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2022很现实的俗语,选句送给自己!

【谚语俗语第1句】:【三打不回头,四打连身转】(惯)形容人反应迟钝,懦弱胆小。 也作三答不回头,四答和身转。 三推不上肩,四推和身转。

【谚语俗语第2句】:老师正在讲故事,我先是发现小刚没坐正,举手告诉了老师。接着我又发现小风在抓痒,正要举手,老师说:“你呀!真是一只多管闲事的老母鸡,孵了鸡蛋还要孵鸭蛋。”(浙江·绍兴)

【谚语俗语第3句】:【锅开着等下米】释义:开:液体沸腾。比喻十分紧迫。例句:母亲心疼女儿,说道:“过几天再说吧吧,这也不是锅开着等下米的事儿。”

【谚语俗语第4句】:【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惯)前门挡住了猛虎,后门闯进了恶狼。比喻刚赶走一个坏人,另一个坏人又来了,灾难接踵而至。 也作前门拒虎,后户进狼。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前门驱虎,后门进狼。

【谚语俗语第5句】:【粉丝】现在,“粉丝”是个使用频率十分高的热词,相当于追星族。粉丝是个外来语,与粉丝、粉条这种大众食品没有任何关系。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原意是“热心的追随者”的意思。因为在中文里,说“我是他(她)的迷”这样的话是不通的,必须在“迷”之前再加一个字,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在许多场合,这样用起来还是繁琐,为了方便,干脆就把“热心的追随者”——“粉丝”拿来使用,不管是歌迷、影迷、球迷,都可以直称“我是某某的粉丝”。并迅速流传开来。

【谚语俗语第6句】:【寺】佛寺遍及中国各地,它是中国佛教僧人聚居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门寺”等。那么,“寺”是怎么来的呢?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动场所。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来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三府九寺”。 “寺”作为对佛教僧侣基本生活和活动场所的称呼,与鸿胪寺及其掌管的事务有关。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因为鸿胪寺是招待四方宾客的国家宾馆,非僧人久居之地,后来另建居所,取名“白马寺”。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名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谚语俗语第7句】:【抓头不是尾】(惯)形容人急得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做才好。

【谚语俗语第8句】:【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锈】(谚)比喻人必须经常运动,才能保持健康。

【谚语俗语第9句】:【千人打罕,万人称奇】(惯)指众人都觉得罕见、稀奇。

【谚语俗语第10句】:【只扫自己门前雪,莫管别人屋瓦霜】见“各人自扫门前雪”。

【谚语俗语第11句】:【患难朋友,艰苦夫妻】(谚)患难中建立起来的友谊最坚实,艰苦中打磨过来的夫妻最恩爱。指好朋友贵在经过患难的考验,好夫妻贵在走过艰苦的历程。

【谚语俗语第12句】:【嘴上缺个把门的】意为没有阻拦,有话乱说。把门的,也 说:站岗的。浩然《山水情》:“你如今可不是学生了,还这么 任性,嘴上缺个把门儿的,可没啥好处。”

【谚语俗语第13句】:十字路口迷路——不分东西

【谚语俗语第14句】:【趋名者于朝,趋利者于市】(谚)趋:追求。要想争名,那就到朝中去当官;要想夺利,那就到市场去贸易。指要争名利,就要找对获取名利的场所。

【谚语俗语第15句】:【和尚不亲帽儿亲】(谚)和尚之间彼此生疏,但由于同戴一顶和尚帽,彼此就感到很亲热。比喻同行业或同遭遇的人到一起,容易产生同情心和亲切感。 也作“和尚不亲庙亲”。

【谚语俗语第16句】:想不到哥哥和舅舅搭伙做生意也会闹矛盾,两人互相指责,闹得不可开交。嫂嫂气得直嚷:“亲戚不结财,结财合不来。这话真没说错!”(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17句】:【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谚)没志气的人,经常立志,却不能实行;有志气的人,一次立志,终身实行。指立志不在次数多,在于坚定不移。

