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歇后语,句句扎心 深入人心
【谚语俗语第1句】:【丢了芝麻,捡了西瓜】(惯)比喻得大于失。 也作“撒了芝麻捡个西瓜”。
【谚语俗语第2句】:【狗咬尿泡——空欢喜】(歇)尿泡:膀胱。指白高兴一场,什么好处也没有捞到。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狗咬尿泡——虚欢喜。 狗扑尿泡——空喜欢。
【谚语俗语第3句】:士气不可辱,民意不可欺。
【谚语俗语第4句】:【结发夫妻】“结发夫妻”是指原配夫妻,为什么叫结发夫妻呢? “结发”又叫“束发”。我国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为孝行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头发。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岁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经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岁也要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长大成人。这里的“结发”即表示初成年。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关系,在结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发髻上的丝缨解开,这是“结发”夫妻的一项重要仪式。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此外,新婚夫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婚礼之夜,夫妻二人要“对镜结纽”,即对着镜子把头发束好。唐宋时期婚礼中的这些礼仪,就是由“结发”演变而来。由此,人们称首次结成的夫妻为“结发夫妻”。倘若再婚,就没有资格称为“结发夫妻”了,男方称为续弦,娶二房称为纳妾,女方则称再醮了。
【谚语俗语第5句】:【 依样画葫芦/照葫芦雷瓢葫芦】胡乱,音近,含大体上近 似之意。差不离照原样子办。照,也说:比。成语:照猫画 虎。海外陈若曦《远见》:“不久也就摸到了窍门,可以依样 画葫芦。”
【谚语俗语第6句】:画上的大虾——看着眼馋,到不了嘴里
【谚语俗语第7句】:【榜眼】“榜眼”指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二名。它为什么叫“榜眼”,又产生于何时? “榜眼”的称呼在北宋才开始出现。北宋年间的殿试规则是,进士一甲只钦点三人,并规定第一名称状元,第【第2句】:三名为榜眼。第【第2句】:三名之所以同为榜眼,是因为填进士榜时,第一名状元居上端正中,【第2句】: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参见皇帝时,第一名状元在前面正中,第【第2句】:三名分立状元身后的左右位置,也如同身体的两只眼睛,故以榜眼称呼第二,三名进士。到北宋后期,为对殿试中的第【第2句】:三名进士有所区别,人们便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之为“探花”。“榜眼”则成为第二名进士的专称。
【谚语俗语第8句】:【端铁饭碗】(惯)比喻从事有固定收入的、非常稳定的职业。 也作“捧铁饭碗”。
【谚语俗语第9句】:【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遇到屈辱、失败,要沉得住 气,善于忍耐,等待时机报仇。不一定要立即报仇。沈从文 《长河》:“打什么仗?调什么兵?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 眼前。”
【谚语俗语第10句】:【板凳没坐热】坐的时间极短,或匆忙离去。类似的:屁股 没沾炕。成语:席不暇暖。沈从文《长河》:“我是来陪三哥 的,他不久又要下常德府去,板凳坐不热,就要赶路。”
【谚语俗语第11句】:【捂着耳朵捅铃铛】见“堵着耳朵摇铃铛”。
【谚语俗语第12句】:【天无绝人之路】(谚)老天不会让人无路可走。指人在绝境中总能找到出路。为鼓励人战胜困难的常语。 也作天下没有绝路。 天不绝人。
【谚语俗语第13句】:【出头的椽子先烂】椽子,梁上的木条下端外露构成屋檐。 谓出头有危险。类似的:出林笋子先折断/出水船儿先烂 底。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说,提出来了,通不过也 是白费,谁心里也在琢磨着:出头的椽子先烂咧。”
【谚语俗语第14句】:【将人心,比自心】为别人着想。成语:设身处地。冯德英 《苦菜花》:“我是想,人都有颗心,将人心,比自心,遇事替别 人想想,把别人的事放在自己身上比比,看看该怎么做才 对,这样做倒不一定错。”
【谚语俗语第15句】:柳树花儿落地——不动声响
【谚语俗语第16句】:【人与人不同,花有十样红】人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文学图 书:“有人统计过,《红楼梦》里写了有名有姓的有四百多个。 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十样红。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 格。”
