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树林民间俗语金句,全是大实话!
【谚语俗语第1句】:【养多大的鸟儿,置多大的笼子】释义:比喻花钱做事不能浪费。例句:“……咱们就得这样,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钱。俗话说:养多大的鸟儿,就置多么大的笼子。咱不能花大家的钱像掰着不疼的牙……”
【谚语俗语第2句】:【面笑心不笑】(惯)指表面装出笑容,内心却并不高兴。
【谚语俗语第3句】:西瓜掉进油缸里——又圆又滑
【谚语俗语第4句】:【人嘴两张皮】释义:比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话没准,不可信。例句:“真是人嘴两张皮,愿说什么说什么。分明是刚才你和钱掌柜商量的。”
【谚语俗语第5句】:【兵败如山倒】军队败退.一蹶不振。成语:一败涂地。张 涛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当年还都时,何等地威风和 气派!过了不到三年,竟兵败如山倒。”
【谚语俗语第6句】:【不到火候不揭锅】早揭锅,饭夹生;晚揭锅,饭糊了。谓 要抓住适当时机。张长弓等《边城风雪》:“他还要看一看, 等一等,不到火候不揭锅。”
【谚语俗语第7句】:【老皇历】“老皇历”比喻陈旧过时的规矩。那么,“皇历”是怎么来的呢?它有个演变的过程。我国自古重视历法。西汉以前,我国使用六种古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黄帝历最为古老。唐朝诗人卢照邻《中和东·歌登封章》:“炎图丧宝,黄历开璇。”黄历就是黄帝历的简称,所以人们习惯称历书为黄历。另外,“黄历”也叫“皇历”。因“皇历”的封面多用黄色纸张,故也被称为“黄历”。历朝历代都有历法,不过都是以黄历为基础。到了唐朝,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王下令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历书《宣明历》,并宣布今后历书必须由皇帝亲自审定,官方印刷。从此,历书就被称作“皇历”了。 “皇历”里面记载的历法,一般是以年为限,第二年就应更新,如果拿去年的“皇历”来查看今年的历法,那一定是错误的。因此,过时的“老皇历”是使用不得的。不能与时俱进,坚持旧观念,拿老规矩办事,往往容易出错,就被人们讥笑为“老皇历”。
【谚语俗语第8句】:菜瓜打锣———锤子买卖;一锤子交易
【谚语俗语第9句】:背着哈哈镜走路——不怕后人见笑
【谚语俗语第10句】:吃黄瓜蘸雪——乏味
【谚语俗语第11句】:【鱼见鹭鸶骨头软】形容畏惧。传记图书:“鱼见鹭鸶骨头 软。抓衣领的难民见他来势凶猛,怕吃眼前亏,松了手。”
【谚语俗语第12句】:【鸡毛飞不上天】借指人没有能耐,成不了大事。亦可反 用。刘绍棠《二度梅》:“鱼儿上不了树,鸡毛飞不上天,我天 生的不是官材。”
【谚语俗语第13句】:【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歇)哼哈二将:佛教称守护庙门的两员神将,传说一个叫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一个叫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比喻即使压不住阵,也能起到威吓作用。
【谚语俗语第14句】:【十年一贯制】原为中小学教学年限的一种规定。借指长 期没有变化,没有创新。十,或说其他数字。《北京日报》 (1985,2,28):“不少产品好像故意与广大消费者对着干,几 十年一贯制,爱买不买。”
【谚语俗语第15句】:【交人交心,浇树浇根】(谚)指和人交往,贵在交心,这道理就像浇树要把水浇到根上才能枝繁叶茂一样。
【谚语俗语第16句】:【水漂的瓜菜,风落的梨子】释义:比喻失势,振作不起来。例句:素寒这才说:“他们既编造小集团,你我自然是主要成员,可我不是为自己难过。我是水漂的瓜菜,风落的梨子,算个什么呢!可叹你南征北战多年,负伤回来,靠自己劳动生活,不要公家补助,一心为集体,一心斗地主,还落这种下场。”
