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新民间俗语金典文案,写进心窝里!
【谚语俗语第1句】:【做贼遇上打劫的】(惯)指遇上了对手。 也作“做贼的遇上截路的”。
【谚语俗语第2句】:走进杂货店——样样俱全
【谚语俗语第3句】:【茶不思,饭不想】释义:形容十分思念,不想饮食。例句:我如今未曾读书。心意还丢他不下,坐不宁,寝不宁,茶不思,饭不想,梳洗无心,神思恍惚。
【谚语俗语第4句】:前几天学校进行了一次考试,我的成绩不错。回家后,妈妈夸奖我说:“你可真是砖头砌墙,后来居上。看你每天努力学习,还真有效。这叫‘一天学一招,十天成一套’!”听着这话,我的心里乐开了花。(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5句】:【近人不说远话】释义:给亲近人说话不用绕弯子。例句:“咱们是近人不说远话,冲着孩子们,你也别跟弯弯绕这群家伙们跑了。”
【谚语俗语第6句】:杀鸡取卯,打鹿取茸——得不偿失
【谚语俗语第7句】:小明做题马虎,妈妈劝了好几次,他都不以为然。爸爸说:“水不大,冲走村庄;雨不大,淋湿衣裳。可不能忽视这些小毛病。”(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8句】:【吃惯的嘴,跑惯的腿】(谚)常吃养成了惯性,就总想去吃;常玩养成了惯性,就总想去玩。指贪吃贪玩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由自主。
【谚语俗语第9句】:【哪个猫儿不吃腥】释义:比喻人有贪财、好色之欲。例句:婆惜道:“可知哩!常言道:‘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他使人送金子与你,你岂有推了转去的?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哪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谚语俗语第10句】:对牛吟诗——不入耳
【谚语俗语第11句】:【财动人心】(谚)钱财能打动人心,使人改变主意。
【谚语俗语第12句】:势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
【谚语俗语第13句】:【老母猪衔着象牙筷子——装煞也是杀材】(歇)衔:用嘴含着。 煞: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杀材:该杀的料。指装得再好,也没有好下场。常含责骂意。
【谚语俗语第14句】:头皮上擦火柴——划不着
【谚语俗语第15句】:脑门上抹黄连——苦到头了
【谚语俗语第16句】:【得一望十,得十望百】(惯)形容人贪得无厌,胃口越来越大。
【谚语俗语第17句】:【有人愿意出柴,有人愿意点火】(惯)指有人想制造事端。
【谚语俗语第18句】:【老天爷睁眼】(惯)1比喻苦尽甜来或事实得到澄清。2指雨过天晴或愿望得以实现。 也作老天爷长了眼。 老天爷有眼。
【谚语俗语第19句】:【入田观稼,从小看大】(谚)想知道农作物的收成,到田里看看庄稼的长势就可推断出来;想知道一个人将来的成就,从他小时候的行为表现上就可推断出来。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预兆。
【谚语俗语第20句】:【和尚庙里借梳子和尚光头,不备梳子】谓找错了门路。 电视剧:“你到我这儿来借钱,是跑到和尚庙里借木梳来 了。”
【谚语俗语第21句】:【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谚)小时敢偷人家一根针,长大就敢偷黄金。指对孩子要从小抓紧管教,小时沾染上小毛病,长大就会发展成触犯刑律的罪犯。
【谚语俗语第22句】:【 强盗满街走,无赃不定罪】定罪必须有证据。韩志君等 《古船·女人和网》:“干啥?强盗满街走,无赃不定罪,这相 片儿,是你偷鱼的证据。”
【谚语俗语第23句】:【好账不如无】(谚)好账:别人不讨还的债。借人家的债,即使人家不讨还,也总归是个负担。指不负债是最轻松自在的。
【谚语俗语第24句】:【丁是丁,铆是铆】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丁、 卯同在第四位,但一是天干,一是地支,不能相混。钉铆与 丁卯同音,钉子跟铆错了,不好安装,谓做事不马虎,分得清 楚。古华《相思树女子客家》:“各式各样收支千项,她管得 丁是丁,卯是卯,不差分文。”