【谚语俗语第18句】:属骆驼的——驮重不驮轻

【谚语俗语第19句】:【老母猪吃碗碴——肚里有瓷】(歇)瓷:谐“词”。指说话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有时含讥讽意味。 也作“老母猪吃碗碴子——肚里挺有瓷儿”。

【谚语俗语第20句】:【惊堂木】在旧戏舞台上,县官以上的地方官员的案头都放有一块“惊堂木”,案犯一到,惊堂木“啪”地一拍,问道:“有招无招!”动刑之前,惊堂木一拍:“大刑侍候!”那么,“惊堂木”源自何时,有何作用呢? “惊堂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使用。《国语·越语》中记载:“惊堂木,长六寸,阔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这就讲清了它的规格和作用。“惊堂木”的正式名称叫“气拍”,也有叫醒木、界方和抚尺的,俗称“惊堂木”,是一块长方体的硬木,有棱儿有角儿,取“规矩”之义,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只有普通官员手中的那个小木块才叫“惊堂木”,皇帝用的称为“震山河”,表明他是一统江山的主人。宰相等一二品大员用的叫“佐朝纲”,元帅、将军等高级武官用的叫“惊虎胆”。

【谚语俗语第21句】:【生伢的不急,急死催生婆】(惯)催生婆:助产婆,帮助接生的妇女。 生孩子的人不急,接生的却非常着急。指当事人不急,旁人却替他着急。

【谚语俗语第22句】:【人不求人一般高】求人难,常要低三下四。《小说月报》 (1982,9):“走啊,人不求人一般高哟。喂,七仙女怎么还没 有回来?还是找她靠得住些。”

【谚语俗语第23句】:【安钉子】(惯)比喻在对方的内部秘密安插自己的人。

【谚语俗语第24句】:【 山好能容四面看】谓禁得起挑剔。记录:“这样的产品没 得说,山好能容四面看,怎么着你也挑不出毛病。”

【谚语俗语第25句】:苍蝇跟屎壳郎做朋友——臭味相投

【谚语俗语第26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释义:寓言故事:蚌张开蚌壳晒太阳,水鸟鹬见了用嘴啄它,蚌壳紧紧钳住了鹬的嘴,双方都不肯相让,结果,两个都被渔翁捉住了。故事载于《战国策·燕策》。比喻两方相争,让第三者得了好处。“渔翁”又作“渔人”。“相争”又作“相持”。例句:那些地方官员都知道这个“活阎王”的厉害,谁敢说个不字!他们只得忍痛割爱,白吃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哑巴亏。

【谚语俗语第27句】:【把狼羔子当亲人】释义:比喻把坏人当成好人。例句:你这会儿迷着,回去趴在被窝里想想,你是个什么人,像不像个队长,像不像个复员军人,你别把狼羔子当亲人看。

【谚语俗语第28句】:玩具店里的娃娃——有口无心

【谚语俗语第29句】:【柴米夫妻,酒肉朋友】(谚)有柴有米,夫妻间才能安然度日;有酒有肉,朋友间自可你来我往。指人际关系,必须有物质条件作基础才能建立。 也作“酒肉朋友,柴米夫妻”。

【谚语俗语第30句】:邻居家的婆媳吵架,只是因为媳妇的一句话。奶奶劝架时说:“谁家的嘴皮不磨牙,说错了就改,何必吵架呢?”(湖北·钟祥)

【谚语俗语第31句】:洗淋水澡——首当其冲

【谚语俗语第32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见“疑则勿任,任则勿疑”。

【谚语俗语第33句】:【大象病了千斤重,骆驼死了比马大】释义:比喻有钱有势的人,就是破产或失势了,也比一般人强。“比马大”又作“比马壮”。例句:怎么?大象病了千斤重,骆驼死了比马大,难道说我贾有富真的瘪了?

