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民间俗语金句,忍不住看了好几遍!
【谚语俗语第1句】:爸爸怕我用脑过度,常劝我要劳逸结合,我却因此而贪玩起来。妈妈怨爸爸不该这样,说:“马儿都很怪,骑着比牵着跑得快。孩子没一点压力,怎么会学好基础知识啊!”(山西·万荣)
【谚语俗语第2句】:【 抱着粗腿不放】一心投靠某种势力。从维熙《大墙下的 红玉兰》:“可是,事情总得有个界限,你要是总抱着他的粗 腿不放,盲人骑瞎马,那你可离悬崖不远了。”
【谚语俗语第3句】:【山里说话有鸟听,屋里说话有鼠听】(谚)在山里说话,紧防鸟儿听去;在屋里说话,紧防老鼠听去。 指人们说话,尤其是秘密的话,要紧防有人窃听。
【谚语俗语第4句】:狗打哈欠——不喘人气;出出臭气;妄张臭嘴;一张臭口
【谚语俗语第5句】:【 求官不得秀才在】达不到目的,也没有损失。言外之意: 不妨试一试。汪幸福《浪迹台湾岛》:“那好,我马上去找他, 求官不得秀才在。”
【谚语俗语第6句】:【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释义:沉溺于男女私情,英雄的壮志就会消磨掉。例句:这平生的大志,都被这娇妻美妾消磨尽了。常言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谚语俗语第7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释义:这个地方不行,别的地方就会行。例句:赵编辑给他打气:“不过,好在现在出版社很多,‘东方不亮西方亮’,你们不妨再拿到别的地方试试……”
【谚语俗语第8句】:【 手大遮不住天】个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包办一切。浩 然《艳阳天》:“几个干部手大遮不过天来,您得给我们出点 主意。”
【谚语俗语第9句】:奶奶叫叔叔起床买菜,叫了好几遍,只听叔叔答应,却不见叔叔出来。奶奶急了,进屋一看,见叔叔还在床上躺着,便生气地说:“你真是嘴行千里,腚不挪窝!”(山东·临沂)
【谚语俗语第10句】:【怀揣金刚钻,敢揽破瓷碗】(谚)金刚钻:用金刚石做的钻头,能钻透瓷器。指有了金刚钻,才敢承揽补修瓷器活。比喻有某方面的本领,才敢承担某方面的任务。
【谚语俗语第11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人们形容女子长得漂亮,往往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来比喻。美貌与这四种事物何干?这种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说从古就有,分别是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都还分别有一段有趣的历史传说。 “沉鱼”,是指西施。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美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这时,有鱼儿游过,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了。 “落雁”,是指王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宁。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昭君便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下来。从此,昭君就有了“落雁”的代称。 “闭月”,是指貂蝉。《三国演义》说她善歌舞,色伎俱佳。她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宠爱。当时,董卓专权,飞扬跋扈,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王允与貂蝉共同设下美人计、连环计,密谋杀死董卓。为此,王允和貂蝉便以父女相称。为了宣扬他女儿长得如何漂亮,王允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羞花”,是指杨贵妃。传说杨玉环进宫后,很是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鲜花说:“花儿呀,花儿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啊!”她边说边用手摸了花儿一下。不想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恰巧,此事被一宫女看见。宫女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这件事传到唐玄宗耳朵里,喜出望外,大肆渲染,此事也就传开了。
【谚语俗语第12句】:邻居们都来帮我家收麦,妈妈感激地说:“人心齐,泰山移;靠集体,是力无比呀!多亏了大伙。”二婶笑着说:“一块砖头难砌墙,一根椽子难盖房;一家有困难,百家来帮忙。还客气啥?”(河北·石家庄)