【谚语俗语第17句】:【三头不辨两】(惯)连三个两个都分不清楚。形容人分辨不出好坏。
【谚语俗语第18句】:【艄公多了打烂船】人多无组织,反而坏事。类似的:木匠 多了盖歪房。周立波《山乡巨变》:“只怕社一办起来,人多 嘴杂,反倒搞不好。俗话说:艄公多了打烂船。”
【谚语俗语第19句】:【松柏冬夏常青】松柏为常青植物。谓不论何时,始终如 一。青、亲谐音,又指永远亲近。明代《金瓶梅》:“我怎么不 想,只要你松柏儿冬夏长青便好。”
【谚语俗语第20句】:【只有痴心的父母,难得孝敬的儿郎】(谚)指父母为抚养儿女尽心尽力,子女对父母能尽孝心的却十分难得。
【谚语俗语第21句】:【借给他点儿胆子断定他不敢。】浩然《艳阳天》:“那倒 是,借给他个胆子让他反,他也不敢了。”
【谚语俗语第22句】:【急水滩头慢行船】(谚)指船行到水流湍急的地方,行船必须缓慢谨慎。泛指做事到关键时刻,务必不急不躁,从容小心。
【谚语俗语第23句】:【八个金刚抬不动一个礼字】释义:金刚:佛教称佛的侍从力士,因手拿金刚杵而得名。形容“礼”重,要讲“礼”。例句:大尹道:“一个官要拶就拶,管你什么根基不根基!”高氏道:“这也难说,八个金刚拾不动一个‘礼’字哩!”
【谚语俗语第24句】:我给报社投了许多稿,可都石沉大海。妈妈安慰我说:“败事之路顺溜溜,成事之路弯曲曲。只要不灰心,你会成功的。”(福建·福州)
【谚语俗语第25句】:【狼吃幞头——心儿里自忍】(歇)幞头:古代男子戴的旁有两翅的一种巾冠。狼吃了幞头,咽不下吐不出,难受也只好在心里忍着。 指有苦说不出,只能暗忍。
【谚语俗语第26句】:【 四两胜千斤/一两拨千斤】用力轻巧,解决大问题,事半功 倍。如同物理学上的杠杆作用。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其实没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两拨千斤么,要领我都掌握 了。”
【谚语俗语第27句】:扁担靠在电杆上——矮了半截;矮了一大截
【谚语俗语第28句】:水面上的影子——清高
【谚语俗语第29句】:【无风不起浪】(谚)水面上无风就不会翻起浪。比喻事情的发生总有它的根由,有了前因才会有后果。 也作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 无风不起浪,无缝不生蛆。
【谚语俗语第30句】: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不怀好意;没安好心;没有什么好心眼
【谚语俗语第31句】:老虎头上的王字——生就的
【谚语俗语第32句】:【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谚)天空要是没云,雨就下不成;人群中要是没有做媒的,男女就配不成婚。指男女婚配总得要有人从中介绍。 也作“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谚语俗语第33句】:【目的】“目的”一词的含义指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在“目的”一词中,“目”是眼睛,“的”是箭靶子,两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这源于一个故事。公元581年,隋高祖杨坚篡夺了北周的政权,北周高官窦毅也结束了官宦生涯。窦毅有一女儿不仅姿色出众,而且是女中豪杰,敢于仗义执言,有大丈夫气概。她无限悲愤,骂道:“可恨我不是男子汉,不然,我必挺身解救国难!”窦毅十分赞赏女儿的胆识,决意为她找一个好丈夫,好让她辅佐夫君谋大事。于是,窦毅出榜招婿,条件是不仅要有才学,而且要有武功。窦毅在屏风上画了一只孔雀,宣称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嫁给他。一时,满城哗然,贵胄王孙,争相角逐。不过,这帮纨绔子弟没有一人中的。这时,有位名叫李渊的青年闻讯赶来,他拉弓如满月,箭出如流星,连发两箭,先后射中孔雀的左右两眼。窦毅高兴极了,立即将女儿嫁给了李渊。窦女不仅辅佐夫君成就了帝业,而且生下了明君唐太宗。窦毅和唐高祖李渊都达到了“目的”。