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朋友圈民间俗语俗话文案,谁看谁心动!

【谚语俗语第1句】:【扑克】“扑克”是一种纸牌,玩法很多,是深受百姓喜欢的智力游戏玩具。它是从英文p。ke了音译过来的。照这么说它应该是舶来品,其实不然,是“出口转内销”。说起扑克的由来,还有一段小故事。相传早在楚汉相争的时期,大将军韩信为了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愁,发明了类似纸牌的游戏,牌是用丝绸裱成,图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因其只有树叶大小,故被称为“叶子牌”。后来发明了纸,由纸代替了丝绸,便产生了纸牌。据说这就是最早的扑克牌。十二世纪时,马克-波罗将这种纸牌游戏带到了欧洲,立刻受到西方人的极大欢迎。起初,它只是贵族们的奢侈品,但因为它造价低廉,趣味无穷,很快便进入平常百姓的家中。

【谚语俗语第2句】:【有钱买马,没钱置鞍】见“买起马备不起鞍”。

【谚语俗语第3句】:狮子大张口——胃口不小

【谚语俗语第4句】:刀子嘴,豆腐心——嘴硬心软

【谚语俗语第5句】:【君子不见小人过】释义:君子不计较小人的过失。例句:“如今你要放他,正是君子不见小人过,……咱们就把他放了罢。”

【谚语俗语第6句】:狗舔猫鼻子——居心不良

【谚语俗语第7句】:【石油】说起“石油”,有说是外来词,有说是国产词汇,其实,它的名字源于中国,大规模开采始于国外。大规模开采石油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用煤不用油,内燃机时代才开始大规模用油。优质的石油产品,发达的石油工业,欧美应执牛耳,中东国家为产油龙头。新中国成立后,虽先建有玉门油田,但直到六十年代初,才在大庆开出大油田,从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这似乎说明国外的石油先于中国。不是!“石油”不仅是地道的中文,而且,石油在一千年前已被中国人发现,在外同人尚无认识时,国人开始了使用。“石油”足鼎鼎大名的沈括定名的。他于1080年在延州(今陕西延安)任官,他见很多人在泉边用小罐装盛流出的黝黑油状物,据说可以点灯。沈括也装了些带回家去。他在黑油中放条灯芯,果然可像豆油一样点灯照明用。它烧出的黑烟,凝聚成黑灰,还是最好的写字之墨。沈括给它起名“石油”,还做了首石油赞美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落扬尘。”“石油”一词,被三百多年前清初的《康熙字典》收进。早在宋朝中国已经有了石油,石油的发现是中国人的骄傲,现在,中国正向石油强国发展。

【谚语俗语第8句】:曹操借人头——多个屈死鬼

【谚语俗语第9句】:【 翻脸不认人】记不住别人的好处,稍于自己不利,就闹翻 了。成语:反眼成仇、六亲不认。老舍《骆驼祥子》:“过河拆 桥,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鸣不平。”

【谚语俗语第10句】:爸爸的自行车出了个小毛病,他没修理就又骑着走了,晚上回来直喊倒霉。妈妈说:“你又想好,又想巧;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不喂草和料。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江苏·赣榆)

【谚语俗语第11句】:【评剧】剧种一般冠以地域名称,如豫剧、淮剧、晋剧、河北梆子、秦腔等,评剧则比较特殊,与地域名无关,它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一种说法是,首先使用“评剧”二字的是早期评剧女演员李金顺。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两次闯关东的李金顺又回到天津演出。当时这位誉满关内外的名角,对演出的戏报上所用的“蹦蹦”(评剧原来的名称)二字十分厌恶,故把“庆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来,将其改名为“平戏”。但因为当时京剧也叫平戏,两样剧种同名叫人难以区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议李全顺将“平”加一…言”字偏旁,从此就称“评剧”了。还有一说,民国初年,一评剧团到北京演出,当时的“评剧”叫“平剧”,与北平(京)的“平剧”同名。有一天,评、京两班儿演员碰巧到一个饭馆吃饭。京剧演员看不起小地方来的评剧演员,质问他们有什么资格敢叫“平剧”,吵得不可开交。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钊也在饭馆吃饭,他是唐山人,对家乡戏颇有研究,见双方争执不下,便走上前劝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你们平剧(指评剧)的演出风格是善于演出平装戏(相对于古装戏),时评政局,鞭挞丑恶,接近百姓,风趣活泼,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评剧’,更符合你们的演出风格,你们看如何?”,双方听了,非常佩服李大钊的高见,遂握手言和,“评剧”之名由此而来。

