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适合自己的民间俗语金句,精辟透彻!

【谚语俗语第1句】:【蝗虫吃过界】(谚)蝗虫:昆虫,善飞善跳,农作物的害虫。指蝗虫结队飞行,作践庄稼,不分地域。 比喻贪官污吏肆意侵吞,损国害民。

【谚语俗语第2句】:爱好跳伞——喜从天降

【谚语俗语第3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释义:不是情趣相投的人,不会聚合成一家。例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两口子又都比较胆子小,最怕惹是非。”

【谚语俗语第4句】:山鹰站在崖顶上——登高望远

【谚语俗语第5句】:【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翼】释义:比喻人心难测,要真正了解很不容易。例句:现在是革命时代,只讲干革命不讲打天下,但是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翼,真正的革命派当然很多,假革命准又能保其无?

【谚语俗语第6句】:【三钱儿油,俩钱儿醋】(惯)比喻很小的事情。

【谚语俗语第7句】:【萝卜快了不洗泥】释义:比喻产品畅销就不讲求质量。例句:钱字当头,是最容易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偷工减料的质量问题。

【谚语俗语第8句】:大海里丢针——无处寻

【谚语俗语第9句】:放学后,我回到家,肚子很饿,平时最不爱吃馒头的我,拿起一块馒头就吃起来。妈妈看着我笑笑说:“真是饥不择食啊!”(河南·沈丘)

【谚语俗语第10句】:【空手捞白鱼】(惯)比喻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得到好处。

【谚语俗语第11句】:【真理越辩越明】(谚)指真理不怕辩论,越辩论越明白清楚。

【谚语俗语第12句】:【麻雀站牌坊——好大的架子】(歇)牌坊:旧时为褒扬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的人树立的高大建筑,状似牌楼。架子:本指牌坊的构架,转喻人的架势、气派。指摆出一副傲慢的、盛气凌人的架势。

【谚语俗语第13句】:懒牛耕田——不打不走

【谚语俗语第14句】:【 好一块羊肉,落在狗嘴里】好东西被糟蹋了,可惜。明代 《水浒》:“自从武大郎娶得那个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 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那武大是个懦弱的 本分人,被这一班人不时间在门前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 在狗嘴里!”

【谚语俗语第15句】:泥人儿掉在河里——没人模样

【谚语俗语第16句】:【 热锅上的蚂蚁】形容心急,慌乱。清代《红楼梦》:“那贾 瑞只盼到晚,又等他祖父安歇,方溜进荣府,往那夹道中屋 子来等着,热锅上蚂蚁一般。”

【谚语俗语第17句】:【办酒容易请客难,请客容易款客难】(谚)指请客比办酒难,招待得好比请来客人难。

【谚语俗语第18句】:【留得住人的身,留不住人的心】(谚)人决意要去时,你能留住他的身,却留不住他的心。指人心难留。

【谚语俗语第19句】:【好花自有人采采】睬谐音,指好人自有人理睬,自然会 受到欢迎。《小说月报》(1982,2):“是稀泥抹不上墙,是好 花自有人采。五年以后再看吧,看俺留在大李庄不?”

【谚语俗语第20句】:金子埋得再深不会生锈,伟人逝世再久不会磨灭。

【谚语俗语第21句】:【一世为官三世累】(谚)劝人做官应廉洁,以免后代受连累。

【谚语俗语第22句】:【好心总有好报】(谚)对人对事操好心的,终归会有好的回报。指人只要凭良心办事,与人为善,就不会有坏下场。 也作好心自有好报。 好心必得好报。

【谚语俗语第23句】:深山藏大树——栋梁之才

【谚语俗语第24句】:【老婆当军——充数儿】(歇)当军:当兵。指用不符合要求的人或物勉强凑数。 也作“老婆当军——没的充数”。

【谚语俗语第25句】:脑怕不用,身怕不动。

【谚语俗语第26句】:出头的鸟儿——先挨打

【谚语俗语第27句】:【驼子作揖——起手不难】(歇)作揖:旧时男子见面的礼节,双手抱拳高拱,上身略向前弯,表示敬礼。本指驼背人作揖不难,转指事情容易做到。

【谚语俗语第28句】:老太婆喂公鸡——不捡蛋(不简单)

