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很现实的民间俗语俗话文案,说的是不是你?
【谚语俗语第1句】:【她】“她”既是一个字,也是一个单音节的词。“她”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但《红楼梦》是写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书,却找不到一个“她”字(现代版《红楼梦》除外),原来,“她”字还是一个现代人创造的结果。 1918年,五四斗士之一的刘半农在《新青年》首先发表《她字的研究》,第一个把“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从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称代词男女不分,都称为“他”。“五四运动”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如鲁迅的文学作品,但没有成功。“伊”与“他”并用不但常常造成混乱,而且“伊”有它义,不能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专属字,似有缺憾。于是刘半农专门创造了一个“她”。“她”与“他”读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语习惯,是再合适不过的创意了。“她”字一出现,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称赞和公认,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她”字的出现,结束了几千年男女合用一个他字容易造成的混乱局面,可谓一字千金,具有历史意义。
【谚语俗语第2句】:蚯蚓钓鲤鱼——以小引大
【谚语俗语第3句】:【红蓝铅笔两头挨削】释义:比喻两头不讨好,两头受指责。例句:动不动就把黑锅一家伙捆在我的头上,我成了你的替死鬼,红蓝铅笔两头挨削,风箱里的老鼠前后受气。
【谚语俗语第4句】:傍晚,我在放学路上听两位叔叔边走边谈。其中一人说道:“你是唱红脸的,可不能走啊!你走了,剩下我们几个光屁股猴就没戏唱了。”(河南·泌阳)
【谚语俗语第5句】:星期三下午,李洋他妈无精打采地从医院回来——听说李洋他爸得了不治之症。邻居王奶奶说:“天哪,这真是越咸越吃盐,越热越加棉。这么大的打击,她难扛啊!”(河南·焦作)
【谚语俗语第6句】:我做事总是磨磨蹭蹭的。妈妈说:“你呀,一天到晚慢慢腾腾,等你抓住枕头,天早亮了!”爸爸在一旁听后说:“对孩子不能只批评,要耐心教育。”“有道是打是亲来骂是爱。我说她两句,你少在一旁敲边鼓。”妈妈回敬道。(安徽·淮南)
【谚语俗语第7句】:耗子吃米汤——糊嘴巴
【谚语俗语第8句】:【打铁先得本身硬】(谚)指铁匠自身强壮有力倾述林文案馆网,才能把铁打好。比喻处理问题或从事工作,必须自身的思想作风、才学技能过硬倾述林文案馆网,才能得心应手。 也作打铁得要铁砧硬。 打铁先得铁锤硬。
【谚语俗语第9句】:【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谚)南方人不会梦到产于北方的没经见过的骆驼,北方人不会梦到产于南方的没经见过的大象。指梦幻只会反射熟悉的物相。
【谚语俗语第10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释义:比喻大的欺压小的,强的欺压弱的。“虾水”又作“蚂虾”、“虾”、“虾子”。例句:但他就没有想到还有人比他更没良心,一个小钱不花,白白拿走他的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难道那样的世道又回来了么?
【谚语俗语第11句】:【三十年的寡妇——好守】(歇)守:守寡,谐“手”。指好手。常用来赞叹人手段高强。
【谚语俗语第12句】:【粗麻线怎透得针关】释义:透:穿。针关:针鼻儿。比喻粗心人不了解内情细节。例句:“老夫人手执着棍儿婆娑看,粗麻线怎透得针关?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香。”
【谚语俗语第13句】:橄榄涩嘴有回味——先苦后甜
【谚语俗语第14句】:【棉花卷儿打锣——没音】(歇)棉花性软,卷成卷儿,打锣不会发出声音。本指没有声音,转指没有反响或回音。
【谚语俗语第15句】:肚里装鞋底——心里有底
【谚语俗语第16句】:【肚饥吃好饭】(谚)指人在饥饿时食欲最盛,吃什么饭都香。
【谚语俗语第17句】:【女人不穿嫁时衣,男儿不吃分时饭】见“好男不吃婚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谚语俗语第18句】:买个喇叭不透气——实心眼
【谚语俗语第19句】:【行家眼,如夹剪】(谚)夹剪:像剪刀形状的夹取物件的工具。指行家观察事物的眼力非常敏锐而准确。
【谚语俗语第20句】:【富易交,贵易妻】见“贵易交,富易妻”。
【谚语俗语第21句】:人留子孙草留根。
【谚语俗语第22句】:【人多一技有益,物裕一备有用】(谚)人多掌握一种技能,总是有好处的;器物能多准备一件,总有用得着的。指人的本事不嫌多,物的备件不可少。