【谚语俗语第25句】:妈妈每次炒苦瓜都放很多油,并说:“苦瓜没油苦啾啾,茄子有油滑溜溜。”(江西·信丰)
【谚语俗语第26句】:村里跑运输的人,一天能挣几十元,而种庄稼的农民干一年也收不了多少钱。婶子说:“这就叫龙行一步,鳖爬半年哪!”(山东·莱阳)
【谚语俗语第27句】:一天,我和妈妈到地里拔草,我忽然看见一棵麦子长穗了,妈妈笑着说:“一穗二穗,一月上囤。”(河南·长垣)
【谚语俗语第28句】:【提起心头火,咬碎口中牙】形容人恼怒或仇恨。成语:怒 火中烧、明代《古今小说》:“陈巡检在屏风后听得说,正是: 提起心头火,咬碎口中牙。陈巡检大怒,拔出所佩宝剑,劈 头就砍。”
【谚语俗语第29句】:先吃黄连后吃蜜——先苦后甜
【谚语俗语第30句】:【常病无孝子】见“百日床前无孝子”。
【谚语俗语第31句】:对着镜子说漂亮——自夸
【谚语俗语第32句】:一杆没星的秤——掂不出轻重
【谚语俗语第33句】:【屎不知道在哪里,屁就放下一大堆】(惯)比喻事情还没动手就造出许多舆论。
【谚语俗语第34句】:兵随将领草随风。
【谚语俗语第35句】:不叫的黄蜂——暗里叮人
【谚语俗语第36句】:不成葫芦不成瓢——两不像
【谚语俗语第37句】:【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终日忙碌。《文汇报》( 1987,5,29): “我们现在有不少厂长、经理都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这 样一来,用什么时间思考呢?”
【谚语俗语第38句】:【不怕见面催,就怕腚后跟】释义:见面催一催,往往不抵事,只有紧跟身后才能尽快见效。例句:“不怕见面催,就怕腚后跟。这每天寸步不离跟在屁股后边,屙尿都不方便。”
【谚语俗语第39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惯)指办成事情的本领不大,把事情搞糟的本事却不小。 也作成事不足,坏事有余。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谚语俗语第40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谚)想要让人不知道,只有自己不去做。指凡事只要自己做了,特别是丑恶的事,就没有办法瞒住人。 也作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谚语俗语第41句】:【不暗不聋,不成姑公】(谚)喑(yIn):哑。姑公:婆婆与公公。指不会装聋作哑,就当不了公婆。也泛指当家人就得要装得糊涂些。 也作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谚语俗语第42句】:【滑天下之大稽】(惯)滑稽:逗人发笑。指天下最可笑而荒唐的事情。含讥讽意。
【谚语俗语第43句】:【公人见钱,苍蝇见血】(谚)指公人贪财如命,见到钱财,就如同苍蝇见到血一样。
【谚语俗语第44句】:【一失足成千古恨】错误影响太大,无法挽回,贻害终生。 台湾林海音《晓云》:“更告诫:社会是险恶的,谈爱情要注 意,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不可漠视!”
【谚语俗语第45句】:【居者无载,行者无埋】(谚)指居家的人不把东西装在车上作远行的准备,远行的人也不会把财物埋藏起来作定居的准备。
【谚语俗语第46句】:【骨头里榨油】(惯)比喻残酷地剥削或敲诈勒索。
【谚语俗语第47句】:兴时的狸猫欢似虎,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新疆·巴里坤)
【谚语俗语第48句】:【烈火见真金】比喻经过考验,才能看出好的品质。相关 的:真金不怕火炼。马烽《刘胡兰传》:“不能枣子核桃一齐 数。通讯员里有的是硬骨头。张大爷说得对,烈火才见真 金哩!”
【谚语俗语第49句】:【借你口中言,传我心腹事】由别人代为说出心中所想。清 代《儿女英雄传》:“直挨到这个分际,还是绕了这半天弯儿, 借你口中言,传我心腹事,话挤话,两下里对挤,才把句话挤 出来!”
【谚语俗语第50句】:【公要馄饨婆要面】要求不同,难应付,难伺候。香港唐人 《金陵春梦》:“这几年我做夹肉面包做得好惨,把我急得团 团转;公要馄饨婆要面,难为了我这个媳妇!”