【谚语俗语第12句】:【女人不穿嫁时衣,男儿不吃分时饭】见“好男不吃婚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谚语俗语第13句】:【没有不吃腥的猫】见“哪个猫儿不吃腥”。

【谚语俗语第14句】:【马勺儿里的苍蝇,混饭吃】苍蝇在勺儿里与饭粒相混。指 没有大志,没有本领,只是混口饭吃。刘绍棠《蒲柳人家》: “什么铁嘴?你红口白牙跑舌头,马勺儿上的苍蝇混饭吃。”

【谚语俗语第15句】:【给个棒槌认作针】针、真同音,兼指认真。意即没有眼 力,信以为真。清代《红楼梦》:“我哪里管的上这些事来! 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作针 了。”

【谚语俗语第16句】:中午,到了做饭的时候,爷爷让三叔去挖些红薯,三叔不想去。爷爷说:“你呀你,你是干活挠挠头,吃饭爱加油。”(河南·泌阳)

【谚语俗语第17句】:【瞎子发眼——豁出去】(歇)发眼:害眼病。豁出去: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去做。本指眼睛已经瞎了,再害眼病也不在乎;转指没有顾忌,舍得付出任何代价。 也作瞎子发眼——豁出来。 瞎子害眼睛——豁出去。

【谚语俗语第18句】:【上刀山,下火海】(惯)指奋不顾身去做最危险、最艰难的事情。 也作入火海,上刀山。 爬刀山,下火海。

【谚语俗语第19句】:不栽果树吃桃子——坐享其成

【谚语俗语第20句】:阎王嫁女——抬轿的是鬼,坐轿的也是鬼

【谚语俗语第21句】:【指望公鸡下蛋】(惯)寄希望于不可能实现的事。比喻希望必定落空。

【谚语俗语第22句】:【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谚)前程:做官或成名的前途。指人应该只想着为社会做有益的事,不应去考虑个人的功名利禄。劝人一心向善。 也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谚语俗语第23句】:【敢揽瓷器活,定有金刚钻】(谚)瓷器活:修补瓷器的活计。金刚钻:用金刚石做钻头的钻子。有金刚钻,就敢揽修补瓷器的活计。借指有某方面的专长,就敢承办某方面的事情。

【谚语俗语第24句】:《百家姓》不念头个字——开口就是钱

【谚语俗语第25句】:【喊倒好】见“喝倒彩”。

【谚语俗语第26句】:立夏后,连续下了四天雨。奶奶说:“一天两天麦扎穰,三天四天一麸糠。唉,今年小麦可要减产了。”(河南·博爱)

【谚语俗语第27句】:掺糠喂鸡——哄蛋

【谚语俗语第28句】:【屋里点火外头亮】(谚)比喻避着人在自己家里做事,四邻八舍的人其实知道得一清二楚。

【谚语俗语第29句】:【又要尿炕,又要睡干床】自己不学好,不争气,还要过舒服 日子。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你尿了炕,还想睡干 床,谁叫你去耍钱了!”

【谚语俗语第30句】:我单元测试得了100分,有点儿骄傲,老师教育我说:“赶路最怕脚懒,学习最怕自满。”(江苏·新沂)

【谚语俗语第31句】:阎王下请帖——离死不远

【谚语俗语第32句】:【面和心不和】(惯)指表面和善,内心却并不和善。也指表面上彼此和睦相处,内心却不满对方。

【谚语俗语第33句】:双休日的一天早上,妈妈叫我抓住清晨好时光读半个小时的书,可我读不到几分钟就或者走动一下,或者喝口水,或者翻一下书包。妈妈说:“种田勿离田头,读书勿离案头。你可好,一会儿都坐不安稳。”(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34句】:王大妈站在棉田里,望着得了枯萎病死去的棉花叹道:“唉!这棉田里黄鼠狼打架都看得见,还指望什么好收成呢?”(江苏·镇江)

【谚语俗语第35句】:【黑云压城城欲摧】释义:摧:毁坏。比喻大兵压境,局势十分严重。这是李贺《雁门太守行》诗句。例句:逸敏生就一副倔犟的性子,对于爸爸的遭遇,她义愤填膺。但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急关头,这位没有经过人世波折的姑娘,显得一筹莫展,焦急异常。

【谚语俗语第36句】:【钱有磨盘大,胆比绿豆小】(惯)形容人既贪财又胆小怕事。

【谚语俗语第37句】:没长脚后跟——站不住

【谚语俗语第38句】:【忙中多有错】(谚)做事匆匆忙忙,就容易发生差错。指做事贵在从容仔细,粗疏急迫往往是出错的根源。 也作忙中出错。 忙中有乱,乱中生错。

【谚语俗语第39句】:【有的向灯,有的向火】(惯)指有人向着矛盾的这一方,有人向着那一方。

【谚语俗语第40句】:【耗子栽进书篓里——咬文嚼字】见“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

【谚语俗语第41句】:【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人在社会上磨练,能增长才干。 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缺点是有,那不要紧,克服了缺 点,这是优点。古语说得好: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你 们今天就好好儿检讨检讨吧!”

