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2022很现实的俗语经典歇后语,字字入骨 句句珠玑

【谚语俗语第1句】:【八月十五大过年】释义:指中秋节比过年还重要。例句:至于姑娘们,这一天则是无论穷富,外表上看来总是比平时快活的,其原因是她们都忙着拜月。有句俗话:“八月十五大过年。”

【谚语俗语第2句】:【难字压顶,寸步难行;闯宇当头,随意纵横】(谚)被困难压住头的人是什么事也做不得的;只要敢闯,就会有希望有前途。指事业上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大胆开拓。

【谚语俗语第3句】:【英雄无用武之地】此俗语意思是一个人再有才能,如果没有机会和平台(条件)去施展也是枉然。后来喻有才能者无施展的环境或机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韩信,他曾受胯下之辱,他在羽项部下不得重用,但到了刘邦那里便能大展身手,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奇才。此语源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孝献皇帝·建安十三年》:“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这段话展开来讲就是:东汉末年,曹操靖北后,南攻荆州。刘备势单力薄,不能和他抗衡,被迫逃至夏口。诸葛亮主动请缨,与鲁肃一道往东吴去觐见孙权,以“激将计”来游说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说:“值天下大乱,公据江东。吾主聚众于南,与操逐鹿中原。今曹已扫北,乘势南下,大破荆州,威震四海。吾主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远遁于此。望公量力而为,若能合吴越之众,戳力拒之,事宜早决。否则,按兵束甲,俯首称臣,北面而事之。观公外似臣服,内实踌躇,当断不断,祸将至矣。”

【谚语俗语第4句】:【不怕闹的欢,就怕拉清单】拉清单,借代算总账。指为非 作歹日后要被清算。孙犁《风云初记》:“不怕闹的欢,就怕 拉清单,你说的对!”

【谚语俗语第5句】:【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谚)知:知交,交情很深的朋友。糟糠之妻:吃糠咽菜、同苦共难的妻子。堂:堂屋,正房。指人在发迹之后,一不可忘了患难朋友,二不可抛弃糟糠妻子。 也作贫贱交,不可忘;糟糠妻,不下堂。 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

【谚语俗语第6句】:【吹枕边风】(惯)指妻子向丈夫灌输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要求。 也作“吹枕头风”。

【谚语俗语第7句】:【打旗号】(惯)旗号:旧时标明军队名称或将领姓氏的旗子,现比喻某种名义。指假借某种名义。

【谚语俗语第8句】:司马迁的名著——史(死)记

【谚语俗语第9句】:【登上高山观虎斗,坐在桥头看水流】释义:比喻在一旁观看别人相斗。例句:他越想越美,手都发痒了。真是登上高山观虎斗,坐在桥头看水流。

【谚语俗语第10句】:小舅舅写作业总是东张西望的,精力不集中,气得外公常骂他:“太不专心了,一个麻雀飞过来都要看看是公还是母。”(四川·荣县)

【谚语俗语第11句】:【撒迷魂药】(惯)迷魂药:迷信指能迷失人本性的药物。比喻用花言巧语迷惑人。

【谚语俗语第12句】:【千锤打锣,一锤定音】(谚)敲锣的虽多,敲打的时间虽长,但最后收尾凭的是一锤之音。比喻讨论问题,不妨大家争鸣,但最后作决定,还得主持人说了算数。 也作千声锣鼓,一锤定音。 千锤击鼓,一锤定音。 千人打鼓,一锤定音。

【谚语俗语第13句】:【马上】“马上”一词是形容时间很短的意思。“马上”最初的含义就是在马背上,多指征战武功,古代有马上得天下一说,并说开国皇帝是马上皇帝。 “马上”指时间短,源自元朝。元朝由蒙古族建立,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以狩猎为生,蒙古骑兵素以作战征讨勇猛、行动迅速著称,可能由于这个原因,“马上”就有了表示速度快、时间短的含义。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爷,有的马上就说了罢!”明唐顺之《请游兵疏》:“命下之后,即便马上差人赍文星驰付山西保定二巡抚处。”用的都是这个意思。后来,“马上”一词就被大家所接受,并转化为表示时间极短的含义了。