【谚语俗语第17句】:【扣帽子】释义:比喻不经调查研究轻率地给人加上罪名。例句:体兰!你可别给我扣帽子!我没说瞧不起妇女。
【谚语俗语第18句】:大伯看到别人下海挣了大钱,说:“我也要辞掉工作去打工,挣不来钱就不回来。”奶奶说:“做事都要留条后路,能吃过头饭,不能说过头话。”(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19句】:【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谓有些见识,略知一二。后句 或说:也听过猪叫。类似的:没吃过鸡蛋,也听过鸡打鸣。 清代《红楼梦》:“谁都是在行的?孩子们这么大了,没吃过 猪肉,也见过猪跑。”
【谚语俗语第20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惯)一方付给现金,一方交出货物。指当场交易,货、款两清,互不拖欠。 也作“一手交钱,一手拿货”。
【谚语俗语第21句】:奶奶望着门前那等着收割的小麦说:“半个月前还青青的,现在变得黄澄澄了,真是麦老过座桥,人老路上摇啊!”(江苏·通州)
【谚语俗语第22句】:党哥和女朋友第一次见面,他急得团团转,女朋友却迟迟不来。他妈担心地说:“可别是辽天地(指空旷辽阔的野地)烤火,一面热啊!”(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23句】:八只脚的螃蟹——横行
【谚语俗语第24句】:我和爸爸都喜欢看电视剧《天下粮仓》,于是,我们约定晚上一起看。晚饭后,我想先小睡一会儿,便告诉爸爸等开演了就叫醒我。可是,我睡得太香了,任爸爸怎样叫也不想出被窝。第二天,爸爸对我说:“说到要做到,做人才可靠;说到做不到,等于放空炮。以后,你的言行要一致啊!”(河南·林州)
【谚语俗语第25句】:【 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与别人】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马 寅初《新人口论》:“这予我以极大的方便,几百位先生愿以 困难留给自己,以方便让给了我。”
【谚语俗语第26句】:【馒头】“馒头”是中国人的主食,特别是中原地区和北方。现在商品流通快捷方便,南方人也吃馒头,北方人照吃大米。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记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人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见“发面”古已有之。有了发酵的面起饼,不愁没有馒头。但馒头的来历却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平蛮回到泸水,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回报孔明。孔明问孟获,获日:“泸水原有猖神为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平浪静,境内丰熟。”孔明日:“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有主意。”遂命行厨宰杀牛羊,和面为剂,塑成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后明人郎英《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至清代,馒头的叫法发生了变化。北方把没有馅的称为馒头,有馅的称为包子。而南方则把有馅的称为馒头,无馅者也叫做“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日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直到现在,馒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在北方,对没有馅的馒头,有称作“馍”、“卷子”的。在南方,对有馅的馒头,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但,“馒头”之称南北皆通,而“馍”、“卷子”、“面兜子”、“汤包”都是地方性称谓。
【谚语俗语第27句】:【山与山不相遇,人与人总相逢】释义:人终究会有相见的时候。例句。梅腊月一步步走近,坦坦荡荡地说:“山与山不相遇,人与人总相逢。鹰嘎副县长,当真是我红痣娃回来了。”
【谚语俗语第28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原指军队被围困,也可指其他内外 交困的情况。明代《三国演义》:“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 外无救兵,危在旦夕。”
【谚语俗语第29句】:头上长秃疮——顶坏;坏到顶了
【谚语俗语第30句】:【秃子当和尚——将就材料儿】(歇)指拿条件类似的人或物勉强充数。有时用作谦语,指勉强凑合着。有时含责骂意。 也作秃子作和尚——将就着。 秃子跑到和尚庙——硬充数。
【谚语俗语第31句】:【一锹挖出个井】(惯)比喻一下子就取得成功。
【谚语俗语第32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最好赶快离开。语出《南史》:“檀公 三十六计,走为上。”明代《水浒》:“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若不快走时,更待什么!”