【谚语俗语第13句】:【夹肢窝生疮——阴毒】(歇)夹肢窝:也作“胳肢窝”,腋窝。本指阴处长毒疮,转指阴险毒辣。
【谚语俗语第14句】:【鱼离水,草离根】(惯)比喻失去了根本,离开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
【谚语俗语第15句】:羊群里的骆驼,鸡群里的仙鹤——独(都)大
【谚语俗语第16句】:【 发一回水,澄一层泥】大水过后,沉淀的泥土可以肥田。 比喻经过事变,会增长见识。刘彦林《春风得意》:“发一回 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次智。我相信大家都会认真 地去思考,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谚语俗语第17句】:【步子迈得正,不怕影子歪】(谚)指为人处世大公无私,正道直行,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谚语俗语第18句】:【七品芝麻官】今天,人们用“七品芝麻官”这个俗语,多指职位低权力小的干部。“七品芝麻官”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得益于豫剧电影《唐知县审诰命》,著名豫剧喜剧大师牛得草把一个“七品芝麻官”演绎得活灵活现,特别是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台词,在当时更是家喻户晓。何谓“七品芝麻官”?它原指旧时职位较低的县官。我国古代县级官制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君把兼并的土地和小国改为县,设长官为县令。特别是秦朝推行郡县制,这种模式,经过历朝演变,至清代,全国地方行政机构为省、道、府、县四级。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作了些调整,但仍保留了省、县建制,将道府改为地、市。清代的官以“品”论等级,最高为倾述林,最低为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同现在的正副职一样,县长为正处级,副县长为副处级。共有九品十八级。县令是正七品,七品以下还有县丞、驿丞,这就是八品和九品官。
【谚语俗语第19句】:【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谚)舆(yu):车。居:平素待人接物及生活表现。指相马要从它拉车的表现上判断它的耐力,相士要从他的平素为人处世上判定他的品行。
【谚语俗语第20句】:茶馆搬家——另起炉灶
【谚语俗语第21句】:【种田的儿郎不顾衣】(谚)儿郎:泛指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只顾耕田种地,不怕弄脏衣服。指劳动者不怕脏。
【谚语俗语第22句】:【成立之难如登天,覆败之易如燎毛】释义:成家业很不容易,败家业容易得很。例句:所以古人留下两句话:“成立之难如登天,覆败之易如燎毛。”言者痛心,闻者自应刻骨。
【谚语俗语第23句】:【西瓜系在鳖腿上——滚不了西瓜,也跑不了鳖】(歇)比喻彼此利害攸关,谁也无法摆脱掉谁。常用于讥讽。
【谚语俗语第24句】:【黄鼠狼唱曲,专给小鸡听】释义:比喻故意说某些话给别人听。例句:二婶心里说:“老东西,你这是黄鼠狼唱曲,专给小鸡听。”
【谚语俗语第25句】:老鼠尾巴——大不了
【谚语俗语第26句】:【破天荒】“破天荒”有开天辟地头一回的意思,意为打破常规,首先出现的事物。源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和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等文献。据记载,唐代的荆州南部地区(今湖北),虽然文人书生很多,但每年解送(即选送)举人进京赴考,很少有考中成名的,因而被人称为“天荒解”,即解送的考生没有一个考中。意同现在某中学高考无人考上戏称“剃光兴”一样。唐宣宗大中四年,终于有一个名叫刘蜕的举人考中了进士,这才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他感谢刘蜕为荆南争了光,赠给刘蜕“破天荒”钱70万以示资助。刘蜕从不轻易接收别人馈赠,遂谢绝了崔铉的好意,并回信感谢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日天荒。”大意是说,五十年来是人们荒废学业造成荆南地区的文化落后,以地理概念而言,荆南一千多里的地域又怎能称得上是天荒之地呢?言外之意是对“破天荒”之说有意见,不能接受。由于刘蜕脱颖而出的“破天荒”壮举,使人们改变了对荆南地区的偏见,而“破天荒”也成为一个典故流传下来。
【谚语俗语第27句】:【一巧破千斤】(谚)凭着心灵手巧,可以破开他千斤重力。指巧用技艺或智谋,就能胜过身壮力大的人。