【谚语俗语第14句】:【保险】保险是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补偿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人身伤亡而造成的损失的方法。保险只与参保的人发生关系。那么,保险是怎么产生的呢?现代意义的保险,源于海上运输。远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遭遇海难时,为了避免船只和货物同归于尽,便往往抛弃一部分货物,损失由各方分摊,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海损共同分摊原则,成为海上保险的萌芽。最早的保险单,是热那亚商人勒克维伦于1347年10月23日开立的承担“圣克维拉”号船从热那亚马乔卡的航程保险单。后来,保险扩展到航运以外的领域。1676年成立的汉堡火害保险社是最早的专营保险组织。 18世纪后,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种类增加。到了19世纪保险进入现代时期,保险对象和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而且扩展到生存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再保险等业务。最早在中国出现的保险机构,是英国商人于1805年在广州开设的广州保险公司。

【谚语俗语第15句】:鸭背上泼水——劳而无功;有劳无功;不沾(粘)

【谚语俗语第16句】: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

【谚语俗语第17句】:【一虎难敌群狼】见“独虎架不住群狼”。

【谚语俗语第18句】:【黑狗吃食,白狗挡灾】(惯)吃食:这里指偷食。比喻惩罚错了对象,冤枉了人。

【谚语俗语第19句】:一放学我就看电视,妈妈说:“学习吧。”我说时间还早。妈妈又说:“大豆不挤不出油,时间不挤会白溜。”(黑龙江·双鸭山)

【谚语俗语第20句】:【不骑马,不摔跤;不打水,不掉筲】(谚)筲(sha。):水桶。指不骑马就不会从马背上摔下来,不打水就不会把桶掉到水里。指凡干事情总不免会出差错。

【谚语俗语第21句】:黑板上的粉笔字——抹就掉

【谚语俗语第22句】:我在学英语,爸爸也跟着念。奶奶听了笑着说:“你这是关东驴子学马叫,学不像来惹人笑。”(黑龙江·萝北)

【谚语俗语第23句】:【二虎不能同山,两雄不能并立】见“两雄不俱立”。

【谚语俗语第24句】:【老渔翁钓鱼——坐等】(歇)指人消极等待。

【谚语俗语第25句】:【大槐树】槐树是个很普通的品种,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缘何只有洪洞县的大槐树闻名于世?在国内许多地方和海外华侨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老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原来,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处,有座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的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蔽数亩”,长势十分旺盛。槐树上老鸹窝层层叠叠,无数鸟儿在此盘旋聒噪,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明代初年,就在这棵大槐树底下,发生了一件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凭照川资”,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为何要大移民?元末明初,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致使冀鲁豫苏和两淮一带,十室九空。而且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从《元史》记载看,元末较大的水旱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颗粒无收的蝗灾竟有18次之多,出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荒凉局面。明朝建国后,有些州县人烟稀少,形同虚设。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国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实各地的决定。当时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风调雨顺,没有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人口激增。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四年(1381年)统计,当时的河南人口为1【第89句】:1万人,河北人口1【第89句】:3万,而山西人口多达40【第3句】:04万人,比河北河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出30万人。要实现向中原一带的移民方针,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选择地。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开始。《洪洞县志》记载:当时政府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迁。移民主要来自大原府、平阳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即今太原、临汾、长治、晋城、沁县、汾阳一带),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为移民集散中心,从此名留青史。据传,在孩子临行前,父母把其小脚趾咬为两瓣,留为记号以备以后认亲,从此全都成了复形小脚甲。传说,凡长“猴指甲”的都是洪洞县来的。现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为“寻根祭祖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对祖先故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荫庇群生”的大槐树永远扎根在无数炎黄子孙的心中。