【谚语俗语第42句】:鸭子吃田螺——眼朝上;眼向上看:不知滋味

【谚语俗语第43句】:【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释义:比喻长寿,用于开玩笑。例句:“大伙都愿意你多活几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好给我们多发展几头壮牲口。”

【谚语俗语第44句】:【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为。它源自战国时期的《孟子》一书。《孟子》中记载了个“鸡鸣狗盗”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被秦昭王扣留在秦国,孟尝君派人去见秦王的爱姬,请她帮忙。这个爱姬说她想要孟尝君的银色狐皮袍子。孟尝君有一件银色狐皮袍子,价值千金,天下无双,可是到秦国时已经把它献给秦昭王了,哪儿还能要回来呢。正当孟尝君愁眉不展的时候,他的一个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天晚上,这个门客从狗洞潜入秦宫,“汪汪”学了几声狗叫,蒙蔽了守卫,偷出了皮袍子,将它献给了爱姬,孟尝君才得以释放。孟尝君怕秦王反悔,就更名改姓,连夜逃跑。半夜,他们到了函谷关,只见城门紧闭。要等到鸡叫的时候才能开关放行。大家正发愁,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了公鸡打鸣,紧跟着,关里的公鸡全都打起鸣来。守关的人听见鸡叫就开了城门,孟尝君顺利出关,终得脱险,逃回了齐国。后来人们使用“鸡鸣狗叫”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为。直到现在,“鸡鸣狗叫”仍旧被人们引用。原来“半夜鸡叫”不是周扒皮的发明,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谚语俗语第45句】:镜子里的鲜花——空好看;好看不好拿

【谚语俗语第46句】:中午,太阳炙烤着大地,妈妈拉我一起去打谷子,我磨磨蹭蹭不想去。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打谷莫歇凉,插秧莫躲雨,季节不等人啊,快走吧!”(甘肃·兰州)

【谚语俗语第47句】:【放过的爆竹——声势已尽】(歇)本指爆竹已经失去声响和势焰,转指人完全失去了声威和气势。

【谚语俗语第48句】:麻雀窝里的花鹊子——迟早要飞走

【谚语俗语第49句】:【铁公鸡,一毛不拔】一毛,双关,也指一毛钱。借指吝啬, 小气。《香港小说选》:“还有,他尽管铁公鸡一毛不拔,但是 喜欢那些有礼及会讲话拍马的人,有时兴致一来,也会大发 慈悲哩。”

【谚语俗语第50句】:【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谚)指吃人家的饭,就得听人家安排。 也作“端人碗,归人管”。

【谚语俗语第51句】:【满园果子,只有一个红】比喻只有一个出众的。类似的: 满园花草一棵红。成语:一枝独秀。明代《三宝太监西洋 记》:“到了今日,正叫做满园果子,只看得他两个人红哩!”

【谚语俗语第52句】:【鸭子的足板儿——一联儿的】(歇)本指鸭子的脚趾连成一片,转指人与人关系密切,联合在一起。

【谚语俗语第53句】:【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见“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谚语俗语第54句】:老鼠的脑壳——不粗;挤不出多少油水;翘不起来

【谚语俗语第55句】:【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惯)指不说还好,说出来的事情令人大吃一惊。

【谚语俗语第56句】:【山小雀翻筋斗——卖弄花屁股】见“啄木鸟翻跟头——卖弄花屁股”。

【谚语俗语第57句】:【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谚)旧时封建礼教认为臣对君、子对父必须绝对服从,乃至死而无怨。

【谚语俗语第58句】:【人贵有自知之明】人应该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有 非分之想。张贤亮《父子篇》:“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觉得 彻底的自知之明应该在遗传的因素中悟得。”

【谚语俗语第59句】:【狗急要跳墙】释义:比喻人在情势危急时会冒险蛮干。例句:李青山答道:“咱们已经掌握了主动权。不守,狗急要跳墙,常炯,各方面得多留心啊。”