【谚语俗语第34句】:【晚晌火烧云,明早晒杀人】(谚)火烧云:云朵火红,像烧着了一样。 指如果傍晚时分西边天空云朵火红,那就预兆第二天是个大晴天。 也作晚霞烧山尖,明个大晴天。 晚霞满天要放晴,

【谚语俗语第35句】:邻居三奶奶家丢了鸡,三奶绕村大骂,还不时朝小刚家的院子里瞧。小刚妈说:“风不刮,树不摇,心里没事不犯翘。她骂破天,骂破地,随她去吧!”(河南·唐河)

【谚语俗语第36句】:对着镜子扮鬼脸——丑化自己

【谚语俗语第37句】:【 照与子抓药处方上的药,不能随便更换。】表示严格执 行,或刻板的模仿。《北京日报) (1987,7,16):“他们从那些 不法商人那里得到了启示,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开始照方子 抓药。”

【谚语俗语第38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释义:机关:周密而巧妙的计谋。卿卿:旧时对女子的爱称。耍尽心眼自以为非常聪明,到头来却断送了自己性命。嘲讽人玩弄权术和诡计,最后落得身败名裂。例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他这才是自作自受呢!

【谚语俗语第39句】:【耗子舔猫鼻梁骨】释义:比喻自己送死。例句:郭鬼子胆大包天,要跟我比量比量,真他妈是耗子舔猫鼻梁骨,我张作霖从前清打到民国,多大的阵势没见过!

【谚语俗语第40句】:黑瞎子按键盘——乱弹琴

【谚语俗语第41句】:小涛的爸爸从外地回来,发现小涛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就埋怨小涛妈妈对儿子抓得不紧。小涛妈妈说:“你也别乱怪人,又不能一天到晚把他拴在裤带上,有时候也怪他自己。”(江苏·盐城)

【谚语俗语第42句】:【一个桩上不能拴两头公牛】(谚)两头公牛拴在一个桩上,你顶我撞,不得安生。比喻在同一区域内,容不得两个占有欲很盛的强人。

【谚语俗语第43句】:我一听到别人吃东西的声音就馋得直流口水。有一次,我正在做作业,忽然听到妈妈吃东西“咔咔”地响,连忙跑过去。妈妈见了哭笑不得:“你呀,真是蚂蟥听不得水响。这苹果我才咬了一口,你就赶来了!”(湖南·长沙)

【谚语俗语第44句】:【宰相肚里能撑船】赞扬人的气量大,风格高。成语:宽宏 大量。姚雪垠《李自成》:“常言道:将军额上跑下马,宰相肚 里行舟船。你这样气量窄,将来如何能独当一面,肩挑五岳 胸罗百川,统帅百万大军!”

【谚语俗语第45句】:小华明明知道小强在搞小制作,却故意问:“你这是在摆弄啥呢?”小强说:“你是和尚戴个道士帽,装啥迷瞪僧呢?”(河南·邓县)

【谚语俗语第46句】:【经手三分肥】经手一件事情,总要得些好处。台湾林语 堂《京华烟云》:“国库收入高,自然油水大,下由小吏,上至 牛大人,岂止过手三分肥。”

【谚语俗语第47句】:【三世仕宦,方解着衣吃饭】(谚)接连三辈人居官为宦,这才真正懂得穿衣吃饭。指吃饭穿衣如同一门学问,不容易深入了解。也指生活条件改善后,自然会对吃饭穿衣讲究起来。 也作“三世做官,方会着衣吃饭”。