【谚语俗语第29句】:【柴无一根,米无一粒】(惯)没有一点儿柴草和粮食。形容生活贫困得柴米不继。

【谚语俗语第30句】:【小孩嘴里掏实话】见“孩子嘴里讨实话”。

【谚语俗语第31句】:阿明哥大学毕业后坚持要到山区工作,家人都反对,他爸爸更是生气。我爸爸劝他说:“树大树开权,儿大儿说话。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咱们就甭搀和了!”(广东·化州)

【谚语俗语第32句】:【噙着骨秃露着肉】(惯)骨秃:骨头。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谚语俗语第33句】:在捐资建校大会上,爷爷一下子就捐了一千元,妈妈有些不高兴。回到家,爷爷说:“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咱得看远点儿。”(河南·鄢陵)

【谚语俗语第34句】:【 秃子当和尚,将就材料】勉强可以,凑合能行。马烽《三年 早知道》:“包管就包管,反正咱已经不能跑跳了,秃子当和 尚,正好将就材料。”

【谚语俗语第35句】:【临上轿再扎耳朵眼】旧时习俗,女孩子要在耳垂上扎孔, 长大好戴耳坠。出嫁时再扎,已经迟了。比喻预先没有准 备好,临时忙乱。浩然《艳阳天》:“缺什么,今天趁着赶集, 买一买。谁要是不去赶集呢,就让别人捎着买一下。千万 别等着临上轿再扎耳朵眼儿。”

【谚语俗语第36句】:家有一老,强似活宝。

【谚语俗语第37句】:【胆小落个怕死鬼】胆小没有好处。西戎《一个年轻人》: “这时有些人感到桂梅答辩得好,立刻跟着帮腔:对,胆小落 个怕死鬼!”

【谚语俗语第38句】:妈妈让我去河边提水,我说:“以后我要换上自来水,免得天天朝河边跑。”妈妈听了说:“你是吃了灯草,说得轻巧。一个人能架得起管子?”(湖南·新宁)

【谚语俗语第39句】:跪着养猪——看在钱份上

【谚语俗语第40句】:狗吐舌头——热过火了

【谚语俗语第41句】:老母猪啃猪圈——嘴巴痒

【谚语俗语第42句】:【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广博。成语:博闻强识。清代 《儿女英雄传》:“慢说别的,只他幕中那几个参谋,真真是上 知天文,下知地理,深明韬略,广有计谋。”

【谚语俗语第43句】:【脚正不怕鞋歪】谓自己正派,不受坏的影响。周立波《暴 风骤雨》:“走就走,谁还怕啥呀?你告我,架不住我没有过 呀,脚正不怕鞋歪,走就走呗。”

【谚语俗语第44句】:【问不出个子丑寅卯】(惯)子丑寅卯:地支的前四位,比喻各种事情。指什么话也问不出来或什么答案也得不到。

【谚语俗语第45句】:【习惯成自然】(谚)指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像天生成的一样,自自然然,没有任何勉强的成分。

【谚语俗语第46句】:【杀鸡焉用牛刀】此语比喻不能大材小用或小题大做。谁能想这样一句俗语竟然出自孔圣人之口。《论语·阳货》记载,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游任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听到城里有弦歌之声,微微一笑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武城这样一个小地方没有必要推行礼乐大道。子游一本正经地说:“过去您教导我们说:‘君子懂得礼乐之道就会有仁爱之心,小人懂得礼乐之道就容易被役使。’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导去做的呀!”孔子听后对其他学生说:“子游说得对,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谚语俗语第47句】:【泥鳅难捉,人心难摸】(谚)泥鳅:鱼类,体呈圆柱形,有黏液,光滑难捕捉。指人心难以摸清,就如同泥鳅难以捉摸一样。

【谚语俗语第48句】:【一瓶子不足半瓶子晃】见“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

【谚语俗语第49句】:石灰厂开张——白手起家

【谚语俗语第50句】:【收船好在顺风时】(谚)收船:收起船上的风帆。帆在顺风时容易收。比喻做事要见好就收,在顺境中收场是最明智的。

【谚语俗语第51句】:有秤无砣——难定星(心)