【谚语俗语第60句】:海上不吹风——波平浪静

【谚语俗语第61句】:【穿钉鞋走泥路——步步落实】(歇)钉鞋:一种旧式雨鞋,鞋帮用桐油油过,鞋底钉有大帽钉。本指行走时脚步很稳,转指做事扎实、稳妥。

【谚语俗语第62句】:【狗肉不上席】这是统行于民间的俗语,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人素质差难以扶持,不堪任用。也有的把拿不出手的东西用此话作比。其实,狗肉是美食,在先秦不仅可以上席,还曾把狗肉列为祭祀大礼的专用品,在周朝,那时狗肉是周天子专用食品,贵重如金,官员都没有资格享用这种美味。佛教传人后,佛学典籍认为狗是不洁动物,禁止徒众食用,由此影响到信奉佛教的皇帝。南朝宋、梁的皇帝几乎都是佛教的铁杆信徒,他们曾多次颁布禁食狗肉的诏令。唐高祖李渊、女皇武则天都先后颁布《禁屠诏令》,严厉禁止宰杀狗羊。南宋王栐《燕翼贻谋录》载:屠杀狗,吃狗肉都要处以斩刑。到满族贵族入主中原以后,这类规定也没有放松,不仅不能吃狗肉,连狗皮帽子都不能戴。在历史上禁吃狗肉的规定延续如此之久,对于狗肉不能上桌,发挥了持久有力的巨大作用。实际上,不是狗肉不能上席,而是不敢上席。

【谚语俗语第63句】:【狐狸再狡猾,狐皮还是经常出售的】(谚)狐狸无论怎样狡猾,也逃不脱身死皮售的命运。比喻邪不胜正,邪恶者终归要受到正义的制裁。

【谚语俗语第64句】:【漏口风】见“露口风”。

【谚语俗语第65句】:【快刀切豆腐——两面光】(歇)光:本指光滑,转指光彩。比喻两面讨好或两全其美。 也作快刀打豆腐——两面光。 刀切豆腐——两面光。

【谚语俗语第66句】:【老牛力尽刀头死】比喻勤劳善良的人被害,结局悲惨。 柳青《创业史》:“白占魁为了自己没有能当上干部,竟能唱 出‘老牛力尽刀头死,忠心为国不出头’的秦腔发牢骚,高增 福听了简直发呕,唾了几口酸水。”

【谚语俗语第67句】:【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惯)比喻原来是干什么的还干什么去,各人做自己该做的事。

【谚语俗语第68句】:【青竹掏坑缸——越掏越臭】(歇)坑缸:粪缸。臭:本指气味难闻,转指名声坏。比喻越闹腾名声越坏。

【谚语俗语第69句】:刚大年初三,爸爸可就扛着锄头下田了,我说:“爸呀!你怎么没年没月呢?快把锄头放下,我们打牌去。”爸说:“三天戏,五天年,过得多了人们烦。”唉,真拿爸爸没办法。(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70句】:【库里有粮心不慌】(谚)仓库里积存着足够的粮食,人心就稳定。指积存粮食备荒是头等大事。

【谚语俗语第71句】:【衙门钱,一燧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谚)一燧烟:一股烟。衙门内挣的钱像一股烟,顷刻消逝;生意赚的钱,可享受一辈子;种田挣的汗水钱,可世代享用。指靠辛勤劳动挣的钱最踏实,最长远。

【谚语俗语第72句】:【大年初一捉个兔子——有它也要过年,没它也要过年】(歇)比喻有没有某人或某物都不会影响事情的进展。

【谚语俗语第73句】:【走道拾元宝,只花个弯腰的工夫】释义:比喻不费多少力就得到很大好处。例句:刘万说:“是呀,这回你是走道拾元宝,只花个弯腰的工夫,破费几个钱也是应当的。”

【谚语俗语第74句】:【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释义:薄:迫近。比喻事物一天天衰败下去。例句:他向对面坐的那位身穿褐袍的老者,感叹地说:“唉,如今的日子可真难过啊!就像古人所说的‘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那样,越来越差劲了!”

【谚语俗语第75句】:逼狗到墙角——反咬

【谚语俗语第76句】:【河水不犯井水】释义:犯:侵犯,干扰。比喻互不相干。例句:我从中作保,今天你俩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扰,各奔东西不行?

【谚语俗语第77句】:荒坟上耍大刀——吓死鬼

【谚语俗语第78句】:【小卒子过河不回头】原为象棋规则,卒子不能后退。借指 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香港唐人《金陵春梦》:“偶有几茎白 发,心情微近老年;做了过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 艺高人胆大技艺高超,心里沉着,就增添了勇气。海外 陈若曦《二胡》:“司机是个年轻小伙子,仗着艺高人胆大,把 一部半新旧的日本小丰田当做跑车驶。”

【谚语俗语第79句】:【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谓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沈从文 《新与旧》:“你岂不闻王子犯法,应与庶民同罪?一个士兵, 胆敢在青天白日之下,持刀杀人!”

