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精辟的俗语,句句说到心坎上!
【歇后语第1句】:【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歇)嘴:本指嘴巴,转指说话。指人全靠嘴巴能说会道。含讥讽意味。 也作狗掀门帘——光拿嘴对付。 狗掀门帘——全仗着嘴。
【歇后语第2句】:【老鼠尾巴上绑鸡毛——不是什么正经鸟】(歇)比喻不是个正派人。常含责骂或讥讽意味。 也作“老鼠尾巴绑鸡毛——不是个正经鸟”。
【歇后语第3句】:半个铜钱——不成方圆
【歇后语第4句】:晚上,我写完作业正准备睡觉,谁知爸爸却让我把语文、数学再复习一下。爸爸说:“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安徽·安庆)
【歇后语第5句】:【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释义:事实不容歪曲。例句:“是白的,黑不了,是黑的,白不了;再多几张嘴,我也不怕!”
【歇后语第6句】:【吃饭防噎,走路防跌】提高警惕,小心预防。明代《水浒》: “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歇后语第7句】:【强龙不压地头蛇】强龙,比喻能力强大的人;地头蛇,比 喻地方上有势力的人。谓地头蛇不好对付。姚雪垠《李自 成》:“他们以为强龙不压地头蛇么?我才不信这地头蛇有 多么厉害!”
【歇后语第8句】:【九牛拉不转】(惯)比喻拿定了主意,谁也无法使之动摇。 也作九条牛都拉不回头。 九牛二虎也拉不回头。
【歇后语第9句】:【躲了雷公,遇了霹雳】释义:雷公:神话传说中的雷神。比喻躲过了一场打击,又遇到另一场打击。例句:蒯公又想道:“天下举子像鲜于‘先辈’的,谅也非止一人,我不中鲜于同,又中了别的老儿,可不是‘射了雷公,遇了霹雳’!”
【歇后语第10句】:【四大喜事、三大悲、三急】人生有四大喜事,三大悲,还有人的三急,它们分别是: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三大悲: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的三急:上厕所,人洞房,生孩子。上述“【第4句】:【第3句】:三”源自人们的常识积累。人的一大优势是善于总结,归纳类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人本身也是一样,你总结一条,他总结一条;今年总结一条,明年再总结一条,久而久之,最终形成大家公认的、流行很广泛的谚语性格言。以上四喜、三悲、三急就是如此。
【歇后语第11句】:【砍倒树摸雀崽儿——照稳当里办】(歇)雀崽儿:刚出生的麻雀。 指办事求稳。
【歇后语第12句】:梦里失火喊救命——虚惊一场;一场虚惊
【歇后语第13句】:树枝上挂团鱼一一四脚无靠
【歇后语第14句】:【刘备关公,各有秉性】释义:刘备、关公:《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刘备是蜀汉政权的建立者,性情温和大度;关公即关羽,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大将,性格刚强,有胆力。比喻人的性情各不相同。例句:唁,刘备关公,各有秉性,对待不同脾气的人,说话的方式就得灵活点儿哪。
【歇后语第15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释义:比喻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顺从地跟他生活下去。这是封建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例句:你我是有情有义,可我们是阶级兄妹,咱们决不搞旧社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一套。
【歇后语第16句】:【笨鸟先飞】(谚)指笨拙而飞得慢的鸟早早飞出林子才好寻食。比喻没什么本事的人就得比别人早起身早行动。 也作笨鸟先飞晚入林。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歇后语第17句】:核桃仁蒸蜂蜜——又香又甜
【歇后语第18句】:【鸡毛飞不上天】借指人没有能耐,成不了大事。亦可反 用。刘绍棠《二度梅》:“鱼儿上不了树,鸡毛飞不上天,我天 生的不是官材。”
【歇后语第19句】:孩子再丑,也是自己的。
【歇后语第20句】:【天时地利人和】做成事情,需要有三个条件:有利的时 机、环境、人际关系。浩然《艳阳天》:“办什么事儿,得看天 时、地利、人和,不能凭三分钟的热度,胡干傻干。”
【歇后语第21句】:【吊桶落在井里】释义:比喻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听人摆布。例句:婆惜道:“好呀!我只道‘吊桶落在井里’,原来也有‘井落在吊桶里’!”
【歇后语第22句】:【诚招天下客】真诚能够取得人们的信任。《北京日报》 (1986,7,28):“诚招天下客,我离开餐厅时,看出不少中外 顾客与服务员很熟悉。”
【歇后语第23句】:【不栽桃李种蔷薇】释义:蔷薇:花木名,枝有刺。不栽桃李树,却种蔷薇花。比喻自找棘手的事睛。例句:黄人所谓不栽桃李种蔷薇,但见荆棘满林而已。
【歇后语第24句】:我做事懒散惯了,怎么也改不了。妈妈生气地说:“你呀,真是天塌下来当被盖,干一点儿事,就累得像提不起来的稀面团,真缺乏锻炼。”(广东·化州)
【歇后语第25句】:河边娶媳妇——给王八找喜欢
【歇后语第26句】:【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释义:同生死,共患难。例句:朱武哭道:“小人等三个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当初发愿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虽不及关、张、刘备的义气,其心则同。…-.”