【谚语俗语第48句】:【诫无垢,思无辱】(谚)诫:对言行的警戒。垢:通“诟”,受辱。指人经常警戒自己的言行,遇事深思熟虑,自然就会避免灾祸与羞辱。

【谚语俗语第49句】:【冤家】“冤家”一词,原意为怨家,指仇人。现在指爱的亲昵之称,是反语,如同情人之间女子说情郎“你真坏”一样。“冤家”一词源自唐代,唐张薷《朝野佥载》有“此子与冤家同生”之句。到了宋代,“冤家”这个词,通过“不饶人”这一语义成分,从所仇转为所爱,表示似恨而实爱的感情。如黄庭坚《昼夜乐》词:“其奈冤家无定据,约云朝又还雨暮。”《董解元西厢记》一日:“正是咫尺是冤家,浑如天样远。” “冤家”的这种含义,在“冤家”一词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宋蒋津在《苇航纪谈》中对“冤家”的这种丰富含义作了总结:后阅《烟花记》有云:“冤家之说有六:情深意浓,彼此牵系,宁有死耳,不怀异心,所谓冤家者一;两情相系,阻隔万端,心想魂飞,寝食俱废,所谓冤家者二;长亭短亭,临岐分袂,黯然销魂,悲泣良苦,所谓冤家者三;山遥水远,鱼雁无凭,梦寐相思,柔肠寸断,所谓冤家者四;怜新弃旧,忘恩负义,恨切惆怅,怨深刻苦,所谓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触景悲伤,抱恨成疾,迨与俱逝,所谓冤家者六。”“冤家”的这六重含义,无不传达了男女之间那种又爱又恨,又疼又怨,缠绵悱恻的复杂感情,难怪古往今来的恋人都爱以“冤家”相称了。 “冤家”一词,除了指心爱的人外,还指心爱的东西。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日:“婆子袖里扯出个小帕儿来。道:‘就是这个冤家,虽不值钱,是一个北京人送我的,却不道礼轻人意重。…

【谚语俗语第50句】:活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谚语俗语第51句】:打死爹讨娘好——岂有此理

【谚语俗语第52句】:肚子里吞擀面杖——直肠子

【谚语俗语第53句】:【人凭良心猪凭肉】(谚)人是凭着良心来得到人们的敬重,猪是凭着肉香来得到人们的喜爱。指人做事凭良心,是立身的根本。

【谚语俗语第54句】:【车到山前终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谚)比喻事情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键时刻,总有办法解决。 也作“车到山前必有路”。

【谚语俗语第55句】:李明在做数学作业时,该写单位的没有写,不需写单位的却写上了。老师说:“你是正当不当,豆腐里面放姜。”(江西·萍乡)

【谚语俗语第56句】:【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谚)度:计算,估量。 山上有树木,工匠就会去估量如何采用它;宾客有礼仪,主人就会择优录用他。指只要有才,就不愁不被选用。

【谚语俗语第57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难免有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 语序亦可换置。类似的: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周克芹《许 茂和他的女儿们》:“只是,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瓜无个个 圆,人无样样全。老成厚道的农村实干家罗祖华,对于为人 处世方面的学问简直少得可怜。”

【谚语俗语第58句】:【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释义:形容权势败落、时运衰退的可悲情景。例句:又想了一回道:“不妨事,大头在我手里。且待我将息棒疮好了,也教他看我的手段。不知还是井落在吊桶里,吊桶落在井里。如今且不要露风声,等他先做了整备。”正是: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

【谚语俗语第59句】:【尽忠难以尽孝】(谚)指要报效国家,就不能在家孝敬父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也作尽忠者不能尽孝。 尽得忠来难尽孝。

【谚语俗语第60句】:怀里揣兔子——不安

【谚语俗语第61句】:【心去意难留】心已不在此,难以回心转意。清代《儒林外 史》:“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 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

【谚语俗语第62句】:【扒灰】在民间都把贪恋儿媳妇姿色,而与儿媳通奸的老公公,叫做“扒灰”,也有叫“扒灰头”的。“扒灰”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说法有二。一说清代李元复《常谈丝录》卷八载:“俗以淫于子妇者为扒灰,盖为污媳之隐语。”“扒”通“爬”,爬行于灰上,则要玷污膝盖,“膝”、“媳”音同,污膝隐为污媳,因而将公公与儿媳通奸称为“扒灰”。另一说为,据康家珑先生的《中国语文趣话》引述清代王有光的考证说:“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这段话最后说得明白,“扒灰”就是为“偷锡”,由于“锡”和“媳”同音,所以人们用“偷锡”做了偷奸儿媳的隐语了。

