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歇后语,句句扣人心扉!
【谚语俗语第1句】:【没有主心骨儿】(惯)比喻没有主见。 女:容貌丑陋的女子。美女进了家门,丑女就会嫉妒。指丑恶假对美善真永远是不相容的。 也作美女入室,恶女仇之。 美女入市,恶女之仇。
【谚语俗语第2句】:【肚大如柳斗,神仙难下手】(谚)肚大:大肚子病,即臌(gu)症。柳斗:用柳条编织成的提斗。指臌症是不治之症。
【谚语俗语第3句】:【请神容易送神难】(谚)把神请来不难,把神送走却不容易。比喻请人容易,把人打发走却很难。 也作“接神容易送神难”。
【谚语俗语第4句】:【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释义:葵:蔬菜名,今称水芹菜,或指冬葵。早晨露水没干不掐葵叶,中午不在烈日下割韭菜。例句:掐秋菜,必留五六叶。不掐则茎孤;留叶多则秆大。)-L掐,必待露解。谚日:“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谚语俗语第5句】:【井水越打越来,力气越使越有】释义:人越干活、越锻炼,越有劲。例句:石山说:“我一点也没感到苦。井水越打越来,力气越使越有。下乡来,顺便挑点东西算什么。”
【谚语俗语第6句】:【听风就是雨】(惯)比喻听到一点传闻,就信以为真,甚至盲目采取行动。 也作听见风就来雨。 听见了风就以为是下雨。
【谚语俗语第7句】:【摆谱】“摆谱”指摆门面、摆架子、摆气派。是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那么,“摆谱”是怎么来的呢? 18世纪,清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和平局面的出现,再加上清朝实行“摊丁人亩”政策,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增加,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口已首次超过四亿,相当于解放初期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增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相对缩小,当时京师一带地区情况更是突出,再加上人为因素,清朝统治阶层八旗贵族在京郊跑马圈地,抢占良田,因此,人们不得不开始向人口稀少的东北和西北移民。这些从北京一带出来的移民,到达目的地后建立起了村落,安家落户,繁衍后代。由于老辈家都有家谱,于是大伙坐到一块,将各自家的家谱摆开,看看谁家的谱大,从而确立起不同家族在村里的地位。这就是“摆谱”。看来本义的摆谱和现代意义上的摆谱有相近之处,都是贪大。不过原意淡出,只剩铺张和显摆了。
【谚语俗语第8句】:一天中午,我们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吃午饭。突然,“啪”的一声,奶奶手里的饭碗掉到了地上。我一看,奶奶竟然睡着了。坐在一旁的爷爷笑着说:“瞌睡神,瞌睡神,瞌睡来了不由人。这话说得一点儿也不假呀!”(河南·林州)
【谚语俗语第9句】:【扶得东来西又倒】(惯)形容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也指事情多,忙了这头,那头又出了问题。
【谚语俗语第10句】:【子孙不如我,要钱干什么;子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谚)子孙后代不肖,给他们留财产干什么;子孙后代比自己强,给他们留财产又有什么必要。指子孙后代不论好坏,祖辈父辈都没有必要留财产给他们。
【谚语俗语第11句】:【鸟贵有翼,人贵有志】(谚)翼:翅膀。指鸟儿可贵的是有翅膀,可以自由飞翔;人可贵的是有志气有智慧,能够创建事业。
【谚语俗语第12句】:【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释义:跟着好人学好,跟着坏人学坏。例句:“要说也是,‘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那刘翠香整天跟秀真跑得那么近,还能对秀真说什么好话?”