【谚语俗语第23句】:【哪里跌倒哪里爬】释义:在什么地方受挫折,就在什么地方克服困难,争取成功。例句:“养猪卫星”虽然丢了丑,可卫治国并没泄了气。他想:哪里跌倒哪里爬。他决心再放个“卫星”,以挽回面子。
【谚语俗语第24句】:穿了短裤套袜子——差一大截
【谚语俗语第25句】:【盲人敲鼓——瞎打一气】(歇)打:本指敲打,转指打仗。指打仗没有明确目标,乱打一通。
【谚语俗语第26句】:【嘴里念弥陀,心里赛毒蛇】(惯)弥陀:即阿弥陀佛,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念的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指人嘴上说的是慈悲的话,内心却非常狠毒。
【谚语俗语第27句】:夏天到了,天气很热,爷爷买了一个大西瓜。家里的人还没有全回来,叔叔就自己先吃了起来。眼看他自己就快吃大半个了,爷爷在一边看不过去了就说:“君子略尝滋味,小人撑死不足。”叔叔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河北·平泉)
【谚语俗语第28句】:【 闭门不问天下事】不过问社会上的大事。类似的:两耳 不闻窗外事。梁斌《红旗谱》:“干脆,闭门不问天下事,心里 倒也干净。”
【谚语俗语第29句】:【强中更有强中手】(谚)指本领高强的人不可自恃高强,须知高强之中还有更高强的。也泛指学问、才艺的造诣无止境,不可自视过高。 也作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强中自有强中手,更有强人在后头。
【谚语俗语第30句】:哥哥近来贪玩、讲穿、爱打扮,学习成绩却急剧下降。爸爸说他是驴粪蛋外面光,妈妈说他是绣花枕头一包糠。爷爷教训哥哥:“马好不在鞍,人美不在衫;鸟靠的是羽毛,人靠的是学问。只有好好学习,有真本领,大家才看得起。”(新疆·乌鲁木齐)
【谚语俗语第31句】:一天,刚学电子琴没几个月的一锟对妈妈说,他想学绘画。一旁的爷爷听了说:“孩儿,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毒。你还是先把琴学好吧!”(河南·焦作)
【谚语俗语第32句】:【大雁过顶想拔翎,泥像脸上刮层金】释义:翎:鸟的翅膀或尾巴上的长而硬的羽毛。比喻贪得无厌,设法榨取。例句:怪不得人说,越是有钱,越是大雁过顶想拔翎,泥像脸上刮层金呢。我看穿了你,快留下你的臭扇子扇你的臭汗吧!
【谚语俗语第33句】:【坐在黄鹤楼上看翻船】(惯)比喻幸灾乐祸。
【谚语俗语第34句】:【 要吃羊肉又怕膻气】做事顾虑重重。类似的:又想吃鱼又 怕腥/想偷汉子又怕羞。曹禺《北京人》:“我这个人顶喜欢 痛痛快快的,心里想要什么,嘴里就说什么。我可不爱要吃 羊肉又怕膻气的男人。”
【谚语俗语第35句】:【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衙门,旧称政权机关。大门 两侧的墙,呈八字形。谓衙门没有公理,只要钱。或说:天 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沈从文《长河》:“古话说: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不是花钱你来有什么事。”
【谚语俗语第36句】:【在商为义士,在周为顽民】(谚)商:商朝。义士:忠于朝廷的人。 周:周朝。顽民:不顺从的人。商朝认为的义士,周朝则视作顽民。 指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看问题,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谚语俗语第37句】: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劝不得
【谚语俗语第38句】:骑自行车下坡——不踩(睬)
【谚语俗语第39句】:【打肿脸充胖子】(惯)比喻装门面,说大话,硬充好汉。
【谚语俗语第40句】:【薪水】“薪水”在古代指俸禄,在现在指工资。那么,古今的收人为什么叫薪水呢?东汉以前,一般俸禄都发放实物(粮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货币形式(金银或钱币)将俸禄发给官员。古代官员俸禄的名称不止一种,如“月给”、“月薪”、“月钱”、“月费”等。而最早将俸禄称为“薪水”的是在魏晋六朝时。《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开支的费用。而明代将俸禄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现代人们常把工资称为薪水,如长工资叫“提薪”。
【谚语俗语第41句】:【过独木桥】(惯)独木桥:由一根木头搭成的桥,比喻艰难的途径。 指走艰难的道路。 也作“走独木桥”。
【谚语俗语第42句】:【没碰过钉子不知道疼】(谚)比喻人没有遭受过打击和挫折,就不会有切实的经验教训。
【谚语俗语第43句】:【骑着马找马】(惯)比喻一边干,一边寻找新的出路。也比喻占有旧的,同时物色新的。
【谚语俗语第44句】:【谁家锅底没有黑】释义:谁家都有不光彩的事。例句:唉!这也是劫数啊!其实这也没有关系,谁家锅底没有黑?