【谚语俗语第33句】:【老鸦嫌猪黑】释义:比喻只知嫌恶别人的缺点毛病,不知自己的缺点毛病也和别人一样。例句:俗语道:“……老鸦嫌猪黑,乌龟笑鳖跛。”
【谚语俗语第34句】:【喝了蜜糖水,忘了黄连苦】释义:比喻人忘本。例句:我王哈哈在旧社会是个流浪江湖的穷艺人,要没有共产党,我哪有今天?可我……喝了蜜糖水,忘了黄连苦。
【谚语俗语第35句】:阎王奶奶害喜病——怀鬼胎
【谚语俗语第36句】:【哭不得,笑不得】谓无法对付,无可奈何。成语:啼笑皆 非、哭笑不得。鲁迅《华盖集续编》:“然而不安分的皇帝又 胡闹起来了。简直将国家闹完,使靠天吃饭的圣贤君子们, 哭不得,也笑不得。”
【谚语俗语第37句】:【扣子对扣门,歪把跟歪瓢】释义:讽刺不正派的人总喜欢跟不正派的人在一起。例句:社里硬逼着他下到队里劳动,他别别扭扭地到了三队,时间一长,和常顺两人扣子对扣门,歪把跟歪瓢,两人真是一个心眼儿一个脾气,又好得不行。
【谚语俗语第38句】:【千个屠夫一把刀】(惯)屠夫:旧时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屠夫再多,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刀。比喻大家的做法都一样。
【谚语俗语第39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难免有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 语序亦可换置。类似的: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周克芹《许 茂和他的女儿们》:“只是,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瓜无个个 圆,人无样样全。老成厚道的农村实干家罗祖华,对于为人 处世方面的学问简直少得可怜。”
【谚语俗语第40句】:指鹿为马——胡说;混淆是非;强加于人
【谚语俗语第41句】:杀鸡取蛋,干塘打鱼——只图一回
【谚语俗语第42句】:铁匠催徒弟——快打
【谚语俗语第43句】:【精明一世,糊涂一时】见“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谚语俗语第44句】:妹妹长得慢,比同龄人矮了一截,总是闷闷不乐的。妈妈安慰她说:“柳树早发芽,但是不结果;枣树晚长叶,果实却坠满枝头。你个子比别人矮.可不能因此而短了志气啊!”(河北·深州)
【谚语俗语第45句】:除夕晚上盼月亮——不见景;没有指望
【谚语俗语第46句】:【车载不动,船装不完】形容多、重。成语:车载斗量。祁淑 英《废墟》:“乡亲说她是个故事篓子,说她肚里的故事车装 不下,船载不完。”
【谚语俗语第47句】:【鸡吃叫,鱼吃跳】释义:吃鸡吃鱼都要吃活的。例句:他算真正品尝到了活学活用、活鸡活鱼的甜头。俗话讲,“鸡吃叫,鱼吃跳”呢。
【谚语俗语第48句】:【往脑袋上扣屎盆子】(惯)比喻栽赃、陷害。
【谚语俗语第49句】:【打翻了五昧瓶——甜酸苦辣咸样样全】(歇)五味:指酸、甜、苦、辣、咸,泛指各种味道。形容心情极其复杂,各种感受都有。 也作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都有。 碰翻了五味瓶——咸酸苦辣都涌上心头。 泼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各色俱全。
【谚语俗语第50句】:我总是说家务活好干,可就是不动手去做。妈妈批评我:“你是蚂蚁啃磨扇儿,尽(劲)在嘴上。”(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51句】:【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谚)打盹(dun):闭眼打瞌睡。比喻人无论怎样精明强干,也会有松懈疏忽的时候。 也作老虎也有打瞌睡的时候。 老虎厉害,还有打盹儿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52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惯)指没人疼爱或喜欢。
【谚语俗语第53句】:【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惯)不管对方有理没理,都打一顿。指不问是非曲直,有理的没理的都一样惩处。 也作“有理没理三扁担”。
【谚语俗语第54句】:【人急办不了好事,猫急逮不到耗子】(谚)人性急就办不好事情,猫性急就逮不住老鼠。指做事必须克服急躁情绪,要有耐心。
【谚语俗语第55句】:天上的银河——不解近渴
【谚语俗语第56句】:【根不动,梢不摇】(惯)形容主意已定,毫不动摇。
