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超经典民间俗语经典谚语,句句精辟 深入人心

【歇后语第1句】:玻璃掉在茅坑里——又滑又臭

【歇后语第2句】:【打补丁】(惯)比喻弥补工作中的不足或疏漏之处。

【歇后语第3句】:【游僧撵住持】(惯)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住持:主持一个佛寺的僧尼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比喻外人赶走主人。

【歇后语第4句】:【 长痛不如短痛】处理为难事件,不如干脆,以免日后长期 痛苦。贾平凹《废都》:“即使唐宛儿走了,庄之蝶保不准将 来还有个张宛儿、李宛儿的,与其这样,长痛不如短痛,罢了 罢了。”

【歇后语第5句】:脚生鸡眼臀生疮——坐立不安

【歇后语第6句】:【放响炮】(惯)比喻明确地作出某种承诺。

【歇后语第7句】:【叫化子唱戏——穷开心】(歇)指人陷入穷困境地,却故作欢乐,自寻开心。常含讥讽意味,有时用作自嘲。 也作“叫花子唱戏——穷快活“。

【歇后语第8句】:【光吃进,不吐出】释义:形容人吝啬,只往里进,不往外拿。例句:乡亲们哭了,有的擦着眼泪,朝刘九兴应着:“是啊!”有的深知王武氏“光吃进,不吐出”的脾气,暗暗摇着头。

【歇后语第9句】:【驸马】“驸马”是皇帝的女婿。这一称谓是怎么来的呢?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相传,楚汉相争时,每当两军交战时,刘邦便会专门坐在一辆由两人驾驭的马车上指挥战斗。马车上共有三个座位,刘邦坐在后面的位置,前面设两个座位,为车夫所坐,分为“正马”与“副马”,一正一副,轮流驾驶马车,俨然现在的火车司机,一正一副。有一日,刘邦与项羽激战,刘邦大败,落荒而逃,项羽乘胜追击。此时,刘邦左右只剩下了两个车夫和十几名将士。不料,正马被乱箭射死,在这危急关头,副马顿生一计,他把自己的红袍脱下,与刘邦的黄袍对换了一下,让刘邦从马车上跳下来,自己继续挥舞马鞭,赶车向前方奔去。项羽的人马都把穿黄袍的当做刘邦,拼命追赶,当赶上马车时,车上已空无一人,只留下一件黄袍。原来副马早已跳车逃跑了。后来刘邦当了皇帝,把此事一直记在心上,为了报答副马的救命之恩,便四处张贴皇榜寻找副马。找到后,官封都尉,刘邦还将小女儿许配于他,人称“副马都尉”,后因“副马”一词不雅,人们便将其改成“驸马都尉”。自此,驸马便成了历代皇婿的代称了。其二,据历史记载,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驸马都尉本是汉代官职,是皇帝的近卫侍从官之一。这个官职从汉武帝时开始设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担任。史书记载,真正将公主的丈夫专称为“驸马”是魏晋以后。曹魏时的何晏,因为与公主结婚,所以凭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驸马都尉一职。还有晋代注《左传》的杜预娶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是司马懿的女婿。后来司马炎称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授杜预为驸马。东晋的刘惔、桓温是明帝的女婿,也都做了驸马。从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以封号,一律称“驸马”,自然也就不再是官职了,而成了皇帝女婿的代称。

【歇后语第10句】:【乌龟吃了萤火虫——心里明】(歇)萤火虫:昆虫,腹部末端有能发光的器官。明:本指明亮,转指明白。指心里很清楚、明白。

【歇后语第11句】:【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韩信,淮阴人,西汉刘邦手下的将 领。有一次刘邦问他能够指挥多少军队作战,他回答说: “臣多多而益善耳。”借指越多越好。《续孽海花》:“不要注 重在一人,我们应当乘时事危急,组织团体,集合人才。如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歇后语第12句】:【—花引来万花开】发生了好的影响。成语:发扬光大。 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光有英雄事迹而没有哺育英 雄的经验,好比收获了庄稼而没有留下种子,既不能一花引 来万花开,更不能体现园丁的辛勤。”