【谚语俗语第45句】:表妹是姑妈家的独生女儿,被视为掌上明珠。她在我家住了几天,特别淘气,全家人都得事事让着她。奶奶也无奈地说:“人家是十亩地里的一棵苗,挨着锄头不敢刨啊!”(山西·壶关)
【谚语俗语第46句】:天天练长跑,年老变年少。
【谚语俗语第47句】:妈妈给我买的零食我总是一气儿吃完,爸爸说我是狗窝里放不住剩馍。妈妈说:“那还是买得太少,要是给他一卡车他肯定吃不完。”爸爸说:“那叫杠头。”(河南·郑州)
【谚语俗语第48句】:【千人打罕,万人称奇】(惯)指众人都觉得罕见、稀奇。
【谚语俗语第49句】:【戴高帽】“戴高帽”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那么,“戴高帽”从何而来呢?先从“高帽”说起。古代皇帝、高官们戴的帽子叫冠。太子、王侯戴七寸高的远游冠;宫廷儒生们戴前面七寸后面三寸的进贤冠。可见帽子代表了人们的身份和等级。后来,虽各朝代规定不同,但帽子的高低大小尺寸,装饰华丽与否,多与等级相关。那么,“戴高帽”又是怎么回事呢?据《北史》记载:宗道晖喜好戴高帽,穿大木屐。州官来上任时,他戴高帽穿大木屐去拜见,自言学识可与三公比。后来,人们对妄自尊大或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叫做“好戴高帽”;而以吹捧、恭维别人叫做“给人戴高帽”。清代俞樾写过一段笑话:一位京都小官到外地做官,出任前他去向他的老师告别。老师嘱咐说:“外地的官不好当,要处处当心啊!”此人说:“不怕,我已备了百顶高帽,逢人赠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意见不合而闹矛盾吧?” 老师生气地说:“吾等之人以正直之理待人,怎能用这种庸俗手段?”此人赶忙进言道:“天下如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屈指有几?”老师听后,点头赞同道:“你的话,确也不无道理。你还是有些见识。”此人告别出门,叹道:“高帽只剩九十九顶了。”
【谚语俗语第50句】:【鸡啄鸡食袋,狗咬狗骨头】释义:鸡食袋:鸡嗦子,即鸡的嗦囊,鸡的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在食道的下部,像个袋子,用来储存食物。比喻自己人互相倾轧,自相残害。例句:他有什么事对不起你?我这做娘的有什么事对不起你?只有我屋的人淘气,鸡啄鸡食袋,狗咬狗骨头。又不是吃饭的人多了,咸的、辣的分不匀!
【谚语俗语第51句】:【尽忠难以尽孝】(谚)指要报效国家,就不能在家孝敬父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也作尽忠者不能尽孝。 尽得忠来难尽孝。
【谚语俗语第52句】:【拳不打少林,脚不踢武当】(谚)少林、武当为我国传统武术两大派系,少林派以拳功著称,武当派以腿功著称。指习武之人,不可和少林派比拳功,不可和武当派比腿功。
【谚语俗语第53句】:休息休息再说——歇后语
【谚语俗语第54句】:鹅卵石跌进厕所——又臭又硬
【谚语俗语第55句】:【恶龙相斗,鱼鳖遭殃】有势力的人物发生冲突,受害的是 普通人民。高云览《小城春秋》:“两族的头子都是世袭的地 主豪绅,利用乡民迷信风水,故意扩大纠纷,挑起械斗。这 么着,恶龙相斗,小鱼小虾就得遭殃了。”
【谚语俗语第56句】:【谷子破壳方见米,灯草脱皮才见心】释义:比喻在关键时刻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心。例句:我们苗家有一句谚语,叫做:谷子破壳方见米,灯草脱皮才见心。杰豹兄虽有高策,也需有志同道合之人配合,否则孤掌难鸣啊!
