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俗话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越看越入迷!
【谚语俗语第1句】:【家无二主】(谚)指家庭不论大小,只能由一人主持家事。也泛指一个群体只能由一人做首领,不能乱当家。 也作“家无二主,国无二王”。
【谚语俗语第2句】:豺狼朝着羊群笑——用心歹毒
【谚语俗语第3句】:哥哥就要当兵走了,妈妈包饺子为他送行,说是“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走遍天下事好办”。(河南·宝丰)
【谚语俗语第4句】:【鸟靠翅膀兽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谚)鸟靠翅膀飞翔,兽靠四肢奔跑,人靠智慧谋生,鱼靠尾巴游动。指人和动物都要凭着自身的特有条件谋求生存。
【谚语俗语第5句】:【人咸踬于垤,莫踬于山】见“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谚语俗语第6句】:【 季节不等人】农业种植要顺应季节,不能拖延。柯蓝《浏 河十八湾》:“三个人把地开出来,搞的多了,红薯都种不完, 季节又不等人,急得要死!”
【谚语俗语第7句】:【搂草打兔子——捎带】(歇)指做某件事时顺便做另一件事。 也作“搂草打兔子——捎带手”。
【谚语俗语第8句】:【没包弹】(惯)包弹:批评,指责。 指没有缺点,无可挑剔。
【谚语俗语第9句】:鼓楼上的百灵鸟——惊吓出来的
【谚语俗语第10句】:高个子走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谚语俗语第11句】:【人不伤心不落泪】人不轻易哭泣,遇到危难,心情痛苦才 流泪。伤心,也说:难处。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人不伤心 不落泪,羊肚子毛巾水淋淋。”
【谚语俗语第12句】:【 化干戈为玉帛】意即以友好方式解决争端。陆文夫《围 墙》:“此种化干戈为玉帛的领导艺术很深奥,开始时总显得 拖沓犹豫,模棱两可,说话罗嗦,最后却会使人感到是大智 若愚,持重稳妥。”
【谚语俗语第13句】:徐霞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她撅着嘴直埋怨老师的水平差。妈妈在一旁不愿意了:“你可真是人穷怪屋基,饭生怪筲箕(淘米洗菜用的器具),房子漏怪椽子稀,怎么就不说自己没努力呀!”(甘肃·东乡)
【谚语俗语第14句】:【天下老鸹一般黑】(谚)老鸹(gua):乌鸦。多比喻恶类本性相同,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一样作恶。 也作天下老鸦一样黑。 天下乌鸦一般黑。
【谚语俗语第15句】:【魂飞天外,魄散九霄】(惯)1形容看见美色而不能自持。2形容惊恐万分。 也作“魂飞天外,魄散九州”。
【谚语俗语第16句】:【人往高处走,鸟往亮处飞】见“鸟向明处飞,人往高处走”。
【谚语俗语第17句】:水池里长草——荒塘(唐)
【谚语俗语第18句】:【唱戏的腿,说书的嘴】(谚)指舞台演员凭的是腿功,说书艺人凭的是嘴功。泛指各个行业的把式,都以本行业的特技见长。
【谚语俗语第19句】:龙王爷出海——兴风作浪
【谚语俗语第20句】:林子帮人打群架,嘴被别人打得血流不止。他妈半是心疼半是怨恨地说:“不亏,身单力薄,自己一屁股屎还擦不净,还想去替别人擦!”(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21句】:【 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二十四史为我国历代史书的总 汇,借指经历多,说来话长。成语:一言难尽。张恨水《啼笑 因缘》:“这会子叫我介绍一样给人,真是一部二十四史,不 知从何说起了。”
【谚语俗语第22句】:【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美好的时机难得,应加爱惜。 台湾歌曲:“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 再来?”