【歇后语第13句】:【属狗熊的——记吃不记打】(歇)指人只贪图眼前利益,不记取挨打吃亏或受苦难的教训。含讥讽或责骂意。

【歇后语第14句】:【白天游街走四方,夜晚熬油补裤裆】不抓紧时间,不务正 业。或说:白天逍遥走四方,夜里熬油补衣裳。类似的:白 天满街打话,下晚点灯剥麻。成语:游手好闲。刘江《太行 风云》:“呀,白天游门走四方,黑夜点灯补裤裆,也不知道你 活计是多是少。”

【歇后语第15句】:吃米不记种田人——忘本

【歇后语第16句】:半空里点灯——有高招

【歇后语第17句】:刘备三请诸葛亮——净找明白人

【歇后语第18句】:【见恶不除三分罪】见到坏人坏事应该制止,否则就等于 犯罪。类似的:见蛇不打三分害。汪幸福《浪迹台湾岛》: “见恶不除三分罪。我代表警察分局正式决定,从现在起, 收缴餐馆的营业牌照,并罚款三十万元台币。”

【歇后语第19句】:【毛裢口袋倒西瓜——一会儿就倒完】(歇)毛裢口袋:用毛蓝色厚布或麻布制成的口袋,长方形,农家常用来装麦子等粮食。倒:本指倾倒,转指倾诉。形容人说话痛快,一口气全说出来。 也作“毛蓝口袋倒西瓜——一口气倒个干净”。毛蓝:比蓝色略浅的颜色。

【歇后语第20句】:爸爸总提防我结交品质不好的同学。他说:“学坏没有种,就怕别人拱。”(安徽·临泉)

【歇后语第21句】:【少不舍力,老不舍心】见“老不舍心,少不舍力”。

【歇后语第22句】:【叫化子买米——只有这一升】(歇)升:容量单位,10升等于1斗,谐“身”。指衣服只有一身。

【歇后语第23句】:前天,我家收到了大伯从部队来的信。信中写道:“……一根线,容易断;千根线,能拉纤。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靠的是前线军民万众一心的抗洪精神和后方的大力支援。”(浙江·绍兴)

【歇后语第24句】:【船到桥头自然直】桥洞较窄,迫使船身直线前进。谓有 办法解决,不必担心。台湾琼瑶《几度夕阳红》:“船到桥头 自然直,今年,我想他是没问题了。有人会为他想办法的。”

【歇后语第25句】:【 耗子扛枪,窝里反】指内部起哄。电视剧《绍兴师爷》:“你 就是耗子扛枪窝里反,专会欺辱自己人。”

【歇后语第26句】:【捣叉子】(惯)指故意挑毛病。

【歇后语第27句】:【咸吃萝卜淡操心】(惯)指人爱管闲事,瞎操心。

【歇后语第28句】:在捐资建校大会上,爷爷一下子就捐了一千元,妈妈有些不高兴。回到家,爷爷说:“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咱得看远点儿。”(河南·鄢陵)

【歇后语第29句】:口袋里装钉子一个个想出头

【歇后语第30句】:【捆绑不成夫妻】(谚)指婚姻是要男女两相情愿的,不能使用强迫的手段。

【歇后语第31句】:三姐总是抱怨单位工作辛苦,一连调换了三四家工厂,还是不满意。奶奶劝她:“别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又没柴烧,知足吧!”(江苏·泰兴)

【歇后语第32句】:桃花潭水深干尺——无与伦比

【歇后语第33句】:【 烧的纸多,惹的鬼多】好心惹麻烦。赵树理《老定额》:“烧 的纸多,惹的鬼多!我也觉得定额太细了,有毛病。”

【歇后语第34句】:鹅卯石砌墙根——根基不稳

【歇后语第35句】:【掰开指头算一算】仔细算算。掰,也说:扳,以动作显示 计算。老舍《四世同堂》:“你掰开手指头算算,吃过我多少 顿饭,喝过我多少酒、咖啡,说句不好听的话,我要把那些东 西喂了狗,它见我都得摇摇尾巴!”