【谚语俗语第26句】:【怕见的是怪,难躲的是债】(谚)害怕见到的是鬼怪,难以躲过的是债主。指旧时穷人往往无钱还债,但想躲又躲不过。

【谚语俗语第27句】:吃挂面不调盐——有言(盐)在先

【谚语俗语第28句】:【骂人无好口,打人无好手】见“打起来没好拳,骂起来没好言”。

【谚语俗语第29句】:【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见“老不以筋骨为能”。

【谚语俗语第30句】:【比登天还难】极言困难,简直做不到。李白诗: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老舍《骆驼祥子》:“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 儿的打算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

【谚语俗语第31句】:洋洋拿了别人的一枝钢笔,爸爸批评他说:“从小偷棍子,长大敢撬门;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你若再不悬崖勒马,早晚要身背四两麻绳进监狱!”(河南·郏县)

【谚语俗语第32句】:【干吃大鱼不费网】释义:比喻不付出代价却得到好处。例句:拿害孩子这件事说吧,主意是他想的,人是他杀的;咱们是干吃大鱼不费网,连一条绳子也搭不上。

【谚语俗语第33句】:【太公钓渭水——走老运】(歇)太公:商末周初的太公望吕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相传姜子牙八十岁时在渭河边钓鱼,遇到周文王,得到重用,后辅助文王取得了天下。指老年人交了好运。

【谚语俗语第34句】:【哪块黄土不埋人】见“何处黄土不埋人”。

【谚语俗语第35句】:器乐合奏——大吹大擂

【谚语俗语第36句】:【睁着眼做,合着眼受】(惯)指自作自受,不怕受罚。 也作“开着眼做,合着眼受”。

【谚语俗语第37句】:【乌龟爬门槛——就看此一跌】(歇)本指乌龟过门槛,爬上后跌倒翻过身才勉强过去;转喻成与不成就看这一下。 也作乌龟爬门槛——看这一跌。 乌龟爬门槛——就看此一翻。翻:谐“番”。

【谚语俗语第38句】:【胖子的裤带——全不打紧】(歇)打紧:本指系紧裤带,转指事情要紧。指一点儿也不要紧,不必在意。

【谚语俗语第39句】:【跳到秤盘里——拿自己来量别人】(歇)指用自己的狭隘眼光来衡量别人。

【谚语俗语第40句】:【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谚)是是非非的闲言碎语天天都有,只要不去听它,自然就没有了。指不闻不问,是对付是非的最好方法。 也作“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谚语俗语第41句】:【豆腐】“豆腐”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家常菜。豆腐不仅味美价廉,营养丰富,还具有相当的养生保健作用,自问世以来,颇受大众的喜爱。中国是豆腐的故乡,这种传统美食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叶子奇的《草目子》,罗欣的《物原》等著作,都把豆腐的发明权归功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有诗为证,明代一个名叫苏平的人创作了一首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去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有沸汤中滚雪花。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这首诗通俗易懂,只有两个地方需要稍作解释,一是“淮南”,指淮南王刘安;一是“蟾”,指明月。据说,刘安的这项发明得益于他的神仙梦。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他生性喜好炼丹之术,潜心炼丹欲求长生不老。众所熟知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和他有关。刘安一生耽于修炼丹药,他在一次炼丹过程中用磨制的豆汁来培育丹苗,结果豆汁与盐卤意外凝结成美味可口的“豆腐”,并最终走进了千家万户,还漂洋过海到了日本、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周边国家。现在恐怕遍及全世界。

【谚语俗语第42句】:今年,叔叔的绿茶又获高产,大家都向他讨教栽培方法。叔叔说:“绿茶丰产靠秋挖。七月挖金,八月挖银,九月挖的就是臭铜钱。就这个理。”(江西·婺源)

【谚语俗语第43句】:门角里晾衣裳——阴干

【谚语俗语第44句】:雨过天晴后的一个晚上,我和爸爸去奶奶家。一路上,我小心翼翼,总怕踩着水和泥。爸爸说:“你看,明是水,暗是泥,不明不暗是好地。”(河北·邯郸)