【谚语俗语第80句】:【既到灵山,岂可不朝我佛】(谚)灵山:灵鹫山,在印度,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讲经处。指到了灵山,自然就要朝拜佛祖。借指到了某地方,就要拜见这地方的主人。

【谚语俗语第81句】:【掉链子】“掉链子”用于调侃人们做事情正在兴头上或关键时候,突然卡壳做不下去了,导致事情失败或无法进行。 “掉链子”源于北京口语,具有调侃意味。对喜欢玩单车(自行车)的人来说,都知道车行半路掉链子的尴尬。假期三五知己轻装短打,太阳镜一戴,单车径上风驰电掣竞技,绝对是赏心乐事,大家争先恐后踩动脚踏,链条拉动车轮飞车之时,突然“喀嚓”一声,脚丫子再也蹬不动了,那沾满油污的链子突然掉将下来,眼见驴友们载着欢声笑语远去,自己却要下来挂链条,本来高昂的情绪顿时一落千丈,像泄了气的皮球。北京的自行车是上百万人每日上班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对脚下“私家车”掉链子的扫兴、尴尬、着急、无奈,体会更加深切。于是北京人展开联想,发明了“掉链子”一词,真是形象之至。

【谚语俗语第82句】:【跌跟头】见“栽跟头”。

【谚语俗语第83句】:【三公后,出死狗】(谚)三公:朝廷最高官位的合称。死狗:借指人群中的败类。三公的后代,往往出败类。指养尊处优的环境容易使人堕落。

【谚语俗语第84句】:床底下吹喇叭——低声下气

【谚语俗语第85句】:【口子大小总要缝】(谚)口子:衣物破裂处。衣物破了,不管长短大小,总得要缝补起来。比喻发生的问题不论轻重,都必须解决。

【谚语俗语第86句】:木头上钉钉子——个个有钻劲

【谚语俗语第87句】:庙里的观音——站得住脚

【谚语俗语第88句】:【猎狗的鼻子药农的眼】(谚)猎狗的鼻子最灵,任何异味一嗅便知;药农的眼睛最亮,在纷繁的草丛中一眼能认出要找的草药。指具有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是无可替代的。

【谚语俗语第89句】:【吃柿子拣软的捏】释义:比喻欺负老实人或弱小者。“拣”又作“找”、“挑”。例句:留根:“这小子,吃柿子拣软的捏,看我留根好欺负啊!”

【谚语俗语第90句】:【拧成一股绳】(惯)比喻众人齐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

【谚语俗语第91句】:【择日不如撞日】(谚)选择吉日不如碰上的日子好。指事不宜迟,要抓住时机,不必专选吉日。 也作“择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

【谚语俗语第92句】:【山怕无林海怕荒,人怕老来花怕霜】(谚)有山无林,水土必定流失;大海无鱼,就是一片荒海;人老无为,生活无依无靠;花朵见霜,很快就要凋落。指人或物都有最难排解的伤害。

【谚语俗语第93句】:【水不激不能破舟,矢不激不能饮羽】(谚)饮羽:饮没箭身尾部的羽毛,指箭射入很深。水受的阻力不大,就激不起破舟的浪;弓弦的拉力不大,就射不出饮羽的箭。比喻人没有激励,就不会有昂扬的斗志。 也作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水激则悍,矢激则远。

【谚语俗语第94句】:【擀面杖吹火——不通气儿】(歇)擀面杖:擀面用的木棍儿,没有通气孔,无法用来吹火。本指空气不流通,转喻不通达事理。

【谚语俗语第95句】:【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借指人贪馋。《小说月报》 (1980,4):“果然,通过一段时间的耳闻目睹,她见这样做的 并非一个单位,更不只姓马的一人;从中悟出了‘狗肉滚三 滚,神仙站不稳’,‘鸡腿打人牙根软’这些口头俗语是奥 妙。”

【谚语俗语第96句】:鸡飞蛋打——双重损失;一场空

【谚语俗语第97句】:【千里雷声万里闪】形容声势浩大。李季《王贵与李香 香》:“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陕北红了半个天。”

【谚语俗语第98句】:【酱油碟子跟着蹄子——拖拖就拖干了】(歇)蹄子:方言,肘子。 肘子的肉较厚,蘸碟子里的酱油,蘸不了多少次就蘸光了。指钱财很快就消耗完了。

【谚语俗语第99句】:【喂脑袋】(惯)指吃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02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