【谚语俗语第28句】:【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谚)火焰山:《西游记》中描写唐僧去西天取经,途经火焰山;孙悟空几经周折,借来芭蕉扇,扇灭了大火,才得通过。指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也作没有爬不上的山,也没有过不去的河。 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爬不上的山。 没有爬不到顶的高山,没有走不到边的草滩。
【谚语俗语第29句】:【 —步一个台阶步步高升。】成语:蒸蒸日上。邓刚《阵 痛》:“这样,一天锤没打的郭大柱,一步一个台阶,毫不费事 地晋升到五级铆工。”
【谚语俗语第30句】:布机上的棉线——干头万绪
【谚语俗语第31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谚)一年计划的实行,关键在春天;一天计划的实行,关键在早晨。指行动贵在早动手。
【谚语俗语第32句】:【 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谓不怕议论,议论改变不了事 实。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人嘴两张皮,任他们说去 呗!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 回炉烧饼不香谓不新鲜,失去原有的特点、优点。《小 说季刊》(1981,4):“回炉烧饼不香,这可不是又香又酥能吃 的烧饼,而是菱洲圩村上的碎嘴姑姑、婶婶们对谈崩了的亲 事又合好的比方。”
【谚语俗语第33句】:【一日三顿的炸酱面——一点不新鲜】(歇)指没有一点新东西,都是老一套。
【谚语俗语第34句】:【她】“她”既是一个字,也是一个单音节的词。“她”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但《红楼梦》是写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书,却找不到一个“她”字(现代版《红楼梦》除外),原来,“她”字还是一个现代人创造的结果。 1918年,五四斗士之一的刘半农在《新青年》首先发表《她字的研究》,第一个把“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从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称代词男女不分,都称为“他”。“五四运动”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如鲁迅的文学作品,但没有成功。“伊”与“他”并用不但常常造成混乱,而且“伊”有它义,不能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专属字,似有缺憾。于是刘半农专门创造了一个“她”。“她”与“他”读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语习惯,是再合适不过的创意了。“她”字一出现,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称赞和公认,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她”字的出现,结束了几千年男女合用一个他字容易造成的混乱局面,可谓一字千金,具有历史意义。
【谚语俗语第35句】:【君子之交淡和水】此语出自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意思是君子之交淡如清水,小人之交甜如美酒。君子虽淡但似亲人,小人虽甘但必情深。此论甚高。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情却浓,历史上举不胜举,最负盛名的是唐代大将薛仁贵,少时贫穷,其后从军,能征善战,东征高丽,破敌二十余万,因功升右领军中郎将。总章元年(668年),再征高丽,又获全胜,被封为平阳郡公。其时文武大臣带着重礼前来祝贺,同时也有普通百姓夹在其中。对于那些大臣们形形色色的礼品,薛仁贵一概婉言谢绝,只收了平民王茂生的“两坛美酒”。不料打开酒坛,却无酒香,启封的执事官不解其意,因为坛中装的根本不是美酒,而是无色无味的清水!执事官赶紧禀报薛仁贵,他只是微微笑了笑,当场喝了三碗清水。在场的大臣们感到茫然,经薛仁贵解释才知端底。原来,薛仁贵贫时饭量很大,常常遭遇断炊之危,幸得王茂生接济,这才活下命来。可以说没有这位善良的大哥帮忙,就没有薛仁贵的今日。现在谢绝众大臣的厚礼,只收下王茂生的清水,一来提醒牢记当时的窘境,告诫自己不可忘本。二来知道茂生大哥家境仍很贫寒,没钱买什么厚礼,就是这碗清水也是一番心意。众大臣听后感慨不已,方才见识了何为君子之交。此后,薛仁贵不改平民本色,他的部下纷纷仿效,朝野上下传为佳话。
【谚语俗语第36句】:【官房漏,官马瘦,官众堂屋鸡屎臭】官,公有。房只住不修, 马只用不喂,公众堂屋无人扫。指公有的东西容易损伤,反 映一种自私的心理。类似的:官船漏,官马瘦,官养的老爹 不长肉。克非《春潮急》:“有道是,官房漏,官马瘦,官众的 堂屋鸡屎臭……你把几十户人拉在一起,人多心不齐,鹅卵 石挤掉皮,岂有兴旺之理?”