【谚语俗语第13句】:千斤担子众人挑。
【谚语俗语第14句】:【乌龟撞石板——硬碰硬】(歇)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指以强硬的态度对待强硬的态度,针锋相对。也指两强相遇,互不相让。 也作“乌龟碰石板——硬碰硬”。
【谚语俗语第15句】:【千钱精神头钱买】(惯)千钱:泛指很多钱。头钱:一个钱,指钱少。 价值干钱的人才,被雇佣时只能得一个钱。指廉价出卖劳动力。
【谚语俗语第16句】:【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听了等于没听。或说:一个耳 朵听,一个耳朵出/左耳朵听,右耳朵冒/东耳朵进,西耳朵 出。成语:充耳不闻。老舍《正红旗下》:“对这些消息,他高 兴呢,就想一想;不高兴呢,就由左耳朵进来,右耳朵出去。”
【谚语俗语第17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谚语俗语第18句】:【吃着碗里,望着锅里】释义:形容不满足,太贪心。例句:“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
【谚语俗语第19句】:海底坑洼——摸不透
【谚语俗语第20句】:【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歇)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指争斗的双方都很强硬,互不相让。
【谚语俗语第21句】:【砸饭碗】(惯)比喻失业,没有了经济来源。
【谚语俗语第22句】:妈妈和婶婶为了一点儿小事吵了起来。奶奶告诉爸爸,爸爸说:“哪有牙齿不碰舌头的?妯娌们住在一起,小矛盾总会有的,过两天就好了。”(陕西·成阳)
【谚语俗语第23句】:【硬碰硬】(惯)1指以强硬的手段对付强硬手段。2指以强制的方法进行。
【谚语俗语第24句】:大伯家的猪糟蹋了二奶家的庄稼,他们两家在吵架。我对爷爷说:“就怨大伯,他为什么不把猪圈好呢?”爷爷说:“有活儿多插手,遇事少插嘴,你小孩家懂什么?”(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25句】:【 瘦狗莫踢,病马莫欺】指不可欺侮弱者或倒霉的人,要有 同情心。古华《芙蓉镇》:“瘦狗莫踢,病马莫欺,倒是胡玉音 觉得他落魄,有些造孽。”
【谚语俗语第26句】:【疏秧大肉,疏禾大谷】(谚)疏:稀疏。秧苗稀了,能使稻米丰满;禾苗稀了,能使谷穗硕大。指种庄稼,禾苗宜稀不宜稠,稀田的产量胜过稠田。
【谚语俗语第27句】:【风匣板修锅盖——受了冷气受热气】(歇)风匣:风箱。气:本指气体,转指欺负、欺压。指接连受气。
【谚语俗语第28句】:【 不见真佛不烧香】认准了有用的人,再去求他。电影《红 色娘子军》:“南某闯荡半生,这份家业,得来不易!不见真 佛,我是不能烧香啊!”
【谚语俗语第29句】:【家丑不可外扬】释义:家里的丑事不可对外宣扬。也指集体单位内部的丑,事不可让外人知道。“不可外扬”又作“不外扬”、“不可外谈”。例句:你们看什么?俺是吵家务,家丑不可外扬,你们倒来看笑话。一个个给我滚出去!
【谚语俗语第30句】:山狸猫上树——手脚利索
【谚语俗语第31句】:布袋里买猫——不知底细;听得见:看不见;抓迷糊
【谚语俗语第32句】:【快刀斩乱麻】此俗语比喻迅速果断地处理复杂问题。典出《北齐书·文宣纪》,据记载,北魏大将高欢有几个儿子,高欢想试验一下他们的才智,于是,发给每人一堆乱麻,让他们梳理整齐。别的孩子都在一根一根地整理,唯独排行老二的高洋找来一把快刀,几下就把乱麻斩断了。高欢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高洋回答说:“乱者需斩!”高欢听后十分惊异。后来高洋废掉东魏建立北齐,他就是北齐的文宣帝。不愧是“乱着须斩”,开出一片新天地。
【谚语俗语第33句】:【挨上染坊尽点子,挨上铁匠尽眼子】(谚)挨近染坊,衣服上不免沾上颜料的斑点;挨近铁匠,衣服上不免有被火星烧出的许多小孔。 指生活在什么环境下,就会受到什么影响。
【谚语俗语第34句】:我进步很快,老师夸我是锅炉烧足了的压力表——直线上升,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爸爸却说:“以后可要继续努力呀,希望你能凤凰头上戴牡丹——好上加好。”(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35句】:壁上种灯草——白费功夫;白费劲;枉费工
【谚语俗语第36句】:【惊蛰不冻,寒到芒种】释义: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日、6日或7日。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5日、6日或7日。惊蛰这一天如果不冷,寒冷的天气要持续到芒种。例句:惊蛰不冻,寒到芒种。记得惊蛰那天就不冷,天气反常,以后还有冷的呢。