【歇后语第36句】:有道数学题,爸爸讲了半天我还是不明白。爸爸急得点着我的头说:“难道你的脑筋都是直的,怎么连一点弯都不会转啊?”(河北·迁安)

【歇后语第37句】:姑姑刚把表弟上大学的钱凑齐,表弟却因贪玩儿摔断了胳膊,姑夫心慌的老毛病急得也犯了。姑姑无奈地说:“真是十个坛子九个盖儿,怎么盖也盖不住啊!”(内蒙古·集宁)

【歇后语第38句】:【母慈悲,儿孝顺】(谚)母亲对儿子慈爱,儿子就对母亲孝顺。指母慈子孝,不是单方面的,母亲的慈爱会激发儿子的孝顺行为。

【歇后语第39句】:【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谚)坐着站着不劳动,山也能吃空,地也能吃塌。指只消费不生产,只支出没收入,产业再大也会耗尽。

【歇后语第40句】:【山高高不过太阳】释义:比喻压不过长辈或强者。例句:原来这贾芸最伶俐乖巧,听宝玉这样说,便笑道:“俗语说的,‘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虽然岁数大,山高高不过太阳。自从我父亲没了,这几年也无人照管教导。如若宝叔不嫌侄儿蠢笨,认作儿子,就是我的造化了。”

【歇后语第41句】:【拔草去寻蛇】释义:比喻存心寻找差错。例句:思量拔草去寻蛇,这回却没蛇儿弄。平常家里没风波,总有良平也无用。

【歇后语第42句】:【吃着碗里,望着锅里】释义:形容不满足,太贪心。例句:“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

【歇后语第43句】:【姓氏】“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后来专指姓。然而在远古时代,“姓”与“氏”却有着严格的区分。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当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应运而生。它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起着“明血统”的作用。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所以规定同姓不可通婚,实行氏族外婚制,所以,“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氏”则起源于父系社会。由于人口的增多,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这样同姓便衍生了许多分支就称为“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和氏则成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故有“氏以别贵贱”的说法。到春秋战国时,社会发生了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了混乱,姓与氏逐渐混同。秦朝时,姓氏合一,通称为姓。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

【歇后语第44句】:【染坊铺出不得白】(谚)染坊铺:染纱染布的作坊。染坊里不会出白纱白布。指已构成的事实就难以复原。也比喻什么环境会熏陶出什么样的人。 也作染房里不出白布。 染缸里拿不出白布来。

【歇后语第45句】:【耳闻不如目见】(谚)耳朵听来的,不如亲眼看到的准确可靠。指耳听是虚的,眼见是实的。 也作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身受。 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亲历。 耳听不如眼见,眼见不如手摸。

【歇后语第46句】:【挑字眼儿】(惯)指挑人措词用字上的小毛病。

【歇后语第47句】:【冷手挝不着热馒头】(谚)挝(zhua):抓。馒头:馍馍。指冰冷的手难抓热馍馍。比喻时机不到办不好事,或方法不对头难办成事。 也作冷手难抓热馒头。 冷手抓不住热馍馍。

【歇后语第48句】:妈妈工作忙,总没空去看望姥姥。姥姥叹息道:“唉,娘疼孩儿没缝儿,孩儿疼娘没空儿。指望不得呀!”(河北·黄骅)

【歇后语第49句】:【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拿眼看一看】(谚)听别人说千道万,终究是听来的,不如自己亲眼过目,才是真切的。指耳闻不如目见,听得再多也不如目睹可靠。

【歇后语第50句】:爸爸下岗后,想买一台玉米营养面条机,又怕生意不好,犹豫不决。妈妈鼓励他说:“树是人栽的,路是人开的,试一试吧!”(山西·平陆)

【歇后语第51句】:【装一佛像一佛】(惯)比喻装什么人像什么人。

【歇后语第52句】:我做了错事,爸爸批评我,我还笑。妈妈生气地说:“你这大萝卜脸,不红不白的,可真够呛!”(辽宁·锦州)

【歇后语第53句】:【 行得春风,指望夏雨】指因果关系,做事会有结果。类似 的:行了秋风,望下了雨。明代《警世通言》:“我施某也不是 无因至此的,行得春风,指望夏雨!当初我们做财主时节, 也有人求我来,却不曾恁般怠慢人!”