【谚语俗语第37句】:鸭子不吃瘪谷——肚子里有货
【谚语俗语第38句】:布娃娃的眼睛——有眼无珠
【谚语俗语第39句】:【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谚)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旧时民间习俗,每逢六月六,要给猫狗洗浴,谓此时洗浴,可免生跳蚤和虱子。 也作六月六,猫狗浴。 六月六,家家猫犬水中浴。
【谚语俗语第40句】:【洪洞县里没好人】这句俗语是句气话,意思是对某个地方的一些人有不满,埋怨到整个地方,说这一个地方没有好人,便用“洪洞县里没好人”来指代。实在是冤枉了洪洞县。 “洪洞县里没好人”源自京剧《玉堂春》。此剧唱腔动听优美,普及率很广,上岁数的人几乎入人都能哼上几句,要不然也不会形成俗语。剧情是聪明美貌的少女苏三,因家贫被卖到妓院,她反抗迫害妇女的娼妓制度,追求自己所爱,执著地爱上了青年王金龙。老鸨看王金龙把银子花光用完,连打带骂把他赶出妓院。苏三偷偷将自己的私房钱送给王金龙,发誓若非金龙日后来娶,她永世也不会嫁人。老鸨见苏三如此固执,没法做妓院的摇钱树了,正好有个山西洪洞县的阔佬富豪沈燕林看上了苏三,两下一拍即合,老鸨将苏三卖给了这姓沈的恶人为妾。苏三不从,大吵大闹,把沈妻也烦死了。沈妻伙同私通的奸夫,下毒药要害死苏三,没想到沈燕林误吃了毒食猝死。奸夫淫妇一不做二不休,恶人先告状买通官府,诬陷苏三害死了沈某人。在起解前往省城太原的途中,苏三见老解差崇公道是个好人,遂认崇公道为干爹。苏三边走边唱,向干爹诉说自己遭遇的不幸,对加害于她的县官、妓院老鸨、姓沈土财主、淫妇沈妻及其奸夫等痛加斥责,越说越气,因为这些人都是当地的,最后说道:洪洞县里没好人!她也没想到,编剧也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一句使用率非常高的俗语。只是冤枉了洪洞县的好人。
【谚语俗语第41句】:【各走各的路,各投各的店】(惯)比喻各干各的,互不相干。
【谚语俗语第42句】:【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释义:家里有贤惠的妻子,丈夫可以避免意外的祸害。例句:自古说“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只为夫妻是最亲信之人,比不得兄弟朋友,因她朝说暮说,男子心肠虽硬,被她劝阻,也要回心。所以说娶贤妻免祸。
【谚语俗语第43句】:【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做】释义:事情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不能急躁。例句:曾作金、高则冬那帮混蛋,只给我们留下这么个烂摊子,你又有什么办法呢?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做哇!
【谚语俗语第44句】:【没眼先生上钟楼——瞎撞】(歇)没眼先生:盲人。瞎:本指失明,转指盲目地。撞:本指撞击钟,转指莽撞地行动。指盲目地东冲西撞或盲目行动。 也作没眼先生出海——瞎撞。 没了头的苍蝇——乱撞一气。
【谚语俗语第45句】:【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富贵需要努力争取,不是轻易 得来的。明代《西游记》:“师父,你常以思乡为念,全不似个 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多忧。古人云:欲求生富贵,须下 死工夫。”
【谚语俗语第46句】:【鸡不啼,狗不叫】(惯)形容没有生机或没有动静。
【谚语俗语第47句】:【楷模】是自然界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系落叶乔木,果实红色,形为椭圆,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日“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模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清康熙年间遭雷击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名日“楷亭”,碑与亭今都完好。但模树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载:“……临川吴文正公澄间日‘楷模二字假借乎?’日:‘取义也’。日:‘何以取木为义?’日:‘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出淮南王安《草木谱》’。”这儿提到的模树很神奇,其叶随时令而变,因其各季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便为诸树榜样。后世以树喻人,故把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以及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为“模范”。两种神奇的树木合在一起,即为“楷模”。
【谚语俗语第48句】:【讨饭的掉了碗】(惯)要饭的丢了要饭用的碗。比喻失去了最重要的器具。
【谚语俗语第49句】:【河水不犯井水】释义:犯:侵犯,干扰。比喻互不相干。例句:我从中作保,今天你俩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扰,各奔东西不行?
