要新的,朋友要旧的。指衣服总是新的好,友情总是旧的好。 也作衣不厌新,人不厌故。 衣是新的好,人是旧的好。 衣裳是新的好,人总是旧的好。

【歇后语第20句】:【疑则勿任,任则勿疑】(谚)对自己不信任的人,就不要任用;既然任用了,就不要再怀疑。指任用人一要明察,二要心诚,大胆使用,不可猜疑。 也作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歇后语第21句】:【一失足成千古恨】错误影响太大,无法挽回,贻害终生。 台湾林海音《晓云》:“更告诫:社会是险恶的,谈爱情要注 意,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不可漠视!”

【歇后语第22句】:蚂蚁啃象鼻——不识大体

【歇后语第23句】:【有法儿开台,无法儿收场】(惯)开台:戏曲开演。比喻有办法挑起事端,却没本事控制局面。

【歇后语第24句】:【茶喝多了养性,酒喝多了伤身】(谚)茶是清淡的,多喝能养性;酒是浓烈的,多喝要伤身。指经常喝茶有益,过量喝酒有害。

【歇后语第25句】:粮库里头一粒米——有它不多,无它不少

【歇后语第26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原来是古代汉语文言文的四个虚词助语(有时做代词用),四个字连在一起词义就发生了变化,有了新义,用以讽刺那些咬文嚼字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形,或形容文理不通半文半白的话或一般含有识刺意味。它源自哪里呢?将“之乎者也”撮合到一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大发明。据宋代僧人《湘山野录》载:宋太祖赵匡胤巡游朱雀门,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四个大字,便问陪同他出游的宰相赵普道:“为何不只写‘朱雀门’,加‘之’字做什么?”赵普解释道:“‘之’是助语气的。”太祖大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自此以后,便产生了一个新词语,而且使用频率颇高,如《红楼梦》中有:“石头说: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不大近情,自相矛盾。” 有,鲁迅《孔乙己》云:“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现实生活当中也常用到,如:某人好转(音Zhuai)两句古文,张口之乎者也,酸溜溜的。

【歇后语第27句】:【东庙里烧香,西庙里许愿】(惯)许愿:迷信的人祈求神佛保佑时许下某种酬谢。比喻到处许愿,求人帮助。 也作东庙里拜佛,西庙里烧香。 东庙里打斋,西寺里修供。 打斋:念经做法事。修供:向神佛敬献供品。

【歇后语第28句】:【不怕年灾,就怕连灾】释义:指连年的灾害最为可怕。例句:今年接着去年的大涝,又来了一个大旱,正如俗话所说:“不怕年灾,就怕连灾。”

【歇后语第29句】: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

【歇后语第30句】:【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惯)指人虽穷而有志气,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歇后语第31句】: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说好

【歇后语第32句】:破锣嗓子唱山歌——不入调

【歇后语第33句】:老母猪啃猪圈——嘴巴痒

【歇后语第34句】:路边的长虫——地头蛇

【歇后语第35句】:老鼠爬香炉——碰了一鼻子灰

【歇后语第36句】:爸爸听说我考试不及格,就说:“这真是笑人前,落人后啊!上次你还笑话人家小军呢。”(湖南·保靖)

【歇后语第37句】:【不登高山,不现平地】(谚)不登上陡峭的高山,就显不出平坦的大地。比喻凡事不经过比较,就看不出巨大的差别来。

【歇后语第38句】:【亲故亲故,十亲九顾】(谚)亲故:亲戚与朋友。指亲戚故旧之间,遇事总会互相照顾。

【歇后语第39句】:【和尚的脑袋——没发】(歇)发:头发,谐“法”。指没有办法。 也作“和尚的脑壳——没发”。

【歇后语第40句】:【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歇)死:本指死亡,转指程度达到极点。指太冤枉人。

【歇后语第41句】:【兵随将令草随风】(谚)兵士要随着将领的指挥行动,就像草随着风向而摆动一样。指在战斗中,士兵必须坚决服从指挥。 也作“兵随将转”。

【歇后语第42句】:【人家偷牛,他拔桩】牛被别人偷走,他拔桩被捉,作了替罪 羊。类似的:没抓住偷牛的,抓住了拔橛的/偷牛的抓不住, 抓住拔桩的/偷菜的捉不住,拔篱笆桩的捉住了/走了牵牛 的,捉住拔桩的。清代《三侠五义》:“银两业已到手,我还在 此作什么?难道人家偷驴,我还等着拔橛儿不成!”