【谚语俗语第52句】:下雨出太阳——假睛(情);阴阴阳阳

【谚语俗语第53句】:【自己堵自己的嘴】说话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类似 的:拿你的拳头(包子、馒头)堵你的嘴。清代《红楼梦》:“可 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

【谚语俗语第54句】:西施戴花——美上加美

【谚语俗语第55句】:野鸽子起飞——下落不明

【谚语俗语第56句】:有人说小宝那么瘦,肯定是有病。小宝妈说:“瓜好不在大小,健康不在胖瘦。我儿子的身体好着呢!”(广东·龙川)

【谚语俗语第57句】:我做完作业正打算出去玩,妈妈叫住我:“为什么不看一会儿课外书呢?”我嘀咕着:“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了,还要我看课外书。”“乖女儿,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快去看书。”(江苏·如皋)

【谚语俗语第58句】:【出乱子】(惯)指出祸事,有麻烦。

【谚语俗语第59句】:【嘴一份,手一份】(惯)指人能说能干。

【谚语俗语第60句】:【狗尿苔长在金銮殿上——生到好地方】(歇)狗尿苔:一种生长在潮湿地方的真菌,有黏液,有臭味,不能食,被人鄙视。指人生长在优越的环境里。

【谚语俗语第61句】:【三亩棉花三亩稻,晴也好,涝也好】释义:一半地种棉,一半地种稻,晴收棉花雨收稻。比喻做事稳当,不冒风险。例句:三亩棉花三亩稻,睛也好,涝也好。花宜晴,稻宜雨,平分三亩,必有一得。故日:“晴也好,落也好。”计图人定胜天,不思不便宜处,亦必居其一。

【谚语俗语第62句】:【河有九曲八弯,人有三回六转】(谚)九曲八弯:形容弯弯曲曲。三回六转:形容曲曲折折。指人生的道路和河水的流程一样,曲折多变,绝非一条直线。

【谚语俗语第63句】:【不是吃素的】(惯)比喻不是好对付的。

【谚语俗语第64句】:高梁开花——到顶了

【谚语俗语第65句】:秋收已毕,穿老板让我爸爸承包干活,价钱太低,干吧不合算,不干又没有活干。妈妈说:“这真是猴子捡块姜,扔了舍不得,吃了辣得慌。”(河南·淅川)

【谚语俗语第66句】:【蜂背虽花不称虎,蜗牛有角不是牛】释义:比喻名实不符,徒有其名。例句:普映山只浅浅一笑,不冷不热地说道:“过奖了,书记同志!蜂背虽花不称虎,蜗牛有角不是牛!我这个人,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谚语俗语第67句】:【英雄所见略同】知识水平高的人,见解很接近。清代《孽 海花》:“英雄所见略同,可见这里头是有这么一个道理,不 尽荒唐的!”

【谚语俗语第68句】:【贫贱夫妻百事哀】释义:[唐]元稹诗句,指贫贱夫妻事事困难。例句:虽然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倒也还能不断地“柳暗花明又一村”。

【谚语俗语第69句】:老师告诉妈妈,说我很聪明,就是上课爱搞小动作。回家后,妈妈训了我一顿,还说:“快刀不磨是块铁。”(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70句】:【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谚)兵:指军队。军队可以长期不打仗,但一天也不能放松备战。