【谚语俗语第51句】:午饭,小丽嫌萝卜不好吃,小嘴翘得老高。爸爸见了说:“萝卜是消气的,多吃一些还有好处呢!有句俗话叫做‘萝卜担上街(街读gai),药铺就搬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四川·合川)
【谚语俗语第52句】:【 如入无人之境】迅猛向前,没有抵挡。成语:长驱直人。 古华《浮屠岭》:“犹如一员古代的骁勇战将,单枪匹马,纵横 驰骋,如入无人之境,真是出足了风头,耍尽了派头。”
【谚语俗语第53句】:【投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交手】(谚)练武的人想要提高武艺,投师领教,不如访友切磋;访友切磋,又不如交手实练。指亲身实践提高最快。
【谚语俗语第54句】:玫瑰在花园里开放,英雄在人民中成长;树木从泥土中吸取养分,英雄从人民中得到力量。
【谚语俗语第55句】:【有他不咸,没他不淡】作用不大,显不出他来。古华《九十 九堆礼俗》:“谁都不曾把她放在眼里,正如老话讲的:有他 不成,没他不淡。”
【谚语俗语第56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用人,就应信任,否则不可能同 心同德。语序亦可换置。茅盾《子夜》:“这个骄蹇自负的年 轻人显然以为吴荪甫不在家中守候捷报,却急冲冲地跑到 厂里来,便是对于部下的办事人还没有绝对信任的意思,那 就不合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那就不是办大事的风 度。”
【谚语俗语第57句】:班里有位同学不好好读书,因为一点儿小事不顺心就离家出走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有田不耕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你可不要学那位同学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58句】:【放大炮】释义:比喻对某人或某事进行猛烈的抨击。例句:她对于医院的制度、设施,谈得很多;起先有人说她放大炮,说她热心,说她爱出风头,慢慢成了老生常谈,不大为人所注意。
【谚语俗语第59句】:一天,我站在楼梯口对妈妈说:“这楼梯真脏啊!”妈妈说:“说一尺,不如做一寸。那你就动手扫扫吧!”(湖北·汉川)
【谚语俗语第60句】:【十耕萝卜九耕麻】(谚)指农历十月宜耕萝卜地,九月宜耕麻地。
【谚语俗语第61句】:【挖窟窿打洞】(惯)比喻到处钻营。
【谚语俗语第62句】: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多,同学们在底下埋怨起来。老师说:“不上树,怎么能摘到苹果呢?”(云南·水富)
【谚语俗语第63句】:【 身在蕾营心在汉】关云长在曹操营中时,心里总想回到 刘备那儿去。借指表面上为一方工作,实际上为另一方着 想。古华《浮屠岭》:“富滩虽说是你娘家,可你身在曹营心 在汉!这三国里的话你懂不懂?”
【谚语俗语第64句】:【母猪不大,牌子不小】(惯)讽刺人本事不大,派头却不小。
【谚语俗语第65句】:属野猪的——到处乱拱;乱撞人
【谚语俗语第66句】:【大六月里晒日头——念他啥晴】(歇)晴:谐“情”。指不念他什么情分。
【谚语俗语第67句】:【树大分权,人大分家】释义:树长大了就会分开丫权,人长大了就得另立门户。例句:树大分权,人大分家,亲兄嫡弟,也不能—生一世都在一口锅里吃茶饭。
【谚语俗语第68句】:茶馆里的买卖——滴水不漏
【谚语俗语第69句】:鹅毛落水——漂浮
【谚语俗语第70句】:爷爷娇惯我,每次要零花钱总是不少给。这事让严厉的爸爸知道了,他说:“你呀,真是老母猪拱虚土,尽往省劲儿的地方拱。”(河南·新乡)
【谚语俗语第71句】:隔山买牛——不知公母
【谚语俗语第72句】:【中圈套】见“落在圈套里”。
【谚语俗语第73句】:【听见拉拉蛄叫不敢种地】(惯)拉拉蛄:蝼蛄的通称,昆虫,背部茶褐色,前足发达,适于掘土,生活在泥土里,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 形容人胆子小,听到一点闲话,就不敢做事情了。 也作听拉拉蛄叫,就甭种地了。 听蝼蛄叫就不种地了?