【谚语俗语第45句】:【稍瓜打驴——去了半截】(歇)稍瓜:一种菜瓜,长而脆。本指用长而脆的菜瓜去打驴而断成半截,转指人走了一半,或情绪、财物等衰减了一半。

【谚语俗语第46句】:【惜子如杀子】见“惯子如杀子”。

【谚语俗语第47句】:开春的萝卜立秋的瓜——变味了

【谚语俗语第48句】:【陈谷子,烂芝麻】(惯)比喻年长日久、无关紧要的话语或事情。 也作陈芝麻,烂谷子。 陈年烂芝麻。

【谚语俗语第49句】:【上轿扎耳朵眼儿】见“临上轿再扎耳朵眼儿”。

【谚语俗语第50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惯)比喻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主次不分。 也作“拣了芝麻,丢掉西瓜”。

【谚语俗语第51句】:【百拙无一能】(惯)拙:笨。指一点本领、能耐都没有。

【谚语俗语第52句】:【城狐不灌,社鼠不熏】(谚)城墙上的狐狸窝不可用水灌,不然会毁坏城墙;社庙的老鼠洞不可用火熏,不然会烧毁社庙。指邪恶有所凭借便难以清除,常借指帝王左右的佞臣无法铲除。

【谚语俗语第53句】:【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马溅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晒麦】(谚)指从云的走向上可判断是否有雨:云往东走,无雨;云往西走,马足溅泥;云往南走,暴雨来临;云往北走,天晴。

【谚语俗语第54句】:【鸡多争窝,羊多争坡,和尚多了争饭锅】(谚)鸡多了就争着占窝,羊多了就争上山坡,和尚多了就争吃饭的锅。捐人多了就免不了争多论少,发生摩擦。

【谚语俗语第55句】:【浇冷水】见“泼冷水”。

【谚语俗语第56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农业生产中,肥料很重要。粪, 也说:肥。谌容《光明与黑暗》:“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咱们天县粮食产量能不能过长江,跟你们的工作关系很大 啊!”

【谚语俗语第57句】:奶奶和一个远房的亲戚拉家常,问她家有几口人,她苦笑一下说:“我现在是头疼一家病,脚动大搬家啊!”(江苏·金湖)

【谚语俗语第58句】:火箭加油——快上加快;飞快

【谚语俗语第59句】:【蚂蚱打喷嚏,满嘴庄稼气】释义:比喻没有文化,说话土气。例句:“就得是这样,不能像高翔他们一样,蚂蚱打喷嚏,满嘴的庄稼气,讲起话来,像数白花菜一样。”

【谚语俗语第60句】:两个婆娘一面锣,三个婆娘一台戏。

【谚语俗语第61句】:【输钱只为赢钱起】(谚)指在赌博场上输了钱的,往往都是开头赢了钱被诱惑的。也借指遭人算计的,往往都是由自己算计别人引发的。

【谚语俗语第62句】:【天下事难尽如人意】事情往往不顺利,不圆满,或希望难 以实现。成语:事与愿违。茅盾《子夜》:“他现在看明白了: 家乡的匪祸不但使他损失了五六万,还压住了他的两个五 六万,不能抽到手头来应用。他稍稍感到天下事不能尽如 人意了。”

【谚语俗语第63句】:鹅食盆不许鸭插嘴——吃独食

【谚语俗语第64句】:【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释义:人多主意多,办法多,就像稻多出米多一样。例句:有事要多和战士们商量,俗话说,“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战士们有战斗经验,有主意有办法,有了困难和大家商量,总可以解决的。

【谚语俗语第65句】:【朝士争荣,宫人妒宠】(谚)朝士:朝里的群臣。宫人:宫里的嫔妃宫女。朝里官员们争的是名位官爵,妃嫔宫女们争的是皇帝的宠幸。指在权势宠幸集中的环境里,争夺与妒忌是必然的。

