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俗话民间俗语,让人爱到骨子里!
【歇后语第1句】: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
【歇后语第2句】:【心急喝不了热锅粥】谓操之过急,达不到目的。类似的: 性急吃不上热豆腐。陆文夫《围墙》:“其实大可不必,心急 吃不了热粥,你不让虱子叮,就得被蛇咬,脱光了膀子是会 伤风的,这是经验。”
【歇后语第3句】:【马屁拍在马腿上】(惯)比喻讨好别人却不合人心意,反而讨了没趣。 也作“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
【歇后语第4句】:【打肿脸充胖子】要面子,硬充好汉。类似的:鼓着腮帮去 充胖。巴金《谈(秋)》:“他宁肯有病装健康人,打肿脸充胖 子,不让任何一个人知道真实情况。” 当面鼓,背后锣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两面派。类似 的:人前一面鼓,人后一面锣。汪幸福《浪迹台湾岛》:“商人 那种人前一面鼓,人后一面锣的本领,自然运用得娴熟自 如。”
【歇后语第5句】:包老爷的作风——铁面无私
【歇后语第6句】:【借梯子下楼】(惯)比喻利用机会摆脱困境。 也作借梯子下台。 借台阶下去。
【歇后语第7句】:【乘兴而来,败兴而去】释义:败兴:兴致被破坏,情绪低落。高兴地前来,扫兴地回去。“去”又作“返”。例句:这样,汪逆便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他的以伪中央、伪党来统辖南京与华北的野心,已经碰回去一半。
【歇后语第8句】:近视眼捉蚂蚱——瞎扑打
【歇后语第9句】:【人怕齐心,虎怕成群】人齐心,力量巨大;虎成群,凶猛可 怕。意即团结就是力量。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人怕齐 心,虎怕成群,咱们要齐了心,也能闹成赵家沟那样。”
【歇后语第10句】:【万年历】在历法中,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万年历”可推算出前、后若干年的具体日期。由于前后跨度时间长,人们称之为“万年历”。其实,这是对“万年历”一词来源的误解。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时间的日晷,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360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于是,祖乙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天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头银发。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原来,《万年历》是以创立者的名字命名的。
【歇后语第11句】:【七个头,八个胆】(惯)形容人胆子非常大。
【歇后语第12句】:若要健,天天练。
【歇后语第13句】:【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见“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歇后语第14句】:【城楼上雀儿——好耐惊耐怕的虫蚁儿】(歇)城楼:修建在城门洞上的楼,用来瞭望敌情和指挥作战。虫蚁儿:方言,称麻雀一类的小鸟。比喻见过世面,经得起惊吓的人。
【歇后语第15句】:【打免的不嫌兔多,吃鱼的不怕鱼腥】释义:比喻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嫌多、嫌不好。例句:以前,咱是避着他们走;往后,就得迎着他们走,不然,到哪搭去弄枪?打兔的不嫌兔多,吃鱼的不怕鱼腥,瞅准了,得下手时就下手,枪不就到了咱的手里么?
【歇后语第16句】:耍戏法的敲锣——耍变了
【歇后语第17句】:今年与去年相比是一个丰收年。爸爸说:“这就像小秃长个脸面胡——缺处有补。”我建议把一部分粮食卖掉,可爷爷说:“庄稼佬生得怪,东西越贵越不卖。”(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18句】:【蠓虫飞过都有影】释义:蠓虫:蠓科的昆虫,比蚊子小,能叮咬人、畜,传染疾病。比喻人经过某处或做什么事情,总会留下形迹。例句:“蠓虫飞过都有影,何况是常常圣旨来到,能够瞒住谁?”
【歇后语第19句】:见了骆驼说马肿背——少见多怪
【歇后语第20句】:姐姐是个中等个,可她总是想再高点儿,再瘦点儿。妈妈说:“不高不矮好人才,不胖不瘦精神够。你为啥总不知足呢?”(河南·偃师)
【歇后语第21句】:【军礼】“军礼”即军人的礼节气,通常包括举手礼、注目礼、举枪礼等。军礼潇洒英姿,整齐划一,甚是好看。军礼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当年,英国海军在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凯旋的将士们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在大会上,女王亲自为有功将士颁发奖章。当时,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特规定参加授奖将士不得平视女王,要用手背遮住眼部。这个动作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各国军队的军礼。
【歇后语第22句】:飞机里伸出个巴掌来一高手
【歇后语第23句】:扶着栏杆上楼梯——稳步上升
【歇后语第24句】:【杀人不见血】(惯)杀了人连血迹都没有。形容人很阴险,害人不留痕迹。
【歇后语第25句】:【—竹篙打倒—船人】撑船用竹篙,船上人被打无法躲避。 指伤人太多。高云览《小城春秋》:“咱把话扯明白,今天不 是谁跟谁过不去,扫大伙儿的脸的是你!你,一根篙竿压倒 一船人!”