【歇后语第43句】:六月的云,少女的心——变幻无常

【歇后语第44句】:好汉打虎不打猫——找对手

【歇后语第45句】:【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释义:比喻各处的坏人本性都一样。例句:爹仰天叹息道:“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哪!”这辛酸愤懑的声音至今还留在长岭的耳边!

【歇后语第46句】:蝙蝠观阵——哪边胜站哪边

【歇后语第47句】:吹牛皮不犯死罪——大话由你说

【歇后语第48句】:【打核桃捎带了枣】(惯)比喻打击某个人,也连带伤害了另一个人。

【歇后语第49句】:【既在山场转,就有打猎心】(谚)山场:山区围猎场。指既是来山场走动,就有打猎的想头。借指敢到比赛现场来,就有向强者挑战的意向。

【歇后语第50句】:【宁穿朋友衣,不戏朋友妻】(谚)指朋友的东西不妨借用,但对朋友的妻子不能轻浮随便。 也作“宁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

【歇后语第51句】:【仨鼻子眼儿——多出这口气】(歇)仨:三个。指多嘴或多管闲事。含责骂意。 也作仨鼻子眼儿——多出一口气。 仨鼻子眼儿——多出一股气。

【歇后语第52句】:青蛙走路一连蹦带跳

【歇后语第53句】:【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谚)指独自一人考虑问题难免有局限,人多了共同出谋定计自会高明。

【歇后语第54句】:【摸摸脑壳算一个】(惯)指不加选择,有一个算一个。

【歇后语第55句】:【舍命吃河豚】(惯)河豚:一种味道非常鲜美的鱼,有剧毒。l指拼出性命品尝河豚。2指为了得到美好的东西而不惜舍弃生命。

【歇后语第56句】:黄鼠狼不出洞门——死守臊窟窿

【歇后语第57句】:【树老心空,人老颠冬】释义:颠冬:方言,老年人昏庸糊涂,颠三倒四。上年纪的人糊里糊涂,说话办事难免颠三倒四,有错。例句:阿侯什都忙赔笑说道:“却波,‘树老心空,人老颠冬’,我不会说,你会听。我说得不对,你莫见怪!”

【歇后语第58句】:【不见鱼出水,不下钓鱼竿】(谚)比喻办事情不见端倪,没有把握,就不贸然采取行动。

【歇后语第59句】:【勤借勤还,再借不难】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歇后语第60句】:【困龙得水,拨云见日】(惯)比喻在困境中得到了救助。

【歇后语第61句】:【心在嘴上长着】(惯)指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毫不隐瞒。

【歇后语第62句】:【马勺子吊起来当锣打——穷得叮哩当啷晌】(歇)叮哩当啷:拟声词,本拟敲打马勺的声音,转以形容人穷得一无所有。

【歇后语第63句】:【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锈】(谚)比喻人必须经常运动,才能保持健康。

【歇后语第64句】:【一问三不知】开头、过程、结局均不知道。一无所知,或 不愿意回答。老舍《骆驼祥子》:“自己顶好学拉磨的驴,一 问三不知,只会拉着磨走。”

【歇后语第65句】:【山与山不相遇,人与人总相逢】释义:人终究会有相见的时候。例句。梅腊月一步步走近,坦坦荡荡地说:“山与山不相遇,人与人总相逢。鹰嘎副县长,当真是我红痣娃回来了。”

【歇后语第66句】:爸爸干活不小心,手划破了点皮,又是吃药又是抹药。妈妈看见了说:“你真是猴子屁股当疮治。”(甘肃·临夏)