“目的”一词即源于此,意思是把孔雀的眼睛当做箭靶子。其含义后来才引申为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谚语俗语第34句】:【小家碧玉】金枝玉叶、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是形容女子的词。不过,她们的出身不同,差别可谓三级跳。金枝玉叶一般指皇族之女,大家闺秀指官宦巨富之女,小家碧玉指平民百姓之女。而小家碧玉又特指小户人家年轻美貌的女子。那么,小家碧玉是从何说起呢?小家碧玉源自晋朝孙绰的《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诗中的“碧玉”是一个女子的名字。此后,“小家碧玉”即成为小户人家年轻美貌女儿的代称。她们一般生长在平民家庭,容貌俏丽,性情或温柔或活泼,但因从小家贫失学,又不与外界接触,所以不会附庸风雅,但对一些家务女红往往比较精通。小家碧玉虽不及大家闺秀学问深,懂礼仪,但绝不比大家闺秀品行差,且更具心灵手巧的优势。
【谚语俗语第35句】:【只要种子落地,到头会有收成】(谚)指只要把种子播在土地上,迟早会有收获的。
【谚语俗语第36句】:【立得正,不怕影儿歪】(谚)只要身子站得端直,就不怕影子歪斜。 比喻人只要行为正,作风好,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恶意诽谤。 也作立得正就不怕影儿斜。 立得正不怕影子歪。
【谚语俗语第37句】:【大人不责小人过】(谚)指有修养有地位的大人物,不和下人计较。 也指宽宏大量的人,能宽恕下人的粗鄙行为。 也作大人不记小人过。 大人不见小人怪。 君子不记小人过。
【谚语俗语第38句】:鸭子下冻田——插不上嘴;难插嘴
【谚语俗语第39句】:【天公不作美】多指天气不佳,或天气不如人意。香港岑 凯伦《婚外恋情》:“只有改天再赶拍了!没办法,天公不作 美!”
【谚语俗语第40句】:【整瓶不摇半瓶摇】见“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
【谚语俗语第41句】: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冠(官)
【谚语俗语第42句】:【啄木鸟翻跟头——卖弄花屁股】(歇)比喻人卖弄花哨,或故意炫耀自己的本事或才能。含讥讽意味。 也作啄木鸟打跟头——耍花丽屁股。 啄木鸟翻筋斗——耍花丽屁股。
【谚语俗语第43句】:【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学好不容易,学坏很容易。类似的: 学坏容易学好难。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治得了病治不 了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学好三年,学坏三天;我是 无力让你们人人修成正果的。”
【谚语俗语第44句】:哥哥很懒,经常借故不干活。妈妈生气地说:“要是农民都像你这样,早怕露水午怕热,晚怕蚊子早早歇,你还有得什么吃,有得什么穿啊!”(湖南·醴陵)
【谚语俗语第45句】:【马路】“马路”一词本出于中国,结果被外国人抢注了商标。早在战国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马路”一词。《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卫灵公听到动乱的消息,坐上马车,从阅门进入国都,到达王官,装载了宝物由寓室出来,“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就是褚师子申在马路的_f.字路口遇到灵公,就跟随着灵公一起去了。从卜文看,“马路”是指由马拉着车子所行驶的大路。自古以来,马路多是公路,这就是“马路”的最早出处,可惜却没有流传下来。相反,“马路”一词却成了舶来品。据说,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发明了用碎石铺路,在英国格兰沼泽地区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为世界交通运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人为了纪念马路的发明者而把“公路”叫做“马路”,并风靡世界。