【歇后语第27句】:背集市摆摊子——外行
【歇后语第28句】:【 一家过年都过年】过年是共同的节日。借指情况相同, 没有例外。《马烽小说选》:“一家过年都过年,到处都在盖 新房、建工厂。”
【歇后语第29句】:群众当中老师多。
【歇后语第30句】:【摇了半天船,忘了解缆绳】(惯)缆绳:拴住船只用的由许多股绳拧成的粗绳。比喻白费力气。
【歇后语第31句】:【拿斧的得柴火,张网的得鱼虾】(谚)手里有斧,就能砍得柴火;河里张网,就能捞到鱼虾。指在哪方面投入,就会在哪方面得到回报。
【歇后语第32句】:【先说断,后不乱】先把话说明确,以免发生纠葛。明代 《金瓶梅》:“官人在上,不当老身意小。自古先说断,后不 乱。”
【歇后语第33句】:【吃香的,喝辣的】(惯)指吃得好、喝得好,享受富足的生活。 也作“吃香喝辣”。
【歇后语第34句】:【跛象扯双车——总没一边儿安稳】(歇)瘸腿的大象拉两个车,总有一个车不安稳。比喻双方总有一方有所偏颇。
【歇后语第35句】:【坐收渔人之利】此语由“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演化而来。 谓双方相持不下,第三者趁机取利。姚雪垠《李自成》:“李 自成已逃出商洛山,他必定趁着咱们同杨嗣昌杀得难分难 解,因利乘便,坐收渔人之利。”
【歇后语第36句】:【宁失一人喜,不结千人怨】(谚)宁可失去顶头上司的欢心,也绝不使群众抱怨怀恨。指做事不能为了讨好当官的而坑害群众。
【歇后语第37句】:【福倒】春节贴“福”字时,许多人喜欢把福字倒着贴,借用“福倒”的谐音—~“福到”。那么,倒贴福字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传说。一说源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人在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家门上贴一“福”字,没有福字的人家则以暗通元军统统杀掉。夫人马皇后知道后决心救下这些无辜的百姓,心生一计,于是传令全城天明之前都在大门上贴上福字。谁料有户人家又着急天又黑,慌乱中竟把“福”字给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微服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竞把“福”字给贴倒了,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把这家人满门抄斩。马皇后救人救到底,急忙劝道:“这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给贴倒了,这是表示福到了的意思,百姓的福气是您这位明君给带来的,您应该高兴才是啊!”朱元璋一听转怒为喜,传令放人。一场塌天大祸被马皇后巧妙化解。人们从此便将“福”字倒贴。另一说源于清朝。那年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命人将“福”字贴到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便将大门上的“福”字给贴倒了。恭亲王福晋(夫人)知道后大发雷霆,扬言要狠狠惩治那个家奴。大管家担心这事要连累自己,慌忙跪在福晋面前说道:“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是吉祥之兆,奴才要贺喜了!”福晋听了转怒为喜,厚赏了大管家和那个家奴。这件事从恭王府传扬出去,北京城里纷纷仿效,后来,倒贴“福”字成了全国的风俗。
【歇后语第38句】:【抓条岔道跑到底】(惯)比喻坚持走错误的道路而不悔改。
【歇后语第39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歇后语第40句】:灯谜晚会——耐人寻味
【歇后语第41句】:【外披羊皮,内藏狼心】(惯)形容人外表装得善良,内心却十分狠毒。
【歇后语第42句】:斜棱眼看手表——观点不正
【歇后语第43句】:【慢走跌不倒,小心错不了】(谚)走路步子放缓点,就不会被绊倒;做事从容谨慎,就不会出差错。指做事出错,往往都由于粗疏大意。
【歇后语第44句】:【有弯弯田就有弯弯路,有浑浑水才养浑浑鱼】(谚)浑浑:浑浊不清。比喻出现什么问题,就要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歇后语第45句】:【人愁不要喜悦】(谚)指人在窘困愁苦之中,和高兴的事就格格不入。
【歇后语第46句】:【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见“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
【歇后语第47句】:【染缸里捞出白布来】(惯)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歇后语第48句】:老虎吃爆豆——略崩脆(说话干脆)
【歇后语第49句】:榆木疙瘩的脑袋——死硬
【歇后语第50句】:【坐山观虎斗】(惯)比喻冷眼旁观别人争斗,等到两败俱伤时从中取利。
【歇后语第51句】:【勤俭免求人】(谚)勤俭:勤劳而节俭。指勤俭能积累财富,避免因生活无着落而向人求助。
【歇后语第52句】:【饱汉不知饿汉饥】释义:比喻得到安乐、满足的人不知道别人的困难,不关心别人的疾苦。例句:萧大爷亦劝他慢些,“我同钱太爷还有句话说”。小爷们等不及,只是跺脚,说:“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汉不知饿汉饥,我劝你快走罢!”