【谚语俗语第57句】:【半斤八两】“半斤八两”形容彼此不相上下。按照现在的算法,半斤应该是五两,怎么能不相上下呢?这源自古代的重量单位的换算。古代用来表示重量的单位非常多,各个时代也不相同。秦统一六国后,鉴于各诸侯国独特的度量衡单位和换算关系给国家管理和人民生活都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进行度量衡统一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把秦国使用的度量衡标准作为国家标准,通令全国使用。其中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是:一石为四均,一均为三十斤,一斤为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秦代的度量衡标准一直为后来王朝所沿用,直到唐代,制定了一套新的重量单位和换算方法。重量单位有“石、斤、两、钱、分”,换算关系是一石为120斤,1斤为16两,1两为10钱,1钱为10分。唐代的重量单位和换算关系一直为后世所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同时有“市制”和“公制”两套计量单位,其中“市制”中的“两”的换算关系还是一斤等于16两.1959年政府规定一斤等于10两,并沿用至今。虽然我们现在使用的重量单位和换算关系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由此产生的许多成语还被人们经常使用,如“锱铢必较”、“千钧一发”、“四两拨千斤”。“半斤八两”也是如此,“半斤”与“八两”在旧制中的轻重是一样的,因此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彼此不相上下。
【谚语俗语第58句】:【 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没做坏事,没有顾虑。成语:问 心无愧、处之泰然。萧红《呼兰河传》:“走黑路怕啥的,没有 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谚语俗语第59句】:这学期的期末考试我是全班第一名,回家后,我得意地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妈妈见我如此骄傲,语重心长地说:“碟子外面有盆,盆外面有缸,别太得意了!”(安徽·繁昌)
【谚语俗语第60句】:【武大郎服毒——吃也得死,不吃也得死】(歇)《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描写,武大郎被妻子潘金莲、奸夫西门庆和王婆合谋吃了砒霜而死。 指无论如何也难逃一死。
【谚语俗语第61句】:【惹乱子】(惯)指引起麻烦。
【谚语俗语第62句】:大伯和大婶吵架后,大婶委屈得在屋里直哭。妈妈劝她说:“大妹子,两口子家,哪有筷子不碰着碗的啊?想开一点儿吧!”(山东·临的)
【谚语俗语第63句】:【听风就是雨】(惯)比喻听到一点传闻,就信以为真,甚至盲目采取行动。 也作听见风就来雨。 听见了风就以为是下雨。
【谚语俗语第64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劝告的话,听起来不舒 服,实际上是有益的。类似的:好话不留情,留情没好话。 姚雪垠《李自成》:“黄道周适才所奏,虽过于憨直,然实为救 国良药。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谚语俗语第65句】:【诚无垢,思无辱】(谚)垢:污秽。 指为人诚实无欺,就不会招来坏名声;做事谋算周到,就不会招致羞辱。
【谚语俗语第66句】:【城头上跑马——远兜远转】(歇)城头:城墙的顶部。本指沿着城头兜圈子,转喻人说话拐弯抹角或办事不干脆利索。
【谚语俗语第67句】:【嘴上缺个把门的】意为没有阻拦,有话乱说。把门的,也 说:站岗的。浩然《山水情》:“你如今可不是学生了,还这么 任性,嘴上缺个把门儿的,可没啥好处。”
【谚语俗语第68句】:破表——没准儿
【谚语俗语第69句】:三月打扇——满面春风
【谚语俗语第70句】:【自己跌了跤,埋怨门槛高】做错事情,埋怨别人,或埋怨客 观条件。类似的:栽了跟头,埋怨地皮。《刘澍德小说选》: “瞧你这个人,这才是自己跌了跤,埋怨门槛高!”
【谚语俗语第71句】:【煞上裤腰带就充贞节女】(惯)比喻刚干了坏事,转脸就假装好人。
【谚语俗语第72句】:叔叔的儿子学习成绩很差,叔叔每次问起他考的分数,他不是装聋作哑,就是一溜烟儿跑开。在一旁的婶婶常对叔叔说:“穷怕客,富怕贼,麻花裤子怕站歪。咱儿子就怕提学习的事儿。”(河南·濮阳)