【谚语俗语第74句】:【小巫见大巫】(惯)巫:巫师,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业的人。法术低下的巫师遇见了法术高超的巫师。比喻二者的本领相差太远。
【谚语俗语第75句】:两个人打架,一个眼看就赢,却撒手走开了。旁边一个人说:“这叫宰相肚子阔,可以跑骆驼;大人不计小人过。”(山东·乳山)
【谚语俗语第76句】:【解铃须用系铃人】(谚)要解下老虎项下的铃铛,还得请那位系上铃铛的人才行。比喻问题是由谁引起,还得让谁去解决。 也作“解铃仍着系铃人”。
【谚语俗语第77句】:床底下打拳——起手不高
【谚语俗语第78句】:【买田不买粮,嫁女不嫁娘】(谚)粮:钱粮,旧时交田税称“纳粮”。 买田地不能把赋税一起买下,嫁女儿不能把丈母娘也陪嫁出去。指凡事都有个限制,无限制就成了荒唐。
【谚语俗语第79句】:玻璃缸里的金鱼——掀不起大浪
【谚语俗语第80句】:【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歇)比喻人或集团表面上虽已衰败,但不死心,仍有复活的念头。 含贬义。
【谚语俗语第81句】:【 恭敬不如从命】谦让不如服从,不必谦让。台湾朱秀娟 《女强人》:“我国有句成语,恭敬不如从命。但愿在很快的 将来,让我也有尽尽地主之谊的机会。”
【谚语俗语第82句】:兔子不吃窝边草——给自己遮窟窿;留青(情);偷外不偷里
【谚语俗语第83句】:山头上的草——根子硬
【谚语俗语第84句】:离开祖国的人,像离开花园的布谷鸟。
【谚语俗语第85句】:补了又补的破轮胎——到处泄气
【谚语俗语第86句】:【破茧出俊蛾】(谚)不起眼的茧壳里能生出惹人喜爱的蛾。比喻穷苦人家或丑陋的妇女,往往能生养出俊秀的子女。
【谚语俗语第87句】:【夹裤改单裤——没里儿】(歇)里:谐“理”。指理亏。
【谚语俗语第88句】:【 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说话骗人,行动害人,坏透了。申跃 中《挂红灯》:“你谎话说尽,坏事做绝,我跟你姓武的势不两 立,水火不相容。”
【谚语俗语第89句】:大热天穿皮袄——不是时候
【谚语俗语第90句】:【接神容易送神难】见“请神容易送神难”。
【谚语俗语第91句】:我上学、做事,老是磨磨蹭蹭的。妈妈批评我:“你什么时候才能改掉这慢性子?厨房都失火了,还要在里边喝三碗热粥。”(广西·恭城)
【谚语俗语第92句】:【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仰人鼻息,不如务农为生,自食 其力。或说:宁可黑脸求土,决不笑脸求人。汪幸福《浪迹 台湾岛》:“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我只想回去与妻儿们 一起过耕作的生活就满足了。”
【谚语俗语第93句】:平房门前不漏雨——有檐(言)在先
【谚语俗语第94句】:叔叔对爸爸说他打算贩卖鸡蛋。爷爷说:“你卖鸡蛋不打了才怪呢,我看是豆腐渣捏圈儿,崩箍都没响。”(内蒙古·赤峰)
【谚语俗语第95句】:【生铁补锅——看各人的手段】(歇)补锅要用熟铁,生铁性脆,补不牢。指看各人的本事,以决胜负。
【谚语俗语第96句】:【看见葫芦想起了瓢】(惯)比喻看见某个人或事物就联想到与此有关的人或事物。
【谚语俗语第97句】:【 隔山买老牛未见牛,结果买的是老牛】做事不了解情 况,吃亏上当。类似的:贪贱买老牛,一年倒两头。刘绍棠 《芳年》:“隔山买卖老牛,是得多长几个心眼儿。”
【谚语俗语第98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俗语现在用来比喻办事情一切准备就绪,只欠一个条件或只等一个命令。它源自《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末,即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209年1月23日之间,正值冬季,按照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的常识,这个季节绝对不会有东风。但天有不测风云,裴松之注《三国志》说:“……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这就告诉我们,赤壁之战,确实起了南风。当时,曹操与孙刘联盟一个在江北,一个在江南,两军对峙。曹军不习水战,船在江中不稳,一则晕船呕吐,二则站不稳不利作战。庞统献计“将船用铁钉连接,如履平地”,实则为孙刘火烧战船做准备。曹操不知是计,大喜,采纳。周瑜与孔明不谋而合计划采用火攻,一切准备妥当,只是东风不来。周瑜因此急火攻心,病倒不出。孔明前去探视,屏退左右,开出药方,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看过药方,愁眉立展,病竞痊愈。这才引出“诸葛亮借东风”这出好戏,创造了赤壁火烧战船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谚语俗语第99句】:太平间抬出的人——不行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8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