【谚语俗语第57句】:厂长批评罗小平说:“你这条‘鱼’太大了,我的池塘小,容不下你。”(湖南·衡阳)
【谚语俗语第58句】:考上秀才想当官,做了皇帝想成仙——欲望无穷
【谚语俗语第59句】:【鲁班门前抡斧——不知天高地厚】(歇)指缺乏自知之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本事。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60句】:【 头三脚难踢】事情开头难。苏叔阳《左邻右舍》:“都说头 三脚难踢,可您一脚就踢在腰眼儿上,把个罗锅儿厂子踢直 了”
【谚语俗语第61句】:擀面棍捞饺子——搅混一锅汤
【谚语俗语第62句】:【一辈子不出嫁是个老闺女】指保守,没有长进。或说:闺 女不出门,到老不成人。成语:因循守旧。柳青《种谷记》: “你不练习,一辈子不出嫁是个老闺女。”
【谚语俗语第63句】:捉住驴子当马骑——不识货
【谚语俗语第64句】:【一个笛子一个笙】(惯)一个人吹笛子,一个人吹笙。形容相互配合得很默契。
【谚语俗语第65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语比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语出宋代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足赤:足金、纯金。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也没有白璧无瑕的美玉。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和错误。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十足之赤的金子。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普遍规律。
【谚语俗语第66句】:【—脚踢出去/一脚踢开】断然抛弃。张洁《无字》:“这种男 人就是跪在脚底下求我,我也会把他一脚踢开。”
【谚语俗语第67句】:包米秸子当笛儿吹——没眼儿
【谚语俗语第68句】:【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出唇六月寒】(谚)和气的、体贴人心的话,即使在严寒之中也会让人感到浑身暖和;伤人的恶语,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让人感到心寒。指好言能给人温暖,恶语只能煽动起仇恨情绪。 也作好话一句三冬暖。 一句好话三分暖。
【谚语俗语第69句】:【贫家富路】(谚)贫家:居家贫穷。 富路:出门在外带足盘费。指居家节俭容易度日,上路窘困无处呼救。 也作“穷家富路”。
【谚语俗语第70句】:小偷拍照——贼相
【谚语俗语第71句】:【好客主人多】(谚)好客:有钱人。指对有钱的客人,愿以主人身份接待的就多。
【谚语俗语第72句】:裱褙店里的钩虫——嚼别人的画(话)
【谚语俗语第73句】:清晨的太阳——光芒万丈;满红火
【谚语俗语第74句】:【棋局既开,终有了时】(谚)一盘棋既然已经开局,不管下的时间长短,总有了结的时候。比喻事情既然开始做,或迟或早总有个结果。
【谚语俗语第75句】:【不吃鱼,口不腥】见“没吃鲜鱼口不腥,没做坏事心不惊”。
【谚语俗语第76句】:三姐总是抱怨单位工作辛苦,一连调换了三四家工厂,还是不满意。奶奶劝她:“别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又没柴烧,知足吧!”(江苏·泰兴)
【谚语俗语第77句】:【六部尚书】“尚书”是古代官职的称谓,源自秦朝。据唐代,徐坚《初学记·诸曹尚书》介绍:这一称呼来自秦代“诸曹尚书”。“曹”是分部门办事的意思。秦代没有“六部”,中央行政机构为“九卿”分别执掌。魏晋以后,实行行政部门改革,由尚书分曹治事,按照分工合并为“六曹”,“曹”渐变成后来的部。“部”的长官称“尚书”。自隋唐时期开始,中央行政机构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自此,“六部”的名称确定下来,一直到清朝没有大的变化。 “六部”的名称和分工如下:【谚语俗语第1句】: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调动,封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人事部。 【谚语俗语第2句】:户部:主管全国户籍、田亩、货币、赋税、官员俸禄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农业、财政、税务、民政部门的职能。 【谚语俗语第3句】: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邦来宾。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礼宾司。 【谚语俗语第4句】: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的选用和任免,以及兵籍、练兵、军械、驿站、军令等军政大计。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谚语俗语第5句】:刑部:主管全国的司法、行政、刑狱等。具有现在的司法部、公安部、检察院、法院的职能。 【谚语俗语第6句】:工部:主管全国的屯田、水利、工程、营造、交通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建设部、交通部等职能部门。尚书是官名。“尚”即执掌之义。“尚书”就是各部的正职长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职称“侍郎”。在六部之下设若干司,分掌本部某一方面的工作。“司”的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