【歇后语第26句】:鱼鹰逮鱼——全凭一张嘴
【歇后语第27句】:【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语一般两句连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过去封建时代,用来激励人们上进好学,形容读书的重要性和好处。那么,它源自何处呢?它源自宋真宗的《劝学诗》,诗中写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使他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人们受其启发,又续貂一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也不知道人们是有意逢迎皇帝,还是寒碜皇帝,反正“颜如玉”不如“黄金屋、千钟粟”格调高雅。不管怎么说,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给冷落了。以上三句诗,无非是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读了书,有钱花;读了书,有饭吃;读了书,有娇娘。有的少年为此追逐名利享受,误入歧途。毛泽东也曾向少儿劝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才是正道。
【歇后语第28句】:【一路荣华到白头】(惯)指一生官运亨通,富贵显达。多用作祝福之语。
【歇后语第29句】:张果老骑毛驴——背道而驰;往后看
【歇后语第30句】:灵堂上唱大戏——有哭有乐
【歇后语第31句】:【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打不死老虎,要被老虎吃掉。对方 危险,斗争中不可疏忽大意。姚雪垠《李自成》:“除掉寨内 的祸根刻不容缓,还必须将活儿做得干净利索,决不能打虎 不成反被虎伤。”
【歇后语第32句】:【撒野火儿】(惯)指故意闹事。
【歇后语第33句】:重打鼓来重开张——从头来
【歇后语第34句】:【千日琵琶百日琴,告化胡琴一黄昏】(谚)告化:叫花子,乞丐。学好琵琶需要三年工夫,学琴只需百日,至于乞丐拉的胡琴,一晚上就能学会。指琵琶难学,胡琴容易。
【歇后语第35句】:【癞蛤蟆剥皮眼不闭,黑甲鱼剖腹心不死】释义:比喻不甘心失败。例句:“敌人是‘癞蛤蟆剥皮眼不闭,黑甲鱼剖腹心不死’,我们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
【歇后语第36句】:【日饲猫,夜饲狗】(谚)饲:喂。 猫要白天喂,夜里不喂,猫会捕食老鼠;狗要晚上喂,喂饱了,才能巡夜防守。指喂猫喂狗,要在时间上注重功效。 也作“朝喂猫,夜喂狗”。
【歇后语第37句】:叫老虎驾车——谁赶(敢)
【歇后语第38句】:【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有能耐的人不表现自己。真 人,道家所说的得道之人,借指有能耐的人。清代《红楼 梦》:“自古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也不可当面错过。”
【歇后语第39句】:【亮一手】见“露一手”。
【歇后语第40句】:池中捞藕——拖泥带水
【歇后语第41句】:【插翅也飞不出去】(惯)形容封锁极其严密,无法逃脱困境。 也作“插翅也难飞”。
【歇后语第42句】:错贴的门神——反了脸(翻了脸)
【歇后语第43句】:属王八的——缩头缩脑
【歇后语第44句】:自鸣钟断了发条——全身不活络
【歇后语第45句】:快开学了,我的假期作业还有很多没有做,可仍在一个劲儿地玩。妈妈说:“麦芒都快锥着屁股了,还不着急。”(四川·西充)
【歇后语第46句】:脚底长疮,头顶流脓——坏透了
【歇后语第47句】:【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见“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
【歇后语第48句】:【打蛇不死反为仇】释义:比喻制伏不了对方,反而成了仇敌。例句:何朗沉吟着说:“打蛇不死反为仇!”石亮问:“你是怕不成功么?”
【歇后语第49句】:星期天,邻院的小东在街门口面对一群小朋友指手画脚地讲着“孙悟空喝十八碗酒以后上山打老虎”的动人场面。正好路过此地的成伯伯听了,哈哈一笑,指着小东说:“你驴嘴对那猪头上,骗着一群小和尚。”在场的孩子们都乐了。(河南·济源)
【歇后语第50句】:【三国归司马】释义:司马:指司马懿,原为曹魏政权的掌握军权的大臣,后来发动了一次政变,诛灭了政敌,独掌曹魏政权。比喻东西落在一个人手中。例句:这样,两个弟妇一改嫁,阿狮三碗倒成一锅,“三国归司马”了。
【歇后语第51句】:【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谚)在同一块土地上居住了几十年的人,没有不亲密的。指共同的劳动生活容易使人们亲近和睦。
【歇后语第52句】:【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释义:应该由当家人主事。也借指集体中要有领导,办事要有负责人,不能乱当家。例句:“家有干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场,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歇后语第53句】:【一日三,三日九】【第9句】:久谐音,谓经过较长时间。明代《古 今小说》:“一日三,三日九,捱到十月满足,生下一个小孩儿 出来,举家大惊。”
【歇后语第54句】:【以狼牧羊,何能久长】释义:用豺狼放羊,如何能日久天长。比喻任用恶人,必受其祸。例句:乙辛复入为枢密使,流岩寿于乌隗路,终身拘作。岩寿虽窜逐,恒以社稷为忧。时人为之语日:“以狼牧羊,何能久长!”