【谚语俗语第46句】:【二而一,一而二】(惯)指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回事。
【谚语俗语第47句】:【四喜丸子】“四喜丸子”是婚宴上的必备菜。相传,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年间。有一年朝廷开科考试,各地学子纷纷涌进京城,其中就有张九龄。发榜当日,衣着寒酸的张九龄居然中得头榜,人们深感意外。皇帝因赏识其才智,便将他招为驸马。当时正值张九龄家乡遭水灾,父母背井离乡,杳无音讯。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父母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张九龄高兴之余,便叫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菜端上来一看,四个炸透蒸熟并浇以汤汁的大丸子。张九龄问其寓意,聪明的厨师答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头榜题名;二喜,成家订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合家团圆。”张九龄听后开怀大笑,连连称许,说道:“‘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吧。”这“四喜丸子”一传就是一千多年。
【谚语俗语第48句】:【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筷子长】(谚)母亲想念儿女,像流水一样长流不断;儿女想念母亲,却像筷子那样很短很短。指母亲对儿女的情爱是永无休止的。
【谚语俗语第49句】:【十亩地里长了一棵庄稼——独根独苗儿】(歇)比喻独生子。
【谚语俗语第50句】:【债有主,冤有头】见“冤有头,债有主”。
【谚语俗语第51句】:【上山容易下山难】(谚)指上山时重心在前,好用力;下山时脚步不稳,易打跌。也比喻人的社会地位上升时神情慰悦,下落时颜面无光。
【谚语俗语第52句】:【 偷来的锣鼓打不得】敲起来就被发现。借指不合法,见不 得人。清代《红楼梦》:“如今把我姐姐拐了来做二房,偷来 的锣鼓儿打不得。”
【谚语俗语第53句】:【种一葫芦收一瓢】(惯)撒下一葫芦种子,收获一瓢粮食。形容粮食产量太低。
【谚语俗语第54句】:崔莺莺送郎———肚子苦说不出;一片伤心说不出
【谚语俗语第55句】:【牛头马面】“牛头马面”比喻各种阴险丑恶的人。它源自佛教,传说中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一个头像牛,一个面像马。“牛头马面”是地狱的公差,让人在阴间受上刀山下油锅等刑罚的差事都是他们去做。牛头最初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大无比,能排山倒海。阿傍在世时,因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牛头传人中国后,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对称、成双,于是又配上了马面。“牛头马面”可以说是土洋结合。
【谚语俗语第56句】:【船家不打过河钱】(谚)船家:摆渡渡客的船主。船主不在船靠到对岸后才收船钱。指渡客在船开动时就必须把摆渡钱交上。
【谚语俗语第57句】:【人靠衣服马靠鞍】(谚)人穿上一身得体的衣服,就会显得分外精神;马备上一副讲究的鞍鞯,就会显得特别骏美。指衣服对人体的形象美有极大的影响。 也作人的衣裳马的鞍。 人是衣装,马是鞍装。
【谚语俗语第58句】:【变戏法的瞒不过打锣的】释义:比喻事情虽做得巧妙,但瞒不住知情人。例句:“少尉”不阴不阳地朝“铁猫”笑了笑:“俗话说,‘变戏法的瞒不过打锣的’,你还跟我玩猫盖屎的玩意儿?”