【谚语俗语第37句】:【日亲日近,日远日疏】(谚)亲友之间,经常接触往来,关系自然亲近;如果不经常接触往来,那就自然疏远了。指亲友之间要经常联系,以加深情谊。 也作“日远日疏,日亲日近”。
【谚语俗语第38句】:【狗咬包子——露了馅儿】(歇)指泄露了机密,或暴露了真相。
【谚语俗语第39句】:【头枕着烙饼挨饿】见“枕着烙饼挨饿”。
【谚语俗语第40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惯)《三国演义》中描写:周瑜要火烧曹操战船,一切准备就绪,只因冬天没有东风,不能顺风势放火,因此而病。诸葛亮前来探病,索纸笔,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来诸葛亮“借”来东风,烧了曹操战船,曹兵大败。比喻事前什么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必要条件。
【谚语俗语第41句】:【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谚)指要想使自己的技艺达到惊人的高度,就必须下一般人下不了的苦功夫才行。 也作“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谚语俗语第42句】:拿了秤杆忘秤砣——不知轻重
【谚语俗语第43句】:【天高皇帝远】这一俗语比喻上层官僚不了解下情或比喻中央政权的力量达不到边远地区。“天高皇帝远”起源于北宋末年农民造反的响亮口号。北宋末年,浙江台州、温州一带大旱,很多百姓饿死。宋朝的京官和地方官员数量之多,超过历代,机构庞大,政府支出特别多。加上皇帝奢侈,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负担都转嫁到百姓身上。地方官员贪婪无度,作威作福,欺压百姓。于是天下大乱,农民纷纷起义。其中以浙江一带的方腊起义气势最盛。起义的农民在村子里树起造反大旗,旗上写着四句话:“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虽然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但宋王朝的统治根基已受到根本动摇。
【谚语俗语第44句】:【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味名贵的中草药。它的名字听起来挺古怪,它到底是虫还是草?1723年,法国人巴拉南在中国发现了冬虫夏草,把它介绍给了世界。1842年,真菌学家伯克利初步弄清楚了这个怪东西的真面目,发现它是一种叫虫草菌的子囊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虫上形成的。蝙蝠蛾在冬天到来时,把虫卵产在土里,一个月以后就差不多孵化成一条条胖胖的幼虫。这时候,早在一旁等候多时的一种叫虫草的真菌便使劲往幼虫的体内钻,开始专门吸取幼虫体内的营养。于是,整个冬天,幼虫体内都有这种寄生菌大量繁殖,使幼虫体内充满菌丝。等到第二年的5—7月,幼虫早已死亡,这种寄生菌就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在虫体顶部长出了3~5厘米,甚至10厘米的“草”,这“草”粗0.4—0.7厘米。这时候的虫体像三眼老蚕,外表深黄色,粗糙,背部有不少皱纹,腹部还有8对足,其中中部的4对足最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冬天看它是虫,夏天看它是草,人们也因此给它起了个“冬虫夏草”的怪名字。冬虫变草虽然可以说是虫和草的结合体,却既不属于虫,也不属于草,它是一种菌藻类生物,大多分布在中国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区。冬虫夏草除含有对人体非常有益的虫草酸外,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所以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最近由于商家炒作,身价蹿升,直逼黄金。
【谚语俗语第45句】:【八月十五大过年】释义:指中秋节比过年还重要。例句:至于姑娘们,这一天则是无论穷富,外表上看来总是比平时快活的,其原因是她们都忙着拜月。有句俗话:“八月十五大过年。”
【谚语俗语第46句】:【肥猪拱庙门——自来】(歇)指自己送上门来。
【谚语俗语第47句】:【不是诸葛亮,就是刘伯温】释义: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演义》把他描写成足智多谋、能掐会算、未卜先知的人物。刘伯温:刘基,字伯温,明初政治家、文学家,《英烈传》小说把他描写成一个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人物,朱元璋称帝,把他比为诸葛亮。形容人能掐会算,未卜先知。例句:哎呀!小彭嘞小彭,你不是诸葛亮就是刘伯温,你怎么晓得我要轴承呢?