【谚语俗语第50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惯)指办成事情的本领不大,把事情搞糟的本事却不小。 也作成事不足,坏事有余。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谚语俗语第51句】:【养不教,父之过】(谚)对孩子只知生养而不知管教,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指对后代除了生养,还要教育。 也作“养子不教父之过”。
【谚语俗语第52句】:猢狲跳上煎饼锅——瞎蹦跶
【谚语俗语第53句】:【堵窝掏螃蟹】(惯)比喻在对手的老窝稳稳地将其抓获。
【谚语俗语第54句】:【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谚)无娘子:没有娘的孩子。 赔礼人:赔情道歉的人。指对不幸者要同情,对认错者要宽恕,不可粗暴对待。
【谚语俗语第55句】:看着躺在床上的大婶,满脸愁容的大叔想让在军队中服役的儿子回家一趟。大婶知道后,摇着头说:“千难万难扛在肩,不动长城一块砖。还是让他安心服役吧!”(河北·巨鹿)
【谚语俗语第56句】:【 金子还是金子】质量高,性质不变。相关的:金子碎了分 量在/金银不怕碎。艾煊《碧螺春汛》:“不管怎么严格的检 验,金子总归还是金子。”
【谚语俗语第57句】:【八寸三分帽子话】(惯)直径为八寸三分的帽子很大,人人都能戴上。比喻不着边际的套话。
【谚语俗语第58句】:妈妈听说有家儿女长大后不管自己的爹娘,就大发感慨:“一个娘肚子里有十个崽,十个崽肚子里没有一个娘啊!”(湖南·永州)
【谚语俗语第59句】:【卖糖的不卖醋,卖醋的也别卖糖】(谚)卖糖的就只卖糖,卖醋的就只卖醋,不要互相掺和。比喻人各干各的营生,不要相互搅扰干预。
【谚语俗语第60句】:【草多不烧灶,虱多不压秤】(谚)指野草再多也不能烧灶煮饭,虱子再多也增添不了人的体重。比喻无足轻重的人说话做事当不了家也作不了主。
【谚语俗语第61句】:悬崖上勒马——化险为夷;回头是岸
【谚语俗语第62句】:【肚大如柳斗,神仙难下手】(谚)肚大:大肚子病,即臌(gu)症。柳斗:用柳条编织成的提斗。指臌症是不治之症。
【谚语俗语第63句】:姐姐忌妒她的班长,常在家里说人家的不是。爸爸批评她说:“人无十全,瓜无滚圆,不要吹灰尘找芝麻缝,要多看看人家的长处。”(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64句】:【比登天还难】极言困难,简直做不到。李白诗: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老舍《骆驼祥子》:“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 儿的打算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
【谚语俗语第65句】:【箭在弦上,话在嘴边】(惯)指事情到了不能不说出来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66句】:【虎口里夺食】(惯)比喻冒着危险去争夺某种利益。
【谚语俗语第67句】:苍蝇下蛆——专钻空子
【谚语俗语第68句】:【未归三尺土,难保百年身】(谚)三尺土:三尺高的土丘,指坟。百年:一辈子。指人只要还没有死,就不敢担保有生之年能不能平安无事。
【谚语俗语第69句】:【天上掉馅饼】(惯)比喻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或好处。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好事。
【谚语俗语第70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谚)指高大的房屋将要倒塌,一根木柱难以支撑得住。比喻若大势已去,就不是个别人的力量可以挽救的了。