【谚语俗语第59句】:【孤犊触乳,骄子骂母】(谚)犊(du):小牛。独生的牛犊吃奶时会顶撞母牛的乳房,娇宠的儿子会辱骂自己的娘亲。指娇生惯养的后代不会孝顺父母。
【谚语俗语第60句】:麻雀走路——蹦三跳
【谚语俗语第61句】:因为不听话,我常挨妈妈的打。我悄悄地问奶奶“是不是妈妈不再疼我了”,奶奶笑着说:“鸡无三条腿,娘无两颗心,其实她都是为你好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62句】:为鼓励我坚持练字,奶奶说:“练字不能怕麻烦。字怕习,马怕骑,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再说,不怕慢,就怕站,坚持练下去总会有收获的!”(内蒙古·开鲁)
【谚语俗语第63句】:安眠药吃过量——不觉醒
【谚语俗语第64句】:【枸杞子】“枸杞子”既是良药,又是保健食品,很受人们的青睐。我国宁夏枸杞子驰名中外。那么,“枸杞子”之名是怎么得来的呢?相传战国时,在秦国境内黄河南岸有一青年农夫,乳名狗子,以农耕为业。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贤惠。时秦吞并六国,倾国之男丁,拓疆征战,狗子被召戍边。一晃十年过去了,狗子命大戍边归来。路见家乡正闹饥荒,田园荒芜,路人乞讨,饿殍遍野,众乡邻面带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为恐慌,不知老母与妻子现状如何。到家以后,发现老母发丝如银,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红润,不像路人饥饿之状,感到非常惊讶,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回答说,自己采摘山间红果和老母充饥,才免于挨饿。老母也说,如果不是儿媳采红果,自己就见不到儿子了。狗子喜极而泣,对妻子更加敬重。邻居听说后,都争相采食红果,并称之为“枸杞食”,讳“狗妻杞氏”之不雅。后人发现狗妻杞氏所采山间红果有滋阴补血养肺健胃之功效,特别补肾效果更佳,民间医生采之入药,改其名为“枸杞子”,简称“枸杞”。
【谚语俗语第65句】:【放龙入海,纵虎归山】(惯)比喻把强敌放走,留下祸根。
【谚语俗语第66句】:【上门买卖好做】(谚)找上门来愿意和你做交易的,这种生意最容易成交。指送上门来的事容易办成。
【谚语俗语第67句】:【闲打牙儿】(惯)指闲聊天。也指费口舌,无意义地争辩。 也作闲磕牙。 闲嗑牙。
【谚语俗语第68句】:檀树火筒——死也勿通
【谚语俗语第69句】:【百无一有,百巧百穷】(谚)百无一有:技艺上样样都想学得的人,结果是一样也学不到手。百巧百穷:各种技艺都会,但不能精通一门,总不免受穷。指掌握技艺贵在专精,不可贪求全面。
【谚语俗语第70句】:天阴得很重,好像很快就要下雨了。小叶在不紧不慢地拾掇着摊在箔上的棉花,她妈妈催促道:“小叶,快点啊,不要绣花绣朵的。”(山东·金乡)
【谚语俗语第71句】:【楚人沐猴而冠】释义:沐猴:猕猴。冠:戴上帽子。楚国人给猕猴戴上帽子,使其装成人样。比喻人虚有仪表或地位,并没有本领。例句:韩生趋出,顾语他人道:“我闻里谚有言:楚人沐猴而冠,今日果然相验,才知此言不虚了。”
【谚语俗语第72句】:农历三月初六的下午,我忽然看到一群大雁排着“人”字形往北飞。我对奶奶说:“奶奶,快来看,大雁!”奶奶说:“三月三,雁门关,大雁走,小燕来。”(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73句】:【草莽出英雄】(谚)草莽:草丛,指民间。指英才往往产生于民众。
【谚语俗语第74句】:树林里放风筝——乱缠;缠住了;勾勾搭搭
【谚语俗语第75句】:【三字经满天飞】三字经,指“他妈的”三个字。意即习惯 的骂语随口而出。海外於梨华《三人行》:“没几次以后,又 恢复到他们原来在一处时谈话的随便了,三字经满天飞。”
【谚语俗语第76句】:【黄忠人老心不老】(惯)比喻人虽然老了,志气却没有衰退。
【谚语俗语第77句】:【弯刀对住瓢切菜】(惯)弯刀:刃部呈弧形的刀。瓢: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做成的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弯刀在半圆形的瓢里切菜,正合适。形容正好吻合。