【谚语俗语第66句】:【疾风知劲草】“疾风知劲草”与“烈火识真金”一样,用来形容只有经过一番考验才能分晓是非真假,辨别忠奸曲直,结识真正朋友。它典出刘秀。疾风知劲草这个典故是有关刘秀与王霸的故事。王霸是河南颍阳的地方豪强,但他一直不甘心只做个地方上的小官。适逢刘秀起兵路过颍阳,王霸就带领自己的门客投奔刘秀。刘秀起兵并不顺行,他赤手空拳渡过黄河,抵达河北后遭遇到诸多不顺,处境非常危险,先前和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几十个门客都陆续不辞而别,只剩下王霸忠诚地为刘秀效力。刘秀感激地对他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一次,刘秀仓皇躲避自邯郸追来的王郎,王霸更是舍命相伴。追兵把刘秀等人逼到滹沱河边,眼看就要追上,刘秀的侦察兵报告说河水太深,没有船无法渡河。这时王霸为稳定军心,就扯了个谎,告诉大家河结冰了可以踏冰过河。等刘秀人马到了河边,河果然结了冰,更为神奇的是等他们过了河,冰立刻就化了,挡住了追兵。此乃与“泥马渡康王”一样神奇。真龙自有天助。自此,“疾风知劲草”广为流传,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引用过:“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谚语俗语第67句】:【麻布绣花,底子太差】谓基础不好,无法加工提高。或说: 麻袋上绣不出绢花。海外老六《、f头你嫩嫩地嫁了吧》:“麻 袋片再好也绣不出绢花来。咱们人长得就好看,落落大方, 不用打扮,自来就比他们洋气。”

【谚语俗语第68句】:【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活着,就不能停止学习。强调学习 的重要。此句后面还可接:还有三件学不到。古语:学而不 已,阖棺乃止(见《韩诗外传》)。老舍《茶馆》:“要不怎么说,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呢!我还得多学!”

【谚语俗语第69句】:【不显山,不露水】谓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刘澍德小说 选》:“这些人真有本事,不显山、不露水的,几时‘对’上的, 大家全不知道。”

【谚语俗语第70句】:病人遭雷打——天灾人祸

【谚语俗语第71句】:白鸽眼——望高不望低

【谚语俗语第72句】:【上烂药】(惯)指说人坏话,给人使坏。

【谚语俗语第73句】:【 不犯王法不怕官】不触犯法律,便无所畏惧。类似的:理 正不怕官,心正不怕天。沈从文《边城》:“祖父不作声了,他 想到不犯王法不怕官,只有被死亡抓走那一回事情不好 办。”

【谚语俗语第74句】:【井水不犯河水】(谚)井水和河水两不沟通,彼此毫不相犯。借指人各执其事,各行其道,彼此不相关联。 也作井水河水两不犯。 河水犯不到井水。

【谚语俗语第75句】:【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里耽搁】(歇)两下里:两边,两头,两方面。指两头都耽搁,或两方面都落空。

【谚语俗语第76句】:【葫芦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谚)葫芦吊在架子上才能长大,婴儿经常哭才能长大。指婴儿啼哭是一种有益的运动,是正常现象。

【谚语俗语第77句】:【作幌子】(惯)幌子:旧时店铺门外悬挂的所卖商品的标志。比喻假借某种名义。

【谚语俗语第78句】:【脂粉虽多,丑面不加;膏泽虽光,不可润草】(谚)涂上很多的脂粉,不会使丑陋的相貌变得漂亮;下着润泽的好雨,不能使枯草长得茁壮。比喻掩饰再好,也不能从根本上把假恶丑转变为真善美。

【谚语俗语第79句】:【藕断丝不断】(惯)藕:莲的地下茎,长形,肥大有节,白色,中间有许多管状的孔,折断后有丝。 藕被切断以后,上面还有丝连着。 比喻从外表上看关系是断了,感情并未断绝。多指男女之情也作“藕断丝连”。

【谚语俗语第80句】:【好话不说二遍】不愿意重复再说。韩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网》“小庚斜睨他:好话,不说二遍!”