【歇后语第53句】:【饶你奸似鬼,吃了洗脚水】(谚)饶:尽管。任凭你怎样奸猾,还是把人家的洗脚水当汤喝了。指阴谋计划得再好,或人再精明,也难免上当受骗。 也作饶你奸似鬼,也吃老娘洗脚水。 由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 随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
【歇后语第54句】:窟窿眼儿里看人——孔之见
【歇后语第55句】:【三亩棉花三亩稻——晴也好,落也好】(歇)落:方言,下雨。晴天对棉花生长有利,雨天对稻子生长有利。比喻不论出现哪种情况,都没有什么不好。
【歇后语第56句】:【匹夫】“匹夫”通常作普通的人、平常的人来解释,常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称普通的平民百姓为匹夫呢?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匹,原是数量单位,古代四丈为一匹。又说两丈为一端,二端为两,每两就成一匹,长四丈。两而成匹,是相合的意思,按照这个意思,夫妇两者也相合,故作匹夫、匹妇。由于古代只有贵族、富人才可能实行一夫多妻的制度,如《论语·正义》:“士大夫以上,则有妻媵;庶人无妾媵,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虽单,亦通谓之匹夫匹妇。”这就是“匹夫”的出处。因此,实行一夫一妻的人也就是代表着地位低下和贫苦,所以,在封建社会里,便把没有地位的平民百姓叫做“匹夫”、“匹妇”。段玉裁注《说文》中说:“虽其半,亦得云匹……犹人言匹夫也。”就是说匹夫、匹妇拆离开来单独也可使用。以后,匹夫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平民百姓。需要指出的是,匹夫本是贫富和不平等的产物,带有歧视百姓的意味。如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称为“匹夫之辈”、“匹夫之勇”,这就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背道而驰。
【歇后语第57句】:【朝喂猫,夜喂狗】见“日饲猫,夜饲狗”。
【歇后语第58句】:【伤元气】(惯)元气: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和能力。比喻人或国家、组织的生命力受到损害。
【歇后语第59句】:老鸹插雉翎——装凤凰
【歇后语第60句】:玩把戏的绝技——耍花招
【歇后语第61句】:驴子拉磨牛耕田——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路
【歇后语第62句】:【只看见自己的鼻子尖】儿指眼光短浅。或说:只看见眼皮 底下。成语:鼠目寸光。罗广斌等《红岩》:“只要不是只看 见自己鼻子尖过活的人,都应该看见,这和我们过去搞革命 的时代大大不同了。”
【歇后语第63句】:阎王奶奶绣荷包——鬼花招
【歇后语第64句】:【描不成,画不就】(惯)形容容貌美丽非凡,难以描绘。
【歇后语第65句】:【城隍庙的鼓槌——一对】(歇)本指鼓槌成对,转指青年男女相般配。也指人品、能力等相当。
【歇后语第66句】:毛驴碰门——来的不是人
【歇后语第67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旧指皇帝之下的宰相。借指其地位 仅次于一个重要人物。香港梁凤仪《千堆雪》:“在公事上 头,他早晚会变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权势,不是旁 人轻易求得。”
【歇后语第68句】:【狐狸精问路——没有好道道儿】(歇)道道:本指道路,转指主意、心计。指不安好心。
【歇后语第69句】:小军学习很马虎,作业也常常是抄袭别人的。爸爸知道后,严厉地说:“地不可不种,心不可不用。再这样下去,当心你的脑子要生锈!”(广西·南宁)
【歇后语第70句】:【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卖酒醋】(谚)招安:劝招农民武装向统治阶级投降。 行在:专指封建帝王行幸所至的地方。旧指做官、发财都有捷径可走。
【歇后语第71句】:【不知人间有羞耻事】(惯)指人厚颜无耻。 也作“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歇后语第72句】:刀子插在鞘里——锋芒不露;不露锋
【歇后语第73句】:【阎王催命不催食】(谚)即使是阎王来讨命,也得让人把饭吃饱。指吃饭是人生的头号大事,任何事都不能阻止人吃饭。 也作“阎王催命不催粮”。
【歇后语第74句】:【鸡不啼,狗不叫】(惯)形容没有生机或没有动静。
【歇后语第75句】:【从胳肢窝里掏出来的】不是出自内心,说的不是真心话。 成语:言不由衷。浩然《艳阳天》:“你说的这些好话是从五 脏里说出来的,还是从胳肢窝里掏出来的呢?”