【谚语俗语第71句】:【执法如山】对刚直不阿、秉公执法的法官,人们赞誉他们“执法如山”。这个说法是从何而来呢?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随从运往京城,归为已有。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当面阻拦,立即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绒那里。司户是个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的小吏。但李元绒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太平公主无权霸占。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绒的顶头上司,一向趋附权贵的雍州刺史窦怀贞。他即刻命令李元绒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李元绒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斯下的行径无比愤慨。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的空白之处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八个大字,坚决维持了原判。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执法如山”四个字。
【谚语俗语第72句】:【事有凑巧,物有偶然】事情有偶然性,难以预料。明代《古 今小说》:“事有凑巧,物有偶然,此时胖妇人年纪约近五旬, 孤老来得少了,恰好得女儿来接代,也不当断这行业,索性 大做了。”
【谚语俗语第73句】:【刀快不怕脖子粗】(谚)只要砍刀锋利,哪怕脖子再粗也能砍断。比喻只要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就不怕敌手强硬,不怕困难重重。
【谚语俗语第74句】:【 泥鳅翻不起大浪】泥鳅只能浮到水面上翻一点水花,产 生一点涟漪。比喻力量小,成不了大事,闹不了大乱子。亦 可用反义。从维熙《伞》:“那就睡大觉去,小泥鳅掀不起大 浪头来。”
【谚语俗语第75句】:【荷叶包鳝鱼,一下子就溜跑了】释义:鳝鱼:体形像蛇而无鳞,有黏液,很滑。比喻悄悄地走开。例句:爸爸晓得有理说不清,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荷叶包鳝鱼,一下子就溜跑了。
【谚语俗语第76句】:妈妈让我写作业,我总说“明天再写吧”。爸爸听得不耐烦了,批评我说:“你可真应了那句话: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凉来冬又冷,收拾书包过大年。”(吉林·柳河)
【谚语俗语第77句】:【带着铃铛去做贼】(惯)形容人愚蠢,需要保密的事却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坏自己的事。
【谚语俗语第78句】:【一壁打鼓,一壁磨旗】(惯)比喻同时做两手准备。
【谚语俗语第79句】:裁衣不用剪刀——胡扯
【谚语俗语第80句】:【小儿欲得安,无过饥与寒】(谚)要想让小儿平安,最好的办法是不让他吃得过饱,穿得过暖。指经常让小孩受点饥寒,反而会少生疾病。
【谚语俗语第81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谚)指人生下来两手空空,到死时一钱一物也带不走。劝人要淡泊名利,知足知止,不可在财物上贪得无厌。
【谚语俗语第82句】:【解铃还得系铃人】释义:系:ji,打结。法眼和尚提出一个问题:虎颈上的金铃谁能解下来?有个泰钦和尚说,挂铃的人能解下来。借指谁惹出的事,还要由谁去解决。例句:他不会说“解铃还是系铃人”,可是他的口气与神情帮他忙,教钱太太明白了他的意思。
【谚语俗语第83句】:【明人不吃眼前亏】见“光棍不吃眼前亏”。
【谚语俗语第84句】:【吃亏是福】(谚)指人吃点亏,不与人争利,磨砺了自己的德行,对自己而言反而是福分。
【谚语俗语第85句】:【人到一万,无边无沿】(谚)指人数上万,气势就会非常壮观。 也作人马一万,无边无岸;人到十万,彻地连天。 人有一万,无边无沿;人有十万,彻地连天。
【谚语俗语第86句】:满树青梅——没个熟
【谚语俗语第87句】:【 打人不打脸,骂人别揭短】吵架也不能失去控制,不能欺 人太甚。孙犁《风云初记》:“打人别打脸,骂人别揭短。谁 不知我们,我们脏,我们自己兜着,沾不到你的身上去!”