【谚语俗语第73句】:【虎狼当道,不治狐狸】见“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谚语俗语第74句】:我和小强的学习都不好,我又经常去找他玩。妈妈说:“真是鱼找鱼,虾找虾,王八找个鳖亲家。”(山东·临的)
【谚语俗语第75句】:一塘的鸭子一呱呱叫
【谚语俗语第76句】:【爬刀山,下火海】见“上刀山,下火海”。
【谚语俗语第77句】:【家有万石粮,挥霍不久长】(谚)家里纵然有万石存粮,要是挥霍浪费,很快也会耗完。指无论怎样厚实的家底,也经不住挥霍浪费。
【谚语俗语第78句】:【一日官司十日打】(谚)十日:泛指多日。只要进了衙门打官司,就不会干干脆脆结束的。指打官司是耗时间的事。
【谚语俗语第79句】:【硬捏脖往下灌】(惯)比喻强迫别人接受。
【谚语俗语第80句】:【心宽出少年】(谚)心胸开阔,能使人保持年轻。指人乐观豁达,无忧无虑,就不易衰老。
【谚语俗语第81句】:【鸡啄到毛虫,叼走独吞】借指自私心理。柳青《种谷记》: “狗为了一块骨头互相咬得头破血流,满嘴是毛;两个牲口 拴在一个槽上,互相踢得神嚎鬼哭,鸡啄到一条毛虫,连忙 夹在嘴里跑开鸡群独吞了,人比它们更会耍心眼。”
【谚语俗语第82句】:小黄的钢笔不见了,硬说是我姐姐偷的。刚放学回家,姐姐就哭着向妈妈诉委屈。妈妈说:“好人说不坏,水退石头在;只要身子正,不怕影子歪。你手不长,没做什么,就不怕别人猜。”(广西·崇左)
【谚语俗语第83句】:【好男不吃婚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谚)好男儿不吃结婚时的现成饭,好女子不穿出嫁时的现成衣。 指有志气的青年,贵在能独立生活,不靠祖业,不享现成福。 也作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女人不穿嫁时衣,男儿不吃分时饭。
【谚语俗语第84句】:春季的一天,我和妈妈去田里插秧,天突然下起了雨。妈妈说:“这个鬼天气,真没用。”该插晚稻了,太阳火辣辣的,又听妈妈说:“这个鬼天气,要你晴又不晴,要你雨又不雨。”我奇怪地问:“妈妈,为什么插早稻要天晴,而插晚稻又要下雨呢?”妈妈说:“早禾不怕火烧天,晚稻不怕水淋田。”(江西·全南)
【谚语俗语第85句】:【鱼过千层网,网后还有鱼】(谚)鱼网再密,捕捞的次数再多,也还有漏网鱼。比喻再严密、严谨的事情,也难免有疏忽之处。
【谚语俗语第86句】:【穷休笑,富休夸,没有长贫久富家】见“见贫休笑富休夸,谁是长贫久富家”。
【谚语俗语第87句】:【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锈】(谚)比喻人必须经常运动倾述林文案馆网,才能保持健康。
【谚语俗语第88句】:【近不过夫妻,亲不过父母】(谚)世间夫妻之间的关系最亲近,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最真切。指论亲近数夫妻,论恩情数父母。 也作至亲不过爹娘,至近不过夫妻。 最亲不过父母,最近不过夫妻。
【谚语俗语第89句】:入市乌龟——得缩头时且缩头
【谚语俗语第90句】:【吹牛皮】释义:牛皮:指牛皮筏子,黄河中上游的一种渡河工具,使用时需把牛皮吹起来。比喻说大话,言过其实。例句:“并不是我替他吹牛皮,还是个堂堂的前任江南盐巡道呢,而且做过制造局督办。”
【谚语俗语第91句】:爸爸叫我扫地,我光扫中间,扫了半天也没扫干净。爸爸看见了笑着对我说:“扫地不扫边,哪怕扫一天!”(重庆·巫山)
【谚语俗语第92句】: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谚语俗语第93句】:鸭子赶骆驼——差得远;差远了
【谚语俗语第94句】:【敲竹杠】(惯)据说清代贩卖鸦片的人常把鸦片藏在竹杠里,官员检查时,敲打竹杠,听声音查虚实,若被查出,烟贩子会向官员行贿。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物。也比喻寻找借口抬高价格。
【谚语俗语第95句】:【放野马】(惯)比喻不受管束,自由行动。
【谚语俗语第96句】:【连锅端】释义:比喻全部除掉或拿走。例句:谁知道半腰里杀出一支解放军的小分队,打伤李荣厚,把那些“人质” 放走了,还差一点把司令部也连锅端掉。
【谚语俗语第97句】:溪水遇到挡路石——绕道而行
【谚语俗语第98句】:【说嘴郎中无好药】(谚)说嘴:自我夸耀。郎中:称中医医生。指喜欢自我吹嘘的医生,往往没有治病的本事。也泛指爱自夸的人,总没有多少真才实学。 也作“说嘴大夫没好药”。
【谚语俗语第99句】:我在楼下玩,看见了白发苍苍的李奶奶正抱着她那宝贝孙子,就走过去对李奶奶说:“李奶奶,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抱得动你这胖孙子啊?”李奶奶笑着说:“我是抱孙子,攒金子。”(河南·安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