【谚语俗语第23句】:罐里捉王八——没跑;跑不了;手到擒来
【谚语俗语第24句】:【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谚)见“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谚语俗语第25句】:【砌墙千朝,拆屋一日】释义:借指建设困难,毁坏容易。例句:毛头星君狠狠心,吩咐把花厅拆去。俗话说,砌墙干朝,拆屋一日。瓦木匠七手八脚,一霎时,一座楠木花厅就墙坍壁倒,屋顶翻身。
【谚语俗语第26句】:马路不拐弯——正直公道
【谚语俗语第27句】:破船沉在死水沟——没出路
【谚语俗语第28句】:【重孙有理告太公】(谚)重孙:孙子的儿子。太公:曾祖父。只要占着理,重孙也可状告太公。指理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有理不在辈分大小。
【谚语俗语第29句】:【藕发莲生,必定有根】释义:比喻问题的产生必定有根源。例句:藕发莲生,必定有根。看来,他们可能要利用廖德俊和李旺这个事,搞什么把戏,居心叵测,葫芦里不定装着什么毒药呢!
【谚语俗语第30句】:【生伢的不急,急死催生婆】(惯)催生婆:助产婆,帮助接生的妇女。 生孩子的人不急,接生的却非常着急。指当事人不急,旁人却替他着急。
【谚语俗语第31句】:【树不打权要歪,人不教育要栽】(谚)树不剪修权枝,就会长得歪歪斜斜;人不加强教育,就容易走向邪路。指教育对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谚语俗语第32句】:【初生犊儿不怕虎,长出犄角反怕狼】释义:犄角:角,牛角。比喻人受过挫折,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例句:不管史太昌如何夸赞大成,大婶还是期望郝大成在吃过这次苦头以后,暴烈的性情会有所改变。正像俗话说的:“初生犊儿不怕虎,长出犄角反怕狼。”
【谚语俗语第33句】:【早来的鸟儿有虫吃】先到容易得益。或说:早起的鸟儿捉 虫多。台湾语文图书:“老师劝导学生早起用功——早起的 鸟儿有虫吃。学生顽皮的回答——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谚语俗语第34句】:【人怕伤心,树怕剥皮】(谚)指人不怕穷愁困苦,只怕心受创伤。 也作人怕伤心,树怕伤皮。 人怕伤心,树怕挖根。
【谚语俗语第35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歇)水银:银白色液态金属,比重大,泻地呈圆珠状滚动,遇有空隙便滚入其中。形容会钻营。也指能利用一切机会。 也作“水银渗地——无孔不入”。
【谚语俗语第36句】:哥哥没把手洗干净就去拿馍,我说:“看你不讲卫生。”妈妈笑着说:“大哥别说二哥,秃子别说老明;蚂蚱咬蛐蛐——一块地里的虫。”(安徽·利辛)
【谚语俗语第37句】:【皇帝不差饿兵】见“朝廷不差饿兵”。
【谚语俗语第38句】:【买马钱少,买鞍钱多】做事轻重倒置。电视剧:“柜子才八 块钱,给他多少车钱?不成我买马钱少,买鞍钱多?”
【谚语俗语第39句】:【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释义:比喻情况不好判断。例句:“我警告你,小王,你有时太快嘴利舌,你知道会闯出多大祸!我看你还是不了解咱们的处境。我们谁都得应付,谁都得伺候,你知道哪炉香烧不到就出事呀!你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啊!唉唉……”
【谚语俗语第40句】:这几天我没有坚持写日记,爸爸知道了就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写日记要有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怎么能行呢?”(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41句】:【 算盘一响,黄金万两】指经商发财。电视剧:“中国入说: 算盘一响,黄金万两。要发财,就得做生意。”
【谚语俗语第42句】:【树正不怕月影斜】(谚)比喻自身行为端直,就不怕流言蜚语的恶意中伤。 也作树正何愁月影斜。 树正不怕影子斜。
【谚语俗语第43句】:【小米加步枪】(惯)指较差的后勤供应和落后的武器装备。
【谚语俗语第44句】:墨里藏针——没处寻;难寻
【谚语俗语第45句】:【表壮不如里壮】(谚)外表强大,不如内里壮实。常专指丈夫有才干,不如妻子善理家。 也作“里壮强如表壮”。
【谚语俗语第46句】:【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惯)形容男女双方品貌相当,十分般配。 也作天生一对,地产一双。 天生一对,地成一双。
【谚语俗语第47句】:【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见“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谚语俗语第48句】:两个瞎子挤眼——谁也不知道什么事
【谚语俗语第49句】:【在家靠娘,出门靠墙】(谚)指在家睡觉靠娘和出外住宿靠墙,都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谚语俗语第50句】:凳子上抹石灰——白挨