【谚语俗语第63句】:【佛是金装,人是衣裳】(谚)佛像是靠金粉来装饰的,人是靠衣裳穿戴来装扮的。指人的服饰对仪容关系很大。 也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裳。 人靠衣装,神靠金装。

【谚语俗语第64句】:盘里鱼儿瓮中鳖——跑到哪里去

【谚语俗语第65句】:【好借债,穷得快】(谚)喜欢借债的人,借得容易花得快,加上付出的利息,必然很快变穷。指生活中宁可艰苦度日,不可轻易借债。

【谚语俗语第66句】:【不费吹灰之力】容易成功。成语:轻而易举。海外於梨 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但是你用劳力换来的东西,却由 小偷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了,多叫人痛心。”

【谚语俗语第67句】:【—个槽上不能拴两个叫驴】叫驴即公驴,两头叫驴会咬 架,比喻两股势力不能共存。类似的:一个笼里关不了两只 公鸡/一个桩上不能扣两条牛。成语:势不两立。姚雪垠 《李自成》:“咱们八大王很嫉恨姓李的称闯王,行事又不一 般,怕他将来成大气候。俗话说,一个槽上拴不下俩叫驴, 就是这个道理。”

【谚语俗语第68句】:【和颜悦色买人心】(谚)态度谦和,言谈友善,就会得到别人的好感和支持。指待人和颜悦色是受人敬爱的重要条件。

【谚语俗语第69句】:【有本不愁利】(谚)要做生意,只要有本钱,就不愁求不到利。指要想谋取到利,本钱是基础。

【谚语俗语第70句】:【八个金刚也抬不动】(惯)金刚:佛教称佛的侍从力士,为手执金刚杵(古印度兵器)的神。形容某人很难请得动。 也作“八个大金刚还抬不动”。

【谚语俗语第71句】:凌冰窝里打哈哈——冷笑

【谚语俗语第72句】:小康来找我弟弟玩,我弟弟对妈妈说:“我不和小康玩,小康是个坏孩子。”妈妈说:“但你是好孩子,小康可以和你玩啊!”弟弟说:“对啊!”于是就和小康出去玩了。(河北·新乐)

【谚语俗语第73句】:妈妈死后,爸爸又给我找了个新妈妈。新妈妈又带来个新哥哥,两年后妈妈又给我生个新弟弟。爸爸说话幽默风趣,妈妈却有些小肚鸡肠。这不,一天下午妈妈又躺在床上不说话了。爸爸又在施展他的战术:“又咋了,是俺娃气你了,还是你娃气你了,再不就是咱们娃气你了?来,拉出来,各打三十大板。”妈妈一听,“扑哧”一下笑了。(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74句】:一次,我向妈妈说:“妈妈,吃完饭再写作业也不迟。”妈妈不高兴地说:“后插一日秧,晚收十天谷。”我一听,就乖乖地去写作业了。(河南·洛阳)

【谚语俗语第75句】:旱了很长时间,终于下雨了。爷爷说:“这下该有指望了,都跟前些日子一样,连井里的尘土都有二寸深了,非吃风屙沫不可。”(河北·邢台)

【谚语俗语第76句】:【狗咬刺猬插不上嘴】释义:形容别人说话,无法插嘴。例句:我的口又讷,从不和人吵架,人家谈论个什么现今政策呀,张某长、李某短呀,我是狗咬刺猬插不上嘴,这样也就没人烦气我。