【谚语俗语第88句】:【狗急要跳墙】释义:比喻人在情势危急时会冒险蛮干。例句:李青山答道:“咱们已经掌握了主动权。不守,狗急要跳墙,常炯,各方面得多留心啊。”
【谚语俗语第89句】:【五服】“五服”是说古时候丧服按跟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后来用出没出五服表示家族关系的远近。习惯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词是怎么来的呢?五服,原是指古代丧服的五个等级,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而制定的。丧服分五等,重轻有差,越亲近者丧服越重,是为“重孝”。一等是斩衰。为期三年之服。这种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边不缝。斩就是斩布制成丧服,不缝辑。儿子、未嫁女为父母,嫡孙为祖父母,妻为夫,都用一等丧服。二等是齐衰。这种丧服用熟麻布制成,缝边整齐。细分起来,齐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别。孙为祖父母服丧为期年,曾孙为曾祖父母服丧为五月,玄孙为高祖父母服丧为三月。三等为大功。这种丧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较齐衰所用精细。服丧九月。如妻为夫之祖父母。四等是小功。这种丧服用熟麻布制成,较大功服更为精细。服丧五月。如为伯叔祖父母,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五等是缌麻。这种丧服用细麻布(缌)制成。服丧三月。如夫为妻的父母,妻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缌麻。现在丧服没有这么复杂,且各地戴孝风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办的追悼会,改为一律戴黑纱。后来,丧服又用来直接表示亲属关系的远近。“五服”遂由指丧服向指亲属关系转化。“五服”之内者为亲属,五服之外者就不是亲属了,即所谓“六世亲属竭矣”(《礼记·大传》),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谚语俗语第90句】:檀树火筒——死也勿通
【谚语俗语第91句】:【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做事无论是出于爱还是恨,都 要做到底,有效果,不能半途而废。明代《水浒》:“鲁智深 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 州!”
【谚语俗语第92句】:【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无处收容,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类 似的:天神不纳,地煞不收。刘绍棠《鹧鸪天》:“大庙不收, 小庙不留,跟我去当临时工。”
【谚语俗语第93句】:【光吃炒豆不炸锅】(惯)比喻光得好处,不付出代价。
【谚语俗语第94句】:补锅匠戴眼镜——净找碴(岔)儿
【谚语俗语第95句】:千人大合唱——异口同声
【谚语俗语第96句】:【加油】“加油”一词比喻继续努力,再加把劲。“加油”一词使用率最高的是在体育比赛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中国。然而,“加油”却是外来词,它源自汽车拉力赛。在历史上第一次汽车拉力赛上(1895年6月),二卜五辆各种型号的汽车参加了这次全程1175公里的角逐。当赛事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欢众的热情异常高涨,他们焦急地期待着冠军车的产生。赛道上,领先跑在最前头的是意大利法拉利车队的五号车。在离冠军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五号车突然熄火,观众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上。出事车上,被誉为“赛车之父”的恩佐·法拉利先生连忙问身边的助手,赛车为什么会突然熄火?助手结结巴巴地说:“大概是汽油消耗太多,没……有……油了。”法拉利先生闻讯之后勃然大怒,他语无伦次地大声吼道:“你们……加……加……加油”。四周的观众一听,以为这是法拉利先生对自己车手的一种鼓励方式,于是也都跟着他大叫:“加油”、“加油”。后来,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为赛车手“加油”的这种独特的鼓励方式也逐渐沿用到其他比赛项目上,成为观众参与比赛,对选手进行鞭策鼓励的全世界流行方式。
【谚语俗语第97句】:【打狗看主人】释义:比喻看在主人或上司的面上,对某人宽容、饶恕。“主人”又作“主子”。例句:保安团、警备队、马大胡子,都有她的亲戚,惹翻了那帮人,可不好对付。怎么办?打狗看主人,只有把她放掉。
【谚语俗语第98句】:去年夏天,两户人家在挨边地上都种了西瓜。一户靠科学种植,瓜大瓤红,卖了一千多元钱;另一户凭经验种植,瓜歪瓤白,没卖几个钱。村民们感慨地说:“勤劳苦干不可少,但科学技术更是致富的宝啊!”(河南·太康)
【谚语俗语第99句】:【年纪不饶人】(谚)年纪:岁数,特指人上了岁数。年纪大了,做事总是力不从心。指人到老年,体质衰退,是生命的规律,对任何人者口不宽贷。 也作年龄不饶人。 年岁不饶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