【谚语俗语第71句】:【拉屎攥拳——暗里使劲】(歇)攥:握。指悄悄地下功夫。

【谚语俗语第72句】:【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味名贵的中草药。它的名字听起来挺古怪,它到底是虫还是草?1723年,法国人巴拉南在中国发现了冬虫夏草,把它介绍给了世界。1842年,真菌学家伯克利初步弄清楚了这个怪东西的真面目,发现它是一种叫虫草菌的子囊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虫上形成的。蝙蝠蛾在冬天到来时,把虫卵产在土里,一个月以后就差不多孵化成一条条胖胖的幼虫。这时候,早在一旁等候多时的一种叫虫草的真菌便使劲往幼虫的体内钻,开始专门吸取幼虫体内的营养。于是,整个冬天,幼虫体内都有这种寄生菌大量繁殖,使幼虫体内充满菌丝。等到第二年的5—7月,幼虫早已死亡,这种寄生菌就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在虫体顶部长出了3~5厘米,甚至10厘米的“草”,这“草”粗0.4—0.7厘米。这时候的虫体像三眼老蚕,外表深黄色,粗糙,背部有不少皱纹,腹部还有8对足,其中中部的4对足最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冬天看它是虫,夏天看它是草,人们也因此给它起了个“冬虫夏草”的怪名字。冬虫变草虽然可以说是虫和草的结合体,却既不属于虫,也不属于草,它是一种菌藻类生物,大多分布在中国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区。冬虫夏草除含有对人体非常有益的虫草酸外,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所以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最近由于商家炒作,身价蹿升,直逼黄金。

【谚语俗语第73句】:【宰相肚里好行船】(谚)宰相:朝廷中官职最高的大臣。指大人物胸襟开阔,度量大。也泛指有修养的人能宽容别人,不计较小事。 也作宰相腹中撑得船过。 宰相肚里横开船。

【谚语俗语第74句】:【 兵来如梳,贼来如篦,匪来如剃】篦子比梳子的齿更密。旧 时兵卒,跟盗贼、土匪一样,都抢劫人民财产,而土匪尤为凶 恶。白危《垦荒曲》:“兵来如梳,贼来如篦,匪来如剃……兵 就是匪,匪就是兵,叫谁谁也分不清。”

【谚语俗语第75句】:【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事尽主观努力,成不成还要看客 观条件。茅盾《子夜》:“我们那五百万算来还可以赚进十二 三万,不过剩下的约五百万就没有把握。谋事在人,成事在 天。”

【谚语俗语第76句】:晚上,只要外面有什么动静,爸爸就会马上开门去查看。一天深夜,我被爸爸的开门声惊醒了,第二天我向爸爸说:“你一有声音就出去看,这院里住着这么多人,难道有人敢来偷东西不成?”妈妈在一旁听见了,抢着说:“狗都有个睡觉时。”(贵州·印江)

【谚语俗语第77句】:【坐堂医】在我国,中药店大多称“堂”,如“同仁堂”、“乐仁堂”、“同德堂”等,“同仁堂”的药全国驰名。在药铺候诊的医生叫“坐堂医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坐堂医”源于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他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疫病流行,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规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还常在自己的名前冠以“坐堂行医”四字。后人写诗赞颂他“官随民愿守长沙,心涵胞于千万家。兴亡盛衰同祸福,坐堂行医惠无涯。”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谚语俗语第78句】:【不打不成交】释义:不经过冲突,彼此不了解,就不会成为朋友。例句:有一次因为背错了“文案”差点没被红卫兵作“现行反革命”送到公安局去。不打不成交,由于错背“文案”事件,各派红卫兵组织连连审讯和批斗梁有德。

【谚语俗语第79句】:【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原为商店谨防假冒的用语,引申为 唯一的意思。成语:独一无【第2句】:绝无仅有。老舍《四世同 堂》:“说真的,她的咖啡,点心,和招待的殷勤,到底是只此 一家,并无分号,在咱们这条胡同里!”

【谚语俗语第80句】:【老虎还有个打盹的时候】释义:比喻本事再大的人也难免有时疏忽。例句:儿子又说:“老虎还有个打盹的时候,谁办事还能不洒汤漏水?人家给算错账,你悄悄叫人家重算算也就罢了。”

【谚语俗语第81句】:癞蛤蟆剥皮不闭目——还想蹦鞑几下

【谚语俗语第82句】:小刚被选为学习小组长了,他姥姥知道后高兴地说:“鞋帮做成了帽檐了,我家的小刚高升了。”(山西·太原)

【谚语俗语第83句】:【吃饭先唱汤,不用请药方】释义:未吃饭先喝汤,就用不着看病。今有些地方习惯吃饭先喝汤。例句:医:村谣日:“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萝卜上了街,药专把嘴撅。”