【歇后语第55句】:小表妹穿的衣服十分合身,也很整洁,上身和下身衣服的颜色搭配得也很好看。头上扎着羊角辫,辫梢上用红绸布系了两个蝴蝶结,显得特别有精神。大人们见她常说:“真是孩子往哪儿走,带着妈妈两只手。”(山东·临沂)
【歇后语第56句】: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歇后语第57句】:【门缝里看人】小看人,看不起人。海外张爱铃《心经》: “有时候我也疑心。过后总怪自己小心眼儿,门缝里看人, 把人看扁了。”
【歇后语第58句】:婆婆穿花祆——老来俏
【歇后语第59句】:儿歌——没谱儿
【歇后语第60句】:【刘寄奴】“刘寄奴”是一味中草药,它是用人名命名中草药的级别最高的人。 “刘寄奴”本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蹿。第二天他又上山,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道:“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们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为人疗伤,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道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革,于是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歇后语第61句】:一天,我挨了老师的批评,回家后大哭一场。奶奶劝我说:“老师还不是为你好?三百六十行,老师心最长!”(山西·秸山)
【歇后语第62句】:蚊子叮铁牛——无处下口
【歇后语第63句】:【官升脾气大】(谚)指官位越高,脾气往往越急躁,越不能谦和平等地待人。 也作“官大脾气长”。
【歇后语第64句】:【对着真人,不说假话】见“当着真人,不说假话”。
【歇后语第65句】:【打连手】(惯)指联合起来做事情。
【歇后语第66句】:属竹子的——心里空虚
【歇后语第67句】:小猫洗脸——马马虎虎;一划拉
【歇后语第68句】:【头上长角,身上长刺】长角,好斗。长刺,碰不得。指在十 年动乱中专事打砸抢的一些青年人。刘心武《班主任》:“不 要仅仅注意到“四人帮”培养出了一小撮头上长角、浑身长 刺的张铁生式丑类,还要注意到,有多少宋宝琦式的畸形儿 已经出现!”
【歇后语第69句】:獾猪归洞——钻进去
【歇后语第70句】:【吃饱了撑的】(惯)讽刺人多管闲事、没事找事或惹是生非。 也作“吃饱了撑得慌”。
【歇后语第71句】:【手比脚丫子还笨】(惯)形容人的手非常笨拙,干不了细活。 也作“手都比脚丫子笨”。
【歇后语第72句】:大江大河里都闯过——小河沟里翻了船
【歇后语第73句】:【有甚,不要有病;没甚,不要没钱】(谚)甚:什么。有什么都可以,不可有病;没什么都可以,不可没钱。指健康和钱财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歇后语第74句】:老母鸡为了保护小鸡,和猫斗得死去活来。奶奶叹口气说:“唉,真是万物一理,为儿为女呀!”(吉林·农安)
【歇后语第75句】:【货卖一张皮,马卖四只蹄】商品需要装潢。商业图书:“货 卖一张皮,马卖四只蹄。生意人在包装上所花费的精力,却 远远超过食品本身,简直是本末颠倒。”
【歇后语第76句】:【甜哥哥蜜姐姐】(惯)形容用甜言蜜语讨好对方。
【歇后语第77句】:【 心提到嗓子眼儿】里担惊受怕。王朔《私人律师》:“我这 可是第一次干这种勾当,我的心都快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 了。”
【歇后语第78句】:【嘴一份,手一份】(惯)指人能说能干。
【歇后语第79句】:在学校,有的同学做作业虽然很快,但出错也多,老师总会说:“吃得快哽得多,写得快错得多。”(四川·遂宁)
【歇后语第80句】:【三个不开口,神仙难下手】(谚)对于抵死不开口的人,连神仙也拿他没办法。指求取证词,最怕的是死活不吭声的人。
【歇后语第81句】:【三岁至老】(谚)一个人从很小时候的言行举止上,就能看出他一辈子有多大的作为。指人的性情、志趣和气度,往往到老不变。 也作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歇后语第82句】:【宁吃对虾一口,不吃杂鱼半篓】(谚)对虾:肉味鲜美,是我国的特产之一,市场上常成对出售,故称。 宁可品尝一口对虾,也不吃成堆的杂鱼。指食品宁可少而鲜,不要多而杂。