【谚语俗语第51句】:国强民不受辱,民强国不受侮。
【谚语俗语第52句】:吃过晚饭,妈妈看天色还早就去备课,可是没备多久天就黑了。妈妈说:“怎么黑得这么快呀?我还没备完一堂课呢!”爸爸说:“天黑做不久,天亮困不久。”(湖南·株洲)
【谚语俗语第53句】:【船烂还有三千钉】(谚)指木船即使破烂了,也还有三干个铁钉在。 比喻富家即使败落,也还有厚实的家底。 也作破船还有三干钉。 大船烂了还有三干个钉。 烂船拾起有三斤钉。
【谚语俗语第54句】:【看人下菜碟儿】(惯)比喻根据不同人不同的身份、地位来分别对待。 也作看客下菜碟。 见人下菜碟儿。
【谚语俗语第55句】:【不知葫芦里卖甚么药】(惯)旧时方士卖药把药装在葫芦里。指不了解内情,不清楚对方的意图。 也作不晓得葫芦里卖的甚么药。 不知道葫芦里装着什么药。
【谚语俗语第56句】:【送上门的买卖主动出售】指事情出于主动自愿。明代 《西游记》:“他两个化斋来,一定寻师父吃;寻不着,一定寻 着我们门上。常言道:送上门的买卖好做。且等慢慢地捉 他。”
【谚语俗语第57句】:【拿八人轿也抬不出去】(惯)八人轿:八个轿夫抬的大轿子。比喻打定主意,坚决不走。
【谚语俗语第58句】:【旦角】“旦角”指戏剧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区别。在京剧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来的呢?西汉桓宽的《盐铁论》里,就提到“今民间……奇虫胡妲戏娼舞像。” 方以智在《通雅》中释为:“胡妲,即汉饰女伎,今之装旦也。”可见在汉代,已出现了旦角演员,尽管当时还没有完整形态的戏剧。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为我们点明了它的渊源所自。原来我国历史上,习惯把来自西域的各种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举不胜举。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确的诠释,他在《唐戏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汉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录胡语之音。”(可能是用一个足以表示女性的汉字,来记录胡语之音),由于是音译,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写本又作“黑旦”,宋人《乐府混成集》又写作“笪”和“旦”。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语中的本义,《燕乐考源》作了解释:“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韵也。其声亦应黄钟、太蔟、林钟、南吕、姑洗。”可见五旦就是五音,与宫、商、角、徵、羽相当,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乐术语。汉以后,随着西域艺术的内传,“胡妲”被作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称。“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唐书礼乐志》说:“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主歌主舞应和现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随着戏曲的兴起,旦则演变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称。如宋代时有“装旦”。元朝是我国戏曲大发展时期,杂剧中已出现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类旦角角色,为现在齐全的旦角名称打下了基础。
【谚语俗语第59句】:塘里的荷花一众人其赏
【谚语俗语第60句】:【敢怒不敢言】(惯)指心里愤怒,但不敢说。
【谚语俗语第61句】:爸爸经常叫妈妈做这事做那事,可自己什么也不做。妈妈说:“光说不做假把式,连说带做好把式。说到底,你还是假把式。”(四川·渠县)
【谚语俗语第62句】:【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谚)胆小的人怕的是胆大的人,胆大的人怕的是拼命的人。指人到了连命都不要的程度,那是没人敢惹的。
【谚语俗语第63句】:【哪块黄土不埋人】见“何处黄土不埋人”。
【谚语俗语第64句】:【难家不会,会家不难】(谚)同一件事,让外行去做,就很犯难;让内行去做,就得心应手。指做事的难易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懂行。 也作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难了不会,会了不难。 会家不难,难家不会。
【谚语俗语第65句】:【打补丁】(惯)比喻弥补工作中的不足或疏漏之处。
【谚语俗语第66句】:【烂肉招苍蝇】比喻坏人互相勾结。类似的:苍蝇逐臭肉。 陈登科《风雷》:“说是美溶挪用国家银行贷款,给她父亲去 搞粮食投机。嗯,烂肉招苍蝇啊!”