【歇后语第67句】:【种田的儿郎不顾衣】(谚)儿郎:泛指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只顾耕田种地,不怕弄脏衣服。指劳动者不怕脏。

【歇后语第68句】:梦里拾钞票——财迷心窍;财迷

【歇后语第69句】:贵州驴子学马叫——南腔北调

【歇后语第70句】:【人之相去,如九牛毛】(谚)去:差别。九牛毛:九牛和一毛,比喻差别之大。指人和人不能比,相差太大。

【歇后语第71句】:【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谚)指人世间最难得的是知心知己的人。 也作万两黄金容易得,一个知己也难求。 万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

【歇后语第72句】:【欲多伤神,财多累身】(谚)贪欲多损伤精神,财物多累坏身心。诫人清心寡欲。

【歇后语第73句】:穿皮袄喝烧酒——里外发烧;里外热乎

【歇后语第74句】:【扁担长的“一”字都认不得】(惯)指人不识字。

【歇后语第75句】:见人张嘴跟着唱——盲从

【歇后语第76句】:【找台阶下】(惯)比喻寻找摆脱窘境的机会或借口。

【歇后语第77句】:【忙婆娘嫁不到好汉子】见“急婆娘嫁不下好汉家”。

【歇后语第78句】:妈妈心情特别好,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我趁妈妈高兴的时候说:“妈妈,我的鞋破了,你再给我买双新鞋吧!”妈妈说:“你啊,真是吃七股想八股,吃了驴尾巴还想驴屁股。”(河南·沁阳)

【歇后语第79句】:姑娘嘴上长胡子——少见

【歇后语第80句】:【泼水节】在影视剧中,看到泼水节很浪漫、很好玩、很开心。其实,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傣历的年节,在农历清明的后十天。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傣族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后来来了一个火魔,使傣族家乡变得酷热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连抢走了七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其中一个最小的叫依香。她聪明伶俐,为了除掉火魔,她设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历六月(农历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兴时,假意奉承说:“大王,火、刀、剑、水,哪一样武器都不能伤害你,你永远活着该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极,便泄露了天机:“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可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有一个办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头发,勒紧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机,轻轻地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头就掉下来了。可火魔的头一落地,马上就着了火,滚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依香赶忙把其他六个姑娘叫来,轮流抱着魔头,不让魔头落地。魔头火热滚烫,姑娘们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泼水降温。她们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头才死去。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历六月(农历三月)举行泼水节。

【歇后语第81句】:【两物相形,好丑愈见】(谚)人或物,只要两两放到一起比较,好的丑的,自会看得很分明。指比较是识别人与事物的最好办法。

【歇后语第82句】:【小鸡不撒尿——必有个道道儿】(歇)不撒尿:鸡的尿是和屎一块儿排出的。道道儿:本指通道,转指道理。指发生某种情况一定有个原因。

【歇后语第83句】:有人说小宝那么瘦,肯定是有病。小宝妈说:“瓜好不在大小,健康不在胖瘦。我儿子的身体好着呢!”(广东·龙川)

【歇后语第84句】:【驴唇不对马嘴】牛头不对马嘴多指语言文字杂乱,没有联 系。成语:文不对题。台湾李敖《笑傲五十年》:“为了加强 效果,可以想象,但想象要恰如其分,不能牛头不对马嘴,胡 乱丑化古人。”

【歇后语第85句】:【兔子急了敢咬人】(谚)兔子是弱势动物,但逼到窘急时,也敢咬人。 比喻善良温顺的人到了忍无可忍时,也敢于拼命反抗。 也作“兔子急了也咬人”。

【歇后语第86句】:【属长生果的——表是一把柴,瓤是一包油】(歇)长生果:即落花生,外表是壳,可当柴火烧,花生仁可以榨油。比喻人外表不起眼,实际上很优秀。

【歇后语第87句】:作文写得不生动,我自己也很着急。妈妈看了我的几篇作文后说:“谎话像雾,大话像雷,空话像云,惟有实话才像滴滴春雨。你看,你的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怎么会打动人?”(河南·鹤壁)