【谚语俗语第78句】:过完庙会一个多月,亲戚们送的方便面便吃完了,可我还要吃。妈妈笑着说:“你可真是老母猪拱萝卜窖——拱不完不抬头啊!”(河南·长葛)
【谚语俗语第79句】:姐姐嫌自己工资低,想辞掉工作去做生意。爸爸说她:“钱难挣,屎难吃;吹手好当,气难出。做生意可不是容易的。”(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80句】:【一棒打着两个人】(惯)比喻一句话伤了两个人。
【谚语俗语第81句】:【 三天三夜说不完】要说的内容太多。三,也说:几。台湾 白先勇《孽子》:“我为他受的罪,三天六夜说不完。”
【谚语俗语第82句】:【眼里揉不进沙子】眼皮内有细小异物就感不适,借指不 能够容忍,不容侵害。老舍《骆驼祥子》:“刘四爷眼里不揉 沙子。把前前后后 所闻所见都搁在一处,他的心中已明白 了八九成。”
【谚语俗语第83句】:【鼻子里插大葱——装象】(歇)象:谐“相”。指装模作样,欺骗人。 也作“鼻子插葱——充象”。
【谚语俗语第84句】:姑姑来我们家,我想留她多住几天。爷爷听了说:“亲戚常转,不能常站。”(甘肃·临泽)
【谚语俗语第85句】:【水过鸭背不透毛】谓不深入,不彻底。《北京日报》(1987, 7,10):“简单生硬的说教,好比广东人说的‘水过鸭背不透 毛’,不能深入到人们的头脑里去。”
【谚语俗语第86句】:【七个头,八个胆】(惯)形容人胆子非常大。
【谚语俗语第87句】:【千人千面,百人百性】(谚)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面孔,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性格。指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和人人都有和别人不同的相貌一样。 也作“干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谚语俗语第88句】:【舌头带钩子】(惯)讥讽人说话带刺或话里带着不满、挑拔的意味。 也作舌尖带刺儿。 舌尖子蜇人。
【谚语俗语第89句】:【庙小岂容方丈富】方丈,庙里主事的和尚。借指集体事 情没有搞好,而主事者富有,财富来路不明,必然是贪污。 电视新闻:“厂长发财,厂子赔钱。老百姓说:庙小岂容方丈 富。纪委决定立案审查。”
【谚语俗语第90句】:【拉住黄牛当马骑】(惯)比喻让能力差的人担当重任。
【谚语俗语第91句】:花生的壳,大豆的皮——层管一层
【谚语俗语第92句】:【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释义:事实不容歪曲。例句:“是白的,黑不了,是黑的,白不了;再多几张嘴,我也不怕!”
【谚语俗语第93句】:【男儿不发狠,到老受贫困】(谚)男子汉做事如果没有决心和毅力,因循怠慢,一辈子要受困穷。指人安身立命,贵在抓紧机遇,果断行动。
【谚语俗语第94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谚)修:修行。公公修行,公公就得善果;婆婆修行,婆婆就得善果。指信佛信道,谁修行谁就能得善果。也泛指凡事谁有诚意,谁就能取得成功。 也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谚语俗语第95句】:【老鸹别嫌猪黑】(谚)老鸹(gua):乌鸦。乌鸦是黑的,黑猪也是黑的,谁也别嫌谁。借指人不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也作“乌鸦别笑猪儿黑”。
【谚语俗语第96句】:【 闲着媳妇雇保姆】谓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中国 劳动报》(1996,3,28):“这种闲着媳妇雇保姆的行为,除了 加大经营成本外,还产生了其他负效应。”
【谚语俗语第97句】:【恶人先告状】做了坏事,反抢先诬赖别人。欧阳山《高干 大》:“总之,他实行了一句俗话:恶人先告状。他逢人便说, 一口咬定是合作社把人治死。”
【谚语俗语第98句】:温度计掉在冰箱里——直线下降
【谚语俗语第99句】:我拿起一捆菜,嫌上边的水太多,小商贩说:“你小孩子家懂个啥?卖菜的不洒水,买菜的噘着嘴。”(河北·冀州)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