【谚语俗语第77句】:见着猫儿当老虎——大惊小怪

【谚语俗语第78句】:【吃官饭,打官鼓,官鼓打破有人补】(谚)官:公家的。旧时指干公家事不必过分认真,对公物也不必仔细爱护。

【谚语俗语第79句】:【肚子里装着二十五只小耗子——百爪挠心】(歇)百爪:二十五只耗子共一百个爪子。形容人心烦意乱,心神不定。

【谚语俗语第80句】:小猫洗脸——马马虎虎;一划拉

【谚语俗语第81句】:【贵易交,富易妻】(谚)易:更换。 旧指人有权有势了,就会抛弃患难时的朋友,另交新贵;有钱有业了,就会抛弃穷困时的妻子,另娶新人。 也作“富易交,贵易妻”。

【谚语俗语第82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谚)驻军的军营像铁铸一般,经久不动;军营里的士兵却一拨去了又来一拨,流动不停。指军营是固定的,士兵是流动的。 也作“铁打军营流水的兵”。

【谚语俗语第83句】:瓜地里的草人——样子货

【谚语俗语第84句】:【阿谀人人喜,直言人人嫌】(谚)阿谀(eyu):用好听的话奉承人。 直言:不回避事实的真话。阿谀奉承的话对人有损,但人爱听;直来直去的话对人有益,但人嫌恶。指喜阿谀、嫌直言,是一种不良的世态。

【谚语俗语第85句】:航空公司开业——有机可乘

【谚语俗语第86句】:【黄连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谚)黄连:常用中药,味苦。人参:滋补品。黄连味苦而普通,即使救活人命,人们也不认为它有功;人参滋补而贵重,即使吃死人,人们也不相信它是凶手。指人们往往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真相,甚至认不准功过是非。

【谚语俗语第87句】:靶子上看箭——看结果

【谚语俗语第88句】:【名师出高徒】(谚)名师:德艺深孚众望的师傅。指高明的师傅培养出来的,一定是才艺出众的弟子。 也作名师手下出高徒。 名师自有高徒。

【谚语俗语第89句】:【 乖子看一眼,呆子看到晚】聪明人一看便知道,瞒不过聪 明人。朱自清《女人》:“我们地方有句土话说:乖子看一眼, 呆子望到晚;我大约总是在乖子一边了。”

【谚语俗语第90句】:【三魂掉了二魄】形容人害怕,发呆,精神恍惚。类似的:. 失了三魂,丧了七魄。成语:魂不守舍、魂飞魄散。菡子《纠 纷》:“她已经怀了身子了呀!她少不得怨恨自己,怨恨刘 二,每天担着一笔心事,三魂掉了二魄似的。”

【谚语俗语第91句】:路不常走草成窝,坐立不直背变驼。

【谚语俗语第92句】:贾宝玉看林妹妹——见如故

【谚语俗语第93句】:【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年纪大没有长进,做事不像人样。 成语:马齿徒增。茅盾《秋收》:“他觉得镇上的老爷们也不 像‘老爷’了……而且因为他们‘老爷’太乏,竟连他老通宝 的一把年纪也活到狗身上去!”

【谚语俗语第94句】:【因祸得福,只在人为】(谚)本来是灾祸临头,却转而获得好运,这只靠着人为的努力。指人经过主观努力,可以变被动力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谚语俗语第95句】:【表壮不如里壮】(谚)外表强大,不如内里壮实。常专指丈夫有才干,不如妻子善理家。 也作“里壮强如表壮”。

【谚语俗语第96句】:老师让我们默写课文,可有的同学却照抄书本。老师发现后说:“你们这是捏着鼻子骗眼睛啊!”(贵州·湄潭)

【谚语俗语第97句】:稿子写到纸边上——不够格

【谚语俗语第98句】:数学测验完毕,老师让得90分以上的同学举手,结果只有三四个人举起了手。老师打趣说:“真是三个人两根胡子,稀少稀少。”大家都笑了。(河南·洛阳)

【谚语俗语第99句】:【出头的椽儿先朽烂】(谚)露出房檐外面的椽子由于风吹雨淋,会先腐烂。比喻冒尖或带头的人,往往最先遭到祸害。 也作“出头椽子先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59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