【歇后语第88句】:木头脑瓜挨了刀——不记疼

【歇后语第89句】:【外贼易挡,家贼难防】(谚)外来的贼是明的,容易对付;家里的贼是暗的,很难防范。指在预防贼寇方面,强大的外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隐蔽的、知情的内奸。 也作外贼易打,内奸难防。 外贼好防,家贼难挡。

【歇后语第90句】:【雷声大,雨点小】(惯)形容光说大话,没有行动。 也作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雷声浩大,雨点全无。

【歇后语第91句】:【当面锣,对面鼓】释义:当面把话讲清楚。例句:“找文房四宝来!”何大学问大喊,“咱们当面锣,对面鼓;白纸黑字,立下文书。”

【歇后语第92句】:【拜年】新春佳节,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互相走访拜年,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节日传统习惯。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此时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从此流传至今。久而久之,增加了拜年的厚重含义。拜年可知尊长爱幼,此序不乱;拜年可使矛盾、“过节儿”一磕而消,提供和好的机会;拜年可使邻里、亲朋之间沟通信息,增强感情,和睦相处。拜年之意义诸多,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

【歇后语第93句】:早晨,我穿好短衣短裤,准备到地里去拾麦子,妈妈却叫我穿长衣长裤。我说:“麦熟天还穿那么厚?”妈妈说:“庄稼佬儿,不离袄儿。三伏天还冻坏刚出生的小娃娃,寒着呢!”(河南·中牟)

【歇后语第94句】:【抬杠】“抬杠”比喻好挑毛病、好打叉子、搭话好与人作对的现象。它起源于中国的北方,“抬杠”起初还真同抬杠子有关。在我国的北方,很早就残存着一种习俗,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人们除了逛花灯、吃元宵、猜灯谜之外,还要参加热闹的“抬杠会”。会上,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轿子上坐着一个穿着奇装异服、口齿伶俐的人物。他就是“抬杠会”的主角。他们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中穿行,轿上的人就和周围的人找话茬进行辩论,比赛斗嘴,甚至对骂,但谁也不会恼怒。 “抬杠会”上的两人的语言对抗逐渐演化,人们就常常把说话时双方的对抗较劲儿叫做“抬杠”。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抬杠”的起源。这种“抬杠”或“斗嘴”甚至还被转化成俗民生活艺术里以耍嘴皮子为乐的艺术活动,特别被相声艺术吸收和运用,中国有一个相声段子名字就叫《抬杠》,所以,“抬杠”并不全是浪费口水,其中也包含着智慧,要是能抬出点水平,那也是一种“口才”。

【歇后语第95句】:星期天,我在舅舅家吃午饭,姥姥让舅舅去拿勺子,舅舅笑着对我说:“老指挥大,大指挥小。去,把勺子拿来!”我谁也指挥不了,只好自己去拿。全家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河南·焦作)

【歇后语第96句】:【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国人不管天南海北,都要赶回家团聚,吃年夜饭,因而形成中国独有的景观——春运,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人山人海,一票难求。春节的主调是庆丰收,除邪气,求得来年吉祥如意。春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称元旦或元日。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纪年,定公历1月旧为元旦,将旧历元旦改称春节。传统意义的春节时间较长,一般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俗称腊月)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其中除夕(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期间民俗活动很多,如祭祖、拜年、走亲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各地还有多种娱乐活动,如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唱大戏等,现在又增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了。

【歇后语第97句】:【 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一种社会心理:喜欢奉承,忌讳 直言。明代《警世通言》:“正是: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 那时连马德称也只道自家唾手功名,虽不深怪那先生,却也 不信。”

【歇后语第98句】:山鸡吃着黄连子——苦在心窝不敢啼(提)

【歇后语第99句】:【子孙不如我,要钱干什么;子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谚)子孙后代不肖,给他们留财产干什么;子孙后代比自己强,给他们留财产又有什么必要。指子孙后代不论好坏,祖辈父辈都没有必要留财产给他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88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