【谚语俗语第78句】:【开弓没有回头箭】谓无法改变,无法收回。王朔《编辑部 的故事》:“真不后悔?开弓没有回头箭。”
【谚语俗语第79句】:【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表面上亲热,暗地里陷害。清 代《红楼梦》:“一辈子不见他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 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 全了。”
【谚语俗语第80句】:半夜里捉麻雀——掏窝儿
【谚语俗语第81句】:【绿帽子】称人妻子有外遇,人们给他一个不雅的称号,叫做“戴绿帽子”。“绿帽子”一词源自古代服饰制度。汉武帝之后,随着儒家礼乐制度的健全,服饰的尚色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服饰的颜色成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标识。汉代就以绿色巾为贱服。后汉李封为延陵令时,对犯法的下属官吏不加体罚,而罚戴绿头巾。元明两代,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以标志所从事的贱业。《元典章》规定:娼家男子戴绿头巾,以表示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后因称妻有外遇为戴绿头巾。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八载:“吴人称妻有淫行者为绿头巾。”“绿头巾”为什么又演变成“绿帽子”,原来,“绿帽子”就是“绿头巾”(见现代汉语词典)。
【谚语俗语第82句】:冷水泡茶——不起色
【谚语俗语第83句】:【母慈悲,儿孝顺】(谚)母亲对儿子慈爱,儿子就对母亲孝顺。指母慈子孝,不是单方面的,母亲的慈爱会激发儿子的孝顺行为。
【谚语俗语第84句】:【属长生果的——表是一把柴,瓤是一包油】(歇)长生果:即落花生,外表是壳,可当柴火烧,花生仁可以榨油。比喻人外表不起眼,实际上很优秀。
【谚语俗语第85句】:家雀变凤凰——越变越俏
【谚语俗语第86句】:一天,我和妈妈到地里拔草,我忽然看见一棵麦子长穗了,妈妈笑着说:“一穗二穗,一月上囤。”(河南·长垣)
【谚语俗语第87句】:【路路通】(惯)哪一条路都畅通。 比喻什么事情都能办成。
【谚语俗语第88句】:要想身体好,吃饭别太饱:要想身体好,天天要起早;要想身体好,睡觉不蒙脑。
【谚语俗语第89句】:【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谚)清明:清明节,在每年农历三月上旬,是传统习俗上坟祭祖之日。旧俗,清明祭祖归来,要折柳枝盘成圈戴在头上,据说不如此,青年人就会变成满头白发的老人。
【谚语俗语第90句】:【有吃刀子的嘴,还得有化刀子的肚】释义:比喻不仅要有决心,还要有真实本领。例句:当然,对待困难仅仅不怕是不够的,有吃刀子的嘴,还得有化刀子的肚,我们必须正视它,必须一个一个加以解决。
【谚语俗语第91句】: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
【谚语俗语第92句】:隔壁摇铃——听到呜(名)声,未见其人
【谚语俗语第93句】:【人望高头,水望低流】(谚)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之理;人往高处奔,这是人情之常。指人总是有向上的心理。 也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水往低。
【谚语俗语第94句】:【打是疼,骂是爱】(谚)指对后代或部下严格管教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护。也指夫妻之间的冲突常常是爱的表示。
【谚语俗语第95句】:【金戒指】“金戒指”原来并非定情之物,锁定姻缘,一定终身。“金戒指”原为“经戒指”,意即妇女经期应该戒止性生活,因“经”、“金”谐音而改名。早在汉代,宫廷已经盛行戴金戒指了,开始时,只限皇后和嫔妃戴,每逢皇后或嫔妃月经来潮时戴用,示意在此期间,帝王不可与之同房。因为月经一词在帝王面前是要避讳的“秽语”,不能直接说出,而当她的手戴“经戒指”时,帝王见了心里自然明白了。后来,王公宰相、文武百官的眷属相继效法,成为古代文明礼节与卫生的习惯,并逐渐风靡民间,演变为现在的金戒指,词义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谚语俗语第96句】:【去时留人情,转来好相见】(谚)指与人交往要宽容大度,留有余地。
【谚语俗语第97句】:【既来之,则安之】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在某种不太情愿的情况下,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或者安顿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论语·季氏》,其原文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顺我们.我们就要倡导文教德化来吸引他们,他们已经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就要好好安排他们,不能撒手不管。提倡的是以德服人。它的原意是对内说的,劝自己的人。而现在的意思是劝外来的人。这个词语的原意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意思已经相去甚远了。
【谚语俗语第98句】:我跟妈妈上山采药材,路上,我问妈妈每天都这么忙,心里难受不,妈妈打趣道:“忙碌的蜜蜂哪有悲伤的闲暇?”(河南·济源)
【谚语俗语第99句】:【冷手挝不着热馒头】(谚)挝(zhua):抓。馒头:馍馍。指冰冷的手难抓热馍馍。比喻时机不到办不好事,或方法不对头难办成事。 也作冷手难抓热馒头。 冷手抓不住热馍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