【歇后语第76句】: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歇后语第77句】:【没事人一大堆】(惯)指装作局外人,把事情推得干干净净。
【歇后语第78句】:九曲桥上拖毛竹——拐弯抹角
【歇后语第79句】:吃罢中饭睡一觉,健健康康活到老。
【歇后语第80句】:【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谚)指人世间最难得的是知心知己的人。 也作万两黄金容易得,一个知己也难求。 万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
【歇后语第81句】:【 打蛇不死,反被蛇咬】消灭不了对方,遭到反击。类似的: 打蛇不死终是害。张涛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这是何 等大事,得耐心等待时机。不然,打蛇不死死被蛇咬。”
【歇后语第82句】:【 四两胜千斤/一两拨千斤】用力轻巧,解决大问题,事半功 倍。如同物理学上的杠杆作用。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其实没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两拨千斤么,要领我都掌握 了。”
【歇后语第83句】:小二姐要饭——放不下脸
【歇后语第84句】:【人托人,接上天】(谚)人们办事一个转托一个,能够一直接通最上层。指人情转托可以打通各种人际关系,直到顶层。
【歇后语第85句】:老虎的崽儿———个
【歇后语第86句】:【慷他人之慨】用别人的财物做人情,自己并无愧色,却显 得很慷慨大方。明代《二刻拍案惊奇》:“满生总是慷他人之 慨,落得快活。”
【歇后语第87句】:【有智妇人,胜如男子】(谚)有智慧的妇女,往往比男子还能干。指不可轻视妇女。
【歇后语第88句】:【挨上好邻家,吃酒又戴花;挨上坏邻家,披麻又戴枷】(谚)披麻:披麻戴孝,指遭殃死人。戴枷:罪犯戴上枷锁。好邻居会给自家带来好处,坏邻居会给自家带来不幸。指择邻非常重要。
【歇后语第89句】:【端公盆,说公理】(惯)指主持公道,说公平合理的话。
【歇后语第90句】:【骑马坐船三分险】释义:无论做什么事都可能有一些风险。例句:“俗话说,‘骑马坐船三分险’,何况打仗。”
【歇后语第91句】:姑姑刚把表弟上大学的钱凑齐,表弟却因贪玩儿摔断了胳膊,姑夫心慌的老毛病急得也犯了。姑姑无奈地说:“真是十个坛子九个盖儿,怎么盖也盖不住啊!”(内蒙古·集宁)
【歇后语第92句】:半天云里开宴会——空席(袭)
【歇后语第93句】:【都说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圆】释义:比喻一天不如一天,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例句:风里雨里,酸甜苦辣,这些年总算熬过来了,孩子也大了,自己也老了,还有一身病,真像人家说的那样:都说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圆。
【歇后语第94句】:【二一添作五——平分】(歇)二一添作五:珠算口诀,即用二去除十位上的一,得五。指二人平分,各占一半。 也作“二一添作五——一半”。
【歇后语第95句】:【前门不进师姑,后门不进和尚】释义:比喻为人作风正派。例句:“老娘人便看不像,却替老公争气。前门不进师姑,后门不进和尚,拳头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马过,不像你那狗淫妇,人硬货不硬,表壮里不壮,作成老公戴了绿帽儿,羞也不羞!”
【歇后语第96句】:【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但是在古代真正能称为“大丈夫”的不多,因为它的标准实在太高。“大丈夫”一词源出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能被孟子看上眼的才有资格称得上“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景春讨论大丈夫的对话。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景春认为,说到大丈夫,只有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才可当之无愧。张仪和公孙衍两人,一连横,一合纵,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由于以上二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景春由衷地佩服这两个人,称之为大丈夫。对景春的说法,孟子立场鲜明地坚决予以驳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不配称为大丈夫,他们展现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灵,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数典忘祖的势利小人。孟子认为只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正能屈”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孟子虽然鄙视张仪、公孙衍,但孟子的主张在当时却到处碰壁,不被诸侯采纳,不被看重,而张仪、苏秦等纵横家,却能左右诸侯,发挥着决定天下安危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丈夫”一词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为大丈夫演化。
【歇后语第97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谚)比喻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或恶劣的国际环境中,总是强凌弱,大欺小。 也作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青泥。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稀泥。
【歇后语第98句】:【老天不负苦心人】做事肯下功夫,总会有收获。老天,也 说:皇天、上天。香港梁凤仪《千堆雪》:“老以为皇天不负有 心人,自然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谁料得到 又是另一个峰回路转,山外有山?”
【歇后语第99句】:【 兵无粮草自散】极言军队给养的重要。也指做事要有物 质基础。姚雪垠《李自成》:“俗话说,兵没粮草自散。难道 能让弟兄们饿着肚子散伙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