【谚语俗语第67句】:【 想过河又怕湿了脚】做事有顾虑,怕不利。类似的:又想 过河,又怕脱裤子。姚雪垠《李自成》:“经过这一夜畅谈,特 别是自成已经流零出挽留之意以后,他知道他要么就入伙, 要么就断然拒绝,不容他想下水又怕湿了脚。”
【谚语俗语第68句】:【人慌失智】(谚)人一慌张,心神就乱,无法正常运用思维。指人遇事要从容,不慌不忙,自然生智。 也作“人急无智”。
【谚语俗语第69句】:鞋上绣凤凰——能走不能飞
【谚语俗语第70句】:【哭不得,笑不得】(惯)形容非常尴尬,不知该怎么办好。 也作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哭不得笑不是。
【谚语俗语第71句】:【拉住黄牛当马骑】(惯)比喻让能力差的人担当重任。
【谚语俗语第72句】:【瞎子吃蟹——只只好的】(歇)本指每只螃蟹都说好,转指见了东西不分好坏,都说是好的。
【谚语俗语第73句】:蝴蝶落在鲜花上——恋恋不舍
【谚语俗语第74句】:【拿着一把汗】见“捏一把汗”。
【谚语俗语第75句】:【 哪有媒人包生小孩】不能打包票,不可能万无一失。《台 湾小说选》:“那是应该的,哪有做媒人包生小孩?”
【谚语俗语第76句】:【摇了半天船,忘了解缆绳】(惯)缆绳:拴住船只用的由许多股绳拧成的粗绳。比喻白费力气。
【谚语俗语第77句】:【会让路的不是痴汉】(谚)走路时,能主动给人让路的,绝不是痴呆的表现。比喻见机行事的人,聪明机灵。
【谚语俗语第78句】:【抓两头带中间】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带动中间。也指先 做最大的、最小的,再做一般的。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 “抓两头带中间,已经抓了两个大鬼,再抓出两个小鬼来。”
【谚语俗语第79句】:【首级】《三国演义》描写张飞勇猛“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首级”中的“首”本义是头,可为什么又被称为“首级”呢?这与古代的军级制度有关,它源于秦国的商鞅。商鞅到了秦国,实行了变法,在军事领域确立了一套新的军级制度,以取敌人头颅的数目作为评定爵位的基础和依据。新制度规定:每斩获一个敌人头颅,士兵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获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最高可至二十级。因为一首对一级,因而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头颅称为“首级”了。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对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当时的规定,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获得两个敌人首级,那么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为自由人,他做奴隶的妻子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如果父亲战死沙场,他的功劳可以由儿子继承。这无异于一人拼命,全家受益,因此极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的强大,与商鞅的这些制度有直接关系。到了北宋,废除了首级制度,但“首级”这个词却保留到了今天。
【谚语俗语第80句】:掉进面缸里的老鼠——翻白眼
【谚语俗语第81句】:【拍卖】“拍卖”是一种特殊的买卖形式,一般以比较贵重、价高的物品为拍品,先定一底价,然后竞价,最高者成交。 “拍卖”是古罗马人首创的一种买卖方式,用以出售在战争年代俘获的战利品。具体的做法是:在拍卖的场地上插一柄长矛作为标志,有意者就会围过来进行交易。因此,拍卖也有“矛下之交”的说法。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拍卖成为贸易过程中的一种买卖方式。
【谚语俗语第82句】:【七太公,八太婆】(谚)太公:男性的高寿者。太婆:女性的高寿者。旧指怀胎七个月生下的男孩寿命长,怀胎八个月生下的女孩寿命长。
【谚语俗语第83句】:吃了早饭,我坐着看动画片《小猫钓鱼》。爸爸叫我把碗收了,我呢,收了碗又坐下接着看。爸爸又叫我把桌子擦干净,我胡乱地擦了桌子又继续看。妈妈见了,在一旁说:“你真是碗里的鱼儿——拨拨动动。”(云南·鲁句)
【谚语俗语第84句】:【景泰蓝】“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过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所以又叫“铜胎掐丝珐琅”。掐丝珐琅器是从国外传人中国的,由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在技艺上加以改良,尤以铜胎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最为精湛,发展成为今天所说的景泰蓝。那么,“景泰蓝”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明代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独领风骚,因初创时只有蓝色,因此得名景泰蓝。现在的景泰蓝工艺大有提高,增加了科技含量,造型精美绝伦,已成为馈赠国内外友人的最佳礼品r。
【谚语俗语第85句】:【接香火】(惯)指有了子孙后代。 也作“接续香烟”。
【谚语俗语第86句】:【聋子的耳朵,样子货】听不见。谓徒具形式,不起作用。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我没个讲的,人家两口子啥也闹 好了,才拉了我;咱这是聋子的耳朵,样子货。我只管吃油 糕!”