【歇后语第83句】:【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指平时不做准备,临时仓促应 付。后一句亦可单用。或说:闲时不烧香,忙时满炉装。成 语:临渴掘井。明代《古今小说》:“这伙三党之亲,自从倪太 守亡后从不曾见善继一盘一盒,岁时也不曾杯酒相及,今日 大块银子送来,正是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歇后语第84句】:【耳目】“耳目”一词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耳目,本义是耳朵和眼睛,如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文案,要求的便是耳和目的安分守礼。眼睛能视能见,耳朵可听可闻,于是在古汉语中,耳目再引申为审察和了解的意思。作为刺探消息的“耳目”,即源于此引申义。如《国语·晋语五》中说:“若先,则恐国人之居耳目于我也,故不敢。”既然耳目有这种审察、了解的功能,于是发挥耳目作用的人,如我们今天说的特工、暗探、线人等,便也成了别人的“耳目”。《汉书·赵广汉传》载:“赵迁颍川太守,……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这里的“耳目”,指为间谍情报机构刺探情报的人。和当今一些国家的安全部门的间谍活动有很相似的地方。
【歇后语第85句】:【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谚)打盹(dun):闭眼打瞌睡。比喻人无论怎样精明强干,也会有松懈疏忽的时候。 也作老虎也有打瞌睡的时候。 老虎厉害,还有打盹儿的时候。
【歇后语第86句】:【 他要我的心肝,我要他的五脏】指拼命,作殊死战,成语: 势不两立。陈登科《活人塘》:“不要怕,他能杀我们,我们就 不能杀他?他要我肝花,我就要他肚肠。”
【歇后语第87句】:【 吹喇叭,拾轿子】当吹鼓手、轿夫。指捧场,制造舆论。 语序亦可换置。成语:鸣锣开道。《天怒》:“报纸登的是大 款、歌星、企业家、私人老板,电视也是如此,全给他们抬轿 子,吹喇叭,这是不正常的。”
【歇后语第88句】:病人拍皮球——有气无力;少气无力
【歇后语第89句】:【枕着烙饼挨饿】(惯)比喻放着有利条件不去利用,却受着窘迫。 也作“头枕着烙饼挨饿”。
【歇后语第90句】:【双手难捉两条鱼】(谚)人的两只手不能同时捉住两条鱼。指做事得有先有后,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同时完成两方面的任务。
【歇后语第91句】:【圣诞老人】圣诞节期间,在英、美等国,不少大百货商店、超市专门派人装扮成圣诞老人,向顾客,尤其是孩子们分发糖果和礼品,这一风俗现在已传到中国,商店或超市也有了圣诞老人的形象。那么,圣诞老人是怎么回事呢?相传,圣诞老人是罗马帝国东部小亚细亚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内)的主教圣尼古拉的化身。圣尼古拉主教生前乐善好施,曾暗地里赠送金子给一个农夫的三个待嫁的女儿做嫁妆,将其中一袋金子从烟囱口扔进去,恰好掉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筒袜子中。于是,现在每逢圣诞夜,必有不少天真的孩子把袜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炉旁,期待圣诞老人送来礼品。圣诞老人的形象非常可爱。他是个留着银白胡须、和蔼可亲的老人。头戴红色尖帽,身穿白皮袖边,白皮领子的大红袍,腰间扎一条宽布带。传说圣诞老人住在北极。在圣诞夜,圣诞老人架着八只鹿拉着满载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原来到各家,由屋顶的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糖果、玩具等礼品装进孩子们早已吊在壁炉旁或床头上的袜子里。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歇后语第92句】:【磨刀不误砍柴工】(谚)把砍柴的刀磨快,虽然费了些工夫,但砍柴就省时省力。指凡事作好准备,就会事半功倍。 也作“磨镰不误打柴工”。
【歇后语第93句】:过后才知事前错,老来方觉少时非。
【歇后语第94句】:【清水煮挂面——有盐在先】(歇)挂面里搀有少量食盐。盐:谐“言”。指事先把该说的话说清楚。
【歇后语第95句】:【开船便遇打头风】谓事情开始就遇到阻力。成语:出师 不利。清代《儿女英雄传》:“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行又遇打 头风。偏偏从工完这日下雨起,一连倾盆价的,下1 的大雨。”
【歇后语第96句】:小林闹着要妈妈给他做件新衣服,说自己的衣服短得都快遮不住束腰带了。他妈妈听了笑着说:“不见人长,总见衣短。”(甘肃·兰州)
【歇后语第97句】:雷婆找龙王谈心——天涯海角觅知音
【歇后语第98句】:【生意不怕折,只怕歇】(谚)折(she):折本,亏本。指做生意不怕折本,怕的是折本后停业,那就没有机会扭亏为盈了。
【歇后语第99句】:床底下打拳——起手不高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