【歇后语第54句】:珠穆朗玛峰点灯——最高明

【歇后语第55句】:【光棍点到为算】(谚)对精明人说话,不必细说,意思点到即可。指精明人心有灵犀,一点就明。 也作“光棍一点就透,傻子棒打不回”。

【歇后语第56句】:【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不管外表如何,以实 际效果来判断好坏。类似的:不管黄牛黑牛,能拉犁的就是 好牛。浩然《金光大道》:“你何必这么死板、机械呢?不管 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歇后语第57句】:【一刹那】“一刹那”表示时间极短,它是梵语的音译,是古印度最小的时间单位。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中提到:“时间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咀刹那,六十咀刹那为一臘缚,三十臘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这样算来,一刹那约合现在的0.013秒,比一念0.018秒还少了0.005秒,真是够短的。从目前这些时间称呼看,一刹那是最短的。

【歇后语第58句】:【狗头上顶不了四两油】(谚)狗生性爱吃油脂,只要有点油脂,早被它吃得干净。比喻浅薄的人一旦发迹,便会表现得非常轻浮。

【歇后语第59句】:哥哥下地干活,中午没回来吃饭,妈妈说:“少不了他的,中午不动锅,晚上一样多。晚上一顿就补起来了。”(河南·商丘)

【歇后语第60句】:【有的向灯,有的向火】(惯)指有人向着矛盾的这一方,有人向着那一方。

【歇后语第61句】:外婆今年六十八岁了,可她还是闲不住,不是做针线活,就是学着使用天然气灶给我们做饭。我和妈妈都劝她要注意休息,争着从她的手中抢下家务活来干。外婆却微笑着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未学到。我要积极学习,发挥余热啊!”(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62句】:【—锹挖不出井来】做事要有步骤,不可能一蹴而就。类 似的:一斧子砍不倒大树。周立波《暴风骤雨》:“随便干啥, 都不能一下子就干好的。不是一撅就挖出个井来,得慢慢 挖,不能心急。”

【歇后语第63句】:包公铡陈世美——大快人心;皇亲国戚不例外

【歇后语第64句】:【碰钉子】(惯)比喻遭人拒绝、斥责或遭受失败、挫折。

【歇后语第65句】:【面糊盆里磨镜】(惯)面糊:用面粉打成的糨糊。在糨糊盆里磨镜子,镜面永远也不清楚。形容人不清白。

【歇后语第66句】:【人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谚)指人能因为技不如人而感到羞愧,才会深感自己的技艺不高,需要更加刻苦地磨练。

【歇后语第67句】:出了澡堂进茶馆——里外涮(骗局)

【歇后语第68句】:【一不做,二不休】(谚)指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干到底。

【歇后语第69句】:【大船烂了还有三千个钉】见“船烂还有三干钉”。

【歇后语第70句】:【日落三条箭,隔天雨就现】释义:太阳落山时,天空如有三条箭形云,第二天就会下雨。例句:麦子收到第四天,竞赛正搞得热火朝天,我们发现有雨情了。先是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发现天空上有三条箭形云,按照农谚说:“日落三条箭,隔天雨就现。”

【歇后语第71句】:【丢去东洋大海】(惯)东西扔到大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喻东西白扔了,再也回不来。也比喻彻底忘掉。 也作丢到东洋大海。 抛在东洋大海里。

【歇后语第72句】:【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哪】释义:哼啥二将:佛教守护庙门的两个神,形象威武凶恶,看了使人害怕。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他们两个被描写成有法术的督粮官,一个鼻子里哼出白气,一个口里晗出黄气。后来用“哼哈二将”比喻有权有势的人手下的两个得力帮手;也比喻狼狈为奸的两个帮凶。哼哈二将虽然不镇庙,可是还能起吓唬人的作用。比喻有某种身份的人,在客观上就起某种作用。例句:有咱们在干部里面掺和着,不管他拿咱们当不当神仙拜,咱们俩总是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哪。

【歇后语第73句】:【 养熟的鸟也会飞走】指限制不了行动自由。汪曾祺《大淖 记事》:“这种事在大淖这个地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养熟 的鸟还有飞走的时候呢,何况一个人!”