【谚语俗语第81句】:扁担上睡觉——难翻身;翻不了身;想得宽

【谚语俗语第82句】:【豆芽不可做柱,丫头不可做主】释义:丫头做不了一家之主,就像豆芽做不得柱子一样。比喻女子担当不了大任。

【谚语俗语第83句】:【放松一步,倒退千里】(谚)指逆水而上的拉船纤夫要是松了手,船就会倒退上千里。借指为人向善不易,一旦意志松懈,就会迅速倒退。

【谚语俗语第84句】:【佛面上刮金】连佛像脸上的金粉都要刮下,指千方百计 搜刮财物。类似的:针尖上削铁/黑豆皮上刮漆。明代《水 浒全传》:“皇帝赐俺一瓶酒,一厅肉,你都克减了。不是我 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

【谚语俗语第85句】:【老母猪啃砖头——嘴硬】(歇)嘴:本指嘴巴,转指说话。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指说话语气强硬。常含责骂意。

【谚语俗语第86句】:五岁的表弟太淘气了,一会儿工夫就把我舅妈擦好的地板弄得一团糟,舅妈批评了他一顿,可一转眼,他又把墨汁瓶碰倒,墨汁洒了一地,并弄脏了我的衣服。舅妈气得抬手就朝他的屁股上来了一巴掌。舅舅说小表弟:“你呀,就是屎壳郎飞到了磨眼儿里——转着圈儿挨!”(山东·五莲)

【谚语俗语第87句】:【假戏真做】(谚)戏文是假的,但演员却要像真的一样去表演。借指明知是假,却要真做,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也作假戏还得真唱。 假戏只好真做。

【谚语俗语第88句】:【船到桥头自然直】桥洞较窄,迫使船身直线前进。谓有 办法解决,不必担心。台湾琼瑶《几度夕阳红》:“船到桥头 自然直,今年,我想他是没问题了。有人会为他想办法的。”

【谚语俗语第89句】:【不吃凉粉腾板凳】释义:比喻不干工作就别占职位。例句:“你这是什么话!不想当干部,就早吭声,不吃凉粉腾板凳,离了你这块云,天也照样下雨。”

【谚语俗语第90句】:【疤瘌眼照镜子,自找难看】将自己置于尴尬处境。疤瘌, 也说:扒拉、歪嘴。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叫人家吃野菜 怎么行?这可是扒着眼照镜子——自找难看的事。”

【谚语俗语第91句】:两根藤上结的瓜——扭不到一块

【谚语俗语第92句】:【治一经损一经】(惯)经: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治好一条经络,损伤了另一条经络。比喻安抚了一方,得罪了另一方。

【谚语俗语第93句】:【嘴上挂得油瓶】(惯)形容人生气时嘴巴高高噘起的样子。

【谚语俗语第94句】:【 一人拼命,万夫莫当】人把生死置之度外,则能勇猛异常, 不可抵挡。或说:一人拼命,众人莫敌。清代《红楼梦》:“地 下的人虽多,哪里挡得住。自古说的:一人拼命,万夫莫 当。”

【谚语俗语第95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谚语俗语第96句】:盘里鱼儿瓮中鳖——跑到哪里去

【谚语俗语第97句】:我在看一部喜剧片。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大娘看到一个小演员演得很逗人,便乐呵呵地自语道:“这豆芽子,真是额头不大身子粗。”(安徽·贵池)

【谚语俗语第98句】:【忍宇中间一把刀,不忍分明把祸招】(谚)忍字的结构是“心”上有“刀”,是指如果遇事不忍,就会惹出杀身之祸。指遇事能忍,自会免除灾祸。 也作忍自忍,饶自饶,忍饶相加祸自消。 忍自忍,饶自饶,忍耐比着饶恕高。

【谚语俗语第99句】:【 行得春风,指望夏雨】指因果关系,做事会有结果。类似 的:行了秋风,望下了雨。明代《警世通言》:“我施某也不是 无因至此的,行得春风,指望夏雨!当初我们做财主时节, 也有人求我来,却不曾恁般怠慢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19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