【谚语俗语第48句】:【矮子看戏——见人道好,他也道好】.(歇)矮子挤在人群里看戏,并未看见,只好随人说长道短。多指自己没有主见,附和他人意见。
【谚语俗语第49句】:爸爸招待客人喝酒时,每次都留些酒在杯里。妈妈笑着说:“打不过人又不在乎这一掐,能喝就喝,不能喝就算。”(江苏·泗阳)
【谚语俗语第50句】:【为朋友两肋插刀】帮助朋友,不惜牺牲自己。朋友,也可 换成其他亲近的人。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这就是 说,姓高的走江湖,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
【谚语俗语第51句】:我和爸爸比个子,可是站在凳子上还没到爸爸的鼻子处,我很不服气。妈妈在一边笑着说:“你真是关公面前耍大刀,郑海霞面前比身高。”(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52句】:【辕门】“辕门”是古代的军营之门。如京剧《辕门斩子》,因杨宗保在两军阵前私自招亲,其父杨六郎在辕门怒而斩子,后被众将劝解而得救。此词源出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两军作战是在马拉着的战车上进行的。当军队宿营或驻扎时,为防止敌人袭扰攻击,兵士们就将战车围成圆形以为屏障。为了便于出入,就在合适的位置留有出口,则以两车相向成为门,因车辕相对,故名“辕门”。由于约定俗成,因袭相传,由车战转为马战,虽战车早被淘汰,凡遇安营扎寨,仍用“辕门”一词,并推而广之,把一些高级军事衙署的正门也称“辕门”了。
【谚语俗语第53句】:【三句甜,两句苦】(惯)指一会儿软的,一会儿硬的,连劝带吓唬。 也作三句苦,两句甜。 三声紧,两声慢。
【谚语俗语第54句】:吃饭舔碗边——穷相毕露;吝啬鬼
【谚语俗语第55句】:【自屋里做大】(惯)比喻在家里称王称霸。
【谚语俗语第56句】:【轻伤不下火线】受伤不休息,坚持工作。李存葆《山中那 十九座坟茔》:“近几天来,指导员连续表扬他,号召全连向 他学习,轻伤不下火线。”
【谚语俗语第57句】:【掉片树叶子都怕打破头】见“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
【谚语俗语第58句】:一个并房的病友——同病相怜
【谚语俗语第59句】:【凤凰落到老鸦群里】(惯)比喻优秀的人才或美丽的女子生活在贫穷、落后的人群中。
【谚语俗语第60句】:【墙上画的饼——好看不中吃】(歇)指空有好看的外表而无实际作用。
【谚语俗语第61句】:【山不转路转】(谚)山是固定的,不会转动,但围绕着山转的路却是可以随意铺修的。比喻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也作山不转路转,石头不转磨转。 山不转路转,河不转水流。
【谚语俗语第62句】:【属暖水瓶的——外头冷.里头热】见“暖水瓶儿——外面冰凉,里边热乎”。
【谚语俗语第63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释义:东西总是依照种类聚集在一起,人总是一群一群地分开。常比喻坏人总是与坏人勾结在一起。例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黑鬼对黑鬼,又不碍着谁。
【谚语俗语第64句】:香火棍搭桥——难过
【谚语俗语第65句】:【难将一人手,掩尽天下目】(谚)掩:遮盖。比喻一个人所做的丑事、坏事,很难瞒得过天下众人。
【谚语俗语第66句】:飞机上扔石头——落千丈
【谚语俗语第67句】:【一个(姓)字分不开】释义:说明一家人,分不开。例句:“一个‘李’字分不开,兄弟毕竟是兄弟!”
【谚语俗语第68句】:【好汉不怕出身低】(谚)指好男儿贵在有真才实学,能自立自强,不在乎出身门第的高下贵贱。 也作好汉不怕出身贱。 英雄何论出身低。
【谚语俗语第69句】:【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歇)本指算盘珠子用手拨才会动,转喻人做事很被动,没有人督促就不会去干。
【谚语俗语第70句】:【簸箕大的手,掩不住众人的口】(谚)簸箕:用竹篾或竹条编成的器具。即使手掌大得像簸箕,也难以遮住大家的口不让说话。指再大的权势也无法不让人品评议论。 也指有了丑事就不可能不让人们传播。
【谚语俗语第71句】:六月间狗吐舌——热出来的
【谚语俗语第72句】:宁犯天公怒,莫惹众人恼。
【谚语俗语第73句】:【钝刀子割肉】释义:比喻做事不干脆,不痛快。例句:疲疲沓沓的工作作风,拖拖拉拉的工作效率,岂不也是用“钝刀子割肉”。
【谚语俗语第74句】:【棒头出孝子】(谚)旧指要想使儿子将来孝敬老人,必须从小对他严加管教,乃至体罚惩戒。 也作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 箸头:筷子,指好吃好喝,一味溺爱娇养子女。 棒打出孝子,娇惯养逆儿。
【谚语俗语第75句】:【民不举,官不究】无人检举控告,则官府不加追究。郑义 《老井》:“那种事,民不举,官不究,人家段家不告,用得着咱 穷操心?”