【谚语俗语第87句】:【笑掉了大牙没人补】对讥笑者表示不满。意即没有什么 可笑的,当心别笑出毛病来。没人补,也说:没人拾。类似 的:笑掉了下巴,砸坏了脚面子。冯德英《苦菜花》:“笑什 么,笑?笑掉了大牙我可不给你们拾!”
【谚语俗语第88句】:【肚饱眼里馋】(惯)肚子已经吃不下了,可看着食物还想吃。形容人嘴馋贪吃。
【谚语俗语第89句】:【笑脸聚得天边客】(谚)天边客:远方来的顾客。指商场中态度和善,笑容相迎,就能招徕各方的顾客。
【谚语俗语第90句】:【虎不离山,龙不离渊】见“龙不离海,虎不离山”。
【谚语俗语第91句】:【软绳可以捆硬柴】(谚)柴是硬的,绳是软的,软的绳能捆住硬的柴。比喻人使用柔软的手段,往往能制服强硬的敌手,或性情温和的人往往能迫使性情刚烈的人就范。
【谚语俗语第92句】:大风吹倒了大树——劲(尽)吹
【谚语俗语第93句】:后山石头——死不开窍
【谚语俗语第94句】:【秀才靠笔杆,当兵的靠枪杆】释义:说明文人靠笔杆子战胜对方,军人靠武力征服敌人。例句:我早就讲过,“秀才靠笔杆,当兵的靠枪杆。”照现在这个劲儿,别说收复龙岗,弄不好,连金牛山也得丢掉。
【谚语俗语第95句】:【铁公鸡】“铁公鸡”形容人极其吝啬小气,一毛不拔。铁公鸡的来历,与一毛不拔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了很多哲学流派。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意即要兼相爱交相利。可是当时另一位哲学家杨朱却讲究“贵己”,他的主张强调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的生存与利益,人人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对杨朱学说颇不赞同,《孟子·尽心上》记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说如果从杨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杨朱也不会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将杨朱利己学说揭示得淋漓尽致,“一毛不拔”这一成语就源于此。一毛不拔的行为,被后人形象地喻为“铁公鸡”。因为铁铸的公鸡,可拔不出一根毛来。清代小说《七侠五义》中就描述了一个铁公鸡的故事。有一个人叫卞龙,他自称是铁公鸡,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饿死,连饭也是不吃的。他的儿子也是如此,真是家传的吝啬。这一词语在清代已经较为流行,人们争相传诵,很多作品都反复提及铁公鸡。“铁公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它形象生动,至今使用频率颇高。
【谚语俗语第96句】:【扶得东来西又倒】(惯)形容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也指事情多,忙了这头,那头又出了问题。
【谚语俗语第97句】:丰收靠劳动,健身靠运动。
【谚语俗语第98句】:【肩膀宽】(惯)形容人能力强,能担起重任。
【谚语俗语第99句】:【长虫钻竹简——死不转弯】(歇)本指蛇钻进竹筒后身体不能转弯,转以形容人固执,死不改变主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