【歇后语第74句】:【没缝也要下蛆】(惯)蛆:苍蝇的幼虫。比喻无中生有,造谣生事或寻衅闹事。

【歇后语第75句】:【有状元徒弟,没状元师父】(谚)状元:旧时科举殿试第一名,也泛指各行业中的拔尖人物。指徒弟的技艺往往超出师傅。

【歇后语第76句】:【看见坟堆儿就磕头】(惯)比喻不了解情况,对人盲目恭敬。

【歇后语第77句】:【取得真经是唐三藏,闯下乱子是孙悟空】孙悟空保护唐僧 去西天取经,出了事都怪孙悟空,取经的功劳都归唐僧,事 出《西游记》。意为功劳归自己,错误推旁人。或说:取得真 经唐僧受,惹下祸来行者当。柳青《种谷记》:“说得好听! 取得真经是唐僧,闯下乱子就是孙悟空?我不去!”

【歇后语第78句】:【又想吃,又怕烫嘴】(惯)比喻既想得好处,又怕付出代价。 也作“又想吃又怕烫”。

【歇后语第79句】:【珍珠土里埋】没有人赏识,处于困境。或说:珍珠落在粪 堆上。刘绍棠《芳草满天涯》:“我不能再看着你珍珠土里 埋,打算提拔你到公社当脱产干部。”

【歇后语第80句】:【下河窟窿下河填】指用自身的力量解决。赵树理《邪不 压正》:“我看不用等!羊毛出在羊身上,下河窟窿只能下河 填,高工作员也给咱带不来一亩地!”

【歇后语第81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则俗语的意思是形容身为其事的人反而糊涂,犹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源自宋欧阳修《新唐书·元澹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这段话是唐朝的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的本子呢?玄宗觉得说的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呢?”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修订,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指下棋,围观者清,确实如此。

【歇后语第82句】:【不怕凶,只怕穷】(谚)凶:蛮横。 指不怕欠债人不讲理,就怕他穷得一无所有,债主也就毫无办法。

【歇后语第83句】:土地爷逮蚂蚱——慌了神

【歇后语第84句】:【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良心】天地作证,凭良心做事。袁 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良心;我 要是三心两意,叫我挨枪子儿。”

【歇后语第85句】:【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歇)小葱青色,豆腐白色,拌在一起青白分明。青:谐“清”。形容行为清白。也形容非常清楚明白。 也作“小葱拌豆腐——青是青,白是白”。

【歇后语第86句】:【起了风,少不得要下点雨】(谚)风是雨头,既然风起了,跟着或大或小总要下点雨。借指对方既然已经提出了条件,总得多少有点表示。

【歇后语第87句】:【跑了一条大鱼,捞了一网虾】比喻收获不大,没有达到预 期目的。周立波《暴风骤雨》:“‘跑了?’好些人同声惊问。 ‘这才是跑了一条大鱼,捞了一网虾。’花永喜说。”

【歇后语第88句】:羊儿叫狼——咩咩咩(慢慢慢)

【歇后语第89句】:【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谚)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晚为元宵节,也称灯节。今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要是云层遮住月亮,明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就要下雪。指中秋节和元宵节的云雨天气是相互关联的。

【歇后语第90句】:【两节甘蔗不能一口咬】释义:比喻有计划按步骤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例句:马远甫望着他们的背影,自己跟自己说:“那不好。要干也得一个一个来,两节甘蔗不能一口咬呀!”

【歇后语第91句】:【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释义:要尽量帮助别人,原谅别人。例句:三藏扯住道:“徒弟,常言说得好: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

【歇后语第92句】:体弱病欺人,健康人欺病。

【歇后语第93句】:乌龟找甲鱼——路货

【歇后语第94句】:【哪一炉香都得烧】处处求人,不能得罪人。西戎《在招待 所的日子里》:“如今办事,哪一炉香烧不到也不行!”

【歇后语第95句】:【背着石头上山】(惯)比喻徒劳无益。

【歇后语第96句】:麦芒掉进针眼里——巧上加巧

【歇后语第97句】:二月二拜年——瞎拜(瞎掰);瞎献情

【歇后语第98句】:妈妈从筐里拿起一个白萝卜,一看外边让老鼠给啃了,里边又糠了。妈妈说:“真是黑心萝卜虫窜了,里里外外全占了。”(河北·蔚县)

【歇后语第99句】:【穷家富路】见“贫家富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08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