【谚语俗语第76句】:船上迈步——越走越窄
【谚语俗语第77句】:【翻老皇历】释义:皇历:历书。岁月更换了,翻看旧历书无用。比喻只知按老经验办事。例句:咱不能净翻老皇历呀!党早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走其他国家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边一步一步爬行。
【谚语俗语第78句】:小偷报警一贼喊捉贼
【谚语俗语第79句】:【好鹰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兽】释义:比喻行为要光明磊落,昧良心的事不做。例句:巴满贡追上几步,又气又笑地拦住她:“你把话说明白呀!好鹰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兽,赫哲人办事都在明处。”
【谚语俗语第80句】:属竹子的——心里空虚
【谚语俗语第81句】:【楷模】是自然界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系落叶乔木,果实红色,形为椭圆,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日“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模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清康熙年间遭雷击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名日“楷亭”,碑与亭今都完好。但模树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载:“……临川吴文正公澄间日‘楷模二字假借乎?’日:‘取义也’。日:‘何以取木为义?’日:‘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出淮南王安《草木谱》’。”这儿提到的模树很神奇,其叶随时令而变,因其各季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便为诸树榜样。后世以树喻人,故把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以及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为“模范”。两种神奇的树木合在一起,即为“楷模”。
【谚语俗语第82句】:【老实的终须在】(谚)为人老实厚道,最终会有个好结局。指人要老实,才能长久。 也作“老实常常在,奸狡是祸害”。 奸狡:为人奸诈狡猾。
【谚语俗语第83句】:快放晚学的时候,下了很大的雨。我说早上听到了雷声,老师说:“是啊,早雷不过晚,夜雷下三天。”(浙江·安吉)
【谚语俗语第84句】:家雀儿跟着夜猫子飞——白熬眼:吃食的吃食,熬跟的熬眼
【谚语俗语第85句】:【 骑马吃豆包】露馅儿馅儿掉在路上,路、露谐音,借指露 出破绽。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咱们回去,可别‘骑马 吃豆包——露馅儿’!”
【谚语俗语第86句】:【佳人有意郎君俏,红粉无情子弟村】(谚)佳人、红粉:均指俏美的女子。村:粗野,俗气。女人看中某个男子,就觉得他俊气;女人看不上某个男子,就觉得他粗野。指男子在女人眼中的美丑,就看对不对胃口。
【谚语俗语第87句】:我去姥姥家吃饭,姥姥说:“今天我们做鱼吃。”从来不做饭的舅舅说:“今天我给你们来个老鼠掀帘子——露一手。”(河南·焦作)
【谚语俗语第88句】:【是真难假,是假难真】(谚)真的就是真的,不能变成假的;假的就是假的,不能充成真的。指真与假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不容混同。 也作是假不能真,是真不能假。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谚语俗语第89句】:【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见“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谚语俗语第90句】:【艄公多了打烂船】(谚)艄公多了,没了专一的航行方向,船就会失事。比喻主事人一多,瞎乱指挥,就无法办好事情。
【谚语俗语第91句】:【 掉进冰窟窿使人寒心。】成语:不寒而栗。张孟良《儿女 风尘记》:“又似三九天掉进冰窟窿,直打寒战,字字像冷箭 射在心尖。”
【谚语俗语第92句】:【宁看贼挨打,不看贼吃耍】(谚)指看贼挨打受罚可以儆戒自己,而看贼用偷来的钱吃喝玩乐,则容易受邪恶的引诱。
【谚语俗语第93句】:【东家不知西家苦,南家不知北家难】(谚)西家的苦处,东家不知;北家的难处,南家不知。指家家都有说不出的苦处和难处,只是别家不知道罢了。 也作“东家不知西家,一家不知一家”。
【谚语俗语第94句】:【女子无夫身无主】见“男子无妻财无主,妇女无夫身落空”。
【谚语俗语第95句】:白衣秀士王伦当寨主——容不得人
【谚语俗语第96句】:【跌进闷葫芦里】(惯)比喻纳闷、迷惑不解。 也作“掉进闷葫芦里”。
【谚语俗语第97句】:【不蒸包子蒸(争)口气】(惯)蒸口气:谐“争口气”。争气:要强,
【谚语俗语第98句】:擀面杖升云天一诽谤(飞棒)
【谚语俗语第99句】:八个麻雀抬轿子——担当不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