【谚语俗语第84句】:【水萝卜,皮红肚里白】释义:比喻表面积极进步,思想不好。例句:李之寿又补充着:“他是脚踏两只船,别看他儿当八路,水萝卜,皮红肚里白。”

【谚语俗语第85句】:【过五关斩六将】释义:《三国演义》记载:蜀国大将关羽连闯了东岭关等五个关口,杀掉了不许他通过的守将孔秀等六人。比喻过去值得骄傲和称赞的英雄业绩。也比喻克服了重重困难。例句:席间谈话大都是追溯往事,三个人净说“过五关斩六将”的光彩事,对他们互相倾轧、不欢离别的丑行只字不谈。

【谚语俗语第86句】:【十七不能常十七,十八也不能常十八】总要长大,借指不会 停滞不前。李准《李双双小传》:“十七不能常十七,十八也 不能常十八,双双,我孙喜旺今后一定要赶赶你,食堂炊具 改革这件事,我要下点工夫。”

【谚语俗语第87句】:【打倒不如就倒】(谚)指与其被人打倒,还不如自己顺势倒下。借指凡事要顺应形势,灵活通变,不必自讨苦吃。

【谚语俗语第88句】:【打掉了牙齿往肚子里咽——有苦难言】(歇)指心里有隐痛,难以启齿。

【谚语俗语第89句】:【九娘娘的天书——谁也看不懂】(歇)九娘娘:神话中的九天玄女娘娘,传说是黄帝的老师,曾降临人问,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形容文字难以辨认,或文章难以读懂。

【谚语俗语第90句】:【各肉儿各疼】(谚)肉儿:亲娘身上掉下的肉,指亲生儿女。指谁亲生的孩子,谁就对他知疼知痒。 也作“各养的各痛”。

【谚语俗语第91句】:【说到哪里,做到哪里】说话兑现。成语:言行一致。赵树 理《三里湾》:“我这人说到哪里,要做到哪里!现在先向大 家表明一下!”

【谚语俗语第92句】:【一问摇头三不知】(惯)指什么都不知道。也指人不介入是非,问什么都推说不知。

【谚语俗语第93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谚语俗语第94句】:【东亚病夫】一提起“东亚病夫”,准把账记在西方帝国主义者特别是日本侵略者头上,但他们确实用“东亚病夫”一词来蔑视中国人民,也成了国人忌讳的病根。其实,“东亚病夫”一词最初并非出自日本人之口,也并非贬义。此词始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源出严复《原强》:“盖一国之事,同于人身,合夫人身,逸则弱,劳则强者,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日从事于超距赢越之间,以是求强,则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耶!”意思是国家之事,像人的身体一样,闲逸就会虚弱,劳动(锻炼)就会强身健体,这是常理。但如果强迫一个病夫进行高强度超极限的锻炼,希望以此强健起来,只能导致其快速死亡。今日之中国,也像一个病夫,应按常理革新求强。自此以后,文人学者自称“病夫”多矣。清朝末年专写《孽海花》小说的文学家,也曾自号为“东亚病夫”,而国人自读自嘲之词之文章也不乏以“病夫”泛称中国人。这应是自醒求变之强音,绝非自暴自弃。弃弊图利,国强之始也。当时国人的这种自嘲自勉,决不允许西方帝国主义者与日本侵略者偷换词义来污蔑伟大的中国人民。

【谚语俗语第95句】:【顾了翻锅,忘了烧火】(惯)比喻顾此失彼。

【谚语俗语第96句】:【媳妇堂前拜,公婆背利债】(谚)指旧时穷人家要靠借债来娶媳妇。

【谚语俗语第97句】:【身在曹营心在汉】释义:蜀将关羽被曹操拘禁,曹操为使关羽投降,给了关羽优厚的待遇,但是关羽照样想念刘备。比喻人在这一方,心却想念另一方。例句:有人在一个单位玩不转了,就托人找关系,一走了之。这就助长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骑着马找马的坏风气。

【谚语俗语第98句】:因为不听话,我常挨妈妈的打。我悄悄地问奶奶“是不是妈妈不再疼我了”,奶奶笑着说:“鸡无三条腿,娘无两颗心,其实她都是为你好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99句】:井底砌房子——深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84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